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7821B -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 Google Patents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7821B
CN109687821B CN201811600180.1A CN201811600180A CN109687821B CN 109687821 B CN109687821 B CN 109687821B CN 201811600180 A CN201811600180 A CN 201811600180A CN 109687821 B CN109687821 B CN 109687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lar cell
frame body
cell chip
condu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001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7821A (zh
Inventor
李云
汪霜叶
张匿蕾
张宇超
刘世康
聂文辉
周建南
翟静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Envoltek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Envoltek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Envoltek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Envoltek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001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87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87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7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7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7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20Optical components
    • H02S40/22Light-reflecting or light-concentr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02S40/425Cooling means using a gaseous or a liquid coolant, e.g. air flow ventilation, water circ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4Means to utilise heat energy, e.g. hybrid systems producing warm water and electricity at the same ti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60Thermal-PV hybrid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聚光型太阳能模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包括框体、菲涅尔透镜、二次光学元件、太阳能电池芯片、导热板和集热器;菲涅尔透镜设置在框体的顶端,且与框体密封连接,用于聚光;二次光学元件位于菲涅尔透镜的焦点处,用于二次聚光;太阳能电池芯片设置在二次光学元件的下方,用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导热板设置在框体的底端,且上端面与太阳能电池芯片相连,下端面设置有散热器;集热器位于导热板的下方,且盛有传热介质。该聚光型太阳能模组能够降低框体内的温度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的温度,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同时,还能实现光热转化,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Description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充足、环保、清洁等特点,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应用的一种技术,是指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加以利用的技术。按照材料的不同,光伏发电分为晶硅、薄膜以及聚光型三种形式,其中,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的光电转化率较高,是光伏产业的重点研发方向。
目前,聚光型太阳能模组是经聚光后、使光线照射在芯片上,从而实现光电转化的装置。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光线的持续照射,芯片的温度随之升高,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汇总分析可得,温度每升高1度,光电转化的效率降低0.15%至0.2%。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的光电转化效率一般为23%,而在室外温差在10度至40度是常见现象,因此,温度的变化会对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的光电转化效率产生严重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聚光型太阳能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温度变化影响光电转化效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包括:
框体;
菲涅尔透镜,设置在所述框体的顶端,且与所述框体密封连接,用于聚集太阳光线;
二次光学元件,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焦点处,用于二次聚集太阳光线;
太阳能电池芯片,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二次光学元件的下方,并与所述二次光学元件相连,用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为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
导热板,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底端,且与所述框体密封连接;所述导热板的上端面与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相连,且下端面设置有散热器;和
