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30047A -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30047A
CN109730047A CN201910104534.1A CN201910104534A CN109730047A CN 109730047 A CN109730047 A CN 109730047A CN 201910104534 A CN201910104534 A CN 201910104534A CN 109730047 A CN109730047 A CN 109730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end opening
pest
butt
kil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45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俊宝
杨开朗
温晓健
郭文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1045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3004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30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300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害虫捕杀装置包括可套设于树干基部的筒体,筒体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底端开口的口径大于顶端开口的口径,顶端开口处设有固定组件,以使顶端开口与树干基部的表面紧贴,筒体的表面涂覆粘性物及复合杀虫剂。本发明基于害虫上下树习性和面对阻碍物特定的逃逸行为设计而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高效的捕获杀死害虫的同时,也适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将极大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昆虫抗药性提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环保、无公害、防治效果显著、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够持久有效地捕杀害虫。

Description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林业害虫防治主要依赖频繁的喷洒化学农药,该方法由于在短时间内见效快而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化学药剂滥用,造成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着化学药剂的使用而增加,化学药剂防治的持效期大大缩减。
近10多年来,由于缺乏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沟眶象、臭椿沟眶象迅速蔓延,已造成大量的臭椿受害。由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逃逸行为方面的差异性,造成了沟眶象的防治方法不能显著的控制臭椿沟眶象种群。臭椿沟眶象危害非常严重,部分地段被害株率高达100%,致死株率达30%以上。因此,开发臭椿沟眶象高效的捕杀装置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害虫捕杀滥用化学药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防治的持效期短、效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包括可套设于树干基部的筒体,所述筒体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所述底端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顶端开口的口径,所述顶端开口处设有固定组件,以使所述顶端开口与树干基部的表面紧贴,所述筒体的表面涂覆粘性物及复合杀虫剂。
其中,所述底端开口处设有分离组件,以使所述底端开口与树干基部的表面保持分离。
其中,所述筒体包括内层筒体和外层筒体,所述内层筒体的上端与所述外层筒体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其二者的连接处,所述内层筒体的下端与所述外层筒体的下端分离,且所述分离组件设置于所述内层筒体的下端。
其中,所述分离组件包括钩环件,所述钩环件沿所述底端开口周向环绕设置,所述钩环件一端为钩体,另一端为环体,所述钩体可与所述环体钩接。
其中,所述筒体为网片状,且所述筒体的网孔为正方形,所述网孔的边长为2.5~3.5mm。
其中,所述钩环件由铁丝制成,所述钩环件通过环绕穿越所述网孔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底端。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弹性固定带。
其中,所述粘性物包括100份的粘虫胶和10份的稀释剂。
其中,所述复合杀虫剂由氯氰菊酯微胶囊、马拉硫磷以及噻虫啉微胶囊按照体积比1:1:1混合后加水稀释600倍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害虫捕杀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顶端具有弹性固定带的网片沿树干基部缠绕一圈,形成套设在树干基部处的筒体;
S2,将铁丝依次从网片底端的网孔中穿入,完成后将铁丝一端制作成环体,另一端制作成钩体,并将钩体与环体钩接,形成一个使网片底端与树干基部表面保持分离的分离组件;
S3,将粘性物均匀涂抹于网片表面;
