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27822A -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27822A
CN109827822A CN201910198265.XA CN201910198265A CN109827822A CN 109827822 A CN109827822 A CN 109827822A CN 201910198265 A CN201910198265 A CN 201910198265A CN 109827822 A CN109827822 A CN 109827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ver
model
temperature
sheet glass
porous med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82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27822B (zh
Inventor
朱玉双
刘林玉
李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1982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278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27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7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27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27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包括岩片,岩片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玻璃片,并且第一玻璃片与岩片通过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第一玻璃片上开有两个圆孔,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入口,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出口,模型流体入口与模型流体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岩片的长度,岩片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玻璃片,岩片的两端设置带有入口引槽和出口引槽的围坝。由于岩片为真实的储层样品,同时可以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相应可视化渗流实验。该模型围压最大可达25MPa,驱替压力最大可达20MPa,实验温度最高可达150℃,可满足绝大多数微观流体渗流实验所需的条件,可用于油气二次运移、水驱渗流规律、三次采油以及特殊的渗流可视化渗流机理实验。

Description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石渗流模型,具体涉及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真正实现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实验研究,掌握不同介质高温高压下在真实岩石孔喉空间中的渗流特征,是目前解决油气田开发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依据。但能否真正实现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实验,还要依托于能够进行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目前,国内外该类模型匮乏,本发明成功制作了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申请该发明专利,旨在公开该技术,分享给相关领域研究者,也可以使该技术充分发挥其价值,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手段,也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可视化渗流实验模型的缺陷和不足:
1、真实砂岩模型虽然真实,但无法承受高压,且驱替压力低,实验类别受限。
过去20多年开展可视化渗流实验研究中,使用的真实砂岩模型为西北大学曲志浩教授等人研制,该模型外围尺寸规模通常为5.0cm×3.5cm×0.5cm(长×宽×厚),模型内岩片大小为3.0cm×2.5cm×0.065cm(长×宽×厚),模型是由取自研究区的岩心制作而成,反映了储层真实的孔喉结构。制作精细,基本能够保留储层原始颗粒之间分布的胶结物和杂基,使实验模型真实性大大增强,进而也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该模型为研究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研究用途广,可以用于油气田开发中的一系列渗流实验,如水驱油、三次采油、油层保护、油层酸化、油层结垢及油气二次运移等多方面研究。但因该模型制作工艺、模型样式和使用材质,造成该模型的缺点体现在:1)不能在高压(油藏压力下)条件下开展渗流实验,仅能在常压环境下进行相应实验,这也是该模型最大的不足;2)驱替压力较低,最大驱替压力仅为0.20MPa;3)实验温度受限,可承受最高温度为80℃左右,无法在更高的油藏温度环境下进行各类渗流实验;4)该模型长度较短,不利于开展高压下的气驱(CO2驱、N2驱和空气驱等)以及聚合物驱等渗流机理研究。
2.其他模型可承高压,驱替压力较高,但不真实
