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53157B -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53157B
CN109653157B CN201910118855.7A CN201910118855A CN109653157B CN 109653157 B CN109653157 B CN 109653157B CN 201910118855 A CN201910118855 A CN 201910118855A CN 109653157 B CN109653157 B CN 1096531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stline
construction
retreat distance
distance
shor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188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53157A (zh
Inventor
王德刚
莫微
孙丽
于淼
范亦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191011885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531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53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53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53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531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8Con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涉及海岸规划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判断海岸类型;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当海岸为自然岸线时,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并根据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当海岸为人工岸线时,判断海堤等级是否高于预设标准;若海堤等级低于预设标准,则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若海堤等级高于预设标准,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0,缓解了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确定缺乏合理指导方法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岸规划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海岸建设后退距离是指为保护沿海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景观,将平均高潮线作为起点,向陆划定一定宽度的缓冲区,在该缓冲区内禁止建设或限制特定类型的开发建设。该区域具有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维护海岸带的自然动态特征以及提高海岸带的公众可接近性等相关作用。
目前世界大多数沿海国家和地区均有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其中后退距离从8m~3000m不等。但是现有技术中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并且未能结合不同海区和海岸类型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难以确保缓冲区的生态防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判断海岸类型;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当海岸为自然岸线时,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并根据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当海岸为人工岸线时,判断海堤等级是否高于预设标准;若海堤等级低于预设标准,则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若海堤等级高于预设标准,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0米。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根据公式Hs=L·r/(B+d),计算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岸线侵蚀速率,其中,Hs为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岸线侵蚀速率,单位为米/年;r为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单位为米/年;d为测算位置的水深,单位为米;B为岸线处高程,单位为米;L为测算位置与起算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根据公式S1=N·Hs,计算第一岸线后退距离;其中,S1为第一岸线后退距离,N为预设年限。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预设年限大于等于50年。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确定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其中,H(i,j)为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沿海岸线延伸方向,以淹没水深等于预设淹没深度的被测位置的连线作为预设水深淹没线,并以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二岸线后退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1970825510000031
计算近似距离值;其中,S20为近似距离值,单位为米;H为近岸海域波高,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t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根据近似距离值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以自然防护基质背离海洋的一侧边界与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三岸线后退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确定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其中,H(i,j)为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并且h大于堤坝高程;h(i,j)为地形高程,单位为米;沿海岸线延伸方向,以淹没水深等于预设淹没深度的被测位置的连线作为预设水深淹没线,并以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者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预设淹没深度小于等于1米。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的步骤包括:若岸线为基岩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陡崖靠海侧的基部;若岸线为砂质海岸,则判断滩脊是否完整,若滩脊完整,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滩脊顶部,若滩脊不完整,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沙生植被靠海侧的边界;若岸线为淤泥质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大潮平均高潮位时的海水痕迹线或冲积物分布的痕迹线上;若岸线为生物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生物基质背离海洋的一侧边界上;若岸线为人工岸线,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海堤背离海洋的一侧的海堤堤脚处。
