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2698A -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72698A
CN109672698A CN201710955172.8A CN201710955172A CN109672698A CN 109672698 A CN109672698 A CN 109672698A CN 201710955172 A CN201710955172 A CN 201710955172A CN 109672698 A CN109672698 A CN 109672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server
identifier
access
access gate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551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72698B (zh
Inventor
吴东君
黄世碧
林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551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7269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7670 priority patent/WO2019071995A1/zh
Priority to EP18865889.2A priority patent/EP3668058B1/en
Publication of CN109672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2698A/zh
Priority to US16/834,774 priority patent/US2020022861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726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26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3Data redirection of data network str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3Routing a service request depending on the request content or con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8Storing data temporarily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e.g. caching
    • H04L67/5681Pre-fetching or pre-delivering data based on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Http重定向中流量乱窜的问题。具体方案为:第一接入网关接收配置命令,根据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其中,第一访问请求携带第一标识符,第一访问请求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当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一接入网关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本申请用于内容分发过程。

Description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大,且希望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消费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是趋同的,当相同网站的内容被人们重复消费时,会给整个网络带来带宽压力,严重影响人们访问网站时的响应速度,为解决该问题,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将网站的内容分布到最接近用户的网络“边缘”(如距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使用户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
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重定向将用户动态地引导到网络“边缘”,使其就近取得所需的内容。如图1所示,为Http重定向原理框图,包括如下几个步骤:①Http客户端(client)访问第一Http服务器,②第一Http服务器向Http客户端返回重定向指示,该重定向指示指向存储有Http客户端访问的内容的第二Http服务器(该Http服务器为距离Http客户端最近的服务器),③Http客户端与第二Http服务器建立连接,并访问第二Http服务器,④第二Http服务器返回Http客户端所需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为示例性框图,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经过第一Http服务器、第三Http服务器、第四Http服务器等多个Http服务器的重定向指示才将Http客户端指向第二Http服务器,如:第一Http服务器向Http客户端返回指向第三Http服务器的重定向指示,Http客户端根据该指示访问第三Http服务器,第三Http服务器向Http客户端返回指向第四Http服务器的重定向指示,Http客户端根据该指示访问第四Http服务器,第四Http服务器向Http客户端返回指向第二Http服务器的重定向指示,Http客户端根据该指示访问第二Http服务器。
由于在Http重定向过程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劫持等现象频发,使得Http客户端倾向自行指定DNS,根据该自行指定的DNS访问具有重定向功能的服务器(如上述第一Http服务器),导致流量乱窜等现象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容方法、设备及系统,解决现有Http重定向中流量乱窜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容分发方法,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配置命令,根据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携带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当配置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一接入网关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并接收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
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接入网关上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当终端设备请求访问与某标识符对应的内容时,该访问请求被第一接入网关拦截、直接引流到第一服务器上,由第一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不需要终端设备自行指定DNS,避免了流量乱窜的问题,其次,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不需要通过其他多个网络设备的重定向指示来将访问请求引流都某个服务器上,无绕道,避免了调度时延较大的问题;同时,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由接入网关直接将访问请求引流到服务器上,不需要结合终端设备的定位信息来指向特定的服务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定位精度差,导致的Http服务器根据终端设备的定位信息指向的服务器不够准确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引流策略包含网络地址信息,该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第一接入网关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包括:第一接入网关获取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中的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根据第一网络地址信息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其中,第一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第一服务器。
上述网络地址信息可以为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还可以为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不予限制。
