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2823A -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2823A
CN110032823A CN201910325466.1A CN201910325466A CN110032823A CN 110032823 A CN110032823 A CN 110032823A CN 201910325466 A CN201910325466 A CN 201910325466A CN 110032823 A CN110032823 A CN 110032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ick
warhead
fried
ball member
q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254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2823B (zh
Inventor
刘彦
徐梓熙
黄风雷
吕中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19103254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328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32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2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2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28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Drilling And Exploitation, And Mining Machines And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属于爆破毁伤评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侵爆战斗部在混凝土介质中爆炸破坏区域难以精准计算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的体积或质量,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获得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进而根据爆炸破坏准则,获得粉碎区半径或裂隙区半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为侵爆战斗部优化设计以及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爆破毁伤评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军事设施的防御结构越来越坚固,大都埋于地下并覆一定厚度的土岩或混凝土防护层。为了有效打击和破坏这类目标,侵爆战斗部对目标实施打击时,先侵彻后爆炸毁伤目标。侵爆战斗部装药在混凝土或土岩等介质中爆炸,形成爆炸冲击波,并在介质中传播,在爆心周围介质中形成压碎区、裂隙区及裂纹,随后,爆轰产物渗入裂隙对裂隙膨胀做功,使裂隙进一步扩展,并驱动碎块飞散,导致目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随着军事目标防御能力的增强,对侵爆战斗部的要求不断提高。增大侵爆战斗部的长径比可提高弹体的侵彻能力,增加壁厚可提高侵彻过程中弹体的结构稳定性。目前,关于裸装药在混凝土介质中爆炸产生的毁伤区域计算方法较多,但尚未同时考虑侵爆战斗部长径比、战斗部壳体厚度对爆炸毁伤效应的影响,并且,采用现有裸装药近似计算的方式,导致计算结果不精准。
目前,研究人员通常采用试验方法评估侵爆战斗部在混凝土或土岩等介质中的爆炸破坏区域。但试验方法费用高,通用性小,结果适用范围也较小,即费效比较低。数值仿真计算目前很难获得与试验较吻合的结果,可信度不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侵爆战斗部在混凝土介质中爆炸破坏区域难以精准计算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的体积或质量,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
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
获得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进而根据爆炸破坏准则,获得粉碎区半径或裂缝区半径。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当前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一般比较大,且金属壳体较厚,经研究发现,长径比、壳体厚度对爆炸毁伤有重要影响,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在爆炸毁伤区域计算时,考虑了长径比和壳体厚度带来的影响。由于侵爆战斗部装药一般为圆柱形,因此将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其壳体与侵爆战斗部壳体材料相同,单独计算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爆炸造成的爆炸毁伤效果,再叠加获得综合爆炸毁伤效果,进而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粉碎区半径或裂隙区半径。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侵爆战斗部在混凝土介质中爆炸破坏区域难以计算的问题,为侵爆战斗部优化设计以及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基于上述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体积,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包括:
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确定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
根据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结合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带壳装药体积,得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和壳体厚度;
在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出炮口位置,将N个具有所述半径和壳体厚度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依次排列在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径向方向上,作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等效形式。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引入了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对计算圆柱型装药威力的影响。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等效,可将毁伤评估计算过程转化为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所在的球坐标系求解,便于计算。
进一步,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rc、δc分别表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半径和壳体厚度,f()表示取整运算;
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re和壳体厚度δe分别为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需说明的是,上述公式仅适用于大长径比的情况,在等效过程中,同时考虑装药及壳体的影响(re和δe),使得等效获得的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结果。
