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36016A -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36016A
CN109836016A CN201711230247.2A CN201711230247A CN109836016A CN 109836016 A CN109836016 A CN 109836016A CN 201711230247 A CN201711230247 A CN 201711230247A CN 109836016 A CN109836016 A CN 1098360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iver
zone
sewag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302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36016B (zh
Inventor
何起利
童瑞敏
韦星任
蔡飞
罗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7112302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360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36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36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36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36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它设有置于河道内的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曝气生物滤池,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内的水体与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之外的水体隔离,曝气生物滤池位于在河道岸边,曝气生物滤池上设有污水进水端、净水出水端,曝气生物滤池的污水进水端伸入在澄清区内,曝气生物滤池的净水出水端伸入在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之外区域。该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在河道内形成固定的区域作为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以此在河道内在结构的作用下提升抗冲击能力;同时使其能够适应河道污水特性而能够处理污染程度高、流量大、流速快、密度大的河道污水。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针对处理河道排污口的污水的技术主要有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
原位处理技术主要以原位生态修复、曝气复氧、生态石笼为主。异位处理技术主要以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污水处理设备等为主。
生态修复即通过构建全系列水生植物系统(包括水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来改善水质,其处理效果受植物的类别、长势及季节的因素影响。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河流受到污染后缺氧的特点,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本身对水体修复无明显直接作用。生态石笼原理为利用填料的接触沉淀、吸附作用以及生物膜的氧化分解作用对河水进行治理,针对流量较大状况处理效果不理想。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通过人工建造和控制来运行与沼泽地类似的湿地地面,将污水受控制地投配到湿地上,使污水在湿地土壤缝隙和表面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利用水体、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化反应,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转化及吸收途径去除污染物的一种技术。将人工湿地运用于河水的处理存在占地面积大,运行不稳定、受季节性影响大的缺点。
目前用于河道的污水处理设备主要有气浮机、MBR膜生物反应器等。气浮机主要用于固液分离,欲使其达到脱单除磷的效果需在设备内投加相关药剂且会产生大量污泥,需考虑后期污泥处置。MBR膜生物反应器是将膜技术与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法,对悬浮固体SS有极大的去除效果,但受设备本身限制,需进行化学清洗,而且设备总体造价高,运行费用高。
由于河道排污口排出的污水治理的工况具有流量大、流速快、密度大、污染程度高等特征,当目前的河道排污口的污水治理措施应用于河岸两边排水口的处理存在以下缺点:第一,常规生态修复、曝气复氧技术、生态石笼技术等限制性因素较多,无法适应两岸排水口的冲击,特别是针对流量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外来污染源,处理效果不明显,无法满足水质提升要求。第二,现有异位处理法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需定期投加药剂并且投加的药剂对河水存在诱发二次污染的潜在风险,产生的污泥处置较麻烦且费用高。也就是说,现有的处理技术无法应对河道污水带来的物理冲击问题、无法适用于污染程度高的处理工况,或者只能以占用大量资源、以高昂的成本,并面临二次污染的方法处理河道排污口的污水。