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55766B -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55766B
CN109755766B CN201811635616.0A CN201811635616A CN109755766B CN 109755766 B CN109755766 B CN 109755766B CN 201811635616 A CN201811635616 A CN 201811635616A CN 109755766 B CN109755766 B CN 109755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angular
cavity
face
metal
metal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356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55766A (zh
Inventor
周国良
黄季甫
尤阳
方陈剑
尤清春
陆云龙
钟硕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6356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55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55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5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55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5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veguide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包括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辐射层和宽频带线源层,宽频带线源层用于将输入其内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传输给所述的辐射层,辐射层用于将传输至其内的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以不同的波束角度辐射至自由空间,辐射层采用非均匀的曲折型慢波结构实现;优点是在频带范围内的波束扫描角度较大,扫频比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TS频扫天线,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背景技术
扫描天线是通过某种方式控制雷达天线的波束指向,完成波束扫描的天线,比如安检系统中的毫米波成像系统、遥感探测领域中的探测天线和军用雷达中的导弹探测装置等,都需要扫描天线的参与。
传统的扫描天线多为机械式扫描天线,机械式扫描天线通过机械装置控制天线的朝向及偏角,达到扫描目的。机械式扫描天线由于稳定性差且波束成形慢,应用领域较窄,已逐渐被新兴的电扫描天线所取代。相位扫描天线和频率扫描天线为当前应用比较多的两种电扫描天线。与传统的机械式扫描天线相比,频率扫描天线能快速且灵活改变波束指向,将扫描间隔降低至微秒量级,胜任无惯性跟踪和实时切换目标等要求。与相位扫描天线相比,频率扫描天线结构较为筒单,通常为波导缝隙或微带贴片组成的直线阵或面阵结构,因此加工成本较低,体积较小。特别是在毫米波频段,频率扫描天线相对于机械式扫描天线和相位扫描天线,更有利于实现系统的集成化和小型化。频率扫描天线已成为当前扫描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
早期的频率扫描天线多采用漏波天线形式,利用在波导上加入均匀直线缝隙阵列来实现频率扫描功能。但是这种直接利用均匀直线阵实现频率扫描功能的漏波天线最大扫描角度较小,并且难于实现多目标的同时跟踪扫描。为了实现宽角度扫描的功能,研究者们提出了慢波结构实现频率扫描的技术。在漏波天线中加入慢波线结构,可以大大提高了最大扫描角度,同时可以实现在正负两个方向的角度扫描,因此应用更加广泛。1990年美国休斯公司发明了CTS(Continue Transverse Stub,连续横向枝节)平板阵列天线,该CTS平板阵列天线采用TEM模馈电,由开有切向缝隙的平行板波导组成。任何由平面波激励的平行板波导产生的纵向电流分量会被横向缝隙切断,在缝隙和平行板波导的交界处产生纵向位移电流,此时平行板波导里面传递的能量就能通过切向节耦合并且向外辐射电磁波。相对于其他平板阵列天线,CTS平板阵列天线具有低驻波、高效率、低剖面、低成本和对制作精度不敏感等特性。
目前已出现了多种基于CTS技术设计的CTS频扫天线(频率扫描天线)。随着CTS频扫天线的快速发展,其除了在军用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拓宽,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这就对CTS频扫天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扫频比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性能要求。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实现同样大的扫描角度需要的带宽更小,节约了频带资源,提高了频带利用率;二是单位时间内改变同样宽度的频率范围实现的扫描角度更大,扫描速度和灵敏度更高。如何提高CTS频扫天线的扫频比是今后CTS频扫天线发展的重要方向。
文献“Millimeter-Wave High-Gain Frequency-Scanned Antenna Based onWaveguide Continuous Transverse Stubs”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导CTS的毫米波高增益频扫天线。该基于波导CTS的毫米波高增益频扫天线包括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辐射层和宽频带线源层。在26GHz到42GHz的频带范围内,该频扫天线的增益为22.9dB至29.2dB,可实现-50°-0°的波束扫描。因为该天线采用的是在波导中加入梳状结构以实现角度扫描,对波束的减缓作用有限,且由于剖面高度的限制梳齿无法做得很高,故其在频带范围内的波束扫描角度提升空间受限,扫频比提高有限,仍然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该CTS频扫天线在频带范围内的波束扫描角度较大,扫频比较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包括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辐射层和宽频带线源层,所述的宽频带线源层用于将输入其内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传输给所述的辐射层,所述的辐射层用于将传输至其内的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以不同的波束角度辐射至自由空间,所述的辐射层采用非均匀的曲折型慢波结构实现。
所述的辐射层包括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所述的第一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二金属块均为矩形;所述的第一金属块上设置有15个连续横向枝节,15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均匀间隔排列,每相邻两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中心线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为0.7个自由空间波长,每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分别包括第一矩形腔和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矩形腔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下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二矩形腔上下连通,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中心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腔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二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方,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块上设置有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所述的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包括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14个凹槽以及14个结构尺寸相同的矩形金属板,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右端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左端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后端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下端面从左往右向上倾斜,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下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为θ,θ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5°,14个所述的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下方且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均匀间隔排列,14个所述的凹槽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下端面,14个所述的凹槽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重合,14个所述的凹槽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重合,14个所述的凹槽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下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每个所述的凹槽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快的左端面,14个所述的凹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均相等,每相邻两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均为0.7个自由空间波长;从左向右数起,第n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第n+1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第n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1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相对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n=1,2,3,…,14,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位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和第n个所述的凹槽内,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端面连接,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前端面以及第n个所述的凹槽的前端面连接,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后端面以及第n个所述的凹槽的后端面连接,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重合,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下端面与第n个所述的凹槽的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二金属块上设置有用于输入不同频率的平面波的输入端口,所述的输入端口为矩形口,所述的输入端口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右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右端面上,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左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和第14个所述的凹槽的右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结构中,在第二金属块中设置了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大大延长了准TEM波的传输路径,使得设置于第一金属块的任意相邻两连续横向枝节间的电长度大大延长,在占用相同频带宽度的前提下,天线的波束扫描角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天线的扫频比。
每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将该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分别称为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和第二两层阶梯型结构,所述的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包括第一矩形块和第二矩形块,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上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二两层阶梯型结构与所述的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相对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每个所述的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将该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分别称为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和第四两层阶梯型结构,所述的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包括第三矩形块和第四矩形块,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右端面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高度,所述的第四两层阶梯型结构与所述的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相对于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该结构中,第一两层阶梯形结构、第二两层阶梯形结构、第三两层阶梯形结构和第四两层阶梯形结构均设置于准TEM波传输路径上的弯折处,在此处阶梯型的结构设计可有效降低准TEM波在传输过程中的回波损耗,提升天线的整体性能。
所述的宽频带线源层包括第三金属块、金属盖板、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以及准TEM模波线源发生器,所述的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和所述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三金属块和所述的金属盖板均为矩形结构,所述的金属盖板覆盖在所述的第三金属板上,所述的金属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的金属盖板与所述的第三金属块高度之和的1/3且小于等于所述的金属盖板与所述的第三金属块高度之和的1/2;所述的准TEM模波线源发生器包括第四金属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的第四金属块上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第二平板波导腔和第三平板波导腔,所述的第四金属块为矩形结构,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位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上方,且两者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位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之间,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均为矩形腔且三者相互连通,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四金属块的左端面上,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四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四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其高度,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位于所述的第四金属块的内部,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右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连通,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连通,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右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由4个相同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3个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三级级联构成,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从前往后依次间隔排列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相邻两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中心间距均为1.6个λ0,λ0为中心工作频率下的自由空间波长;每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三矩形腔、第一等腰梯形腔、第四矩形腔、第五矩形腔、第六矩形腔和第七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左右依次连通,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上端面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高度相等且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平板的高度,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将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长度方向定义为沿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