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8088A -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8088A
CN109858088A CN201811604885.0A CN201811604885A CN109858088A CN 109858088 A CN109858088 A CN 109858088A CN 201811604885 A CN201811604885 A CN 201811604885A CN 109858088 A CN109858088 A CN 1098580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ind load
model
load
le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048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福海
朱建康
黄良斌
王勇
陈晨
王欣
任晓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NZHISH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NZHISH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NZHISH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ANZHISHANG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0488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80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80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80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风力系数;S2,选择挡风折减系数;S3,计算风压;S4,计算工作状态风载荷;S5,计算非工作状态风载荷;S6,多型号起重机动力学建模;S7,动力学模型风载仿真分析;S8,支腿处的顶推力计算;S9,风载补偿策略模型整理;S10,输出等效风载曲线。本发明通过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技术,对多型号、多跨度的门式起重机进行风载模拟仿真,获取了门式起重机刚性腿、柔性腿和风载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风载与刚性腿、柔性腿支反力之间的等效风载模型。

Description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计算起重机的风载,都是基于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要求,结合具体起重机型号参数,进行单独计算,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计算出来是的起重机的整体风载,无法体现刚性腿和柔性腿在风载作用下的不同支反力。在对门式起重机进行抗风性能检测时,又只能通过刚性腿和柔性腿处的顶推力才能进行测试。因此,有必要通过设计一种算法,将起重机整机的风载,通过计算的形式,换算到刚性腿和柔性腿处的顶推力,从而方便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方便检测门式起重机的抗风性能。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风力系数;S2,选择挡风折减系数;S3,计算风压;S4,计算工作状态风载荷;S5,计算非工作状态风载荷;S6,多型号起重机动力学建模;S7,动力学模型风载仿真分析;S8,支腿处的顶推力计算;S9,风载补偿策略模型整理;S10,输出等效风载曲线。
所述步骤S1的风力系数根据门式起重机的迎风结构选择。
所述步骤S2的挡风折减系数的计算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两片构件的挡风折减:当两片等高且型式相同的构件或构架平行布置相互遮挡时,被前片构件遮挡的后片构件的风载荷计算,应考虑前片对后片的挡风折减作用,即用后片的迎风面积乘以挡风折减系数η来计算;
②、n片构件的挡风折减:对于n片型式相同且彼此等间隔平行布置的结构或构件,在纵向风力作用下,应考虑前片结构对后片结构的重叠挡风折减作用,此时结构纵向的总迎风面积见公式为:
其中A为结构纵向的总迎风面积,η为挡风折减系数,φ为第一片结构的迎风面充实率,Ao1为第一片结构的外形轮廓面积。
所述步骤S3的风压的计算公式为:
P=0.625Vs 2,其中P为风压,Vs为阵风风速。
所述步骤S4中工作状态风载荷的计算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垂直时,PwⅡ=CPA;
其中,PwⅡ为作用在起重机的工作状态最大风载荷,C为风力系数,P为工作状态计算风压,A为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迎风面积;
所述A=A0φ,其中A0为构件迎风面积的外形轮廓面积,φ为结构迎风面充实率。
②、当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呈某一角度时,PwⅡ=CPAsin2θ;
其中,θ为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的夹角。
