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2512A -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2512A
CN109922512A CN201711320648.7A CN201711320648A CN109922512A CN 109922512 A CN109922512 A CN 109922512A CN 201711320648 A CN201711320648 A CN 201711320648A CN 109922512 A CN109922512 A CN 109922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ing
priority
hop count
base station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206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卓义斌
王振宇
秦熠
栗忠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206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2251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0157 priority patent/WO201911467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922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25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选择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时信令开销比较大的问题。该方法包括: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是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的: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Description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提升基站的覆盖范围,引入了中继(realy)传输技术,即将基站与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传输的信号通过中继设备进行转发,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吞吐率。中继系统的架构可以如图1所示,包括节点1(基站)、节点2(中继设备)、节点3(中继设备)、节点5(中继设备)、节点6(中继设备)、节点7(中继设备)及节点4(UE)。
中继系统中,在基站与中继设备之间、中继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中继设备与UE之间以及基站与UE之间的各个链路进行通信之前,首先要将中继设备或者UE接入到中继系统中。目前常用的中继系统接入方法为,已接入的中继设备周期性广播下行同步信号以及该设备距离基站的跳数,而待接入设备(指待接入的中继设备或者待接入的UE)根据接收到的跳数信息,以及接收到的下行同步信号的信号强度选择一个已接入设备进行接入。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5、节点6、节点7周期性广播下行同步信息,所述下行同步信息中携带下行同步信号以及该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而待接入设备根据各节点广播的跳数信息以及该节点广播的下行同步信号达到该待接入设备时的信号强度,在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5、节点6、节点7中选择一个节点进行接入。
但是,待接入设备仅根据跳数信息以及下行同步信号的信号强度来选择进行接入的中继设备,所选择的中继设备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待接入设备若结合已接入中继设备的跳数、负载等多个信息则可以选择出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然而,若已接入中继设备在所广播的下行信息中同时加入跳数、负载等多个信息,会加大信令开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选择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时信令开销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第一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第一优先级,并将第一优先级进行广播,从而在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时,第二中继设备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第一中继设备同时广播上行跳数、负载、连接数等多个信息,使得第二中继设备根据多个信息选择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中继设备根据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第一优先级并广播该优先级,由于优先级信息是第一中继设备对自身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的综合衡量指数,而且用于表征优先级时可以使用比较少的比特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信令开销,并且使得第二中继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优先级选择出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并将经过加扰的所述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或者,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这样,通过将第一优先级隐式携带在下行广播信号中进行广播,可以进一步有效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可以预先为每个优先级分配不同的同步信号资源,然后在确定第一优先级后,将所述第一优先级映射到对应的同步信号资源上,从而第二中继设备通过接收到的同步信号资源判断第一优先级。这样,几乎不用增加额外的信道资源,就可以将第一优先级进行广播,可以进一步有效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这样,第一优先级可以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包括负载等信息),使得第二中继设备根据该优先级可以选择出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可以先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然后再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要求: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这样,可以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确定第一优先级,使得第二中继设备根据该优先级可以选择出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并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然后,在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再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第二中继设备在接入第一中继设备之后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自下而上的跳数信息(第一跳数),使得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跳数和第二跳数确定即将建立的通信路径上的总跳数是否大于预设跳数,从而可以避免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入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后,新建立的通信路径上的总跳数太大导致通信质量差。上述设计可以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提供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方案单独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然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中继系统中父节点的优先级通常大于子节点的优先级,因此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第一优先级)大于第二中继设备的优先级。第一中继设备向优先级高于第一优先级的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因此可以避免第一中继设备向第二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并向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应答消息。然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MSG-3。所述MSG-3中携带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其中,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可以是表征第二中继设备的唯一标识,如:第二中继设备的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fier,PCI)或一种中继节点的编号标识等。