前后方向,将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宽度方向定义为沿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左右方向;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上底,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下底,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两条腰,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三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为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底板和第二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沿左右方向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金属圆柱,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下端面的中心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和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顶部的交点重合,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宽度且大于0.5mm,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二矩形金属隔板,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三矩形金属隔板,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直径且大于等于0.5mm,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金属圆柱,所述的第二金属圆柱的直径等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直径,所述的第二金属圆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二金属圆柱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的轴线所在直线重合;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一脊组件和第二脊组件,所述的第一脊组件和所述的第二脊组件相对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所述的第一脊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第二矩形金属块、第三矩形金属块和第四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上方,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长度的十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侧,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直角腰,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斜腰,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后侧,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的右侧,所述的等腰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等腰梯形金属块的下底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后端面平行,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第一条直角腰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位于左前方的腰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位于右后方的腰与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底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高度和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相等,且三者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右端面重合,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第二条直角腰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内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宽度的五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将三个所述的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称为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八矩形腔、第二等腰梯形腔和第九矩形腔,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从左往右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高度均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上底,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下底,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两条腰,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长度的1/2,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八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三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高度为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设置有延伸到所述的第九矩形腔内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和第四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三脊组件和第四脊组件,所述的第三脊组件和所述的第四脊组件相对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所述的第三脊组件位于所述的第四脊组件的前侧;所述的第三脊组件包括第五矩形金属块、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和第六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上方,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十分之一,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并且小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3;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第九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的两倍,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结构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十矩形腔、第三等腰梯形腔和第十一矩形腔,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从左往右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高度均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上底,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下底,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两条腰,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长度的1/2,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十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五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高度为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设置有延伸到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内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和第六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五脊组件和第六脊组件,所述的第五脊组件和所述的第六脊组件相对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所述的第五脊组件位于所述的第六脊组件的前侧;所述的第五脊组件包括第七矩形金属块、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和第八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上方,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十分之一,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并且小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3;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第十一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的两倍,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将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从前往后依次称为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第2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第3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右端面均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上端面均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下端面均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分别与第1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和第3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分别与第3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和第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的前端面与第1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的后端面与第2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三脊组件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第1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中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四脊组件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第2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中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十一矩形腔分别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五金属脊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六金属脊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包括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十二矩形腔、第十三矩形腔、第十四矩形腔、第十五矩形腔、第十六矩形腔、第十七矩形腔和第十八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从右到左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上端面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度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右端面相接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度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度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度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度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为标准波导口WR-28,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下端面为标准波导口WR-28的输入口,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内设置有一个H面脊阶梯,所述的H面脊阶梯为矩形,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前端面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后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H面脊阶梯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沿左右方向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H面脊阶梯沿的高度为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高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还包括第一金属脊、第二金属脊和第三金属脊,所述的第一金属脊、所述的第二金属脊和所述的第三金属脊均为矩形,所述的第一金属脊位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一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高度均等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4,所述的的第一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右端面齐平,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下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左端面贴合相连,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该结构中,通过多个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构成馈电网络,馈电网络把从标准波导口馈入的单路TE10模,转化为多路功率相同,相位相同的TE10模信号,各个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采用输入和输出同向结构,结构紧凑,能够降低截止频率,扩宽主模带宽,在给定频率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可以消减宽边尺寸并降低窄边高度,可以实现低剖面,多路TE10模信号通过宽频带线源生成准TEM模信号,通过在各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设置第一金属柱和第二金属柱,减少了输出端口间的相互干扰,抑制反射,可使准TEM模信号幅度差更加均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辐射层和宽频带线源层构成CTS频扫天线,宽频带线源层用于将输入其内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传输给辐射层,辐射层用于将传输至其内的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以不同的波束角度辐射至自由空间,辐射层采用非均匀的曲折型慢波结构实现,由于CTS频扫天线的辐射层采用了新型的非均匀慢波结构,有极大的曲折深度,可以大幅度增加辐射层两相邻辐射单元间的等效电长度,从而增大其间的相位差,使得波束的扫描角度明显增加;与此同时,辐射层的改进并不会使实现扫描所占用频带宽度随之增大,故其扫频比大幅度提高,在频带范围内的波束扫描角度较大,扫频比较高,通过实验验证本发明的CTS频率扫描阵列天线在自身频带内实现了-52.5°~40.1°的波束扫描,天线的增益在整个频带范围内为20.2dB~24.2dB,本发明的扫频比计算可知为25.72°/GHz,相较于现有技术中3.125°/GHz的扫频比,扫频比提高了7.23倍,且保证了较高的增益,实现了扫频比的大幅度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分解图;
图3(a)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辐射层的结构分解图;
图3(b)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第一金属块的剖视图;
图3(c)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第二金属块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宽频带线源层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准TEM波线源发生器剖面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八分之一单脊波导馈电网络俯视图;
图7(a)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立体图;
图7(b)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俯视图;
图8(a)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立体图;
图8(b)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俯视图;
图9(a)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立体图;
