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1786B -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1786B
CN109781786B CN201811488145.5A CN201811488145A CN109781786B CN 109781786 B CN109781786 B CN 109781786B CN 201811488145 A CN201811488145 A CN 201811488145A CN 109781786 B CN109781786 B CN 1097817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ning
carbon 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component
fiber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881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81786A (zh
Inventor
姚学玲
孙晋茹
陈景亮
许雯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4881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817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81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1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81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1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研究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各种影响因素,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多重雷电流分量的峰值、上升速率、转移电荷量、比能量、动态阻抗等影响因素之间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机理,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配方、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Description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 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评估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既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等特性,又具有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及民用工业等各个领域。随着飞机设计的改进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的进步,碳纤维增强型聚合物复合材料CFRP(Carbon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在大型民用飞机、军用飞机、无人机及隐形飞机上的用量不断增长,从1960年麦道公司DC-9机型上CFRP的用量不足1%,到2011年末波音B787的主翼、尾翼、机体、地板等结构的50%用的是CFRP材料,空客A350XWA上CFRP材料所占的比例达到53%。
相比较飞机中传统使用的铝、钢和钛合金材料,CFRP的电传导性能差。一般来讲,CFRP层合板经向方向的电阻率为10-5Ω·m量级、横向平面方向的电阻率为10-1Ω·m量级、深度/厚度方向的电阻率更大。这就使得CFRP层合板在雷击情况下无法像金属材料那样具有短时间使积累的电荷迅速转移或扩散的能力,这部分积聚的能量以焦耳热的形式使得CFRP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导致CFRP的纤维断裂、树脂热解、深度分层等严重损伤。
欧盟和美军标规定了航空器雷电直接的试验要求和雷电流分量,其中雷电分量包括分量A(首次雷电回击分量)或Ah(首次雷电回击的过渡分量)、B(中间电流分量)、C/C*(持续电流分量)和D(后续回击分量)电流波,其中雷电流分量A、Ah和D波均为峰值高(分别为200kA、150kA、100kA)、上升速率快的雷电流分量;雷电流分量B可以是平均电流2kA、上升时间短、持续时间为几个毫秒的双指数波,也可以是上升较为缓慢的方波电流;雷电流分量C为上升时间缓慢、持续时间几百毫秒的电流波。
自CFRP问世以来,诸多学者就将研究热点集中在其机械特性的研究方面,得出了机械冲击参量与CFRP的抗拉伸强度、抗压缩强度及损伤区域和损伤深度之间的关系规律。目前而言,关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研究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在实验手段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单一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热电耦合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初步获得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影响规律。
但是,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与单一雷电流分量的峰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以及作用间隙的定量关系并未获得,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的雷电损伤研究文献报道甚少,更无法计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雷电流作用下的阻抗特性,单一或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的雷电损伤的多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严重滞后,极大地阻碍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配方、工艺的研究和性能的提升,因而制约了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多种因素之间的规律,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配方、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将包含雷电流A、B、C和D分量的多重连续雷电流的幅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以及作用间隙距离作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影响因素,并且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最终获得雷电流分量的各种影响因素与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配方、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进一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得多重连续时序雷电流分量中各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阻抗特性,并外推获得多重雷电流分量的电流测试点处的阻抗值;