目前能够用于开展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渗流机理研究的模型主要包括平板玻璃光刻模型和石英砂粘接模型,两种模型为开展油藏微观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平板玻璃光刻模型是将储层孔喉结构按照一定的比例刻蚀在平板玻璃上,而石英砂粘接模型是将石英颗粒粘接在固定的玻璃片上,进而开展微观渗流可视化实验。而对于部分研究者提出的所谓“真实岩片”模型,其实是将目的层位的地层砂粒通过筛选制作而成,类似于石英砂粘接模型。上述模型虽然都能够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开展油藏微观可视化渗流机理研究,但模型的孔喉结构及表面物理性质仍与实际储集岩有较大差距,导致其真实性大打折扣,研究成果说服力不强。特低、超低渗以及致密油气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研究特低、超低渗以及致密油气藏微观渗流机理时,由于储层的孔喉结构已变得十分复杂,平板玻璃光刻模型和石英砂或地层砂粒粘接模型已不能满足现有研究需求,进而无法准确认识各种驱替剂在驱替原油过程中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
3.“岩心夹片”,只是将岩心片夹于2块蓝宝石之间,不但价格昂贵,且容易在岩心夹片和玻璃之间产生面流,虽为真实的“岩心夹片”,但无法反映真实孔隙空间的渗流特征。
偶见研究者使用的“岩心夹片”进行渗流实验,该“岩心夹片”是将岩心薄片夹于2块蓝宝石之间,玻璃与岩石薄片之间无任何密封材料。因此也造成了该“岩心夹片”的缺点表现在:1)工艺复杂。蓝宝石可抗高压(进口耐压35MPa,国产耐压15MPa),但需贴上抗高温薄膜方可达到抗高温的效果,工艺复杂;2)价格昂贵。蓝宝石价格昂贵,目前市场报价直径80mm大小的蓝宝石玻璃,进口每块4.8万左右(耐压35MPa),国产每块1.2万左右(耐压15MPa),岩心夹片需要2块蓝宝石,暂且不计算其他成本,一个岩心夹片仅蓝宝石费用需2.4万-9.6万;3)真“心”假渗流。这是最大的缺陷。岩心夹片中间的岩心薄片是真实的,其仅简单地夹在两片蓝宝石玻璃之间,蓝宝石玻璃与岩石薄片之间直接接触,无任何密封材料,仅在岩心薄片四周利用密封橡胶密封,在渗流实验中,虽然在岩心薄片四周利用密封橡胶密封的作用下,流体虽然不会从岩心夹片中向四周外泄,但在岩心夹片内部很容易造成流体在岩心薄片和蓝宝石玻璃之间产生面流,因此,该“岩心夹片”虽然“心”——岩心薄片是真实的,但在其内部的渗流并不能真实地反应高温高压下孔隙中的渗流。
4.使用载玻片刻槽承载岩心,高温烧制成渗流模型。工艺复杂,易面流。
偶见研究者使用载玻片刻槽承载岩心,高温烧制成渗流模型。该模型的缺点是:1)制作复杂。需要将盛放岩心的载玻片用玻璃刀切割一个方框(盛放岩心的凹槽)及若干细长凹槽后,用胶水粘贴到一片玻璃上,制作复杂;2)容易产生面流。由于模型制作过程中采用烧结工艺,也会造成真“心”假渗流,这也是该技术的最大的缺陷。具体是:将岩心磨成规则大小岩心薄片后放入盛放岩心的凹槽内,用胶水固定岩心薄片和载玻片一起打磨、抛光至一定厚度,然后与另一片平板玻璃在高温(580℃)烘烤粘和在一起就制得该模型。可以看出,载玻片与另一片平板玻璃可能可以成功粘合,而岩心薄片与另一片平板玻璃往往不能够成功粘合,原因玻璃的熔点与岩石的熔点(铅玻璃的软化点为500℃,平板玻璃也称白片玻璃软化温度650~700℃,石英玻璃的软化点为1600℃;而对于岩石来讲,不是所有岩石在高温下都可以熔化,有的在高温下会发生成分的变化,如石灰石。对于能熔化的石头,多数会在1000℃以上开始熔化,如长石的熔化温度在1215℃-1715℃,石英的熔化温度为1750℃)和膨胀系数的差异,造成岩石薄片往往不能够与平板玻璃粘和,也就形成了可视化渗流实验中致命的缺陷——真“心”假渗流。3)利用这种高温烧制成渗流模型会造成孔隙结构的变化。文献报道矿石在400-600℃的高温条件下可以产生结构热应力,使矿石原来的微结构受损,微裂缝增长和发展,如磁铁矿及石英岩在高温(400℃以上)加热时,热破碎效率更高,这一特性对于采矿时使用火力钻孔有利采矿,但对于高温烧制成渗流模型时孔隙结构的保持不利。
5.采取3D打印技术制作孔隙渗流薄片,无法完全复制,使渗流特征可信度下降。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孔隙渗流薄片,是目前最新制作渗流模型的方法,该方法虽然孔隙结构可以根据实际孔隙结构复制,但仍无法完全复制岩石表面的性质,更无法复制储层填隙物等特征,使渗流特征可信度下降。
综上,目前使用的渗流模型均有很大的缺陷,使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无法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渗流实验研究,即渗流模型真实,但无法承受高温高压;而使用的平板玻璃光刻模型和石英砂或地层砂粒粘接模型,虽然耐高压、高温,但受其实验模型自身材质原因,造成孔喉结构和表面物理性质等特征与真实储层相差太远,即可以承受高压,但模型不真实,使研究成果可信度大大较低,同时也无法满足低渗特别是致密储层微观渗流机理研究需求;其他“真心或似真心”的各类模型,都无法真实反映真实孔隙结构及其内部的渗流特征。
目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匮乏,无疑制约了常规储层在油藏条件的渗流机理研究,同时更加制约了特低、超低渗以及致密油气藏相应的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包括岩片,岩片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玻璃片,并且第一玻璃片与岩片通过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第一玻璃片上开有两个圆孔,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入口,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出口,岩片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玻璃片,岩片的两端设置带有入口引槽和出口引槽的围坝。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模型流体入口与模型流体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岩片的长度;岩片的长58~62mm,宽23~27mm,厚度为0.35~0.7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模型流体入口与模型流体出口之间的距离为7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圆孔的直径为1.5mm。
