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1987A -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41987A CN109841987A CN201711192561.6A CN201711192561A CN109841987A CN 109841987 A CN109841987 A CN 109841987A CN 201711192561 A CN201711192561 A CN 201711192561A CN 109841987 A CN109841987 A CN 1098419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astic transport
- transport conductor
- elastic
- conductor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EMKTZHHVJILDY-UHFFFAOYSA-N resmethri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O)OCC1=COC(CC=2C=CC=CC=2)=C1 VEMKTZHHVJILD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接触时,借由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接触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或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接触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或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接触,以达到开同一个模具即可让两连接器进行导通的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可利用力臂方式导通接触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的种类非常多种,每一种的连接器主要功能即在于将两个电子装置进行信息流的导通,予以进行传输,并且所连接的技术结构是利用端子接触端子的方式导通,而其中一组端子必定为弹性式的端子,另一组必为板状式的端子,以借由弹性式的端子本身的弹力来抵触板状式的端子,使其可顺利的接触并导通。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于使用时,确实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尚待改进:
虽然前述电连接器得以进行信息的串流导通,但因两组端子皆为不同型态,一个为弹性式,一个为板状式,因此在工厂开模上必须开两组模具,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产业竞争力无法提升。
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发明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故,本发明的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终设计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利用力臂方式导通接触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可加速生产及节省成本。
基于此,本发明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主要包括:多个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多个分别设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
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相互抵持接触。
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
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
进一步,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
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设于一第一绝缘胶体内,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设于一第二绝缘胶体内。
进一步,该第一绝缘胶体上具有多个将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进行隔离的第一隔栅部,该第二绝缘胶体上具有多个将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进行隔离的第二隔栅部。
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一第一基板电性连接,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一第二基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借表面贴附方式与该第一基板电性连接,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借表面贴附方式与该第二基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于其一侧处设有一第一封胶,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于其一侧处设有一第二封胶。
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后,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通过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的相互搭配接触,让工厂在生产时只需要使用一种模具即可,无须如习知技术开两个模具,而达到可加速生产及节省成本,具体而言,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接触导通时,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可选择性接触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或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对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可选择性接触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或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如此,意谓,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接触时,因两者的结构可说是完全相同,故,可大幅减少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
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电连接器所存在的虽然前述电连接器得以进行信息的串流导通,但因两组端子皆为不同型态,一个为弹性式,一个为板状式,因此在工厂开模上必须开两组模具,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产业竞争力无法提升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本发明的上述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一。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图1 A-A线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图一。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二。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图4 B-B线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图二。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二。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四。
【符号说明】
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
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
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
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
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
第一绝缘胶体2
第一隔栅部21
第一封胶3
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
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
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
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
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
第二绝缘胶体5
第二隔栅部51
第二封胶6。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一至传输导体俯视图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包括:
多个设于一第一绝缘胶体2内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乃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延伸形成且于一侧处设有一第一封胶3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而前述的第一绝缘胶体2上具有多个第一隔栅部21,乃将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进行隔离;及
多个设于一第二绝缘胶体5内且位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乃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延伸形成且于一侧处设有一第二封胶6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而前述的第二绝缘胶体5上具有多个第二隔栅部51,乃将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进行隔离;
一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电性连接的第一基板,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与第一基板的连接方式为表面贴附;
一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电性连接的第二基板,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与第二基板的连接方式为表面贴附。
