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5189A - 毫米波rf信道仿真器 - Google Patents

毫米波rf信道仿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05189A
CN109905189A CN201811503308.2A CN201811503308A CN109905189A CN 109905189 A CN109905189 A CN 109905189A CN 201811503308 A CN201811503308 A CN 201811503308A CN 109905189 A CN109905189 A CN 109905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signal
towards
channel
antenna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33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05189B (zh
Inventor
朱登魁
梁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9905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5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05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05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5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test sign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7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or channel si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Abstract

本发明呈现了一种用于测试毫米波(mm波)无线通信系统的RF信道仿真器,包括既完成BS与UE处的波束扫描又完成正常数据传输的以下实施方案:使用无线信道来连接RF信道仿真器与mm波无线通信系统、天线阵列布局、天线阵列设计、天线选择、和极化矩阵估计。

Description

毫米波RF信道仿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厘米或毫米波信道仿真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基站(BS)与信道仿真器之间的无线连接。
发明背景
随着移动数据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未来的无线网络将开发新的可用频谱,即,厘米至毫米(mm波)波段,以大大地增加通信容量。mm波通信系统与现有的在5GHz以下操作的微波系统之间的根本差异是高传播损耗、方向性以及对阻塞的灵敏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由包含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阵列生成的非常高增益的定向波束成形已被认为是用于在接收器处提高信号强度水平的重要技术。由于在BS或用户设备(UE)处采用的强方向性天线,因此要求在BS和/或UE处的波束或定向扫描实现像常规蜂窝网一样的无缝覆盖。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系统容量,在BS和/或UE处使用多天线阵列,使得可以在mm波通信系统中采用MIMO技术、甚至多用户MIMO(MU-MIMO)技术。用于在mm波通信系统中实现MIMO和MU-MIMO的最重要技术之一是混合波束成形(HB),该混合波束成形是用于射频(RF)信号的模拟波束成形与用于数字信号或基带信号的预编码的组合,可在BS与UE两者处采用该数字信号或基带信号。自适应模拟波束成形可以利用高增益波束完成波束/定向扫描,而预编码可以在MIMO和/或MU-MIMO中去除多路复用的数据流中的干扰。
由于mm波天线阵列的较小尺寸,其可以与RF电路整合,这意味着不存在如常规方法在测试BS时所做的用于使用线缆将BS RF路径连接至信道仿真器的天线端口。此外,利用波导或其他类似技术将BS的每个天线元件直接连接到信道仿真器的相应天线元件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天线元件的尺寸以及任意两个天线元件之间的空间太小而不能放下这些巨大数量的波导。像在BS处的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前将数字信号直接传送至信道仿真器的其他方法仍面临一个问题,即,在仿真器处无法对BS处的自适应模拟波束成形以及相应的波束扫描进行仿真。总之,不存在满足这些需求的现有技术硬件RF信道仿真器。本发明呈现了用于构建满足测试mm波通信系统需求的硬件RF信道仿真器的电路和方法。
附图简述
以下附图列表中使用的缩写在下一章节中定义,下一章节提供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信道仿真器的框图
图2示出了信道仿真器的主要部件
图3示出了针对一维天线阵列与每个天线相关联的空间角度
图4示出了针对二维球面天线阵列与每个天线相关联的空间角度
图5示出了对BS与信道仿真器之间的极化矩阵的估计
图6示出了针对具有单极化一维天线阵列的SU-MIMO的信道仿真器
图7示出了针对具有交叉极化一维天线阵列的SU-MIMO的信道仿真器
图8示出了针对具有交叉极化二维球面天线阵列的SU-MIMO的信道仿真器
图9示出了针对具有交叉极化二维球面天线阵列的MU-MIMO的信道仿真器
图10示出了针对具有交叉极化二维球面天线阵列的MU-MIMO的信道仿真器,其中,该天线阵列被布置在密封腔体中。
发明详述
现在参考附图,其中相同标号自始至终指代相同部分。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示例性实施方案被提供用于展示本发明的方面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当参考框图或流程图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时,每个框可以表示方法步骤或用于执行该方法步骤的装置元件。根据实现方式,相应装置元件可以被配置到硬件、软件、固件或其组合中。
在以下描述中,除非上下文中以其他方式指示,否则天线和RF路径可互换地用于指示发射(Tx)和/或接收(Rx)RF电路以及连接至该发射和/或接收RF电路的天线,例如,在混合波束成形系统中,一条RF路径可以经由波束成形电路(主要为模拟的)连接至多个天线元件。在这种系统中,连接至同一RF路径的所有天线元件可以被视作基带处理中的单个等效天线。此后,导频信号可以指出于估计发射天线与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的目的由一个天线发射的信号。其也可以被称为参考信号、信道估计信号或测试信号。此外,术语“毫米波”或“mm波”用于指示频率通常高于10GHz的无线电波,因此亚毫米级、亚厘米级或几厘米的波长。
针对mm波无线通信系统,信道仿真器用于对BS与UE之间的无线信道进行仿真,从而使得可以测试和验证BS与UE之间的波束扫描和数据传输。如图1所示,放置在BS 2与UE 3之间的信道仿真器1通过无线信道(例如,用无线电)而不是常规信道仿真器中的线缆来连接至BS和UE。