所述步骤S5的非工作状态风载荷的计算公式为:PwⅢ=CKhPA;其中PwⅢ为起重机非工作状态风载荷,C为风力系数,Kh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P为非工作状态计算风压,A 为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迎风面积;所述A=A0φ,其中A0为构件迎风面积的外形轮廓面积,φ为结构迎风面充实率。
所述步骤S6的多型号起重机动力学建模具体为:在Ansys软件中建立多个型号的起重机动力学模型,主要建立结构件的有限元柔体模型,包括刚、柔腿、主梁、司机室等迎风面积较大的结构件;同时建立缓冲头结构件,作为刚、柔腿顶推力的加载位置;将起重机的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刚性腿和柔性腿的起重机;另一类起重机都是刚性腿。
所述步骤S7的动力学模型风载仿真分析具体为:将动力学模型导入到ADAMS软件中,进行风载加载仿真,通过将两类起重机的模型分别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不同的风载 -刚、柔腿支反力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载荷来源为通过步骤S4计算得到的起重机整机的工作状态风载荷PwⅡ或步骤 S5计算得到的非工作状态风载荷PwⅢ;加载方式为以均布点的形式分散加载到起重机的迎风面积上,并从0级风开始加载到16级风;约束方式为缓冲头与地面固定,加载风载荷后,缓冲头处的反力就是刚、柔腿的反力。
所述步骤S8的支腿处的顶推力计算具体为:通过多型号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提取缓冲头处的支反力,该支反力即为风载在刚、柔腿处的作用效果;如果在缓冲头处给予油缸顶推力,该顶推力也可以视为风载作用的效果,此时油缸的顶推力为风载的等效模型;通过多型号的数值拟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型号的刚腿支反力FG和柔腿支反力FR与风载P之间的关系。
所述步骤S9的风载补偿策略包括:现场风速补偿、现场摩擦力补偿和现场水平度补偿。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技术,对多型号、多跨度的门式起重机进行风载模拟仿真,获取了门式起重机刚性腿、柔性腿和风载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了风载与刚性腿、柔性腿支反力之间的等效风载模型。
(2)本发明可以将起重机整体风载转化到刚、柔腿处的支反力,然后通过油缸顶推的形式,模拟起重机收到的风载,供起重机抗风性能的检测。
(3)本发明设计了通过油缸顶推力来对起重机整机进行抗风等级检验的一套方法,从而达到检验起重机抗风能力等级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非工作状态下等效风载荷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工作状态下等效风载荷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实测风载荷与摩擦力、油缸顶推力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风力系数。
根据门式起重机的迎风结构,风力系数按照表1进行选择。
表1风力系数C
S2,选择挡风折减系数。
挡风折减系数的计算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两片构件的挡风折减。
当两片等高且型式相同的构件或构架平行布置相互遮挡时,被前片构件遮挡的后片构件的风载荷计算,应考虑前片对后片的挡风折减作用,即用后片的迎风面积乘以挡风折减系数η来计算,此情况下的挡风折减系数η如表3所示。
表2挡风折减系数η
②、n片构件的挡风折减。
对于n片型式相同且彼此等间隔平行布置的结构或构件,在纵向风力作用下,应考虑前片结构对后片结构的重叠挡风折减作用,此时结构纵向的总迎风面积见公式为:
其中A为结构纵向的总迎风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η为挡风折减系数,φ为第一片结构的迎风面充实率,Ao1为第一片结构的外形轮廓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S3,计算风压。
风压的计算公式为:P=0.625Vs 2
其中P为风压,单位为牛每二次方米(N/m2),Vs为阵风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阵风风速为空旷地区离地10m高度处的阵风风速,即3s时距的平均瞬时风速,风压、3s时距平均瞬时风速及风力等级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3风压、3s时距平均瞬时风速及风力等级的对应关系
P(N/m<sup>2</sup>) V<sub>s</sub>(m/s) 风级
43 8.3 4
50 8.9 4
80 11.3 5
100 12.7 5
125 14.1 5
150 15.5 5
250 20 6
350 23.7 7
500 28.3 8
600 31 9
800 35.8 10
1000 40 11
1100 42 11
1200 43.8 11
1300 45.6 12
1500 49 12
1800 53.7 13
1890 55 13
S4,计算工作状态风载荷。
工作状态风载荷是指起重机在工作时应能承受的最大风力。工作状态风压沿起重机全高取为定值,不考虑高度变化。为限制工作风速不超过极限值而采用风速测量装置时,通常将它安装在起重机的最高处。工作状态下计算风压与计算风速的关系如表4所示。
表4工作状态下计算风压与计算风速
