CN110033178A -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33178A CN110033178A CN201910243028.0A CN201910243028A CN110033178A CN 110033178 A CN110033178 A CN 110033178A CN 201910243028 A CN201910243028 A CN 201910243028A CN 110033178 A CN110033178 A CN 1100331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isting road
- road equipment
- crossing project
- tunnel
- cro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8399 tap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5000020679 tap water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715 mod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07 engineer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8—Construction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包括步骤一,对既有道路设施下方的管线进行勘测,并得出勘测结果;步骤二,将位于穿越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按其重要性划分为三个等级;步骤三:对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划分等级进行修正;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法;步骤五:勘测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之间的距离;步骤六:得出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步骤七:初步评定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步骤八:对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进行修订,最终得出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对主观判断的依赖性大以及划分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背景技术
穿越工程指采用上穿、下穿、并行、上跨或连接等方式穿越既有道路设施,并对其结构或运行可能产生影响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根据穿越角度的不同,穿越工程一般可分为正交(α=90°)、斜交(15°<α<90°)和平行(α≤15°)三种方式。既有道路设施指建设完成或投入使用的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包括市政道路、市政桥梁、城市隧道、地下通道、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人行天桥及上述结构的附属设施等。
当工程在穿越道路设施时容易出现工程建设活动导致周边区域的既有道路设施发生影响或破坏的穿越风险,穿越工程风险等级需根据穿越工程与工程影响区范围内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位置关系、穿越工程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等因素划分;常规的风险等级只是单纯根据主观判断将穿越工程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定为影响区域,将一定范围内的施工视为有影响的施工,而范围之外的不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存在粗放,不准确,对以后施工意义不大,实际过程中也很少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要解决传统的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对主观判断的依赖性大以及划分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既有道路设施下方的管线进行勘测,并得出勘测结果。
步骤二,将位于穿越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按其重要性划分为特别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三个等级。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得出的勘测结果对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划分等级进行修正。
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法。
步骤五:勘测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测定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之间的距离。
步骤六:根据不同的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法,并结合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得出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
步骤七:综合步骤三中的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和步骤六中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初步评定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
步骤八:对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进行修订,最终得出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
优选的,步骤一中的勘测内容包括有管线的类型和管线的直径。
优选的,步骤二中的划分方法为:
当位于穿越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快速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设施或者为高速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设施时,重要等级为特别重要;
当位于穿越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主干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城市次干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一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二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时,重要等级为重要;
当位于穿越工程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支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三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四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人行道或广场时,重要等级为一般重要。
优选的,步骤三中的修正方法具体为: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下方的管线为天然气管线或者为市政热力管线或者为自来水管线或者为雨水管线或者为污水管线,并且管线的直径大于等于0.6m时,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下方的管线为天然气管线或者为市政热力管线或者为自来水管线或者为雨水管线或者为污水管线,并且管线的直径小于0.6m时,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市中心道路设施或者为军队道路设施或者为学校道路设施或者为医院道路设施时,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上调一级。
优选的,步骤四中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法为明挖法或者为矿山法或者为盾构法或者为非人工顶管法或者为夯管法或者为拉管法。
优选的,步骤六中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划分方法具体为:
当穿越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H,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1.0H,且小于等于1.5H,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1.5H,且小于等于2.0,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2.0H,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1.5B,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0B,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1.5B且小于等于3.0B,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0B且小于等于2.5B,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3.0B,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B且小于等于3.0B,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3.0B,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1.5D,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0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1.5D且小于等于3.0D,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0D且小于等于2.5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3.0D,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D且小于等于3.0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3.0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2.0D,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5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2.0D且小于等于4.0D,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5D且小于等于2.5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4.0D,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D且小于等于5.0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5.0D,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其中,H为基坑的开挖深度,B为矿山法隧道毛洞设计宽度,D为盾构法隧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非人工顶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夯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拉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