一种如上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岩片一面的粘制;
首先,将处理后的岩片一面磨平,然后将岩片磨平的一面利用粘接剂均匀粘至第一玻璃片上,第一玻璃片上开设有两个孔;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岩片的长度;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入口,另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出口;
b.引槽围坝的垒制;
采用粘接剂在岩片两条短边周围垒出带有入口引槽和出口引槽的围坝,两侧的围坝将模型流体入口和模型流体出口包围;将岩片的另一面和围坝打磨至厚度为0.35~0.75mm;
c.岩片另一面的粘制;
将岩片另一面粘至第二玻璃片中央;
d.灌胶成型;
最后,将第一玻璃片与第二玻璃片之间、岩片两端区域利用粘接剂填满,形成围坝,围坝与岩片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隙为模型入口引槽,围坝与岩片另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隙为出口引槽。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岩片经过以下过程进行后处理:将取自地下目的层位的岩心样品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放入抽提器中,使岩心孔喉中的原油被有机溶剂抽提出来,抽提结束后,干燥。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岩片的长为58~62mm,宽为23~27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围坝在垒制时,通过一层一层的垒制,一层粘接剂晾干后再在其上垒制第二次,以此类推,直至围坝的垒制高度和岩片的厚度相同。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c中,打磨至岩片厚度为0.35~0.75m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二玻璃片与第一玻璃片尺寸相同,且第二玻璃片与第一玻璃上下对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a.“真实且可承高压”的优点,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技术的空白。
由于采用岩片,且岩片为真实的储层样品,同时可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相应可视化渗流实验。因此该模型的最大优点是:“真实且可承高压及较高温度”,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该模型围压最大可达25MPa,驱替压力最大可达20MPa,实验温度最高可达150℃,可满足绝大多数微观流体渗流实验所需的条件。
b.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可进行更广泛的实验研究。
本发明的模型的应用范围广,不但可用于油气二次运移、水驱渗流规律、三次采油技术优选等一系列涉及储层内流体微观渗流机理方面的研究内容,同时还可以开展特殊的渗流可视化渗流机理实验(如气驱(CO2驱、N2驱和空气驱等)以及聚合物驱等),也可以用来观察复杂驱替过程中流体相态的变化等微观渗流特征。
c.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灵便、安全环保和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具有结构简单、经济适用、操作灵便、安全环保高效的特点。该技术达到了即“真实”又可“承受高压”的可视化微观渗流实验研究需求,填补了该领域在国内外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真实砂岩高温高压模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真实砂岩高温高压模型实物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真实砂岩高温高压模型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真实砂岩高温高压模型实物的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真实砂岩高温高压模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由真实岩石薄片、玻璃、孔式流体入口、孔式流体出口、入口引槽、出口引槽组成,制作过程是将真实岩石磨制好后由万能胶粘制及密封。
具体的,参见图1,本发明的真实砂岩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包括岩片3,岩片3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玻璃片,并且第一玻璃片与岩片3通过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第一玻璃片上开有两个孔,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入口6,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出口7,模型流体入口6与模型流体出口7之间的距离大于岩片的长度,岩片3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玻璃片,岩片3的侧壁上沿宽度方向设置带有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的围坝5。
