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08232A - 空气对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对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08232A
CN109708232A CN201711006200.8A CN201711006200A CN109708232A CN 109708232 A CN109708232 A CN 109708232A CN 201711006200 A CN201711006200 A CN 201711006200A CN 109708232 A CN109708232 A CN 109708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air deflector
pedestal
hollow air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062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伟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Co Ltd, Lite On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0620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08232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08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8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包括底座、中空导风框以及百叶窗。底座具有进风口。中空导风框装设于底座上且具有出风口。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出风口连通进风口。百叶窗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百叶窗具有框架以及间隔设置于框架内的多个叶片。

Description

空气对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的空气对流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安装在窗户上的通风装置,都是以具有扇叶的风扇,来达到室内外空气对流的目的。然而,风扇占了窗户的部分面积,影响美观。再者,扇叶高速旋转有扇叶伤人的危险,且扇叶后方的马达会发烫,会导致吹进来的风变成热风。此外,碍于风扇的尺寸,整扇窗户只能安装固定尺寸的风扇,其余的部分要密封,才能达到风扇原有的效果,因此上述的安装方式所产生空气对流的效果有限,且风扇的安装相当不便。另外,上述的通风装置仅具有单一功能,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于装置的多功能需求,故不符合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其兼具有遮阳以及室内外空气对流的效果,具有多功能性。
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其包括底座、中空导风框以及百叶窗。底座具有进风口。中空导风框装设于底座上,且具有出风口,其中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出风口连通进风口。百叶窗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且具有框架以及间隔设置于框架内的多个叶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百叶窗与底座电性连接,且框架覆盖中空导风框以及底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空气对流装置还包括控制模块、马达及感测器。控制模块设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马达设置于底座。感测器,其配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控制模块根据感测器的感测信号调整百叶窗的叶片的角度,或控制模块根据感测器的感测信号调整马达的转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空气对流装置还包括通讯模块及接收器。通讯模块配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以获取远端的环境数据,并对应产生环境信号。接收器配置于底座内或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且耦接通讯模块,以接收环境信号并产生环境驱动信号。控制模块依据环境驱动信号调整马达的转速,或控制模块根据环境驱动信号调整百叶窗的叶片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中空导风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而百叶窗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侧以及第四侧,且百叶窗的第三侧直接接触中空导风框的第二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的叶片开启时,光线由中空导风框的第一侧入射至百叶窗的第四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的叶片关闭时,于中空导风框的第一侧的第一空气以及百叶窗第四侧的第二空气不互相流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中空导风框启动且百叶窗的叶片开启时,空气由中空导风框的第一侧往百叶窗的第四侧流动。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的设计中,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中空导风框的出风口连通底座的进风口,即形成一种没有扇叶的空气倍增器,而百叶窗则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除了可通过百叶窗的叶片而达到遮阳的效果外,也可通过百叶窗与中空导风框的搭配而达到室内外空气对流的作用。简言之,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具有多功能、安全性与较美观的优势。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对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B示出为沿图1A中线Ⅰ-Ⅰ’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1C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2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开启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关闭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中空导风框启动且百叶窗开启时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空气对流装置;
110:底座;
112:进风口;
114:马达;
116:空气;
118:控制模块;
120:中空导风框;
122:出风口;
124:第一侧;
126:第二侧;
130:百叶窗;
132:框架;
134:叶片;
136:第三侧;
138:第四侧;
140:感测器;
150:通讯模块;
160:接收器;
170:光线;
A1:第一空气;
A2:第二空气;
A3:空气;
L1:感测信号;
L2:环境信号;
L3:驱动信号;
P1:第一区域;
P2: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对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B示出为沿图1A中线Ⅰ-Ⅰ’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1C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电路方块示意图。请先同时参考图1A和图1B,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对流装置100包括底座110、中空导风框120以及百叶窗130。此处,本实施例的空气对流装置100例如是设置于窗户或窗框上。
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底座110具有进风口112,而中空导风框120装设于底座110上,且具有一出风口122。中空导风框120与底座110电性连接,且出风口122连通进风口112。百叶窗130装设于中空导风框120上,且具有一框架132以及间隔设置于框架132内的多个叶片134。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叶片134以相同方向呈等间隔设置于框架132内为例进行说明,(图1A中仅示意地示出七个),其中框架132覆盖中空导风框120以及底座110,且百叶窗130与底座110电性连接。
更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中空导风框12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124以及第二侧126,而百叶窗130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侧136以及第四侧138。在本实施例中,百叶窗130的第三侧136直接接触中空导风框120的第二侧126,而中空导风框120的第一侧124所在的第一区域P1例如是在室外,而百叶窗130的第四侧138所在的第二区域P2例如是在室内。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域P1也可以是室内,而第二区域P2也可以是室外。
接着,请参照图1C,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对流装置100还包括控制模块118、马达114与感测器140,其中控制模块118、马达114以及感测器140皆设置于底座110内。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18以及感测器140也可配置于中空导风框120上或百叶窗130上,于此并不加以限制。控制模块118根据感测器140的一感测信号L1调整百叶窗130的叶片134的角度,或者是,控制模块118根据感测器140的感测信号L1调整马达114的转速。本实施例的感测器140可例如是用来感测周遭环境的温度、湿度或亮度等,进而产生出感测信号L1。于是,本实施例的空气对流装置100可依据感测器140的感测信号L1,调整百叶窗130的叶片134的角度,即可控制百叶窗130开启或关闭叶片134,或者是,根据感测信号L1调整马达114的转速,以改变中空导风框120的出风量。
再者,本实施例的空气对流装置100可利用马达114将空气116由底座110的进风口112吸入且由中空导风框120的出风口122排出。如此一来,依据白努利效应(Bernoulli'sprinciple),使得从中空导风框120的第一侧124引入并从百叶窗130的第四侧138吹出比进风口112吸入的空气116多15-18倍的风量。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底座110与中空导风框120可视为一种没有扇叶的空气倍增器。
此外,如图1C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对流装置100也可选择性地包括通讯模块150以及接收器160。通讯模块150配置于底座110内,以获取远端的一环境数据,例如是气象局的天气预报或即时监控等,并对应产生一环境信号L2。接收器160配置于底座110内且耦接通讯模块150,以接收环境信号L2并产生一环境驱动信号L3。接着,控制模块118依据环境驱动信号L3调整马达114的转速,或者是,控制模块118依据环境驱动信号L3而调整百叶窗130的叶片134的角度。当然,于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通讯模块以及接收器也可选择性地配置于中空导风框上或百叶窗上,且百叶窗可通过底座启动或使用者自己手动,上述皆属于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图2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开启时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C与图2,当中空导风框120未启动且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开启时,一光线170由中空导风框120的第一侧124入射至百叶窗130的第四侧138。举例来说,当白天时,感测器140感测到第一区域P1的阳光与风量皆充足时,则会产生出感测信号L1,以开启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关闭中空导风框120使光线170照进室内。
图3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百叶窗关闭时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C与图3,当中空导风框120未启动且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关闭时,于中空导风框120的第一侧124的一第一空气A1以及百叶窗130的第四侧138的一第二空气A2不互相流通。举例来说,当感测器140感测到第一区域P1的空气不佳或阳光太大时,则会产生出感测信号L1,关闭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及中空导风框120,以使第一区域P1的热空气或冷空气不会吹进第二区域P2,可达到遮阳以及阻绝脏空气的效果。此外,当通讯模块150获取到气象局通知有沙尘暴或有PM2.5的警示时,则会通过产生环境信号L2给接收器160,并通过接收器160产生的环境驱动信号L3,使底座110启动以同时关闭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及中空导风框120,进而使第一区域P1的沙尘暴或PM2.5不会吹进第二区域P2。
图4示出为图1A的空气对流装置的中空导风框启动且百叶窗开启时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C与图4,当中空导风框120启动且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开启时,一空气A3由中空导风框120的第一侧124往百叶窗130的第四侧138流动。举例来说,当感测器140感测到第二区域P2的温度不适时,则会通过产生出感测信号L1,开启百叶窗130的叶片134及中空导风框120,进而第一区域P1的冷空气吹进第二区域P2,并通过中空导风框120将第一区域P1的冷空气以倍增的方式吸入至第二区域P2,使第二区域P2具有舒适的环境温度。此时,百叶窗130可通过手动或底座110启动以自动调整的方式调整叶片134的角度,来同时达到遮阳与进风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的设计中,中空导风框与底座电性连接,且中空导风框的出风口连通底座的进风口,即形成一种没有扇叶的空气倍增器,而百叶窗则装设于中空导风框上。如此一来,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除了可通过百叶窗的叶片而达到遮阳的效果外,也可通过百叶窗与中空导风框的搭配而达到室内外空气对流的作用。简言之,本发明的空气对流装置具有多功能、安全性与较美观的优势。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空气对流装置还整合了感测器,具有温控的功能。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空气对流装置还整合了通讯模块与接收器,其可获取远端数据并依据数据调整百叶窗的叶片或调整马达的转速。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8)