如此,第一接入网关可以根据服务器的网络地址将访问请求引流到指定的服务器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对应关系中标识符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的实际情况动态更新,以期将访问请求引流到较合适的服务器上。具体的,上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根据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将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或者,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更新命令,根据更新命令将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其中,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与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是不同的。
如此,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等实际情况,动态地更新标识符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第二标识符的第二访问请求,当第一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二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一接入网关将第二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二服务器,其中,第二服务器与第一服务器不同。
如此,同一接入网关可以将携带不同标识符的访问请求引流到不同的服务器上,由不同的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实现了负载分担。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包括: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流量路径发送的第一访问请求;第一接入网关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包括:第一接入网关通过第二流量路径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
其中,第一流量路径包含至少一个中继设备,第二流量路径和第一流量路径相同或者不同。
如此,可以按照原路将内容返回给终端设备,也可以按照其他路径(如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环境、负载等情况动态选择其他路径)将内容返回给终端设备,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灵活性。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标识符包括但不限于下述任一形式的标识符:IP地址、字符串、数字、字母。
如此,标识符可以采用IP地址的形式,以实现与现有IP协议的兼容,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个加速内容对应一个或者多个不同的标识符;不同的加速内容对应的标识符相同或者不同。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二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访问请求,当第二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二接入网关将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三服务器,其中,第三服务器与第一服务器不同。
如此,可以由不同的接入网关将同一终端设备的访问请求引流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以实现不同的服务器为同一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实现了负载分担。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CDN服务器配置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
终端设备向CDN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其中,内容请求携带有用于标识内容的内容标识信息;
CDN服务器查询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确定内容对应的第一标识符,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符;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标识符,并发送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访问请求。
如此,CDN服务器可以提供标识符的存储和分发功能,以便终端设备从CDN服务器获取标识符,并发送携带标识符的访问请求。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接入网关,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配置命令;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所述标识符与加速内容对应;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访问请求携带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访问请求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
引流单元,用于当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在所述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将所述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内容。
其中,接入网关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方面或上述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内容分发方法中第一接入网关的行为功能,在此不再赘述。因此,该方面提供的接入网关可以达到与上述方面相同的有益效果。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容分发装置,该内容分发装置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该内容分发装置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关所执行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内容分发装置的结构中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该接入网关执行上述方法中相应的功能。该通信接口用于支持该接入网关与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该内容分发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该内容分发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接入网关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该计算机软件指令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内容分发方法的程序。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储存有上述接入网关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该计算机软件指令包含用于执行上述内容分发方法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容分发系统,包含: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接入网关、CDN服务器、终端设备、服务器。
附图说明
图1为Http重定向原理框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的简化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接入网关的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容分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内容分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再一种内容分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接入网关的组成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容分发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内容分发方法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的CDN网络,如图2所示,该CDN网络可以包含:终端设备、接入网关、服务器、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CDN服务器、电信服务器等设备。