集热器,呈箱体状,且位于所述导热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导热板密封连接;所述集热器的腔体内盛有传热介质;
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集热器的腔体内,且用于将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
进一步的,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焦距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直径的比例为1.4至1.5。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为透镜,且呈棱台状、球状或半球状。
进一步的,所述菲涅尔透镜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菲涅尔透镜呈一体结构;
所述二次光学元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与各个所述菲涅尔透镜一一对应;
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与各个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与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之间通过光学胶粘接;
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与所述导热板之间通过真空回流焊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板为氧化铝板或氮化铝板。
进一步的,所述集热器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集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多个所述集热器包括第一集热器和第二集热器;所述第一集热器与用于输送低温传热介质的输入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集热器与用于输送高温传热介质的输出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还包括:
底座;
支架,与所述框体相连,且用于带动所述框体转动;
水平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支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
竖直调节组件,与所述支架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调节组件包括:
蜗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蜗轮,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顶端与所述支架相连,并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用于带动所述支架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
水平驱动电机,输出轴与所述蜗杆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蜗杆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竖直调节组件包括:
支臂,第一端与所述支架相连;
套筒,中部与所述支臂的第二端相铰接;
螺杆,穿设于所述套筒的腔体内,且与所述套筒转动连接;所述螺杆为中空结构,且内侧壁上设有螺纹;
丝杠,第一端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支架相铰接,用于带动所述支架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和
竖直驱动电机,与所述套筒相连,且输出轴与所述螺杆相连,用于驱动所述螺杆旋转。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菲涅尔透镜设置在框体的顶端,用于聚集太阳光线。菲涅尔透镜与框体密封连接,避免雨水或露水等渗入框体内、导致菲涅尔透镜表面产生水雾而降低聚光效果。二次光学元件设置在框体的内部,且位于菲涅尔透镜的焦点处,用于二次聚集太阳光线。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设置在框体的内部,且位于二次光学元件的下方,并与二次光学元件相连,用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导热板设置在框体的底端,且上端面与太阳能电池芯片相连,下端面设有散热器。导热板与框体密封连接,避免雨水或露水等渗入框体内、影响太阳能电池芯片的性能稳定性,也避免水分在菲尼尔透镜或二次光学元件的表面形成水雾而降低聚光效果。
集热器呈箱体状,且位于导热板的下方,并与导热板密封连接。集热器的腔体内盛有传热介质;散热器位于集热器的腔体内,用于将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能够降低框体内的温度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同时,该太阳能模组还能够实现光热转化,将光能转化为传热介质的热能,从而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的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菲涅尔透镜的焦距和直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竖直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套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和集热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和集热器的另一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集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框体,20-菲涅尔透镜,30-二次光学元件,40-太阳能电池芯片,50-导热板,51-散热器,60-集热器,61-输入管,62-输出管,63-连通管,64-保温层,71-底座,72-支架,73-水平调节组件,731-蜗杆,732-蜗轮,733-水平驱动电机,74-竖直调节组件,741-支臂,742-套筒,743-螺杆,744-丝杠,745-竖直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光型太阳能模组,结合图1所示,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包括框体10、菲涅尔透镜20、二次光学元件30、太阳能电池芯片40、导热板50和集热器60。菲涅尔透镜20设置在框体10的顶端,且与框体10密封连接,用于聚集太阳光线。二次光学元件30设置在框体10的内部,且位于菲涅尔透镜20的焦点处,用于二次聚集太阳光线。太阳能电池芯片40设置在框体10的内部,且位于二次光学元件30的下方,并与二次光学元件30相连,用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为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