图9(b)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增益仿真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的回波损耗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如图1-图10所示,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包括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辐射层和宽频带线源层,宽频带线源层用于将输入其内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传输给辐射层,辐射层用于将传输至其内的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以不同的波束角度辐射至自由空间,辐射层采用非均匀的曲折型慢波结构实现。
本实施例中,辐射层包括第一金属块1和第二金属块2,第一金属块1和第二金属块2均为矩形;第一金属块1上设置有15个连续横向枝节3,15个连续横向枝节3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均匀间隔排列,每相邻两个连续横向枝节3沿竖直方向中心线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为0.7个自由空间波长,每个连续横向枝节3分别包括第一矩形腔4和第二矩形腔5,第一矩形腔4位于第二矩形腔5的上方,第一矩形腔4的上端面设置在第一金属块1的上表面,第二矩形腔5的下端面设置在第一金属块1的下表面,第一矩形腔4和第二矩形腔5上下连通,第一矩形腔4的中心与第二矩形腔5的中心连线垂直于第一金属块1,第一矩形腔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矩形腔5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一矩形腔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二矩形腔5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矩形腔4与第二矩形腔5的高度之和等于第一金属块1的高度,第一矩形腔4的高度大于第一金属块1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小于第一金属块1的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金属块2位于第一金属块1的下方,第二金属块2的上表面与第一金属块1的下表面贴合连接,第二金属块2上设置有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包括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14个凹槽7以及14个结构尺寸相同的矩形金属板8,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上端面设置在第二金属块2的上表面,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左端面和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右端面分别平行于第二金属块2的左端面,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前端面和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后端面分别平行于第二金属块2的前端面,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下端面从左往右向上倾斜,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下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为θ,θ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5°,14个凹槽7分别位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下方且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均匀间隔排列,14个凹槽7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平行于第二金属块2的下端面,14个凹槽7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前端面所在平面重合,14个凹槽7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后端面所在平面重合,14个凹槽7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下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每个凹槽7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平行于第二金属快的左端面,14个凹槽7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均相等,每相邻两个凹槽7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均为0.7个自由空间波长;从左向右数起,第n个连续横向枝节3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第n+1个连续横向枝节3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个凹槽7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第n个连续横向枝节3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1个连续横向枝节3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相对于第n个凹槽7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n=1,2,3,…,14,第n个矩形金属板8位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和第n个凹槽7内,第n个矩形金属板8的上端面与第一金属块1的下端面连接,第n个矩形金属板8的前端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前端面以及第n个凹槽7的前端面连接,第n个矩形金属板8的后端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的后端面以及第n个凹槽7的后端面连接,第n个矩形金属板8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n个凹槽7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n个矩形金属板8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个凹槽7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重合,第n个矩形金属板8的下端面与第n个凹槽7的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第二金属块2上设置有用于输入不同频率的平面波的输入端口9,输入端口9为矩形口,输入端口9的上端面设置在第二金属块2的上端面上,输入端口9的右端面设置在第二金属块2的右端面上,输入端口9的左端面分别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和第14个凹槽7的右端面贴合连通,输入端口9的前端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输入端口9的后端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6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每个矩形金属板8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将该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分别称为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10和第二两层阶梯型结构11,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10包括第一矩形块和第二矩形块,第一矩形块的右端面与矩形金属板8的左端面连接,第二矩形块的右端面与第一矩形块的左端面连接,第一矩形块的上端面和第二矩形块的上端面与矩形金属板8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矩形块的前端面和第二矩形块的前端面与矩形金属板8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矩形块的后端面和第二矩形块的后端面与矩形金属板8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矩形块的高度小于第二矩形块的高度,第二两层阶梯型结构11与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10相对于矩形金属板8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每个凹槽7内分别设置有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将该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分别称为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12和第四两层阶梯型结构13,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12包括第三矩形块和第四矩形块,第三矩形块的左端面与凹槽7的左端面连接,第四矩形块的左端面与第三矩形块的右端面连接,第三矩形块的下端面和第四矩形块的下端面与凹槽7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矩形块的前端面和第四矩形块的前端面与凹槽7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矩形块的后端面和第四矩形块的后端面与凹槽7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矩形块的高度大于第四矩形块的高度,第四两层阶梯型结构13与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12相对于凹槽7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
本实施例中,宽频带线源层包括第三金属块14、金属盖板15、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16、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17以及准TEM模波线源发生器,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16和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17分别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上,第三金属块14和金属盖板15均为矩形结构,金属盖板15覆盖在第三金属板上,金属盖板15的下表面与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贴合,金属盖板15的前端面与第三金属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金属盖板15的后端面与第三金属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金属盖板15的左端面与第三金属板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金属盖板15的右端面与第三金属板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金属盖板15的高度大于金属盖板15与第三金属块14高度之和的1/3且小于等于金属盖板15与第三金属块14高度之和的1/2;
准TEM模波线源发生器包括第四金属块18以及设置在第四金属块18上的第一平板波导腔19、第二平板波导腔20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第四金属块18为矩形结构,第一平板波导腔19位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上方,且两者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平板波导腔20位于第一平板波导腔19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之间,第一平板波导腔19、第二平板波导腔20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均为矩形腔且三者相互连通,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左端面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左端面设置在第四金属块18的左端面上,第一平板波导腔19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三平板波导腔21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且小于第四金属块18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一平板波导腔19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三平板波导腔2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小于第四金属块18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高度等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高度,第一平板波导腔19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其高度,第二平板波导腔20位于第四金属块18的内部,第二平板波导腔20的右端面与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右端面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右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平板波导腔20的前端面与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前端面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前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平板波导腔20的后端面与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后端面和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后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平板波导腔20的上端面与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下端面连通,第二平板波导腔20的下端面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上端面连通,第二平板波导腔20沿左右方向长度等于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高度,第二平板波导腔20的高度等于第一平板波导腔19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左端面与输入端口9的右端面贴合连通,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前端面与输入端口9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后端面与输入端口9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上端面与输入端口9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板波导腔19的下端面与输入端口9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板波导腔19内设置有用于阻抗匹配的第五两层阶梯型结构22,第三平板波导腔21内设置用于阻抗匹配的第六两层阶梯型结构23,第五两层阶梯型结构22和第六两层阶梯型结构23的结构与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10相似;
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16由4个相同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3个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三级级联构成,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从前往后依次间隔排列在第三金属块14上,相邻两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中心间距均为1.6个λ0,λ0为中心工作频率下的自由空间波长;
