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52610B -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52610B
CN109752610B CN201811501996.9A CN201811501996A CN109752610B CN 109752610 B CN109752610 B CN 109752610B CN 201811501996 A CN201811501996 A CN 201811501996A CN 109752610 B CN109752610 B CN 109752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capacitor
resistor
termina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19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52610A (zh
Inventor
马会林
杨明强
尹建刚
曾威
黄嘉�
张红江
顾郧
魏贤哲
何家福
叶武海
洪斌
高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 s Laser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019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526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52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2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52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2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及模式切换模块。充电模块用于储存电能,放电模块用于将电能释放给待测元件。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进入人体静电模式,模式切换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机械静电模式。通过模式切换模块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人体静电模式,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能力。通过模式切换模块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机械静电模式,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机械静电能力。通过上述静电释放电路,可以很方便的对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和抗机械静电的能力进行测试,从而验证待测元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背景技术
静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产生静电的方式很多,例如接触、摩擦、电器间感应等。静电在整个电子工业领域危害严重,其中机械摩擦起电(即机械静电模式)与人体静电(即人体静电模式)是电子工业中危害最大的,经常造成电子器件不稳定,甚至损坏。因此,在电子行业中如何验证电子器件能够承受一定的静电破坏成为了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对待测元件的抗静电能力进行测试的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一种静电释放电路,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及模式切换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输入电源,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待测元件;所述切换模块一端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另一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用于储存电能;
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电能释放给所述待测元件;
所述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人体静电模式,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机械静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继电器K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和二极管D4,所述电阻R3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输入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并联后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第一端点,且通过第一端点连接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共用第二端点,且通过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和所述二极管D4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电容C10,电阻R5、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继电器K2、继电器K6、继电器K10、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6、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所述继电器K2的输出端逐次串联所述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后接入所述继电器K6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电感L1接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6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2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电容C10和串联后的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6并联,所述电阻R12和所述二极管D1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0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切换模块包括继电器K3、继电器K4、继电器K5、电阻R6和二极管D5,所述继电器K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所述继电器K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6和二极管D5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继电器K4并联在所述电阻R8的两端,所述继电器K5并联在所述电阻R9的两端,所述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3的输入端和所述继电器K3的输出端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4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4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5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5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3的输入端和所述继电器K3的输出端断开,所述继电器K4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4从所述电路中断开,所述继电器K5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5从所述电路中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极性反转模块,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待测元件,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放电模块输出的正极和负极进行反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性反转模块包括继电器K7、继电器K11,电阻R13和二极管D2,所述继电器K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10,所述继电器K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1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11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电感L1接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阻R13和二极管D2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继电器K7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7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11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11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6和所述继电器K10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6和所述继电器K10分别从所述电路中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的输入端,用于滤除所述电路的杂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1,电阻R7、电阻R11和电感L2,所述电容C6、电阻R7、电容C7串联后连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容C6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4的输出端,所述电容C8和所述电容C7并联,所述电感L2和所述电容C9分别与所述电阻R10并联,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电容C5和电阻R11后连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容C11和所述电容C5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待测元件包括芯片。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静电释放发生器,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