工作状态风载荷的计算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垂直时,PwⅡ=CPA;
其中PwⅡ为作用在起重机的工作状态最大风载荷,单位为牛顿(N),C为风力系数,P为工作状态计算风压,A为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迎风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m2);
A=A0φ,其中A0为构件迎风面积的外形轮廓面积,φ为结构迎风面充实率。
②、当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呈某一角度时,PwⅡ=CPAsin2θ;
其中,θ为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的夹角。
S5,计算非工作状态风载荷。
非工作状态风载荷,是起重机在不工作时能承受的最大风力作用。计算非工作状态风载荷时,要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来计及受风部位离地高度的影响,非工作状态计算风压和计算风速的关系如表5所示。
表5非工作状态计算风压和计算风速的关系
地区 计算风压P<sub>Ⅲ</sub>(N/m<sup>2</sup>) 相应的计算风速V<sub>S</sub>(m/S)
内陆 500~600 28.3~31.0
沿海 600~1000 31.0~40.0
台湾省及南海诸岛 1500 49.0
非工作状态风载荷的计算公式为:PwⅢ=CKhPA;
其中,PwⅢ为起重机非工作状态风载荷,C为风力系数,Kh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P 为非工作状态计算风压,A为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迎风面积;A=A0φ,其中A0为构件迎风面积的外形轮廓面积,φ为结构迎风面充实率。风压高度变化系数Kh如表6 所示。
表6风压高度变化系数KH
注:计算非工作状态风载荷时,可沿高度划分成10m高的等风压段,以各段中点高度的系数Kh乘以计算风压。
S6,多型号起重机动力学建模。
在Ansys软件中建立多个型号的起重机动力学模型,主要建立结构件的有限元柔体模型,包括刚、柔腿、主梁、司机室等迎风面积较大的结构件;同时建立缓冲头结构件,作为刚、柔腿顶推力的加载位置;将起重机的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刚性腿和柔性腿的起重机;另一类起重机都是刚性腿。
S7,动力学模型风载仿真分析。
将动力学模型导入到ADAMS软件中,进行风载加载仿真,通过将两类起重机的模型分别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不同的风载-刚、柔腿支反力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载荷来源为通过步骤S4计算得到的起重机整机的工作状态风载荷PwⅡ或步骤S5计算得到的非工作状态风载荷PwⅢ;加载方式为以均布点的形式分散加载到起重机的迎风面积上,并从0级风开始加载到16级风;约束方式为缓冲头与地面固定,加载风载荷后,缓冲头处的反力就是刚、柔腿的反力。
S8,支腿处的顶推力计算。
通过多型号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提取缓冲头处的支反力,该支反力即为风载在刚、柔腿处的作用效果;如果在缓冲头处给予油缸顶推力,该顶推力也可以视为风载作用的效果,此时油缸的顶推力为风载的等效模型;通过多型号的数值拟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型号的刚腿支反力FG和柔腿支反力FR与风载P之间的关系。
S9,风载补偿策略模型整理。
需要考虑现场风速、摩擦力、水平度等方面引起的风载误差,需要加以扣除。
①现场风速补偿。
由于实际测试过程中,现场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风速。因此,需要将实际测试过程中的风速所引起的风载给减掉或者增加。当现场风向和顶推力为同一方向时,等效模型采用加法运算。当现场风向和顶推力为不同方向时,采用减法运算。
②现场摩擦力补偿。
理论计算时,是不考虑摩擦力的。但是实测过程中,肯定存在摩擦力,因此,实测出来的顶推力,是摩擦力和风载的合力。在计算后,需要把摩擦力给扣除。摩擦力总和顶推力为不同方向时,采用减法运算。
③现场水平度补偿。
理论计算时,是不体现在水平度引起的重力分量。但是实测过程中,需要考虑重力的水平分量,因此,实测出来的顶推力,是重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和风载的合力。在计算后,需要把此分力给扣除。当重力水平分力和顶推力为同一方向时,等效模型采用加法运算。当重力水平分力为不同方向时,采用减法运算。
S10,输出等效风载曲线。
下面以100/32t的刚、柔腿门式起重机为例:
首先,计算主要结构的迎风面积,选择挡风折减系数和风力系数,如表7所示:
表7 100/32T刚、柔腿门式起重机
对象 迎风面积(㎜<sup>2</sup>) 挡风折减系数 风力系数
刚性支腿 152.435 1 1.83
柔性支腿 66.1206 1 0.72
主梁 108.315 0.125 1.81
司机室 8.06 0 1.4
注意:没有考虑栏杆等受风力的影响,主要因为值比较小。
然后,按照步骤S4的方法,计算风载荷。如表8所示。表8的计算输入条件为:工作状态计算风速:9.8m/s;非工作状态计算风速:40m/s
表8风载荷计算列表
同理,当改变计算风速时,可以得到不同计算风速下的风载荷总和P。
根据图纸对起重机模型进行有限元柔体建模。本刚、柔腿门式起重机的主梁距下表面距地面高度为50m。刚好将主梁以下的部分风载荷等分成5份,10m为等分线。以 10m为一段将刚性支腿和柔性支腿节点建立一个刚性区域,司机室位于刚性支腿最上面第五段,主梁部分在中间建立刚性区域。这样风载荷就分散到11个加载点。