导热板50设置在框体10的底端,且与框体10密封连接。导热板50的上端面与太阳能电池芯片40相连,且下端面设置有散热器51。集热器60呈箱体状,且位于导热板50的下方,并与导热板50密封连接。集热器60的腔体内盛有传热介质。散热器51位于集热器60的腔体内,且用于将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
菲涅尔透镜20设置在框体10的顶端,用于聚集太阳光线。菲涅尔透镜20大多是由聚烯烃材料注压而成的薄片,也有利用有机玻璃制作的,其镜片一面为光面,另一面刻录了从小到大的同心圆,纹理根据光的干涉、扰射以及接收角度来设计。
菲涅尔透镜20的侧视图可以看到一系列锯齿形凹槽,每个凹槽都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透镜,从而将入射光线聚集在一处,形成焦点。普通的凸透镜由于厚度不均匀,光在传播过程中直线传播的部分会发生衰减,降低聚光效果。而菲涅尔透镜能够去掉直线传播的部分,因此聚光效果好。另外,菲涅尔透镜20与普通的透镜相比,重量轻,而且便于加工。
本实施例中,菲涅尔透镜20与框体10密封连接,能够避免雨水或露水等渗入框体10内、导致菲涅尔透镜20表面产生水雾而降低聚光效果,也能够避免粉尘等杂物落入框体10内。
当框体10的上端面与太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垂直时,以太阳光照射的方向为竖直方向。在竖直方向上,二次光学元件30设置在框体10的内部,且位于菲涅尔透镜20的下方,并位于菲涅尔透镜20的焦点处,用于二次聚集太阳光线。具体的,二次光学元件30可以为菲涅尔透镜、凸透镜或凹透镜等。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模组大多设置在户外,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受风力影响,菲涅尔透镜20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震颤,从而降低聚光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二次光学元件30,能够消除菲涅尔透镜20的震颤带来的影响,提高聚光效果。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不设置二次光学元件30时,菲涅尔透镜20的震颤在±0.1°时,可以保证聚光效果;当设置二次光学元件30后,菲涅尔透镜20的震颤在±2°时,都可以保证相同的聚光效果。
在竖直方向上,太阳能电池芯片40位于二次光学元件30的下方,用于将二次光学元件30聚集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在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上方设置二次光学元件30,能够保证光线均匀的照射在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上,避免光线强弱不均造成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光照不均,从而使得局部过热降低芯片的使用寿命、同时其他部位因光照强度弱导致光电转化效率低。
相比于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以及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的转化效率高,其能够接收全光谱(即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等)的光照,为高倍聚光;而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或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只能接收可见光的光照,为低倍聚光,因此,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的光电转化效率高。
另外,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的耐温性好,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仍可以正常工作,而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或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在高温时不能正常运行;此外,温度升高1℃,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的输出功率下降0.15%至0.19%,而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或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的输出功率则会下降0.45%。
导热板50与框体10密封连接,避免雨水或露水等渗入框体10内、影响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性能稳定性,也避免水分在菲涅尔透镜20或二次光学元件30的表面形成水雾而降低聚光效果。
导热板50为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金属板,用于将框体10内部的空气的热量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热量传递至传热介质或散热器51。散热器51用于增大导热板50与传热介质接触的表面积,增强散热效果。具体的,散热器51可以为翅片,也可以为散热盘管;翅片的数量或散热盘管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现有技术中,为降低框体10内的空气的温度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温度,采用自然散热或强制风冷散热的方式。采用自然散热的方式,降温速度慢,散热效率低;而采用强制风冷散热,则需要配置额外的风扇及电机,增加成本,而且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导热板50和集热器60,不仅能够快速降温,而且能够实现光热转化,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具体的,菲涅尔透镜20的表面设有纳米材料制备的减反膜。减反膜又称增透膜,其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透光量,减少或消除散光。常见的减反膜的材料为氧化硅、一氧化硅、氧化铝、氮化硅、氧化钛以及硫化锌等,折射率一般在1.3至2.4之间,可使菲涅尔透镜20的光电转化效率提高5%至17%,采用纳米材料制备的减反膜对菲涅尔透镜20的转化效率的增强作用则更加明显。