步骤二、在作用间隙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施加单一雷电流分量、两重雷电流分量、三重雷电流分量、四重雷电流分量···不同模组的多重连续时序雷电流分量,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实验数据样本;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所得到的实验数据样本,建立多重连续时序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深度与损伤面积的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损伤面积与多重雷电流分量的峰值、上升速率、转移电荷量、比能量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之间的相关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而获得考虑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阻抗特性的影响因子。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包括如下步骤:
2.1)建立包含雷电流A、B、C和D分量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发生回路;
2.2)固定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测试的作用间隙距离,间隙距离在1-10mm之内选定;
2.3)设置多重连续雷电流试验中各雷电流分量的试验参数,每个雷电流分量至少设置3个试验电流点,雷电流A分量的电流范围在20-100kA以内设置;雷电流B分量的电流范围在0.2-1kA以内设置;雷电流C分量的电流范围在100-400A以内设置;雷电流D分量的电流范围在10-50kA范围内设置;
2.4)进行破坏性雷电流A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IA1、IA2和IA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1、SA2和SA3和损伤深度DA1、DA2和DA3
2.5)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1、SAB2和SAB3和损伤深度DAB1、DAB2和DAB3
2.6)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C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再后续雷电流C分量IC1、IC2和IC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C1、SABC2和SABC3和损伤深度DABC1、DABC2和DABC3
2.7)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C+D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再后续雷电流C分量IC1、IC2和IC3和雷电流D分量ID1、ID2和ID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CD1、SABCD2和SABCD3和损伤深度DABCD1、DABCD2和DABCD3
进一步,所述步骤三包括如下步骤:
3.1)对获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1、SA2、SA3)、(SAB1、SAB2、SAB3)、(SABC1、SABC2、SABC3)、(SABCD1、SABCD2、SABCD3)和损伤深度(DA1、DA2、DA3)、(DAB1、DAB2、DAB3)、(DABC1、DABC2、DABC3)、(DABCD1、DABCD2、DABCD3)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的幅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之间的雷电损伤评估模型;
3.2)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参数的关系如公式(1)、(2)所示: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51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61
公式(1)、(2)中,k1As、k2As、k3As分别为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的影响因子;(k1Bs、k2Bs、k3Bs)、(k1Cs、k2Cs、k3Cs)、(k1Ds、k2Ds、k3Ds)分别为雷电流B分量、C分量、D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的影响因子;同理,k1Ad、k2Ad、k3Ad分别为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的影响因子;(k1Bd、k2Bd、k3Bd)、(k1Cd、k2Cd、k3Cd)、(k1Dd、k2Dd、k3Dd)分别为雷电流B分量、C分量、D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的影响因子;
3.4)考虑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阻抗特性,上述公式变换为: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62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71
其中,ZRA、ZRB、ZRC、ZRD分别为对应于雷电流A分量、B分量、C分量、D分量相应测试电流下对应的动态阻抗值;
3.5)根据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算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评估的影响因子,并且根据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幅值、上升速率、比能量的关系紧密程度,将公式(3)、(4)进行简单优化,快速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进行多因素评估。
进一步,所述步骤1)通过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多重雷电流分量的测试样本,对雷电损伤的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本发明的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研究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各种影响因素,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多重雷电流分量的峰值、上升速率、转移电荷量、比能量、动态阻抗等影响因素之间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的数学表达式,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机理,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配方、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测试回路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种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测试回路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破坏性雷电流分量测试回路的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被试品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装夹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的测试流程图
