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08229A -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08229A
CN109708229A CN201810947502.3A CN201810947502A CN109708229A CN 109708229 A CN109708229 A CN 109708229A CN 201810947502 A CN201810947502 A CN 201810947502A CN 109708229 A CN109708229 A CN 109708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fier
radiation
water mist
burst siz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475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08229B (zh
Inventor
肖建文
邹孟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neConnect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neConnect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neConnect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neConnect Sma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4750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082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08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8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08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08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湿器控制方法,该加湿器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加湿器所处空间的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根据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和辐射吸收量确定加湿器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控制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加湿器控制装置、加湿器和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实现加湿器加湿的同时可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提高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

Description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加湿器控制方法、加湿器控制装置、加湿器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加湿器的市场需求逐渐的增大,尤其用户大多在办公室使用,以提高办公环境的舒适性。然而,目前的加湿器功能单一,除了加湿外,没有考虑到办公环境中电脑等办公设备产生的辐射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器控制方法,旨在实现加湿器加湿的同时可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提高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器控制方法,所述加湿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加湿器所处空间的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所述加湿器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
控制所述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
优选地,所述获取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
根据所述距离和预设吸收值确定所述辐射吸收量。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以及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目标吸收量;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确定所述水雾释放的基准值,根据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释放的修正值;
根据所述基准值和所述修正值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确定所述水雾中水的释放量,根据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
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和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和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和所述距离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优选地,所述加湿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加湿器控制装置,所述加湿器控制控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加湿器控制程序,所述加湿器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包括喷头、水雾形成装置、壳体、辐射吸收层以及如上所述的加湿器控制装置,所述喷头与所述水雾形成装置连接且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水雾形成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辐射吸收层设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水雾形成装置与所述加湿器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加湿器控制程序,所述加湿器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加湿器控制方法,根据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控制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其中,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通过保证加湿器加湿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吸收环境中的辐射量,实现加湿器加湿的同时可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提高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方法的第三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方法的第四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获取加湿器所处空间的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以及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所述加湿器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控制所述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
由于现有技术中,加湿器功能单一,除了加湿外,没有考虑到办公环境中电脑等办公设备产生的辐射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面实施例中的解决方法,实现加湿器加湿的同时可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提高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加湿器。如图1该加湿器可具体包括喷头 100、水雾形成装置200、壳体300、辐射吸收层400以及加湿器控制装置500。喷头100穿设于壳体300、且与水雾形成装置200连接,喷头100可用于将水雾形成装置200形成的水雾向加湿器所在的环境喷出。水雾形成装置200安装于壳体300内,具体的水雾形成装置200可包括储水单元和辐射吸收物质生成单元,储水单元可用于储存水,辐射吸收物质生成单元可用于生成辐射吸收物质,辐射吸收物质可为臭氧。水雾形成装置200可用于将储水单元中的水进行雾化后和辐射吸收物质生成单元形成的辐射吸收物质进行混合,形成包含水和辐射吸收物质的水雾。水雾形成装置200与加湿器控制装置500 通讯连接,加湿器控制装置500通讯装置可水雾形成装置200的运行进行控制。