这样,第二中继设备通过在MSG-3中携带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使得第一中继设备可以确定第一中继设备的子节点的身份标识(即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从而第一中继设备在选择进行接入的中继设备时可以排除第一中继设备的子节点的身份标识对应的设备,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所提供方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方案单独使用,也可以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提供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并在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与第一中继设备的子节点的身份标识(即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这样,第一中继设备在确定第五中继设备不是自身的子节点时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所接入的中继设备的标识。这样,第一中继设备通过广播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使得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对应的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的信息后不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所提供方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方案单独使用,也可以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提供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其中,所述接入请求为第五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不相同时所发送的。这样,第五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也就是,第五中继设备在确定第一中继设备不是自身的子节点时才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包括:广播发送模块,用于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是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的: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包括加扰模块。所述加扰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所述广播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经过所述加扰模块加扰的所述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广播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包括确定模块;所述确定模块,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并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以及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广播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广播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应答消息。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MSG-3。所述MSG-3中携带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与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包括:广播发送模块,用于广播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所接入的中继设备的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包括接收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其中,所述接入请求为第五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不相同时所发送的。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包括:收发器、存储器以及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所需执行的程序代码。收发器用于第一中继设备和其他中继设备之间进行数据收发。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具体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的功能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设计的程序。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与存储器相连,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以实现上述可实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或任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提供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的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第一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提供的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可以应用在中继系统中。中继系统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其中,节点1(基站)不直接将信号发送给节点4(用户设备),而是先发送给节点2(中继设备),由节点2转发给节点3(中继设备),再由节点3转发给节点4(中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中继系统可以是单跳的,也可以是多跳的,单跳的中继系统仅通过一个中继设备转发信号,多跳的中继系统可以通过多个中继设备转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中继系统可以是各类通信系统,例如,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也可以是第五代(5G)通信系统,还可以是LTE与5G混合架构。
其中,基站可以是普通的基站(如Node B或eNB)、新无线控制器(new radiocontroller,NR controller)、5G系统中的gNode B(gNB)、集中式网元(centralizedunit)、新无线基站、射频拉远模块、微基站、分布式网元(distributed unit)、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或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任何其它无线接入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中继设备可以是普通的基站(如Node B或eNB)、NR controller、5G系统中的gNB、Centralized Unit、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新无线基站、射频拉远模块、微基站、Distributed Unit、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TRP或TP或者任何其它无线接入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即为终端设备,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常见的终端例如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
在中继系统中,在基站与中继设备之间、中继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中继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进行通信之前,首先要完成设备间的同步,只有完成同步后,才能确保后续通信过程的正常进行。具体的,待接入设备(包括未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或者UE)在接收到已接入设备(包括中继系统中的基站或者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广播的下行同步信号以及跳数信息后,选择中继系统中的基站或者一个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才可以完成与中继系统之间的同步。
以某中继设备(节点8)接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5(中继设备)、节点6(中继设备)、节点7(中继设备)周期性广播下行同步信号以及该节点与基站之间的跳数,而节点8根据各节点广播的跳数信息以及该节点广播的下行同步信号达到节点8时的信号强度,在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5、节点6、节点7中选择一个跳数较少且信号强度较大的节点进行接入。但是,仅根据跳数信息以及信号强度所选择的节点可能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如,根据跳数信息以及信号强度发现节点2比节点3合适,但是,由于节点2的负载比较大,而节点3的负载比较小,节点8接入到节点3时通信质量反而比节点8接入到节点2时的通信质量好,也就是,节点8在选择接入的节点时节点3比节点2更合适。可以看出,待接入设备在选择接入的中继设备时若是可以结合已接入的中继设备的跳数信息、负载等多个信息可以选择出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这样需要已接入的中继设备广播跳数、负载等多个信息,但是广播跳数、负载等多个信息可能会导致信令开销增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选择更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时信令开销比较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的,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该方法包括:
S201,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为中继系统包括的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的任意一个中继设备,第一中继设备当然也可以为中继系统中的基站。所述第一优先级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接入性能的优先级,第一优先级越高,表明第一中继设备的接入性能越好。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根据第一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来确定第一优先级。
其中,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等。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可以表示第一中继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信令吞吐量,也可以表示第一中继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业务量,也可以表示第一中继设备在单位时间内所服务的下级用户量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可以表示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建立的主链路数量和辅链路数量之和。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节点3与节点1之间建立了一条主链路,即节点1—>节点2—>节点3,假设节点3与节点1之间还建立了1条辅链路,即节点1—>节点5—>节点3,因此,节点3与节点1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为2。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等等。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可以用一个指数来表示。
S202,第二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的第一优先级,其中,第一优先级可以基于一个比特或多个比特来表示,这样相对于第一中继设备直接发送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等大量信息给第二中继设备,可以产生较少的信令开销。
S203,第二中继设备在第一优先级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接收的所有优先级中的最高优先级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向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其中,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可以为待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也可以为待接入中继系统的UE。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第一优先级,然后广播第一优先级,从而第二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时,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相比于待接入到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选择到更合适的已接入中继系统的其他中继设备来接入中继系统,需要已接入到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广播跳数、负载和信道剩余容量等多个信息,需要产生较多的信令开销,本申请实施例中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可以根据自身到基站之间的跳数、自身的设备性能参数和网络性能参数等信息来确定一个用于表征该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的接入性能的优先级并广播该优先级,由于该优先级信息是综合衡量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自身到基站之间的跳数、自身的设备性能参数和网络性能参数等信息得到的指数,而且由于该优先级仅需占用较少的比特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减少信令开销,并且使得其他待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分别广播的优先级信息,选择出更合适的中继设备接入中继系统。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优先级也可以是可供第二中继设备连接的所有中继设备中最适合为第二中继设备提供中继服务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或者,第二中继设备根据第一优先级可以确定第一优先级对应的第一中继设备是最适合(或较适合)为第二中继设备提供中继服务。
第一中继设备根据第一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来确定第一中继设备的第一优先级,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
方式一: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根据如下第一对应关系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其中,第一对应关系可以用于表示各个优先级与不同目标指数范围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优先级 1 2 3 4
目标指数范围 [P<sub>0</sub>,+∞) [P<sub>1</sub>,P<sub>0</sub>) [P<sub>2</sub>,P<sub>1</sub>) (-∞,P<sub>2</sub>)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可以将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取整,然后将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取整后得到的整数作为所述第一优先级。如,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为5.12346,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将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取整后得到5,因此第一优先级可以确定为5。
取整的方法可以为四舍五入取整、向下取整、向上取整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向上取整,即确定比自己大的最小整数。向下取整,即确定比自己小的最大整数。四舍五入,即确定最接近自己的整数。
方式二:
第一中继设备确定如下多个预设条件中第一中继设备满足条件的数量。其中,多个预设条件可以但不限于包括如下条件:
条件一: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小于或等于a。a为大于0的整数。
条件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大于或等于b。b为大于0的整数。
条件三: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小于或等于c,c为大于0的整数。
条件四: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大于或等于d,d为大于0的整数。
条件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大于或等于e,e为大于0的整数。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根据如下第二对应关系和第一中继设备满足条件的数量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其中,第二对应关系可以用于表示优先级与满足条件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对应关系可以如表2所示。
表2
优先级 1 2 3 4 5 6
满足条件的数量 5 4 3 2 1 0
第一中继设备确定多个预设条件中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满足的条件,其中多个预设条件可以为上述方式二中的条件一至条件五中的任意一种条件或多种条件的组合。