本发明提供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通过判断海岸类型,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当海岸为自然岸线时,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并根据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当海岸为人工岸线时,判断海堤等级是否高于预设标准,若海堤等级低于预设标准,则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若海堤等级高于预设标准,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0米,结合海岸类型、岸线侵蚀速率、风暴潮淹没状态、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和海堤等级,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可以为海岸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公式中的物理量,如无单独标注,应理解为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基本量,或者,由基本量通过乘、除、微分或积分等数学运算导出的导出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判断海岸类型;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当海岸为自然岸线时,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并根据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当海岸为人工岸线时,判断海堤等级是否高于预设标准;若海堤等级低于预设标准,则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若海堤等级高于预设标准,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0米。
具体地,判断海岸类型为自然岸线或人工岸线,其中自然岸线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确定不同类型海岸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岸线建设临海边界位于起算点背离海洋的一侧,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起算点与岸线建设临海边界的距离。根据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确定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使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大于等于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从而能够使缓冲区免受岸线侵蚀,抵御风暴潮冲击,并且可以避免海岸自然防护基质受到岸线建设的损害。当海堤等级在预设标准以上,例如海堤等级高于能够抵御50年一遇洪灾的建造标准,那么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0米,如此可以实现海岸陆地的充分利用;当海堤等级低于能够抵御50年一遇洪灾的建造标准,则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从而在海堤等级未达到预设标准时,通过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较大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以确保缓冲区在海浪冲击方向具有足够的缓冲距离,从而确保岸线建设临海边界背离海洋一侧的建筑物免受大潮冲击。
进一步的,通过一定年限内岸线被侵蚀的距离与年限值的比值,求得岸线侵蚀距离,从而可以根据早年岸线侵蚀距离计算平均岸线侵蚀速率。
由于岸线侵蚀速率受海平面高度等因素影响,且海平面逐年上升,因此以早年平均岸线侵蚀速率与预设年限的乘积求得的岸线侵蚀距离存在较大的误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根据公式Hs=L·r/(B+d),计算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岸线侵蚀速率,其中,Hs为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岸线侵蚀速率,单位为米/年;r为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单位为米/年,可由国家海平面公报获知;d为测算位置的水深,单位为米;B为岸线处高程,单位为米;L为测算位置与起算点之间的距离,即水深为d的位置与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充分考虑了不同海岸带的侵蚀特征,可以科学、精确的确定由侵蚀引起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可以有效的去除由于风暴潮等其他非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岸线侵蚀,较当前多采用的多期岸线比较方法而言,其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科学性,有利于准确的确定由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根据公式S1=N·Hs,计算第一岸线后退距离;其中,S1为第一岸线后退距离,N为预设年限。住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以50年作为预设年限计算侵蚀距离,从而获得第一岸线后退距离。
进一步的,预设年限大于等于50年,通常范围为50年~70年,第一岸线后退距离大于等于50年侵蚀距离,从而确保缓冲区足以抵御预设年限的岸线侵蚀。
根据统计数据,当中国海平面上升1m时,岸线退缩距离约为47.4m,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可由公式S2=47.4·h计算得出,其中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
进一步的,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确定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其中,H(i,j)为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h(i,j)为地形高程,单位为米;沿海岸线延伸方向,以淹没水深等于预设淹没深度的被测位置的连线作为预设水深淹没线,并以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其中,预定等级风暴潮可选为50年一遇的风暴潮,根据沿海潮位和波浪观测数据获得50年一遇的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增水高程,由地形数据获得地形高程。淹没水深超过预设淹没深度对建筑物损害较大,预设淹没深度可设定为1米。预设水深淹没线为50年一遇的风暴潮持续期间,1米水深淹没线。预设水深淹没线的靠海侧淹没水深大于1米,预设水深淹没线的背海侧淹没水深小于1米。
在具备海岸线向陆侧地形数据时,以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预设水深淹没线作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二岸线后退距离,较以往根据经验确定风暴潮引起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具有更合理的数据参考。在缺少地形数据时,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1970825510000091
计算近似距离值;其中,S20为近似距离值,单位为米;H为近岸海域波高,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t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根据近似距离值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为确保第二岸线后退距离能够抵御一定年限内风暴潮侵蚀,近岸海域波高、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和风暴潮持续时间通常选用预定等级风暴潮的状态参数,预定等级风暴潮可选定为50年一遇的风暴潮或者70年一遇的风暴潮。在考虑了风暴潮持续时间、近岸海域波高及海水高程的条件下,能够结合不同海域的特性差异计算得出近似距离值;由S2=S20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S2为风暴潮引起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即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单位为米。
进一步的,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以自然防护基质背离海洋的一侧边界与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三岸线后退距离。其中,自然防护基质包括:泻湖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绿色防护林带等构成的自然防护体系,为保持如珊瑚礁、红树林和防护林等构成的自然防护体系,将生态要素划入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范围之内,因此如果依据海平面上升或风暴潮确定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在自然防护体系范围内时,应以防护体系向陆侧边界作为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以海岸防护林为例,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时,应为防护林向陆侧边界距离海岸的最远距离。海岸生态防护体系距离海岸线的最远距离,可由遥感影像数据量取获得。