其中,图2中的终端设备可以用于通过无线空口连接到运营商部署的接入网关,继而接入其他网络设备(如电信服务器、运营商管理下的服务器等设备);接入网关主要用于实现无线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主要用于与终端设备间建立通道,在该通道上转发终端设备和外部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包;图2所示的服务器可以为运营商管理下的服务器,可称为本地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包含多个本地服务实体,每个本地服务实体可以存储终端设备设备访问的内容,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如图2所示,该服务器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可称为本地负载均衡服务器)与接入网关连接,负载均衡服务器主要用于为服务器中的众多本地服务实体进行负载均衡;电信服务器可以由内容服务商管理,主要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通常情况下,电信服务器距离终端设备较远,图2中的接入网关、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可以由运营商管理,相较于电信服务器,接入网关、服务器、负载均衡服务器距离终端设备较近;CDN服务器可以由CDN服务商进行管理,主要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分发服务,内容服务商可以和CDN服务商签署合作协议,协商确定需要加速分发的内容,由CDN服务器对该部分内容提供分发服务;DNS主要为网络中的设备(如终端设备)提交的域名进行解析处理,确定与域名对应的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为示例性架构图,除图2中所示功能单元之外,该网络架构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单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终端设备和接入网关之间的流量路径上可以包含多个其他中继设备,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这些中继设备将终端设备发出的信息发送至接入网关;或者,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和接入网关之间建立无线链路,通过该无线链路向接入网关发送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内容服务商可以与CDN服务商签署合作协议,协商确定图2中的电信服务器提供的哪些内容由图2中的CDN服务器负责加速分发(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中,将CDN负责加速分发的内容称为“加速内容”);CDN服务商与某个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确定利用运营商内部的本地加速网络设施(如:服务器和负载均衡服务器组成的网络设施)来实现加速内容的分发;图2中的CDN服务器获取图2中的内容服务商提供的加速内容,或者加速内容和加速内容对应的需求信息(如:加速内容的加速范围、加速程度等等),将该加速内容推送给运营商;运营商结合当前基础设施的资源空闲情况和/或者该加速内容的需求信息,将加速内容预先存储在某个服务器上,同时为该加速内容配置一个全网唯一的标识符(如:内容加速网络服务地址(content acceleration service address,CASA)),并将该标识符与引流策略形成对应关系配置在接入网关中,以及将该标识符反馈给CDN服务器,其中,引流策略用于触发接入网关将终端设备的访问请求引流到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上,由该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相应的内容;CDN服务器存储标识符以及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该加速内容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加速内容;当终端设备确定通过CDN服务器访问某个内容时,向CDN服务器发送携带有用于标识内容的内容标识信息(如域名、文件名等等);CDN服务器根据该内容标识信息,确定与该内容标识信息标识的内容对应的标识符,向终端设备返回该标识符;终端设备发出携带有该标识符的访问请求,接入网关接收到该访问请求后,当接入网关内存储有与该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则触发接入网关执行将该访问请求引流到服务器上的过程,由服务器根据该访问请求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
具体的,图2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如:手机、电脑,还可以为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智能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膝上型计算机、手持式通信设备、手持式计算设备、卫星无线设备、无线调制解调器卡、电视机顶盒(set top box,STB)、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premise equipment,CPE)和/或用于在无线系统上进行通信的其它设备。
图2中的接入网关可以为基站(nodeB,NB)、演进型基站(evolution nodeB,eNB)、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由多个5G-AN/5G-RAN节点组成的网络,该5G-AN/5G-RAN节点可以为:接入节点(access point,AP)、下一代基站(NR nodeB,gNB)、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ive point,TRP)、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某种其它接入节点,如图3所示,图2中的接入网关可以包含但不限于下述部件:至少一个处理器31,存储器32、通信接口33、通信总线34。需要说明的是,图3示出的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接入网关的限定,接入网关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下面结合图3对管理单元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处理器31是接入网关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31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其中,处理器3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数据,执行接入网关的各种功能。
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3中所示的CPU0和CPU1。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接入网关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3中所示的处理器31和处理器3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3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32可以独立存在,通过通信总线34与处理器31相连接。存储器32也可以和处理器31集成在一起。其中,所述存储器3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提供的方案的软件程序,并由处理器31来控制执行。
通信接口3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33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
通信总线3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关的通信接口33接收配置命令,接入网关的处理器31根据该配置命令将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配置在接入网关的存储器32中;接入网关的通信接口33还用于获取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该第一访问请求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第一访问请求携带的第一标识符与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对应;接入网关的处理器31用于在通信接口33接收到第一标识符,且根据存储器22中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标识符对应某个引流策略时,触发处理器31将接收到的第一访问请求通过通信接口33引流到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第一服务器,通信接口33还可以用于接收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并向终端设备发送该内容。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存储器3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数据,处理器31调用计算机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相关的功能,以及触发通信接口33执行相关的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仅仅概括性地描述处理器31、存储器32、通信接口33的功能,处理器31、存储器32、通信接口33的具体工作过程以及功能,可以参考下述图4、图5、图6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所描述的相关内容,例如,下述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所有接入网关的处理过程由处理器31执行,所有接入网关的存储过程由存储器32执行,所有接入网关的收发过程由通信接口33执行。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接入网关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该计算机软件指令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案的程序。