显然前述两种处理技术都不能满足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的初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便捷有效处理河道排污口的污水,由此得到一种用于处理流量大、流速快、密度大、污染程度高的河道排污口的污水的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设有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曝气生物滤池,所述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都固定设置在河道内,所述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内的水体与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之外的水体隔离,所述预处理区作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输入端与河道岸边的排污口直接连通,所述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的水体流动方向为预处理区到初级过滤区、初级过滤区到澄清区,所述预处理区内分布有超纤维人工水草,所述初级过滤区内分布有初滤填料,所述初级过滤区位于预处理区与澄清区之间,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位于在河道岸边,所述曝气生物滤池上设有污水进水端、净水出水端,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污水进水端伸入在澄清区内,所述曝气生物滤池的净水出水端伸入在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之外区域。
在本技术方案中,位于河岸处的排污口处建立相对于河道水流静止的区域,该区域包括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将排入河道的污水先与河道其它水体隔离,并依次通过各个工艺步骤实现处理目的。很显然,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弱化了排污口的污水对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冲击作用,使得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明显的抗冲击能力。这是因为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内的污水与河道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内的水体可提供相反趋势的限制作用,并不会形成明显的量化差异。
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是三个串联的子系统,这可以从水体流动方向上得出来,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的水体流动方向为预处理区到初级过滤区、初级过滤区到澄清区。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在水体流动方向上与河道其它部位隔绝,但是在垂直水体流动方向上能够与河底连通。预处理区内分布有超纤维人工水草,该超纤维人工水草固定于河底,可像天然沉水植物一样竖立布置在水体中,为河道内的好氧土著微生物和有益藻类等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生物附着表面,并利用生物工程原理和精确设计的水生惰性基质来选择优势微生物种群和帮助它们生长繁衍,从而更好发挥水体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氮、磷的吸收和矿化。初级过滤区内设置有初滤填料。初滤填料的作用在于过滤水体,以去除悬浮固体。利用人工水草上附着的微生物和初滤填料预处理系统具有的微小沉淀区的沉淀作用及物化吸附作用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将来自河道之外的污染严重的水体中的固体微粒、胶体污染物及溶解性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拦截,经预处理后的水转移至澄清区等待后续进一步处理。
澄清区内得到两次处理的水体在静止后被抽入曝气生物滤池中,曝气生物滤池位于河道岸边,它脱离河道的水体,因此,曝气生物滤池的作业高度高于河道的水体的水平面。这样的布置有利于维持曝气生物滤池内水体的流动性,便于空载时内部自动通入空气、也便于维护管理。
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中曝气生物滤池是关键,它具有占地面积小、有机负荷高、能耗低的优点,它与前三区的组合基于深度净水的技术需求,通过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来有效去除悬浮固体SS、硝化、脱氮、除磷等。
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由水体隔离组件布置在河道内形成,该水体隔离组件包括水池布、浮球、定位块,所述水池布为矩形结构,所述水池布在一侧的长边部位分布有间隔排列的浮球、水池布在另一侧的长边部位分布有间隔排列的定位块,所述水池布的宽边部位都固定在河岸处,所述水池布设有浮球的长边部位露出在水面、水池布设有定位块的长边部位置于河底,所述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位于水池布与河岸之间。水池布为一种抗冻、抗氧化、抗腐蚀的PVC材料。水池布在水体中始终在竖直方向上形成隔离河道的作用,这是因为水池布一侧被浮球拖拽而浮于水面、另一侧被定位块拖拽而沉入河底,水池布的两端都紧贴着河岸,故在河道内形成封闭区域。
为了增强水池布的隔离效果,所述水池布的两个长边部位都设有两片软连接段,所述水池布连接浮球的长边部位的两片软连接段都与浮球连接,所述水池布连接定位块的长边部位的两片软连接段各连接一组定位块。与此同时,增加了水体隔离组件的抗冲击能力。
为了控制水池布在水体中的摆动幅度,使其摆动幅度限制在较小范围内,该连接定位块的软连接段的长度大于连接浮球的连接阶段的长度。
