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1381A -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1381A
CN109681381A CN201811583337.4A CN201811583337A CN109681381A CN 109681381 A CN109681381 A CN 109681381A CN 201811583337 A CN201811583337 A CN 201811583337A CN 109681381 A CN109681381 A CN 109681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fan
power
speed
load sh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33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良
齐冬莲
李真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8115833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813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81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1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4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 F03D7/042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by means of an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ler
    • F03D7/048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by means of an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ler controlling wind far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03D7/02Controlling wind motors  the wind motors having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air flow entering the rotor
    • F03D7/04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 F03D7/042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by means of an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ler
    • F03D7/043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by means of an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logic
    • F03D7/045Automatic control; Regulation by means of an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cont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logic with model-based contro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70/00Control
    • F05B2270/10Purpose of the control system
    • F05B2270/103Purpose of the control system to affect the output of the engine
    • F05B2270/1033Power (if explicitly mention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该方法既能够减少总的风能捕获损失量,又能完成调度目标。考虑到在不同的风速条件下,所提方案根据所设定的不同利用率,对每个风力发电机的功率输出进行定向跟踪,并根据风机转子转速进行自适应调整,以减少风能捕获能量的损失。同时,风力发电机群可以在叶片转子中存储更多的旋转动能,在以后需要时释放出来,转化为风力发电系统的有功输出,以提供系统功率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固定利用率下负荷分摊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减少总体风能捕获的损失。随着未来风力发电系统的不断普及,该方案在电力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机集群控制方案,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风电容量稳步增长,引发了人们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担忧。特别是变速风电机组采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在风力发电量大于系统需要时,可能导致电力系统供需失衡。因此,传统的同步发电机需要在较低负载水平运行一段时间,甚至需要关闭一段时间,才能在系统中实现功率平衡。但是这样减少了风机的生命周期,增加了运营成本。
一种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储能系统,如飞轮、压缩空气或超级电容,可以按照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平滑发电,以满足系统运营商设定的调度需求。然而,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看,有一些问题可能会妨碍这些技术的广泛使用——飞轮和超级电容等设备容量低,在执行系统操作员的调度命令时可能有很大困难。此外,储能系统在考虑充放电损耗、安装投资和生命周期等条件时,并不经济。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控制方案,以充分利用风力发电机的自身潜力。
负载分摊控制算法,可以使风机按照调度命令对某风电场的输出功率进行调节,实现系统之间的功率平衡。具体来说,当系统中存在过度发电时,风机可以通过降负荷控制策略来抑制部分输出功率。同样,当系统中存在过度消耗时,可以对风机进行过载控制。
