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29486A -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29486A
CN109829486A CN201910027205.1A CN201910027205A CN109829486A CN 109829486 A CN109829486 A CN 109829486A CN 201910027205 A CN201910027205 A CN 201910027205A CN 109829486 A CN109829486 A CN 109829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gion
reference zone
boundary point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72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29486B (zh
Inventor
刘萌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720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294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29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9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29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9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本申请中,并非直接将识别出的图像区域标注为目标区域,而是先为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之后,针对每一图像区域,若该图像区域对应的参考区域不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则直接在图像中选取该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否则,重新按照不重叠原则为该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并在图像中选取该重新计算的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保证了最终确定的目标区域不会出现区域缺失现象,提高目标区域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技术,特别涉及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处理中,通常会将图像输入至已训练的图像处理模型,以由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识别,并输出至少一个图像区域。这里的图像处理模型可为神经网络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图像处理模型识别出的图像区域并不一定完全准确,有时候会出现区域缺失现象。比如假若需要识别出人脸区域,而图像处理模型识别出的图像区域可能没有下巴或者耳朵等面部器官。如此,后续再将这些出现区域缺失现象的图像区域标注为目标区域进行相关处理比如单纯的推理运算、标注为用于训练模型的训练集等时,就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以提高目标区域的准确度。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图像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为图像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所述参考区域是以所述图像区域为依据并按照预设计算方式计算出的;
针对第一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为已识别出的所有图像区域中的任一图像区域,识别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一参考区域是否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如果否,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一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如果是,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并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二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为图像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所述参考区域是以所述图像区域为依据并按照预设计算方式计算出的;
处理单元,用于针对第一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为已识别出的所有图像区域中的任一图像区域,识别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一参考区域是否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如果否,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一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如果是,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并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二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中,并非直接将识别出的图像区域标注为目标区域,而是先为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之后,针对每一图像区域,若该图像区域对应的参考区域不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则直接在图像中选取该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否则,重新按照不重叠原则为该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并在图像中选取该重新计算的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保证了最终确定的目标区域不会出现区域缺失现象,提高目标区域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参考区域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步骤102中第二参考区域的计算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应用示意图;
图7a至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重叠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应用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装置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图9所示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中,并非直接将识别出的图像区域标注为用于模型训练的目标区域(也称训练集),而是先对识别出的图像区域进行处理以精确确定目标区域,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目标区域的误差甚至错误,提高了后续模型训练的准确度。
为使本申请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描述: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
如图1所示,该流程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为图像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
在本申请中,作为一个实施例,步骤101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是指将图像输入至图像处理模型,由图像处理模型识别出的图像区域。
在本申请中,作为一个实施例,本步骤101中,针对每一图像区域,以该图像区域为依据并按照预设计算方式计算该图像区域对应的参考区域。这里,预设计算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比如设置为:向外扩张长度m。以图2所示的图像区域20(实线框定的区域)为例,假若预设计算方式为向外扩张长度m,则最终图像区域20对应的参考区域为图2中虚线框定的区域21。
步骤102,针对第一图像区域,识别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一参考区域是否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如果否,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一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如果是,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并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二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在本申请中,第一图像区域泛指已识别出的所有图像区域中的任一图像区域,这里只是为便于描述而进行的命名,并非用于限定。
同样,上述第一参考区域、第二参考区域也只是为便于描述而进行的命名,并非用于限定。
通过步骤102可以看出,在本申请中,并非直接将识别出的图像区域标注为目标区域(比如模型的训练集等),而是先为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之后,针对每一图像区域,若该图像区域对应的参考区域不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则直接在图像中选取该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否则,重新按照不重叠原则为该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并在图像中选取该重新计算的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保证了最终确定的目标区域不会出现区域缺失现象,提高目标区域的准确度。