岩片3的长58~62mm,宽23~27mm,厚度为0.35~0.75mm。
模型流体入口6与模型流体出口7之间的距离为75mm。
本发明中的岩片3为真实岩片。
参见图1-图5,上述结构的真实砂岩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型的制作方法如下:
1)选取岩片
首先,选取实验所用的取自地下目的层位的岩心样品切割成近长方体形状,岩片长度应大于70mm,宽度大于30mm,厚度在3mm以上即可。将样品放入抽提器中,使岩心孔喉中的原油被有机溶剂抽提出来。抽提结束后,将岩心样品放入干燥箱进行烘干备用。对于柱样或块样,也可以先洗油后切片烘干备用。
2)选取玻璃
真实砂岩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型制作时需要粘夹岩片的玻璃,要求其具有极高的光洁度和平整度,还应具有较高的耐温和抗机械冲击性能。克服了过去真实砂岩模型由于玻璃材质造成无法承受围压的缺点。
本发明的模型制作中,经过多方调研对比,最终选择一款德国进口的平板玻璃,该款玻璃拥有出众的质量和完美的平整度,同时还具有卓越的耐热性能、光学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机械强度,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满足DINISO3585和EN1748T1国际标准要求。
该玻璃具有如下特性:
a.玻璃具有极高的均匀度,玻璃表面达到镜面级别,而且具有卓越的平整度和完美的光学特性。
b.具有优异的温度稳定性、卓越的耐热冲击性、可以热钢化等特点。最高工作温度:短期使用工作时间<10小时,最高工作温度可达500℃;长期使用工作时间≥10小时,最高工作温度可达450℃。
c.具有卓越的高透光率。可见光、近红外及紫外波段的高透光率,无色和优异的视觉质量,阿贝值65.41,折射率(nd(λ587.6nm))1.47140,色散(nF—nC)71.4x 10-4,应力光弹系数(K)4.0x 10-6mm2·N-1
d.超高的化学稳定性。具有高耐水性能、卓越的耐酸性、超强的耐碱性、极低的碱扩散性。
e.优异的机械强度。密度ρ(25℃)2.23g/cm3,弹性系数E(DIN 13316)64kN/mm2,泊松比μ(DIN 13316)0.2,努氏硬度0.1/20(ISO 9385)480,弯曲强度σ(DIN 52292T1)25MPa。玻璃抗冲击性主要取决于其安装方式、板材尺寸及厚度、加工工艺等。利用该玻璃制作的模型总体承压能力可达20-25MPa。
每个真实砂岩高温高压微观可视化模型需要利用该特性的玻璃制作成等大小的2块玻璃片(长×宽×厚=90mm×35mm×2.5mm),分别为第一玻璃片与第二玻璃片,其中第一玻璃片在长方向居中位置钻两个规则圆孔(粘岩片的A面),作为流体的入口和出口,圆孔直径为1.5mm,两个圆孔间距为75mm,第二玻璃片不钻孔(粘岩片的B面)。特殊玻璃的选择是该模型能够承受高压(围压)和高温的重要保证,同时玻璃上利用孔式流体入口出口,也为驱替压力可以加较高驱替压力提供了技术可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真实砂岩模型无法实现承受高围压,也无法加较大驱替压力的缺点。过去真实砂岩模型主要是由于利用普通玻璃粘夹岩心片,造成无法承受高围压;同时由于利用环氧树脂胶固定的医药针头作为入口出口,造成不能进行较高压力的驱替实验的缺点。
3)制作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
a.岩片一面(A面)的粘制。
首先,将抽提烘干的岩片3的下表面(即A面)磨平,使其规格为:长58-62mm,宽23-27mm,烘干后将岩片A面利用万能胶均匀粘至有2个钻孔的第一玻璃片的中央(上下左右居中),此面万能胶涂抹较厚,确保岩片A面能够非常牢固地与玻璃粘接。
b.引槽围坝的垒制。
待岩片A面与第一玻璃片粘接牢固后,利用配制好的万能胶8在岩片短边周围垒出带有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的围坝5,两侧的围坝5应将模型流体入口6和模型流体出口7包围。注意围坝要一层一层的垒制,一层万能胶干了之后再在其上垒制第二次,以此类推,直至引槽围坝的垒制高度和岩片的厚度基本一样。将岩片的上表面(即B面)和引槽围坝5一起精心打磨,直至岩片厚度分布在0.35~0.75mm区间(岩石颗粒大小不同,岩片厚度也不同)。随后将残留在孔隙中的研磨粉末冲洗干净并烘干。
c.岩片另一面(B面)的粘制。
将岩片上表面(即B面)粘至另一片无圆孔的第二玻璃片中央,该面在保证岩片被固定的情况下尽量少用胶,防止堵塞孔隙,岩片B面是实验中所观察的那一面。
d.灌胶成型。
最后,将2片玻璃片之间、岩片周围(围坝与岩片外边所围成的区域除外)利用万能胶8填满,使其完全粘接牢固。围坝与岩片和两个玻璃片之间形成的空隙即为模型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
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制作成功与否,需要注意的几点:①岩片的厚度保持在0.35~0.75mm区间(颗粒大小不同,岩片厚度也不同),否则影响渗流实验过程的可视化效果;②应使用抗高压耐高温、高透光率的光学玻璃,否则影响可视化效果,且实验无法达到承受高压高温,模型容易破碎;③粘夹岩片的上下两块玻璃要等大,且粘好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也应保证上下两块玻璃周围对齐,否则实验过程中在高压作用下,模型容易炸裂;④如果岩片水敏较强,则在岩片磨制过程中需要用配置的模拟地层水进行磨制。
通过上述各步骤,便可成功制作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与加压设备、观察设备等衔接好,便可开展相应高温高压下的可视化渗流实验。
现以砂岩为例介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制作步骤。
将取自某区块目的层段的含油砂岩岩心,切片,岩片规格:长度大于70mm,宽度为大于30mm,厚度在大于3mm,放到抽提器中利用酒精和笨进行抽提,抽提完毕后烘干备用。
将德国进口玻璃片准备好2片,其规格:长×宽×厚=90mm×35mm×2.5mm,其中一块玻璃片在长方向居中位置钻两个规则圆孔(粘岩片的A面),圆孔直径为1.5mm,两个圆孔间距为75mm,另一块玻璃片不钻孔(粘岩片的B面)。