然后将模型导入ADAMS仿真分析软件,进行不同风载荷加载。缓冲头与地面固定,加载风载荷后,缓冲头处的反力就是支腿反力。
非工作状态下等效风载荷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上曲线为刚性腿侧曲线,下曲线为柔性腿侧曲线)。
由于刚性支腿侧迎风截面为箱形,柔性支腿为圆形钢构件,刚性支腿风力系数大于柔性支腿,同时刚性支腿侧迎风面积大于柔性支腿。因此刚性支腿侧缓冲头的反力大于柔性腿侧。
其中,计算风速Vs为离地10m高度处的阵风风速,即3s时距的平均瞬时风速。
工作状态风载荷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上曲线为刚性腿侧曲线,下曲线为柔性腿侧曲线)。
工作状态风载荷是指起重机在工作时应能承受的最大风力。工作状态风压沿起重机全高取为定值,不考虑高度变化。为了研究对比方便,我们的风速Vs变量统一以离地 10m高度处的阵风风速,即3s时距的平均瞬时风速。
通过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乘以10m处的风压得到起重机全高52.9处的风压。
通过对比不同的计算风速下的柔性腿与风载荷总和之比、刚性腿与风载荷总和之比,可以得到表9的规律。
表9风载荷与柔性腿、刚性腿的支反力仿真计算结果
见表9,经仿真分析可知,其柔性腿支腿反力为:FR=a×P×x,
其中x为调整系数,默认是1;a是柔性腿与风载荷总和之比,采用模拟仿真分析得到的结果。
其刚性腿支腿反力为:FG=b×P×y,
y为调整系数,默认是1;b是刚性腿与风载荷总和之比,采用模拟仿真分析得到的结果。
风载荷P与计算风速Vs相对应,通过步骤S3的公式计算获取。当在无风条件下,用油缸顶推支腿,则可以模拟风压的加载,这个力设定为F,这样,F、P、Vs有了对应关系。
实测环境中,风速风向会对油缸顶推力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所有起重机的制动放开,用油缸顶,直到起重机移动,记录此时的顶推力FD,此时实测风载荷转化来的在支点处的载荷FG或者FR,其关系图如图4所示:
则在起重机移动前的力,即为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油缸顶推力、风载荷的关系如式所示:
Fm=FD-FG(风与静摩擦力同方向)
Fm=FD+FG(风与静摩擦力反方向)
则在起重机移动后的力,即为滚动摩擦力:
Ff=F’D-FG(风与静摩擦力同方向)
Ff=F’D+FG(风与静摩擦力反方向)
将某一制动器关闭(制动状态),采取油缸顶推的方式对起重机进行加载,直到起重机移动或者达到某一设定顶推力,记录此时的顶推力FD,此时实测风载荷转化来的在支点处的载荷为FG或者FR
则起重机大车制动器的实际制动力为:
Fz=FD-Fm-FG(风与静摩擦力同方向)
Fz=FD-Fm+FG(风与静摩擦力反方向)
针对刚-柔腿:
柔性腿的顶推力载荷:
FR=0.4×P×x-Fm/2
x为调整系数,默认是1。
Fm是静摩擦力,为已知测定值。
刚性腿的顶推力载荷:
FG=1.25×P×y-Fm/2
y为调整系数,默认是1。
在前文分析的门式起重机实例中,其由于风压引起的理论风载为:
P=0.625·Vs2·A·C(1+η)·sin2θ
此理论风载,作用于柔性腿侧产生的力为:
FR=0.4·P·x
此理论风载,作用于刚性腿侧产生的力为:
FG=1.25·P·y
当实测具有瞬时风速Vss时,其产生的瞬时风载:
Pss=0.625·Vss2·A·C(1+η)·sin2θ
瞬时风载,作用于柔性腿侧产生的力为:
FSSR=0.4·Pss·x
此风载,作用于刚性腿侧产生的力为:
FSSG=1.25·Pss·y
当瞬时风载和顶推力的方向一致时,即顶推力可以以相对较低的顶推力即可推动起重机,表现出来的等效风速应该是偏小的,所以,实际在计算中,应该把瞬时风速所引起的力,加载到油缸顶推力,以这个合力来作为等效风速所引起的等效载荷。
理论风速引起的风载:
此风载转换到柔性腿的力:
FlR=0.4·Pl·x
瞬时风速引起的风载:
此风载转换到柔性腿的力:
FSR=0.4·PSS·x
那么此时的顶推力平衡公式为:
FlR=FD+F SR
考虑到将实测环境下的风速效应减去,则:
此公式中,所要求的是Vs、Vss是实际测量的风速,为了简化,可以取测量时的平均风速。
对上式进行化简,得到:
即,当顶推力加载到柔性腿的大小为FD时,其等效风速为Vs,如等效公式1所示。
同理,当顶推力加载到刚性腿的大小为FD时,其等效风速为Vs。如等效公式2所示。
当瞬时风载和顶推力的方向相反时,即顶推力可以以相对较高的顶推力即可推动起重机,表现出来的等效风速应该是偏大的,所以,实际在计算中,油缸顶推力应该把瞬时风速所引起的力减去,以这个合力来作为等效风速所引起的等效载荷。
那么:
此公式中,所要求的是Vs,Vss是实际测量的风速,为了简化,可以取测量时的平均风速。
对上式进行化简,得到:
即,当顶推力加载到柔性腿的大小为FD时,其等效风速为Vs,如等效公式3所示。
同理,当顶推力加载到刚性腿的大小为FD时,其等效风速为Vs。如等效公式4所示。
综上所述,等效公式1-4建立了刚、柔支腿类型起重机的等效风速、油缸顶推力、瞬时风速、迎风面积、瞬时风向、挡风折减系数、风力系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对于都是刚性支腿的起重机,同理也可以应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不同的等效公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风力系数;
S2,选择挡风折减系数;
S3,计算风压
S4,计算工作状态风载荷;
S5,计算非工作状态风载荷;
S6,多型号起重机动力学建模;
S7,动力学模型风载仿真分析;
S8,支腿处的顶推力计算;
S9,风载补偿策略模型整理;