S4,将复合杀虫剂均匀喷洒在网片与粘性物组成的复合体表面。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害虫捕杀装置为具有两端开口的筒体,可套设于树干基部,顶端开口通过固定组件紧贴固定在树干基部,底端开口比顶端开口的口径大,使筒体整体除顶端开口部分外其余均与树干基部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以此在筒体与树干基部之间形成捕获区域,害虫由底端开口顺利爬入捕获区域内,被筒体紧贴于树干基部处的顶端开口拦截留在捕获区域内,避免害虫上爬至树干上部和枝叶处,同时通过均匀涂抹在筒体表面的粘性物以及喷施在筒体表面的复合杀虫剂,可有效将害虫捕获并杀死,防止害虫沿着树干扩散。本发明基于害虫上下树习性和面对阻碍物特定的逃逸行为设计而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高效的捕获杀死害虫的同时,也适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将极大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昆虫抗药性提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环保、无公害、防治效果显著、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够持久有效地捕杀害虫。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之外,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害虫捕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害虫捕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2:固定组件;3:分离组件;11:顶端开口;12:底端开口;13:内层筒体;14:外层筒体;31:钩体;32: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个”、“若干根”、“若干组”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害虫捕杀装置,包括可套设于树干基部的筒体1,筒体1具有顶端开口11和底端开口12,底端开口12的口径大于顶端开口11的口径,顶端开口11处设有固定组件2,以使顶端开口11与树干基部的表面紧贴,筒体1的表面涂覆粘性物及复合杀虫剂。
本发明的害虫捕杀装置为具有两端开口的筒体,可套设于树干基部,顶端开口通过固定组件紧贴固定在树干基部,底端开口比顶端开口的口径大,使筒体整体除顶端开口部分外其余均与树干基部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以此在筒体与树干基部之间形成捕获区域,害虫由底端开口顺利爬入捕获区域内,被筒体紧贴于树干基部处的顶端开口拦截留在捕获区域内,避免害虫上爬至树干上部和枝叶处,同时通过均匀涂抹在筒体表面的粘性物以及喷施在筒体表面的复合杀虫剂,可有效将害虫捕获并杀死,防止害虫沿着树干扩散。本发明基于害虫上下树习性和面对阻碍物特定的逃逸行为设计而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高效的捕获杀死害虫的同时,也适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将极大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昆虫抗药性提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环保、无公害、防治效果显著、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够持久有效地捕杀害虫。
其中,底端开口12处设有分离组件3,以使底端开口12与树干基部的表面保持分离。筒体的底端开口处设置分离组件,分离组件可使底端开口固定成型,保证底端开口与树干基部之间的距离,确保底端开口始终敞开,使害虫可顺利爬入筒体与树干基部之间的捕获区域。
其中,分离组件3包括钩环件,钩环件沿底端开口12周向环绕设置,钩环件一端为钩体31,钩环件另一端为环体32,钩体31可与环体32钩接。分离组件在筒体底端环绕设置,固定筒体底端的形状,保证底端开口与树干基部之间的距离,使害虫能顺利进入捕获区域。钩环件环绕底端开口一周后,首尾的钩体和环体钩接在一起,形成固定的环形。
其中,筒体1为网片状,且筒体1的网孔为正方形,网孔的边长为2.5~3.5mm。本实施例中筒体为网片状,网片可呈裙摆状或圆台状缠绕在树干基部,网片的上端形成顶端开口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树干基部,网片的下端形成底端开口通过分离组件定型与树干基部保持分离。网片规格为50-130cm×35cm,网片的网孔为正方形,网孔边长为2.5~3.5mm。
其中,钩环件由铁丝制成,钩环件通过环绕穿越网孔固定于筒体1的底端。本实施例中钩环件为铁丝制成,直径为1mm的铁丝一端为钩状,另一端环状。钩环件穿越网片下端的网眼,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其作用使网片下端与树干基部表面分离,使害虫能顺利进入捕获区域。
其中,固定组件2包括弹性固定带。固定件可采用弹性固定带,将网片的上端固定在树干基部,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拆卸更换。
其中,粘性物包括100份的粘虫胶和10份的稀释剂。复合杀虫剂由氯氰菊酯微胶囊、马拉硫磷以及噻虫啉微胶囊按照体积比1:1:1混合后加水稀释600倍而成。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害虫捕杀装置与上述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筒体1包括内层筒体13和外层筒体14,内层筒体13的上端与外层筒体14的上端连接,且固定组件2设置于其二者的连接处,内层筒体13的下端与外层筒体14的下端分离,且分离组件3设置于内层筒体13的下端。筒体分为内层和外层,外层套设于内层的外侧,且外层筒体的上端与内层筒体的上端封闭连接,以内层筒体的上端形成顶端开口,分离组件设置在内层筒体的下端保证其与树干基部之间的距离,多层筒体可横向扩大树干基部周围害虫捕获范围,更全面的保护树干。本实施例中筒体采用网片,网片的两宽边的中线处设有弹性固定带,弹性固定带将网片分为两部分,对折后将其环绕在树干基部,并通过弹性固定带固定。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还提供了害虫捕杀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顶端具有弹性固定带的网片沿树干基部40cm处缠绕一圈,形成套设在树干基部处的筒体;