所述初滤填料包括网框、卵石层、沸石层,所述卵石层、沸石层设置在网框内且在预处理区、初级过滤区、澄清区的水体流动方向上依次排列。以经历水体顺序为参考,卵石层在前、沸石层在后,卵石层、沸石层的平均粒径不同,其中卵石层的平均粒径在20mm-30mm范围内、沸石层的平均粒径在10mm-20mm范围内。卵石层、沸石层放置在网框内,该网框采用低碳热镀锌钢丝材料编制而成,将内部的卵石层、沸石层定形且形成单独的处理单元。该结构单独成体系,可移动搬运,便于后期维护清洗。很明显,水体通过初滤填料时经过了两级过滤,这能充分保证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对悬浮固体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
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对曝气生物滤池结构进行优化,具体的,所述曝气生物滤池包括净化组件、动力组件和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储水腔室、净化腔室、设备腔室,所述净化组件位于净化腔室内,所述动力组件位于设备腔室内,所述净化腔室包括混合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所述净化组件包括过滤板、卵石层、陶粒层、单孔膜曝气器、格栅网、反冲洗出水堰、蜂窝斜管填料、净水出水堰、滤料球,在重力作用方向上所述净水出水堰、蜂窝斜管填料、反冲洗出水堰、格栅网、单孔膜曝气器、陶粒层、卵石层、过滤板依次分布,所述过滤板通过支架设置在净化腔室内,所述混合区位于过滤板与壳体之间,在重力作用方向上所述过滤板、混合区依次分布,所述陶粒层、卵石层、过滤板位于缺氧区内,所述反冲洗出水堰、格栅网、单孔膜曝气器位于好氧区内并且格栅网与单孔膜曝气器之间分开形成用于容纳滤料球的置物区,所述滤料球分布在置物区内并且所有滤料球的体积之和小于置物区的体积,所述蜂窝斜管填料、净水出水堰位于沉淀区内,所述沉淀区在净水出水堰处通过输水管与储水腔室连通,所述沉淀区在净水出水堰处通过输水管与澄清区连通,所述净水出水端与储水腔室连通,所述动力组件包括PLC控制器、反冲洗射流曝气泵、鼓风机、自吸泵,所述反冲洗射流曝气泵、鼓风机、自吸泵都与PLC控制器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器,所述反冲洗射流曝气泵的输入端通过输水管与储水腔室连通,所述反冲洗射流曝气泵的输出端通过输水管与混合区连通,所述鼓风机的输出端通过输气管与单孔膜曝气器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自吸泵的输入端连接有输水管而作为污水进水端伸入在澄清区内,所述自吸泵的输出端通过输水管与混合区连通,所述好氧区在反冲洗出水堰处连接有输水管而作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反冲洗污水出水端,所述净化腔室内的水体流动方向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反。
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设计的同时通过PLC控制器实行自动化运作,避免人工重复性劳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操作稳定性。净化组件的竖直设计结构,使得净水出水堰、蜂窝斜管填料、反冲洗出水堰、格栅网、单孔膜曝气器、陶粒层、卵石层、过滤板从上至下依次分布,这种设计能够优化从反冲洗出水堰取水到在净水出水堰取水的条件,也就是,该条件为水溢出反冲洗出水堰后必须继续积攒而溢出净水出水堰;相比于水溢出反冲洗出水堰后可直接在出净水出水堰取水的条件而言,更有利于控制取水过程。两个出水堰上下分布,仅有净水出水堰流出的水用于工作周期内正常出水,而在对净化腔室进行反冲洗时仅有反冲洗出水堰流出水,反冲洗产生的反冲洗水排入周边市政管网。工作周期内出水经净水出水堰流出后经管道分为两路,一路为设备出水流至储水腔室;一路经管道流至澄清区待回流进行二次深度处理,使得经好氧区进行硝化后的硝氮在缺氧区进行反硝化最终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自吸泵从澄清区抽取河水从底部混合区进行进水,经长柄滤头向上布水。鼓风机向单孔膜曝气器进行曝气,空气进入好氧区,空气不进入缺氧区。河水经缺氧-好氧处理后向上流至蜂窝斜管填料进行进一步过滤后一部分流至澄清区与进水混合再次进入曝气生物滤池进行二次处理。污水经好氧区进行硝化反应和磷的摄取以及有机物的分解,经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反应从而实现脱氮除磷的目的。待工作周期结束后,射流曝气装置启动,从底部混合区进行反冲洗,反冲洗水经反冲洗出水堰出水。在未进行反冲洗时,反冲洗出水管阀门关闭。
曝气生物滤池的净化腔室采用两级串联式过滤结构,从下往上依次为混合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在缺氧区和好氧区配备两级滤料,上层为密度小于1g/cm3的轻质悬浮式滤料球,下层为密度大于1g/cm3的陶粒层、卵石层;上下层之间设置单孔膜曝气器,通过曝气方式提升水体含氧量的同时扰动滤料球无规则运动。沉淀区内的斜管填料可有效进行固液分离,极大提高沉淀效率,提高出水水质。由此,污水在流动路径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理过程即过滤过程呈现为缓和递增的趋势,故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处理,有效提高氨氮的处理效果。
为了便于监控检测以及维护,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从壳体外部观察好氧区的人孔I和用于从壳体外部观察储水腔室的人孔Ⅱ
