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7692A -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7692A
CN110027692A CN201910400670.5A CN201910400670A CN110027692A CN 110027692 A CN110027692 A CN 110027692A CN 201910400670 A CN201910400670 A CN 201910400670A CN 110027692 A CN110027692 A CN 1100276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ctuation
fin
arm unit
fluctuation fin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06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7692B (zh
Inventor
李亚鑫
刘雷
王宇
常永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4006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276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27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76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76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76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3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non-rotary type
    • B63H1/37Moving-wave propellers, i.e. wherein the propelling means comprise a flexible undulating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12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the vessels being motor-driven
    • B63H21/17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the vessels being motor-driven by electric moto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驱动臂单元以及波动鳍,所述机体左右两侧各设置有7个驱动臂单元,所述驱动臂单元一端与机体连接另一端与波动鳍连接,所述波动鳍由扇形平面弯曲形成,相邻两个驱动臂单元所连接的波动鳍之间的相位差可根据驱动臂单元之间的配合进行自由调节,最大为120度,所述驱动臂单元控制波动鳍进行正弦波动,机器人在陆地上通过波动鳍与地面的静摩擦力运动,在水下通过波动鳍与推动水流的反作用力运动,本申请文件的机器人,相对于传统的两栖机器人,本发明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能效高、噪音低、运动性能强。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背景技术
在波动鳍推进技术方面,国内外已有诸多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如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研制的波动鳍仿生水下推进器以及波动鳍仿生水下推进装置,并申请了相关的专利。国外也有许多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下仿生机器人。但这些机器人都是水下机器人、无法在陆地上进行运动。它们的波动鳍大多采用薄而柔软的橡胶制成,没有在陆地上进行运动的能力,而在陆地上运动的机器人中也没有使用波动鳍进行推进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水下陆地上的运动性能低、能效低,对于水陆两栖仿生机器而言,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的推进装置的问题。由于两栖机器人同时需要陆地以及水下的运动能力,大多数传统的两栖机器人使用了多种推进装置,这使得它们的机械结构普遍比较复杂、笨重,控制难度比较大,能效比较低。对于推进形式而言,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是传统的两栖机器人在陆地上或者水下的运动性能不足的问题,如在陆地上,腿式推进的能效低;轮式推进的通过率低,无法适应复杂的陆地表面介质,限制了两栖机器人的活动范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驱动臂单元以及波动鳍,所述机体左右两侧各设置有7个驱动臂单元,所述驱动臂单元一端与机体连接另一端与波动鳍连接,所述波动鳍由扇形平面弯曲形成,相邻两个驱动臂单元所连接的波动鳍之间的相位差最大为120度,所述驱动臂单元控制波动鳍进行正弦波动,所述波动鳍与驱动臂单元连接一侧侧端面为内端面,远离驱动臂单元一侧侧端面为外端面,所述内端面与外端面边沿线为正弦线,内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小于外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两栖机器人在进行地面运动时,一侧的波动鳍有两个完整的正弦波,保持两侧共4个点接触地面,通过驱动臂单元动作,驱动波动鳍进行运动。
本申请文件主要包括了机体、驱动臂单元以及橡胶制的波动鳍,其机体的设计原则为:其整体结构紧凑,减小机器人的体积;其整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小其在水下运动所受到的流体阻力;机体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刚性材质,满足其结构强度的需求。驱动臂单元主要由防水舵机以及连接杆件构成,连接杆件将舵机的运动传递到波动鳍。机器人一侧有7个驱动单元,两侧共14个。波动鳍为具有一定的刚度的橡胶材质制成。波动鳍的运动形式为一种节律型运动,具有周期性,近似于一种正弦波动。波动鳍具有一定的宽度,并且在内端面和外外端面的边沿线都是正弦线,且内侧的正弦线幅值明显小于外侧。这是由于波动鳍是由一个扇形平面弯曲得到的。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包括舱盖和舱体,所述舱盖设置在舱体上方,舱体内安装驱动装置和电气电路。