进一步的,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确定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其中,H(i,j)为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并且h大于堤坝高程;h(i,j)为地形高程,单位为米;沿海岸线延伸方向,以淹没水深等于预设淹没深度的被测位置的连线作为预设水深淹没线,并以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当海堤等级低于预设标准,则表示预定等级的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大于堤坝高程,例如:海堤等级为能够抵御30年一遇的风暴潮,预定等级风暴潮为50年一遇的风暴潮,在50年一遇的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大于堤坝高程,海水可漫过海堤流至海堤背海侧。对于人工岸线,由于受海堤防护,可以忽略岸线侵蚀影响,且人工岸线背海侧一般不存在自然防护体系,以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从而不仅可以简化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确定步骤,而且能够确保缓冲区背海侧的建筑物免受风暴潮冲击损坏。
进一步的,在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的步骤中,首先根据岸线向陆侧地形图构建陆域的数字地形模型,将地形模型行网格化处理,网格可采用边长2米~50米的正方形网格,或者,采用三角形网格,由地形图可获得网格高程为Eg(i,j),其中i为网格垂直于海岸线方向的坐标,j为网格平行于海岸线方向的坐标。根据沿海潮位和波浪观测数据获得50年一遇的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增水高程,海水增水高程由hz表示,且可由沿海潮位站观测数据获取;影响的海岸线长度L可由遥感数据获得,风暴潮持续时间为t,可由气象数据获得;根据公式V=hz·L·t·v0,计算增水体积,式中,hz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较正常水位的增水高程;L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影响的海岸线长度;t为风暴潮的持续时间,单位为秒;v为风暴潮推进的速度,单位为米/秒,可由气象数据获取。
根据通过起算点进入陆地的海水由高向低流动的重力特性和地形起伏情况,用海水量与淹没范围内总水量体积相等的原理来计算淹没范围,可获得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1970825510000111
其中,d为正方形网格边长,单位为米;Ew(a)为第a个网格处的水位高程,Eg(a)为第a个网格处的地形高程,N为淹没的网格数量。根据水的流动性、水流方向、地表径流和洼地连通等因素,海水是先从源头向外淹没并扩散,当水位高程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海水就可穿过地势较高区域到达另一侧的洼地。当海水在地形网格一边进人网格后,其在填充满一个网格后,在水流入方向之外,与此网格相邻的其他网格的地形高程均高于此网格的水位高程,此时海水将不再向其他网格方向流动;若此网格相邻的其他网格的地形高程低于此网格的水位高程,海水将在重力作用下继续流动,由此可以根据网格模拟分析风暴潮的淹没范围。预定等级风暴潮的淹没范围可通过网格模拟分析获知,当淹没范围和增水体积均被视为定值时,则可以根据淹没区域的网格总面积、增水体积和淹没区域的地形参数确定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从而可以在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缺乏数据记录时,近似得出淹没范围和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
进一步的,预设淹没深度小于等于1米。当淹没深度大于1米时,对建筑物的损害较大。预设淹没深度小于等于1米,预设淹没深度可选取为0.8米、0.6米和0.5米,在预设水深淹没线背海侧进行建筑施工,可以避免岸线建筑受风暴潮冲击损坏。
进一步的,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的步骤包括:若岸线为基岩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陡崖靠海侧的基部;若岸线为砂质海岸,则判断滩脊是否完整,若滩脊完整,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滩脊顶部,若滩脊不完整,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沙生植被靠海侧的边界;若岸线为淤泥质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大潮平均高潮位时的海水痕迹线或冲积物分布的痕迹线上;若岸线为生物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生物基质背离海洋的一侧边界上。自起算点沿垂直于海岸方向,朝背离海洋的一侧延伸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区域内为缓冲区,通过增大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能够避免缓冲区背海侧的建筑受到侵蚀作用,且有利于维护缓冲区内的海岸生态环境。
进一步的,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的步骤包括:若岸线为人工岸线,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海堤背离海洋一侧的海堤堤脚处。岸线建设施工均需避让海堤,以防对海堤造成破坏,因此人工岸线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海堤向陆侧的堤脚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海岸类型;
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
当海岸为自然岸线时,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并根据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第二岸线后退距离和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最大值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
当海岸为人工岸线时,判断海堤等级是否高于预设标准;
若海堤等级低于预设标准,则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
若海堤等级高于预设标准,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为0米;
所述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的步骤包括:
若岸线为基岩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陡崖靠海侧的基部;
若岸线为砂质海岸,则判断滩脊是否完整,若滩脊完整,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滩脊顶部,若滩脊不完整,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沙生植被靠海侧的边界;
若岸线为淤泥质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大潮平均高潮位时的海水痕迹线或冲积物分布的痕迹线上;
若岸线为生物海岸,则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生物基质背离海洋的一侧边界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岸线侵蚀速率确定第一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
根据公式Hs=L·r/(B+d),计算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岸线侵蚀速率,其中,Hs为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岸线侵蚀速率,单位为米/年;r为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单位为米/年;d为测算位置的水深,单位为米;B为岸线处高程,单位为米;L为测算位置与起算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米;
根据公式S1=N·Hs,计算第一岸线后退距离;其中,S1为第一岸线后退距离,N为预设年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年限大于等于50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
确定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
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其中,H(i,j)为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h(i,j)为地形高程,单位为米;