第一中继设备根据如下第三对应关系和第一中继设备满足的条件确定第一优先级。其中,第三对应关系可以用于表示优先级与满足的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三对应关系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此外,第一中继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的类型确定第一优先级,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所接入的设备(所接入的设备可能是已接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也可能是中继系统中的基站)。父节点为基站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高于父节点为中继设备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或者,第一中继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确定第一优先级,跳数少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高于跳数多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或者,第一中继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情况确定第一优先级,负载小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高于负载大的中继设备的优先级。当然,第一中继设备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确定第一优先级,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第一中继设备也可以不广播上述确定的第一优先级,而是直接广播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包括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等信息)和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包括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等)等信息,第二中继设备在选择进行接入的中继设备时,综合考虑各个中继设备广播的跳数、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等信息,来选择一个合适的中继设备接入中继系统。但是这种方案仅是可以提高待接入设备选择到更合适的中继设备接入中继系统,起不到节约信令开销的目的。
第二中继设备在综合考虑各个中继设备广播的跳数、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等信息,来选择一个合适的中继设备接入中继系统时,可以根据预设顺序来依次进行考虑。其中预设顺序指跳数、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等信息中每个信息被考虑的顺序,例如,预设顺序为:跳数>通信路径的数量>负载>信道剩余容量>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第二中继设备在选择一个合适的中继设备接入中继系统时,可以首先根据考虑各个中继设备广播的跳数,在跳数相同时接着考虑各个中继设备广播的通信路径的数量,若跳数信息和通信路径的数量均相同则再考虑各个中继设备广播的负载,依次类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中继设备在广播第一优先级时,可以通过显示指示的方式进行广播,也可以通过隐式指示的方式进行广播,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显示指示的方式为第一中继设备将第一优先级配置在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 block,MIB)信息、或者LTE中的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信息、或者新空口(now radio,NR)中的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emaining minimumsystem information,RMSI)信息、其中系统信息(other system information,OSI)等广播信息中,然后进行广播,从而第二中继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的信息后,获取MIB信息、或者LTE中的SIB信息、或者NR中的RMSI信息等广播信息中携带的第一优先级。
隐式指示的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通过将第一优先级以隐式指示的方式进行广播,可以进一步有效节省信令开销:
方式一: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并将经过加扰的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其中,所述下行广播信号可以为主同步信号、辅同步信号、NR中的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 block)、物理广播信道块(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blocks,PBCH blocks)等。
在另一种可能的是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也可以将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道上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序列进行加扰,并将经过加扰的DMRS信号进行广播。
在另一种可能的是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也可以将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道上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码进行加扰。
方式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设备可以预先将多种类型的下行同步信号进行分组,每一组对应一个优先级,从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第一优先级对应的分组中选择一个下行同步信号进行广播。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中继设备可以预先为每个优先级分配一个下行同步信号,从而确定第一优先级后,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方式三:所述第一中继设备预先为每个优先级分配不同的同步信号资源,然后在确定第一优先级后,将所述第一优先级映射到对应的同步信号资源上,从而第二中继设备通过接收第一优先级的同步信号资源判断第一优先级。
其中,资源映射方式可以为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空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或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在时域上,不同的同步信号资源可以指不同的时域资源,其中,时域资源包括如下任意一种:帧(frame)、子帧(subframe)、时隙(slot)、符号(symbol)、迷你时隙(mini-slot)、在相同的周期里配置不同的偏移值。在频域上,不同的同步信号资源可以指不同的频域资源,频域资源包括如下任意一种:资源块(resourceblock,RB)、子载波(subcarrier)。在码域上,不同的同步信号资源可以指不同的码字序列。
例如,预先设置优先级1对应时频资源块1,优先级2对应时频资源块2…..优先级n对应时频资源块n,这样第一中继设备在确定出优先级后,使用对应的时频资源广播相关信息即可,第二中继设备在对应的时频资源上接收到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的时频资源后,就可以得知第一中继设备确定的优先级信息。从而可以达到在中继系统中已接入的中继设备无需过多占用任何额外的信令开销,就可以使得其他待接入的中继设备选择到更合适的中继设备接入。
此外,现有技术中,中继系统中的某中继设备在切换或者建立辅链路时,该中继设备接收中继系统中其它中继设备广播的下行同步信息和跳数信息,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由于,该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可能有多跳,选择接入的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也可能有多跳,因此该中继设备在接入到所选择的中继设备进行接入之后,新建立的通信路径上的总跳数可能会比较大,从而导致通信质量较差。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节点2在切换或者建立辅链路时选择节点7进行接入,从而建立了一条新的通信路径,即节点1—>节点5—>节点6—>节点7—>节点2—>节点3—>节点4,可以看出,新建立的通信路径上的总跳数为6跳,跳数比较多,这样新建立的通信路径上的通信质量可能会比较差。
因此,第二中继设备在接入第一中继设备之后,还可以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第一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在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再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入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后,新建立的通信链路上的总跳数太大导致通信质量差。其中,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第三中继设备可以为已经接入该中继系统中的任意一个中继设备,或者该中继系统中的基站。这个方案可以在图2所示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案来使用。
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第一中继设备为节点2,第二中继设备为节点3,则末端设备为节点4,第三中继设备为节点6,因此第一跳数为节点3与节点4之间的跳数,即第一跳数为1,第二跳数为节点6与节点1之间的跳数,即第二跳数为2。假设预设跳数为5,因此第一跳数与第二跳数之和为3,小于预设跳数,因此节点2向节点6发送接入请求。
中继系统中的某中继设备在切换或者建立辅链路时,还可能会发生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的情况,产生接入冲突。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节点3向节点2发起的随机接入过程与现有技术中UE发起的随机接入过程相同。由于UE没有固定的小区标识,UE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的MSG-3中携带的是基站为UE分配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networktemporaryidentifier,C-RNTI),因此节点3向节点2所发起随机接入过程的MSG-3中携带的节点3的C-RNTI,从而节点2在记录自身的下级节点时记录的是节点3的C-RNTI。而节点2在切换或者建立辅链路时,接收到节点3广播的下行同步信号之后,由于该下行同步信号中携带的是节点3的小区标识,节点2无法根据节点3的小区标识判断出节点3是它的下级节点,因此节点2可能会选择节点3进行接入。由于节点3已经接入节点2,因此节点2若向节点3发起接入请求,则发生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的情况,产生接入冲突。