图6a是本发明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试验模式示意图
图6b是典型1B区A+B+C+D或者雷击传导3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测试时序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破坏性多重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测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流程图
图中:1为可控直流充电电源;2为储能电容单元;3为放电开关;4为波形调整电阻;5为波形调整电感;11为上电极棒;12为上电极端头;13为上绝缘端盖;14为铜块;15为弹簧;16为第一螺栓;17为第一螺母;18为垫片;19为绝缘支撑;110为被试品绝缘底座;111为第二螺栓;112为被试品;113为固定绝缘套;114为第二螺母;21为储能电容;31为主放电开关;32为CROWBAR开关;41为波形形成电阻;51为波形形成电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的RLC发生电路,可以产生雷电流A分量、Ah分量、D分量。图1中,可控直流充电电源1由调压器T1、变压器T2、整流二极管D、充电电阻R2组成;开关S与电阻R3组成储能电容安全泄放回路;储能电容单元2(电容量C)、放电开关3、波形调整电感5(电感量L)、波形调整电阻4(电阻值R)、组成雷电流A分量放电回路。
下面以雷电流A分量为例,来说明非线性雷电流A分量回路参数的调整方法,其他雷电流分量回路可以参照此过程进行回路参数的选择。
雷电流A分量的满足以下表达式为:
i(t)=I0(e-αt-e-βt),其中:α=11354s-1,β=647265s-1
由此计算得到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时间T1和半峰值时间T2分别为:
T1=3.56μs T2=69μs
非线性雷电流A分量回路采用RLC电路产生,其回路参数选择按照如下步骤:
依据下面的公式(1):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91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92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093
公式(1)中,C为储能电容单元2电容值,L为波形调整电感4电感值,R为波形调整电阻5电阻值;U0为储能电容两端的充电电压,T1为雷电流分量的波前时间,im为回路输出电流的峰值,ξ为图2电路的阻尼系数;T1 *为波前时间的归一化系数,im *为归一化的峰值系数。
公式(1)所说的3个方程中含有4个未知数,因此,方程(1)有无穷多组解。在假定储能电容容量的条件下,可以按照表1选择参数:
表1:雷电流A分量回路参数的选择
序号 电容C 电阻R 电感L
1 100 0.9 1.4
2 50 1.8 2.8
3 25 3.6 4.2
…… …… …… ……
非破坏性雷电流D分量可以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设计。
参见图2,本发明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的LC多链网络发生电路,可以产生雷电流B分量、C分量,为了确保方波电流持续时间内峰值电流的稳定性,一般L-C多链方波回路的链数应大于8,图2中就是LC链数为12的方波电流发生回路。按照标准要求,方波电流的持续时间为5ms,其LC多链网络的回路参数选择按照如下步骤:
依据下面的公式(2):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01
公式(2)中,LΣ、CΣ分别为电感电容LC链中各链电感L1、L2……、L11、L12和各链电容C1、C2……、C11、C12之和。因此,只要电感电容LC多链回路中电感的电感量和电容的电容量满足方程(1),就可以产生满足标准规定要求的方波雷电流B分量,可以按照表2选择参数:
表2:雷电流B分量回路参数的选择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02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11
图2中,可控直流充电电源由调压器Tr、变压器Tt、整流二极管D、充电电阻R1组成;开关S与电阻R2组成储能电容安全泄放回路。
参见图3,本发明雷电流分量的CROWBAR放电回路的原理图,可以用来产生雷电流A分量、Ah分量、D分量等。图3中,储能电容21两端的电压由图1所示的可控直流充电电源1进行充电,雷电流分量的放电回路由储能电容21、主放电开关31、CROWBAR开关32、波形形成电感51、波形形成电阻41组成。主放电开关31和CROWBAR开关32的换路发生在雷电流分量的电流波峰处,在电流波峰前,主放电开关31闭合,在电流波峰后,主放电开关31断开,CROWBAR开关32闭合,完成雷电流分量的波尾部分。波形形成电感51和波前形成电阻41的选择依据被试品的阻抗可以调整。
参见图4,被试品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装夹示意图,上电极棒11与雷电流A分量发生回路的高压输出端相连,上电极端头12、上绝缘端盖13、铜块14、弹簧15将被试品夹紧;第二螺栓111用于将被试品绝缘底座110与绝缘支撑19固定在一起;固定绝缘套113将上电极棒11与上绝缘盖板13固定在一起;第二螺母114用于雷电流分量发生回路与被试品之间的电气连接。
参见图5,参照发明专利ZL 2015104538855的测量方法,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流分量(可以是雷电流A分量或其他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的准动态伏安特性曲线。对得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破坏雷击作用下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数值拟合,获得雷电流A(或其他雷电流分量)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与雷电流波形参数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外推,获得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雷电损伤测试模组中各雷电流分量测试电流点处的动态阻抗。
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特性的测试流程为:
1)按照表1(或表2)所示的电路参数建立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发生回路,其电流幅值可以从几十A、几百A至几千A。
2)预先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破坏性动态阻抗特性的初始电流值I1、终止电流值Im以及测试电流数据点数。
3)控制雷电流分量发生电路输出初始电流值,测量和存储流经被试品的雷电流(Inodes1)及试品两端的电压(Unodes1)。
4)控制雷电流A分量发生电路输出第二个测试值,并测量和存储流经被试品的雷电流(Inodes2)及试品两端的电压(Unodes2)。
5)判断雷电流值是否达到终止电流值?如果电流值未达到终止电流值,则控制雷电流A分量发生电路输出下一个测试值,……,直至测试电流达到终止电流值,测量和存储流经被试品的雷电流(Inodesm)及试品两端的电压(Unodesm)。