沿海岸线延伸方向,以淹没水深等于预设淹没深度的被测位置的连线作为预设水深淹没线,并以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二岸线后退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
根据公式
Figure FDA0002571070600000021
计算近似距离值;其中,S20为近似距离值,单位为米;H为近岸海域波高,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t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根据近似距离值确定第二岸线后退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海岸自然防护基质位置确定第三岸线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
以自然防护基质背离海洋的一侧边界与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第三岸线后退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风暴潮淹没状态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步骤包括:
确定预定等级风暴潮持续时间内的海水高程;
根据公式H(i,j)=h-h(i,j)计算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其中,H(i,j)为被测位置的淹没水深,单位为米;h为风暴潮持续时间内,淹没区域的海水高程,单位为米,并且h大于堤坝高程;h(i,j)为地形高程,单位为米;
沿海岸线延伸方向,以淹没水深等于预设淹没深度的被测位置的连线作为预设水深淹没线,并以预设水深淹没线和起算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淹没深度小于等于1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的步骤包括:
若岸线为人工岸线,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的起算点位于海堤背离海洋的一侧的海堤堤脚处。
CN201910118855.7A 2019-02-15 2019-02-15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Active CN1096531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8855.7A CN109653157B (zh) 2019-02-15 2019-02-15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18855.7A CN109653157B (zh) 2019-02-15 2019-02-15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53157A CN109653157A (zh) 2019-04-19
CN109653157B true CN109653157B (zh) 2020-10-02

Family

ID=66122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18855.7A Active CN109653157B (zh) 2019-02-15 2019-02-15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531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9637B (zh) * 2018-11-08 2019-10-18 清华大学 水量变化监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861719B (zh) * 2021-02-08 2022-10-21 武汉大学 一种基于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海岸线提取方法
CN116136893B (zh) * 2023-04-20 2024-02-13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岸侵蚀灾变预警线划定与位置范围计算的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51302B1 (ko) * 1999-05-26 2002-09-09 삼성에버랜드 주식회사 해안의 생물공학적 침식방지 및 녹화 공법
CN107059768B (zh) * 2017-06-02 2019-11-05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土地覆被利用原则的海岸线划分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53157A (zh) 2019-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53157B (zh) 海岸线建设后退距离确定方法
CN107729656A (zh) 基于台风过程风场作用下的风暴潮漫堤风险预警方法
CN110414041B (zh) 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风暴潮漫滩和淹没分析的方法及系统
CN115840975B (zh) 一种风暴潮增水漫堤预警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Souza et al. Application of an operational storm coastal impact forecasting system
El-Mahdy et al. Coastal erosion risk assessment and applied mitigation measures at Ezbet Elborg village, Egyptian delta
Van der Molen Tidal distor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surface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in a salt marsh: implications for sea-level reconstruction
CN111666314A (zh) 基于多因子的风暴潮易损性评估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rapoulet et al. Using LiDAR topographic data for identifying coastal areas of northern France vulnerable to sea-level rise
CN111611641B (zh) 一种考虑余流的港口建设方法
Schoenbaechler et al. TxBLEND model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the Laguna Madre Estuary
Zhu et al. Modeling surface wave dynamics in upper Delaware Bay with living shorelines
Alpar et al. Tsunami hazard assessment in Istanbul using by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Ikonos) and DTM
Wilson The Efficacy and Design of Coastal Protection Using Large Woody Debris
Guthrie et al. TxBLEND model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the Guadalupe and Mission-Aransas estuaries
Nguyen et al. Beach profiles characteristics along Giao Thuy and Hai Hau coasts, Vietnam: A field study
NL2032745B1 (en) Test method for simulating vegetation wave attenuation based on vegetation canopy porosity
CN106709668B (zh) 基于海平面上升的土地风险评估方法及装置
Luijendijk et al. Impact of a storm on the first-year evolution of the Sand Engine
Li et al. A modeling study of coast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y change
Sarhan et al. Prediction of Shoreline Deformation around Multiple Hard Coastal Protection Systems.
De Oude et al. Bioengineering in front of a River dike: wave attenuation by vegetation
KR102661625B1 (ko) 월파 위험도 평가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5034544B (zh) 适用于近岸海水池塘养殖的渔业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系统
Hsu et al. The Influence of Coastal Developments on the Coastal Changes at Hsinchu Coast, Taiwa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