进一步,所述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
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对获得的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进行叠加,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
通过令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等于侵爆介质断裂时的临界质点速度,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改进了现有技术只考虑圆柱型装药几何中心对爆坑边缘的影响对评估结果造成的偏差,通过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毁伤效果叠加方式,弱化了直接计算圆柱型装药时大长径比对计算结果造成的影响,使获得的爆炸破坏区域半径更加贴合实际,并且可靠。
进一步,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Vi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Ke表示与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特征相关的常数,W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被爆破建筑表面的距离,r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i=1,…,N;
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充分考虑了每个等效药包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几何位置对爆坑边缘质点速度矢量大小及方向的影响,使获得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更加贴合实际,并且可靠。
进一步,所述爆炸破坏区域半径R2通过下式获得
其中
Ke=V0·(ree)2
式中,σdt表示侵爆介质动态抗拉强度,ρm0表示侵爆介质初始密度,E表示侵爆介质弹性模量,V0表示侵爆战斗部进入侵爆介质里后带壳球状单元药包表面上侵爆介质速度。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联立侵爆介质断裂时的临界质点速度与综合质点速度,在计算过程中引入侵爆介质材料参数σdt、ρm0、E能够真实反映不同参数的侵爆介质的破坏半径。
进一步,所述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σi通过下式获得
其中
λ=μ/(1-μ)
式中,σr表示侵爆战斗部爆破后对被爆破建筑爆坑边缘处侵爆介质产生的径向应力,Pm0表示侵爆战斗部装药出炮口时对孔壁的初始应力,r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rb表示炮孔半径,μ表示侵爆介质材料的动态泊松比,λ表示侧向压力系数。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引入侵爆介质材料参数(μ)计算侵爆战斗部侵爆过程的有效应力,用以确定侵爆介质材料的爆炸破坏准则,并以此作为判据,分别计算粉碎区和裂隙区半径。上述技术方案给出了计算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的经验公式,上述经验公式是发明人经过大量试验总结出的规律。
进一步,所述爆炸破坏准则为,当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大于侵爆介质的动态抗压强度时,判定被爆破介质受压,爆破效果为粉碎,产生粉碎区;当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大于侵爆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判定被爆破介质受拉,爆破效果为裂隙,产生裂隙区。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定了侵爆介质的爆炸破坏准则,通过上述爆炸破坏准则可进行编程计算获得粉碎区和裂隙区半径,方法简单易实现。
进一步,所述粉碎区半径Rc通过下式获得
A=[(1+λ)2-2μ(1-λ)2(1-μ)+(1+λ2)]1/2
式中,σcd表示侵爆介质的动态抗压强度,rb表示炮孔半径,α表示压力衰减系数。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定了计算粉碎区半径的公式,通过上述公式可进行编程计算获得精准的粉碎区半径,经大量试验证明,结果贴合实际,比较准确。并且,上述技术方案依据爆炸破坏准则及作用机理,考虑了侵爆介质的动态拉压强度以计算粉碎区半径,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严谨。
进一步,所述裂隙区半径RT通过下式获得
β=2-μ/(1-μ)
式中,σtd表示侵爆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β表示衰减指数。
上述进一步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定了计算裂隙区半径的公式,通过上述公式可进行编程计算获得精准的裂隙区半径,经大量试验证明,结果贴合实际,比较准确。并且,上述技术方案依据爆炸破坏准则及作用机理,考虑了侵爆介质的动态拉压强度以计算裂隙区半径,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严谨。
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步骤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带壳装药等效形式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爆炸毁伤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
rc-圆柱型装药的半径;l-圆柱型装药的长度;δc-圆柱型装药的壳体厚度;re-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δe-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壳体厚度;Wi-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被爆破建筑表面的距离;ri-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θi-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与爆坑边缘处M点连线与圆柱型装药轴线所成角度;R2-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轴向距离;i=1,…,N。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的体积或质量,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
S2.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
S3.获得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进而根据爆炸破坏准则,获得粉碎区半径或裂隙区半径。
现有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一般较大,且金属壳体较厚,经研究发现,长径比、壳体厚度对爆炸毁伤有重要影响,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爆炸毁伤区域计算时,考虑了长径比和壳体带来的影响,获得的结果(爆炸破坏区域半径、粉碎区半径或裂隙区半径)经大量试验证明比较精准。由于侵爆战斗部装药一般为圆柱形,因此将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其壳体与侵爆战斗部壳体材料相同,单独计算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爆炸造成的爆炸毁伤效果,再叠加获得综合爆炸毁伤,进而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粉碎区半径或裂隙区半径。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侵爆战斗部在混凝土介质中爆炸破坏区域难以计算的问题,为侵爆战斗部优化设计以及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步骤S1,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体积,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可进一步优化为如下步骤:
S11.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确定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
S12.根据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结合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带壳装药体积,得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和壳体厚度;
S13.在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出炮口位置,将N个具有所述半径和壳体厚度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依次排列在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径向方向上,作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等效形式。
当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具有大长径比(长径比≥5)时,可采如下面方法进行分析。
优选地,步骤S11中,确定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最直接的方法是令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等于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但如果长径比为非整数,需要进行四舍五入取整
式中,L、rc、δc分别表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半径和壳体厚度,f()表示取整运算。
圆柱型装药的等效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划分依据是系列等效带壳球状单元药包迭加后的总长度仍等于圆柱形带壳装药长度,且等效前后装药及壳体质量相等,由于等效前后装药及壳体密度一致,因此,可通过体积相等进行计算。等效过程中的几何参数如图2所示,右边为圆柱型装药,左边为等效带壳球状单元药包。
优选地,步骤S12中,对于无壳装药,有
化简后可得
一般情况下,侵爆战斗部都是有壳装药,对于有壳装药,有
因此,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re和壳体厚度δe分别为
式中,L、rc、δc分别表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半径和壳体厚度。
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包括如下步骤:
S21.获得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
S22.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对获得的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进行叠加,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
S23.通过令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等于侵爆介质断裂时的临界质点速度,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
由于装药长度与爆速的比值很小(一般不到1ms),因此,认为圆柱状装药发生瞬时爆轰,忽略各等效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计算点相位的不同,采用准静态迭加的方法进行计算。等效后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发生质点速度的迭加,如图3所示。
优选地,步骤S21中,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Vi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Ke表示与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特征相关的常数,一般通过查表获得,W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被爆破建筑表面的距离,r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VM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M点产生的质点速度,θ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与爆坑边缘处M点连线与圆柱型装药轴线所成角度,i=1,…,N。
根据图3的几何关系,有如下关系
式中,W为圆柱型装药中心到被爆破建筑表面(爆侵介质表面)的距离。
步骤S22中,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
在松动锥边缘,根据图3的几何关系有
将式(8)的ri代入式(7)得
混凝土脆性断裂时的临界质点速度VL
令合成质点速度等于介质临界质点速度VL,获得步骤S23中的所述爆炸破坏区域半径,所述爆炸破坏区域半径R2可根据式(11)进行计算
其中
Ke=V0·(ree)2
式中,σdt表示侵爆介质动态抗拉强度,ρm0表示侵爆介质初始密度,E表示侵爆介质弹性模量,V0表示侵爆战斗部进入侵爆介质里后带壳球状单元药包表面上侵爆介质速度(对应图3中隐含的M点)。
根据界面连续条件,可将圆柱型装药的壳体运动最大速度Vmax作为V0
优选地,步骤S3中,所述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σi通过下式获得
其中
λ=μ/(1-μ)
式中,σr表示侵爆战斗部爆破后对被爆破建筑爆坑边缘处侵爆介质产生的径向应力,Pm0表示侵爆战斗部装药出炮口时对炮孔孔壁的初始应力,r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rb表示炮孔半径,μ表示侵爆介质材料的动态泊松比;λ表示侧向压力系数。
优选地,步骤S3中,所述爆炸破坏准则为,当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大于侵爆介质的动态抗压强度时,判定被爆破介质(爆破建筑、侵爆介质)受压,爆破效果为粉碎,产生粉碎区;当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大于侵爆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判定被爆破介质受拉,爆破效果为裂隙,产生裂隙区。
带壳装药爆炸后,向侵爆介质(混凝土或岩石等)施加强冲击载荷,在冲击波作用下侵爆介质被压碎后形成粉碎区,此时冲击波能量大量消耗而迅速衰减,在粉碎区外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应力波在侵爆介质中任一点所引起的应力状态有
σθ=-λσr
σz=μ(1-λ)σr
其中
λ=μ/(1-μ)
式中,Pm0为孔壁初始应力,σr、σθ、σz分别为径向、切向、轴向应力,为对比距离,rb为炮孔半径,α为压力衰减系数,μ为材料的动态泊松比;λ为侧向压力系数。
对于冲击波区
α≈3或α=2+μ/(1-μ) (14)
对于应力波区
α=2-μ/(1-μ) (15)
优选地,使σi满足σi≥σcd,可得所述粉碎区半径Rc
其中
A=[(1+λ)2-2μ(1-λ)2(1-μ)+(1+λ2)]1/2
式中,σcd表示侵爆介质的动态抗压强度,rb表示炮孔半径,α表示压力衰减系数。
优选地,使σi满足σi≥σtd,可得所述裂隙区半径RT
其中
β=2-μ/(1-μ)
式中,σtd表示侵爆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β表示衰减指数。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等效过程中,考虑长径比影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解决了侵爆战斗部在侵爆介质中爆炸破坏区域难以计算的问题,为侵爆战斗部优化设计以及防护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或随机存储记忆体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的体积或质量,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