机体主要包括了舱盖以及舱体两部分,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材料为光敏树脂,这两个部分构成了机器人的外壳,主要的作用是承载机器人的电气电路、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电器电路包括锂电池模块、无线接收器、舵机驱动板、主控制板、深度传感器、陀螺仪和伺服电机,所述锂电池模块向主控制板和舵机驱动板进行供电,主控制板与舵机驱动板、深度传感器、陀螺仪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与无线接收模块通过数字IO口进行通信,主控制板通过舵机驱动板用以驱动驱动臂单元运动。机器人是由遥控器来远程控制机器人的运动的。遥控器将信号发送到机器人的无线接收模块再传送到主控制板上,主控芯片将控制指令发送到驱动装置,驱动机器人两侧的舵机运动,舵机通过连接杆件带动波动鳍进行节律型的振动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臂单元包括防水舵机和连接杆,连接杆设置在防水舵机上,所述连接杆与波动鳍连接,所述连接杆将防水舵机的运动传递到波动鳍上,带动波动鳍进行动作。机器人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向与波动鳍的传播方向,即正弦波的传播方向相同。通过控制其波动鳍的传播方向可以控制机器人前进或者后退,当两侧的波动鳍传播速度不一致时,机器人可以完成转向的动作。当两侧的波动鳍传播方向相反、速度相同时,机器人可以完成原地转向的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波动鳍靠近驱动臂单元一侧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通孔,螺栓穿过通孔与连接杆连接,通过连接杆带动螺栓后让波动鳍动作。所述波动鳍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螺栓与连接杆连接,连接杆动作带动波动鳍进行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波动鳍采用的材料为橡胶,选用的橡胶肖氏硬度在80~90A之间,波动鳍的厚度在3~4mm。
进一步地,所述波动鳍在水下时,其波动幅值大于在地面进行移动时波动鳍的波动幅值,所述驱动臂单元在水下时,两个相邻的驱动单元臂所连接的波动鳍相位差至多为90度。所述驱动臂单元在地面上时,两个相邻的驱动臂单元接的波动鳍相位差为120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本发明提出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只使用了一种推进形式,使其结构相对简单、控制难度小。而波动鳍本身是水下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推进技术,因此该机器人在水下运动性能强、能效高。在水下可以实现前进、后退、零度转、向、垂直升沉的多自由度的三维空间运动;在陆地上,本发明采用的具有一定刚度的波动鳍的推进速度和效率都要优于腿足类机器人,而相对于轮式机器人,其通过率更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方案两栖机器人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方案两栖机器人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波动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系统控制电气电路系统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机体,11-舱盖,12-舱体,2-驱动臂单元,21-防水舵机,22-连接杆,23-通孔,3-波动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发明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驱动臂单元2以及波动鳍3,所述机体1左右两侧各设置有7个驱动臂单元2,所述驱动臂单元2一端与机体1连接另一端与波动鳍3连接,所述波动鳍3由扇形平面弯曲形成,相邻两个驱动臂单元2所连接的波动鳍3之间的相位差最大为120度,所述驱动臂单元2控制波动鳍3进行正弦波动,所述波动鳍3与驱动臂单元2连接一侧侧端面为内端面,远离驱动臂单元2一侧侧端面为外端面,所述内端面与外端面边沿线为正弦线,内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小于外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两栖机器人在进行地面运动时,一侧的波动鳍3有两个波谷,保持4个点接触地面,通过驱动臂单元2动作,驱动波动鳍3进行运动。
在陆地上,机器人由遥控器来远程控制机器人的运动。遥控器将信号发送到机器人的无线接收模块上,再传送到Arduino mega2560主控芯片上,主控芯片将控制指令发送到驱动装置上,驱动机器人两侧的舵机运动,舵机通过连接杆件带动波动鳍进行节律型的振动动作。这里需要说明,波动鳍的动作为一种节律型运动,近似于正弦波波动,在这里,我们将其视为正弦波动以便于分析,不影响其运行机理。波动鳍的中性面指的是内外侧正弦波的0度的位置所在的平面。该机器人在陆地上运动时,通过与波动鳍地面接触的点与地面的摩擦力推动机器人运动,其运动机理与蛇形机器人类似,当波动鳍在如图4所示的状态下进行波动时(中性面平行于地面),波动鳍与地面的接触点为外侧正弦线的波谷处。为了维持机器人的稳定性,机器人在陆地上运动时,必须保持至少有4个点接触地面,也就是一侧有两个点。这意味着,波动鳍在任意时刻都要有两个波谷,即至少要有两个完整周期的正弦波(720度)。
如图2所示,所述机体1包括舱盖11和舱体12,所述舱盖11设置在舱体12上方,所述驱动臂单元2包括防水舵机21和连接杆22,连接杆22设置在防水舵机21上,所述连接杆22与波动鳍3连接,所述连接杆22将防水舵机21的运动传递到波动鳍3上,带动波动鳍3进行动作。舱体12内安装驱动装置和电气电路。机体主要包括了舱盖以及舱体两部分,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材料为光敏树脂,这两个分布构成了机器人的外壳,主要的作用是承载机器人的电气电路、驱动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本申请文件本发明所提出的机器人一侧有7个驱动单元。这种结构下波动鳍的驱动臂单元之间的相位差为120度,总的相位差正好为720度,可以满足这一需求。需要说明,相位差太大,对驱动臂的舵机的负载效应也会增大,还有可能使波动鳍波形无法有效传递,相位太小,则无法提供总相位720度的正弦波波形,本发明在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后选择了一侧7个驱动臂单元的组成的驱动结构。机器人在平坦的陆地上的运动方向与波动鳍的传播方向(即正弦波的传播方向)相同。通过控制其波动鳍的传播方向可以控制机器人前进或者后退,当两侧的波动鳍传播速度不一致时,机器人可以完成转向的动作。当两侧的波动鳍传播方向相反、速度相同时,机器人可以完成原地转向的动作。这种模式(中性面平行于地面)适用于柔软或粗糙的地面,如沥青、草地、沙地、雪地等,由于该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机器人在陆地上时,大多数时候是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当波动鳍在如图5所示的状态下进行波动时(中性面垂直于地面),波动鳍的外侧正弦线与地面完全接触。