每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上的第三矩形腔24、第一等腰梯形腔25、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第三矩形腔24、第一等腰梯形腔25、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左右依次连通,第三矩形腔24、第一等腰梯形腔25、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的上端面均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的上端面上,第三矩形腔24、第一等腰梯形腔25、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的高度相等且小于第一金属平板的高度,第三矩形腔24、第一等腰梯形腔25、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将第三矩形腔24、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的长度方向定义为沿第三金属块14的前后方向,将第三矩形腔24、第四矩形腔26、第五矩形腔27、第六矩形腔28和第七矩形腔29的宽度方向定义为沿第三金属块14的左右方向;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右端面,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左端面为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上底,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右端面为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下底,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前端面和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后端面为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两条腰,第三矩形腔24的右端面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左端面贴合连通,第三矩形腔24的长度小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右端面和第四矩形腔26的左端面完全重合,第四矩形腔26的右端面和第五矩形腔27的左端面贴合连通,第五矩形腔27的长度大于第四矩形腔26的长度,第五矩形腔27的右端面和第六矩形腔28的左端面贴合连通,第六矩形腔28的长度大于第五矩形腔27的长度,第六矩形腔28的右端面和第七矩形腔29的左端面贴合连通,第七矩形腔29的长度大于第六矩形腔28的长度;第三矩形腔24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脊30,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三矩形腔24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三矩形腔24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高度为第三矩形腔24的高度的一半,第一矩形金属脊3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三矩形腔24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三矩形腔24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三矩形腔24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一等腰梯形腔25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和第二矩形金属脊32,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高度小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高度的四分之一,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右端面位于第四矩形腔26内,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三矩形腔24的长度且小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四矩形腔26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四矩形腔26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二矩形金属脊32的下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二矩形金属脊32的左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二矩形金属脊32的上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矩形金属脊32的前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矩形金属脊32的后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矩形金属脊32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第一等腰梯形腔25沿左右方向长度的四分之一;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金属圆柱33,第一金属圆柱33的下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一金属圆柱33的下端面的中心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和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右端面顶部的交点重合,第一金属圆柱33的直径小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宽度且大于0.5mm,第一金属圆柱33的高度小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高度的四分之一;第四矩形腔26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的左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四矩形腔26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大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四矩形腔26宽度的二分之一,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的高度等于第四矩形腔26的高度,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四矩形腔26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四矩形腔26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第五矩形腔27内设置有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左端面和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和第五矩形腔27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大于第一矩形金属隔板3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二分之一,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高度等于第五矩形腔27的高度,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五矩形腔27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五矩形腔27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第六矩形腔28内设置有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的左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六矩形腔28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的高度等于第六矩形腔28的高度,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金属圆柱33的直径且大于等于0.5mm,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六矩形腔28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三矩形金属隔板36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六矩形腔28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第七矩形腔29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金属圆柱37,第二金属圆柱37的直径等于第一金属圆柱33的直径,第二金属圆柱37的高度小于第七矩形腔29的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金属圆柱37的中心轴线与第七矩形腔29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的轴线所在直线重合;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一脊组件和第二脊组件,第一脊组件和第二脊组件相对于第一矩形腔4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第一脊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矩形金属块38、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第二矩形金属块42、第三矩形金属块43和第四矩形金属块44;第一矩形金属块38位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上方,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下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后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矩形金属块38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沿前后方向长度的十分之一,第一矩形金属块38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高度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高度之和等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高度,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和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分别位于第一等腰梯形腔25内,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位于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后侧,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右端面,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左端面为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上底,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右端面为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下底,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前端面为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直角腰,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后端面为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斜腰,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前端面分别与第一矩形金属底板31的后端面和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后端面贴合连接,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高度等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高度,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下端面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左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右端面与第一矩形金属块38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位于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右后侧,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位于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的右侧,等腰梯形金属块的上底、等腰梯形金属块的下底分别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后端面平行,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的第一条直角腰所在平面与第一等腰梯形腔25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位于左前方的腰与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后端面完全重合,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位于右后方的腰与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的底完全重合,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40的高度、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的高度和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39的高度相等,且三者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左端面与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的右端面重合,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右端面位于第五矩形腔27内,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41的第二条直角腰所在平面重合,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四矩形腔26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二矩形金属隔板35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高度等于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高度,第二矩形金属块42位于第五矩形腔27内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第五矩形腔27的宽度的三分之一,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下端面分别与第四矩形腔26的下端面和第五矩形腔27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左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右端面位于第六矩形腔28内,第三矩形金属块43位于第六矩形腔28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第六矩形腔28的宽度的五分之一,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高度小于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高度且大于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前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后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块42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矩形金属块44的左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四矩形金属块44的右端面位于第七矩形腔29内,第四矩形金属块44位于第七矩形腔29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第七矩形腔29的宽度的二分之一,第四矩形金属块44的高度小于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高度且大于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高度的二分之一,第四矩形金属块44的前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矩形金属块44的后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块43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将三个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称为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6和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分别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上的第八矩形腔48、第二等腰梯形腔49和第九矩形腔50,第八矩形腔48、第二等腰梯形腔49和第九矩形腔50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第八矩形腔48、第二等腰梯形腔49和第九矩形腔50的高度均等于第三矩形腔24的高度,第八矩形腔48、第二等腰梯形腔49和第九矩形腔50的上端面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的上端面上,第八矩形腔48、第二等腰梯形腔49和第九矩形腔50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右端面,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左端面为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上底,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右端面为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下底,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为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两条腰,第八矩形腔48的右端面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八矩形腔48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长度的1/2,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右端面和第九矩形腔50的左端面完全重合,第八矩形腔48内设置有第三矩形金属脊51,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八矩形腔48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八矩形腔48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高度为第八矩形腔48的高度的一半,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下端面与第八矩形腔48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三矩形金属脊5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八矩形腔48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八矩形腔48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八矩形腔48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二等腰梯形腔49内设置有延伸到第九矩形腔50内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和第四矩形金属脊53,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高度小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高度的四分之一,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左端面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右端面与第九矩形腔50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八矩形腔48的长度且小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九矩形腔50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九矩形腔50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第四矩形金属脊53的下