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2575A - 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线路损耗检测 - Google Patents
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线路损耗检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22575A CN110022575A CN201910007868.7A CN201910007868A CN110022575A CN 110022575 A CN110022575 A CN 110022575A CN 201910007868 A CN201910007868 A CN 201910007868A CN 110022575 A CN110022575 A CN 1100225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ponder
- signal
- transmission line
- booster
- ampl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08 swee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0264877 Hippospongia commun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97 surface acoustic wav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0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6549 dyspep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010 grow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6—Repeater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0—Reducing interference caused by unbalanced currents in a normally balanced li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4—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power to a repeater along the transmission li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6—Monitoring; Tes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35—Control of relay amplifier ga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20—Repeater circuits; Relay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79—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using repe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用于转发器系统的技术。转发器系统可包括第一转发器。转发器系统可以包括第二转发器,其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第一转发器可以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操作以基于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8年1月4日提交的案卷号为3969-145.PROV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613,706的权益和于2018年12月17日提交的案卷号为3969-145.PROV2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780,831的权益,其全部说明书通过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文用于所有目的。
背景技术
信号增强器和转发器可用于提高无线设备与无线通信接入点(例如小区塔)之间的无线通信的质量。信号增强器可以通过对在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接入点之间传送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或应用其他处理技术来改善无线通信的质量。
作为示例,信号增强器可以经由天线从无线通信接入点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信号增强器可以放大下行链路信号,然后向无线设备提供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即,信号增强器可以充当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接入点之间的中继。结果,无线设备可以从无线通信接入点接收更强的信号。类似地,可以将来自无线设备的上行链路信号(例如,电话呼叫和其他数据)引导到信号增强器。在经由天线将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无线通信接入点之前,信号增强器可以放大上行链路信号。
附图说明
本公开内容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得显而易见,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共同示出了本公开内容的特征;并且,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示例的与无线设备和基站通信的信号增强器;
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的蜂窝信号增强器,其被配置为使用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和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信号路径来放大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信号;
图3示出了根据示例的包括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信号增强器系统;
图4示出了根据示例的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图5示出了根据示例的通过传输线耦合到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主信号增强器;
图6示出了根据示例的包括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信号增强器系统;
图7示出了根据示例的包括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信号增强器系统;
图8示出了根据示例的转发器的功能;
图9是示出根据示例的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传输线损耗的变化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示例的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传输线损耗的变化的操作的流程图;及
图11示出了根据示例的无线设备。
现在将参考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本文将使用特定语言来描述它们。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并不因此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公开和说明本发明之前,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过程步骤或材料,而是扩展到其等同物,如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认识到的。还应该理解,本文采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是限制性的。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元件。提供流程图和过程中提供的数字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步骤和操作,并不一定表示特定的次序或顺序。
示例性实施例
以下提供技术实施例的初始概述,然后在后面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技术实施例。此初步概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快地理解技术,但是并不旨在标识技术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图1示出了与无线设备110和基站130通信的示例性信号增强器120。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称为转发器。转发器可以是用于放大(或增强)信号的电子设备。信号增强器120(也称为蜂窝信号放大器)可以通过经由信号放大器122对从无线设备110传送到基站130的上行链路信号和/或从基站130传送到无线设备110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或应用其他处理技术来改善无线通信的质量。即,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双向放大或增强上行链路信号和/或下行链路信号。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位于固定位置,例如家庭或办公室。可替换地,信号增强器120可以附接到移动物体,例如车辆或无线设备110。
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包括集成设备天线124(例如,内部天线或耦合天线)和集成节点天线126(例如,外部天线)。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从基站130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下行链路信号可以经由第二同轴电缆127或可操作以传送无线电频率信号的其他类型的无线电频率连接而被提供给信号放大器122。信号放大器122可以包括用于放大和滤波的一个或多个蜂窝信号放大器。已经被放大和滤波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经由第一同轴电缆125或可操作以传送无线电频率信号的其他类型的无线电频率连接而被提供给集成设备天线124。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将已经被放大和滤波的下行链路信号无线地传送到无线设备110。
类似地,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从无线设备110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信号可以经由第一同轴电缆125或可操作以传送无线电频率信号的其他类型的无线电频率连接而被提供给信号放大器122。信号放大器122可以包括用于放大和滤波的一个或多个蜂窝信号放大器。已经被放大和滤波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经由第二同轴电缆127或可操作以传送无线电频率信号的其他类型的无线电频率连接而被提供给集成节点天线126。集成设备天线126可以将已经被放大和滤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基站130。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模拟或数字滤波技术来滤波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所述滤波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表面声波(SAW)滤波器、体声波(BAW)滤波器、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滤波器、陶瓷滤波器、波导滤波器或低温共烧陶瓷(LTCC)滤波器。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到节点和/或从节点接收下行链路信号。该节点可以包括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AP)、基站(BS)、演进型节点B(eNB)、基带单元(BBU)、远程无线电头端(RRH)、远程无线电设备(RRE)、中继站(RS)、无线电设备(RE)、远程无线电单元(RRU)、中央处理模块(CPM)或其他类型的WWAN接入点。
在一种配置中,用于放大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信号的信号增强器120是手持式增强器。手持式增强器可以在无线设备110的体壳中实现。无线设备体壳可以连接到无线设备110,但是可以根据需要移除。在该配置中,当无线设备110接近特定基站时,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自动断电或停止放大。即,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基于无线设备110相对于基站130的位置,当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信号的质量高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停止执行信号放大。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包括电池以向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组件例如信号放大器122、集成设备天线124和集成节点天线126。电池还可以为无线设备110(例如,手机或平板电脑)供电。可替换地,信号增强器120可以从无线设备110接收电力。
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是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兼容的消费者信号增强器。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信号增强器120可以与FCC第20部分或第47部联邦法规(C.F.R.)第20.21部分(2013年3月21日)兼容。此外,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在用于根据47C.F.R.的第22(蜂窝)、24(宽带PCS)、27(AWS-1,700MHz下A-E块和700MHz上C块)和90(专业移动无线电)部分提供基于订户的服务的频率上操作。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配置为自动自我监视其操作以确保符合适用的噪声和增益限制。如果信号增强器的操作违反FCC第20.21部分中限定的规定,则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自我校正或自动关闭。
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改善无线设备110与基站130(例如,小区塔)或另一类型的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AP)之间的无线连接。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用于蜂窝标准的信号,蜂窝标准例如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版本8、9、10、11、12或13标准或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802.16。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用于3GPP LTE版本15.0.0(2018年1月)或其他期望版本的信号。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来自3GPP技术规范(TS)36.101(2017年9月15日发布)频带或LTE频带的信号。例如,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来自LTE频带:2、4、5、12、13、17、25和26的信号。此外,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基于使用信号增强器的国家或地区来增强所选择的频带,包括频带1-85或其他频带中的任何频带,如3GPP TS36.104V15.3.0(2018-07)中所公开的。
LTE频带的数量和信号改善的程度可以基于特定的无线设备、蜂窝节点或位置而变化。还可以包括额外的国内和国际频率以提供增强的功能。信号增强器120的所选模型可以被配置为基于使用位置以选定的频带操作。在另一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自动地从无线设备110或基站130(或GPS等)感测使用哪些频率,这对于国际旅行者可以是有益的。
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设备天线124和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包括单个天线、天线阵列或者具有伸缩形状因子。在另一示例中,集成设备天线124和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是微芯片天线。微芯片天线的一个示例是AMMAL001。在又一示例中,集成设备天线124和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CB)天线。PCB天线的一个示例是TE 2118310-1。
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从无线设备110接收上行链路(UL)信号,并使用单个天线将DL信号传送到无线设备110。可替换地,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使用专用UL天线从无线设备110接收UL信号,并且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使用专用DL天线将DL信号传送到无线设备110。
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使用近场通信与无线设备110通信。可替换地,集成设备天线124可以使用远场通信与无线设备110通信。
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从基站130接收下行链路(DL)信号,并且经由单个天线将上行链路(UL)信号传送到基站130。可替换地,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使用专用DL天线从基站130接收DL信号,并且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使用专用UL天线将UL信号传送到基站130。
在一种配置中,多个信号增强器可用于放大UL和DL信号。例如,第一信号增强器可用于放大UL信号,第二信号增强器可用于放大DL信号。此外,可以使用不同的信号增强器来放大不同的频率范围。