因此,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切换或者建立辅链路时,还可以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在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其中,第四中继设备可以为已经接入该中继系统中的任意一个中继设备,或者该中继系统中的基站。第四中继设备与第三中继设备可以为同一个中继设备,也可以为不同中继设备。
中继系统中父节点的优先级通常大于子节点的优先级,因此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即第一优先级)大于第二中继设备的优先级。第一中继设备向优先级高于第一优先级的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因此可以避免第一中继设备向第二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进一步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中继系统中的某中继节点在切换或者建立辅链路时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外三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针对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一种,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案来使用,也可以在图2所示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
参见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301,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所接入的中继设备的标识。以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为例,第一中继设备为节点3,则节点3广播节点2的标识。
S302,第五中继设备接收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的父节点标识。第五中继设备可以为已接入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也可以为该中继系统中的基站,也可以为未接入该中继系统的中继设备或者UE。
S303,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不相同时,第五中继设备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第五中继设备根据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是否相同,可以判断出第一中继设备是否已经接入第五中继设备。第五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也就是,第五中继设备在确定第一中继设备不是自身的子节点时才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参见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401,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
S402,第一中继设备向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应答消息。
S403,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应答消息,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MSG-3。MSG-3是随机接入过程中的第三条消息,因为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第三条消息的内容不固定,有时候可能携带的是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RRC)连接请求,有时候可能会带一些控制消息甚至业务数据包,因此简称为MSG3。所述MSG-3中携带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其中,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可以是表征第二中继设备的唯一标识,如:第二中继设备的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identifier,PCI)或一种中继节点的编号标识等。同时,由于UE没有固定的物理小区标识,因此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还可以隐式的指示第二中继设备是一个非用户设备的中继设备(中继设备与UE在接入中继系统后的配置信息会有不同,如,中继设备在接入中继系统后,该中继设备的上级节点需要对该中继设备配置同步信号使之成为同步源,而UE在接入中继系统后,该UE的上级节点则不需要对该UE配置同步信号)。
S404,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MSG-3并获取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
S405,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下行同步信号。所述下行同步信号携带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
S406,第一中继设备在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与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第二中继设备通过在MSG-3中携带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使得第一中继设备可以确定自身的子节点的身份标识(即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从而第一中继设备可以通过第一中继设备的子节点的身份标识(即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与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是否相同,来判断第五中继设备是否已经接入第一中继系统。第一中继设备在第一中继设备的子节点的身份标识与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也就是,第一中继设备在确定第五中继设备不是自身的子节点时才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参见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501,第一中继设备向基站发起用于请求接入第五中继设备的接入请求;接入请求携带第一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与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
S502,基站可以根据所述接入请求与历史应答信息或中继系统当前拓扑状态判断第一中继设备与第五中继设备之间是否建立了通信链路;若是,执行步骤S503;若否,执行步骤S504。
S503,基站拒绝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S504,基站允许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基站在第一中继设备与第五中继设备之间建立了通信链路时拒绝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从而可以避免两个中继设备相互向对方发起接入导致接入冲突。
可选的,第一中继设备在接入第五中继设备之后,向基站上报接入状态信息,接入状态信息用于表明第一中继设备已接入第五中继设备。从而基站更新中继系统的拓扑状态和/或历史应答消息。
基于与方法实施例的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具体用于实现图2所述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该装置的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广播发送模块601以及接收模块602。其中:广播发送模块601,用于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是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的: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可以但不限于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
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加扰模块603。所述加扰模块603,用于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所述广播发送模块601,具体用于将经过所述加扰模块603加扰的所述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