优选的,步骤七中初步评定穿越工程风险等级的具体方法为: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一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一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优选的,对穿越工程风险等级进行修订的具体方法为:
当穿越工程采用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施工时,且管道的设计外径小于0.8m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地质条件复杂或既有道路设施的现状安全性差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上调一级;其中,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包括遇到含水量大的地层和/或多种地层互存和/或含砂量大的地层和/或卵石地层中含有漂石;现状安全性差的情况为道路坑陷和/或桥梁掉落混凝土和/或隧道渗漏水。
当穿越工程采用盾构法施工,且既有道路设施在建时与穿越工程的设计有过相关的设计配合或预留了穿越条件时,穿越工程的风险等级下调一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方法综合考虑了既有道路设施的重要等级、穿越工程的施工方法以及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根据工程实际制定了分级修正依据,从而得到道路设施的风险等级,本发明考虑到的因素更全面,更贴近工程实际,在工程实践中有更好的指导性。
2、本发明在道路设施的重要性分级中根据目前的市政设施特点与保护要求,结合了地下管线等附属设施的间接影响,制定了基本条件与修正依据,使得重要性分级更准确并更具代表性。
3、本发明中的接近关系分级主要依据大量的工程实例,得到基本现有工法条件下工程与道路设施的位置关系,使得分级结果更加细化,更准确,且更接近于实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穿越工程与既有道路设施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1-既有道路设施、2-管线、3-穿越工程。
具体实施方式
这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既有道路设施1下方的管线2进行勘测,并得出勘测结果;勘测的内容包括有管线的类型和管线的直径。
步骤二,将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1按其重要性划分为特别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三个等级,划分方法为:
当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快速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设施或者为高速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设施时,重要等级为特别重要;
当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主干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城市次干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一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二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时,重要等级为重要;
当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支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三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四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人行道或广场时,重要等级为一般重要。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得出的勘测结果对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划分等级进行修正,修正方法具体为: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1下方的管线2为天然气管线或者为市政热力管线或者为自来水管线或者为雨水管线或者为污水管线,并且管线2的直径大于等于0.6m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1下方的管线2为天然气管线或者为市政热力管线或者为自来水管线或者为雨水管线或者为污水管线,并且管线2的直径小于0.6m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1为市中心道路设施或者为军队道路设施或者为学校道路设施或者为医院道路设施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上调一级。
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或者采用矿山法或者采用盾构法或者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采用夯管法或者采用拉管法。
步骤五:勘测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测定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之间的距离。
步骤六:根据不同的穿越工程3的施工方法,并结合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得出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接近关系等级划分方法具体为: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H,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1.0H,且小于等于1.5H,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1.5H,且小于等于2.0,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2.0H,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1.5B,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0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1.5B且小于等于3.0B,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0B且小于等于2.5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3.0B,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B且小于等于3.0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3.0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1.5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1.5D且小于等于3.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0D且小于等于2.5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3.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D且小于等于3.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3.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2.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5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2.0D且小于等于4.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5D且小于等于2.5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4.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D且小于等于5.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5.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其中,H为基坑的开挖深度,B为矿山法隧道毛洞设计宽度,D为盾构法隧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非人工顶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夯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拉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