下面结合上述图2所示的系统架构,对本申请提供的内容分发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其中,下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入网关可以包含图3所示的部件。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容分发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401:第一接入网关接收配置命令,根据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
上述第一接入网关可以为图2中的任一接入网关,为终端设备向外部网络设备(如内容服务器)请求内容必须经过的设备,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中继设备(如路由器、或者其他接入网关等等)与终端设备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链路与终端设备直接连接。
上述标识符可命名为CASA,可以为IP地址的形式,也可以为非IP地址的形式,如:数字或者字符串或者字母或者其他符号,如:标识符可以为101.110.2.0,还可以为数字1,又可以为字符串neirong等等,不予限制。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标识符与加速内容对应,加速内容为内容服务器提供的内容中需要通过CDN服务器来负责加速分发的内容,该加速内容由内容服务商和CDN服务商协商确定,该标识符全网唯一,由运营商分配,并由运营商反馈给CDN服务器,便于CDN服务器存储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
同一加速内容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标识符,不同加速内容可以对应同一标识符或者不同标识符,不予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同一加速内容对应多个标识符时,不同标识符可以对应不同的服务需求信息(带宽、时延等等)或者服务等级,以便根据该服务需求信息或者服务等级,区分不同终端设备所请求的内容对应的标识符。
例如:加速内容1对应的标识符为:标识符1,标识符2,标识符3,标识符1对应最大带宽,标识符2对应次大带宽、标识符3对应最小带宽,若终端设备1的信用度比较低,且服务质量要求低,则终端设备1请求的内容1对应的标识符可以为标识符3,若终端设备2的信用度比较高,且服务质量要求高,则终端设备2请求的内容1对应的标识符为标识符1。
上述引流策略用于将终端设备发出的用于请求内容的访问请求引流到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上,由该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相应的内容。
其中,运营商可以在确定加速内容对应的标识符之后,向第一接入网关发送携带有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的配置命令,第一接入网关根据该配置命令将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配置在第一接入网关中,该运营商可以为电信、或者移动、或者联通、或者光电等运营商,不予限制。
步骤402: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其中,该第一访问请求携带第一标识符。
该第一访问请求由终端设备发出,该第一访问请求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可以包含在上述加速内容中,第一标识符与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对应。
其中,第一标识符可以由CDN服务器反馈给终端设备,CDN服务器可以为图2中所述的CDN服务器,如:当终端设备确定由CDN服务器为其提供内容时,终端设备向该CDN服务器发送携带有内容标识信息的内容请求,CDN服务器根据该内容标识信息、以及加速内容与标识符的对应关系,确定与该内容标识信息所标识的内容对应的第一标识符,并向终端设备返回该第一标识符。其中,内容标识信息可以用于标识终端设备请求访问的内容,如:可以为与终端设备请求访问的内容对应的域名、文件名、哈希(Hash)值等等。
其中,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可以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流量路径发送的第一访问请求。
其中,第一流量路径可以为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关间建立的无线链路,或者第一流量路径包含一个或者多个中继设备,即:第一接入网关距离终端设备第1~m跳的位置,终端设备可以先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访问请求,中继设备再将该第一访问请求转发给第一接入网关,其中,该中继设备可以为其他第一接入网关,路由等设备,不予限制。
步骤403:当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一接入网关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引流策略可以包含服务器的网络地址信息,第一接入网关获取第一标识符对应的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根据获取到的第一网络地址信息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该第一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第一服务器。
其中,上述网络地址信息可以用于标识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该网络地址信息可以为IP地址,还可以为MAC地址,不予限制。通常情况下,网络地址信息标识服务器为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中的最佳服务器,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最佳服务器可以指: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中距离终端设备最近的服务器,或者能为终端设备提供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服务器等。
例如,如下1所示,引流策略中标识符1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为IP地址1,标识符2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为IP地址2,当第一接入网关接收到携带有标识符为1的访问请求时,根据表1所示,该标识符1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为IP地址1,则触发第一接入网关将访问请求引流到IP地址1标识的服务器上。
表1
标识符 网络地址信息
1 IP地址1
2 IP地址2
其中,第一接入网关将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上可以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通过策略路由(如I-BGP,流分类+标签路由)、业务链、接入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和隧道技术、网络地址传输(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中的任一引流方式将访问请求直接引流到第一服务器上;或者,
第一接入网关先将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所属的负载均衡服务器上,再通过该负载均衡服务器将访问请求向第一服务器发送。
同时,第一接入网关也可以通过策略路由、业务链、ACL和隧道技术、或者NAT等任一引流方式将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所属的负载均衡服务器上。
其中,上述引流方式可以预先配置在引流策略中,例如,如表2所示,引流策略包含IP地址、以及引流方式,当第一接入网关接收到的标识符为1时,根据表2所示,该标识符对应的IP地址为IP地址1,引流方式为策略路由,则确定通过策略路由的方式将访问请求引流到IP地址1标识的服务器上。
表2
标识符 IP地址 引流方式
1 IP地址1 策略路由
2 IP地址2 业务链
步骤404: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
其中,第一接入网关可以通过第二流量路径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第二流量路径和上述第一流量路径相同或者不同,不予限制。