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坚固而光滑的地面(例如冰面)。此时的波动鳍不在受到相位的约束(总相位差至少要720度),并且波动鳍在地面上的运动与蛇形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完全一致,该状态下,机器人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大,在光滑的地面上运动效率更高。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申请文件在实施例一、二基础上进行优化,所述电器电路包括锂电池模块、无线接收器、舵机驱动板、主控制板、深度传感器、陀螺仪和伺服电机,所述锂电池模块向主控制板和舵机驱动板进行供电,主控制板与舵机驱动板、深度传感器、陀螺仪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与无线接收模块通过数字IO口进行通信,主控制板通过舵机驱动板用以驱动驱动臂单元2运动。其电气电路如图3所示(遥控器不属于机器人机载电路,因此未在图中标出)。锂电池电源模块输出6V的舵机驱动电源和5V主控制板电源,主控制板Arduinomega2560与舵机驱动版、深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与无线接收模块通过数字IO口进行通信。舵机驱动板用以驱动14路舵机运动。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针对上述的波动鳍进行优化改进,所述波动鳍3靠近驱动臂单元2一侧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通孔23,螺栓穿过通孔23与连接杆22连接,通过连接杆22带动螺栓后让波动鳍3动作。
所述波动鳍3采用的材料为橡胶,选用的橡胶肖氏硬度在80~90A之间,波动鳍3的厚度在3~4mm。
所述波动鳍3在水下时,其波动幅值大于在地面进行移动时波动鳍3的波动幅值,所述驱动臂单元2在水下时,两个相邻的驱动单元臂2所连接的波动鳍3相位差至多为90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驱动臂单元(2)以及波动鳍(3),所述机体(1)左右两侧各设置有7个驱动臂单元(2),所述驱动臂单元(2)一端与机体(1)连接,另一端与波动鳍(3)连接,所述波动鳍(3)由扇形平面弯曲形成,相邻两个驱动臂单元(2)所连接的波动鳍(3)之间的相位差最大为120度,所述驱动臂单元(2)控制波动鳍(3)进行正弦波动,所述波动鳍(3)与驱动臂单元(2)连接一侧侧端面为内端面,远离驱动臂单元(2)一侧侧端面为外端面,所述内端面与外端面边沿线为正弦线,内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小于外端面正弦线的波动幅值,两栖机器人在进行地面运动时,一侧的波动鳍(3)有两个波谷,保持4个点接触地面,通过驱动臂单元(2)动作,驱动波动鳍(3)进行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包括舱盖(11)和舱体(12),所述舱盖(11)设置在舱体(12)上方,舱体(12)内安装驱动装置和电气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电路包括锂电池模块、无线接收器、舵机驱动板、主控制板、深度传感器、陀螺仪和伺服电机,所述锂电池模块向主控制板和舵机驱动板进行供电,主控制板与舵机驱动板、深度传感器、陀螺仪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与无线接收模块通过数字IO口进行通信,主控制板通过舵机驱动板用以驱动驱动臂单元(2)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臂单元(2)包括防水舵机(21)和连接杆(22),连接杆(22)设置在防水舵机(21)上,所述连接杆(22)与波动鳍(3)连接,所述连接杆(22)将防水舵机(21)的运动传递到波动鳍(3)上,带动波动鳍(3)进行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鳍(3)靠近驱动臂单元(2)一侧端面上设置有若干通孔(23),螺栓穿过通孔(23)与连接杆(22)连接,通过连接杆(22)带动螺栓后让波动鳍(3)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鳍(3)采用的材料为橡胶,选用的橡胶肖氏硬度在80~90A之间,波动鳍(3)的厚度在3~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鳍(3)在水下时,其波动幅值大于在地面进行移动时波动鳍(3)的波动幅值,驱动臂单元(2)在地面上时,相邻驱动臂单元(2)所连接的波动鳍相位差保持120度;所述驱动臂单元(2)在水下时,两个相邻的驱动单元臂(2)所连接的波动鳍(3)相位差小于120度。
CN201910400670.5A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Active CN1100276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0670.5A CN110027692B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0670.5A CN110027692B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7692A true CN110027692A (zh) 2019-07-19
CN110027692B CN110027692B (zh) 2023-06-13

Family

ID=67242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0670.5A Active CN110027692B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27692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8086A (zh) * 2020-03-06 2020-06-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新型仿生飞艇
CN111409805A (zh) * 2020-04-14 2020-07-14 深圳市问鼎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阵列压力波驱动装置和运载装置
CN111688894A (zh) * 2020-05-27 2020-09-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运动变换式波动推进装置
CN111993849A (zh) * 2020-07-09 2020-11-2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纵横复合波仿生推进装置