所述过滤板上分布有长柄滤头,所述长柄滤头位于混合区内。长柄滤头用于过水过气,可有效防止陶粒层、卵石层堵塞。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通过在河道内形成固定的区域作为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以此在河道内在结构的作用下提升抗冲击能力;同时使其能够适应河道污水特性而能够处理污染程度高、流量大、流速快、密度大的河道污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水体隔离组件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初滤填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曝气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I;
图5为本发明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曝气生物滤池的结构示意图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位于河道内、另一部分位于河道岸边。整个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水体隔离组件、超纤维人工水草1、初滤填料2、曝气生物滤池3;水体隔离组件、初滤填料2位于河道内即浸没在水体中,曝气生物滤池3位于河岸边。
如图2所示,水体隔离组件包括水池布4、浮球5、定位块7。水池布4为矩形结构且呈长条状,水池布4为抗冻、抗氧化、抗腐蚀的PVC材料,水池布4本体不透水。浮球5为球状结构,其整体密度小于1g/cm3,故可以浮于水面上且;定位块7为长方体状的固定,其密度远远大于1g/cm3,定位块7为重物,可沉入河道底部。水池布4在一侧的长边部位分布有间隔排列的浮球5、水池布4在另一侧的长边部位分布有间隔排列的定位块7。水池布4的两个长边部位都设有两片软连接段;其中,水池布4连接浮球5的长边部位的两片软连接段都与浮球5连接,而且水池布4一侧的长边部位上的两片软连接段分别固定在同一个浮球5的两侧;水池布4连接定位块7的长边部位的两片软连接段各连接一组定位块7,即水池布4另一侧的长边部位上的两片软连接段各自连接一组定位块7、在水池布4另一侧的长边部位上有两组定位块7;连接定位块7的软连接段的长度大于连接浮球5的连接阶段的长度。水体隔离组件放入河道内后,水池布4长边部位所在的两侧沿着河道分布、水池布4宽边部位所在的两端沿着重力作用方向分布;再将水池布4的宽边部位都固定在河岸处,水池布4设有浮球5的长边部位露出在水面、水池布4设有定位块7的长边部位置于河底;这样,在河道岸边与水体隔离组件之间便可形成一个能够与水体隔离组件外侧区域隔离的区域,该区域可以衔接在河道岸边的排污口。区域内设有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由于是通过水体隔离组件形成在河道内,故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都固定设置在河道内,河道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内的水体与河道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之外的水体隔离。预处理区8作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输入端与河道岸边的排污口直接连通,河道岸边的排污口的竖直高度都高于水面,故将预处理区8置于河道岸边的排污口下方即可。
如图3所示,初滤填料2为复合式结构,其包括网框10、卵石层11、沸石层12。网框10采用低碳热镀锌钢丝材料编制而成,表面设有多个通孔。卵石层11、沸石层12设置在网框10内,在重力作用方向上卵石层11、沸石层12并排排列。初滤填料2分布在初级过滤区并占据整个初级过滤区,使得初滤填料2所在空间等同于初级过滤区。由于初级过滤区位于预处理区8与澄清区9之间,使得初滤填料2的一侧直接连通预处理区8、初滤填料2的另一侧直接连通澄清区9。超纤维人工水草1分布在预处理区8内。该超纤维人工水草1固定于河底,可像天然沉水植物一样竖立布置在水体中,为河道内的好氧土著微生物和有益藻类等的生长、繁殖提供巨大的生物附着表面,并利用生物工程原理和精确设计的水生惰性基质来选择优势微生物种群和帮助它们生长繁衍,从而更好发挥水体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氮、磷的吸收和矿化。
预处理区8接收来自外部的污水,进而污水进入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污水经过初级过滤区时,污水先经过卵石层11、再经过沸石层12,初级过滤区内的水体流动方向与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的水体流动方向一致,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的水体流动方向为预处理区8到初级过滤区、初级过滤区到澄清区9;水体通过初滤填料2时经过了两级过滤,这能充分保证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对悬浮固体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由此亦可知,卵石层11、沸石层12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的水体流动方向上依次排列。
如图1、4、5所示,曝气生物滤池3放置在河道岸边。曝气生物滤池3包括净化组件、动力组件和壳体13。在壳体13内部设有储水腔室14、净化腔室、设备腔室。净化组件位于净化腔室内,动力组件位于设备腔室内,储水腔室14用于储存净化后的水。净化腔室包括混合区15、缺氧区16、好氧区17、沉淀区18。净化组件包括过滤板19、卵石层20、陶粒层21、单孔膜曝气器22、格栅网23、反冲洗出水堰24、蜂窝斜管填料25、净水出水堰26、滤料球27。在重力作用方向上净水出水堰26、蜂窝斜管填料25、反冲洗出水堰24、格栅网23、单孔膜曝气器22、陶粒层21、卵石层20、过滤板19依次分布,即过滤板19位于最下面、净水出水堰26位于最上面。过滤板19通过支架设置在净化腔室内,混合区15位于过滤板19与壳体13之间,在重力作用方向上过滤板19、混合区15依次分布。过滤板19上分布有长柄滤头6,长柄滤头6位于混合区15内。陶粒层21、卵石层20、过滤板19位于缺氧区16内。反冲洗出水堰24、格栅网23、单孔膜曝气器22位于好氧区17内并且格栅网23与单孔膜曝气器22之间分开形成用于容纳滤料球27的置物区28,滤料球27分布在置物区28内并且所有滤料球27的体积之和小于置物区28的体积,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所有滤料球27可以在置物区28内自由运动。蜂窝斜管填料25、净水出水堰26位于沉淀区18内。沉淀区18、好氧区17、缺氧区16、混合区15也在重力作用方向上依次排列。沉淀区18在净水出水堰26处通过输水管与储水腔室14连通,沉淀区18在净水出水堰26处还通过输水管与澄清区9连通。储水腔室14连接一根输水管向外输出净化过的水,该处的输水管作为曝气生物滤池3的净水出水端,也就是净水出水端与储水腔室14连通;曝气生物滤池3的净水出水端伸入在河道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之外区域。