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配置为识别无线设备110何时接收到相对强的下行链路信号。强下行链路信号的示例可以是信号强度大于约-80dBm的下行链路信号。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配置为自动关闭所选特征,例如放大,以节省电池寿命。当信号增强器120感测到无线设备110正在接收相对较弱的下行链路信号时,集成增强器可以配置为提供下行链路信号的放大。弱下行链路信号的示例可以是信号强度小于-80dBm的下行链路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防水外壳、减震外壳、翻盖、折叠夹或用于无线设备的额外存储储存器。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信号增强器120和无线设备110之间的直接连接来实现额外存储储存器。在另一示例中,近场通信(NFC)、蓝牙v4.0、蓝牙低功耗、蓝牙v4.1、蓝牙v4.2、蓝牙5、超高频(UHF)、3GPP LTE、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802.11ac或IEEE802.11ad可以用于将信号增强器120与无线设备110耦合,以使来自无线设备110的数据能够被传送到并存储在集成在信号增强器120中的额外存储储存器中。可替换地,可以使用连接器将无线设备110连接到额外存储储存器。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包括光伏电池或太阳能电池板,作为对无线设备110的集成电池和/或电池充电的技术。在另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配置为与具有信号增强器的其他无线设备直接通信。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通过甚高频(VHF)通信直接与其他信号增强器的集成节点天线通信。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直接连接、近场通信(NFC)、蓝牙v4.0、蓝牙低功耗、蓝牙v4.1、蓝牙v4.2、超高频(UHF)、3GPP LTE、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d、TV White Space Band(TVWS)或任何其他工业、科学和医疗(ISM)无线电频带与无线设备110通信。这种ISM频带的示例包括2.4GHz、3.6GHz、4.9GHz、5GHz或5.9GHz。该配置可以允许数据在具有信号增强器的多个无线设备之间以高速率传递。该配置还允许用户在具有信号增强器的无线设备之间发送文本消息,发起电话呼叫以及进行视频通信。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被配置为耦合到无线设备110。即,集成节点天线126和无线设备110之间的通信可以绕过集成增强器。
在另一个示例中,单独的VHF节点天线可以被配置为通过VHF通信直接与其他信号增强器的单独的VHF节点天线通信。该配置可以允许集成节点天线126用于同时蜂窝通信。单独的VHF节点天线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直接连接、近场通信(NFC)、蓝牙v4.0、蓝牙低功耗、蓝牙v4.1、蓝牙v4.2、超高频(UHF)、3GPP LTE、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802.11a、IEEE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d、TV White SpaceBand(TVWS)或任何其他工业、科学和医疗(ISM)无线电频带与无线设备110通信。
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被配置用于卫星通信。在一个示例中,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被配置为充当卫星通信天线。在另一个示例中,单独的节点天线可以用于卫星通信。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扩展配置用于卫星通信的无线设备110的覆盖范围。集成节点天线126可以从无线设备110的卫星通信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对来自卫星通信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在另一示例中,在卫星通信期间,无线设备110可以被配置为经由直接连接或ISM无线电频带耦合到信号增强器120。这种ISM频带的示例包括2.4GHz、3.6GHz、4.9GHz、5GHz或5.9GHz。
图2示出了示例性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其被配置为使用针对每个UL频带和DL频带的单独信号路径及控制器240来放大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信号。外部天线210或者集成节点天线可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例如,可以从基站(未示出)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提供给第一B1/B2双讯器212,其中B1表示第一频带,B2表示第二频带。第一B1/B2双讯器212可以创建B1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和B2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因此,与B1相关联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1下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到第一B1双工器214,或者与B2相关联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2下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到第一B2双工器216。通过第一B1双工器214后,下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10、A11和A12)和下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二B1双工器218。可替换地,在通过第一B2双工器216后,下行链路可以通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07、A08和A09)和下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FF)到达第二B2双工器220。此时,根据包括在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中的放大器和BPF的类型已经对下行链路信号(B1或B2)进行了放大和滤波。来自第二B1双工器218或第二B2双工器220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分别被提供给第二B1/B2双讯器222。第二B1/B2双工器222可以将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提供给内部天线230或集成设备天线。内部天线230可以将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传送到无线设备(未示出),诸如移动电话。
在一个示例中,内部天线230可以从无线设备接收上行链路(UL)信号。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提供给第二B1/B2双讯器222。第二B1/B2双讯器222可以创建B1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和B2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因此,与B1相关联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1上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到第二B1双工器218,或者与B2相关联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2上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到第二B2双工器220。通过第二B1双工器218后,上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01、A02和A03)和上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一B1双工器214。可替换地,在通过第二B2双工器220后,上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04、A05和A06)和上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一B2双工器216。此时,根据包括在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中的放大器和BPF的类型已经对上行链路信号(B1或B2)进行了放大和滤波。可以将分别来自第一B1双工器214或第一B2双工器216的上行链路信号提供给第一B1/B2双讯器212。第一B1/B2双讯器212将放大的上行链路信号提供给外部天线210。外部天线可以将放大的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基站。
在一个示例中,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可以是6频带增强器。即,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可以对具有频带B1、B2、B3、B4、B5和/或B6中的频率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号执行放大和滤波。
在一个示例中,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可以使用双工器来分离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带,然后分别对其进行放大和滤波。多频带蜂窝信号增强器通常可以具有用于每个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带的专用无线电频率(RF)放大器(增益块)、RF检测器、可变RF衰减器和RF滤波器。
在一种配置中,信号增强器系统(或转发器系统)可以改善建筑物中的蜂窝服务。信号增强器系统可以是级联内联增强器系统,其包括使用可变长度传输线连接到主信号增强器(或主转发器)的内联信号增强器(或内联转发器)。传输线可以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双绞屏蔽线对或平面传输线,例如带状线或微带。主信号增强器可以通过可变长度传输线与内联信号增强器通信。在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仅可以与主信号增强器一起运行,或者可替换地,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独立于主信号增强器运行。主信号增强器可以通过外部天线端口(或施主天线端口)通信地耦合到外部天线(或施主天线)。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串联或并联连接。例如,并联的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各自通过相应的内部天线端口(或服务器天线端口)连接到内部天线(或服务器天线),而串联的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通过串联中最后一个内联信号增强器上的内部天线端口(或服务器天线端口)连接到单个内部天线(或服务器天线)。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增强主信号增强器的信号增强能力。另外,与传统的单个增强器系统相比,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减轻传输线损耗,从而提供改进的物理范围。即,与传统单个增强器系统相比,具有主信号增强器和遍布建筑物(通过可变长度的传输线连接)的多个内联信号增强器的级联内联增强器系统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改进的信号增强能力。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主信号增强器可以包括上行链路自动增益控制(AGC)和下行链路AGC。上行链路AGC可以运行以调整上行链路增益或噪声功率,并且下行链路AGC可以运行以调整下行链路增益或噪声功率。主信号增强器中的上行链路AGC可以调整上行链路增益或噪声功率以满足网络保护标准。主信号增强器中的AGC控制功能可以维持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网络保护标准,如FCC消费者增强器规则的第20部分所要求的。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主信号增强器可以包括上行链路AGC和下行链路AGC控制功能,但是当信号增强器系统对于下行链路AGC差分增益受限时,仍然可能遭受到次优的上行链路功率/线性性能。因此,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内联信号增强器也包括上行链路AGC可能是有利的,其可以优化信号增强器系统的功率/线性度。在该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可以包括系统下行链路AGC控制功能,而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都可以包括相互依赖的系统上行链路AGC控制功能,其可以被配置为维持网络保护标准。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通信链路在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传送增益控制信息。增益控制信息可以使内联信号增强器能够调整上行链路AGC。在一个示例中,通信链路可以是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ISM频带通信链路。频带通信链路可用于以大约430MHz传送增益控制信息。即,增益控制信息的传输可以是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ISM 430MHz数据通信传输。可替换地,通信链路可以处于定义的频带中,信号增强器系统不使用该频带来增强信号。例如,带外通信信道可用于数据通信传输。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系统的安装可以涉及将主信号增强器安装在建筑物中,然后经由传输线将主信号增强器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或多个内联信号增强器)。在安装期间,可以执行校准过程,该校准过程可以测量将主信号增强器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传输线上的传输线损耗量。可以在校准过程期间测量传输线损耗,以便确定信号增强器系统的系统增益的默认分布(例如,主信号增强器处的上行链路AGC对比内联信号增强器处的上行链路AGC)。
在一个示例中,校准过程可以涉及在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发送无线电频率(RF)参考信号以测量传输线损耗。传输线损耗可以是将主信号增强器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传输线的长度(L)的函数。例如,为了校准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传输线损耗,校准过程可以涉及通过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传输线发送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可以由主信号增强器发送并由内联信号增强器接收,或者可替换地,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可以由内联信号增强器发送并由主信号增强器接收。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可以相对靠近信号增强器系统的操作频带,但不在实际的增强器频带内。校准过程可以涉及在高频带(例如,大约几千兆赫兹)和低频带(例如,小于1千兆赫兹)发送RF校准音调,以便确定在规定频率上的传输线损耗。接收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的增强器(即主信号增强器或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执行RF校准音调的测量,可用于导出传输线损耗。传输线损耗的指示可以保存在主信号增强器和/或内联信号增强器中,并且可以用于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增益控制(或AGC)。
在先前的解决方案中,在安装信号增强器系统和完成校准过程之后,信号增强器系统将进入正常操作模式,并且将不会重复校准过程。即,在先前的解决方案中,信号增强器系统将基于在校准过程期间确定的传输线损耗来操作,即使在传输线损耗发生变化时也不会重新校准信号增强器系统。
在一种配置中,在本技术中,在校准过程之后和信号增强器系统的正常操作模式期间,可以监视或检测连接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传输线中的传输线损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传输线的意外损坏,或者是由于故意篡改传输线和/或信号增强器系统造成的。在内联信号增强器和主信号增强器的操作期间,可以基于ISM频带通信链路强度来监视或检测传输线损耗的变化。即,内联信号增强器和主信号增强器之间的ISM频带通信链路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是传输线损耗的变化的指示。例如,当通过ISM频带通信链路接收的信号(例如,用于增益控制信息)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低于定义的阈值时,这可以指示ISM频带通信链路强度已降低,其可以指示连接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传输线的传输线损耗的潜在变化。可以根据在内联信号增强器和主信号增强器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的典型RSSI来设置对于RSSI的定义阈值。此外,由于传输线的损坏或传输线的篡改导致的传输线损耗的变化可能导致内联信号增强器和主信号增强器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的RSSI的变化,RSSI的变化可以使RSSI低于定义的阈值。例如,通过缩短传输线的长度来篡改传输线可以导致在内联信号增强器和主信号增强器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的RSSI的变化,并且可以检测这些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校准序列和重新校准序列可以涉及发送在ISM频带内用于发送增益控制信息的430MHz频率之外的RF校准音调。结果,RF校准音不干扰主信号增强器和内联信号增强器之间的ISM频带数据通信(例如,增益控制信息)。