CN112406431A (zh) * 2020-11-30 2021-02-26 哈尔滨工程大学 柔性鳍波动推进式两栖仿生机器人
CN112977771A (zh) * 2021-03-12 2021-06-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复合发电功能的水陆两栖波动鳍机器人
CN113022242A (zh) * 2021-04-14 2021-06-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波形可控的两栖仿生推进器
CN113232805A (zh) * 2021-04-19 2021-08-1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波动对鳍推进仿生机器鱼
CN113263876A (zh) * 2021-05-18 2021-08-17 宿正国 一种海陆两栖探索机器人
CN113306353A (zh) * 2021-07-14 2021-08-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体、模块化两栖仿生移动平台
CN113320665A (zh) * 2021-07-12 2021-08-3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长鳍波动推进仿生水下机器人
CN113335003A (zh) * 2021-07-14 2021-09-0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模块化仿生移动平台驱动装置
CN113619336A (zh) * 2021-08-27 2021-11-0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轮鳍配合的多地形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13619759A (zh) * 2021-08-17 2021-11-09 昆山泰仑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波动鳍推进的新型仿生两栖机器人
CN114102624A (zh) * 2021-11-25 2022-03-01 西安智荣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仿生原理的多用途机器人
CN114701629A (zh) * 2022-03-22 2022-07-05 上海交通大学 柔性轴驱式对鳍波动波形可变仿生机器鱼
CN114715364A (zh) * 2022-04-11 2022-07-0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复合驱动水下机器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392A (ja) * 2000-02-02 2001-08-07 Tech Res & Dev Inst Of Japan Def Agency 内部駆動型羽ばたき式推進器駆動機構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903656A (zh) * 2006-07-28 2007-01-3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的胸鳍波动推进仿生水下机器人
US20080032571A1 (en) * 2006-08-02 2008-02-07 Gregory Dudek Amphibious robotic device
CN102049983A (zh) * 2009-11-09 2011-05-1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足板驱动型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2490884A (zh) * 2011-12-01 2012-06-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具有水下三维运动能力的仿鳐鱼机器人本体结构
CN103213665A (zh) * 2013-05-09 2013-07-2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仿生长鳍波动推进机器鱼
CN104816808A (zh) * 2015-05-25 2015-08-05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仿生波动长鳍水下推进器
JP2016150681A (ja) * 2015-02-18 2016-08-22 学校法人金沢工業大学 水陸探査用ロボット
CN210212733U (zh) * 2019-05-14 2020-03-31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392A (ja) * 2000-02-02 2001-08-07 Tech Res & Dev Inst Of Japan Def Agency 内部駆動型羽ばたき式推進器駆動機構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903656A (zh) * 2006-07-28 2007-01-3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的胸鳍波动推进仿生水下机器人
US20080032571A1 (en) * 2006-08-02 2008-02-07 Gregory Dudek Amphibious robotic device
CN102049983A (zh) * 2009-11-09 2011-05-1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足板驱动型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2490884A (zh) * 2011-12-01 2012-06-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具有水下三维运动能力的仿鳐鱼机器人本体结构
CN103213665A (zh) * 2013-05-09 2013-07-2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仿生长鳍波动推进机器鱼
JP2016150681A (ja) * 2015-02-18 2016-08-22 学校法人金沢工業大学 水陸探査用ロボット
CN104816808A (zh) * 2015-05-25 2015-08-05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仿生波动长鳍水下推进器
CN210212733U (zh) * 2019-05-14 2020-03-31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8086A (zh) * 2020-03-06 2020-06-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新型仿生飞艇