动力组件包括PLC控制器29、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鼓风机31、自吸泵32。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鼓风机31、自吸泵32都与PLC控制器29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器29。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的输入端通过输水管与储水腔室14连通,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的输出端通过输水管与混合区15连通。鼓风机31的输出端通过输气管与单孔膜曝气器22的输入端连通。自吸泵32的输入端连接有输水管而作为曝气生物滤池3的污水进水端伸入在澄清区9内,自吸泵32的输出端通过输水管与混合区15连通,好氧区17在反冲洗出水堰24处连接有输水管而作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反冲洗污水出水端。净化腔室内的水体流动方向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反,即净化腔室内的水体流动方向为竖直向上。壳体13上设有用于从壳体13外部观察好氧区17的人孔I和用于从壳体13外部观察储水腔室14的人孔Ⅱ。曝气生物滤池3内部的输水管以及输气管都可以加装电磁开关来实现控制开关状态,所有电磁开关都与PLC控制器29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器29。
使用时,河道岸边的排污口向预处理区8排入污水。由于水体隔离组件可有效防止污水与河水之间的交换过程,使得污水只能处于水体隔离组件与河岸之间形成封闭区域内。超纤维人工水草1、初滤填料2形成的预处理系统对隔离的污水进行预处理后,悬浮固体含量明显下降。污水经过初级过滤区进入澄清区9内等待进入曝气生物滤池3。
在澄清区9久置后的污水被吸入曝气生物滤池3内部。此时曝气生物滤池3内完全有PLC控制器29控制运行。自吸泵32工作,位于澄清区9内的污水被吸入混合区15内,同时,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不工作、鼓风机31处于工作状态,反冲洗污水出水端处于关闭状态。不断有空气从单孔膜曝气器22处输出,使得好氧区17内的含氧量提高;同时,由于置物区28位于好氧区17内,水体中的空气扰动滤料球27在置物区28内无规则运动。位于单孔膜曝气器22下方的陶粒层21、卵石层20不能接触到空气,而处于含氧量低的缺氧环境。污水向上流动经过缺氧区16、好氧区17,在缺氧区16内进行反硝化,在好氧区17内进行氨氮的硝化、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及磷的摄取。好氧区17内聚积的水继续向上流动,在溢出反冲洗出水堰24后继续聚积并向上流动,经过蜂窝斜管填料25作进一步沉淀处理,水在净水出水堰26处溢出。此时得到净化后的水一分部流向储水腔室14、另一部分流回澄清区9。待储水腔室14内蓄满时,处理后的清水可直接引至河道内。回流至澄清区9的水与污水混合,有助于污水在好氧区17进行硝化后的硝态氮在缺氧区16进行反硝化。
当曝气生物滤池3的净化腔室聚积了较多的污染物时,可以通过反冲方式清理干净。此时自吸泵32不工作、鼓风机31不工作,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工作,反冲洗污水出水端处于打开状态。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将储水腔室14内的水射入混区内并射入空气,使得混合区15内得到配水配气的操作过程,由此对滤料球27、陶粒层21、卵石层20、过滤板19进行反冲洗,除去表面过量的生物膜和悬浮固体,从而恢复曝气生物滤池3的处理能力。反冲洗产生的废水在溢出反冲洗出水堰24后排向周边市政管网。
在上述过程中PLC控制器29对设备运行进行整体控制,定时对曝气生物滤池3的开启、中止操作以及反冲洗操作进行有效控制。

Claims (8)

1.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设有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曝气生物滤池(3),所述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都固定设置在河道内,所述河道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内的水体与河道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之外的水体隔离,所述预处理区(8)作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输入端与河道岸边的排污口直接连通,所述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的水体流动方向为预处理区(8)到初级过滤区、初级过滤区到澄清区(9),所述预处理区(8)内分布有超纤维人工水草(1),所述初级过滤区内分布有初滤填料(2),所述初级过滤区位于预处理区(8)与澄清区(9)之间,所述曝气生物滤池(3)位于在河道岸边,所述曝气生物滤池(3)上设有污水进水端、净水出水端,所述曝气生物滤池(3)的污水进水端伸入在澄清区(9)内,所述曝气生物滤池(3)的净水出水端伸入在河道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