图3示出了包括主信号增强器3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320的信号增强器系统300的示例。主信号增强器310可以经由传输线330(例如同轴电缆)(例如,长度为100至300英尺)与内联信号增强器320通信地耦合。可替换地,传输线330可以是双绞线、双绞屏蔽线对或平面传输线,例如带状线或微带。主信号增强器310可以包括外部天线312(或施主天线),其可以从基站(未示出)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并将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基站。内联信号增强器320可以包括内部天线322(或服务器天线),其可以从移动设备(未示出)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并将下行链路信号传送到移动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310可以经由传输线330直接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320。在替代示例中,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3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320之间插入分路器和/或分接电路。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以及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主信号增强器310可以包括双工器、双讯器、分路器、循环器等,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上引导信号。类似地,内联信号增强器3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以及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内联信号增强器320可以包括双工器、双讯器、分路器、循环器等,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上引导信号。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系统300可以是5频带或7频带信号增强器系统。例如,信号增强器系统300能够增强高频带例如频带4(B4)和频带25(B25)中的信号,并且信号增强器系统300能够增强低频带例如频带5(B5)、频带12(B12)和频带13(B13)中的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310可以经由外部天线312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引导到主信号增强器310中的下行链路放大和滤波路径。然后,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引导到连接主信号增强器3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320的传输线330上。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在内联信号增强器320处被接收,然后可以被引导到内联信号增强器320中的下行链路放大和滤波路径。可以经由内部天线322将下行链路信号传送到移动设备。在另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320可以经由内部天线322从移动设备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引导到内联信号增强器320中的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路径,然后,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引导到连接主信号增强器3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320的传输线330上。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310处被接收,然后可以被引导到主信号增强器310中的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路径。可以经由外部天线312将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基站。
图4示出了信号增强器系统400中的主信号增强器4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之间的校准过程的示例。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4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之间的传输线430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420。在一个示例中,传输线430可以是同轴电缆。传输线430可以具有定义的长度(L)。校准过程可以涉及内联信号增强器420通过传输线430向主信号增强器410发送无线电频率(RF)参考信号。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从内联信号增强器420接收RF参考信号,并且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基于从内联信号增强器420接收的RF参考信号测量传输线430上的损耗。在一个示例中,在定义的频率上在传输线430上可以发生损耗,因此损耗可以是传输线430的长度(L)的函数。
在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420可以包括RF校准音调发生器422,主信号增强器可以包括RF校准音调检测器412。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中的RF校准音调发生器422可以通过传输线430发送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并且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410中的RF校准音调检测器412处接收RF校准音调。RF校准音调检测器412可以通过传输线430接收RF校准音调。并且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基于所接收的RF校准音调来确定传输线430上的损耗。即,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执行所接收的RF校准音调的测量,其可以用于导出传输线430上的损耗。在该示例中,传输线430上的损耗可以基于在主信号增强器410处接收的RF校准音调而在主信号增强器4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之间校准。此外,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410处保存传输线430上的损耗的指示,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使用传输线430上的损耗的指示进行信号增强器系统400中的增益控制(或AGC)。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在主信号增强器410处测量内联校准RF信号源而在主信号增强器410处执行传输线430上的损耗的校准。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中的RF校准音调生成器422可以生成在RF校准音调路径上传送到主信号增强器410的RF校准音调,并且这些RF校准音调可以相对靠近实际增强频带频率(例如,低频带频率和高频带频率)。即,RF校准音调可以在实际的增强器操作频带之外,以及用于主信号增强器4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之间的数据通信的ISM频带之外。
在替代配置中,主信号增强器410可包括RF校准音调发生器,并且内联信号增强器420可包括RF校准音调检测器。在该配置中,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生成RF校准音调并将RF校准音调发送到内联信号增强器420。内联信号增强器420可以基于从主信号增强器410接收的RF校准音调来确定传输线430上的损耗。
在一种配置中,在校准过程期间,第一信号增强器(例如,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通过传输线将RF校准音调发送到第二信号增强器(例如,内联信号增强器420),第二信号增强器可以检测接收到的RF校准音调的RSSI。传输线可以具有一定的电压驻波比(VSWR),因此根据从第一信号增强器发送的精确RF校准音调,第二信号增强器可以检测接收的RF校准音调的变化RSSI。因此,取决于传输线的长度,在校准过程期间可以执行RF扫描(例如,在2兆赫(MHz)或5MHz或10MHz的范围上)。由于RF校准音调可以包括高频带RF校准音调和低频带RF校准音调,因此可以在高频带和低频带二者的校准过程期间执行RF扫描。基于高频带和低频带RF扫描,可以确定接收的RF校准音调的平均RSSI,这可以导致更精确的校准。例如,传输线的末端可以连接到有源组件(例如,分别在第一信号增强器和第二信号增强器中的双讯器、双工器等),这可以在整个连接上引起VSWR纹波。结果,接收的RF校准音调的RSSI测量可以对应于峰值或谷值,其可以在校准过程期间影响RSSI测量1或2dB。因此,在校准过程期间RF扫描高频带和低频带可用于校准VSWR纹波。
在一种配置中,第一信号增强器(例如,主信号增强器410)可以启动第一信号增强器和第二信号增强器(例如,内联信号增强器420)之间的校准过程。校准过程可以包括从第一信号增强器向第二信号增强器传送限定频率范围内的扫频校准信号。校准过程可包括在第二信号增强器处接收扫频校准信号。校准过程可以包括在限定频率范围内的多个频率处测量第二信号增强器处的扫频校准信号的功率电平。校准过程可以包括在第二信号增强器处处理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在一个示例中,处理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可以包括对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求平均。另外,扫频校准信号可以在限定频率范围上传送,以减轻第一信号增强器和第二信号增强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电压驻波比(VSWR)纹波。
图5示出了包括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的信号增强器系统500的示例。主信号增强器510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的传输线530耦合到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在一个示例中,传输线530可以是同轴电缆。可替换地,传输线530可以是双绞线、双绞屏蔽线对或平面传输线,例如带状线或微带。主信号增强器510可以包括主ISM频带收发机516(或主ISM频带Rx/Tx),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可以包括内联ISM频带收发机526(或内联ISM频带Rx/Tx)。主ISM频带收发机516和内联ISM频带收发机526可以分别实现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的数据通信,其可以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传送。即,来自主ISM频带收发机516的能量可以沿传输线530传播,然后在内联ISM频带收发机526处接收,反之亦然。
在一个示例中,经由ISM通信链路(或带外通信信道)通过传输线530的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的数据通信可以包括增益控制信息。可以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周期性地在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传送增益通信。另外,ISM通信链路的ISM频带频率(例如,430MHz)可以远离增强器频带频率,以降低信号增强器系统500操作期间的增强器干扰的可能性。
在一种配置中,主信号增强器510可以包括主控制器514。主控制器514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地监视和跟踪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从内联信号增强器520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例如,主控制器514可以识别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从内联信号增强器520接收的信号(例如,增益控制信息)。主控制器514可以确定从内联信号增强器520接收的接收信号(例如,430MHz的ISM频带信号)的RSSI。主控制器514可以将接收信号的RSSI与定义的阈值进行比较。可以根据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在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的典型RSSI来设置定义的阈值。当接收信号的RSSI低于定义的阈值时,主控制器514可以确定ISM通信链路的信号强度已经降低,这可以指示连接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的传输线530的损耗的潜在变化。即,主控制器514可以监视从内联信号增强器520接收的ISM频带信号的信号强度,并且低于定义的阈值的ISM频带信号的RSSI可以指示先前对传输线530上的损耗的计算现在已经过时(即,RF有线信号路径上的损耗变化或传输线损耗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传输线530上的损耗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传输线530的损坏或传输线530的篡改。传输线530的损坏和/或篡改可能导致在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和主信号增强器510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的RSSI的变化,并且RSSI的变化可以使RSSI低于定义的阈值。例如,通过缩短传输线530的长度来篡改传输线530可导致在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和主信号增强器510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的RSSI的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响应于确定传输线530上的损耗已经改变(推断传输线530被意外损坏或故意篡改),主控制器514可以发起合适的操作。例如,主控制器514可以关闭主信号增强器510或启动重新校准序列以确定连接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的传输线530的更新的损耗。重新校准序列可以涉及通过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的传输线530重新发送定义的RF校准音调集合,其可用于导出传输线530上更新的损耗。可以使用传输线530上更新的损耗进行信号增强器系统500中的增益控制(或AGC)。
在一个示例中,响应于确定传输线530上的损耗已经改变,主控制器514可以向信号增强器系统500的指示器发送指示信号。例如,可以将指示信号发送到信号增强器系统500的显示器。结果,可以向信号增强器系统500的用户通知在信号增强器系统中已经发生了传输线530上的损耗的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主控制器514可以确定没有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从内联信号增强器520接收到信号达规定的时间段。结果,主控制器514可以确定传输线530上的损耗已经改变,并且主控制器514可以发起合适的操作。
在另一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可包括内联控制器524。内联控制器524可识别经由ISM通信链路通过传输线530从主信号增强器510接收的信号(例如,增益控制信息)。内联控制器524可以确定从主信号增强器510接收的接收信号(例如,ISM频带信号)的RSSI。内联控制器524可以将接收信号的RSSI与定义的阈值进行比较。当接收信号的RSSI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在这种情况下,内联控制器524可以启动适当的操作,例如启动重新校准序列以确定传输线530的更新的损耗。
在替代配置中,内联信号增强器可以包括内联RF音调模块522,其可以通过传输线530连续地发送RF参考校准音调。RF参考校准音调可以在不与在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和主信号增强器510之间传送的ISM频带信号冲突(以及信号增强器系统500的操作频带之外)的频带内。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510中的主RF音调模块512处接收这些RF参考校准音调。可以根据定义的周期(例如,每秒或每几秒几次)传送RF参考校准音调。主信号增强器510中的主RF音调模块512可以连续地监视从内联RF音调模块522接收的RF参考校准音调。
当主RF音调模块512没有从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中的内联RF音调模块522接收到RF参考校准音调达定义的时间段时,主RF音调模块512可以检测到传输线530中的中断。即,传输线530中的中断(例如,传输线530的损坏或对传输线530的篡改)可导致主RF音调模块512没有接收到RF参考校准音调。在这种情况下,主控制器514可以确定传输线530上的损耗已经改变,并且主控制器514可以启动适当的操作(例如,启动重新校准序列以确定传输线530的更新的损耗)。因此,主控制器514可以通过检测连续的RF参考校准音调流中的中断来确保在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保持连接。在该配置中,主控制器514可以基于连续的RF参考校准音调流的中断(这与主信号增强器51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520之间的ISM通信的信号强度相反)来确定传输线530上的损耗的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一些RF参考校准音调可以具有落入其他频带内的谐波。因此,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510和/或内联信号增强器520处使用滤波器以避免这些谐波。另外,每个滤波器可以用于主信号增强器510和/或内联信号增强器520的信号路径中的特定频带。
在另一示例中,主RF音调模块512可周期性地将RF参考校准音调发送到内联RF音调模块522。当内联RF音调模块522没有从主RF音调模块接收到RF参考校准音调达定义的时间段512时,内联RF音调模块522可以检测到传输线530中的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内联控制器524可以确定传输线530上的损耗已经改变,并且内联控制器524可以启动合适的操作。
图6示出了示例性信号增强器系统600(或转发器系统),其包括通信地耦合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或内联转发器)的主信号增强器620(或主转发器)。内联信号增强器630还可以称为次级信号增强器(或次级转发器)。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通过传输线650(例如同轴电缆)通信地耦合。可替换地,传输线650可以是双绞线、双绞屏蔽线对或平面传输线,例如带状线或微带。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均可运行以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转发器620可以经由外部天线端口626(或施主天线端口)通信地耦合到外部天线610(或施主天线)。外部天线610可以被配置为将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基站(未示出)并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另外,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经由内部天线端口634(或服务器天线端口)通信地耦合到内部天线640(或服务器天线)。内部天线640可以被配置为将下行链路信号传送到移动设备(未示出)并从移动设备接收上行链路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均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和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信号路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放大器和一个或多个滤波器(例如,模拟滤波器)以放大和滤波下行链路信号。类似地,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放大器和一个或多个滤波器(例如,模拟滤波器)以放大和滤波上行链路信号。在另一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均可以是5频带或7频带信号增强器。作为非限制性示例,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能够增强B4、B5、B12、B13和B25中的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包括上行链路自动增益控制(AGC)622和下行链路AGC 624。上行链路AGC 622可以与用于主信号增强器620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一个或多个放大器相关联,下行链路AGC 624可以与用于主信号增强器620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一个或多个放大器相关联。上行链路AGC 622可以运行以控制主信号增强器620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上行链路增益,下行链路AGC 624可以运行以控制主信号增强器620中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下行链路增益。例如,上行链路AGC 622可用以控制主信号增强器620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上行链路增益,以便满足网络保护标准。