与现有Http重定向技术相比,在图4所示方案中,接入网关上配置有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当终端设备请求访问与某标识符对应的内容时,该访问请求被第一接入网关拦截、直接引流到第一服务器上,由第一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不需要终端设备自行指定DNS,避免了流量乱窜的问题,同时,在图4所示方案中,不需要通过其他多个网络设备的重定向指示来将访问请求引流都某个服务器上,无绕道,避免了调度时延较大的问题;以及,在图4所示方案中,由接入网关直接将访问请求引流到服务器上,不需要结合终端设备的定位信息来指向特定的服务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定位精度差,导致的Http服务器根据终端设备的定位信息指向的服务器不够准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所示方案中,当第一接入网关存储的对应关系中未存在与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则第一接入网关可以将该访问请求转发给CDN服务器,由CDN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相应的内容;或者第一接入网关向终端设备返回通知消息,终端设备根据该通知消息向CDN服务器发送访问请求,获得相应的内容。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网络地址信息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的实际情况动态更新,以期将访问请求引流到较合适的服务器上。具体的,第一接入网关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网络负载情况、网络带宽等情况)将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或者,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更新命令,根据更新命令将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其中,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与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是不同的。
如此,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等实际情况,动态地更新标识符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
例如,t1时刻标识符1与用于标识服务器1的网络地址信息1对应,若在t1时刻之后,根据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等实际情况发现服务器2更适合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则将标识符1对应的网络地址信息1更新为网络地址信息2,该网络地址信息2标识服务器2。
可选的,图4所示方案还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第二标识符的第二访问请求,当第一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二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一接入网关将第二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二服务器,其中,第二服务器与第一服务器不同。
如此,同一接入网关可以将携带不同标识符的访问请求引流到不同的服务器上,由不同的服务器为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实现负载分担。
可选的,图4所示方案还包括:
第二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
当第二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第二接入网关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三服务器,其中,第三服务器与第一服务器不同。
如此,可以由不同的接入网关将同一终端设备的访问请求引流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以实现不同的服务器为同一终端设备提供内容服务,实现了负载分担。
可选的,在步骤402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CDN服务器配置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
终端设备向CDN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其中,内容请求携带有用于标识内容的内容标识信息;
CDN服务器查询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确定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对应的第一标识符,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标识符;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标识符,并发送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访问请求。
其中,CDN服务器可以接收运营商反馈的与加速内容的标识符,将该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配置在CDN服务器上,或者,CDN服务器直接接收运营商反馈的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将该对应关系配置在CDN服务器上,或者,CDN服务器接收运营商反馈的与加速内容的标识符对应的信息,将该信息经过Hash算法等方式的计算得到标识符,并将该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配置在CDN服务器上
具体的,上述可选步骤可参照下述图5所示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内容分发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包括:
内容服务商和CDN服务商协商确定加速内容,CDN服务器从内容服务器获取加速内容,并向运营商推送该加速内容,运营商确定由某个服务器(如第一服务器)分发该加速内容,为该加速内容分配标识符,并向CDN服务器返回该标识符。
其中,内容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对内容的访问程度,将访问频繁的内容、且访问量大的内容确定为加速内容。
其中,运营商可以根据本地网络基础设备的网络情况(如负载、带宽、时延、空闲状态等等)确定由某个服务器分发该加速内容。
标识符的相关描述可参照图4所示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1:CDN服务器配置标识符与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
步骤502:终端设备确定从CDN服务器获取内容,向CDN服务器发送携带有内容标识信息的内容请求,
其中,内容标识信息用于标识终端设备请求的内容,内容标识信息的相关描述可参照图4所示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尝试连接所有存储有内容的候选对象(如CDN服务器、内容服务器等等存储有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并进行诸如延迟、最大吞吐、抖动等方面的测试,选择出最佳的CDN服务器进行内容请求。
步骤503:CDN服务器根据内容标识信息、以及加速内容与标识符的对应关系,向终端设备返回内容标识信息所标识的内容对应的第一标识符。
其中,当内容标识信息为域名时,CDN服务器可包含DNS,该DNS解析该域名,确定内容标识信息对应的内容,并查找加速内容与标识符的对应关系中,与确定的内容对应的标识符,或者,
当内容标识信息为域名时,CDN服务器可包含Http服务装置,该Http服务装置根据内容标识信息,向终端设备返回重定向指示,该重定向指示包含第一标识符。
步骤504:终端设备发出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
其中,第一访问请求的相关描述可参照图4方案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流量路径发出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第一流量路径的相关描述可参照图4方案中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5: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当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将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
其中,步骤505的执行过程可参照步骤403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6:接入网关接收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
其中,接入网关可以通过第二流量路径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第二流量路径的相关描述可参照图4方案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7:终端设备接收并播放内容。