如图2所示,mm波信道仿真器主要由三个部件组成,即,面向BS 4、用于在下行链路中接收来自BS的信号以及在上行链路中将信号发射至BS的天线阵列;完成RF信号接收和发射、将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及反过来、生成信道系数相关的参数、以及对穿过无线信道的信号进行仿真的处理单元5;以及面向UE 6、用于在下行链路中将信号发射至UE以及在上行链路中接收来自UE的信号的天线阵列。针对多UE的情况,面对每个UE采用专门的天线阵列。注意到,用于生成信道系数的那些参数还可以离线生成并被下载到这个处理单元中。信道仿真器的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通过线缆、光纤或其他有线连接而连接至处理单元,并且每个连接可以通过自适应受控开关被接通和断开。面向BS的天线阵列可以是扇形的、圆形的或球面的,其中,阵列的大小(例如,阵列的半径)取决于BS的角度覆盖范围和载波频率,并且阵列中天线的数量是通过有待由信道仿真器提供的角分辨率确定的。面向UE的天线阵列可以是扇形的、圆形的或球面的,其中,阵列的大小(例如,天线阵列的半径)取决于部署场景和载波频率,并且阵列中天线的数量是通过有待提供的信道仿真器角分辨率确定的。此外,天线元件可以是单极化或交叉极化的。
针对信道仿真器的天线阵列,每个单极化天线元件或每个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对与一个或一对特定的空间角度相关联。
图3示出了面向BS、具有单极化天线元件的一维扇形天线阵列7的实施方案,其中,每个天线与由天线在阵列中的位置以及该天线阵列的半径确定的空间角度相关联。在此实施方案中,此天线阵列的半径为R,并且第m个天线在竖直维度上的坐标为dm。然后,通过确定与第m个天线相关联的空间角度。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关联的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被存储在处理单元的存储器中的表中。类似地,天线阵列中面向UE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特定的角度相关联,相应的映射也被存储在处理单元的存储器中的表中。
图4示出了具有交叉极化天线元件的二维球面天线阵列8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即,每个天线定位在球面表面处,其中,每两个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与相同的两个空间角度相关联,该相同的两个空间角度是基于天线在阵列中的位置以及该阵列的半径确定的。在此实施方案中,此天线阵列的半径为R,并且第m个交叉极化天线对在竖直维度和水平维度上的尺寸分别为然后,针对第m个天线对,这两个相关联的空间角度(φm,θm)分别由确定。每个交叉极化天线对与相关联的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被存储在处理单元的存储器中的表中。类似地,天线阵列中面向UE的每个交叉极化天线对与两个特定的角度相关联,并且相应的映射也被存储在处理单元的存储器中的表中。
当在BS处使用交叉极化天线阵列时,在信道仿真器处也需要使用面向BS的交叉极化天线阵列。类似地,当UE配备有交叉极化天线阵列时,在信道仿真器处也需要使用面向UE的交叉极化天线阵列。信道仿真器需要估计BS与阵列中面向BS的每个交叉天线对之间的极化矩阵以及每个UE与阵列中面向该UE的每个交叉极化天线对之间的极化矩阵,使得该信道仿真器在工作于信道仿真模式下时可以对这些极化矩阵进行补偿。具体地,为了估计BS与信道仿真器之间的极化矩阵,BS处两个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元件被选择用于以两两互相正交无线电资源(例如,以两个不同的码元或以具有不同频段的相同码元)将导频发射至信道仿真器。为了实现BS处的天线选择,在具有相同极化的每个天线子阵列中施加特殊的模拟波束成形或天线虚拟化向量w,例如,w=[0 … 0 1 0 … 0],其中,这个向量中的元素1指示所选用于发射导频的天线在子阵列中的位置。在信道仿真器处,利用从面向BS的天线阵列接收到的导频信号,处理单元估计针对M个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对中的每一对的极化矩阵为为了估计UE与信道仿真器之间的这些极化矩阵,可以执行类似的天线选择、导频发射和接收、以及极化系数估计并且结果由表示。当BS或UE处的天线阵列由多个子阵列组成时,例如,由多个面板组成的矩形面板阵列,这些子阵列中的任一个可以被选择用于完成以上导频发射。图5示出了极化矩阵估计的实施方案,其中,信道仿真器处面向BS的天线阵列具有M对极化天线。BS处所选天线9之一在时隙1处发射导频信号x1,并且在信道仿真器处在面向BS的第m个交叉极化天线对10处所接收的信号分别是y11和y21。类似地,BS处其他所选天线11在时隙2处发射导频信号x2,并且在信道仿真器处在面向BS的第m个交叉极化天线对12处所接收的信号分别是y12和y22。然后,针对第m个极化矩阵的极化矩阵可以被估计为利用类似的方法,信道仿真器与UE之间的N个极化矩阵可以被估计为
单用户MIMO(SU-MIMO)信道估计
此仿真器的一个实施方案用于对单UE扫描和数据传输进行仿真。如图6所示,BS13配备有在水平维度上具有单极化天线元件的线性天线阵列14,仿真器15配备有在分别面向BS天线阵列和面向UE天线阵列18的水平维度上具有单极化天线元件的两个半圆形天线阵列16、17。针对信道仿真,BS天线阵列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BS的半圆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并且UE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UE的半圆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信道仿真器的处理单元生成用于计算BS与UE之间的信道系数的参数,包括多路径部件(MPC)的数量L、在BS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在UE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功率衰减因子(例如,P1,…,PL)、与每个MPC相关联的时间延迟(例如,τ1,…,τL)、以及UE与BS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利用处理单元对包含天线阵列中面向BS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的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的表进行查找,并且确定其相关联角度分别最接近的L个天线然后,处理单元接通其自身与这L个天线之间的连接。利用类似的方法,处理单元确定天线阵列中面向UE的与相对应的L个天线并且接通其自身与这L个天线之间的连接。在下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个面向BS的已连接天线的L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s1(t),…,sL(t).。然后,所接收的信号s1(t),…,sL(t)被延迟且被缩放为其中,Ps是对BS与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由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这L个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个面向UE的已连接天线被传输至UE。上行链路仿真与下行链路相同,除了互换接收和发射天线之外。注意,为了对BS与UE之间的特定路径损耗水平或者UE或BS处的特定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仿真,处理单元可能需要通过按照共同缩放因子Ps对下行链路中其自身与UE之间的或者上行链路中其自身与BS之间的路径损耗因子进行缩放从而将其去除。包括MPC数量以及相关联的空间角度、功率、延迟等的信道参数还可以由处理单元实时地生成并且自适应地改变以对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仿真,其中,处理单元与天线阵列之间的连接将相应地改变。
