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15599B -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15599B CN109815599B CN201910080559.2A CN201910080559A CN109815599B CN 109815599 B CN109815599 B CN 109815599B CN 201910080559 A CN201910080559 A CN 201910080559A CN 109815599 B CN109815599 B CN 1098155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ue
- model
- particle
- actual value
- paramet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建立颗粒随机堆积模型;步骤B:输入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引入宏观力学向量的中间值K,令K=K0;步骤C:通过中间值K转换得到颗粒微观力学参数,将微观力学参数赋予模型中的颗粒;步骤D:对赋值后的堆积模型进行拉伸和压缩测试,获得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步骤E:判断实际值K1是否收敛于设定值K0;若不收敛,利用如下规则更新中间值K:K=(K0/K1)·K0并重复步骤C~E,更新颗粒的微观力学参数,直到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本发明提供的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离散元堆积模型力学性质测试,调整颗粒间力学参数,实现自动训练具有特定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材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材料赋值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和能源工程领域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大变形和破坏,离散元数值方法是模拟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离散元法通过随机堆积不同大小的颗粒来表示岩土体材料,但是离散元定量化建模通常依赖于一系列人工的调节操作和数值模拟测试,以确定合适的颗粒力学参数,所以其建模过程非常繁琐且需要丰富的经验,极大地限制了离散元法的实际工程应用。因此如何在不需要大量经验的情况下确定颗粒参数成为离散元法广泛应用的制约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颗粒进行训练获得具有特定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建立颗粒随机堆积模型;
步骤B:输入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引入宏观力学向量的中间值K,令K=K0;
步骤C:通过中间值K转换得到颗粒微观力学参数,将微观力学参数赋予模型中的颗粒;
步骤D:对赋值后的堆积模型进行拉伸和压缩测试,获得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
步骤E:判断实际值K1是否收敛于设定值K0;若不收敛,利用如下规则更新中间值K:
K=(K0/K1)·K0
并重复步骤C~E,更新颗粒的微观力学参数,直到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
优选地,步骤A所述的建立颗粒随机堆积模型的方法为根据模型尺寸建立由六块压力板拼合构成的长方体模型箱,模型箱上方的压力板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输入颗粒的平均半径和半径范围,在模型箱内随机生成单元,给单元施加随机初速度,对无序运动的单元赋予具有步骤C中微观参数的材料特征使其具有重力和边界范围,赋值后的单元在模型箱内随机堆积,然后移除模型箱侧面的压力板,平衡模型能量和受力。
优选地,所述单元为单个颗粒或由多个颗粒构成的clump团簇,单元在模型箱中的排列方式为将模型箱内部划分为规则排列的格点,相邻格点的距离等于颗粒的平均半径,在每个格点位置随机生成一个单元,每个格点处的单元的种类和尺寸随机,单元在模型箱内重力堆积后,对团簇单元进行胶结。
优选地,所述平衡模型能量和受力的方法为基于牛顿力学方法计算初始时间每个单元受到其他单元和模型箱边界的作用力以及重力的合力;基于合力计算加速度并结合当前速度求得ΔT时间后的初始速度,利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ΔT时间内的单元位移,以ΔT时刻的位置和初始速度重复上述过程,从而重复迭代实现离散元法动态模拟,直到系统稳定。
优选地,时间步ΔT满足
其中,T为单元振动周期,f为一个周期内的迭代频率,f=50。
优选地,步骤B所述的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为:
K0=[E0,v0,Tu0,Cu0,μi0]
其中,E0为杨氏模量设定值,v0为泊松比设定值,Tu0为抗拉强度设定值,Cu0为抗压强度设定值,μi0为内摩擦系数设定值。
优选地,步骤C所述的宏观力学性质向量与微观力学参数的转换方法为:
其中,d是四面体晶格单元的边缘长度,p是正压力;宏观力学参数包括杨氏模量E、泊松比v、抗拉强度Tu、抗压强度Cu和内摩擦系数μi;微观力学参数包括法向刚度Kn、切向刚度Ks、断裂位移Xb、抗剪力Fs和颗粒摩擦系数μp。
优选地,步骤D所述的获取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的方法为:
根据宏观力学向量的中间值K对应的杨氏模量E、泊松比v、抗压强度Cu确定对模型箱上方压力板的压力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得到杨氏模量实际值E1,通过侧向应变和竖向应变的比值得到泊松比实际值v1,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确定抗压强度实际值Cu1;
根据中间值K对应的抗拉强度Tu确定加压大小,对模型箱上方的压力板进行单轴拉伸试验,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模型破坏时的抗拉强度实际值Tu1。