辐射吸收层400可具体由吸波材料制成,吸波材料形成薄膜涂覆或者电镀于壳体300的表面,用于与环境中的空气接触,吸收环境中的辐射。辐射吸收层400可设于壳体300的外表面,直接与环境接触;也可为了美观,设于壳体300的内表面,在壳体300相应辐射吸收层400的位置设有通风口,环境中的空气可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壳体300的内表面与辐射吸收层400接触,从而使辐射吸收层400可吸收环境中的辐射。辐射吸收层400具体的位置、大小、形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其中,如图2所示,加湿器控制装置500可以包括:处理器5001,例如CPU,存储器5002,环境湿度检测单元5003,环境辐射量检测单元5004和环境温度检测单元5005。存储器5002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 (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5002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5001的存储装置。
环境湿度检测单元5003,与处理器5001通讯连接,具体用于检测加湿器所在空间的环境湿度。环境湿度检测单元5003可内置于加湿器中,也可外置于加湿器独立设于加湿器所在空间。其中,环境湿度检测单元5003可优选的设于目标用户的周围,如环境湿度检测单元5003可为目标用户所穿戴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使所检测的环境湿度更贴近于目标用户所感受的环境湿度。
环境辐射量检测单元5004,与处理器5001通讯连接,具体用于检测加湿器所在空间的环境辐射量。环境辐射量检测单元5004可内置于加湿器中,也可外置于加湿器独立设于加湿器所在空间。其中,环境辐射量检测单元5004 可优选的设于目标用户的周围,如环境辐射量检测单元5004可为目标用户所穿戴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使所检测的环境湿度更贴近于目标用户所感受的环境辐射量。
环境温度检测单元5005,与处理器5001通讯连接,具体用于检测加湿器所在空间的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检测单元5005可内置于加湿器中,也可外置于加湿器独立设于加湿器所在空间。其中,环境温度检测单元5005可优选的设于目标用户的周围,如环境温度检测单元5005可为目标用户所穿戴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使所检测的环境湿度更贴近于目标用户所感受的环境温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5002中可以包括加湿器控制程序。处理器5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5002中存储的加湿器控制程序,并执行以下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方法的相关操作。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加湿器控制程序,所述加湿器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实施例中加湿器控制方法的步骤的相关操作。
参照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器控制方法,所述加湿器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加湿器所处空间的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
环境湿度具体为加湿器所处空间的空气湿度,环境辐射量具体为加湿器所处空间的辐射量。环境湿度和环境辐射量可通过安装在加湿器上的湿度检测装置和辐射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环境湿度和环境辐射量也可通过加湿器所处空间内目标用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上的湿度检测单元和辐射检测单元进行检测,以获取用户所感受到的实际环境参数。其中,目标用户为使用该加湿器的用户,目标用户可携带与加湿器通讯连接的标识物,加湿器可通过识别标识物以确定使用该加湿器的目标用户。
辐射吸收量为加湿器上的辐射吸收层所吸收的辐射量。辐射吸收量可为预设吸收值,可通过多次检测、拟合得到辐射吸收层所能吸收的最大辐射吸收量作为预设吸收值;此外,为了辐射吸收量更准确,可通过实际检测、计算等手段确定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辐射吸收层为设于加湿器上、且用于与加湿器所处空间中的空气接触、吸收环境中的辐射的结构层,可具体由吸波材料制成,通过吸波材料形成薄膜涂覆或者电镀于加湿器的壳体的表面。
步骤S20,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所述加湿器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
通过大量的数据样本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考虑环境辐射、环境湿度、辐射吸收层的吸收能力对水雾释放量的影响,得到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辐射吸收量以及水雾的释放量这几个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拟合关系可具体采用计算公式、表格等形式。在加湿器运行时,通过采集到的当前的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加湿器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结合预先制定的拟合关系便可确定可同时满足湿度要求、减少辐射的水雾的释放量。环境湿度越低所需的水雾的释放量或者水雾中水的释放量越多;辐射吸收量一定的情况下,环境辐射量越大所需的水雾的释放量或者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越多;或者,环境辐射量一定的情况下,辐射吸收量越大所需的水雾的释放量或者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越少,等等,综合考虑上述规律对水雾的释放量的影响,制定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辐射吸收量与水雾的释放量之间的拟合关系。
其中,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辐射吸收物质可具体为臭氧。水雾中水和辐射吸收物质的混合比例可为预设比例,也可根据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和辐射吸收量进行具体确定。
步骤S30,控制所述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
确定了水雾的释放量后,可按照所确定的释放量控制加湿器中水雾形成装置释放预设比例的水雾,也可按照所确定的释放量中水的释放量和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控制水雾形成装置对水和辐射吸收物质进行混合形成水雾。
释放量为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即可控制加湿器在单位时间内释放该释放量的水雾。释放量除了可为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以外,还可为总释放量,即可控制加湿器释放了总释放量的水雾后便停止水雾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控制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其中,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通过保证加湿器加湿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方式和化学方式吸收环境中的辐射量,实现加湿器加湿的同时可防止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提高加湿器的智能化程度。
进一步的,参照图4,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获取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的步骤包括:
步骤S11,获取所述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
步骤S12,根据所述距离和预设吸收值确定所述辐射吸收量。
随着目标用户离加湿器距离不同,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所吸收的辐射对目标用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可预先建立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预设吸收值与辐射吸收量之间的拟合关系,在该拟合关系中辐射吸收量可随着距离的增大而线性或呈指数型衰减,拟合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得到。预设吸收值可具体为辐射吸收层所能吸收的最大辐射吸收量。其中,不同的距离对应不同的辐射吸收量,通过所获取的距离、预设吸收值和预先制定的距离和辐射吸收量之间的拟合关系,便可确定辐射吸收层在目标用户周围的辐射吸收量。