上述静电释放电路,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及模式切换模块。充电模块用于储存电能,放电模块用于将电能释放给待测元件。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进入人体静电模式,模式切换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进入机械静电模式。通过模式切换模块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人体静电模式,在人体静电模式中,该静电释放电路就可以模拟人体产生的静电,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能力。通过模式切换模块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机械静电模式,在机械静电模式中,该静电释放电路就可以模拟机械产生的静电,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机械静电能力。通过上述静电释放电路,可以很方便的对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和抗机械静电的能力进行测试,从而验证待测元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中静电释放电路的模块图;
图2是一实施例中静电释放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是一实施例中静电释放电路的模块图。
在本实施例中,该静电释放电路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包括:充电模块10、放电模块20及模式切换模块30。
充电模块10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输入电源,充电模块10的输出端连接放电模块20的输入端,放电模块20的输出端用于连接待测元件。模式切换模块30一端连接充电模块10,另一端连接放电模块20。
充电模块10用于储存电能。
放电模块20用于将充电模块10储存的电能释放给待测元件。
模式切换模块30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10和放电模块20进入人体静电模式,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10和放电模块20进入机械静电模式。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信号为逻辑控制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信号为逻辑控制信号。
上述静电释放电路,包括充电模块10、放电模块10及模式切换模块30。充电模块10用于储存电能,放电模块20用于将充电模块10储存的电能释放给待测元件。模式切换模块30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10和放电模块20进入人体静电模式,模式切换模块30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10和放电模块20进入机械静电模式。通过模式切换模块30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人体静电模式,在人体静电模式中,该静电释放电路就可以模拟人体产生的静电,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能力。通过模式切换模块30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机械静电模式,在机械静电模式中,该静电释放电路就可以模拟机械产生的静电,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机械静电能力。通过上述静电释放电路,可以很方便的对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和抗机械静电的能力进行测试,从而验证待测元件的可靠性。
请结合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模块10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继电器K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和二极管D4,电阻R3一端用于连接输入电源HV,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1的输入端,继电器K1的输出端连接放电模块20的输入端,电阻R1和电阻R2并联后接地。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第一端点,且通过第一端点连接并联后的电阻R1和电阻R2,电容C1的第二端、电容C2的第二端、电容C3的第二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共用第二端点,且通过第二端点连接继电器K1的输出端。电阻R4和二极管D4串联于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其中,串联于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的电阻R4和二极管D4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1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放电模块20包括电容C10,电阻R5、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继电器K2、继电器K6、继电器K10、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6、第一接线端(图中未示)和第二接线端(图中未示),其中,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用于接入待测元件。继电器K2的输入端连接继电器K1的输出端,继电器K2的输出端逐次串联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后接入继电器K6的输入端,继电器K6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连接继电器K10的输入端,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电感L1接入第一端点(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第一端点)。电阻R5和二极管D6串联于继电器K2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电容C10和串联后的电阻R5和二极管D6并联,电阻R12和二极管D1串联于继电器K10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其中,电阻R5、二极管D6和电容C10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2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电阻R12和二极管D1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6线圈和继电器K10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式切换模块30包括继电器K3、继电器K4、继电器K5、电阻R6和二极管D5。继电器K3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3的第二端和电容C4的第二端,继电器K3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K2的输入端,电阻R6和二极管D5串联于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继电器K4并联在电阻R8的两端,继电器K5并联在电阻R9的两端。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3的输入端和继电器K3的输出端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继电器K4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4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继电器K5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4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还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3的输入端和继电器K3的输出端断开(即将继电器K3从该静电释放电路中断开)。继电器K4还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4从该静电释放电路中断开,继电器K5还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5从该静电释放电路中断开。
请结合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静电释放电路还包括:极性反转模块50,极性反转模块50的输入端连接放电模块20的输出端,极性反转模块50的输出端用于连接待测元件,极性反转模块50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放电模块输出的正极和负极进行反转。
请结合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极性反转模块50包括继电器K7、继电器K11,电阻R13和二极管D2,继电器K7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10,继电器K7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接线端,继电器K1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接线端。继电器K11的输出端串联电感L1接入第一端点(电容C1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和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第一端点),电阻R13和二极管D2串联于继电器K1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继电器K7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7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继电器K11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11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分别从该静电释放电路断开。