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
获得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进而根据爆炸破坏准则,获得粉碎区半径或裂隙区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和带壳装药体积,将所述带壳装药等效为N个依次排列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包括:
根据待评估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径比,确定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
根据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结合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带壳装药体积,得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和壳体厚度;
在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出炮口位置,将N个具有所述半径和壳体厚度的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依次排列在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径向方向上,作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等效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数量N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rc、δc分别表示侵爆战斗部圆柱型装药的长度、半径和壳体厚度,f()表示取整运算;
所述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的半径re和壳体厚度δe分别为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进而根据侵爆介质的断裂要求,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包括如下步骤:
获得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
通过准静态叠加方法,对获得的每一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进行叠加,获得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
通过令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等于侵爆介质断裂时的临界质点速度,获得爆炸破坏区域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合成质点速度Vi通过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Ke表示与带壳球状单元药包特征相关的常数,W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被爆破建筑表面的距离,r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i=1,…,N;
所有带壳球状单元药包在爆坑边缘处的综合质点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爆炸破坏区域半径R2通过下式获得
Ke=V0·(ree)2
式中,σdt表示侵爆介质动态抗拉强度,ρm0表示侵爆介质初始密度,E表示侵爆介质弹性模量,V0表示侵爆战斗部进入侵爆介质里后带壳球状单元药包表面上侵爆介质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5-6之一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σi通过下式获得
其中
λ=μ/(1-μ)
式中,σr表示侵爆战斗部爆破后对爆坑边缘处侵爆介质产生的径向应力,Pm0表示侵爆战斗部装药出炮口时对孔壁的初始应力,ri表示第i个带壳球状单元药包中心到爆坑边缘处的距离,rb表示炮孔半径,μ表示侵爆介质材料的动态泊松比;λ表示侧向压力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爆炸破坏准则为,当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大于侵爆介质的动态抗压强度时,判定被爆破介质受压,爆破效果为粉碎,产生粉碎区;当侵爆战斗部爆破建筑时产生的有效应力大于侵爆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判定被爆破介质受拉,爆破效果为裂隙,产生裂隙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区半径Rc通过下式获得
A=[(1+λ)2-2μ(1-λ)2(1-μ)+(1+λ2)]1/2
式中,σcd表示侵爆介质的动态抗压强度,rb表示炮孔半径,α表示压力衰减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缝区半径RT通过下式获得
β=2-μ/(1-μ)
式中,σtd表示侵爆介质的动态抗拉强度,β表示衰减指数。
CN201910325466.1A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Active CN1100328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25466.1A CN110032823B (zh)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25466.1A CN110032823B (zh)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2823A true CN110032823A (zh) 2019-07-19
CN110032823B CN110032823B (zh) 2021-02-09

Family

ID=67239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25466.1A Active CN110032823B (zh) 2019-04-22 2019-04-22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3282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6374A (zh) * 2019-08-29 2019-11-2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面目标区域打击方案的确定方法
CN111090931A (zh) * 2019-12-05 2020-05-0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面目标区域打击规划方法
CN111964545A (zh) * 2020-07-09 2020-11-20 安徽理工大学 基于轴向多点同时起爆的岩巷深孔松动爆破方法
CN114357557A (zh) * 2021-10-29 2022-04-15 武汉大学 一种用于侵彻爆炸毁伤混凝土重力坝的抗倾覆稳定安全评价方法
CN114925534A (zh) * 2022-05-31 2022-08-1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一种侵爆战斗部设计与毁伤评估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4537A (zh) * 2011-09-15 2012-01-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掠飞击顶灵巧弹药毁伤概率计算方法
CN102829678A (zh) * 2012-08-17 2012-12-19 重庆市爆破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错相减震的爆破方法