S10,输出等效风载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的风力系数根据门式起重机的迎风结构选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的挡风折减系数的计算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两片构件的挡风折减:当两片等高且型式相同的构件或构架平行布置相互遮挡时,被前片构件遮挡的后片构件的风载荷计算,应考虑前片对后片的挡风折减作用,即用后片的迎风面积乘以挡风折减系数η来计算;
②、n片构件的挡风折减:对于n片型式相同且彼此等间隔平行布置的结构或构件,在纵向风力作用下,应考虑前片结构对后片结构的重叠挡风折减作用,此时结构纵向的总迎风面积见公式为:
其中A为结构纵向的总迎风面积,η为挡风折减系数,φ为第一片结构的迎风面充实率,Ao1为第一片结构的外形轮廓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的风压的计算公式为:
P=0.625Vs 2,其中P为风压,Vs为阵风风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工作状态风载荷的计算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垂直时,PwⅡ=CPA;
其中,PwⅡ为作用在起重机的工作状态最大风载荷,C为风力系数,P为工作状态计算风压,A为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迎风面积;
所述A=A0φ,其中A0为构件迎风面积的外形轮廓面积,φ为结构迎风面充实率。
②、当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呈某一角度时,PwⅡ=CPAsin2θ;
其中,θ为风向与构件的纵轴线或构架表面的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的非工作状态风载荷的计算公式为:PwⅢ=CKhPA;其中PwⅢ为起重机非工作状态风载荷,C为风力系数,Kh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P为非工作状态计算风压,A为起重机构件垂直于风向的实体迎风面积;所述A=A0φ,其中A0为构件迎风面积的外形轮廓面积,φ为结构迎风面充实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的多型号起重机动力学建模具体为:在Ansys软件中建立多个型号的起重机动力学模型,主要建立结构件的有限元柔体模型,包括刚、柔腿、主梁、司机室等迎风面积较大的结构件;同时建立缓冲头结构件,作为刚、柔腿顶推力的加载位置;将起重机的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刚性腿和柔性腿的起重机;另一类起重机都是刚性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的动力学模型风载仿真分析具体为:将动力学模型导入到ADAMS软件中,进行风载加载仿真,通过将两类起重机的模型分别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不同的风载-刚、柔腿支反力的仿真分析结果;
其中;载荷来源为通过步骤S4计算得到的起重机整机的工作状态风载荷PwⅡ或步骤S5计算得到的非工作状态风载荷PwⅢ
其中,加载方式为以均布点的形式分散加载到起重机的迎风面积上,并从0级风开始加载到16级风;
约束方式为缓冲头与地面固定,加载风载荷后,缓冲头处的反力就是刚、柔腿的反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的支腿处的顶推力计算具体为:通过多型号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提取缓冲头处的支反力,该支反力即为风载在刚、柔腿处的作用效果;如果在缓冲头处给予油缸顶推力,该顶推力也可以视为风载作用的效果,此时油缸的顶推力为风载的等效模型;通过多型号的数值拟合,就可以得到不同型号的刚腿支反力FG和柔腿支反力FR与风载P之间的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9的风载补偿策略包括:现场风速补偿、现场摩擦力补偿和现场水平度补偿。
CN201811604885.0A 2018-12-26 2018-12-26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Pending CN1098580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4885.0A CN109858088A (zh) 2018-12-26 2018-12-26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4885.0A CN109858088A (zh) 2018-12-26 2018-12-26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8088A true CN109858088A (zh) 2019-06-07

Family