具体的,可根据D=D0-Ct确定辐射吸收量,辐射吸收量随着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型衰减。其中,t为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D0为预设吸收值, D为辐射吸收量,C为预设参数。在获取了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后,可将距离代入D=D0-Ct中便可得到该距离所对应的辐射吸收量。此外,还可依据上述距离与辐射吸收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不同的距离区间对应不同的辐射吸收量。在获取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后,确定该距离所在的距离区间,便可确定对应的辐射吸收量,适应于用户即使在一定区间内的运动时,加湿器也可稳定的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距离和预设吸收值确定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可使所确定的辐射吸收量更能贴近加湿器作用于目标用户的辐射吸收能力,从而使所确定的水雾的释放量更加的准确,使加湿器有更好的加湿和防辐射效果。
进一步的,参照图5,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以及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的步骤包括:
步骤S21,根据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目标吸收量;
步骤S22,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目标吸收量为水雾中的辐射吸收物质所需吸收的辐射量。目标吸收量可具体为环境辐射量和辐射吸收量的差值,也可为根据环境辐射量和辐射吸收量计算的辐射吸收值。
根据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时,为了使所确定的水雾的释放量更为准确,可结合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根据环境湿度、目标吸收量和上述距离共同确定水雾的释放量。例如,可通过大量样本数据分析,得到环境湿度、目标吸收量、距离以及水雾的释放量之间的拟合公式。例如拟合公式可为Q=(x*e+y*f+t*g)*Q0,其中,Q为水雾的释放量,e、f、 g、Q0为预设参数,x为环境湿度,y为目标吸收量,t为距离。随着环境湿度越大、目标吸收量越大、距离越大,所对应确定的水雾的释放量越大。通过所确定的环境湿度、目标吸收量和距离代入预先分析得到的拟合公式,便可计算出相应的水雾的释放量。
另外,根据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还可具体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确定:
步骤S221,根据所述环境湿度确定所述水雾释放的基准值,根据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释放的修正值;
步骤S222,根据所述基准值和所述修正值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其中,水雾中的水和辐射吸收物质可按照预设比例进行混合。其中,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越大对应的水雾释放的基准值越大,目标吸收量越大对应的水雾释放的修正值也越大。具体的,可根据Q=M*(x-a)2*(y-b)+N* (y/h-b)确定该水雾的释放量,其中,Q为水雾的释放量,M为环境湿度所对应的水雾的第一预设释放量,N为目标吸收量所对应的水雾的第二预设释放量,a、b、h为预设参数,x为环境湿度,y为目标吸收量;M*(x-a)2* (y-b)为基准值,N*(y/h-b)为修正值。通过上述关系,可通过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计算水雾的释放量。其中,M、N、a、b的大小可依据预设比例的不同而进行具体设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只是计算水雾的释放量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此外还可依据实际需求建立其他拟合公式用于水雾的释放量的计算。
水雾释放的基准值确定的过程中可结合环境湿度以及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水雾释放的修正值确定的过程中也可结合目标吸收量以及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从而使所确定的水雾释放量更能贴近目标用户的使用需求。
此外,根据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还可具体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确定:
步骤S223,根据所述环境湿度确定所述水雾中水的释放量,根据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
步骤S224,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和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其中,水雾中的水和辐射吸收物质的混合比例可根据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进行确定。其中,环境湿度越大对应的水雾中水的释放量越大,目标吸收量越大对应的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也越大。具体的,可根据 Q=R*x+S*y确定该水雾的释放量,其中,R*x为水的释放量,S*y为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R为水所对应的预设参数,S为辐射吸收物质所对应的预设参数,x为环境湿度,y为目标吸收量。通过上述关系,可通过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分别计算得到水的释放量以及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后,将总和作为水雾的释放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只是计算水雾的释放量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此外还可依据实际需求建立其他拟合公式用于水雾的释放量的计算。
其中,在根据环境湿度确定水雾中水的释放量,根据目标吸收量确定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之后,除了直接将水的释放量和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的总和作为税务的释放量外,根据水的释放量和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还可具体包括:
步骤S2241,根据水的释放量、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和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确定水雾的释放量。
水的释放量的加湿效果以及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的辐射吸收效果均会随着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弱,因而通过水的释放量、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和距离来计算水雾的释放量,可使所确定的水雾的释放量的加湿效果和辐射吸收效果更能贴近目标用户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环境湿度和目标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可使所确定的水雾的释放量更加的准确,同时保证加湿器对目标用户的加湿效果和辐射吸收效果。
此外,根据水的释放量和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还可包括:根据水的释放量及其对应的第一预设权重,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及其对应的第二预设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水雾的释放量。在这里,第一预设权重为环境湿度对水雾的释放量影响的重要程度,第二预设权重为环境辐射量对水雾的释放量影响的重要程度。第一预设权重可大于第二预设权重,以优先保证用户对环境湿度的需求。第一预设权重和第二预设权重可为加湿器出厂时的设置参数,也可为用户使用加湿器的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所设定的参数。通过上述方式,可使所确定的水雾的释放量更加的符合目标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的,参照图6,所述加湿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01,获取环境温度;