风机作为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其控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风力发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如何改进风机控制方法以提高风力发电系统性能,对于风力发电技术的大规模高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针对风电机组,提出了可变利用率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风电机组在满足调度指令的同时尽可能节约风能,利用率可变是指可以自适应调整每个风机的转子速度。因此,高速风力涡轮机可采用更高的利用率水平,这样可以减少风力发电厂对风能的消耗。此外,考虑到尾流影响,后排风机的利用率较低,可以通过降低利用率,将更多的风能转化为风机的转子动能,从而承担更多的供需不平衡。本发明方法应用于风电机组的控制之中,见附图1。
在满足系统调度需求时,传统的基于相同利用率水平的风电机组控制方式会导致风机在较高的风速下比在较低的风速下损失更多的风能。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双馈感应发电机的风机可变利用率控制方案,有效降低负荷分摊控制下的双馈感应发电机风能损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以达到储存动能、减少风能损失、提高系统总能量捕获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如下步骤:
1)进行单个风机建模,给出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计算式;
2)进行风机群建模,主要关注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
3)当系统欠负荷时,给出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4)当系统过负荷时,给出风机群中升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计算式由以下公式1给出:
其中,ρ为空气密度(kg/m3),R为转子叶片半径(m),υω为风速(m/s),λ为叶尖速比,β为螺旋角(deg),Cp表示功率系数,g为相关系数,g=ρπR2υω 3/2,功率系数Cp表达式由以下公式2给出:
其中,
叶尖速比λ为:
其中,kg为变速箱的齿轮传动比,ωt和ωD分别为风机和双馈感应发电机转动角速度。
所述的步骤2)中的风机群建模主要关注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假设尾流风速是线性扩张的,如附图2所示,则对于任意风机i(i∈N,共有N台风机),风速可由以下公式3给出:
Vi=V(1-δVi) (3)
其中,V为自由风速,风机i的风速导数δVi表达式可由以下公式4给出:
其中,D为风机涡轮叶片的半径,A为涡轮叶片扫过的面积,为涡轮重叠面积与扫过面积之比,a为涡轮轴向感应系数,x为涡轮的径向距离,k为粗糙度系数。在不同的环境下,粗糙度系数的值不同,例如,在耕地环境中,k=0.075;在海岸附近,k=0.04。
所述的步骤3)中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主要表征为调整利用率Ki,其调整方式可由以下公式5给出:
Ki=1-αi (5)
其中,αi为负荷分摊方案中每个风机的控制系数,代表了每个风机降负荷的水平,其值越大,每个风机的利用率越低。αi可由以下公式6定义:
αi∝ΔωDi=ωDHDi (6)
亦即:
其中,ΔωDi为转子速度差,ωDmax为风机的最大转子速度(设置为1.22p.u.),α0为当风机以最大转子转速运转时,风机的控制系数,可由以下公式7计算:
其中,Pmi为最大可用风力,Pd为风机的输出功率。
从而,所提出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可由上述公式5和以下公式9给出:
Ki=1-αi (8)
所提降负荷控制方法框架可由附图3给出。
所述的步骤4)中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可由以下公式10和公式11给出:
Pwti=min{PMPPT,i,Pwti ref} (11)
其中,Pwti ref为每个低速风机在加负荷控制方式下的功率参考值,Pwti为每个高速风机需要控制达到的功率值。
所提利用率可变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框架可由附图4给出。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
可由根据特定利用率,对每个风力发电机的功率输出进行定向跟踪,并根据风机转子转速进行自适应调整,以减少能量损失。同时,风力发电机群可以存储更多的旋转动能,在以后需要时向风机发电系统提供支持。与传统的利用率可变的负荷分摊方案相比,该方案可以节约风能、减少总产能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电力系统拓扑图。
图2为风机交互尾流模型;
图3为本发明方法的降负荷控制方法框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的总控制框图。
图5为实施例风速14m/s下的相关数据的实验截图。
图6为实施例风速12m/s下的相关数据的实验截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进行单个风机建模,给出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计算式;
2)进行风机群建模,主要关注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
3)给出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4)给出风机群中升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计算式由以下公式1给出:
其中,ρ为空气密度(kg/m3),R为转子叶片半径(m),υω为风速(m/s),λ为叶尖速比,β为螺旋角(deg),Cp表示功率系数,g为相关系数,g=ρπR2υω 3/2,功率系数Cp表达式由以下公式2给出:
其中,
叶尖速比λ为:
其中,kg为变速箱的齿轮传动比,ωt和ωD分别为风机和双馈感应发电机转动角速度。通常情况下,当Pwind低于额定功率时,β会设定为零。此时,Cp是只关于λ的函数,且在某λ特定值时,有最大值Cpmax,此时对于给定的υω,风力发电机可获得最大功率和最优转速ωDopt