下面以终端设备为使用中国电信提供的网络服务的UE,该UE从爱奇艺这个内容服务器处请求《大电影》视频内容索引信息,从CDN服务器(如网宿提供的CDN服务器)获取内容分片为例对上述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内容分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
(0)爱奇艺与网宿签署合作协议由网宿加速其内容分发;网宿与中国电信签署合作利用电信网络内部的本地加速网络设施实际承担内容分发的加速服务。
(1)网宿按照与爱奇艺的服务约定,将爱奇艺提供的《大电影》的相关内容推送至中国电信,并说明该内容对应的分发需求(如加速范围与加速程度等)。
(2)中国电信接收《大电影》的内容,并按照分发需求,结合当前基础设施的资源空闲等情况确定采用服务器1存储并负责分发《大电影》的相关内容。
(3)中国电信为《大电影》分配一个标识符,该标识符为“a.a.a.a”,并将“a.a.a.a”反馈给网宿,网宿存储“a.a.a.a”与《大电影》的对应关系。
(4)中国电信将该CASA对应的引流策略配置在其管理范围内的接入网关上。
其中,该CASA对应的引流策略用于将访问《大电影》的访问请求引流到服务器1上。
(5)UE浏览爱奇艺网站,发出携带有域名“iqiyi.com”的请求。
(6)UE通过DNS解析,获得爱奇艺网站的IP地址“x.x.x.x”。
(7)UE根据爱奇艺网站的IP地址“x.x.x.x”浏览爱奇艺网站,点播《大电影》,请求获得对应《大电影》的视频分片信息。
(8)爱奇艺向UE反馈分片描述信息(Media Partition Description,MPD)。
(9)UE获得分配描述信息,并确定通过网宿获取《大电影》的第一个分片。
(10)UE向网宿发送携带有《大电影》对应的内容标识信息的内容请求。
(11)网宿的DNS判断该UE是中国电信用户,而且所请求的《大电影》已经购买了中国电信的加速服务,根据存储的“a.a.a.a”与《大电影》的对应关系,确定UE请求内容对应的标识符为“a.a.a.a”。
(12)网宿向UE回复标识符“a.a.a.a”。
(13)UE发送携带有标识符“a.a.a.a”的视频分片请求。
(14)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标识符“a.a.a.a”的视频分片请求,触发“a.a.a.a”对应的引流策略。
(15)接入网关将视频分片请求引流到的服务器1上。
(16)服务器1接收该视频分片请求,向接入网关返回第一分片。
(17)接入网关接收第一分片,并向UE发送该第一分片。
(18)UE接收并播放第一分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对第一分片的获取过程进行了介绍,其他分片的可参照上述过程执行,如:UE在播放第一分片时,可以采用(13)~(18)的步骤同步请求第二分片内容。
上述主要从各个节点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节点,例如接入网关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发明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接入网关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7示出了接入网关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接入网关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接入网关的功能。如图7所示,该接入网关可以包括:接收单元70、配置单元71、引流单元72、发送单元73、更新单元74。
其中,接收单元70,用于接收配置命令,以及接收携带有第一标识符的第一访问请求,以及接收服务器返回内容等等,如:用于支持接入网关执行步骤401、步骤402、步骤404等等。
配置单元71,用于根据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如:用于支持接入网关执行步骤401等。
引流单元72,用于当对应关系中存在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将访问请求引流到服务器上,如:用于支持接入网关执行步骤403等。
发送单元73,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内容等,如:用于支持接入网关执行步骤404等。
更新单元74,用于根据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将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或者,根据所述更新命令将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关,用于执行上述内容分发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内容分发方法相同的效果。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8示出了一种内容分发装置,该内容分发装置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接入网关的功能,如图8所示,该内容分发装置可以包括:处理模块80和通信模块81。
处理模块80用于对内容分发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模块80用于支持该内容分发装置执行配置单元71、引流单元72、更新单元74执行的过程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81用于支持内容分发装置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内容分发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82,用于存储内容分发装置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模块80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81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82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模块80为处理器,通信模块81为通信接口,存储模块82为存储器时,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内容分发装置可以为图3所示的接入网关。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内容分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关接收配置命令,根据所述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所述标识符与加速内容对应;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访问请求携带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访问请求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
当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在所述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所述第一接入网关将所述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所述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内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策略包含网络地址信息,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所述第一接入网关将所述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获取所述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中的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服务器;
根据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所述第一服务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将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更新命令,根据所述更新命令将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与所述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是不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地址信息为因特网协议IP地址或者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第二标识符的第二访问请求;
当所述第一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二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所述第一接入网关将所述第二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二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二服务器与所述第一服务器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流量路径发送的第一访问请求;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内容,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关通过第二流量路径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流量路径包含至少一个中继设备,所述第二流量路径和所述第一流量路径相同或者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符为下述任一形式的标识符:IP地址、字符串、数字、字母。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一个加速内容对应一个或者多个不同的标识符;