CN111409805A (zh) * 2020-04-14 2020-07-14 深圳市问鼎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阵列压力波驱动装置和运载装置
CN111688894A (zh) * 2020-05-27 2020-09-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运动变换式波动推进装置
CN111993849A (zh) * 2020-07-09 2020-11-2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纵横复合波仿生推进装置
CN111993849B (zh) * 2020-07-09 2022-04-2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纵横复合波仿生推进装置
CN112406431A (zh) * 2020-11-30 2021-02-26 哈尔滨工程大学 柔性鳍波动推进式两栖仿生机器人
CN112406431B (zh) * 2020-11-30 2022-02-15 哈尔滨工程大学 柔性鳍波动推进式两栖仿生机器人
CN112977771A (zh) * 2021-03-12 2021-06-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具有复合发电功能的水陆两栖波动鳍机器人
CN113022242A (zh) * 2021-04-14 2021-06-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波形可控的两栖仿生推进器
CN113232805A (zh) * 2021-04-19 2021-08-1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波动对鳍推进仿生机器鱼
CN113232805B (zh) * 2021-04-19 2022-09-09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波动对鳍推进仿生机器鱼
CN113263876A (zh) * 2021-05-18 2021-08-17 宿正国 一种海陆两栖探索机器人
CN113320665A (zh) * 2021-07-12 2021-08-3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长鳍波动推进仿生水下机器人
CN113320665B (zh) * 2021-07-12 2022-04-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长鳍波动推进仿生水下机器人
CN113306353A (zh) * 2021-07-14 2021-08-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体、模块化两栖仿生移动平台
CN113335003A (zh) * 2021-07-14 2021-09-0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模块化仿生移动平台驱动装置
CN113306353B (zh) * 2021-07-14 2023-10-1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可变体、模块化两栖仿生移动平台
CN113619759A (zh) * 2021-08-17 2021-11-09 昆山泰仑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波动鳍推进的新型仿生两栖机器人
CN113619336A (zh) * 2021-08-27 2021-11-0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轮鳍配合的多地形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13619336B (zh) * 2021-08-27 2024-03-2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轮鳍配合的多地形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14102624A (zh) * 2021-11-25 2022-03-01 西安智荣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仿生原理的多用途机器人
CN114102624B (zh) * 2021-11-25 2024-04-23 西安智荣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仿生原理的多用途机器人
CN114701629A (zh) * 2022-03-22 2022-07-05 上海交通大学 柔性轴驱式对鳍波动波形可变仿生机器鱼
CN114715364A (zh) * 2022-04-11 2022-07-08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复合驱动水下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7692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7692A (zh)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205273823U (zh) 一种基于单关节尾鳍驱动的仿生机器鱼
CN2784307Y (zh) 一种摆动式柔性关节的仿生机器鱼
CN104149954B (zh) 一种智能观赏仿生鱼及其控制方法
CN202686732U (zh) 一种多功能仿生机器鱼
CN202574602U (zh) 电磁动力仿生机器鱼
CN106741774B (zh) 一种仿生机器鱼
CN102632984A (zh) 一种多功能仿生机器鱼
CN210212733U (zh) 基于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0491197C (zh) 双体机器鱼
CN110304222A (zh) 一种基于ipmc驱动的自发电型仿生蝠鲼
CN110588932B (zh) 基于摆动胸鳍与背腹式尾鳍联合推进的水下仿生航行器
CN104002947B (zh) 基于离子型人工肌肉驱动的小型机器鱼及其运动方法
CN101348165A (zh) 三维运动仿生机器鱼
CN106737626B (zh) 一种具有柔性连杆的蛇形机器人及仿生控制方法
CN108656884B (zh) 一种水陆两栖仿生机器人
CN102923286A (zh) 一种基于智能材料ipmc的仿蝠鲼水下航行器
CN111409803A (zh) 一种基于ipmc驱动的仿生波动鳍
CN110550169A (zh) 一种仿生线驱动腕乌贼
CN102079382B (zh) 一种水下机械式仿生扑翼推进器
CN111688894B (zh) 一种运动变换式波动推进装置
CN109665079A (zh) 一种喷射泵与舵机混合驱动的水下机器人
CN112977771A (zh) 一种具有复合发电功能的水陆两栖波动鳍机器人
CN202657138U (zh) 小型仿生四足机器人
CN106864712A (zh) 仿生机械海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