优选地,步骤E中判断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是否收敛于初始宏观力学性质K0的方法为:引入收敛系数,
σE=E0/E1
σv=v0/v1
如果收敛系数在预设区间内,则判断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训练过程结束,得到具有接近宏观力学向量设定值的离散元材材料。
优选地,当所有宏观力学性质参数的收敛系数同时满足σ∈[0.9,1.1]时,认为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收敛于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
本发明提供的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转换公式建立模型宏观力学性质和微观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离散元堆积模型力学性质测试,自动调整颗粒间力学参数,实现自动训练具有特定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材料,可显著提高离散元软件的建模效率,便于离散元法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的模型箱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的建模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的平衡颗粒速度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建立颗粒随机堆积模型;
结合图2和图3,根据模型尺寸建立由六块压力板拼合构成的长方体模型箱,模型箱上方的压力板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输入颗粒的平均半径和半径范围,将模型箱内部划分为规则排列的格点,相邻格点的距离等于颗粒的平均半径,在每个格点位置随机生成一个单元,所述单元为单个颗粒或由多个颗粒构成的clump团簇,每个格点处的单元的种类和尺寸随机,给每个单元随机施加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初速度,单元运动一段时间后对无序运动的单元赋予具有特定微观参数的材料特征使其具有重力和边界范围,赋值后的单元在模型箱内随机堆积,对团簇单元进行胶结从而在计算模型参数时忽略其内部颗粒的互相作用;然后移除模型箱侧面的压力板,平衡模型箱内部的能量和受力即可。
所述平衡模型内部能量和速度的方法为本领域现有技术,具体方案可参考论文(刘春,张晓宇,许强,朱晨光,汤强.三维离散元模型的滑坡能量守恒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3(S2):698-704)。
参考图4,本申请对具体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基于牛顿力学方法计算初始时间每个单元受到其他单元和模型箱边界的作用力以及重力的合力;基于合力计算加速度并结合当前速度求得ΔT时间后的初始速度,利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ΔT时间内的单元位移,以ΔT时刻的位置和初始速度重复上述过程,从而重复迭代实现离散元法动态模拟,直到系统稳定。
所述时间步ΔT满足:
其中,T为单元振动周期,f为一个周期内的迭代频率,优选实施例中f=50。
步骤B:输入颗的粒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
K0=[E0,v0,Tu0,Cu0,μi0]
其中,E0为杨氏模量设定值,v0为泊松比设定值,Tu0为抗拉强度设定值,Cu0为抗压强度设定值,μi0为内摩擦系数设定值;
引入宏观力学向量的中间值K,令K=K0。
步骤C:通过中间值K转换得到颗粒微观力学参数,转换方法为:
其中,d是四面体晶格单元的边缘长度,p是正压力;宏观力学参数包括杨氏模量E、泊松比v、抗拉强度Tu、抗压强度Cu和内摩擦系数μi;微观力学参数包括法向刚度Kn、切向刚度Ks、断裂位移Xb、抗剪力Fs和颗粒摩擦系数μp;将转换得到的微观力学参数赋予步骤A建立的模型中的颗粒。
步骤D:对赋值后的堆积模型进行拉伸和压缩测试,获得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具体方法为:
根据中间值K对应的杨氏模量E、泊松比v、抗压强度Cu确定对模型箱上方压力板的压力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得到杨氏模量实际值E1,通过侧向应变和竖向应变的比值得到泊松比实际值v1,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确定抗压强度实际值Cu1;
根据中间值K对应的抗拉强度Tu确定加压大小,对模型箱上方的压力板进行单轴拉伸试验,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模型破坏时的抗拉强度实际值Tu1;
步骤E:判断实际值K1是否收敛于设定值K0;引入收敛系数,
σE=E0/E1
σv=v0/v1
如果收敛系数在预设区间内,则判断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训练过程结束,得到具有接近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的离散元材料。
若收敛系数不在指定区间内,则认为实际值K1不收敛于设置值K0,利用如下规则更新中间值K:
K=(K0/K1)·K0
具体为:
E=(E0/E1)·E0
v=(v0/v1)·v0
Tu=(Tu0/Tu1)·Tu0
Cu=(Cu0/Cu1)·Cu0
μi=(μi0/μi1)·μi0
并重复步骤C~E,更新模型颗粒的微观力学参数,重复获取宏观力学参数的实际值,直到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
优选实施例中,当所有宏观力学性质参数的收敛系数同时满足σ∈[0.9,1.1]时,认为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收敛系数的取值范围。
上述步骤中的序号A~E仅用于区别各步骤,不用于限定各步骤的顺序。
Claims (7)
1.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建立颗粒随机堆积模型;
步骤B:输入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引入宏观力学向量的中间值K,令K=K0;