首先,参见图1-图5,将抽提烘干的岩片3(A面)磨平,使其规格为:长58-62mm,宽23-27mm,烘干后将岩片A面利用万能胶均匀粘至有2个钻孔的玻璃的中央(上下左右居中),此面万能胶涂抹较厚,确保岩片A面能够非常牢固地与玻璃粘接。待岩片A面与玻璃片粘接牢固后,利用配制好的万能胶8在岩片短边周围垒出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的围坝5,两侧的围坝5应将模型流体入口6和出口7包围。注意围坝要一层一层的垒制,一层万能胶干了之后再在其上垒制第二次,以此类推,直至引槽围坝的垒制高度和岩片的厚度基本一样。将岩片的另一面(B面)和引槽围坝5一起精心打磨,直至岩片厚度分布在0.35~0.75mm区间(岩石颗粒大小不同,岩片厚度也不同)。随后将残留在孔隙中的研磨粉末冲洗干净并烘干。将岩片另一面(B面)粘至另一片无圆孔的玻璃片中央,该面在保证岩片被固定的情况下尽量少用胶,防止堵塞孔隙,岩片B面是实验中所观察的那一面;最后,将2片玻璃之间、岩片周围(围坝与岩片外边所围成的区域除外)利用万能胶8填满,使其完全粘接牢固。围坝与岩片和玻璃之间形成的空隙即为模型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
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制作成功与否,需要注意的几点:①岩片的厚度保持在0.35~0.75mm区间(颗粒大小不同,岩片厚度也不同),否则影响渗流实验过程的可视化效果;②应使用抗高压耐高温、高透光率的光学玻璃,否则影响可视化效果,且实验无法达到承受高压高温,模型容易破碎;③粘夹岩片的上下两块玻璃要等大,且粘好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也应保证上下两块玻璃周围对齐,否则实验过程中在高压作用下,模型容易炸裂;④如果岩片水敏较强,则在岩片磨制过程中需要用配置的模拟地层水进行磨制。
通过上述各步骤,便可成功制作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与加压设备、观察设备等衔接好,便可开展相应高温高压下的可视化渗流实验。
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具有原理简单、易掌握、用途广、操作方便、经济实惠的特点。
本发明设计出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实验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实验测试。

Claims (10)

1.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岩片(3),岩片(3)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玻璃片,并且第一玻璃片与岩片(3)通过粘接剂连接在一起,第一玻璃片上开有两个圆孔,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入口(6),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出口(7),岩片(3)上表面设置有第二玻璃片,岩片(3)的两端设置带有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的围坝(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其特征在于,模型流体入口(6)与模型流体出口(7)之间的距离大于岩片(3)的长度;岩片(3)的长58~62mm,宽23~27mm,厚度为0.35~0.7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其特征在于,模型流体入口(6)与模型流体出口(7)之间的距离为7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其特征在于,圆孔的直径为1.5mm。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岩片一面的粘制;
首先,将处理后的岩片(3)一面磨平,然后将岩片磨平的一面利用粘接剂均匀粘至第一玻璃片上,第一玻璃片上开设有两个孔;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岩片的长度;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入口(6),另一个孔作为模型流体出口(7);
b.引槽围坝的垒制;
采用粘接剂(8)在岩片两条短边周围垒出带有入口引槽(1)和出口引槽(2)的围坝(5),两侧的围坝(5)将模型流体入口(6)和模型流体出口(7)包围;将岩片的另一面和围坝(5)打磨至厚度为0.35~0.75mm;
c.岩片另一面的粘制;
将岩片另一面粘至第二玻璃片中央;
d.灌胶成型;
最后,将第一玻璃片与第二玻璃片之间、岩片两端区域利用粘接剂填满,形成围坝(5),围坝(5)与岩片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隙为模型入口引槽(1),围坝(5)与岩片另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隙为出口引槽(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岩片(3)经过以下过程进行后处理:将取自地下目的层位的岩心样品切割成长方体形状,然后放入抽提器中,使岩心孔喉中的原油被有机溶剂抽提出来,抽提结束后,干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岩片(3)的长为58~62mm,宽为23~27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围坝在垒制时,通过一层一层的垒制,一层粘接剂晾干后再在其上垒制第二次,以此类推,直至围坝的垒制高度和岩片的厚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打磨至岩片(3)厚度为0.35~0.75m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玻璃片与第一玻璃片尺寸相同,且第二玻璃片与第一玻璃上下对齐。