在本申请中,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步骤102中,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具体可参见图3所示流程: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步骤102中第二参考区域的计算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流成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识别所述第一参考区域与其他图像区域的重叠方式,当重叠方式仅为横向重叠,执行步骤302,当重叠方式仅为纵向重叠,执行步骤302,当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和纵向重叠,执行步骤304。
步骤302,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依据所述横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具体地,本步骤302中,依据所述横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可包括:确定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横向移动所述横向长度后新得到的边界点,将新得到的边界点以及第一参考区域中未与其他图像区域发生重叠的其他边界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第二参考区域。
步骤303,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依据所述纵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具体地,本步骤303中,依据所述纵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可包括:确定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纵向移动所述纵向长度后新得到的边界点,将新得到的边界点以及第一参考区域中未与其他图像区域发生重叠的其他边界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第二参考区域。
步骤304,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和/或横向移动的长度,依据确定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具体地,本步骤304类似上述步骤302、步骤303,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步骤301至步骤304,实现了步骤102中如何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
在本申请中,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步骤302、步骤304中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具体可参见图4所示流程。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流程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执行步骤402,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执行步骤403。
步骤402,选取第二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横向坐标值x1和第二横向坐标值x2,依据所述x1和x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右侧横向移动的右侧横向长度。
在本申请中,第二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重叠、且满足以下条件: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二图像区域只是为便于与第一图像区域区分而进行的命名,并非用于限定。
在本申请中,x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二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2为第二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右侧横向长度可为|x1-x2|/2,其中,||表示绝对值。
步骤403,选取第三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横向坐标值x3和第四横向坐标值x4,依据所述x3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左侧横向移动的左侧横向长度。
在本申请中,第三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重叠、且满足以下条件: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这里,第三图像区域只是为便于与第一图像区域、第二图像区域区分而进行的命名,并非用于限定。
在一个例子中,上述左侧横向长度可为|x3-x4|/2,其中,||表示绝对值。
至此,完成图4所示流程。
在本申请中,作为一个实施例,上述步骤303、步骤304中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具体可参见图5所示流程。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流程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执行步骤502,当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执行步骤503。
步骤502,选取第四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纵向坐标值y1和第二纵向坐标值y2,依据所述y1和y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上侧纵向移动的上侧纵向长度。
其中,第四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重叠、且满足以下条件: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
在上面描述中,y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四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2为第四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在一个例子中,上述上侧纵向长度为|y1-y2|/2,其中,||表示绝对值。
步骤503,选取第五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纵向坐标值y3和第四纵向坐标值y4,依据所述y3和y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下侧纵向移动的下侧纵向长度。
其中,第五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重叠、且满足以下条件: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
在上面描述中,y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五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4为第五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在一个例子中,上述下侧纵向长度为|y3-y4|/2,其中,||表示绝对值。
至此,完成图5所示流程。
下面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并结合上述图1、图3至图5所示流程进行实施例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应用示意图。在图6中,假如识别出的图像区域均通过矩形表示,分别为图6所示的区域q1,区域q2。其中,区域q1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01、y01、w0、h0)表示,其中,(x01,y01)为区域q1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0、h0分别为区域q1的长和宽。
区域q2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11、y11、w2、h2)表示。其中,(x11,y11)为区域q2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2、h2分别为区域q2的长和宽。
在本实施例1中,假如将区域q1的长和宽分别扩展长度2m得到区域q1对应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q3)。如此,区域q3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01-m、y01-m、w0+2m、h0+2m)表示,其中,(x01-m,y01-m)为区域q3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0+2m、h0+2m分别为区域q3的长和宽。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1中,假如将区域q2的长和宽分别扩展长度2m得到区域q2对应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q4)。如此,区域q4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11-m、y11-m、w2+2m、h2+2m)表示,其中,(x11-m,y11-m)为区域q4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2+2m、h2+2m分别为区域q4的长和宽。
图7a示出了横向重叠的实施例。在图7a中,对于区域q3,区域q3的右侧和区域q2之间横向重叠,则本实施例1中,基于图3、图4所示流程,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q1的右侧边界点(右上角顶点、右下角顶点)沿右侧横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横向长度为:
在区域q1中选取最靠近区域q2的横向坐标值x01+w0;
在区域q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q1的横向坐标值x11。
依据x01+w0和x11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q1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右上角顶点、右下角顶点)沿右侧横向扩张的右侧横向长度(记为n1)。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右侧横向长度n1为(x11-(x01+w0))/2。