在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包括上行链路AGC 632。上行链路AGC 632可以与用于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一个或多个放大器相关联。上行链路AGC 632可以运行以控制内联信号增强器632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上行链路增益。例如,上行链路AGC 632可用以控制内联信号增强器632中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的上行链路增益,以便满足网络保护标准。
在一种配置中,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经由外部天线610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此外,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从内联信号增强器630接收上行链路信号。例如,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经由传输线650将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主信号增强器620。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基于与从基站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相关联的功率电平和/或与从内联信号增强器630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相关联的功率电平来确定动态增益控制信息。例如,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可以包括用于主信号增强器620的下行链路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信息和/或上行链路RSSI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620中的上行链路AGC 622可以基于动态控制增益控制信息来调整主信号增强器620的上行链路增益或噪声。即,主信号增强器620中的上行链路AGC 622可以基于下行链路RSSI信息和/或上行链路RSSI信息来调整主信号增强器620的上行链路增益或噪声。因此,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基于动态增益控制信息执行AGC(例如,应用动态上行链路AGC设置)。另外,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将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发送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以周期性速率(例如,每秒一次)发送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即,在该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将主信号增强器620的更新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RSSI信息发送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之间的ISM通信链路将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发送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例如,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各自可以包括ISM频带收发机,其可使得能够从主信号增强器620发送并在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处接收动态增益控制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从主信号增强器620接收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并且内联信号增强器630中的上行链路AGC 632可以基于动态增益控制信息(例如,下行链路RSSI信息和/或上行链路RSSI信息)设置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上行链路增益或噪声。因此,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基于从主信号增强器620接收的动态增益控制信息来执行上行链路AGC(例如,应用动态上行链路AGC设置)。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在现场校准期间确定信号增强器系统600的系统增益的默认分布(例如,主信号增强器620处的上行链路AGC 622与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处的上行链路AGC 632)。例如,系统增益的默认分布可以取决于将主信号增强器620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传输线长度(和相应的传输线损耗)。可以在现场校准期间为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确定传输线损耗。系统增益的默认分布可以是低电平信号输入下的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基线。系统增益的默认分布可以是主信号增强器6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静态增益设置(在现场校准期间确定的)。即,系统增益的默认分布可以是基于传输线长度和相应的传输线损耗的静态校准设置(或基线配置设置)。
在现场校准之后,信号增强器系统600可以开始以正常模式操作。此时,信号增强器系统600的系统增益分布(例如,主信号增强器620处的上行链路AGC 622与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处的上行链路AGC 632)可以基于动态输入信号因子,例如包括下行链路RSSI信息和上行链路RSSI信息的动态增益控制信息。随着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在一段时间内改变,可以修改信号增强器系统600的系统增益的这个动态分布。例如,基于动态增益控制信息,主信号增强器620可以相应地调整其上行链路AGC 622,并且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相应地调整其上行链路AGC 632。即,系统增益的动态分配现在基于动态增益设置。主信号增强器620的上行链路AGC 622和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上行链路AGC632可以协同工作以控制信号增强器系统600的整体系统上行链路增益。整体系统上行链路增益可以符合蜂窝消费者或商业信号增强器系统的监管机构的要求。另外,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可以根据符合蜂窝消费者或商业信号增强器系统的监管机构要求的定时而从主信号增强器620传送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在现场校准期间确定用于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上行链路AGC设定点。上行链路AGC设定点可以基于将主信号增强器620连接到内联信号增强器630的传输线长度(和相应的传输线损耗)。上行链路AGC设定点可以对应于某个功率电平。当基于从主信号增强器620接收的动态增益控制信息在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处满足上行链路AGC设定点时,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调整其上行链路AGC 632以维持网络保护要求。另一方面,当内联信号增强器630从主信号增强器620接收不满足上行链路AGC设定点的动态增益控制信息时,内联信号增强器630可以不调整其上行链路AGC 632。
图7示出了包括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的信号增强器系统700的示例。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750耦合到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在一个示例中,传输线750可以是同轴电缆。可替换地,传输线750可以是无线电频率(RF)有线信号路径、双绞线、双绞屏蔽线对或平面传输线,例如带状线或微带。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包括主DL RSSI检测器722、主UL RSSI检测器724、主控制器726和主通信链路728(或主ISM频带收发机)。在另一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包括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内联UL RSSI检测器734、内联控制器736和内联通信链路738(或内联ISM频带收发机)。此外,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通信地耦合到施主天线740(或外部天线),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以通信地耦合到服务器天线710(或天线内部)。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经由施主天线740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提供给主信号增强器720的下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主DLRSSI检测器722可以检测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750将下行链路信号进一步提供给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提供给内联信号增强器的下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可以检测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以经由服务器天线710将下行链路信号传送到移动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720中的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下行链路信号的DLRSSI(在点A处)。主控制器726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发送到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中的内联控制器736。内联控制器736还可以确定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内联控制器736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与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进行比较,并且基于该比较,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与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定义的阈值可以考虑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已知增益。当下行链路信号的DLRSSI(在点A处)与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可替换地,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并且从内联控制器736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的指示。主控制器726可以将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与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进行比较,并且基于该比较,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与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B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当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在点A处)与下行链路信号的DLRSSI(在点B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将固定量的增益应用于下行链路信号,并且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以将固定量的增益应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由于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校准传输线750,因此对于下行链路,可以知道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总增益量。
因此,基于在主DL RSSI检测器722处(在点A处)检测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以及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已知增益,可以预测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处(在点B处)的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当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处(在点B处)的预测的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与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处(在点B处)的实际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不同时,可以由主控制器726和/或内联控制器736检测到连接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的传输线750中的传输线损耗的改变。即,主DL RSSI检测器722处(在点A处)检测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与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处(在点B处)检测到的下行链路信号的DL RSSI之间的差可以对应于在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和主信号增强器720之间的下行链路中应用的增益,但是当差从所应用的增益偏离所定义的阈值时,则可以检测到传输线损耗的变化。传输线损耗的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传输线750的意外损坏,或者是由于故意篡改传输线750和/或信号增强器系统700造成的。
在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以经由服务器天线710从移动设备接收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提供给内联信号增强器730的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内联UL RSSI检测器734可以检测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可以经由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750将上行链路信号进一步提供给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提供给主信号增强器720的上行链路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主UL RSSI检测器724可以检测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经由施主天线740将上行链路信号传送到基站。
在一个示例中,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中的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内联控制器736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发送到主信号增强器720中的主控制器726。主控制器726也可以确定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主控制器726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进行比较,并且基于该比较,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定义的阈值可以考虑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已知增益。当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可替换地,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并且从主控制器726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的指示。内联控制器736可以将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进行比较,并且基于该比较,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当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C处)与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在点D处)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将固定量的增益应用于上行链路信号,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可以将固定量的增益应用于上行链路信号。由于可以在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校准传输线750,因此对于上行链路,可以知道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总增益量。