步骤S02,根据所述环境温度、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
环境温度为加湿器所在空间的温度值。环境温度越高所需的水雾中水的释放量越多,环境湿度越低所需的水雾中水的释放量越多,同时辐射吸收量一定的情况下,环境辐射量越大所需的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越多等,综合考虑上述规律对水雾的释放量的影响,制定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辐射吸收量与水雾的释放量之间的拟合关系。根据预先制定的拟合关系,通过实际获取到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辐射吸收量便可确定相应的水雾的释放量,可使加湿器所喷出的水雾可同时满足环境的恒温、恒湿以及防辐射的效果。
其中,在所制定的拟合关系中,不同的参数可根据其优先等级确定不同的比重系数,如环境湿度优先于环境辐射量,环境辐射量优先于环境温度。则在拟合关系中,环境湿度所对应的比重系数大于环境辐射量所对应的比重系数,且环境辐射量所对应的比重系数大于环境温度所对应的比重系数。通过不同因素对水雾的释放量影响的优先级来分配不同的比重系数,结合不同参数及其分别对应的比重系数来制定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辐射吸收量与水雾的释放量之间的拟合关系,从而使通过该拟合关系计算得到的水雾的释放量以实现加湿器可满足多功能的同时更能贴合目标用户的使用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加湿器所处空间的环境湿度、环境辐射量、以及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所述加湿器单位时间喷洒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
控制所述加湿器按照确定的释放量释放水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加湿器的辐射吸收层的辐射吸收量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加湿器与目标用户之间的距离;
根据所述距离和预设吸收值确定所述辐射吸收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以及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所述水雾包括水和辐射吸收物质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目标吸收量;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确定所述水雾释放的基准值,根据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释放的修正值;
根据所述基准值和所述修正值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环境湿度和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湿度确定所述水雾中水的释放量,根据所述目标吸收量确定所述水雾中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
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和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和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水的释放量、所述辐射吸收物质的释放量和所述距离确定所述水雾的释放量。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所述环境湿度、所述环境辐射量和所述辐射吸收量确定水雾的释放量。
8.一种加湿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控制控制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加湿器控制程序,所述加湿器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的步骤。
9.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器包括喷头、水雾形成装置、壳体、辐射吸收层以及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器控制装置,所述喷头与所述水雾形成装置连接且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水雾形成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辐射吸收层设于所述壳体的表面,所述水雾形成装置与所述加湿器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加湿器控制程序,所述加湿器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810947502.3A 2018-08-17 2018-08-17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7082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7502.3A CN109708229B (zh) 2018-08-17 2018-08-17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47502.3A CN109708229B (zh) 2018-08-17 2018-08-17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08229A true CN109708229A (zh) 2019-05-03
CN109708229B CN109708229B (zh) 2021-05-14

Family

ID=66253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47502.3A Active CN109708229B (zh) 2018-08-17 2018-08-17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082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8598A (zh) * 2019-12-25 2021-06-25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湿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36656A1 (fr) * 2009-05-25 2010-12-02 Claude Annie Perrichon Nettoyage de la pollution electromagnetique
CN201964566U (zh) * 2011-03-23 2011-09-07 冯水菊 一种办公室用加湿器
CN103439586A (zh) * 2013-09-10 2013-12-1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测量室内电磁辐射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04699013A (zh) * 2013-12-04 2015-06-10 大连鸿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参数检测系统
CN104873174A (zh) * 2015-06-02 2015-09-02 朱贤亮 妇婴健康安全监测系统
CN204856315U (zh) * 2015-08-04 2015-12-09 洛阳清新制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台式电脑屏幕用防辐射加湿制氧喷雾装置
CN204923307U (zh) * 2015-09-06 2015-12-30 上海奕洲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加湿器
JP2016083600A (ja) * 2014-10-23 2016-05-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機能水生成装置
CN105611610A (zh) * 2015-12-28 2016-05-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5372829U (zh) * 2016-02-05 2016-07-06 兰州天烁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防辐射空气净化器
CN106765991A (zh) * 2017-01-18 2017-05-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6990298A (zh) * 2017-03-02 2017-07-28 商丘工学院 一种基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辐射监控系统
CN107166610A (zh) * 2017-05-27 2017-09-15 李贤章 一种办公室用的加湿器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36656A1 (fr) * 2009-05-25 2010-12-02 Claude Annie Perrichon Nettoyage de la pollution electromagnetique