所述的步骤2)中的风机群建模主要关注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由于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下游风力机i的有效风速低于上游风力机j,故在研究时亦需要关注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假设尾流风速是线性扩张的,如附图2所示,则对于任意风机i(i∈N,共有N台风机),风速可由以下公式3给出:
Vi=V(1-δVi) (3)
其中,V为自由风速,风机i的风速导数δVi表达式可由以下公式4给出:
其中,D为风机涡轮叶片的半径,A为涡轮叶片扫过的面积,为涡轮重叠面积与扫过面积之比,a为涡轮轴向感应系数,x为涡轮的径向距离,k为粗糙度系数。在不同的环境下,粗糙度系数的值不同,例如,在耕地环境中,k=0.075;在海岸附近,k=0.04。
所述的步骤3)中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主要表征为调整利用率Ki,其调整方式可由以下公式5给出:
Ki=1-αi (5)
其中,αi为负荷分摊方案中每个风机的控制系数,代表了每个风机降负荷的水平,其值越大,每个风机的利用率越低。αi可由以下公式6定义:
αi∝ΔωDi=ωDHDi (6)
亦即:
其中,ΔωDi为转子速度差,ωDmax为风机的最大转子速度(设置为1.22p.u.),α0为当风机以最大转子转速运转时,风机的控制系数,可由以下公式7计算:
其中,Pmi为最大可用风力,Pd为风机的输出功率。
从而,所提出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可由上述公式5和以下公式9给出:
Ki=1-αi (8)
所提降负荷控制方法框架可由附图3给出。
所述的步骤4)中的风机群中升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可描述为:当系统中存在过度消耗时,系统所需的发电量可能会超过风力发电厂的最大发电量,此时,通过步骤3中降负荷控制所储存的动能可以通过加负荷方式释放回来,即将系统调度需求与风力涡轮机最大发电量之间的功率差平均分配给N个低速风机组,高速风机组在额定功率下恢复工作。其控制方法可由以下公式10和公式11给出:
Pwti=min{PMPPT,i,Pwti ref} (11)
其中,Pwti ref为每个低速风机在加负荷控制方式下的功率参考值,Pwti为每个高速风机需要控制达到的功率值。
所提利用率可变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框架可由附图4给出。
上述的公式1~11中的i表示风机组中的第i台风机。
本发明基于风电机组,其拓扑结构可见附图1。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在附图1给出的电网拓扑上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对该电网拓扑说明如下:
一个七阶的30MW传统同步发电机代表外部电网,其频率下垂控制增益初值设定为4%;总容量为24MW的风机群包含12台容量为2MW的风机,风机的电能转化率设定为40%,且风机可以通过负载分摊控制来满足系统调度需求。每条馈线上连接4台风机,3条馈线均连接在母线上,母线通过变压器和电缆与外部电网连接。考虑到风机间的弱交互关系,每两台相邻的风机间的距离为5D,D为风机叶片半径(56m)。风机群内部的电缆长度分别为7D,5D,22D。电网上连接有两个负荷(L1和L2),L1由固定负载构成(PL1+jQL1,26MW+4Mvar),L2为开关负载(PL2+jQL2)。调度指令每100s变化一次。风机相关数据由下表1给出。
表1
通过仿真实验,可验证所提的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实验截图如下:
(1)在无附加控制、传统控制方法、所提利用率可变的负载分摊控制方法的三种控制方法下,对比了系统频率(a图)、风机群输出功率(b图)、同步发电机机械功率(c图)、双馈感应发电机转子速度(d图)、利用率(e图)、风机1叶片角(f图)的表现。可以看出,在风速为14m/s的条件下,风机群可以通过负荷分摊控制,降低输出功率,从而弥补了负载与发电机之间的功率差,使系统频率在负载突然变化事件中依然能保持稳定。相比之下,风机群在传统控制方法(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下,只有同步发电机弥补了系统的功率缺口,并且在负荷突然变化时,系统频率明显增加。且从(d)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多余的风能可以被储存在低速风机中,当系统需要时再返回系统。
(2)在无附加控制、传统控制方法、所提利用率可变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的三种控制方法下,对比了系统频率(a图)、风机群输出功率(b图)、同步发电机机械功率(c图)、双馈感应发电机转子速度(d图)、利用率(e图)、风机1叶片角(f图)的表现。可以看出,在风速为12m/s的条件下,当采用传统控制方法(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方法)时,只有同步发电机承担了功率缺口,系统频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所提的利用率可变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在提出的利用率可变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下,低速风机利用率较低,使得风机转子转速增大。由于高速风机利用率较高,和传统控制方法相比,其角度控制激活时间略有延迟。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针对单个风机进行建模,给出风能与机械能的转换计算式;
2)关注风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进行风机群建模,;
3)当系统欠负荷时,给出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抑制部分输出功率;
4)当系统过负荷时,给出风机群中升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提高部分输出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计算式由以下公式1给出:
其中,ρ为空气密度(kg/m3),R为转子叶片半径(m),υω为风速(m/s),λ为叶尖速比,β为螺旋角(deg),Cp表示功率系数,g为相关系数,g=ρπR2υω 3/2,功率系数Cp表达式由以下公式2给出:
其中,
叶尖速比λ为:
其中,kg为变速箱的齿轮传动比,ωt和ωD分别为风机和双馈感应发电机转动角速度,通常情况下,当Pwind低于额定功率时,β会设定为零,此时,Cp是只关于λ的函数,且在某λ特定值时,有最大值Cpmax,此时对于给定的υω,风力发电机可获得最大功率和最优转速ωDop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的风机群建模主要关注风力机之间的尾流相互作用,假设尾流风速是线性扩张的,对于任意风机i(i∈n,共有n台风机),考虑尾流影响下的风速可由以下公式3给出:
Vi=V(1-δVi) (3)
其中,V为自由风速,风机i的风速导数δVi表达式可由以下公式4给出:
其中,Dj为风机j涡轮叶片的半径,Ai为涡轮叶片扫过的面积,为涡轮重叠面积与扫过面积之比,a为涡轮轴向感应系数,x为涡轮的径向距离,k为粗糙度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主要表征为调整利用率Ki,其调整方式可由以下公式5给出:
Ki=1-αi (5)
其中,αi为负荷分摊方案中每个风机的控制系数,代表了每个风机降负荷的水平,其值越大,每个风机的利用率越低。αi可由以下公式6定义:
αi∝ΔωDi=ωDHDi (6)
亦即:
其中,ΔωDi为转子速度差,ωDmax为风机的最大转子速度(设置为1.22p.u.),α0为当风机以最大转子转速运转时,风机的控制系数,可由以下公式7计算:
其中,Pmi为最大可用风力,Pd为风机的输出功率。
从而,所提出的风机群中降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可由上述公式5和以下公式9给出:
Ki=1-αi (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的风机群中升利用率的负荷分摊控制方法可由以下公式10和公式11给出:
Pwti=min{PMPPT,i,Pwti ref} (11)
其中,Pwti ref为每个低速风机在加负荷控制方式下的功率参考值,Pwti为每个高速风机需要控制达到的功率值。
CN201811583337.4A 2018-12-24 2018-12-24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9681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3337.4A CN109681381A (zh) 2018-12-24 2018-12-24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3337.4A CN109681381A (zh) 2018-12-24 2018-12-24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1381A true CN109681381A (zh) 2019-04-26

Family

ID=6618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3337.4A Pending CN109681381A (zh) 2018-12-24 2018-12-24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8138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4880A (zh) * 2019-11-04 2020-01-21 龙源(北京)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台风电机组并联运行的发电系统、功率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1911352A (zh) * 2020-05-11 2020-11-10 宁波大学 一种气流发生风力发电方法
CN112483312A (zh) * 2020-12-03 2021-03-12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冗余分组的海上风电场安全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51822A1 (en) * 2009-05-12 2010-11-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 method for load balancing in a power system
EP3001111A1 (en) * 2014-02-28 2016-03-30 Tsinghua University Electric power peak-shaving and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waste heat recover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7591799A (zh) * 2017-08-28 2018-01-16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配电网短期规划方法
WO2018076236A1 (en) * 2016-10-27 2018-05-03 Abb Schweiz Ag Wind farm and method and controller for feeding the same
EP3331125A1 (fr) * 2016-12-01 2018-06-06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Procédé d'équilibrage d'etats de charge d'une pluralité de dispositifs de stockage d'énergie électrique
CN108493989A (zh) * 2018-03-22 2018-09-04 河海大学 一种大规模光伏、风电发电并网系统的发电监控及负荷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51822A1 (en) * 2009-05-12 2010-11-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 method for load balancing in a power system
EP3001111A1 (en) * 2014-02-28 2016-03-30 Tsinghua University Electric power peak-shaving and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waste heat recover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WO2018076236A1 (en) * 2016-10-27 2018-05-03 Abb Schweiz Ag Wind farm and method and controller for feeding the same
EP3331125A1 (fr) * 2016-12-01 2018-06-06 Commissariat à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Procédé d'équilibrage d'etats de charge d'une pluralité de dispositifs de stockage d'énergie électrique