对单UE扫描和数据传输进行仿真的此仿真器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在图7中示出。BS19配备有具有在水平维度±45°交叉极化的天线元件的线性天线阵列20,并且仿真器21配备有两个半圆形天线阵列22、23,这两个半圆形天线阵列分别具有2M和2N个±45°交叉极化天线元件,即,在分别面向BS天线阵列24和UE天线阵列的水平维度上的M和N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针对信道仿真,BS天线阵列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BS的半圆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并且UE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UE的半圆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在工作于信道仿真模式下之前,信道仿真器首先估计其自身与BS之间的极化矩阵(例如,)以及其自身与UE之间的极化矩阵(例如,)。然后,仿真器的处理单元生成用于BS与UE之间的信道的参数,包括多路径部件(MPC)的数量L、在BS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在UE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与每个MPC相关联的功率衰减因子(例如,P1,…,PL,)、与每个MPC相关联的时间延迟(例如,τ1,…,τL)、初始随机相位、以及UE与BS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利用处理单元对包含天线阵列中面向BS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的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的表进行查找,并且确定其相关联角度分别最接近的这L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然后,处理单元接通其自身与这L对天线之间的连接。利用类似的方法,处理单元确定天线阵列中面向UE的与相对应的L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并且接通其自身与这L对天线之间的连接。在下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对面向BS天线阵列的已连接天线的2L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y1,1(t),y1,2(t),…,yL,1(t),yL,2(t).。令yl=[yl,1(t) yl,2(t)]T,l=1,…,L,则其首先被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然后,zl中的每个元素乘以一个复数值的数,该复数值的数是由BS处的极化倾斜角度、UE处的极化倾斜角度、以及如初始随机相位等其他生成的参数确定的。这个过程由下式表示
此后,sl被进一步处理为
在被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前,这些信号被延迟且被缩放为
其中,Ps是对BS与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针对这L个多路径由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这L对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个面向UE的已连接天线对被传输至UE。在上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对面向UE的已连接天线的2L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y1,1(t),y1,2(t),…,yL,1(t),yL,2(t).。令l=1,…,L,则其首先被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然后,zl中的每个元素乘以一个复数值的数,该复数值的数是由BS处的极化倾斜角度、UE处的极化倾斜角度、以及如初始随机相位等其他生成的参数确定的。这个过程由下式表示
此后,sl被进一步处理为
在被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前,s1,…,sL被延迟且被缩放为
其中,Ps是对BS与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针对这L个MPC由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这L对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个面向BS的已连接天线对被传输至BS。注意,为了对BS与UE之间的特定路径损耗水平或者UE或BS处的特定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仿真,处理单元可能需要通过按照共同缩放因子Ps对下行链路中其自身与UE之间的或者上行链路中其自身与BS之间的路径损耗因子进行缩放从而将其去除。包括MPC数量以及相关联的空间角度、功率、延迟的信道参数可以离线地生成、被下载到处理单元中、并且被保持固定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或者可以由处理单元实时地生成并且自适应地改变以对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仿真,其中,处理单元与天线阵列之间的连接将相应地改变。
对单UE扫描和数据传输进行仿真的此仿真器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在图8中示出。BS25配备有矩形面板阵列26,包括Mg×Ng个面板,其中,±45°交叉极化天线元件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被放置在每个天线面板上,并且信道仿真器27配备有分别具有2M和2N个±45°交叉极化天线元件的两个球面天线阵列28,29,即,分别在面向BS天线阵列的球面表面上的和在面向UE天线阵列30的球面表面上的M和N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针对信道仿真,BS天线阵列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BS的球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并且UE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UE的球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在工作于信道仿真模式下之前,信道仿真器首先估计其自身与BS之间的极化矩阵(即,)以及其自身与UE之间的极化矩阵(即,)。然后,信道仿真器的处理单元生成用于BS与UE之间的信道的参数,包括MPC的数量L、在BS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在UE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与每个MPC相关联的随机初始相位、与每个MPC相关联的交叉极化耦合因子、UE与BS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以及与每个MPC相关联的功率和延迟,例如,P1,…,PL,和τ1,…,τL。利用处理单元对包含天线阵列中面向BS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的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的表进行查找,并且确定其相关联角度分别最接近的这L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然后,处理单元接通其自身与这L对天线之间的连接。利用类似的方法,处理单元确定天线阵列中面向UE的与相对应的L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并且接通其自身与这L对天线之间的连接。在下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对面向BS天线阵列的已连接天线的2L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y1,1(t),y1,2(t),…,yL,1(t),yL,2(t).。令yl=[yl,1(t) yl,2(t)]T,l=1,…,L,则其首先被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然后,zl中的每个元素乘以一个复数值的数,该复数值的数是由BS处的极化倾斜角度、UE处的极化倾斜角度、以及如初始随机相位等其他生成的参数确定的。这个过程由下式表示