步骤C:通过中间值K转换得到颗粒微观力学参数,将微观力学参数赋予模型中的颗粒;
步骤D:对赋值后的堆积模型进行拉伸和压缩测试,获得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
步骤E:判断实际值K1是否收敛于设定值K0;若不收敛,利用如下规则更新中间值K:
K=(K0/K1)·K0
并重复步骤C~E,更新颗粒的微观力学参数,直到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
步骤A所述的建立颗粒随机堆积模型的方法为根据模型尺寸建立由六块压力板拼合构成的长方体模型箱,模型箱上方的压力板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输入颗粒的平均半径和半径范围,在模型箱内随机生成单元,给单元施加随机初速度,对无序运动的单元赋予具有步骤C中微观参数的材料特征使其具有重力和边界范围,赋值后的单元在模型箱内自然堆积,移除模型箱侧面的压力板;平衡模型能量和受力;
步骤C所述的通过中间值K转换得到颗粒微观力学参数的方法为:
其中,d是四面体晶格单元的边缘长度,p是正压力;宏观力学参数包括杨氏模量E、泊松比v、抗拉强度Tu、抗压强度Cu和内摩擦系数μi;微观力学参数包括法向刚度Kn、切向刚度Ks、断裂位移Xb、抗剪力Fs和颗粒摩擦系数μp;
步骤D所述的获取颗粒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的方法为:
根据宏观力学向量的中间值K对应的杨氏模量E、泊松比v、抗压强度Cu确定对模型箱上方压力板的压力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得到杨氏模量实际值E1,通过侧向应变和竖向应变的比值得到泊松比实际值v1,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峰值确定抗压强度实际值Cu1;
根据中间值K对应的抗拉强度Tu确定加压大小,对模型箱上方的压力板进行单轴拉伸试验,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模型破坏时的抗拉强度实际值Tu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为单个颗粒或由多个颗粒构成的clump团簇,单元在模型箱中的排列方式为将模型箱内部划分为规则排列的格点,相邻格点的距离等于颗粒的平均半径,在每个格点位置随机生成一个单元,每个格点处的单元的种类和尺寸随机,单元在模型箱内重力堆积后,对团簇单元进行胶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模型能量和受力的方法为基于牛顿力学方法计算初始时间每个单元受到其他单元和模型箱边界的作用力以及重力的合力;基于合力计算加速度并结合当前速度求得ΔT时间后的初始速度,利用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ΔT时间内的单元位移,以ΔT时刻的位置和初始速度重复上述过程,从而重复迭代实现离散元法动态模拟,直到模型中的能力和受力达到相对平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的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为:
K0=[E0,v0,Tu0,Cu0,μi0]
其中,E0为杨氏模量设定值,v0为泊松比设定值,Tu0为抗拉强度设定值,Cu0为抗压强度设定值,μi0为内摩擦系数设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判断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是否收敛于宏观力学向量的设定值K0的方法为:引入收敛系数,
σE=E0/E1
σv=v0/v1
σTu=Tu0/Tu1
σCu=Cu0/Cu1
σμi=μi0/μi1
如果收敛系数均在预设区间内,则判断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训练过程结束,得到具有接近宏观力学向量设定值K0的离散元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有宏观力学性质参数的收敛系数同时满足σ∈[0.9,1.1]时,认为宏观力学向量的实际值K1收敛于设定值K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80559.2A CN109815599B (zh) | 2019-01-28 | 2019-01-28 |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80559.2A CN109815599B (zh) | 2019-01-28 | 2019-01-28 |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5599A CN109815599A (zh) | 2019-05-28 |
CN109815599B true CN109815599B (zh) | 2023-03-24 |
Family
ID=66605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80559.2A Active CN109815599B (zh) | 2019-01-28 | 2019-01-28 |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1559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0091A (zh) * | 2020-05-11 | 2020-09-0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模拟岩土材料时离散元赫兹接触参数自动标定方法 |
CN111611695A (zh) * | 2020-05-11 | 2020-09-01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模拟岩土材料时离散元线性刚度参数的自动标定方法 |