具体的,菲涅尔透镜20的表面设有纳米材料制备的减灰膜,且减灰膜设置在减反膜的外表面。减灰膜具有良好的表面光滑度,能够减少灰尘沉降。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模组大多设置在户外,环境较为恶劣,因此,设置减灰膜能够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两个元件之间是“连接”关系,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2所示,菲涅尔透镜20的焦距与菲涅尔透镜20的直径的比例为1.4至1.5。当焦距过大且直径过小时,框体10的厚度大且端面面积小,当框体10受风力作用导致菲涅尔透镜20发生轻微震颤时,对聚光效果就会产生大的影响,而且太阳能模组整体外观较差,不便于安装固定。当直径过大且焦距过小时,框体10的端面面积大且厚度小,占用空间大,且不便于安装固定,也不美观。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二次光学元件30为透镜,且呈棱台状、球状或半球状。由于菲涅尔透镜20具有聚光作用,因此二次光学元件30采用成本较低的透镜即可。优选的,二次光学元件30为棱台状,根据实验数据,棱台的上端面为19毫米*19毫米、下端面为9毫米*9毫米、高度为39.8毫米,且对应的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为10毫米*10毫米时,聚光效果较好;另外,棱台的尺寸与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面积呈线性关系。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菲涅尔透镜20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菲涅尔透镜20呈一体结构。二次光学元件30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二次光学元件30与各个菲涅尔透镜20一一对应。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与各个二次光学元件30一一对应。
菲涅尔透镜20、二次光学元件30和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数量为多个,能够减小边框10以及太阳能模组的固定装置的成本。本实施例中,太阳能模组的固定装置需要带动边框10随太阳的运行轨迹而转动,因此,固定装置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如果一个太阳能模组中仅设置一套菲涅尔透镜20、二次光学元件30和太阳能电池芯片40,成本则会成倍增加。
作为一种实施例,二次光学元件30与太阳能电池芯片40之间通过光学胶粘接。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与导热板50之间通过真空回流焊焊接。
光学胶是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特种胶粘剂,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而且胶结强度好,其与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能相近,可以把两个或多个光学元件胶合为能满足光路设计要求的光学组件,也可以用来实现对高精度光学玻璃的胶合。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光电转化效率与光学胶的质量和性能密切相关。
真空回流焊也称真空气氛共晶炉,其热容量大,表面温差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领域。其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原理,具有温度均匀一致、超低温安全焊接、无温差、无过热、工艺参数可靠稳定等特点。由于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为精密电子元件,普通焊接产生的高温极易将其损坏,而且由于温度不均匀而产生的局部过热容易将芯片烧蚀。
另外,如果采用铆接、螺栓连接或卡接等连接形式,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与导热板50之间无法完全贴合,太阳能电池芯片40的热量不能快速、及时的传递给导热板50,也无法实现降温的目的。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真空回流焊将太阳能电池芯片40与导热板50焊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实施例,导热板50为氧化铝板或氮化铝板。导热板50起到支撑和散热的作用,即导热板50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因此,本实施例中导热板50选用金属板。铜板或铝板的导热性能优良,但综合考虑材料成本以及加工成型时的难易程度,本实施例中,导热板50采用氧化铝板或氮化铝板。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集热器60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集热器60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多个集热器60包括第一集热器和第二集热器。第一集热器与用于输送低温传热介质的输入管61相连通,且第二集热器与用于输送高温传热介质的输出管62相连通。
在实际生产中,框体10的边长大约为3米至5米,如果集热器60的数量为一个,则会因为尺寸问题增大加工难度,而且不易维修更换,因此,本实施例中将集热器60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各个集热器60之间通过管路连通,便于加工,也有利于维修更换。
各个集热器60相串联,其中,第一集热器与输入管61相连通,第二集热器与输出管62相连通,低温的传热介质经输入管61进入各个集热器60中,吸收热量后再经输出管62流出,最终可以用于民用取暖或工业加工。
本实施例中,输入管61上设有用于促进传热介质流动的增压泵。本实施例中,输入管61和输出管62均为软管。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模组大多设置在户外,为了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框体10需要追踪太阳的运行轨迹,以便于光线始终垂直照射在菲涅尔透镜20上,而导热板50和集热器60设置在框体10上,因此集热器60是实时运动的,因此,本实施例中,输入管61和输出管62均为软管,以便于集热器60转动。
本实施例中,多个集热器60还包括多个中间集热器。结合图8和图9所示,第一集热器通过连通管63与相邻的中间集热器相连通。具体的,输入管61位于第一集热器的底部,且连通管63位于第一集热器的顶部。低温的传热介质经输入管61进入第一集热器内,与散热器51进行热交换后,高温的传热介质经连通管63进入相邻的中间集热器内。