另外更重要的是,由图2及图5可看出,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11乃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12、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而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41乃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42、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图5及图7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一、剖视图二及结合示意图一,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欲进行接触导通时,以本实施例来说,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相互抵持接触,意谓,借由力臂接触力臂的方式仍然可以形成导通,顾名思义,两者一模一样的结构依然可导通传输。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图5及图8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一、剖视图二及结合示意图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欲进行接触导通时,以本实施例来说,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相互抵持接触,意谓,弹性态样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可以与同样为弹性态样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进行导通接触,故,两者一模一样的结构依然可导通传输。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图5及图9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一、剖视图二及结合示意图三,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欲进行接触导通时,以本实施例来说,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相互抵持接触,顾名思义,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可与弹性态样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进行导通接触,故,两者一模一样的结构依然可导通传输。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图5及图10所示,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一、剖视图二及结合示意图四,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第一弹性传输导体1与第二弹性传输导体4欲进行接触导通时,以本实施例来说,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及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相互抵持接触,简言之,可借由全部接触的方式进行导通,达到全方位传输的优势。
所以,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可改善习用的技术关键在于:
通过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13、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14、及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43、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44的相互搭配接触,让工厂在生产时只需要使用一种模具即可,无须如习知技术开两个模具,而达到可加速生产及节省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于使用时,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多个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及 多个分别设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一侧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分别包含一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一由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延伸形成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相互抵持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乃与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及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接触部相互抵持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设于一第一绝缘胶体内,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设于一第二绝缘胶体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胶体上具有多个将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进行隔离的第一隔栅部,该第二绝缘胶体上具有多个将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进行隔离的第二隔栅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一第一基板电性连接,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一第二基板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借表面贴附方式与该第一基板电性连接,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借表面贴附方式与该第二基板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各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引脚部与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各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力臂部的交界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该第一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于其一侧处设有一第一封胶,该第二弹性传输导体弯折基部于其一侧处设有一第二封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92561.6A CN109841987A (zh) | 2017-11-24 | 2017-11-24 |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192561.6A CN109841987A (zh) | 2017-11-24 | 2017-11-24 |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41987A true CN109841987A (zh) | 2019-06-04 |
Family
ID=66877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92561.6A Pending CN109841987A (zh) | 2017-11-24 | 2017-11-24 |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41987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05158A (ja) * | 2003-06-12 | 2005-01-06 | D D K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100167569A1 (en) * | 2008-12-31 | 2010-07-01 | Stoner Stuart C | Gender-Neutral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5932455A (zh) * | 2016-06-16 | 2016-09-07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接触件及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CN107134677A (zh) * | 2016-02-26 | 2017-09-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2017
- 2017-11-24 CN CN201711192561.6A patent/CN10984198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05158A (ja) * | 2003-06-12 | 2005-01-06 | D D K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US20100167569A1 (en) * | 2008-12-31 | 2010-07-01 | Stoner Stuart C | Gender-Neutral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7134677A (zh) * | 2016-02-26 | 2017-09-05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CN105932455A (zh) * | 2016-06-16 | 2016-09-07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电接触件及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6669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300845U (zh) | 卡缘线缆连接器组合 | |
CN203521640U (zh) | 接线端子的改良结构 | |
CN102270790B (zh) | 电子元件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
CN109841987A (zh) | 电连接器的接触结构 | |
CN201112757Y (zh)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201285837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1717404U (zh) | 导电端子 | |
CN202183523U (zh) | 连接器 | |
CN203103645U (zh) | 防水连接器插座 | |
CN205680828U (zh) | 一种fpc连接装置 | |
CN205004548U (zh) | 压盖式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 |
CN201178237Y (zh) | 内存条连接器 | |
CN204088663U (zh) | 孔接插件 | |
CN101022188B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03312512U (zh) | Hdmi连接器 | |
CN206574941U (zh) | 一种焊线式usb连接器 | |
CN202772298U (zh) | 连接器及其插头 | |
CN202601943U (zh) | 一种高传输速度智能ic卡连接器 | |
CN20155677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076551U (zh) | 双插fpc连接器端子 | |
CN203178999U (zh) | 一种电阻触摸屏用fpc、电阻触摸屏及电子设备 | |
CN203277883U (zh) | 连接器 | |
CN103210545B (zh) | 柔性印刷电路板连接器 | |
CN201898214U (zh) | 同轴电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