至此,区域q1对应的新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5)为以下4个顶点组成的区域:
左上角顶点坐标(x01-m、y01-m)、右上角顶点坐标(x01+w0+n1,y01-m、左下角顶点坐标(x01-m、y01+m+h0)、右下角顶点坐标(x01+w0+n1、y01+m+h0)。
类似区域q1的方式,对于区域q4,区域q4的左侧和区域q1之间横向重叠,则本实施例1中,基于图3、图4所示流程,可重新确定区域q2新对应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q6)为以下4个顶点组成的区域:
左上角顶点坐标(x11-n1、y11-m)、右上角顶点坐标(x11+w2+m,y11-m、左下角顶点坐标(x11-n1、y11+m+h2)、右下角顶点坐标(x11+w2+m、y11+m+h2)。其中,
如此,最终可依据区域q5的坐标信息、区域q6的坐标信息从图像中选取目标区域。
以上以区域q3和区域q4之间横向重叠为例。下面以区域q3和区域q4纵向重叠为例描述:
图7b示出了纵向重叠的实施例。在图7b中,对于区域q3,区域q3的下侧和区域q2之间纵向重叠,则本实施例1中,基于图3、图5所示流程,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q1的下侧边界点(左下角顶点、右下角顶点)沿下侧纵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下侧纵向长度:
在区域q1中选取最靠近区域q2的纵向坐标值y01+h0;
在区域q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q1的纵向坐标值y11。
依据y01+h0和y11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q1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左下角顶点、右下角顶点)沿下侧纵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下侧纵向长度(记为n2)。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n2为(y11-(y01+h0))/2。
至此,区域q1对应的新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7)为以下4个顶点组成的区域:
左上角顶点坐标(x01-m、y01-m)、右上角顶点坐标(x01+w0+m,y01-m、左下角顶点坐标(x01-m、y01+h0+n2)、右下角顶点坐标(x01+w0+m、y01+h0+n2)。
类似区域q1的方式,对于区域q4,区域q4的上侧和区域q1之间纵向重叠,则本实施例1中,基于图3、图5所示流程,可重新确定区域q2新对应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q8)为以下4个顶点组成的区域:
左上角顶点坐标(x11-m、y11-n2)、右上角顶点坐标(x11+w2+m,y11-n2、左下角顶点坐标(x11-m、y11+m+h2)、右下角顶点坐标(x11+w2+m、y11+m+h2)。
如此,最终可依据区域q7的坐标信息、区域q8的坐标信息从图像中选取目标区域。
以上对实施例1进行了描述。
实施例1是以两个图像区域为例描述的,而多个图像区域的情况最终也是类似两个图像区域,下面以三个图像区域为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2:
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应用示意图。在图8中,假如识别出的图像区域均通过矩形表示,分别为图8所示的区域81,区域82、区域83。其中,区域81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3、y3、w3、h3)表示,其中,(x3,y3)为区域81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3、h3分别为区域81的长和宽。
区域82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4、y4、w4、h4)表示。其中,(x4,y4)为区域82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4、h4分别为区域82的长和宽。
区域83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5、y5、w5、h5)表示。其中,(x5,y5)为区域83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5、h5分别为区域83的长和宽。
在本实施例2中,假如将区域81的长和宽分别扩展长度2m得到区域81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84)。如此,区域84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3-m、y3-m、w3+2m、h3+2m)表示,其中,(x3-m,y3-m)为区域84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3+2m、h3+2m分别为区域84的长和宽。
类似地,本实施例2中,假如将区域82的长和宽分别扩展长度2m得到区域82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85)。如此,区域85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4-m、y4-m、w4+2m、h4+2m)表示,其中,(x4-m,y4-m)为区域85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4+2m、h4+2m分别为区域85的长和宽
假如将区域83的长和宽分别扩展长度2m得到区域83的参考区域(记为区域86)。如此,区域86通过以下坐标信息表示(x5-m、y5-m、w5+2m、h5+2m)表示,其中,(x5-m,y5-m)为区域86的左上角顶点坐标,w5+2m、h5+2m分别为区域86的长和宽。
如图8所示,对于区域84,区域84的右侧与区域82横向重叠,区域84与区域82、区域83纵向重叠。本实施例2中,基于图3至图4所示流程,并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81(区域84对应的图像区域)右侧需扩展的横向长度:
在区域81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2的横向坐标值x3+w3;
在区域8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1的横向坐标值x4。
依据x3+w3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81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右下角顶点)沿右侧横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右侧横向长度(记为k1)。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k1为(x4-(x3+w3))/2。
在本实施例2中,区域84的下侧同时与区域82、区域83纵向重叠。区域82上与区域81相重叠的边界点(区域82的左上角顶点)的纵向坐标值为y4,区域83上与区域81相重叠的边界点(区域83的左上角顶点、右上角顶点)的纵向坐标值为y5。其中,如图8所示,y4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y4小于y5,相对而言,此时可认为区域84与区域82发生覆盖最大,则基于图3至图5所示流程,并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81(区域84对应的图像区域)下侧需扩展的纵向长度:
在区域81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2的纵向坐标值y3+h3;
在区域8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1的纵向坐标值y4。
依据y3+h3和y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81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左下角顶点、右下角顶点)沿下侧纵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下侧纵向长度(记为k2)。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k2为(y4-(y3+h3))/2。
基于上面描述,则最终区域81对应的新的参考区域(此时可记为区域87):
左上角顶点坐标(x3-m、y3-m)、右上角顶点坐标(x3+w3+k1,y3-m、左下角顶点坐标(x3-m、y3+h3+k2)、右下角顶点坐标(x3+w3+k1、y3+h3+k2)。
对于区域82,区域82的参考区域(区域85)的左侧与区域83横向重叠,区域85的上侧与区域81纵向重叠。
本实施例2中,基于图3至图4所示流程,并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82左侧需扩展的横向长度:
在区域8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3的横向坐标值x4;
在区域83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2的横向坐标值x5+w5。
依据x5+w5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82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左下角顶点、左上角顶点)沿左侧横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左侧横向长度(记为k3)。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k3为(x4-(x5+w5))/2。
在本实施例2中,基于图3、图5示流程,并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82上侧需扩展的纵向长度:
在区域81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2的纵向坐标值y3+h3;
在区域8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1的纵向坐标值y4。
依据y3+h3和y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82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左上角顶点)沿上侧纵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上侧纵向长度(记为k4)。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k4与上述k2相同为(y4-(y3+h3))/2。
基于上面描述,则最终区域82对应的新的参考区域(此时可记为区域88):