因此,基于内联UL RSSI检测器734处(在点C处)检测到的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以及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和主信号增强器720之间的已知增益,可以预测主UL RSSI检测器724处(在点D处)的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当主UL RSSI检测器724处(在点D处)的预测的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与主UL RSSI检测器724处(在点D处)的实际上行链路信号的ULRSSI不同时,可以由主控制器726和/或内联控制器736检测到连接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的传输线750中的传输线损耗的改变。即,内联UL RSSI检测器734处(在点C处)检测到的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与主UL RSSI检测器724处(在点D处)的上行链路信号的UL RSSI之间的差可以对应于在内联信号增强器730和主信号增强器720之间的上行链路中应用的增益,但是当差从施加的增益偏离定义的阈值时,则可以检测到传输线损耗的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关于使用RSSI的同轴电缆链路监视,可以检测用于定义频带(频带X)上的内联信号增强器730的UL RSSI,并将其与用于定义频带(频带X)上的主信号增强器720的UL RSSI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在信号增强器系统700的操作期间同轴电缆链路连接性何时受损。主信号增强器720中的点A与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中的点B(以及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中的点C和主信号增强器720中的点D)之间的增益可以是已知的并且包括同轴电缆链路中的正常损耗。由于已知增益,在增强器中的点A和B之间以及点C和D之间可能存在RSSI差异。可以通过监视增强器中的点A和B之间以及点C和D之间的预期RSSI差异中的差异来检测同轴电缆链路插入损耗的变化。
在一种配置中,当确定在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750上发生损耗变化时,主控制器726或内联控制器736可以启动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校准过程。如前所述,校准过程可以涉及内联信号增强器730通过传输线750将无线电频率(RF)参考信号发送到主信号增强器720。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从内联信号增强器730接收RF参考信号,并且主信号增强器720可以基于从内联信号增强器730接收的RF参考信号测量传输线750上的损耗。
在一个示例中,DL RSSI和UL RSSI都可以用于确定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损耗是否有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当存在弱DL信号时,只有UL RSSI可用于确定变化,反之亦然。
在一种配置中,主控制器726或内联控制器736可以针对信号增强器系统700中支持的每个频带确定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例如,当信号增强器系统700支持5个频带时,主控制器726或内联控制器736可以针对5个频带中的每个频带确定损耗变化。结果,主DL RSSI检测器722、主UL RSSI检测器724、内联DL RSSI检测器732和内联UL RSSI检测器734可以是频带特定的(即,可以针对特定上行链路或者下行链路频带,例如B5或B12,检测RSSI)。在该示例中,可以在5频带信号增强器系统中同时监视多个频带路径。例如,可以在5个UL路径和5个DL路径上监视RSSI差,以确定所有5个频带的同轴电缆链路完整性。通常,不同频带可能存在不同的损耗,因为传输线损耗可以随频率而变化。因此,每个频带对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都具有其自己的RSSI检测是有利的。
在一种配置中,主通信链路728(或主ISM频带收发机)和内联通信链路738(或内联ISM频带收发机)也可用于确定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损耗是否有变化。如前所述,主控制器726可以识别经由传输线750从内联信号增强器730接收的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号。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从内联信号增强器730接收的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当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主控制器726可以确定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可替换地,内联控制器736可以识别经由传输线750从主信号增强器720接收的ISM信号。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从主信号增强器720接收的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当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内联控制器736可以确定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750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在一个示例中,涉及DL和UL RSSI的比较的第一技术可用于确定主信号增强器720和内联信号增强器730之间的传输线损耗是否存在变化,以及涉及ISM信号的信号强度的第二技术。即,可以使用两种独立的技术来确定传输线损耗的变化。在一个示例中,两种技术都可用于确定传输线损耗的变化。可替换地,第一技术或第二技术可用于确定传输线损耗的变化。
图8示出了转发器的功能。转发器可以包括第一转发器和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的第二转发器。第一转发器可以执行以下操作: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启动校准过程,如框810中的。校准过程可以包括:从第一转发器向第二转发器传送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扫频校准信号,如框820中的。校准过程可包括:在第二转发器处接收扫频校准信号,如框830中的。校准过程可包括:在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多个频率处测量第二转发器处的扫频校准信号的功率电平,如框840中的。校准过程可以包括:在第二转发器处处理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如框850中的。
图9是示出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传输线损耗的变化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作为机器上的指令来执行,其中,指令包括在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介质或一个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储存介质上。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在第一转发器处识别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如框910中的。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如框920中的。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传输线损耗发生了变化,如框930中的。
图10是示出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传输线损耗的变化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作为机器上的指令来执行,其中,指令包括在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介质或一个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储存介质上。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识别沿着第二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如框1010中的。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识别沿着第一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如框1020中的。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确定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如框1030中的。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操作:当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识别出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如框1040中的。
图11提供无线设备的示例性说明,无线设备诸如用户设备(UE)、移动站(MS)、移动通信设备、平板电脑、手机、耦合到处理器的无线收发机,或其他类型的无线设备。无线设备可以包括被配置为与节点或传输站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天线,节点或传输站例如是接入点(AP)、基站(BS)、演进节点B(eNB)、基带单元(BBU)、远程无线电头端(RRH)、远程无线电设备(RRE)、中继站(RS)、无线电设备(RE)、远程无线电单元(RRU)、中央处理模块(CPM)或其他类型的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无线设备可以使用用于每个无线通信标准的单独天线或用于多个无线通信标准的共享天线进行通信。无线设备可以在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和/或WWAN中进行通信。
图11还提供了可用于来自无线设备的音频输入和输出的麦克风和一个或多个扬声器的图示。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CD)屏幕,或其他类型的显示屏,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显示屏可以配置为触摸屏。触摸屏可以使用电容式、电阻式或其他类型的触摸屏技术。应用程序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可以耦合到内部存储器以提供处理和显示能力。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也可用于向用户提供数据输入/输出选项。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还可用于扩展无线设备的存储能力。键盘可以与无线设备一起或无线连接到无线设备以提供额外的用户输入。还可以使用触摸屏提供虚拟键盘。
示例
以下示例涉及特定技术实施例,并指出可在实现这些实施例中使用或以其他方式组合的特定特征、元件或操作。
示例1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该第二转发器通过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经由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号;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并且当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2包括示例1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将指示信号发送到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
示例3包括示例1至2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示例4包括示例1至3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基于ISM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确定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
示例5包括示例1至4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确定在一段时间期间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ISM信号;并且由于不存在ISM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6包括示例1至5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无线电频率(RF)有线信号路径。
示例7包括示例1至6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同轴电缆。
示例8包括示例1至7的转发器系统,还包括插入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分路器或分接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
示例9包括示例1至8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
示例10包括示例1至9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示例11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该第二转发器通过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操作以:基于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的变化。
示例12包括示例11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在检测到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的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序列。
示例13包括示例11至12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并且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14包括示例11至13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基于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确定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
示例15包括示例11至14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从第二转发器接收多个校准音调,其中,根据定义的周期将校准音调连续发送到第一转发器;检测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校准音调中的中断;和由于从第二转发器接收校准音调中的中断,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16包括示例11至15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在第一转发器处通过工业、科学和医疗(ISM)无线电频带从第二转发器接收校准音调。
示例17包括示例11至16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是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令。
示例18包括示例11至17中任一个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
示例19包括示例11至18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示例20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该第二转发器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其中,第一转发器可操作以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其中,校准过程包括:从第一转发器向第二转发器传送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扫频校准信号;在第二转发器处接收扫频校准信号;在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多个频率处测量第二转发器处的扫频校准信号的功率电平;及在第二转发器处处理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
示例21包括示例20的转发器系统,其中,处理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包括对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求平均。
示例22包括示例20至21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传送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扫频校准信号,以减轻第一转发器与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电压驻波比(VSWR)纹波。
示例23包括一种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转发器处识别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并且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24包括示例23的方法,还包括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将指示信号发送到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
示例25包括示例23至24中任一示例的方法,还包括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示例26包括示例23至25中任一示例的方法,还包括基于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确定ISM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