步骤七:综合步骤三中的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和步骤六中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初步评定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具体方法为: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一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一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步骤八:对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进行修订,最终得出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其中,修订方法为:
当穿越工程3采用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施工时,且管道的设计外径小于0.8m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地质条件复杂或既有道路设施1的现状安全性差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原有等级的基础上上调一级;其中,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包括遇到含水量大的地层和/或多种地层互存和/或含砂量大的地层和/或卵石地层中含有漂石;现状安全性差的情况为道路坑陷和/或桥梁掉落混凝土和/或隧道渗漏水;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施工,且既有道路设施1在建时与穿越工程3的设计有过相关的设计配合或预留了穿越条件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在原有等级的基础上下调一级。
步骤九:根据评定的不同风险等级判断该评估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若可以接受在穿越工程3施工中进行有关风险的控制;
若不可以接受,但是风险超出接受范围不大,在进行施工前加固后再进行评估,重复上述过程,直至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既有道路设施1在建时与穿越工程3的设计有过相关的设计即指既有道路设施1在建时针对穿越工程3调整了与穿越工程3有关的设计方案,采取了争对性的措施,以适应穿越工程3的特点,将后期穿越工程3的施工对既有道路设施1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既有道路设施1的施工根据设计的改变调整施工方案,这种变更往往带来费用的增加以及工期的延长。
本实施例中, 穿越条件是指既有道路设施1为后期的穿越工程3的施工预留通道或者路经或者其他途径:比如隧道下穿道路的施工,在修建既有道路设施1的过程中预料到后期的穿越施工,因此将既有道路设施1的结构层加厚或者将既有道路设施1的标准提高或者将既有道路设施1的基础密实度等级提高等等。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发明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一,对既有道路设施(1)下方的管线(2)进行勘测,并得出勘测结果;
步骤二,将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1)按其重要性划分为特别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三个等级;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得出的勘测结果对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划分等级进行修正;
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3)的施工方法;
步骤五:勘测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测定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之间的距离;
步骤六:根据不同的穿越工程(3)的施工方法,并结合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得出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
步骤七:综合步骤三中的既有道路设施重要性等级和步骤六中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的接近关系等级,初步评定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
步骤八:对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进行修订,最终得出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勘测内容包括有管线的类型和管线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的划分方法为:
当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快速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设施或者为高速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设施时,重要等级为特别重要;
当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主干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城市次干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一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二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时,重要等级为重要;
当位于穿越工程(3)影响区范围内的既有道路设施为城市支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三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四级公路及其附属桥梁和隧道或者为人行道或广场时,重要等级为一般重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的修正方法具体为: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1)下方的管线(2)为天然气管线或者为市政热力管线或者为自来水管线或者为雨水管线或者为污水管线,并且管线(2)的直径大于等于0.6m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1)下方的管线(2)为天然气管线或者为市政热力管线或者为自来水管线或者为雨水管线或者为污水管线,并且管线(2)的直径小于0.6m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
当勘测的既有道路设施(1)为市中心道路设施或者为军队道路设施或者为学校道路设施或者为医院道路设施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上调一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穿越工程(3)的施工方法为明挖法或者为矿山法或者为盾构法或者为非人工顶管法或者为夯管法或者为拉管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划分方法具体为: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0H,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1.0H,且小于等于1.5H,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1.5H,且小于等于2.0,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明挖法施工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开挖的基坑之间的间距大于2.0H,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1.5B,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0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1.5B且小于等于3.0B,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0B且小于等于2.5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3.0B,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B且小于等于3.0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矿山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3.0B,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1.5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1.5D且小于等于3.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0D且小于等于2.5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3.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D且小于等于3.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3.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小于等于2.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等于1.5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2.0D且小于等于4.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1.5D且小于等于2.5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正上方时,若测得的既有道路设施(1)与隧道之间的竖向间距大于4.0D,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2.5D且小于等于5.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
当穿越工程(3)采用非人工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且既有道路设施(1)位于开挖的隧道外侧时,既有道路设施(1)的外边缘与隧道外边缘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5.0D,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