CN201910198265.XA 2019-03-15 2019-03-15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98278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8265.XA CN109827822B (zh) 2019-03-15 2019-03-15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8265.XA CN109827822B (zh) 2019-03-15 2019-03-15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7822A true CN109827822A (zh) 2019-05-31
CN109827822B CN109827822B (zh) 2021-11-12

Family

ID=66870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8265.XA Active CN109827822B (zh) 2019-03-15 2019-03-15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2782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5699A (zh) * 2019-08-16 2019-11-15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混凝土腐蚀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0563340A (zh) * 2019-08-26 2019-12-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渗透岩心微观玻璃模型制作方法
CN111537298A (zh) * 2020-04-23 2020-08-14 武汉市新生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承受高温高压流体的岩石薄片组件及制备方法
CN113027431A (zh) * 2021-03-12 2021-06-25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半密封二维渗流模型及制作方法
CN113607778A (zh) * 2021-06-18 2021-11-05 长江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气藏耐压可视化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6010A (zh) * 2006-01-06 2007-07-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视化孔隙级平面模型的制作方法
CN107036951A (zh) * 2016-12-16 2017-08-11 清华大学 一种模拟多孔介质内部流动的微槽道模型
CN108240925A (zh) * 2016-12-26 2018-07-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岩心薄片可视化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和实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6010A (zh) * 2006-01-06 2007-07-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视化孔隙级平面模型的制作方法
CN107036951A (zh) * 2016-12-16 2017-08-11 清华大学 一种模拟多孔介质内部流动的微槽道模型
CN108240925A (zh) * 2016-12-26 2018-07-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岩心薄片可视化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和实验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5699A (zh) * 2019-08-16 2019-11-15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一种混凝土腐蚀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0563340A (zh) * 2019-08-26 2019-12-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渗透岩心微观玻璃模型制作方法
CN110563340B (zh) * 2019-08-26 2022-0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渗透岩心微观玻璃模型制作方法
CN111537298A (zh) * 2020-04-23 2020-08-14 武汉市新生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承受高温高压流体的岩石薄片组件及制备方法
CN111537298B (zh) * 2020-04-23 2023-07-25 武汉市新生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承受高温高压流体的岩石薄片组件及制备方法
CN113027431A (zh) * 2021-03-12 2021-06-25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半密封二维渗流模型及制作方法
CN113027431B (zh) * 2021-03-12 2021-09-07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半密封二维渗流模型及制作方法