示例27包括示例23至26中任一示例的方法,还包括:确定在一段时间期间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并且由于不存在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28包括示例23至27中任一示例的方法,其中,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是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号。
示例29包括示例23至28中任一示例的方法,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无线电频率(RF)有线信号路径。
示例30包括示例23至29中任一示例的方法,其中: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或者,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示例31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一方向信号路径;第二转发器,包括第二控制器和第一方向信号路径;及传输线,通信地耦合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其中,第一控制器或第二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沿第二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识别沿第一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当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限定的阈值时,识别出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32包括示例31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信号是下行链路信号或上行链路信号中的一个,并且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是下行链路信号路径或上行链路信号路径中的一个。
示例33包括示例31至32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二RSSI。
示例34包括示例31至33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一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二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示例35包括示例31至34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控制器或第二控制器还可操作用于:识别沿第一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识别沿第二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当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识别出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36包括示例31至35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二信号是下行链路信号或上行链路信号;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是下行链路信号路径或上行链路信号路径。
示例37包括示例31至36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二RSSI。
示例38包括示例31至37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一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第二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二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示例39包括示例31至38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定义的阈值考虑了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已知增益。
示例40包括示例31至39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控制器或第二控制器可操作以针对转发器系统支持的每个频带,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41包括示例31至40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控制器或第二控制器可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示例42包括示例31至41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无线电频率(RF)有线信号路径。
示例43包括示例31至42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同轴电缆。
示例44包括示例31至43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或者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
示例45包括示例31至44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通信地耦合到服务器天线;第二转发器通信地耦合到施主天线。
示例46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包括第一控制器和下行链路信号路径;第二转发器,包括第二控制器和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及传输线,通信地耦合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其中,第一控制器或第二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沿第二转发器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识别沿第一转发器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并且当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47包括示例46的转发器系统,其中,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并且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二RSSI。
示例48包括示例46至47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下行链路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一转发器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第二转发器包括下行链路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二转发器的下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下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示例49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包括第一控制器和上行链路信号路径;第二转发器,包括第二控制器和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及传输线,通信地耦合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其中,第一控制器或第二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沿第一转发器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识别沿第二转发器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并且当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50包括示例49的转发器系统,其中,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并且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二RSSI。
示例51包括示例49至50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上行链路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一转发器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第二转发器包括上行链路检测器,用于确定沿第二转发器的上行链路信号路径传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示例52包括一种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控制器识别沿第二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识别沿第一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以及当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53包括示例52的方法,其中:第一信号是下行链路信号或上行链路信号;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的第一方向信号路径是下行信号路径或上行信号路径。
示例54包括示例52至53中任一示例的方法,其中,第一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第一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二RSSI。
示例55包括示例52至54中任一示例的方法,还包括:使用控制器识别沿第一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识别沿第二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传送的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当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56包括示例52至55中任一示例的方法,其中:第二信号是下行链路信号或上行链路信号;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的第二方向信号路径是下行链路信号路径或上行链路信号路径。
示例57包括示例52至56中任一示例的方法,其中,第二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第二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是第二RSSI。
示例58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其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经由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并且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59包括示例58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信号是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号。
示例60包括示例58至59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示例61包括示例58至60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将指示信号发送到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
示例62包括示例58至61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示例63包括示例58至62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确定在一段时间期间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并且由于不存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64包括示例58至63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还可操作以:当信号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在第一转发器处接收信号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信号强度与当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及当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其中,信号由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示例65包括示例58至64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和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的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分别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和第二RSSI。
示例66包括示例58至65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在信号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第二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在信号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确定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示例67包括示例58至66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是下行链路信号路径;或者,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是上行链路信号路径。
示例68包括示例58至67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定义的阈值考虑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已知增益。
示例69包括示例58至68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有线信号路径。
示例70包括示例58至69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同轴电缆。
示例71包括示例58至70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还包括插入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分路器或分接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
示例72包括示例58至71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
示例73包括示例58至72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示例74包括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其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可操作以基于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确定第一转发器与第一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75包括示例74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在检测到第一转发器与第一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序列。
示例76包括示例74至75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并且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其中,所述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示例77包括示例74至76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识别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在第一转发器处接收信号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信号强度和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并且当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其中,信号由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示例78包括示例74至77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可操作以:从第二转发器接收多个校准音调,其中,根据定义的周期将校准音调连续发送到第一转发器;检测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校准音调中的中断;并且由于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校准音调中的中断,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79包括示例74至78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是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令。
示例80包括示例74至79中任一示例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或者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示例81包括一种用于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变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转发器处识别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及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示例82包括示例81的方法,其中,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示例83包括示例81至82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将指示信号发送到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