CN104568613A (zh) * 2014-12-19 2015-04-29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一种基于等效缩比模型的舰船舱室内爆炸结构毁伤评价方法
CN105784252A (zh) * 2016-03-01 2016-07-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整体结构圆饼型自由场压力传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4537A (zh) * 2011-09-15 2012-01-1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掠飞击顶灵巧弹药毁伤概率计算方法
CN102829678A (zh) * 2012-08-17 2012-12-19 重庆市爆破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错相减震的爆破方法
CN104568613A (zh) * 2014-12-19 2015-04-29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一种基于等效缩比模型的舰船舱室内爆炸结构毁伤评价方法
CN105784252A (zh) * 2016-03-01 2016-07-2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整体结构圆饼型自由场压力传感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U YAN等: "Damage Effects of Explosion of Shelled Explosive in Concrete", 《DEFENCE SCIENCE》 *
李小雷等: "含铝炸药在混凝土中爆炸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爆破》 *
梁斌: "动能攻坚战斗部对混凝土靶侵爆效应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础科学辑》 *
韩雪靖等: "紫金山地下采场深孔爆破轴向不耦合系数的研究", 《金属矿山》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6374A (zh) * 2019-08-29 2019-11-2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面目标区域打击方案的确定方法
CN111090931A (zh) * 2019-12-05 2020-05-0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面目标区域打击规划方法
CN111090931B (zh) * 2019-12-05 2023-08-08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面目标区域打击规划方法
CN111964545A (zh) * 2020-07-09 2020-11-20 安徽理工大学 基于轴向多点同时起爆的岩巷深孔松动爆破方法
CN114357557A (zh) * 2021-10-29 2022-04-15 武汉大学 一种用于侵彻爆炸毁伤混凝土重力坝的抗倾覆稳定安全评价方法
CN114357557B (zh) * 2021-10-29 2024-04-02 武汉大学 一种用于侵彻爆炸毁伤混凝土重力坝的抗倾覆稳定安全评价方法
CN114925534A (zh) * 2022-05-31 2022-08-1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一种侵爆战斗部设计与毁伤评估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2823B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2823A (zh) 一种评估侵爆战斗部爆炸毁伤区域的方法
Kılıç et al. Ballistic behavior of high hardness perforated armor plates against 7.62 mm armor piercing projectile
Gelfand et al. On the efficiency of semi-closed blast inhibitors
Xu et al. The jet formation and penetration capability of hypervelocity shaped charges
Xiao et al. Effect of projectile hardness on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behavior in the Taylor impact test
US10066916B1 (en) Low impact threat rupture device for explosive ordnance disruptor
Wang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Jet Formation of Shaped Charge with Different Liner Materials.
Deniz Ballistic penetration of hardened steel plates
CN106126782B (zh) 用于废旧爆炸物爆炸销毁的安全防护方法
CN109029177A (zh) 一种用于进路式回采中的爆破方法
Żochowski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haped charge liner cavity filing on jet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teel targets
Ding et al. The dispersion rule of fragments about the asymmetric shell
KR20180093896A (ko) 반응 장갑
Pang et al. Analysis on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detonation performance of solid rocket engine charge subjected to jet
da Silva et al. Experimental fragmentation of pipe bombs with varying case thickness
Curtis et al. Modeling violent reaction following low speed impact on confined explosives
Xu et al.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n deformation of PELE projectile and opening damage to concrete target
Resnyansky et al. Response of an 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o shaped charge jet
Lei et al. Fragmentation behavior of large-caliber PELE impacting RHA plate at low velocity
Horsfall et al. Shaped charge attack of spaced and composite armour
Cai et al. Simulation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iquid level on anti-jet penetration ability of single-cell composite structure
Kirkpatrick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blast & fragment mitigation performance of several structurally weak materials
Arnold Controlled fragmentation
Liang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blast power of fiber reinforced anti-hard target warhead
Cheng et al. Fragmentation Behaviour of Radial Layered PELE Impacting Thin Metal Target Plat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