S2,将铁丝依次从网片底端每隔5cm穿入一个网孔,完成后将铁丝一端制作成环体,另一端制作成钩体,并将钩体与环体钩接,形成一个使网片底端与树干基部表面保持分离的分离组件,使网面整体形成为圆台状或裙摆状;
S3,将粘性物均匀涂抹于网片表面;
S4,将复合杀虫剂均匀喷洒在网片与粘性物组成的复合体表面。
如表1所示,为本发明的害虫捕杀装置、以及现有技术中害虫捕获装置和粘虫胶环捕获成虫量比较情况。
处理一:将本发明的害虫捕杀装置捆绑于树干上;处理二:将现有技术的害虫捕获装置捆绑于树干上,但是不涂抹任何黏性物质且不加入任何杀虫剂;处理三:将粘性物在树干基部上涂抹成高度为10cm左右的粘虫胶环。选择30株臭椿沟眶象危害严重的臭椿树,用自喷漆对臭椿树进行编号,将以上3种处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的方式安排在对应的臭椿树上。每3-4周统计1次不同处理捕获的成虫数量。
试验结果见下表1:
表1
(注:表1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防治效果后面的小写字母相同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害虫捕杀装置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捕获装置和粘虫胶环。
随机选择30株臭椿沟眶象危害严重的臭椿树,捆绑本发明害虫捕杀装置。两周后调查防治效果,逐株调查昆虫捕杀装置捕获的沟眶象成虫数量和树上的沟臭椿沟眶象成虫数量,结果见下表2: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显著降低了害虫的虫的虫密度,防治效果高达43.88%。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害虫捕杀装置为具有两端开口的筒体,可套设于树干基部,顶端开口通过固定组件紧贴固定在树干基部,底端开口比顶端开口的口径大,使筒体整体除顶端开口部分外其余均与树干基部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以此在筒体与树干基部之间形成捕获区域,害虫由底端开口顺利爬入捕获区域内,被筒体紧贴于树干基部处的顶端开口拦截留在捕获区域内,避免害虫上爬至树干上部和枝叶处,同时通过均匀涂抹在筒体表面的粘性物以及喷施在筒体表面的复合杀虫剂,可有效将害虫捕获并杀死,防止害虫沿着树干扩散。本发明基于害虫上下树习性和面对阻碍物特定的逃逸行为设计而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高效的捕获杀死害虫的同时,也适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将极大的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昆虫抗药性提高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环保、无公害、防治效果显著、制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持效期长的优点,能够持久有效地捕杀害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套设于树干基部的筒体,所述筒体具有顶端开口和底端开口,所述底端开口的口径大于所述顶端开口的口径,所述顶端开口处设有固定组件,以使所述顶端开口与树干基部的表面紧贴,所述筒体的表面涂覆粘性物及复合杀虫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开口处设有分离组件,以使所述底端开口与树干基部的表面保持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包括内层筒体和外层筒体,所述内层筒体的上端与所述外层筒体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其二者的连接处,所述内层筒体的下端与所述外层筒体的下端分离,且所述分离组件设置于所述内层筒体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组件包括钩环件,所述钩环件沿所述底端开口周向环绕设置,所述钩环件一端为钩体,另一端为环体,所述钩体可与所述环体钩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为网片状,且所述筒体的网孔为正方形,所述网孔的边长为2.5~3.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环件由铁丝制成,所述钩环件通过环绕穿越所述网孔固定于所述筒体的底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弹性固定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性物包括100份的粘虫胶和10份的稀释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害虫捕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杀虫剂由氯氰菊酯微胶囊、马拉硫磷以及噻虫啉微胶囊按照体积比1:1:1混合后加水稀释600倍而成。
10.一种害虫捕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顶端具有弹性固定带的网片沿树干基部缠绕一圈,形成套设在树干基部处的筒体;
S2,将铁丝依次从网片底端的网孔中穿入,完成后将铁丝一端制作成环体,另一端制作成钩体,并将钩体与环体钩接,形成一个使网片底端与树干基部表面保持分离的分离组件;
S3,将粘性物均匀涂抹于网片表面;
S4,将复合杀虫剂均匀喷洒在网片与粘性物组成的复合体表面。
CN201910104534.1A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097300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4534.1A CN109730047A (zh)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4534.1A CN109730047A (zh)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30047A true CN109730047A (zh) 2019-05-10

Family