请继续结合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静电释放电路还包括滤波模块40,滤波模块40的输入端连接放电模块20的输出端,滤波模块40的输出端连接极性反转模块50的输入端,用于滤除该静电释放电路工作过程中的杂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滤波模块40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1,电阻R7、电阻R11和电感L2,电容C6、电阻R7、电容C7串联后连接第一端点。电容C6一端连接继电器K2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4的输出端,电容C8和电容C7并联。电感L2和电容C9分别与电阻R10并联,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电容C5和电阻R11后连接第一端点,电容C11和电容C5并联。
静电释放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充电时,外部高压电源输出端一端连接输入电源HV,另一端连接地GND。静电释放电路启动后,初始模式默认为人体模式,此时继电器K1导通,高压电源正极通过R3和继电器K1加载到电容C1和电容C2一端,电容C1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电阻R1和电阻R2连接到高压电源负极,通过此电路回路给电容C1和电容C2充电并储存电能。电阻R4和二极管D4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1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放电时,继电器K2、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导通,电容C1和电容C2储存的电能通过继电器K2、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继电器K6、继电器K10、电感L1构成回路,加载在待测元件两端(图2中所示待测元件接在接线排J2的第2脚和第4脚)。其中,电阻R5、二极管D6和电容C10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2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电阻R12和二极管D1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6线圈和继电器K10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在一个实施例中,接线排J2的第4脚为正极,第2脚为负极。在放电过程中,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1,电阻R7、电阻R11和电感L2构成的滤波模块40用于吸收电路产生的杂波。
如果需要反转输出极性,则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分别从该静电释放电路断开,继电器K7和继电器K11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电容C1和电容C2储存的电能通过继电器K2、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继电器K7、继电器K11、电感L1构成回路,且此时输出正极和负极反转过来,接线排J2的第4脚为负极,第2脚为正极。其中,电阻R13和二极管D2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7线圈和继电器K11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
当需要切换到机械模式时,模式切换模块30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10和放电模块20进入机械静电模式。此时,继电器K3、继电器K4、继电器K5根据该第二控制信号都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1、电容C2都并联,电阻R8被继电器K4短路,电阻R9被继电器K5短路,其中电阻R6和二极管D5用来吸收继电器K3、继电器K4和继电器K5线圈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同理启动电路后继电器K1导通,输入电源HV给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电容充电。放电时,继电器K2、继电器K6、继电器K10导通,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储存的电能通过继电器K2、继电器K4、继电器K5、电阻R10、继电器K6、继电器K10、电感L1构成回路,加载在待测元件两端(图2中所示待测元件接在接线排J2的第2脚和第4脚)。在一个实施例中,接线排J2的第4脚为正极,第2脚为负极。在放电过程中,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1,电阻R7、电阻R11和电感L2构成的滤波模块40,用于吸收电路产生的杂波。
如果需要反转输出极性,则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继电器K6和继电器K10分别从该静电释放电路断开,继电器K7和继电器K11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接入该静电释放电路,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电容C4储存的电能通过继电器K2、继电器K4、继电器K5、电阻R10、继电器K7、继电器K11、电感L1构成回路,且此时输出正极和负极反转过来,接线排J2的第4脚为负极,第2脚为正极。其中,电阻R13和二极管D2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7线圈和继电器K11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
该静电释放电路采用接触放电方式进行测试,相对于传统技术中的空气放电方式。本发明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通过外部软件控制充放电电压电流大小与充放电时间,并直接加载在待测元件两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充放电,非常方便安装在各种加工检测设备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待测元件包括芯片。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静电释放发生器(ESD发生器),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现有的ESD发生器基本采用进口设备(需要成套购买),不仅价格高,体积大,基本采用的是空气放电方式,无法在极短时间对电子器件连续放电,且不便于控制其充放电电压电流大小,影响生产效率。本发明的静电释放发生器(ESD发生器),不仅体积小,成本低,非常方便安装在各种加工检测设备上,并且便于与外部软件兼容,进而通过外部软件控制充放电电压电流大小与充放电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充放电,提高测试效率,进而提高待测元件的生产效率,满足生产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静电释放电路,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及模式切换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输入电源,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待测元件;所述模式切换模块一端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另一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用于储存电能;
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电能释放给所述待测元件;
所述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人体静电模式,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机械静电模式;
还包括:
极性反转模块,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用于根据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放电模块输出的正极和负极进行反转,所述极性反转模块包括继电器K7、继电器K11,电阻R13和二极管D2,所述继电器K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电阻R10,所述继电器K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1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11的输出端串联所述放电模块的电感L1接入第一端点,所述第一端点为所述充电模块的电容C3的第一端和所述充电模块的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的端点,所述电阻R13和二极管D2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继电器K7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7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11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11接入所述电路,所述放电模块的继电器K6和所述放电模块的继电器K10用于根据所述第三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6和所述继电器K10分别从所述电路中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继电器K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和二极管D4,所述电阻R3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输入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并联后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第一端点,且通过第一端点连接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共用第二端点,且通过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和所述二极管D4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电容C10,电阻R5、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继电器K2、继电器K6、继电器K10、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6、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所述继电器K2的输出端逐次串联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9、所述电阻R10后接入所述继电器K6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电感L1接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6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2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电