之外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设有水体隔离组件,所述水体隔离组件包括水池布(4)、浮球(5)、定位块(7),所述水池布(4)为矩形结构,所述水池布(4)在一侧的长边部位分布有间隔排列的浮球(5)、水池布(4)在另一侧的长边部位分布有间隔排列的定位块(7),所述水池布(4)的宽边部位都固定在河岸处,所述水池布(4)设有浮球(5)的长边部位露出在水面、水池布(4)设有定位块(7)的长边部位置于河底,所述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位于水池布(4)与河岸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布(4)的两个长边部位都设有两片软连接段,所述水池布(4)连接浮球(5)的长边部位的两片软连接段都与浮球(5)连接,所述水池布(4)连接定位块(7)的长边部位的两片软连接段各连接一组定位块(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定位块(7)的软连接段的长度大于连接浮球(5)的连接阶段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滤填料(2)包括网框(10)、卵石层(11)、沸石层(12),所述卵石层(11)、沸石层(12)设置在网框(10)内且在预处理区(8)、初级过滤区、澄清区(9)的水体流动方向上依次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生物滤池(3)包括净化组件、动力组件和壳体(13),所述壳体(13)内部设有储水腔室(14)、净化腔室、设备腔室,所述净化组件位于净化腔室内,所述动力组件位于设备腔室内,所述净化腔室包括混合区(15)、缺氧区(16)、好氧区(17)、沉淀区(18),所述净化组件包括过滤板(19)、卵石层(20)、陶粒层(21)、单孔膜曝气器(22)、格栅网(23)、反冲洗出水堰(24)、蜂窝斜管填料(25)、净水出水堰(26)、滤料球(27),在重力作用方向上所述净水出水堰(26)、蜂窝斜管填料(25)、反冲洗出水堰(24)、格栅网(23)、单孔膜曝气器(22)、陶粒层(21)、卵石层(20)、过滤板(19)依次分布,所述过滤板(19)通过支架设置在净化腔室内,所述混合区(15)位于过滤板(19)与壳体(13)之间,在重力作用方向上所述过滤板(19)、混合区(15)依次分布,所述陶粒层(21)、卵石层(20)、过滤板(19)位于缺氧区(16)内,所述反冲洗出水堰(24)、格栅网(23)、单孔膜曝气器(22)位于好氧区(17)内并且格栅网(23)与单孔膜曝气器(22)之间分开形成用于容纳滤料球(27)的置物区(28),所述滤料球(27)分布在置物区(28)内并且所有滤料球(27)的体积之和小于置物区(28)的体积,所述蜂窝斜管填料(25)、净水出水堰(26)位于沉淀区(18)内,所述沉淀区(18)在净水出水堰(26)处通过输水管与储水腔室(14)连通,所述沉淀区(18)在净水出水堰(26)处通过输水管与澄清区(9)连通,所述净水出水端与储水腔室(14)连通,所述动力组件包括PLC控制器(29)、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鼓风机(31)、自吸泵(32),所述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鼓风机(31)、自吸泵(32)都与PLC控制器(29)连接并受控于PLC控制器(29),所述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的输入端通过输水管与储水腔室(14)连通,所述反冲洗射流曝气泵(30)的输出端通过输水管与混合区(15)连通,所述鼓风机(31)的输出端通过输气管与单孔膜曝气器(22)的输入端连通,所述自吸泵(32)的输入端连接有输水管而作为污水进水端伸入在澄清区(9)内,所述自吸泵(32)的输出端通过输水管与混合区(15)连通,所述好氧区(17)在反冲洗出水堰(24)处连接有输水管而作为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的反冲洗污水出水端,所述净化腔室内的水体流动方向与重力作用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3)上设有用于从壳体(13)外部观察好氧区(17)的人孔I和用于从壳体(13)外部观察储水腔室(14)的人孔Ⅱ。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19)上分布有长柄滤头(6),所述长柄滤头(6)位于混合区(15)内。
CN201711230247.2A 2017-11-29 2017-11-29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1098360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30247.2A CN109836016B (zh) 2017-11-29 2017-11-29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30247.2A CN109836016B (zh) 2017-11-29 2017-11-29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36016A true CN109836016A (zh) 2019-06-04
CN109836016B CN109836016B (zh) 2024-04-16

Family

ID=66882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30247.2A Active CN109836016B (zh) 2017-11-29 2017-11-29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3601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2174A (zh) * 2020-04-29 2020-08-28 同济大学 一种排放口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14315013A (zh) * 2021-12-13 2022-04-12 河北恒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双模生态一体化河水净化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20543U (zh) * 2013-12-18 2014-09-10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曝气生物滤池