ID=66892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4885.0A Pending CN109858088A (zh) 2018-12-26 2018-12-26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8088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3480A (zh) * 2019-06-28 2019-09-20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三管塔的总风荷载和风荷载折减系数计算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348101A (zh) * 2019-07-03 2019-10-18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结构物的风载荷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3884227A (zh) * 2021-09-18 2022-01-04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异型薄板推力测试方法
CN117875214A (zh) * 2024-01-30 2024-04-12 武汉万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动态应力分析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5070A (zh) * 2014-01-28 2014-04-23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风电机组传动链机械暂态特性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CN104965963A (zh) * 2015-07-31 2015-10-0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刚柔耦合模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CN105016153A (zh) * 2015-07-28 2015-11-04 苏州安至上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升降机身份识别设备
CN107103131A (zh) * 2017-04-20 2017-08-2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Simulink平台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
CN209432327U (zh) * 2018-12-26 2019-09-24 苏州安至上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限速器绳张力测试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5070A (zh) * 2014-01-28 2014-04-23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风电机组传动链机械暂态特性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CN105016153A (zh) * 2015-07-28 2015-11-04 苏州安至上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施工升降机身份识别设备
CN104965963A (zh) * 2015-07-31 2015-10-0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刚柔耦合模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CN107103131A (zh) * 2017-04-20 2017-08-2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Simulink平台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
CN209432327U (zh) * 2018-12-26 2019-09-24 苏州安至上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限速器绳张力测试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林胜利: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经济型贝雷桁架双导梁架桥机拼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
林胜利: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 《经济型贝雷桁架双导梁架桥机拼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15 January 2012 (2012-01-15), pages 3 *
蔡福海等: "《门式起重机抗风能力的智能化便携式检测装置研究》", 《起重运输机械》 *
蔡福海等: "《门式起重机抗风能力的智能化便携式检测装置研究》", 《起重运输机械》, 20 December 2017 (2017-12-20), pages 1 - 3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3480A (zh) * 2019-06-28 2019-09-20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三管塔的总风荷载和风荷载折减系数计算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348101A (zh) * 2019-07-03 2019-10-18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海上结构物的风载荷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3884227A (zh) * 2021-09-18 2022-01-04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异型薄板推力测试方法