6)对获得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破坏性试验的电流和电压数据(Inodes1,Unodes1)、(Inodes2,Unodes2)……、(Inodesm,Unodesm),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与雷电流波形参数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参见图6,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试验模式如图6a,包括:雷击1A区A+B+C*多重雷电流分量,1B区A+B+C+D多重雷电流分量和1C区的Ah+B+C*多重雷电流分量,雷击2A区的D+B+C*多重雷电流分量和2B区的D+B+C多重雷电流分量,雷击附着3区的A/5+B+C*多重雷电流分量和雷击传导3区的A+B+C+D多重雷电流分量。图6b为典型1B区A+B+C+D或者雷击传导3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测试时序示意图。
参见图7,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试验流程如下:
1)建立包含雷电流A、B、C和D分量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发生回路。
2)固定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测试的作用间隙距离,可以在1-10mm之内选定。
3)设置多重连续雷电流试验中各雷电流分量的试验参数,每个雷电流分量至少设置3个试验电流点。雷电流A分量的电流范围可以在20-100kA以内设置;雷电流B分量的电流范围在0.2-1kA以内设置;雷电流C分量的电流范围在100-400A以内设置;雷电流D分量的电流范围可以在10-50kA范围内设置。
4)进行破坏性雷电流A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IA1、IA2和IA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1、SA2和SA3和损伤深度DA1、DA2和DA3
5)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1、SAB2和SAB3和损伤深度DAB1、DAB2和DAB3
6)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C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再后续雷电流C分量IC1、IC2和IC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C1、SABC2和SABC3和损伤深度DABC1、DABC2和DABC3
7)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C+D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再后续雷电流C分量IC1、IC2和IC3和雷电流D分量ID1、ID2和ID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CD1、SABCD2和SABCD3和损伤深度DABCD1、DABCD2和DABCD3
参见图8,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多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如下:
1)按照图5所示的测试流程得到的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与雷电流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外推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的各雷电流分量试验电流值处的动态阻抗。
2)对获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1、SA2、SA3)、(SAB1、SAB2、SAB3)、(SABC1、SABC2、SABC3)、(SABCD1、SABCD2、SABCD3)和损伤深度(DA1、DA2、DA3)、(DAB1、DAB2、DAB3)、(DABC1、DABC2、DABC3)、(DABCD1、DABCD2、DABCD3)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的幅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等参数之间的雷电损伤评估模型。
3)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影响因素包括:雷电流分量的峰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和比能量,但电流峰值与电荷转移量、比能量直接相关,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参数的关系如公式(1)、(2)所示: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51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52
公式(1)、(2)中,k1As、k2As、k3As分别为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的影响因子;(k1Bs、k2Bs、k3Bs)、(k1Cs、k2Cs、k3Cs)、(k1Ds、k2Ds、k3Ds)分别为雷电流B分量、C分量、D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的影响因子;同理,k1Ad、k2Ad、k3Ad分别为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的影响因子;(k1Bd、k2Bd、k3Bd)、(k1Cd、k2Cd、k3Cd)、(k1Dd、k2Dd、k3Dd)分别为雷电流B分量、C分量、D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的影响因子。
从上述公式(1)和(2)可知,两个方程有24个未知数,因此,至少需要12个测试点的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测试数据,折合到每一个雷电流分量,测试点不少于3个;如果要验证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影响因子的稳定性,每一个雷电流分量测试数据点还应该继续增加,比如测试点不少于4个。
4)如果考虑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阻抗特性,上述公式可以变换为: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61
Figure BDA0001895043130000162
其中,ZRA、ZRB、ZRC、ZRD分别为对应于雷电流A分量、B分量、C分量、D分量相应测试电流下对应的动态阻抗值。
5)根据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可以计算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评估的影响因子,并且根据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幅值、上升速率、比能量的关系紧密程度,可以将公式(1)、(2)进行简单优化,快速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进行多因素评估。
6)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多重雷电流分量的测试样本,对雷电损伤的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4)

1.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包含雷电流A、B、C和D分量的多重连续雷电流的幅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以及作用间隙距离作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的影响因素,并且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最终获得雷电流分量的各种影响因素与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配方、工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得多重连续时序雷电流分量中各非破坏性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阻抗特性,并外推获得多重雷电流分量的电流测试点处的阻抗值;