1.一种空气对流装置,包括:
底座,具有进风口;
中空导风框,装设于所述底座上,且具有出风口,其中所述中空导风框与所述底座电性连接,且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以及
百叶窗,装设于所述中空导风框上,且具有框架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框架内的多个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其中所述百叶窗与所述底座电性连接,且所述框架覆盖所述中空导风框以及所述底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还包括:
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底座内或所述中空导风框上或所述百叶窗上;
马达,设置于所述底座内;以及
感测器,配置于所述底座内或所述中空导风框上或所述百叶窗上,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感测器的感测信号调整所述百叶窗的所述多个叶片的角度,或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感测器的所述感测信号调整所述马达的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还包括:
通讯模块,配置于所述底座内或所述中空导风框上或所述百叶窗上,以获取远端的环境数据,并对应产生环境信号;以及
接收器,配置于所述底座内或所述中空导风框上或所述百叶窗上且耦接所述通讯模块,以接收所述环境信号并产生环境驱动信号,其中所述控制模块依据所述环境驱动信号调整所述马达的转速,或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环境驱动信号调整百叶窗的所述多个叶片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其中所述中空导风框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而所述百叶窗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三侧以及第四侧,且所述百叶窗的所述第三侧直接接触所述中空导风框的所述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其中当所述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所述百叶窗的所述多个叶片开启时,光线由所述中空导风框的所述第一侧入射至所述百叶窗的所述第四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其中当所述中空导风框未启动且所述百叶窗的所述多个叶片关闭时,于所述中空导风框的所述第一侧的第一空气以及所述百叶窗的所述第四侧的第二空气不互相流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对流装置,其中当所述中空导风框启动且所述百叶窗的所述多个叶片开启时,空气由所述中空导风框的所述第一侧往所述百叶窗的所述第四侧流动。
CN201711006200.8A 2017-10-25 2017-10-25 空气对流装置 Pending CN1097082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06200.8A CN109708232A (zh) 2017-10-25 2017-10-25 空气对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06200.8A CN109708232A (zh) 2017-10-25 2017-10-25 空气对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08232A true CN109708232A (zh) 2019-05-03