CN105731731A (zh) * 2016-03-25 2016-07-06 薛向东 河道点源污染拦截净化系统
US9428411B2 (en) * 2013-03-15 2016-08-30 Chongqing University Reactor for sewage treatment
CN206328295U (zh) * 2016-12-28 2017-07-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河道围隔截污导流原位净化处理系统
CN207699412U (zh) * 2017-11-29 2018-08-07 浙江问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28411B2 (en) * 2013-03-15 2016-08-30 Chongqing University Reactor for sewage treatment
CN203820543U (zh) * 2013-12-18 2014-09-10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曝气生物滤池
CN105731731A (zh) * 2016-03-25 2016-07-06 薛向东 河道点源污染拦截净化系统
CN206328295U (zh) * 2016-12-28 2017-07-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河道围隔截污导流原位净化处理系统
CN207699412U (zh) * 2017-11-29 2018-08-07 浙江问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2174A (zh) * 2020-04-29 2020-08-28 同济大学 一种排放口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14315013A (zh) * 2021-12-13 2022-04-12 河北恒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双模生态一体化河水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36016B (zh) 202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99412U (zh)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CN108773970B (zh) 漂浮式综合水处理设备、水处理方法及该设备的反洗方法
CN204324990U (zh) 适用于入湖景观水体的多级生物滤池—生态塘净化系统
CN102464404B (zh) 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及系统
CN106698816A (zh) 一种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废水强化脱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1834830U (zh)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1204927A (zh) 生态公厕污水处理循环系统及污水处理再利用方法
CN103265145A (zh) 利用自然生物膜反应器净化低负荷低温河水的方法
CN109349197A (zh) 一种水产养殖场水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19449C (zh) 速分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CN215480419U (zh) 组合式氧化沟与深床反硝化滤池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11362406A (zh) 悬浮式太阳能一体化净水设备及净水方法
CN203112657U (zh) 一种恒定出流变负荷svbr污水处理器
CN202063793U (zh)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
CN207699296U (zh) 一种曝气生物滤池
CN109836016A (zh) 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处理装置
CN103613255B (zh) 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与处理方法
CN108178458A (zh) 一种污染水体净化处理装置
CN106064851A (zh) 一种mle‑mbr法高效处理海水养殖废水装置及方法
CN206799250U (zh) 奥贝尔氧化沟与生态浮床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02226752U (zh) 煤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211847588U (zh) 生物栅-非膜好氧三相分离器联合治理黑臭水体的装置
CN210559963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系统
CN211198771U (zh) 一种臭氧微纳米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水体净化装置
CN209468196U (zh) 一种基于a2/o工艺的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