示例84包括示例81至83中任一示例的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启动校准过程。
示例85包括示例81至84中任一项的方法,还包括:确定在一段时间期间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并且由于不存在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发生损耗,其中,该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示例86包括示例81至85中任一示例的方法,还包括: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当在第一转发器处接收信号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确定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信号强度与当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当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其中,信号被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示例87包括第一转发器,其可操作以确定转发器系统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变化,第一转发器包括:用于在第一转发器处识别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装置;用于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的装置;和用于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的装置。
示例88包括示例87的第一转发器,其中,该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示例89包括示例87至88中任一示例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用于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向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发送指示信号的装置。
示例90包括示例87至89中任一示例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用于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的装置。
示例91包括示例87至90中任一示例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用于确定在一段时间期间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装置;以及用于由于不存在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发生了损耗的装置,其中,该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者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示例92包括示例87至91中任一示例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用于在沿着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的装置;用于在第一转发器处接收信号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的装置;用于确定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信号强度与当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的装置;以及用于当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的装置,其中,信号被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各种技术或其某些方面或部分可以采用有形介质中包含的程序代码(即,指令)的形式,有形介质例如是软盘、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硬盘驱动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或任何其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其中,当程序代码被加载到诸如计算机这样的机器中并由其执行时,该机器成为用于实践各种技术的装置。电路可以包括硬件、固件、程序代码、可执行代码、计算机指令和/或软件。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可以是不包括信号的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在可编程计算机上执行程序代码的情况下,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读的储存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储存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并且至少一个输出设备。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闪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磁性硬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或存储电子数据的其他介质。可以实现或利用本文描述的各种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程序可以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可重用控件等。这些程序可以用高级过程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实现,以与计算机系统通信。但是,如果需要,程序可以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实现。在任何情况下,语言都可以是编译或解释语言,并与硬件实现方式相结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处理器可以包括通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诸如VLSI、FPGA或其他类型的专用处理器)、以及在收发机中用于发送、接收和处理无线通信的基带处理器。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中描述的许多功能单元已被标记为模块,以便更具体地强调它们的实现独立性。例如,模块可以实现为包括定制的超大规模集成(VLSI)电路或门阵列的硬件电路,诸如逻辑芯片、晶体管或其他分立元件的现成半导体。模块也可以在可编程硬件设备中实现,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阵列逻辑、可编程逻辑器件等。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使用多个硬件电路或多个处理器来实现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功能单元。例如,第一硬件电路或第一处理器可用于执行处理操作,第二硬件电路或第二处理器(例如,收发机或基带处理器)可用于与其他实体通信。第一硬件电路和第二硬件电路可以合并到单个硬件电路中,或者可替换地,第一硬件电路和第二硬件电路可以是单独的硬件电路。
模块也可以用软件实现,以供各种类型的处理器执行。所识别的可执行代码模块可以例如包括计算机指令的一个或多个物理或逻辑块,其可以例如被组织为对象、过程或功能。然而,所识别的模块的可执行文件不需要在物理上位于一起,而是可以包括存储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指令,当逻辑地连接在一起时,所述不同指令包括模块并实现模块的所述目的。
实际上,可执行代码的模块可以是单个指令或许多指令,甚至可以分布在几个不同的代码段上、不同的程序中以及几个存储器设备上。类似地,操作数据可以在模块内被标识和示出,可以以任何合适的形式体现并且被组织在任何合适类型的数据结构内。操作数据可以作为单个数据集收集,或者可以分布在包括不同储存设备的不同位置处,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仅作为系统或网络上的电子信号而存在。模块可以是被动的或主动的,包括可操作以执行所需功能的代理。
本说明书中对“示例”或“示例性”的引用意味着结合该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贯穿本说明书在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在示例中”或词语“示例性”不一定都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如本文所使用的,为方便起见,可以在共同列表中存在多个项目、结构元素、组成元素和/或材料。但是,这些列表应该被解释为如同列表中的每个成员都被单独标识为单独且唯一的成员。因此,此类列表中的任何个别成员都不应仅仅根据其存在于共同组中而没有相反的指示而被解释为同一列表中任何其他成员的事实上的等同物。
另外,本发明中的各种实施例和示例可以与其各种组件的替代物一起提及。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示例和替代方案不应被解释为彼此的实际等同物,而是应被视为本发明的单独且自主的表示。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在以下描述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细节,例如布局、距离、网络示例等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透彻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没有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利用其他方法、组件、布局等来实践本发明。在其他情况下,没有详细示出或描述众所周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避免使本发明的各方面难以理解。
虽然前述示例在一个或多个特定应用中说明了本发明的原理,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无需使用创造性才能的情况下在形式、使用和实现细节中进行多种修改,而在不会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概念。因此,除了下面提出的权利要求之外,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
Claims (32)
1.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
第一转发器;及
第二转发器,其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
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操作以:
识别经由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
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及
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信号是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信号是未被所述第一转发器或所述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发器中的所述控制器能够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将指示信号发送到所述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转发器中的所述控制器能够操作以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所述第一转发器与所述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能够操作以:
确定在一段时间期间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及
由于不存在所述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还能够操作以:
当信号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
当信号在第一转发器处被接收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确定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信号强度与当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及
当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其中,信号由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和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的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分别是第一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和第二RSSI。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
第一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在信号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和
第二转发器包括检测器,用于在信号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确定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
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是下行信号路径;或者
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是上行链路信号路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定义的阈值考虑了所述第一转发器和所述第二转发器之间的已知增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有线信号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是同轴电缆。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还包括插入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分路器或分接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17.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
第一转发器;及
第二转发器,其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
其中,第一转发器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能够操作以基于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当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检测到损耗的变化时,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能够操作以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序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能够操作以:
识别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
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及
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其中,所述信号是未被所述第一转发器或所述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能够操作以:
识别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
当信号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
当信号在第一转发器处被接收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及
当所述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个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其中,信号由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中的控制器能够操作以:
从第二转发器接收多个校准音调,其中,将校准音调根据定义的周期连续发送到第一转发器;
检测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校准音调中的中断;及
由于从第二转发器接收校准音调中的中断,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信令是工业、科学和医疗(ISM)信令。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
第一转发器是主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或者
第一转发器是内联转发器,第二转发器是主转发器。
24.一种转发器系统,包括:
第一转发器;及
第二转发器,其通信地耦合到第一转发器,
其中,第一转发器能够操作以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
其中,校准过程包括:
从第一转发器向第二转发器传送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扫频校准信号;
在第二转发器处接收扫频校准信号;
在定义的频率范围内的多个频率处测量第二转发器处的扫频校准信号的功率电平;及
在第二转发器处处理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在所述多个频率处处理测量功率电平包括对所述多个频率处的测量功率电平求平均。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转发器系统,其中,所述扫频校准信号在定义的频率范围传送,以减轻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电压驻波比(VSWR)纹波。
27.一种第一转发器,能够操作以确定转发器系统中所述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变化,所述第一转发器包括:
用于在第一转发器处识别经由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装置;
用于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的装置;及