Sl=[sl,1(t) sl,2(t)]T=[zl,1(t)αl,1 zl,2(t)αl,2]T。(8)
此后,sl被进一步处理为
在被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前,这些信号被延迟且被缩放为
其中,Ps是对BS与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针对这L个MPC由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这L对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个面向UE天线阵列的已连接天线对被传输至UE。在上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对面向UE的已连接天线的2L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y1,1(t),y1,2(t),…,yL,1(t),yL,2(t).。令yl=[yl,1(t) yl,2(t)]T,l=1,…,L,则其首先被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然后,zl中的每个元素乘以一个复数值的数,该复数值的数是由BS处的极化倾斜、UE处的极化倾斜、以及如初始随机相位等其他生成的参数确定的。这个过程由下式表示
sl=[sl,1(t) sl,2(t)]T=[zl,1(t)αl,1 zl,2(t)αl,2]T。(11)
此后,sl被进一步处理为
在被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前,这些信号被延迟且被缩放为
其中,Ps是对BS与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针对这L个MPC由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这L对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个面向BS的已连接天线对被传输至BS。注意,为了对BS与UE之间的特定路径损耗或者UE或BS处的特定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仿真,处理单元可能需要通过在共同缩放因子Ps中包括下行链路中其自身与UE之间的或者上行链路中其自身与BS之间的路径损耗因子而将其去除。包括多路径数量以及相关联的空间角度、功率、延迟等的信道参数可以离线地生成、被下载到处理单元中、并且被保持固定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或者可以由处理单元实时地生成并且自适应地改变以对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仿真,其中,处理单元与天线阵列之间的连接将相应地改变。
多用户通信
此信道仿真器的一个实施方案用于对K个UE波束扫描和数据传输进行仿真,其中,这K个UE在同一无线电资源上被同时地调度,例如,MU-MIMO技术。如图9所示,BS 31配备有矩形面板阵列32,包括Mg=Ng个面板,其中,±45°交叉极化天线元件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被放置在每个天线面板上。信道仿真器33配备有具有2M个±45°交叉极化天线元件的球面天线阵列34,即,在面向BS天线阵列的球面表面上的M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仿真器还配备有面向这K个UE37、38的K个球面天线阵列35、36,其中,每个球面天线阵列由2N个±45°交叉极化天线元件组成,即,球面表面上N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针对信道仿真,BS天线阵列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BS天线阵列的球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并且每个UE被放置在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这K个UE的专门球面天线阵列的中心处。在工作于信道仿真模式下之前,信道仿真器首先针对每对交叉极化天线估计其自身与BS之间的极化矩阵(即,)以及每个UE与面向此UE的每对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极化矩阵(即,)。然后,仿真器的处理单元生成用于BS与第k小UE,k=1,…,K,之间的信道系数的参数,包括MPC的数量Lk、在BS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在第k个UE侧与每个MPC相关联的角度(例如,)、与每个MPC相关联的随机初始相位、与每个MPC相关联的交叉极化耦合因子、第k个UE与BS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以及与每个MPC相关联的功率和延迟,例如,针对第k小UE,k=1,…,K,,利用信道仿真器的处理单元对包含天线阵列中面向BS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的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的表进行查找,并且确定其相关联角度分别最接近的这Lk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然后,针对第k个UE,处理单元接通其自身与这Lk对天线之间的连接。利用类似的方法,针对,处理单元确定天线阵列中面向第k个UE的与相对应的Lk对共同定位的交叉极化天线并且接通其自身与这Lk对天线之间的连接。在下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1+…+Lk)对面向BS的已连接天线的2(L1+…+Lk)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针对第个UE,令则其首先被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然后,zk,l中的每个元素乘以一个复数值的数,该复数值的数是由BS处的极化倾斜角度、第k个UE处的极化倾斜角度、以及如初始随机相位等其他生成的参数确定的。这个过程由下式表示
此后,sk,l被进一步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在被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前,针对第k个UE,所有这些数字信号被延迟且被缩放为