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广播发送模块601,具体用于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确定模块604;所述确定模块604,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并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可选的,所述接收模块602,还用于在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以及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广播发送模块601,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602接收的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接收模块602接收的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所述接收模块602,还可以用于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广播发送模块601,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602接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基于与方法实施例的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具体用于实现图3所述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该装置的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广播发送模块701和接收模块702。其中:广播发送模块701,用于广播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标识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所接入的中继设备的标识。所述接收模块702,用于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其中,所述接入请求为第五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父节点信息与第五中继设备的标识不相同时所发送的。
基于与方法实施例的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具体用于实现图4所述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该装置的结构如图8所示,包括:接收模块801以及发送模块802。接收模块801,用于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发送模块802,用于向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应答消息。所述接收模块801,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MSG-3。所述MSG-3中携带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
可选的,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五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第五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与第二中继设备的身份标识不相同时,向第五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其中,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时,如图9所示,第一中继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902。上述模块对应的实体的硬件可以为处理器902。处理器902,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模块(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为数字处理模块等等。第一中继设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901,处理器902通过通信接口901与其他中继设备进行数据收发。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903,用于存储处理器902执行的程序。存储器903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903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处理器902用于执行存储器903存储的程序代码,具体用于执行图2至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任一种方法。可以参见图2至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901、处理器902以及存储器9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9中以存储器903、处理器902以及通信接口901之间通过总线904连接,总线在图9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9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上述通信接口和上述处理器,用于支持第一中继设备实现图2至图5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的任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为执行上述处理器所需执行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处理器所需执行的程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0)

1.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是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的: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中继设备广播第一优先级,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并将经过加扰的所述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或者,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
在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7.一种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广播发送模块,用于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是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的: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包括加扰模块;
所述加扰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
所述广播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将经过所述加扰模块加扰的所述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广播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还包括确定模块;所述确定模块,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
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
12.如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以及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
所述广播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13.如权利要求7-12任一项所述的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
所述广播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1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通信接口,包括: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广播第一优先级;所述第一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优先级是根据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确定的: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所述第一优先级为第二中继设备接收到的优先级中最高的优先级;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将所述第一优先级作为加扰参数对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加扰;
所述通信接口在广播第一优先级时,具体用于:将经过加扰的所述下行广播信号进行广播。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接口在广播第一优先级时,具体用于:广播与所述第一优先级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设备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网络性能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N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的整数。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芯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
确定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符合如下公式:
P=α*Nhop+δ*Wload+β*Nconnection+σ*Cremain+ε*Q;
其中,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Nhop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Wload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负载,Nconnectio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通信路径的数量,Cremain表示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信道剩余容量,Q表征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前N跳通信链路的信道质量,α、δ、β、σ、ε表示权重;