ID=66367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4534.1A Pending CN109730047A (zh) 2019-02-01 2019-02-01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300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5285A (zh) * 2021-07-08 2021-10-08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一种草履蚧的绿色防治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1952A1 (de) * 1997-11-21 1999-06-02 Franz Marcel Vorrichtung zum Verhindern des Hockletterns des Frostspanners an Baumstämmen
CN201360458Y (zh) * 2009-02-20 2009-12-16 王志刚 一种双向阻集昆虫器
CN105188366A (zh) * 2013-03-11 2015-12-23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用于防治害虫侵袭木本植物的系统和方法
CN106973880A (zh) * 2017-04-01 2017-07-25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
CN207136029U (zh) * 2017-08-04 2018-03-27 周铁 一种捕金蝉装置
CN207589953U (zh) * 2017-10-25 2018-07-10 徐士岐 裙式树木害虫阻隔捕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1952A1 (de) * 1997-11-21 1999-06-02 Franz Marcel Vorrichtung zum Verhindern des Hockletterns des Frostspanners an Baumstämmen
CN201360458Y (zh) * 2009-02-20 2009-12-16 王志刚 一种双向阻集昆虫器
CN105188366A (zh) * 2013-03-11 2015-12-23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用于防治害虫侵袭木本植物的系统和方法
CN106973880A (zh) * 2017-04-01 2017-07-25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
CN207136029U (zh) * 2017-08-04 2018-03-27 周铁 一种捕金蝉装置
CN207589953U (zh) * 2017-10-25 2018-07-10 徐士岐 裙式树木害虫阻隔捕捉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5285A (zh) * 2021-07-08 2021-10-08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一种草履蚧的绿色防治方法
CN113475285B (zh) * 2021-07-08 2022-06-17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一种草履蚧的绿色防治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67020B1 (en) Mosquito control devices using durable coating-embedded pesticides
CN111406744B (zh) 一种灰茶尺蠖和茶毛虫通用型性信息素组合物、性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730047A (zh) 一种害虫捕杀装置及方法
WO2010017128A2 (en) Device for attrac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coffee berry borer, hypothenemus hampei (coleoptera: scolytidae)
CN109429835A (zh) 一种北美红枫星天牛的防治方法
CN106973880A (zh) 一种昆虫捕获装置及方法
CN205385809U (zh) 一种黄蓝板混合型粘虫装置
CN112219850A (zh) 一种蓟马引诱剂与杀虫剂联合诱杀方法
CN106386284A (zh) 利用捕食螨防治果树害螨的方法
KR101371162B1 (ko) 오징어 낚시용 유인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2678131U (zh) 一种白蚁防治装置
Özdem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p types and lures used for mass trapping to control cherry fruit fly [Rhagoletis cerasi (L., 1758)](Diptera: Tephritidae)
CN105746259A (zh) 一种用于樱花树涂树的装置
KR102236719B1 (ko) 새꼬막 채묘틀용 무게추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4488615A (zh) 甘蓝的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CN112825836A (zh) 一种红火蚁防逃逸快速处理技术
CN111041823A (zh) 一种杀虫剂可控释放织物的制备方法
CN210298778U (zh) 一种稻田无害化防鼠组合装置
CN208175863U (zh) 果蝇诱杀装置
CN107371926A (zh) 一种虫鼠防护器
JPH0240784Y2 (zh)
CN216058943U (zh) 一种林地草兔危害用铁丝兔套防治装置
CN210226628U (zh) 一种诱虫粘贴胶带
CN210329072U (zh) 一种十字挡板天牛诱捕器
CN216438339U (zh) 一种成虫诱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