其中,Pk,s是对BS与第k个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针对这Lk个MPC由BS与第k个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针对第k个UE的这Lk对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k个面向第k个UE的已连接天线对被传输至第k个UE。在上行链路中,在时刻t处,处理单元首先接收来自这(L1+…+Lk)对面向这K个UE的已连接天线的2(L1+…+Lk)个RF信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例如,则其首先被处理为
其中,索引对应于共同定位的天线对然后,Zk,l中的每个元素乘以一个复数值的数,该复数值的数是由BS处的极化倾斜角度、第k个UE处的极化倾斜角度、以及如初始随机相位等其他生成的参数确定的。这个过程由下式表示
此后,sk,l被进一步处理为
在被转换成模拟信号之前,针对第k个UE,所有这些数字信号被延迟且被缩放为
其中,Pk,s是对BS与第k个UE之间的路径损耗水平进行仿真的共同缩放因子,并且指示针对这Lk个MPC由BS与第k个UE之间的相对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最后,针对第k个UE的这Lk对信号被转换成模拟RF信号并且通过Lk个面向BS的已连接天线对被传输至BS。注意,为了对BS与第k个UE之间的特定路径损耗水平或者第k个UE或BS处的特定接收信号强度进行仿真,处理单元可能需要通过在共同缩放因子Pk,s中包括其自身与第k个UE之间的路径损耗因子而将其去除。包括MPC数量以及相关联的空间角度、功率、延迟和其他相关参数的信道参数可以离线地生成、被下载到处理单元中、并且被保持固定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或者可以实时地生成并且自适应地改变以对BS与UE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仿真。
为了在BS天线阵列与信道仿真器处面向BS的天线阵列之间没有任何电磁干扰的情况下创建视线信道状况,这两个天线阵列可以在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仿真时被放置在密封的腔体或容器中。类似地,UE的天线阵列和信道仿真器处面向此UE的天线阵列也可以在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仿真时被放置在密封腔体或容器中。图10示出了实施方案。BS的处理单元(例如,无线电单元39)及其天线阵列40通过线缆连接。信道仿真器42处面向BS的天线阵列41与BS天线阵列被放置在密封腔体43中。在UE侧,K个UE中的两个在此图中示出。第一UE 44与信道仿真器处面向此UE的天线阵列45被放置在密封的腔体46中。最后的UE 47与信道仿真器处与此UE通信的天线阵列48被放置在另一个密封的腔体49中。
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前述说明已经示出、描述或展示了本发明的基本新颖特征或原理,但是应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如所展示的方法、元件或装置以及其用途的细节形式做出各种省略、替代和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前述说明。而是,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广泛的方法、系统和装置以便实现本文所描述的优点并实现其他优点或还满足其他目标。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对毫米波无线通信信道进行仿真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天线阵列,该天线阵列具有面向基站(BS)的用于与该BS无线(OTA)通信的M个天线,其中,该BS在同一频率和时间资源上将信号发射至K(K≥1)个用户设备(UE)或从该K(K≥1)个用户设备接收信号;
M条路径,该M条路径将该M个天线元件连接至第一组RF路径,该第一组RF路径包括包含将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接收RF电路和/或包含将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的发射RF电路,其中,可以使用自适应受控的开关来接通或断开该M条路径中的每一条到RF路径的连接;
面向该UE的一个或多个天线阵列,其中,面向一个或多个UE的每个天线阵列具有用于与该一个或多个UE进行无线通信的Nk个天线元件;
针对面向该UE的该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Nk条路径,该Nk条路径将该Nk个天线元件连接至第二组RF路径,该第二组RF路径包括包含将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接收RF电路和/或包含将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的发射RF电路,其中,可以使用自适应受控的开关来接通或断开该Nk条路径中的每一条到RF路径的连接;以及,
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生成、接收用于生成信道系数的参数或该信道系数、或者将该参数或该信道系数存储在存储器中,该参数或该信道系数对从该BS到该UE的实际无线信道和/或从该UE到该BS的实际无线信道进行仿真;并且,在下行链路中,选择以接通从该M条路径的子集以及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中的相关联的天线元件到具有包含将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接收RF电路的该第一组RF路径的连接、选择以接通从该Nk条路径的子集以及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相关联的天线元件到具有包含将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的发射RF电路的该第二组RF路径的连接、从该M条路径的该子集中接收该BS的RF信号、将该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使用信道系数来处理该数字信号以对从该BS到该(多个)UE的实际无线信道进行仿真、将该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且通过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该Nk条路径的子集来将该RF信号发射至该(多个)UE;并且在上行链路中,选择以接通从该M条路径的子集以及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中的相关联的天线元件到具有包含将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接收RF电路的该第一组RF路径的连接、选择以接通从该Nk条路径的子集以及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相关联的天线元件到具有包含将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的发射RF电路的该第二组RF路径的连接、通过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该Nk条路径的子集来接收来自该(多个)UE的RF信号、将该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使用信道系数来处理该数字信号以对从该(多个)UE到该BS的实际无线信道进行仿真、将该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且通过该M条路径的该子集将该RF信号发射该BS。