CN107591799A (zh) * 2017-08-28 2018-01-16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配电网短期规划方法
CN108493989A (zh) * 2018-03-22 2018-09-04 河海大学 一种大规模光伏、风电发电并网系统的发电监控及负荷分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UJUN LI等: ""Variable Utilization -Level Scheme for Load-Sharing Control of Wind Farm"",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4880A (zh) * 2019-11-04 2020-01-21 龙源(北京)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台风电机组并联运行的发电系统、功率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0714880B (zh) * 2019-11-04 2021-03-09 龙源(北京)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台风电机组并联运行的发电系统、功率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1911352A (zh) * 2020-05-11 2020-11-10 宁波大学 一种气流发生风力发电方法
CN111911352B (zh) * 2020-05-11 2023-02-28 宁波大学 一种气流发生风力发电方法
CN112483312A (zh) * 2020-12-03 2021-03-12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冗余分组的海上风电场安全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4496B (zh) 双馈风电机组-储能系统模拟同步机调频特性控制策略
US10731629B2 (en) Wind power plant controller
Ramtharan et al. Frequency support from 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 wind turbines
Teninge et al. Contribution to frequency control through wind turbine inertial energy storage
Wu et al. A coordinated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from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wind turbine generation
CN110768307A (zh) 一种风电场一次调频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880795B (zh) 基于超速风机释放功率提升的风电调频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681381A (zh) 一种利用率可变的风电场负荷分摊控制方法
CN111900744A (zh) 一种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下dfig参与机网协调控制方法
CN107069799B (zh) 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0212554A (zh) 一种改善电网调峰特性的风电调频控制方法
CN108242814A (zh) 变速变频风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方法和设备
CN114336682A (zh) 一种风电场一次调频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332442A (zh) 基于双馈风力发电场虚拟惯量控制策略优化
CN111725848A (zh) 一种适用于多种风电渗透率的风机可控频率下垂控制方法
CN117674109A (zh) 计及节点惯量安全约束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优化配置方法
Liu et al. The effects of wind turbine and energy storage participating in frequency regulation on 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
Prakash et al. Maximum energy extraction of a wind farm using pitch angle control
CN115882524A (zh) 一种提升频率响应能力的风电机组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Liu et al. Coordination control based on virtual inertial time constant and fuzzy logic control for power system with wind farm
Wang et al. Variable coefficient dr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optimal participation of wind farm in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considering wake superposition effect
Chung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Frequency Regulation Strategies by Modeling the Controllers of Wind Turbines in PSS/E
Lyu et al. An active power regulation strategy for wind farm considering wake effect
De Haan et al. Supplementary control for wind power smoothing
Wang et al. A novel deloaded control strategy of DFIG wind far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