左上角顶点坐标(x4-k3、y4-k2)、右上角顶点坐标(x4+w4+m、y4-k2)、左下角顶点坐标(x4-k3、y4+h4+m)、右下角顶点坐标(x4+w4+m、y4+h4+m)。
对于区域83,区域83的参考区域(区域86)的右侧与区域82横向重叠,区域86的上侧与区域81纵向重叠。
本实施例2中,基于图3至图4所示流程,并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83右侧需扩展的横向长度:
在区域82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3的横向坐标值x4;
在区域83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2的横向坐标值x5+w5。
依据x5+w5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82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右下角顶点、右上角顶点)沿右侧横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右侧横向长度(记为k5)。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k5与上述的k3相同,为(x4-(x5+w5))/2。
在本实施例2中,基于图3、图5示流程,并按照以下步骤确定区域83上侧需扩展的纵向长度:
在区域81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3的纵向坐标值y3+h3;
在区域83中选取最靠近区域81的纵向坐标值y5。
依据y3+h3和y5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区域83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左上角顶点、右上角顶点)沿上侧纵向移动(具体为扩张)的上侧纵向长度(记为k6)。作为一个实施例,这里确定的k6为(y5-(y3+h3))/2。
基于上面描述,则最终区域83对应的新的参考区域(此时可记为区域89):
左上角顶点坐标(x5-m、y5-k6)、右上角顶点坐标(x5+w5+k5、y4-k6)、左下角顶点坐标(x5-m、y5+h5+m)、右下角顶点坐标(x5+w5+k5、y5+h5+m)。
如此,最终可依据区域87、区域88、区域89的坐标信息从图像中选取目标区域。
至此,完成实施例2的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进行描述:
参见图9,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装置结构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为图像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所述参考区域是以所述图像区域为依据并按照预设计算方式计算出的;
处理单元,用于针对第一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为已识别出的所有图像区域中的任一图像区域,识别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一参考区域是否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如果否,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一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如果是,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并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二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参考区域与其他图像区域的重叠方式;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依据所述横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纵向重叠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依据所述纵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和纵向重叠时,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和/或横向移动的长度,依据确定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选取第二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横向坐标值x1和第二横向坐标值x2,依据所述x1和x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右侧横向移动的右侧横向长度;其中,第二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重叠、且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x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二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2为第二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选取第三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横向坐标值x3和第四横向坐标值x4,依据所述x3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左侧横向移动的左侧横向长度;其中,第三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重叠、且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x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三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4为第三图像区域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右侧横向长度为|x1-x2|/2;
所述左侧横向长度为|x4-x3|/2,
其中,||表示绝对值。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选取第四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纵向坐标值y1和第二纵向坐标值y2,依据所述y1和y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上侧纵向移动的上侧纵向长度,其中,第四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重叠、且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所述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所述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y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四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2为第四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选取第五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纵向坐标值y3和第四纵向坐标值y4,依据所述y3和y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下侧纵向移动的下侧纵向长度,其中,第五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重叠、且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所述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所述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y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五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4为第五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上侧横向长度为|y2-y1|/2;
所述下侧横向长度为|x3-x4|/2;
其中,||表示绝对值。
至此,完成图9所示装置的结构图。
对应地,本申请还提供图9所示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如图10所示,该硬件结构可以包括: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其中:
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指令代码。
处理器:与机器可读存储介质通信,读取和执行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代码,实现本申请公开的图像处理方法。
至此,完成图10所示装置的硬件结构图。
在本申请中,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电子、磁性、光学或其它物理存储装置,可以包含或存储信息,如可执行指令、数据,等等。例如,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AM(Ra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易失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闪存、存储驱动器(如硬盘驱动器)、固态硬盘、任何类型的存储盘(如光盘、dvd等),或者类似的存储介质,或者它们的组合。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而且,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者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者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者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为图像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所述参考区域是以所述图像区域为依据并按照预设计算方式计算出的;