具体的,各个中间集热器的流入连通管位于对应的中间集热器的底部,且流出连通管位于对应的中间集热器的顶部。具体的,流入连通管位于第二集热器的底部,且输出管62位于第二集热器的顶部。本实施例中,采用低进高出的形式,有利于传热介质与散热器51充分接触,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10所示,集热器60的内侧壁设有保温层64,用于保持传热介质的温度,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8和图9所示,导热板50与散热器51可以呈一体成型结构,便于加工;也可以为可拆卸结构,便于更换和维修。
作为一种实施例,结合图3和图4所示,聚光型太阳能模组还包括底座71、支架72、水平调节组件73和竖直调节组件74。支架72与框体10相连,且用于带动框体10转动。水平调节组件73设置在底座71上,且与支架72相连,用于驱动支架72在水平平面内转动。竖直调节组件74与支架72相连,且用于驱动支架72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太阳能模组大多设置在户外,为了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框体10需要追踪太阳的运行轨迹,以便于光线始终垂直照射在菲涅尔透镜20上,因此,本实施例中设置底座71、支架72、水平调节组件73和竖直调节组件74。底座71固定设置在地面上,起到支撑作用。水平调节组件73驱动支架72相对于底座71转动,支架72带动框体10在水平平面内转动,从而使框体10始终面向太阳所在的方向。竖直调节组件74驱动支架72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支架72带动框体10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从而使太阳光线始终垂直照射在菲涅尔透镜20上。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示,水平调节组件73包括蜗杆731、蜗轮732和水平驱动电机733。蜗杆731设置在底座71上。蜗轮732的底端与底座71转动连接,且顶端与支架72相连,并与蜗杆731相啮合,用于带动支架72在水平平面内转动。水平驱动电机733的输出轴与蜗杆731相连,且用于驱动蜗杆731旋转。
蜗杆731通过轴承座设置在底座71上。水平驱动电机733驱动蜗杆731旋转,蜗杆731带动蜗轮732转动。蜗轮732的底端与底座71转动连接,且顶端与支架72相连,因此蜗轮732带动支架72相对于底座71在水平平面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示,竖直调节组件74包括支臂741、套筒742、螺杆743、丝杠744和竖直驱动电机745。支臂741的第一端与支架72相连。套筒742的中部与支臂741的第二端相铰接。螺杆743穿设于套筒742的腔体内,且与套筒742转动连接。螺杆743为中空结构,且内侧壁上设有螺纹。丝杠744的第一端与螺杆743螺纹连接,且第二端与支架72相铰接,用于带动支架72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竖直驱动电机745与套筒742相连,且输出轴与螺杆743相连,用于驱动螺杆743旋转。
竖直驱动电机745驱动螺杆743旋转,螺杆743通过轴承与套筒742转动连接。螺杆743为中空结构,且内侧壁上设有螺纹;丝杠744的第一端与螺杆743螺纹连接,因此,当螺杆743旋转时,丝杠744相对于螺杆743做伸缩运动。支架72、支臂741、套筒742和丝杠744构成四连杆结构,当丝杠744相对于套筒742的长度变化时,由于丝杠744的第二端与支架72铰接,且套筒742与支臂741铰接,因此,丝杠744带动支架72在竖直方向上转动。
本方案中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能够降低框体内的温度以及太阳能电池芯片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同时,该太阳能模组还能够实现光热转化,将光能转化为传热介质的热能,从而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菲涅尔透镜,设置在所述框体的顶端,且与所述框体密封连接,用于聚集太阳光线;
二次光学元件,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焦点处,用于二次聚集太阳光线;
太阳能电池芯片,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二次光学元件的下方,并与所述二次光学元件相连,用于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为砷化镓太阳能电池芯片;
导热板,设置在所述框体的底端,且与所述框体密封连接;所述导热板的上端面与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相连,且下端面设置有散热器;和
集热器,呈箱体状,且位于所述导热板的下方,并与所述导热板密封连接;所述集热器的腔体内盛有传热介质;
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集热器的腔体内,且用于将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
所述集热器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集热器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多个所述集热器包括第一集热器和第二集热器;所述第一集热器与用于输送低温传热介质的输入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二集热器与用于输送高温传热介质的输出管相连通;
所述集热器的内侧壁设有保温层;
还包括:
底座;
支架,与所述框体相连,且用于带动所述框体转动;
水平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支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
竖直调节组件,与所述支架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支架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所述竖直调节组件包括:
支臂,第一端与所述支架相连;
套筒,中部与所述支臂的第二端相铰接;
螺杆,穿设于所述套筒的腔体内,且与所述套筒转动连接;所述螺杆为中空结构,且内侧壁上设有螺纹;
丝杠,第一端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支架相铰接,用于带动所述支架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和
竖直驱动电机,与所述套筒相连,且输出轴与所述螺杆相连,用于驱动所述螺杆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焦距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直径的比例为1.4至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为透镜,且呈棱台状、球状或半球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菲涅尔透镜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菲涅尔透镜呈一体结构;