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四矩形金属脊53的左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四矩形金属脊53的上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矩形金属脊53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第二等腰梯形腔49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第四矩形金属脊53的前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矩形金属脊53的后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还包括第三脊组件和第四脊组件,第三脊组件和第四脊组件相对于第八矩形腔48、第二等腰梯形腔49和第九矩形腔50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第三脊组件位于第四脊组件的前侧;第三脊组件包括第五矩形金属块54、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和第六矩形金属块58,第五矩形金属块54位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上方,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下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五矩形金属块5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十分之一,第五矩形金属块5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三矩形金属脊51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高度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高度之和等于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高度,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前端面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位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内,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右端面,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左端面为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上底,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右端面为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下底,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前端面平行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前端面,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后端面分别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前端面和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前端面贴合连接,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下端面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左端面与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右端面与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高度等于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高度与第二矩形金属底板52的高度之和;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位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内,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下端面与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上端面与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左端面与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前端面与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五矩形金属块5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并且小于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55的右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3;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左端面位于第二等腰梯形腔49内,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右端面位于第九矩形腔50内,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右端面,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左端面为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下底,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右端面为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上底,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左端面与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右端面完全重合,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左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二等腰梯形腔49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的两倍,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五矩形金属块54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后端面与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下端面与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上端面与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56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六矩形金属块58位于第九矩形腔50内,第六矩形金属块58的下端面与第九矩形腔50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六矩形金属块58的左端面与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右端面完全重合,第六矩形金属块58的右端面与第九矩形腔50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六矩形金属块58的高度等于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57的高度;
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6的结构与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完全相同;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分别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上的第十矩形腔59、第三等腰梯形腔60和第十一矩形腔61,第十矩形腔59、第三等腰梯形腔60和第十一矩形腔61从左往右依次连通,第十矩形腔59、第三等腰梯形腔60和第十一矩形腔61的高度均等于第三矩形腔24的高度,第十矩形腔59、第三等腰梯形腔60和第十一矩形腔61的上端面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的上端面上,第十矩形腔59、第三等腰梯形腔60和第十一矩形腔61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右端面,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左端面为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上底,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右端面为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下底,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为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两条腰,第十矩形腔59的右端面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矩形腔59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长度的1/2,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右端面和第十一矩形腔61的左端面完全重合,第十矩形腔59内设置有第五矩形金属脊62,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高度为第十矩形腔59的高度的一半,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下端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五矩形金属脊6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十矩形腔59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三等腰梯形腔60内设置有延伸到第十一矩形腔61内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和第六矩形金属脊64,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高度小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高度的四分之一,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左端面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右端面与第十一矩形腔61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十矩形腔59的长度且小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十一矩形腔61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第十一矩形腔61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第六矩形金属脊64的下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六矩形金属脊64的左端面与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六矩形金属脊64的上端面与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六矩形金属脊6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第三等腰梯形腔60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第六矩形金属脊64的前端面与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第六矩形金属脊64的后端面与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还包括第五脊组件和第六脊组件,第五脊组件和第六脊组件相对于第十矩形腔59、第三等腰梯形腔60和第十一矩形腔61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第五脊组件位于第六脊组件的前侧;第五脊组件包括第七矩形金属块65、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和第八矩形金属块69,第七矩形金属块65位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上方,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下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上端面贴合连接,第七矩形金属块65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十分之一,第七矩形金属块65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第五矩形金属脊6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高度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高度之和等于第五矩形金属脊62的高度,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前端面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位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内,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左端面平行于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右端面,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左端面为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上底,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右端面为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下底,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前端面平行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前端面,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后端面分别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前端面和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前端面贴合连接,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下端面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左端面与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右端面与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高度等于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高度与第三矩形金属底板63的高度之和;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位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内,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下端面与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上端面与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左端面与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右端面贴合连接,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前端面与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七矩形金属块65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并且小于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66的右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3;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左端面位于第三等腰梯形腔60内,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右端面位于第十一矩形腔61内,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右端面,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左端面为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下底,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右端面为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上底,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左端面与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右端面完全重合,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左端面所在平面到第三等腰梯形腔60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的两倍,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第七矩形金属块65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后端面与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下端面与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上端面与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67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第八矩形金属块69位于第十一矩形腔61内,第八矩形金属块69的下端面与第十一矩形腔61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八矩形金属块69的左端面与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右端面完全重合,第八矩形金属块69的右端面与第十一矩形腔61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八矩形金属块69的高度等于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68的高度;