2.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是一维扇形阵列、半圆形阵列或二维球面阵列,其中,该天线元件是单极化或交叉极化的。
3.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面向该UE的该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是一维扇形阵列、半圆形阵列或二维球面阵列,其中,该天线元件是单极化或交叉极化的。
4.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该处理单元中的该存储器存储与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中每个天线元件相关联的空间角度或一对空间角度、和/或与面向该UE的该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相关联的空间角度或一对空间角度,其中,该(多个)角度是由每个天线元件在该天线阵列中的位置确定的。
5.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该处理单元中的该存储器将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存储在表中,查找这个表以选择其相关联的角度最接近与该BS侧的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的天线元件,并且将RF路径连接至该选择的天线元件,
和/或将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阵列中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存储在表中,查找这个表以选择其相关联的角度最接近与该(多个)UE侧的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的天线元件,并且将RF路径连接至该选择的天线元件。
6.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该处理单元接收来自该BS的(多个)导频信号、使用从该BS接收的该(多个)导频信号来估计该BS与面向该BS的天线阵列中的每对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极化矩阵、并且将对该极化矩阵的该估计存储在该处理单元的该存储器中,
和/或该处理单元接收来自UE的导频信号、使用从该(多个)UE接收的该(多个)导频信号来估计该UE与面向该UE的天线阵列中的每对交叉极化天线之间的极化矩阵、并且将对该极化矩阵的该估计存储在该处理单元的该存储器中。
7.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用于生成该信道系数的该参数或者该信道系数对该实际的无线信道进行仿真,包括:一个或多个多路径延迟的影响、多路径的数量、该BS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该(多个)UE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时间延迟和功率、功率衰减、多普勒效应、该BS与该(多个)UE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随机初始相位、极化、去极化、以及极化耦合因子。
8.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该处理单元基于该BS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以及与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中的该天线元件相关联的角度来选择面向该BS的该天线阵列中的天线元件以连接至RF路径,和/或基于该UE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以及与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该天线元件相关联的角度来选择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天线阵列中的每一个的天线元件以连接至RF路径。
9.一种用于对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使用配备有具有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和RF电路的基站(BS)来将RF信号无线地发射至信道仿真器或从该信道仿真器无线地接收RF信号,该信道仿真器配备有面向该BS且具有M个天线元件的天线;
选择面向该BS的该天线的该M个天线元件的子集并在该信道仿真器中将该子集连接到RF路径以接收来自该BS的RF信号或将RF信号发射至该BS;
使用各自配备有天线和RF电路的K个用户设备(UE)来将RF信号无线地发射至该信道仿真器或从该信道仿真器无线地接收RF信号,该信道仿真器配备有面向该(多个)UE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并且该天线中的每一个具有多个天线元件;
选择面向该(多个)UE的该一个或多个天线的该多个天线元件的子集并在该信道仿真器中将该子集连接到RF路径以接收来自该(多个)UE的RF信号或将RF信号发射至该(多个)UE;
将从该BS和该(多个)UE接收到的RF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生成、接收用于生成信道系数的信道仿真器参数或该信道系数、或者将该参数或该信道系数存储在存储器中,该参数或该信道系数对从该BS到该(多个)UE的实际无线信道和/或从该(多个)UE到该BS的实际无线信道进行仿真;
在下行链路中,使用该信道仿真器来处理从该RF信号转换而来的该数字信号,该RF信号是使用该信道系数对从该BS到该(多个)UE的实际无线信道进行仿真从该BS接收的,将该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且通过面向该(多个)UE的该(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的该多个天线元件的该子集将该RF信号发射至该(多个)UE;以及,
在上行链路中,使用该信道仿真器来处理从该RF信号转换而来的该数字信号,该RF信号是使用该信道系数对从该(多个)UE到该BS的实际无线信道进行仿真从该(多个)UE接收的,将该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RF信号,并且通过该M条路径的该子集将该RF信号发射至该BS。
10.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处理该数字信号来对该实际的无线信道进行仿真,包括:一个或多个多路径延迟的影响、多路径的数量、该BS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该(多个)UE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时间延迟和功率、功率衰减、多普勒效应、该BS与该(多个)UE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向、随机初始相位、极化、去极化、以及极化耦合因子。
11.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选择在该BS处的两个交叉极化天线元件以在两个互相正交的无线电资源中将导频发射至该信道仿真器、在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阵列处接收该导频信号、估计该BS与信道仿真器之间的针对其M个交叉极化天线对中的每一对的极化矩阵,和/或选择在UE处的两个交叉极化天线元件以在两个互相正交的无线电资源中将导频发射至该信道仿真器、在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UE的(多个)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天线处接收该导频信号、估计该UE与信道仿真器之间的针对其交叉极化天线对中的每一对的极化矩阵。