容C10和串联后的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6并联,所述电阻R12和所述二极管D1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0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模块包括继电器K3、继电器K4、继电器K5、电阻R6和二极管D5,所述继电器K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所述继电器K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6和二极管D5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继电器K4并联在所述电阻R8的两端,所述继电器K5并联在所述电阻R9的两端,所述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3的输入端和所述继电器K3的输出端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4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4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5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5接入所述电路,所述继电器K3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3的输入端和所述继电器K3的输出端断开,所述继电器K4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4从所述电路中断开,所述继电器K5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K5从所述电路中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待测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3和二极管D2是用于吸收继电器K7线圈和继电器K11线圈工作时产生的反向电动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极性反转模块的输入端,用于滤除所述电路的杂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1,电阻R7、电阻R11和电感L2,所述电容C6、电阻R7和电容C7串联后连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容C6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4的输出端,所述电容C8和所述电容C7并联,所述电感L2和所述电容C9分别与所述电阻R10并联,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电容C5和电阻R11后连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容C11和所述电容C5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元件包括芯片。
10.一种静电释放发生器,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静电释放电路。
CN201811501996.9A 2018-12-10 2018-12-10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Active CN109752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1996.9A CN109752610B (zh) 2018-12-10 2018-12-10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1996.9A CN109752610B (zh) 2018-12-10 2018-12-10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2610A CN109752610A (zh) 2019-05-14
CN109752610B true CN109752610B (zh) 2021-02-26

Family

ID=66403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1996.9A Active CN109752610B (zh) 2018-12-10 2018-12-10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5261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49831U (zh) * 2011-09-06 2012-11-2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静电放电防护装置及由其组成的系统
CN104254783A (zh) * 2012-04-26 2014-12-31 3M创新有限公司 静电放电事件检测器
CN106200180A (zh) * 2016-09-09 2016-12-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静电释放防护装置及方法
CN106573252A (zh) * 2014-06-13 2017-04-19 Fl史密斯公司 对静电除尘器的高压电源进行控制
CN208066576U (zh) * 2018-02-11 2018-11-09 东莞市汉德制罐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静电高压发生器的全自动粉末内补涂设备
CN108933130A (zh) * 2017-05-23 2018-12-04 恩智浦美国有限公司 适用于静电放电(esd)保护的半导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44063Y (zh) * 2004-11-05 2005-11-30 杭州远方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静电放电发生器
CN101127477A (zh) * 2007-07-31 2008-02-20 上海三基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极性切换电路
US9213048B2 (en) * 2012-08-02 2015-12-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4066263A (zh) * 2013-03-20 2014-09-24 鸿富锦精密电子(天津)有限公司 静电枪
CN104535868B (zh) * 2015-01-09 2018-07-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电磁脉冲辐射环境下静电放电试验装置
CN206411198U (zh) * 2016-12-23 2017-08-15 海太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静电测试仪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49831U (zh) * 2011-09-06 2012-11-21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一种静电放电防护装置及由其组成的系统
CN104254783A (zh) * 2012-04-26 2014-12-31 3M创新有限公司 静电放电事件检测器
CN106573252A (zh) * 2014-06-13 2017-04-19 Fl史密斯公司 对静电除尘器的高压电源进行控制
CN106200180A (zh) * 2016-09-09 2016-12-0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静电释放防护装置及方法
CN108933130A (zh) * 2017-05-23 2018-12-04 恩智浦美国有限公司 适用于静电放电(esd)保护的半导体装置
CN208066576U (zh) * 2018-02-11 2018-11-09 东莞市汉德制罐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静电高压发生器的全自动粉末内补涂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easurement of the magnetic field radiating by electrostatic discharges during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ESD generators》;G.P.Fotis等;《Measurement》;20070531;全文 *
《高压静电发生器的设计与静电喷雾试验》;竹贝芬等;《江苏农机化》;20160630;全文 *
《高压静电放电发生器的研制》;朱武等;《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908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2610A (zh) 201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9384B (zh) 充电装置
CN101375479A (zh) 用来保护蓄电池的半导体单元、内置该半导体单元的电池组、以及使用该电池组的电子装置
CN105680501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以及其充电方法
US7449875B2 (en) Device for automatic detection of battery polarity
US7498770B1 (en) Load controlled battery charging device
CN106058798B (zh) 电压保护装置、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CN103138025A (zh) 一种漏电检测电路及电池系统
CN109752610B (zh) 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CN102769323A (zh) 超快速手机电池充电设备
CN104065116A (zh)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包充放电系统、方法以及电动工具
CN104810888A (zh) 一种超级电容充放电及反接保护电路
CN106058836A (zh) 大电流浪涌抑制器
CN105322620B (zh) 一种锂电池组充放电装置
CN202267725U (zh) 一种静电放电发生器
CN102508066A (zh) 一种静电放电发生器
CN103490451A (zh) 电池电压平衡电路
CN202616848U (zh) 超快速手机电池充电设备
CN114928236A (zh) 一种充电机x电容泄放电路和方法
CN110050197B (zh) 电源评估设备
CN202363937U (zh) 吸尘器的智能充放电电路
CN206076939U (zh) 大电流浪涌抑制器
CN204314366U (zh) 一种可充电的指针电流表
CN212083560U (zh) 一种交替模式esd发生器装置
CN213602559U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示波器探头
CN203951226U (zh)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包充放电系统以及电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