其中,H为基坑的开挖深度,B为矿山法隧道毛洞设计宽度,D为盾构法隧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非人工顶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夯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或者为拉管法中管道的设计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初步评定穿越工程(3)风险等级的具体方法为: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一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一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特别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二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较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三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一般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既有道路设施(1)的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且穿越工程(3)与既有道路设施(1)的接近关系等级为不接近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穿越工程(3)风险等级进行修订的具体方法为:
当穿越工程(3)采用顶管法或者夯管法或者拉管法施工时,且管道的设计外径小于0.8m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为四级;
当地质条件复杂或既有道路设施(1)的现状安全性差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上调一级;其中,地质条件复杂的情况包括遇到含水量大的地层和/或多种地层互存和/或含砂量大的地层和/或卵石地层中含有漂石;现状安全性差的情况为道路坑陷和/或桥梁掉落混凝土和/或隧道渗漏水;
当穿越工程(3)采用盾构法施工,且既有道路设施(1)在建时与穿越工程(3)的设计有过相关的设计配合或预留了穿越条件时,穿越工程(3)的风险等级下调一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43028.0A CN110033178A (zh) | 2019-03-28 | 2019-03-28 |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43028.0A CN110033178A (zh) | 2019-03-28 | 2019-03-28 |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33178A true CN110033178A (zh) | 2019-07-19 |
Family
ID=67236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43028.0A Pending CN110033178A (zh) | 2019-03-28 | 2019-03-28 |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33178A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02525A (zh) * | 2014-06-06 | 2014-10-15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穿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风险分级控制方法 |
CN106777657A (zh) * | 2016-12-12 | 2017-05-31 | 同济大学 | 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铁路变形监测点布置方法 |
CN109063955A (zh) * | 2018-06-21 | 2018-12-21 | 北京北方交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穿越地铁工程的作业影响等级划分及处置方法 |
-
2019
- 2019-03-28 CN CN201910243028.0A patent/CN11003317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02525A (zh) * | 2014-06-06 | 2014-10-15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穿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风险分级控制方法 |
CN106777657A (zh) * | 2016-12-12 | 2017-05-31 | 同济大学 | 隧道穿越既有铁路铁路变形监测点布置方法 |
CN109063955A (zh) * | 2018-06-21 | 2018-12-21 | 北京北方交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一种穿越地铁工程的作业影响等级划分及处置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刘志涛: ""地铁穿越过工程中新建地铁对既有地铁安全运营的影响分析"",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
姜越: ""邻近既有地铁线的新建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
寇邦宁: ""城市地铁施工对邻近管线的影响"",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
杨文栋: ""地铁穿越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Ⅱ辑》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91159A (zh) | 小直径管道的顶管施工方法 | |
McCabe et al. | Settlement trough parameters for tunnels in Irish glacial tills | |
Bazaluk et al. | Impact of grou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on natural gas pipeline | |
Pan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low control technology for grouting and blocking of flowing water in karst conduits | |
CN110033178A (zh) | 一种新建工程穿越既有道路设施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 | |
Gould | Geotechnology in dispute resolution: The twenty-sixth Terzaghi lecture | |
Kozliakova et al. | Specific Features Of Ge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Moscow | |
Sheffield | Knowledge of effects of different Mississippi soil deposits on pavement performance | |
Price et al. |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the Damang open pit expansion | |
Ezeokonkwo et al. | Review of Trenchless Technologies’ Successes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Precise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
Valley | Geological modelling, the observational method and management of ground hazards: Ramsgate Harbour Approach Road Tunnel | |
Sylla et al. | Study on the Safety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of Coal Mining under the River in Xingyuan Coal Mine | |
Wisnuaji et al. | EXCASS system and Rock Mass Rating (RMR) classification for determining excavation method and tunnel support at Pelosika Dam Spillway Tunnel | |
Ganse et al. | Geo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unnels under Highways and Other Features | |
Parker | Erosion and sediment controls | |
Ananda et al. | Empirical design for the excavation method and support system at tunnel no 2, Bintang Bano irrigation area, West Nusa Tenggara | |
Lawrence | Cultural Resources Survey Of Woman Hollering Creek Bridge, Bexar County, Texas | |
CN117932725A (zh) | 一种城市长距离深埋输水隧洞工程选线选址方法 | |
Foreman et al. | Evaluation of Pollution Abatement Procedures Moraine State Park | |
WARDROP et al. | Water recharge into the Magnesian limestone aquifer | |
Brand et al. | Aggregates in Hong Kong. | |
Van Putten et al. | Blue mountains sewage transfer scheme: a review of tunnelling | |
McGraw |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power line distribution routes near Uvalde and Blewett for Rio Grande Electric Cooperative, Inc., Uvalde and Kinney Counties | |
Mc Cormack et al. | Soil Considerations in Siting Highways, Airports, and Utility Corridors | |
Cohen | The race against ti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9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