12.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存储与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相关联的空间角度或一对空间角度、和/或与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UE的(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中的每个天线元件相关联的空间角度或一对空间角度,其中,该(多个)角度是由每个天线元件在该天线阵列中的位置确定的。
13.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中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存储在表中,查找这个表以选择其相关联的角度最接近与该BS侧的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的天线元件,并且将RF路径连接至该选择的天线元件,
和/或将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多个)UE的天线中的每个天线元件与相应空间角度之间的映射存储在表中,查找这个表以选择其相关联的角度最接近与该(多个)UE侧的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的天线元件,并且将RF路径连接至该选择的天线元件。
14.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该BS的天线和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和/或该(多个)UE的天线和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多个)UE的(多个)天线放置在腔体或容器中以在没有电磁干扰的情况下创建视线信道状况。
15.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该BS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以及与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中的该天线元件相关联的角度来选择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中的天线元件以连接至RF路径,和/或基于该UE处与每个多路径相关联的角度以及与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多个)UE的(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的该天线元件相关联的角度来选择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多个)UE的(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的天线元件以连接至RF路径。
16.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当在该BS处使用交叉极化天线时使用该BS来将(多个)导频信号从一对交叉极化天线元件发射到该信道仿真器、基于从该BS接收到的该导频信号来估计该BS与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的每对交叉极化天线元件之间的极化矩阵、并且将对该极化矩阵的估计存储在该信道仿真器的该存储器中,
和/或当在UE处使用交叉极化天线时使用该UE来将(多个)导频信号从一对交叉极化天线元件发射到该信道仿真器、基于从该UE接收到的该导频信号来估计该UE与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UE的天线的每对交叉极化天线元件之间的极化矩阵、并且将对该极化矩阵的估计存储在该信道仿真器的该存储器中。
17.权利要求9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该BS的天线放置在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BS的天线的中心处或附近,和/或将UE的天线放置在该信道仿真器的面向该UE的天线的中心处或附近。
CN201811503308.2A 2017-12-11 2018-12-10 毫米波rf信道仿真器 Active CN109905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97089P 2017-12-11 2017-12-11
US62/597,089 2017-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05189A true CN109905189A (zh) 2019-06-18
CN109905189B CN109905189B (zh) 2022-08-30

Family

ID=66696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3308.2A Active CN109905189B (zh) 2017-12-11 2018-12-10 毫米波rf信道仿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6828B2 (zh)
CN (1) CN10990518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8405A (zh) * 2021-09-07 2022-06-07 杭州永谐科技有限公司 兼容多种信道仿真器的射频模式开关及无线通信测试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17628B2 (en) * 2015-01-16 2018-03-13 RF DSP Inc. Beamforming in a MU-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relays
CN108702639B (zh) * 2016-03-31 202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的信号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716173A (zh) * 2018-07-12 2020-01-21 罗德施瓦兹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模拟离去角确定测试信号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
CN112397863B (zh) * 2019-08-16 2022-02-22 稜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毫米波的转接结构以及多层转接结构
CN111342874B (zh) * 2020-03-02 2021-03-23 北京大学 用于下行大规模宽带毫米波多用户系统的预编码方法
CN112630549A (zh) * 2020-12-10 2021-04-09 深圳市新益技术有限公司 多边形球面空间采样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7577A (zh) * 2015-06-11 2015-09-16 陈奕铭 Mimo无线终端性能的暗室多探头测试系统
CN105379372A (zh) * 2014-02-14 2016-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移动台及其方法