所述二次光学元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与各个所述菲涅尔透镜一一对应;
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与各个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光学元件与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之间通过光学胶粘接;
所述太阳能电池芯片与所述导热板之间通过真空回流焊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为氧化铝板或氮化铝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型太阳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调节组件包括:
蜗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蜗轮,底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顶端与所述支架相连,并与所述蜗杆相啮合,用于带动所述支架在水平平面内转动;和
水平驱动电机,输出轴与所述蜗杆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蜗杆旋转。
CN201811600180.1A 2018-12-26 2018-12-26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Active CN109687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0180.1A CN109687821B (zh) 2018-12-26 2018-12-26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0180.1A CN109687821B (zh) 2018-12-26 2018-12-26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7821A CN109687821A (zh) 2019-04-26
CN109687821B true CN109687821B (zh) 2021-10-08

Family

ID=6618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0180.1A Active CN109687821B (zh) 2018-12-26 2018-12-26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8782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6977A (zh) * 2010-10-27 2011-02-16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仰俯慢跟急回的太阳能二维跟踪装置
CN102566591A (zh) * 2011-12-12 2012-07-11 宁波阳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太阳能追踪系统
KR20130006778A (ko) * 2011-06-23 2013-01-18 (주)이레종합건설 태양전지모듈 거치대
CN106301152A (zh) * 2016-08-24 2017-01-04 内蒙古科林统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带跟踪装置的太阳能聚光发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6977A (zh) * 2010-10-27 2011-02-16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仰俯慢跟急回的太阳能二维跟踪装置
KR20130006778A (ko) * 2011-06-23 2013-01-18 (주)이레종합건설 태양전지모듈 거치대
CN102566591A (zh) * 2011-12-12 2012-07-11 宁波阳明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太阳能追踪系统
CN106301152A (zh) * 2016-08-24 2017-01-04 内蒙古科林统德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带跟踪装置的太阳能聚光发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7821A (zh) 2019-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34635B (en) Photovoltaic array module design for sol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CN1773190A (zh) 一种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
US9905718B2 (en) Low-cost thin-film concentrator solar cells
CN103219409A (zh) 具有旋转光伏电池组合件的聚光型与非聚光型的太阳能光伏系统
CN201315553Y (zh) 一维线聚焦聚光光伏发电装置
KR101997761B1 (ko) 집광형 및 평판형 하이브리드 태양전지를 이용한 태양광 및 태양열 복합발전시스템 및 발전방법
CN205005013U (zh) 一种热管式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热电联产装置
CN201733250U (zh) 一种线聚焦的聚光光伏组件
CN109687821B (zh) 聚光型太阳能模组
WO2023216617A1 (zh) 分光吸收集热组件、光伏热电联供系统及电能存储系统
CN101893325A (zh) 聚光型高效平板复合集热器
CN209042782U (zh) 一种聚光型热电共产设备及热电共产系统
CN209402451U (zh) 太阳能发电装置
CN207320145U (zh) 一种布置有双面光伏电池片的聚光光伏光热组件及阵列
CN201937509U (zh) 一种聚光光伏系统
CN202918219U (zh) 高倍聚光光伏发电供热系统
US20110247682A1 (en) Solar Balls: Solar Collection System for Any Climate
CN102779888A (zh) 一种波形瓦聚光电池组件
CN202736958U (zh) 太阳能聚光电热联供模组
CN112865702A (zh) 一种百叶窗式太阳能聚光光伏/光热/照明一体化系统
CN111953290A (zh) 一种热电联合多功能玻璃装置
KR101966213B1 (ko) 태양열 흡수효율증가용 표면코팅을 갖는 pv모듈 및 집열모듈 복합 시스템
WO2011079540A1 (zh) 一种太阳能发电集热装置的高能模组
CN201699615U (zh) 具有强制冷却功能的太阳能聚光发电系统
CN213578160U (zh) 一种太阳能综合能源利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