Family

ID=66252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06200.8A Pending CN109708232A (zh) 2017-10-25 2017-10-25 空气对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08232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6225Y (zh) * 1999-07-12 2000-07-05 黄诣壬 驱动式百叶自然通风器
CN102251734A (zh) * 2011-04-11 2011-11-23 郭波 多功能百叶可调式自然通风窗
KR101256039B1 (ko) * 2012-12-27 2013-04-18 현대산업개발 주식회사 일체형 스크린 루버 구조체
KR20150068280A (ko) * 2013-12-11 2015-06-19 강철 루버의 수동 및 자동 개폐겸용 환기창
CN204513680U (zh) * 2015-03-30 2015-07-29 南京金中建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手摇百叶式幕墙通风器
CN105003063A (zh) * 2015-07-15 2015-10-28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室内采光和通风一体化装置
CN205403044U (zh) * 2016-02-26 2016-07-27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式密闭空间的外部气体阻隔设备
CN206256847U (zh) * 2016-11-03 2017-06-16 广东永兴铝型材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改变室内通风效果的百叶遮阳窗
CN106958407A (zh) * 2017-03-22 2017-07-18 湖北商贸学院 一种多功能智能窗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6225Y (zh) * 1999-07-12 2000-07-05 黄诣壬 驱动式百叶自然通风器
CN102251734A (zh) * 2011-04-11 2011-11-23 郭波 多功能百叶可调式自然通风窗
KR101256039B1 (ko) * 2012-12-27 2013-04-18 현대산업개발 주식회사 일체형 스크린 루버 구조체
KR20150068280A (ko) * 2013-12-11 2015-06-19 강철 루버의 수동 및 자동 개폐겸용 환기창
CN204513680U (zh) * 2015-03-30 2015-07-29 南京金中建幕墙装饰有限公司 手摇百叶式幕墙通风器
CN105003063A (zh) * 2015-07-15 2015-10-28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室内采光和通风一体化装置
CN205403044U (zh) * 2016-02-26 2016-07-27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散式密闭空间的外部气体阻隔设备
CN206256847U (zh) * 2016-11-03 2017-06-16 广东永兴铝型材厂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改变室内通风效果的百叶遮阳窗
CN106958407A (zh) * 2017-03-22 2017-07-18 湖北商贸学院 一种多功能智能窗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42194B1 (ja) 吸排気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ダブルスキンシステム
CN206481551U (zh) 一种大型户外温室控制器
CN106304788B (zh) 一种户外广告机
EP2199694B1 (en) Ceiling air conditioner
CN207123074U (zh) 一种浴室多功能取暖器
KR101600974B1 (ko) 다기능 스마트 파사드 모듈 및 이를 적용한 건축 구조물
CN109708232A (zh) 空气对流装置
CN208456431U (zh) 透明透气防风防雨防蚊蝇复合窗
CN105409099B (zh) 电机驱动器罩盖
CN109448577A (zh) 户外双面lcd数字标牌散热风道结构
KR20180130175A (ko) 강제 환기 모듈
CN107123938A (zh) 一种预制舱及通风系统
CN208803603U (zh) 节能光伏幕墙
TWI662234B (zh) 空氣對流裝置
CN20790737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用的电控盒
CN104234594A (zh) 通风窗
US20160356508A1 (en) Air conditioner compressor cover
CN207144743U (zh) 复合式感光调光窗户
CN206806837U (zh) 一种预制舱及通风系统
CN206370258U (zh) 一种设有防水装置的舞台显示屏
CN205605029U (zh) 门窗通风器
CN204186262U (zh) 一种箱式光伏逆变房可调式通风窗
CN214381096U (zh) 一种车牌识别内置像机对流式遮阳罩
CN21479171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09116544U (zh) 一种暖手用的桌面型暖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