用于当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定义的阈值时,在第一转发器处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的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一转发器,其中,所述信号是未被所述第一转发器或所述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用于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向所述转发器系统的指示器发送指示信号的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用于在确定损耗发生变化时启动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校准过程的装置。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
用于确定在一段时间内不存在从第二转发器接收的信号的装置;及
用于由于不存在信号而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发生损耗的装置,其中,所述信号是未被第一转发器或第二转发器放大的带外信号。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第一转发器,还包括:
用于在信号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信号强度的装置;
用于在信号于第一转发器处被接收之前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时识别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的装置;
用于确定当沿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信号强度与当沿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传送信号时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之间的差的装置;及
用于当所述差超过定义的阈值时确定第一转发器和第二转发器之间的传输线上的损耗发生了变化的装置,
其中,信号由第一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和第二转发器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放大和滤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862613706P | 2018-01-04 | 2018-01-04 | |
US62/613,706 | 2018-01-04 | ||
US201862780831P | 2018-12-17 | 2018-12-17 | |
US62/780,831 | 2018-12-1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22575A true CN110022575A (zh) | 2019-07-16 |
Family
ID=65011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07868.7A Pending CN110022575A (zh) | 2018-01-04 | 2019-01-04 | 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线路损耗检测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62533B2 (zh) |
EP (1) | EP3509229B1 (zh) |
CN (1) | CN110022575A (zh) |
CA (1) | CA302871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62529B2 (en) | 2015-08-18 | 2020-12-08 | Wilson Electronics, Llc | Separate uplink and downlink antenna repeater architecture |
FR3059437B1 (fr) * | 2016-11-30 | 2019-01-25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France | Procede de diagnostic d'un lien de communication dans un vehicule automobile |
US20190196555A1 (en) * | 2017-06-16 | 2019-06-27 | Wilson Electronics, Llc | Multiple donor antenna repeater |
US10585460B2 (en) | 2017-06-16 | 2020-03-10 | Wilson Electronics, Llc | Pole integrated repeater system |
US11166222B2 (en) * | 2019-08-02 | 2021-11-02 | AR & NS Investment, LLC | Communication by a repeater system including a network of radio frequency (RF) repeater devices |
EP3944515A3 (en) * | 2020-06-26 | 2022-05-18 | Wilson Electronics, LLC |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network protection repeater |
CN113068168B (zh) * | 2021-03-17 | 2023-06-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5811371B (zh) * | 2022-12-08 | 2023-09-05 | 厦门亿芯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温度和工艺补偿的阈值可编程的信号丢失检测电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76032A (en) | 1985-05-15 | 1988-10-04 |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 Repeater for a same frequency with spillover measurement |
US5303395A (en) | 1991-11-06 | 1994-04-12 | Mitsubishi Consumer Electronics America, Inc. | Power control with a constant gain amplifier for portable radio transceivers |
US5737687A (en) | 1995-03-01 | 1998-04-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f-attenuating RF transceiver system using antenna and modem interfaces and cable link |
US6005884A (en) | 1995-11-06 | 1999-12-21 | Ems Technologies, Inc. |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for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5777530A (en) | 1996-01-31 | 1998-07-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witch attenuator |
US5835848A (en) | 1996-12-30 | 1998-11-10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Range repeater for a transmission system |
US6359713B1 (en) * | 1998-10-28 | 2002-03-1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open fiber control propagation multi-link fiberoptic connections |
US6681100B1 (en) | 1999-03-15 | 2004-01-20 | Tele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 | Smart amplifier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wireless applications |
US6711388B1 (en) | 2000-03-30 | 2004-03-23 | Nokia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power level control system of transmitter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
JP4509451B2 (ja) * | 2000-09-07 | 2010-07-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ラマン増幅を利用した光増幅装置 |
CA2323881A1 (en) | 2000-10-18 | 2002-04-18 | Dps Wireless Inc. | Adaptive personal repeater |
US7088953B2 (en) | 2000-10-18 | 2006-08-08 | Spotwave Wireless Canada Inc. | Coverage area signature in an on-frequency repeater |
US6819936B2 (en) * | 2000-11-21 | 2004-11-16 | Qualcomm Incorporation | Automatic gain setting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03044970A2 (en) | 2001-11-20 | 2003-05-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power controlled repeater |
US6990313B1 (en) | 2002-03-14 | 2006-01-24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Wireless repeater with intelligent signal display |
KR20050010951A (ko) | 2002-06-21 | 2005-01-28 | 위데피,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무선 근거리 네트워크 중계기 |
US7024231B2 (en) * | 2002-10-28 | 2006-04-04 | Allen Cohen | Booster system in a cellular phone base station |
AU2003293436A1 (en) | 2002-12-05 | 2004-06-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the reverse link gain of repeat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040146013A1 (en) | 2003-01-22 | 2004-07-29 |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ime division duplex relay system with high speed automatic up-link and down-link detection |
CL2004000346A1 (es) | 2003-02-24 | 2005-03-18 | Qualcomm Inc | Metodo y aparato para detectar la oscilacion en un sistema repetidor en una red inalambrica. |
US20040166802A1 (en) | 2003-02-26 | 2004-08-26 | Ems Technologies, Inc. | Cellular signal enhancer |
US7555261B2 (en) | 2003-03-04 | 2009-06-30 | O'neill Frank P | Repeater system for strong signal environments |
CA2531143A1 (en) | 2003-06-30 | 2005-01-06 | Dekolink Wireless Ltd. | Method for automatic control of rf output level of a repeater |
CA2537474A1 (en) * | 2003-09-03 | 2005-03-17 | Behzad Mohebbi | Short-range cellular booster |
US7593689B2 (en) | 2003-09-16 | 2009-09-22 | Spotwave Wireless Inc. | Method for detecting an oscillation in an on-frequency repeater |
US7221967B2 (en) | 2004-09-14 | 2007-05-22 | Wilson Electronics, Inc. | Enhanced gain selected cell phone booster system |
KR100997063B1 (ko) | 2006-01-27 | 2010-11-29 |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중계기 개방 루프 게인 측정 |
RU2444159C2 (ru) * | 2006-09-21 | 2012-02-27 |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давления колебаний между повторителями |
US20080081555A1 (en) | 2006-10-03 | 2008-04-03 |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Co., Ltd | Unified communication repeater |
US20080096483A1 (en) | 2006-10-20 | 2008-04-24 | Wilson Electronics | Power saving circuits for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mplifiers |
US7877066B2 (en) | 2007-05-07 | 2011-01-25 | Paratek Microwave Inc |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an RF log-amp detector |
KR101298590B1 (ko) | 2009-12-21 | 2013-08-26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
WO2015002670A1 (en) * | 2013-07-03 | 2015-01-08 | Wireless Extenders, Inc. | Multi-amplifier boost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912419B1 (en) * | 2016-08-24 | 2018-03-06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fault in a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
WO2018093934A1 (en) * | 2016-11-15 | 2018-05-24 | Wilson Electronics, Llc | Divided signal booster system |
JP6468271B2 (ja) * | 2016-11-25 | 2019-02-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
2018
- 2018-12-21 EP EP18215360.1A patent/EP3509229B1/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1 US US16/231,146 patent/US108625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31 CA CA3028715A patent/CA3028715A1/en active Pending
-
2019
- 2019-01-04 CN CN201910007868.7A patent/CN110022575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09229A1 (en) | 2019-07-10 |
CA3028715A1 (en) | 2019-07-04 |
US10862533B2 (en) | 2020-12-08 |
US20190222258A1 (en) | 2019-07-18 |
EP3509229B1 (en) | 2022-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22575A (zh) | 信号增强器系统中的线路损耗检测 | |
US11303369B2 (en) | Booster gain adjustment based on user equipment (UE) need | |
US10148341B2 (en) | Independent band detection for network protection | |
US7299005B1 (en) | Radio frequency repeater with automated block/channel selection | |
US10873387B2 (en) | Signal booster with spectrally adjacent bands | |
US10432294B2 (en) | Signal booster with spectrally adjacent bands | |
US20180323860A1 (en) | Signal booster system with automatic gain control | |
US10356732B2 (en) | Narrowband signal detection for network protection | |
US7480485B1 (en) | Radio frequency repeater with automated block/channel selection | |
US10659142B1 (en) | Independent band detection for network protection | |
US20180139626A1 (en) | Signal booster for boosting signals in contiguous bands | |
US20180139627A1 (en) | Divided signal booster system | |
US10925115B2 (en) | Signal booster with coaxial cable connections | |
US10674526B2 (en) | Location based access to selected communication bands | |
CN109964420A (zh) | 台式信号增强器 | |
CA3052454C (en) | Signal booster with spectrally adjacent bands | |
CN110268642A (zh) | 减小信号增强器中的振荡 | |
CN110476372A (zh) | 具有有源和无源信号路径的信号增强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