CN112765895B (zh) * | 2021-01-28 | 2023-10-17 | 南京大学 |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岩土材料离散元自动建模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91788A (zh) * | 2017-06-09 | 2017-11-24 | 东南大学 | 运用三维离散实体解决连续介质构件非线性力学问题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60286B2 (en) * | 2011-03-31 | 2013-10-15 | Dem Solution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rete element modeling involving a bulk material |
-
2019
- 2019-01-28 CN CN201910080559.2A patent/CN10981559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91788A (zh) * | 2017-06-09 | 2017-11-24 | 东南大学 | 运用三维离散实体解决连续介质构件非线性力学问题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15599A (zh) | 2019-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15599B (zh) | 一种离散元材料自动训练方法 | |
Younis et al. | A reduced-order model f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microbeam-based MEMS | |
CN101261155B (zh) | 大型机械设备结构动态相似试验方法 | |
CN104517006B (zh) | 无粘性土各向异性力学特性微观机理数值模拟方法 | |
EP0968777B1 (en)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green-sand molding machine | |
CN109271655A (zh) | 一种基于非对称有限元算法的材料尺度效应分析方法 | |
Moradi Dastjerdi et al. | Static and free vibration analyses of functionally graded nano-composite plates reinforced by wavy carbon nanotubes resting on a Pasternak elastic foundation | |
Reddy | Evaluation of Single Point Incremental Forming Process for Parabolic AA6082 Cups | |
Jiang et al. |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extra-squeeze forming method during gradient sand molding | |
Bohdal et al. | The effect of selected material parameters on the stress and strain states in the process of cutting a sheet plate with circular cutters | |
Poojary et al. | In-plane vibration of curved beams subjected to moving load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 |
Koutsoumaris et al. | The gradient beam: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analytical closed type and numerical type solution | |
CN107413870B (zh) | 一种模拟镁合金等径角挤压工艺优化方法 | |
Sitharam et al. | Shear behavior of glass beads using DEM | |
Engholm et al. | Modeling of CMUTs with multiple anisotropic layers and residual stress | |
CN109408973B (zh) |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二维可变形凸多边形块体离散单元法 | |
CN109408977A (zh) |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可变形三维凸多面体块体离散单元法 | |
Bamer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the network topology of vitreous silica during cyclic tensile loading | |
CN117436159A (zh) | 砌体墙破碎飞散评估方法、系统及其评估模型的建立方法 | |
Yue et al. | A study on robust design of cruciform torsional beam/cantilever beam | |
Knipe et al. |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and vibration control of a tetrahedral space frame applied to micromachining | |
Sazzad et al. | Modeling the behavior of granular materials under plane strain compression by 3D DEM | |
Christian | On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compliant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pseudo-rigid-body model | |
Schilling et al.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terial point 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view of extrusion problems | |
Aized et al. | Modal Analysis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