不同的加速内容对应的标识符相同或者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二接入网关接收携带有所述第一标识符的访问请求;
当所述第二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所述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所述第二接入网关将所述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三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三服务器与所述第一服务器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CDN服务器配置所述标识符与所述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CDN服务器发送内容请求,其中,所述内容请求携带有用于标识所述内容的内容标识信息;
所述CDN服务器查询所述标识符与所述加速内容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内容对应的所述第一标识符,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标识符;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标识符,并发送携带有所述第一标识符的访问请求。
11.一种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配置命令;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配置命令配置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所述标识符与加速内容对应;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一访问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访问请求携带第一标识符,所述第一访问请求用于请求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
引流单元,用于当所述对应关系中存在所述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将所述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一服务器;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服务器返回的内容;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内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策略包含网络地址信息,所述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
所述引流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中的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将所述第一访问请求引流到所述第一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服务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关包括:更新单元;
所述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存储有所述终端设备访问的内容的服务器的位置信息、以及当前网络环境将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或者,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更新命令;
所述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更新命令将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更新为第二网络地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与所述第二网络地址信息标识的服务器是不同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者13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地址信息为因特网协议IP地址或者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携带有第二标识符的第二访问请求;
所述引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接入网关配置的标识符与引流策略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第二标识符对应的引流策略时,将所述第二访问请求引流到第二服务器,其中,所述第二服务器与所述第一服务器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第一流量路径发送的第一访问请求;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通过第二流量路径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流量路径包含至少一个中继设备,所述第二流量路径和所述第一流量路径相同或者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符为下述任一形式的标识符:IP地址、字符串、数字、字母。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关,其特征在于,
一个加速内容对应一个或者多个不同的标识符;
不同的加速内容对应的标识符相同或者不同。
19.一种内容分发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容分发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容分发方法。
CN201710955172.8A 2017-10-13 2017-10-13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96726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55172.8A CN109672698B (zh) 2017-10-13 2017-10-13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PCT/CN2018/097670 WO2019071995A1 (zh) 2017-10-13 2018-07-27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EP18865889.2A EP3668058B1 (en) 2017-10-13 2018-07-27 Content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16/834,774 US20200228618A1 (en) 2017-10-13 2020-03-30 Content delivery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55172.8A CN109672698B (zh) 2017-10-13 2017-10-13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2698A true CN109672698A (zh) 2019-04-23
CN109672698B CN109672698B (zh) 2021-02-09

Family

ID=66101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55172.8A Active CN109672698B (zh) 2017-10-13 2017-10-13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28618A1 (zh)
EP (1) EP3668058B1 (zh)
CN (1) CN109672698B (zh)
WO (1) WO201907199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5997A (zh) * 2021-05-19 2021-08-20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异构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