根据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的目标指数确定所述第一优先级。
19.如权利要求14-18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接口在接收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接入请求之后,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一跳数;所述第一跳数为所述第二中继设备与末端设备之间的跳数;所述末端设备为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设备的最后一级设备;接收第三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跳数;所述第二跳数为所述第三中继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跳数;在所述第一跳数与所述第二跳数之和不大于预设跳数时,向所述第三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20.如权利要求14-19任一项所述的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第四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用于指示所述第四中继设备的优先级;在所述第二优先级大于所述第一优先级时,向所述第四中继设备发送接入请求。
CN201711320648.7A 2017-12-12 2017-12-12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99225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20648.7A CN109922512A (zh) 2017-12-12 2017-12-12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PCT/CN2018/120157 WO2019114670A1 (zh) 2017-12-12 2018-12-10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20648.7A CN109922512A (zh) 2017-12-12 2017-12-12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2512A true CN109922512A (zh) 2019-06-21

Family

ID=66819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20648.7A Pending CN109922512A (zh) 2017-12-12 2017-12-12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22512A (zh)
WO (1) WO201911467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6212A (zh) * 2020-06-02 2020-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3301672A (zh) * 2021-04-01 2021-08-2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网络节点设备以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0308A (zh) * 2007-06-22 2008-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站快速切换方法、装置及无线通信网络
CN102036345A (zh) * 2009-09-24 2011-04-2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移动多跳中继网络中分布式最优中继选择方法
CN103607750A (zh) * 2013-11-25 2014-02-26 南京邮电大学 下一代蜂窝系统中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中继选择方法
US20160381523A1 (en) * 2015-06-29 2016-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priority for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embms) service relay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6409A (zh) * 2009-09-24 2011-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请求接入基站的接入方法及基站
CN105873169B (zh) * 2016-06-17 2019-12-13 成都天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自组网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0308A (zh) * 2007-06-22 2008-1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站快速切换方法、装置及无线通信网络
CN102036345A (zh) * 2009-09-24 2011-04-2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移动多跳中继网络中分布式最优中继选择方法
CN103607750A (zh) * 2013-11-25 2014-02-26 南京邮电大学 下一代蜂窝系统中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中继选择方法
US20160381523A1 (en) * 2015-06-29 2016-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priority for evolved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embms) service relay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6212A (zh) * 2020-06-02 2020-10-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3301672A (zh) * 2021-04-01 2021-08-2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连接方法,网络节点设备以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14670A1 (zh)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12561B (zh)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811359B1 (ko) D2d 신호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Mumtaz et al. Smart Direct-LTE communication: An energy saving perspective
CN104813713B (zh) 用于设备对设备通信的ad-hoc/网络辅助的设备发现协议的系统和方法
WO2016045306A1 (zh) 终端能力的上报、获取方法及装置
WO2016161900A1 (zh)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TWI556678B (zh) D2d發現信號的發送方法和發送裝置
CN106063325A (zh) 用于区分d2d发现的有效载荷大小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TW201340751A (zh) 用於基於存取識別符的多播通訊的裝置和方法
CN104796986A (zh) 一种d2d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5165106A (zh) 用于对等和ap话务复用的系统和方法
WO2013182115A1 (zh) 数据的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0455627B2 (en) Data transmission link establish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8886724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管理连接的系统和方法
CN110149711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70048906A1 (en) Operatio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node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1194051A (zh) 传输路径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9756986A (zh) 一种上行数据包资源分配方法和用户终端
KR20170087934A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장비 및 시스템
CN109922512A (zh) 一种中继系统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0636631B (zh) 传输调度的方法、相关装置及系统
CN106612554A (zh) 分配时域资源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12399571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0299313B2 (en) DOCSIS to support coordinated multi-point in 5G small cells
CN110740021A (zh) 一种资源配置和确定方法、第一节点及第二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