CN201964566U (zh) * 2011-03-23 2011-09-07 冯水菊 一种办公室用加湿器
CN103439586A (zh) * 2013-09-10 2013-12-1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测量室内电磁辐射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04699013A (zh) * 2013-12-04 2015-06-10 大连鸿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参数检测系统
JP2016083600A (ja) * 2014-10-23 2016-05-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機能水生成装置
CN104873174A (zh) * 2015-06-02 2015-09-02 朱贤亮 妇婴健康安全监测系统
CN204856315U (zh) * 2015-08-04 2015-12-09 洛阳清新制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台式电脑屏幕用防辐射加湿制氧喷雾装置
CN204923307U (zh) * 2015-09-06 2015-12-30 上海奕洲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加湿器
CN105611610A (zh) * 2015-12-28 2016-05-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5372829U (zh) * 2016-02-05 2016-07-06 兰州天烁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防辐射空气净化器
CN106765991A (zh) * 2017-01-18 2017-05-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6990298A (zh) * 2017-03-02 2017-07-28 商丘工学院 一种基于可穿戴电子设备的辐射监控系统
CN107166610A (zh) * 2017-05-27 2017-09-15 李贤章 一种办公室用的加湿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杨等: "典型室内电磁环境防护控制分析研究", 《电子科技》 *
宗景瑞: "《家电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30 August 199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尹京苑: "《遥感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1 May 2015, 华文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28598A (zh) * 2019-12-25 2021-06-25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湿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28598B (zh) * 2019-12-25 2022-10-25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湿度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08229B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engde et al. Effect of wind field below unmanned helicopter on droplet de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aerial spraying
Wada et al. Modelling global water stress of the recent past: o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rends in water demand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Jones et al. Simulation of climate change over Europe using a nested regional‐climate model. II: Comparison of driving and regional model responses to a doubling of carbon dioxide
Nik et al. Impact study of the climate change on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stock in Stockholm considering four climate uncertainties
Hay Calculating solar radiation for inclined surfaces: Practical approaches
Huisman et al. Reverberation and attenuation in a pine forest
Yang et al. Description of the 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 (BATS) for the Soil Moisture Workshop and evaluation of its performance
Stambouli et al. Sprinkler evaporation losses in alfalfa during solid-set sprinkler irrigation in semiarid areas
CN109596812A (zh) 确定作物的灌溉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Logan et al. Influence of drought on growing season carbon and water cycling with changing land cover
Dewar A simple model of light and water use evaluated for Pinus radiata
CN109708229A (zh) 加湿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
CN107870141B (zh) 一种室内高精度测量灰尘浓度的方法
Liu et al. Different effects of spring and summer droughts on ecosystem carbon and water exchanges in a semiarid shrubland ecosystem in Northwest China
Lee et al. Urban heat mitigation by roof surface materials during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Kronenberg et al. The projected precipitation reduction over the Central Andes may severely affect Peruvian glaciers and hydropower production
Ng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acute effects of ozone on premature mortality among elderly Japanese
CN108616836A (zh) 一种基于信号统计分布的wlan定位组网方法
Hu et al. Research on centroid localiz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7742021B (zh) 模拟人及人群的散热散湿装置及方法
Uddin et al. A new approach to estimate canopy evaporation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capacity from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ap flow measurements during and following wetting
Zhu et al. Effects of irrig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t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interception of sprinkler water by maize plants
CN107631970A (zh) 室内灰尘浓度测量系统
Honaganahalli et al. Measured and predicted airshed concentrations of methyl bromide in an agricultural valley and applications to exposure assessment
Saban et al. Sensing Wood Moisture in Heritage and Wooden Buildings: A New Sensing Unit with an Integrated LoRa-Based Monitor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