将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从前往后依次称为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0、第2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1、第3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2和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3,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29的右端面均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0的第七矩形腔29的前端面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3的第七矩形腔29的后端面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29的上端面均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29的下端面均与第三平板波导腔21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的第九矩形腔50分别与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0的第三矩形腔24和第3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2的第三矩形腔24贴合连接,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6的第九矩形腔50分别与第3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2的第三矩形腔24和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3的第三矩形腔24贴合连接,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的第九矩形腔50的前端面与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0的第三矩形腔24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的第九矩形腔50的后端面与第2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1的第三矩形腔24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中第三脊组件的第六矩形金属块58的右端面与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0的第三矩形腔24中的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左端面完全重合,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中第四脊组件的第六矩形金属块58的右端面与第2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71的第三矩形腔24中的第一矩形金属脊30的左端面完全重合,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的第十一矩形腔61分别与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的第八矩形腔48和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6的第八矩形腔48贴合连接,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的第十一矩形腔61的前端面与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的第八矩形腔48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的第十一矩形腔61的后端面与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6的第八矩形腔48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中第五金属脊的第八矩形金属块69的右端面与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5的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左端面完全重合,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7中第六金属脊的第八矩形金属块69的右端面与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6的第三矩形金属脊51的左端面完全重合;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17包括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上的第十二矩形腔74、第十三矩形腔75、第十四矩形腔76、第十五矩形腔77、第十六矩形腔78、第十七矩形腔79和第十八矩形腔80,第十二矩形腔74、第十三矩形腔75、第十四矩形腔76、第十五矩形腔77、第十六矩形腔78、第十七矩形腔79和第十八矩形腔80从右到左依次连通,第十二矩形腔74、第十三矩形腔75、第十四矩形腔76、第十五矩形腔77、第十六矩形腔78、第十七矩形腔79和第十八矩形腔80的上端面均设置在第三金属块14的上端面上,第十二矩形腔74、第十三矩形腔75、第十四矩形腔76、第十五矩形腔77、第十六矩形腔78、第十七矩形腔79和第十八矩形腔80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十三矩形腔75的右端面与第十二矩形腔74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三矩形腔75度的高度与第十二矩形腔74的高度相等,第十二矩形腔74的高度等于第十矩形腔59的高度,第十三矩形腔75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十二矩形腔7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十四矩形腔76的右端面相接与第十三矩形腔75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四矩形腔76度的高度与第十三矩形腔75的高度相等,第十四矩形腔76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十三矩形腔75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十五矩形腔77的右端面与第十四矩形腔76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五矩形腔77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第十四矩形腔76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第十五矩形腔77度的高度大于第十四矩形腔76的高度,第十六矩形腔78的右端面与第十五矩形腔77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六矩形腔78度的高度大于第十五矩形腔77的高度,第十七矩形腔79的右端面与第十六矩形腔78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七矩形腔79度的高度大于第十六矩形腔78的高度,第十八矩形腔80为标准波导口WR-28,第十八矩形腔80的右端面与第十七矩形腔79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八矩形腔80的高度大于第十七矩形腔79的高度,第十八矩形腔80的下端面为标准波导口WR-28的输入口,第十八矩形腔80内设置有一个H面脊阶梯81,H面脊阶梯81为矩形,H面脊阶梯81的上端面与第十八矩形腔80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H面脊阶梯81的左端面与第十八矩形腔80的左端面贴合连接,H面脊阶梯81的前端面端面与第十八矩形腔80的前端面贴合连接,H面脊阶梯81的后端面与第十八矩形腔80的后端面贴合连接,H面脊阶梯81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第十八矩形腔80沿左右方向长度的四分之一,H面脊阶梯81沿的高度为第十八矩形腔80高度的三分之一,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17还包括第一金属脊82、第二金属脊83和第三金属脊84,第一金属脊82、第二金属脊83和第三金属脊84均为矩形,第一金属脊82位于第十二矩形腔74内,第一金属脊82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第一金属脊82的高度均等于第十二矩形腔74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4,的第一金属脊82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十二矩形腔7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一金属脊82的右端面与第十二矩形腔74的右端面齐平,第一金属脊82的下端面与第十二矩形腔74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二金属脊83的右端面与第一金属脊82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二金属脊83的前端面与第一金属脊82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金属脊83的后端面与第一金属脊82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二金属脊83的高度小于第一金属脊82的高度,第二金属脊83的左端面位于第十三矩形腔75内,第二金属脊83的下端面分别与第十二矩形腔74的下端面和第十三矩形腔75的下端面贴合连接,第二金属脊83沿左右方向的的长度小于第十三矩形腔75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三金属脊84的右端面与第二金属脊83的左端面贴合相连,第三金属脊84的前端面与第二金属脊83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金属脊84的后端面与第二金属脊83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三金属脊84的高度小于第二金属脊83的高度,第三金属脊84的左端面位于第十四矩形腔76内,第三金属脊84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十四矩形腔76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十二矩形腔74的右端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十二矩形腔74的前端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十二矩形腔74的后端面与第十矩形腔59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Claims (3)

1.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包括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的辐射层和宽频带线源层,所述的宽频带线源层用于将输入其内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转换为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传输给所述的辐射层,所述的辐射层用于将传输至其内的不同频率的平面波以不同的波束角度辐射至自由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辐射层采用非均匀的曲折型慢波结构实现;
所述的辐射层包括第一金属块和第二金属块,所述的第一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二金属块均为矩形;所述的第一金属块上设置有15个连续横向枝节,15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均匀间隔排列,每相邻两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中心线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为0.7个自由空间波长,每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分别包括第一矩形腔和第二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矩形腔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上方,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下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表面,所述的第一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二矩形腔上下连通,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中心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中心连线垂直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腔与所述的第二矩形腔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矩形腔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高度的三分之一,且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二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方,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表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块上设置有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所述的非均匀曲折型慢波结构包括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14个凹槽以及14个结构尺寸相同的矩形金属板,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上表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右端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左端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后端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下端面从左往右向上倾斜,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下端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为θ,θ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5°,14个所述的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下方且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均匀间隔排列,14个所述的凹槽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下端面,14个所述的凹槽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重合,14个所述的凹槽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重合,14个所述的凹槽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下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每个所述的凹槽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平行于所述的第二金属快的左端面,14个所述的凹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均相等,每相邻两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之间的距离均为0.7个自由空间波长;从左向右数起,第n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第n+1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位于同一平面,且第n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1个所述的连续横向枝节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相对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n=1,2,3,…,14,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位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和第n个所述的凹槽内,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块的下端面连接,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前端面以及第n个所述的凹槽的前端面连接,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的后端面以及第n个所述的凹槽的后端面连接,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与第n个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重合,第n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下端面与第n个所述的凹槽的下端面之间具有一段距离;所述的第二金属块上设置有用于输入不同频率的平面波的输入端口,所述的输入端口为矩形口,所述的输入端口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右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金属块的右端面上,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左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和第14个所述的凹槽的右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波导腔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矩形金属板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将该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分别称为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和第二两层阶梯型结构,所述的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包括第一矩形块和第二矩形块,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上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二两层阶梯型结构与所述的第一两层阶梯型结构相对于所述的矩形金属板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每个所述的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将该两个两层阶梯型结构分别称为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和第四两层阶梯型结构,所述的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包括第三矩形块和第四矩形块,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左端面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右端面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凹槽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块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四矩形块的高度,所述的第四两层阶梯型结构与所述的第三两层阶梯型结构相对于所述的凹槽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左右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宽频带线源层包括第三金属块、金属盖板、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以及准TEM模波线源发生器,所述的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和所述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所述的第三金属块和所述的金属盖板均为矩形结构,所述的金属盖板覆盖在所述的第三金属板上,所述的金属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上表面贴合,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三金属板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金属盖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的金属盖板与所述的第三金属块高度之和的1/3且小于等于所述的金属盖板与所述的第三金属块高度之和的1/2;