CN106716856A (zh) * 2016-12-15 2017-05-24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闭环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
US20170188313A1 (en) * 2015-12-28 2017-06-29 Innowireless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channel simulator
WO2017143297A1 (en) * 2016-02-18 2017-08-24 Ping Liang Massive mimo channel emu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44411B2 (en) * 2016-06-14 2019-03-26 Spirent Communications, Inc. Over the air testing for massive MIMO arrays
US10033473B1 (en) * 2017-01-23 2018-07-24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over-the-air testing
US10313034B2 (en) * 2017-10-12 2019-06-04 Spirent Communications, Inc. Massive MIMO array testing using a programmable phase matrix and channel emula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9372A (zh) * 2014-02-14 2016-03-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移动台及其方法
CN104917577A (zh) * 2015-06-11 2015-09-16 陈奕铭 Mimo无线终端性能的暗室多探头测试系统
US20170188313A1 (en) * 2015-12-28 2017-06-29 Innowireless Co., Ltd. Control method for channel simulator
WO2017143297A1 (en) * 2016-02-18 2017-08-24 Ping Liang Massive mimo channel emulator
CN106716856A (zh) * 2016-12-15 2017-05-24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闭环大规模mimo系统架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雄文 等: "3D MIMO信道建模与仿真验证", 《电信科学》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8405A (zh) * 2021-09-07 2022-06-07 杭州永谐科技有限公司 兼容多种信道仿真器的射频模式开关及无线通信测试系统
CN114598405B (zh) * 2021-09-07 2023-11-14 杭州永谐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测试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56828B2 (en) 2020-08-25
CN109905189B (zh) 2022-08-30
US20190181963A1 (en)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5189A (zh) 毫米波rf信道仿真器
Kammoun et al. Elevation beamforming with full dimension MIMO architectures in 5G systems: A tutorial
CN110235382B (zh) 通过无线通信信道发送符号的发送器和方法
Alkhateeb et al. Channel estimation and hybrid precoding for millimeter wave cellular systems
Jang et al. Smart small cell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for 5G: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and prototype results
US9413474B2 (en) Efficient large-scal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US9270022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of antenna array dynamic configuration
US9786999B2 (en) Over-the-air test
US1002086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ode with adaptive communication
KR20150003231A (ko) 사용자당 앙각 mimo를 위한 피드백 방법론
KR20160115973A (ko) 빔형성 기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075671A (ko) 앙각면 공간 빔포밍을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5245310A (zh) 一种下行导频信号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7171757B (zh) 一种融合智能天线的mimo无线信道建模方法
Wu et al. Low-complexity beam training for 5G millimeter-wave massive MIMO systems
CN115396052A (zh) 传达波束信息的技术
CN105493349A (zh) 用于交叉极化倾角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EP2031768A1 (en) MIMO system based on cross polarization
Wu et al. Reconfigurable hybrid beamforming for dual-polarized mmWave MIMO channels: Stochastic channel modeling and architectural adaptation methods
Wang et al. Analysis of MIMO diversity improvement using circular polarized antenna
CN109274411A (zh) 用于大规模mimo系统的空间调制方法和大规模mimo系统
Kalis et al. An ESPAR antenna for beamspace-MIMO systems using PSK modulation schemes
Alexandropoulos et al. Full-duplex 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rchitectures: Recent advances,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Song et al. Millimeter wave beam-alignment for dual-polarized outdoor MIMO systems
CN102265523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之间的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