CN113884227B (zh) * 2021-09-18 2023-08-01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异型薄板推力测试方法
CN117875214A (zh) * 2024-01-30 2024-04-12 武汉万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起重机动态应力分析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58088A (zh) 门式起重机等效风载模型的计算方法
Yu et al. Interference effects between two tall buildings with different section sizes on wind-induced acceleration
Baker et al. Measurements of the cross wind forces on trains
Yang et al. Deformation behavior analysis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under monotonic loads based on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Dritschel et al. A balanced approach to modelling rotating stably stratified geophysical flows
CN103258128B (zh) 一种地磁场空间延拓算法的评估方法
CN106202666B (zh) 一种船舶轴系轴承位移调整的计算方法
CN111914457B (zh) 一种输电线路塔基边坡稳定性判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ereira et al. Comparing WAsP and CFD wind resource estimates for the regular user
CN113378471A (zh) 一种顾及重力地形改正的gps高程拟合方法及系统
CN109916326A (zh) 一种舞台载荷监控预警方法
Davidson et al. A mechanics-based computer algorithm for displaying the margin of static stability in four-legged vehicles
CN115470554A (zh) 一种桥梁施工载荷动态跟踪方法
CN108319566A (zh) 基于向上延拓的航空重力点对点向下延拓解析算法
Lam et al. Mode shape correction for wind-induced dynamic responses of tall buildings using time-domain computation and wind tunnel tests
CN104864906A (zh) 海洋油气水下设备重量测量和重心检测方法
CN105354404B (zh) 一种构建资源量参数分布模型的方法
CN113312725A (zh) 一种确定海洋平台吊机承载能力下降率的方法
CN105890840A (zh) 一种移动式设备风压检测装置及方法
CN203561432U (zh) 倾斜安装的整车称重平台
Descamps et al. Taking-off model of particles with a wide size distribution
Bayrak Model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leve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n the Yamula Dam, Turkey
Uchida et al. Application of LES technique to diagnosis of wind farm by using high resolution elevation data
CN104951619B (zh) 虚拟贴片法计算焊接结构结构应力的方法
CN113496083A (zh) 一种gps流动站垂向速度场优化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5500 No.9, research institute road, Changsh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eading optical technology (Changshu)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9, Changshu Research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 9, research institute road, Changsh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215500

Applicant before: SUZHOU ANZHISHANG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