针对第一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为已识别出的所有图像区域中的任一图像区域,识别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一参考区域是否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如果否,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一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如果是,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并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二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参考区域与其他图像区域的重叠方式;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依据所述横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纵向重叠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依据所述纵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和纵向重叠时,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和/或横向移动的长度,依据确定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选取第二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横向坐标值x1和第二横向坐标值x2,依据所述x1和x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右侧横向移动的右侧横向长度;其中,第二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重叠、且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x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二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2为第二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选取第三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横向坐标值x3和第四横向坐标值x4,依据所述x3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左侧横向移动的左侧横向长度;其中,第三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重叠、且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x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三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4为第三图像区域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侧横向长度为|x1-x2|/2;
所述左侧横向长度为|x4-x3|/2,
其中,||表示绝对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选取第四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纵向坐标值y1和第二纵向坐标值y2,依据所述y1和y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上侧纵向移动的上侧纵向长度,其中,第四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重叠、且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所述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所述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y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四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2为第四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选取第五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纵向坐标值y3和第四纵向坐标值y4,依据所述y3和y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下侧纵向移动的下侧纵向长度,其中,第五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重叠、且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所述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所述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y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五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4为第五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横向长度为|y2-y1|/2;
所述下侧横向长度为|x3-x4|/2;
其中,||表示绝对值。
7.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计算单元,用于为图像中已识别出的每一图像区域计算对应的参考区域,所述参考区域是以所述图像区域为依据并按照预设计算方式计算出的;
处理单元,用于针对第一图像区域,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为已识别出的所有图像区域中的任一图像区域,识别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一参考区域是否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如果否,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一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如果是,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并在所述图像中选取第二参考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不重叠原则重新计算第一图像区域对应的第二参考区域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参考区域与其他图像区域的重叠方式;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依据所述横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纵向重叠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依据所述纵向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当所述重叠方式为横向重叠和纵向重叠时,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和/或横向移动的长度,依据确定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二参考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横向移动的横向长度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选取第二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横向坐标值x1和第二横向坐标值x2,依据所述x1和x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右侧横向移动的右侧横向长度;其中,第二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右侧重叠、且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二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x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二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2为第二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与其他图像区域横向重叠时,选取第三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横向坐标值x3和第四横向坐标值x4,依据所述x3和x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左侧横向移动的左侧横向长度;其中,第三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左侧重叠、且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右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大,当横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左时,所述第三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最小;x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三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x4为第三图像区域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横向坐标值。