所述的准TEM模波线源发生器包括第四金属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的第四金属块上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第二平板波导腔和第三平板波导腔,所述的第四金属块为矩形结构,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位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上方,且两者分别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位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之间,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均为矩形腔且三者相互连通,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四金属块的左端面上,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四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四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其高度,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位于所述的第四金属块的内部,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右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连通,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连通,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沿左右方向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二平板波导腔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右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与所述的输入端口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的1/8单脊波导馈电网络由4个相同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3个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三级级联构成,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从前往后依次间隔排列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相邻两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中心间距均为1.6个λ0,λ0为中心工作频率下的自由空间波长;每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到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三矩形腔、第一等腰梯形腔、第四矩形腔、第五矩形腔、第六矩形腔和第七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左右依次连通,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上端面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高度相等且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平板的高度,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将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长度方向定义为沿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前后方向,将所述的第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四矩形腔、所述的第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宽度方向定义为沿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左右方向;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上底,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下底,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两条腰,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通,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长度;所述的第三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为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底板和第二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沿左右方向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金属圆柱,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下端面的中心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和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顶部的交点重合,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直径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宽度且大于0.5mm,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二矩形金属隔板,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左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三矩形金属隔板,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直径且大于等于0.5mm,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金属圆柱,所述的第二金属圆柱的直径等于所述的第一金属圆柱的直径,所述的第二金属圆柱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二金属圆柱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的轴线所在直线重合;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一脊组件和第二脊组件,所述的第一脊组件和所述的第二脊组件相对于所述的第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所述的第一脊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第二矩形金属块、第三矩形金属块和第四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上方,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长度的十分之一,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和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侧,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直角腰,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斜腰,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和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后侧,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的右侧,所述的等腰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等腰梯形金属块的下底分别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后端面平行,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第一条直角腰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位于左前方的腰与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位于右后方的腰与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底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高度和所述的第一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相等,且三者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右端面重合,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直角三角形金属块的第二条直角腰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隔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五矩形腔内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宽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四矩形腔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六矩形腔的宽度的五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部分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七矩形腔的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将三个所述的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称为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八矩形腔、第二等腰梯形腔和第九矩形腔,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从左往右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高度均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上底,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下底,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两条腰,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长度的1/2,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八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三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高度为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设置有延伸到所述的第九矩形腔内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和第四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三脊组件和第四脊组件,所述的第三脊组件和所述的第四脊组件相对于所述的第八矩形腔、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九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所述的第三脊组件位于所述的第四脊组件的前侧;所述的第三脊组件包括第五矩形金属块、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和第六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上方,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十分之一,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二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并且小于所述的第二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3;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第九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的两倍,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一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九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三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结构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分别包括从左往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十矩形腔、第三等腰梯形腔和第十一矩形腔,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从左往右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高度均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上端面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上底,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下底,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为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两条腰,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长度的1/2,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十矩形腔内设置有第五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左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重合,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高度为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高度的一半,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设置有延伸到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内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和第六矩形金属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高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长度且小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2,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前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后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后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不超过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六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还包括第五脊组件和第六脊组件,所述的第五脊组件和所述的第六脊组件相对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和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所在直线前后对称,所述的第五脊组件位于所述的第六脊组件的前侧;所述的第五脊组件包括第七矩形金属块、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和第八矩形金属块,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上方,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上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十分之一,