步骤二、在作用间隙距离一定的情况下,施加单一雷电流分量、两重雷电流分量、三重雷电流分量、四重雷电流分量、……、多重雷电流分量不同模组的多重连续时序雷电流分量,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的实验数据样本;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所得到的实验数据样本,建立多重连续时序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深度与损伤面积的评估模型,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损伤面积与多重雷电流分量的峰值、上升速率、转移电荷量、比能量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动态阻抗之间的相关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而获得考虑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阻抗特性的影响因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包括如下步骤:
2.1)建立包含雷电流A、B、C和D分量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发生回路;
2.2)固定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测试的作用间隙距离,间隙距离在1-10mm之内选定;
2.3)设置多重连续雷电流试验中各雷电流分量的试验参数,每个雷电流分量至少设置3个试验电流点,雷电流A分量的电流范围在20-100kA以内设置;雷电流B分量的电流范围在0.2-1kA以内设置;雷电流C分量的电流范围在100-400A以内设置;雷电流D分量的电流范围在10-50kA范围内设置;
2.4)进行破坏性雷电流A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IA1、IA2和IA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1、SA2和SA3和损伤深度DA1、DA2和DA3
2.5)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1、SAB2和SAB3和损伤深度DAB1、DAB2和DAB3
2.6)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C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再后续雷电流C分量IC1、IC2和IC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C1、SABC2和SABC3和损伤深度DABC1、DABC2和DABC3
2.7)进行多重连续雷电流A+B+C+D分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试验,电流测试点为雷电流A分量IA1、IA2、IA3后续雷电流B分量IB1、IB2和IB3,再后续雷电流C分量IC1、IC2和IC3和雷电流D分量ID1、ID2和ID3,并用C/B扫描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BCD1、SABCD2和SABCD3和损伤深度DABCD1、DABCD2和DABCD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包括如下步骤:
3.1)对获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SA1、SA2、SA3)、(SAB1、SAB2、SAB3)、(SABC1、SABC2、SABC3)、(SABCD1、SABCD2、SABCD3)和损伤深度(DA1、DA2、DA3)、(DAB1、DAB2、DAB3)、(DABC1、DABC2、DABC3)、(DABCD1、DABCD2、DABCD3)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的幅值、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之间的雷电损伤评估模型;
3.2)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参数的关系如公式(1)、(2)所示:
Figure FDA0002541818540000031
Figure FDA0002541818540000032
公式(1)、(2)中,k1As、k2As、k3As分别为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的影响因子;(k1Bs、k2Bs、k3Bs)、(k1Cs、k2Cs、k3Cs)、(k1Ds、k2Ds、k3Ds)分别为雷电流B分量、C分量、D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的影响因子;同理,k1Ad、k2Ad、k3Ad分别为雷电流A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的影响因子;(k1Bd、k2Bd、k3Bd)、(k1Cd、k2Cd、k3Cd)、(k1Dd、k2Dd、k3Dd)分别为雷电流B分量、C分量、D分量的上升速率、电荷转移量、比能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深度的影响因子;
3.4)考虑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非线性阻抗特性,上述公式变换为:
Figure FDA0002541818540000041
Figure FDA0002541818540000042
其中,ZRA、ZRB、ZRC、ZRD分别为对应于雷电流A分量、B分量、C分量、D分量相应测试电流下对应的动态阻抗值;
3.5)根据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面积和损伤深度,算出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评估的影响因子,并且根据雷电损伤面积、损伤深度与雷电流分量幅值、上升速率、比能量的关系紧密程度,将公式(3)、(4)进行简单优化,快速地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雷电损伤进行多因素评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通过增加碳纤维复合材料多重雷电流分量的测试样本,对雷电损伤的模型进行验证和修正。
CN201811488145.5A 2018-12-06 2018-12-06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Active CN109781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88145.5A CN109781786B (zh) 2018-12-06 2018-12-06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88145.5A CN109781786B (zh) 2018-12-06 2018-12-06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1786A CN109781786A (zh) 2019-05-21
CN109781786B true CN109781786B (zh) 2020-08-21

Family