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边界点沿纵向移动的纵向长度包括: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选取第四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一纵向坐标值y1和第二纵向坐标值y2,依据所述y1和y2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上侧纵向移动的上侧纵向长度,其中,第四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上侧重叠、且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所述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所述第四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y1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四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2为第四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当所述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与其他图像区域重叠时,选取第五图像区域,分别确定第三纵向坐标值y3和第四纵向坐标值y4,依据所述y3和y4并按照不重叠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区域中发生重叠的边界点沿下侧纵向移动的下侧纵向长度,其中,第五图像区域与第一参考区域的下侧重叠、且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上时,所述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大,当纵向坐标轴的正向箭头指向下时,所述第五图像区域上与第一参考区域相重叠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最小;y3为第一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五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y4为第五图像区域中最靠近第一图像区域的边界点的纵向坐标值。
CN201910027205.1A 2019-01-11 2019-01-11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98294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7205.1A CN109829486B (zh) 2019-01-11 2019-01-11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7205.1A CN109829486B (zh) 2019-01-11 2019-01-11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9486A true CN109829486A (zh) 2019-05-31
CN109829486B CN109829486B (zh) 2021-05-28

Family

ID=66860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7205.1A Active CN109829486B (zh) 2019-01-11 2019-01-11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294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8913A (zh) * 2020-11-27 2021-03-12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4091A (zh) * 2008-11-07 2009-04-08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两步形状建模的三维人脸重建方法和系统
CN102646273A (zh) * 2012-03-29 2012-08-22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重要性检测的图像collage的自动生成与智能管理方法
CN102750522A (zh) * 2012-06-18 2012-10-24 吉林大学 一种目标跟踪的方法
JP2015106360A (ja) * 2013-12-02 2015-06-0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オブジェクト検出方法及びオブジェクト検出装置
CN105702043A (zh) * 2016-04-22 2016-06-22 北京国交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对重点营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违章停车的预警方法
CN106227825A (zh) * 2016-07-22 2016-12-1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片显示装置和方法
CN106469293A (zh) * 2015-08-21 2017-03-01 上海羽视澄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检测目标的方法及系统
CN107316333A (zh) * 2017-07-07 2017-11-0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自动生成日漫肖像的方法
CN107590482A (zh) * 2017-09-29 2018-01-16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生成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4091A (zh) * 2008-11-07 2009-04-08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两步形状建模的三维人脸重建方法和系统
CN102646273A (zh) * 2012-03-29 2012-08-22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重要性检测的图像collage的自动生成与智能管理方法
CN102750522A (zh) * 2012-06-18 2012-10-24 吉林大学 一种目标跟踪的方法
JP2015106360A (ja) * 2013-12-02 2015-06-0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オブジェクト検出方法及びオブジェクト検出装置
CN106469293A (zh) * 2015-08-21 2017-03-01 上海羽视澄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快速检测目标的方法及系统
CN105702043A (zh) * 2016-04-22 2016-06-22 北京国交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对重点营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违章停车的预警方法
CN106227825A (zh) * 2016-07-22 2016-12-14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片显示装置和方法
CN107316333A (zh) * 2017-07-07 2017-11-03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自动生成日漫肖像的方法
CN107590482A (zh) * 2017-09-29 2018-01-16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生成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8913A (zh) * 2020-11-27 2021-03-12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9486B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4217B2 (en) Pos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AU2014210571B2 (en) Sett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EP2830021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position designation method
EP289962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isplay
CN104574267A (zh) 引导方法和信息处理设备
EP2960867A1 (en) Display device, display method, display program, and position-setting system
JP6500355B2 (ja) 表示装置、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表示方法
CN108446698A (zh) 在图像中检测文本的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827249A (zh) 一种地图构建方法和装置
US10969949B2 (en) Information display device, information display method and information display program
CN104346612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显示方法
JP2015176516A (ja) 表示装置、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表示制御方法
US10318102B2 (en) 3D model generation from 2D images
EP2866088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6096634B2 (ja) 仮想現実を用いた3次元地図表示システム
CN114648615B (zh) 目标对象交互式重现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09203A (zh) 一种鼠标光标的定位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9829486A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7622241A (zh) 用于移动设备的显示方法和装置
CN106297536B (zh) 电子地图中的面状图元名称的标注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6484487B (zh) 墙板配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783982B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装置
JP2018163426A (ja) 情報提示装置、情報提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48445B2 (ja) Lsi設計装置
CN116188668B (zh) 一种基于ios平台的阴影渲染的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