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等于所述的第五矩形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左端面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前端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前端面和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高度与所述的第三矩形金属底板的高度之和;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前端面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并且小于所述的第四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3;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内,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位于第十一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为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底,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为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底,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等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所在平面到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腔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距离的两倍,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左端面到其右端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的第七矩形金属块的前端面到其后端面的距离,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后端面连接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二平行四边形金属块的上端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位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内,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右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五直角梯形金属块的高度;将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从前往后依次称为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第2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第3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和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右端面均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第1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第4个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上端面均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七矩形腔的下端面均与所述的第三平板波导腔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分别与第1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和第3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分别与第3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和第4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的前端面与第1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九矩形腔的后端面与第2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三脊组件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第1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中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四脊组件的第六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第2个所述的紧凑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腔中的第一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十一矩形腔分别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和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十一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八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五金属脊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所述的第三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中第六金属脊的第八矩形金属块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标准型H面T型单脊波导功分器的第三矩形金属脊的左端面完全重合;
所述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包括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上的第十二矩形腔、第十三矩形腔、第十四矩形腔、第十五矩形腔、第十六矩形腔、第十七矩形腔和第十八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从右到左依次连通,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上端面均设置在所述的第三金属块的上端面上,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和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度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高度等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右端面相接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度的高度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度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等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度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度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五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度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六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为标准波导口WR-28,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高度大于所述的第十七矩形腔的高度,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下端面为标准波导口WR-28的输入口,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内设置有一个H面脊阶梯,所述的H面脊阶梯为矩形,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上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前端面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前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H面脊阶梯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的后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H面脊阶梯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沿左右方向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的H面脊阶梯沿的高度为所述的第十八矩形腔高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的单脊波导-矩形波导转换器还包括第一金属脊、第二金属脊和第三金属脊,所述的第一金属脊、所述的第二金属脊和所述的第三金属脊均为矩形,所述的第一金属脊位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一金属脊沿前后方向的长度和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高度均等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前后方向的长度的1/4,所述的的第一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右端面齐平,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下端面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一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下端面分别与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下端面和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的下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二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三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左端面贴合相连,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高度小于所述的第二金属脊的高度,所述的第三金属脊的左端面位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内,所述的第三金属脊沿左右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的第十四矩形腔沿左右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左端面贴合连接,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前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十二矩形腔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十矩形腔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
CN201811635616.0A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Active CN109755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35616.0A CN109755766B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35616.0A CN109755766B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5766A CN109755766A (zh) 2019-05-14
CN109755766B true CN109755766B (zh) 2020-10-20

Family

ID=66404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35616.0A Active CN109755766B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557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4348B (zh) * 2020-06-24 2021-03-09 宁波大学 一种victs天线的初始寻星方法
CN113206379B (zh) * 2021-04-06 2022-07-05 浙江大学 一种多层悬置带线天线馈电结构
CN113517532B (zh) * 2021-04-06 2022-09-02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多层脊波导结构的cts波束扫描天线
CN114221115A (zh) * 2021-12-14 2022-03-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波导谐振腔天线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4197B1 (en) * 2007-04-30 2010-05-25 Planet Earth Communications, Llc Waveguide beam forming lens with per-port power dividers
CN103441335A (zh) * 2013-09-10 2013-12-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平面波导cts天线馈电装置的宽频带线源
CN106887716A (zh) * 2017-01-17 2017-06-23 宁波大学 一种cts平板阵列天线
CN107134658A (zh) * 2017-03-30 2017-09-05 宁波大学 一种小型化cts平板阵列天线
CN108172966A (zh) * 2017-11-30 2018-06-15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相位中心测高频率扫描天线
CN109037927A (zh) * 2018-07-09 2018-12-18 宁波大学 一种低剖面cts平板阵列天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47748B1 (en) * 2005-07-05 2010-12-07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ingle input circular and slant polarization selectivity by means of dielectric control
US9391375B1 (en) * 2013-09-27 2016-07-1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Wideband planar reconfigurable polarization antenna array
CN107342454B (zh) * 2017-06-09 2020-02-21 宁波大学 一种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4197B1 (en) * 2007-04-30 2010-05-25 Planet Earth Communications, Llc Waveguide beam forming lens with per-port power dividers
CN103441335A (zh) * 2013-09-10 2013-12-1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平面波导cts天线馈电装置的宽频带线源
CN106887716A (zh) * 2017-01-17 2017-06-23 宁波大学 一种cts平板阵列天线
CN107134658A (zh) * 2017-03-30 2017-09-05 宁波大学 一种小型化cts平板阵列天线
CN108172966A (zh) * 2017-11-30 2018-06-15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相位中心测高频率扫描天线
CN109037927A (zh) * 2018-07-09 2018-12-18 宁波大学 一种低剖面cts平板阵列天线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新型宽带低副瓣微带贴片阵列天线的设计";王德乐等;《无线通信技术》;20170331(第1期);第42-4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5766A (zh) 201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5766B (zh) 一种具有大扫频比的cts频扫天线
US10790592B2 (en) Low-profile CTS flat-plate array antenna
CN107134658B (zh) 一种小型化cts平板阵列天线
CN109037928B (zh) 一种超宽带cts平板阵列天线
CN106887716B (zh) 一种cts平板阵列天线
US6563398B1 (en) Low profile waveguide network for antenna array
CN108123220B (zh) 低副瓣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CN113113782B (zh) 一种宽带金属平板阵列天线、雷达、无线通信系统
CN109193126A (zh) 一种频率扫描cts平板阵列天线
US11381000B2 (en) Low-sidelobe plate array antenna
CN102324624A (zh) 一种超宽带波导缝隙阵单元
CN207818904U (zh) 一种集成波导缝隙阵天线
CN107706545B (zh) 一种具有宽角扫描功能的cts阵列天线系统
CN113571893B (zh) 一种高效率滤波天线阵列及通信设备
CN113161765B (zh) 一种轻量化的低剖面平板阵列天线
CN207947379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轻质高效缝隙天线及天线阵
CN111585050B (zh) 一种宽频带平板阵列天线
CN111293439B (zh) 一种毫米波低副瓣波导缝隙阵列天线
US6781554B2 (en) Compact wide scan periodically loaded edge slot waveguide array
CN113922061B (zh) 一种共口径同极化双频波导缝隙天线
CN116130979A (zh) 一种低副瓣背腔缝隙阵列天线
CN211578936U (zh) 微带阵列天线及其微带功分器
CN112909557B (zh) 环状圆盘上的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及组合天线
CN112909513B (zh) 环状圆盘上的双极化波导缝隙阵列天线及组合天线
CN115663485B (zh) 毫米波太赫兹高增益缝隙阵列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