ID=66495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8145.5A Active CN109781786B (zh) 2018-12-06 2018-12-06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817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8069B (zh) * 2018-12-06 2022-12-13 西安交通大学 考虑非线性阻抗特征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评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4368A (en) * 1979-10-11 1981-05-14 Nippon Oil & Fats Co Ltd Continuous lightning stroke display device
DE102009026686A1 (de) * 2009-06-03 2010-12-23 Airbus France Anordnung zum Blitzschutz einer elektronischen Einheit
CN203037807U (zh) * 2013-01-16 2013-07-03 山东大学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抗人工雷击损伤性能的测试装置
CN103018645B (zh) * 2013-01-16 2015-02-25 山东大学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人工雷击损伤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05158572B (zh) * 2015-07-28 2018-02-27 西安交通大学 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破坏性雷电流作用下阻抗特性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
CN105300583B (zh) * 2015-09-11 2017-10-2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力测量装置及方法
CN206830387U (zh) * 2017-02-25 2018-01-02 北京乾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防雷叶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1786A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38489B (zh) 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计算方法
CN109783849B (zh) 单一快上升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计算方法
CN109492330B (zh) 单一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仿真计算方法
CN109598069B (zh) 考虑非线性阻抗特征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评估方法
Zhao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ickness effect on electric breakdown strength of polymers under nanosecond pulses
CN109781786B (zh) 考虑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线性阻抗的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雷电损伤的多因素评估方法
CN105158572A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非破坏性雷电流作用下阻抗特性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
CN109765268B (zh) 单一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雷电损伤多因素评估方法
CN109783847B (zh) 多重连续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多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
CN109783848B (zh) 单一缓上升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损伤计算方法
CN103048381A (zh) 一种纤维复合材料抗雷击损伤性能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Foster et al. Modelling of mechanical failure due to constrained thermal expansion at the lightning arc attachment point in carbon fibre epoxy composite material
Sun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under nondestructive lightning current
Gharghabi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xperimental setup to analyze carbon/epoxy composite subjected to current impulses
CN203037808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人工雷击损伤测试装置
Zhang et al. On the relation of nodal admittance-and loop gain-model based frequency-domain modal methods for converters-dominated systems
CN203037807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抗人工雷击损伤性能的测试装置
CN111609958B (zh) 碳纤维层合板雷击冲击力和雷电断裂损伤测量装置和方法
CN111609957B (zh) 雷击对碳纤维层合板冲击力和响应时间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Fu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emperature behavior of CFRP during lightning strike using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CN110361571A (zh) 一种高压脉冲信号发生器及其电路和电路参数计算方法
CN109781777B (zh) 非破坏雷电流分量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温度特性测量、校准方法和测试系统
Sima et al. Statistical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gap subjected to damped alternating overvoltages and its risk assessment
Gharghabi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xperimental setup to study carbon/epoxy composite subjected to simulated lightning current
Sun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for Lightning Damage of CFRP Based on its Dynamic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