CN114079612A (zh) * 2020-08-03 2022-02-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容灾系统及其管控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CN114945045A (zh) * 2022-05-18 2022-08-26 深圳渊联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服务响应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079612B (zh) * 2020-08-03 2024-06-0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容灾系统及其管控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5886B (zh) * 2019-07-05 2020-11-06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域名访问加速的方法和系统
US11349932B2 (en) * 2020-06-30 2022-05-31 Cisco Technology, Inc. Policy-based connection provisioning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requests
CN112866013B (zh) * 2021-01-05 2022-08-2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1804A (zh) * 2012-10-16 2013-0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控制策略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CN105432045A (zh) * 2013-06-13 2016-03-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移动网络动态地提供cdn服务的方法、装置、网络节点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08059B (zh) * 2014-06-19 2019-09-1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内容分发方法、终端、服务器,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91804A (zh) * 2012-10-16 2013-0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控制策略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CN105432045A (zh) * 2013-06-13 2016-03-2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移动网络动态地提供cdn服务的方法、装置、网络节点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9612A (zh) * 2020-08-03 2022-02-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容灾系统及其管控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CN114079612B (zh) * 2020-08-03 2024-06-04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容灾系统及其管控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CN113285997A (zh) * 2021-05-19 2021-08-20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异构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设备、介质及产品
CN114945045A (zh) * 2022-05-18 2022-08-26 深圳渊联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服务响应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45045B (zh) * 2022-05-18 2023-09-26 深圳渊联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服务响应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28618A1 (en) 2020-07-16
CN109672698B (zh) 2021-02-09
EP3668058A1 (en) 2020-06-17
WO2019071995A1 (zh) 2019-04-18
EP3668058B1 (en) 2021-11-03
EP3668058A4 (en) 202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2698A (zh) 内容分发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824454B2 (en) 5G dynamic slice and network identity instantiation, termination, and acces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1070871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network resources for UE sessions based on locations of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CN104919758B (zh) 一种由驻留在业务域中的网络设备实施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US965497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eb redirect authentication in WiFi roaming based on AC and AP interworking
CN103581299B (zh) 服务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Akhtar et al. Architecture of hybrid mobile social networks for efficient content delivery
CN107517189B (zh) 一种wlan用户接入认证及配置信息下发的方法、设备
CN101299679B (zh) 泛在网络业务动态重配置方法
CN102238226A (zh) 在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上的会话迁移
CN114902634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应用服务器的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Gao et al. Fog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5G
US11695855B2 (en) User generated pluggable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CDN) system and method
CN103841090A (zh) 实现会话发起协议多业务服务器分发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006915B (zh) 资源请求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25023B (zh) 回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2497402B (zh) 一种内容注入方法及系统、内容分发方法及系统
Meng et al. Elastic caching solutions for content dissemination services of ip-based internet technologies prospective
Nguyen et al. A proposal of autonomic edge cloud platform with CCN-based service routing protocol
CN106533760A (zh) 一种在cm网络中构建cdn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WO2023246488A1 (zh) 内容提供方法及装置
US10425499B2 (en) Server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content to users
CN102957668A (zh) 标识网中获取位置信息的方法和接入服务路由器
WO2023228249A1 (ja) 通信経路制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中継装置、通信経路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6230956A (zh) 基于p2p的网络通讯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8

Address after: 450046 Floor 9, building 1, Zhengshang Boya Plaza, Longzihu wisdom Island, Zhengdong New Area,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per fu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