CN113607778A (zh) * 2021-06-18 2021-11-05 长江大学 一种用于模拟气藏耐压可视化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27822B (zh) 2021-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27822A (zh) 一种高温高压可视化真实岩石渗流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CN109827884A (zh) 一种真实砂岩高温高压可视化渗流实验装置及方法
US10801310B2 (en) Using gases and hydrocarbon recovery fluids containing nanoparticles to enhance hydrocarbon recovery
CN102768812B (zh) 真实岩心可视化微观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Al-Ameri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near fracture face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the spontaneously imbibed fracturing fluid in unconventional gas reservoirs
CN105089612A (zh) 低渗透油藏人工裂缝压裂缝长与井排距确定方法
Peng et al. Lab-on-a-chip systems in imbibition processes: A review and applications/issues for studying tight formations
CN106770278A (zh) 一种厘定砂岩储层中古成岩流体来源的方法
Alshehri et al. A study of gel-based conformance control within fractured carbonate cores using low-field nuclear-magnetic-resonance techniques
CN105334293B (zh) 多重介质中致密气的流态识别方法及其装置
Khorshidian et al.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 of hydraulic continuity of the wetting phas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ore network micromodels during gas assisted gravity drainage
Kenzhekhanov Chemical EOR process visualization using NOA81 micromodels
CN112414913B (zh) 一种可视化碳酸盐岩微观渗流模型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Gao et al. A Minire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CO2 Injection on the Pore Structure of Reservoir Rocks: Advances and Outlook
CN106323703A (zh) 致密油藏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物理模型的制作方法
US10137393B2 (e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porous media with controllable characteristics
Han et al. Relative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considering complex pore geometry and wetting characteristic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Tahir et al. A review study on micro fluid chips for enhancing the oil recovery by injecting the chemical floods
CN108593378B (zh) 一种新型可视化岩心模型及其制作方法
Buchgraber An enhanced oil recovery micromodel study with associative and conventional polymers
Milter Improved Oil Recovery in Chalk. Spontaneous Imbibition Affected by Wettability, Rock Framework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Vossoughi Flow of non-newtonian fluids in porous media
Ringen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gas injection in fractured carbonates: pressure and compositional effects
Darvishi et al. Effects of rock permeability on capillary imbibition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cores
Pratama Effect of Temperature, Phase Change, and Chemical Additive 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of Steam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