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21193A -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21193A
CN109621193A CN201910034571.XA CN201910034571A CN109621193A CN 109621193 A CN109621193 A CN 109621193A CN 201910034571 A CN201910034571 A CN 201910034571A CN 109621193 A CN109621193 A CN 109621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micro
electrode
current pulse
encapsulat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345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03457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2119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21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11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8Control systems
    • A61N1/36146Control systems specified by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 A61N1/3615Intensity
    • A61N1/36157Curr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404Electrodes for external use
    • A61N1/0472Structure-related asp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14External stimulators, e.g. with patch electrodes
    • A61N1/3603Control systems
    • A61N1/36034Control systems specified by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包括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绝缘层,封装壳体内自上而下依次叠放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第三电极层、第四电极层,所述电极层两两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中心处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的交流电场输入导线(A端),所述第四电极层中心处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的交流电场输入导线(B端),所述第二电极层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的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A端),所述第三电极层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的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B端)。本发明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经济环保。可根据外加电场强度、频率产生强度、频率可控的微电流脉冲,可应用于电子领域与医学治疗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的结构设计。这是一种能够应用于电子产品,也能够根据需要产生可控微电流脉冲用于医学治疗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产生电能的机构一般是发电机,或者是具有蓄电能力的电池。
因此,为了产生电流,需要向发电机做功或者消耗电池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自从1831年迈克尔·法拉第首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利用磁场产生电压和电流的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几百年来,电磁感应技术是最广为人知,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产生电能的技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应用电场作为驱动力产生电能的技术研究却少之又少。
本发明(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21606171)的资助下,运用电场作为驱动力,采用电场感应产生电流脉冲(电电感应)。
微电流信号是对运算放大器实施测量的先决条件。在判断运算放大器是否正常工作的检测中,通常需要输入确定的微电流信号,再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作比较。
在医学治疗中,同样需要将电流转变为微电流后才能使用。
人体中流动着微小的生物电流(10-60μA)。生物电流是触发神经传导、ATP合成、蛋白质合成、DNA合成、肠蠕动、激素分泌、体液移动等实现人体内所有生命活动的生命能量。特别是在每个细胞相互共享其具有的遗传信息时起到媒介作用,为此,需要适当强度的生物电流。
人体内的微电流变弱时,身体状况也会变差,且精神状态也会变得不稳定。
适当强度的微电流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在细胞再生、缓解疼痛、治疗水肿以及促进激素分泌、ATP合成、蛋白质合成、DNA合成等过程中具有功效。
1950年代,琼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汉弗莱(C.E.Humphrey)和西尔(E.H.Seal)等观察到当对老鼠的癌变施加脉冲微电流时能够停止老鼠的癌生长的事实。撰写《生命和电》一书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罗伯特·贝克尔(Robert Becker)发现了对癌细胞施加微电流时能够使癌细胞逆分化为正常的细胞。
目前公开的一种微电流信号发生装置(CN 205665275U),包括了标准电源、标准电压发生器、电压选择开关、电压表、高阻阵列电阻器、高阻选择开关、皮安表及BNC同轴端子接口,标准电压发生器上设有表座及开关座,高阻阵列电阻器上设有表座及开关座。不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且操作难度较大。
与此相比,本发明的微电流发生器能够根据外加电场的强度与频率,直接感应产生强度可控而且与外电场具有相同频率的微电流脉冲,结构简单、简单耐用,成本低廉。目前尚无相关的文献报道,亦未搜索到相关专利文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该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的脉冲强度和频率皆可调控。本发明将电电感应技术引入到微电流脉冲发生器中,避免了传统微电流发生器结构复杂、消耗化学能、生产成本高、环境代价大等问题。
本发明采用电场电荷分离技术,使电容器两极交替储存正负电荷,自发形成微电流脉冲。不涉及任何化学原料,经济环保。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包括封装壳体6,所述封装壳体6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绝缘层5,封装壳体6内自上而下依次叠放有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第四电极层4,所述电极层两两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5,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1中心处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交流电场输入导线A端7,所述第四电极层4中心处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交流电场输入导线B端8,所述第二电极层2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A端9,所述第三电极层3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B端10。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的材质均为导体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导体材料为金属薄片(如铜、铝)或导电类有机物、无机物或氧化物薄膜(如ITO、FTO)。所述导体材料厚度为0.001-10mm,优选0.1-0.5mm。
进一步的,所述的绝缘层5的材质为塑料薄膜,如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也可采用油漆类涂层予以实现,所述绝缘层5的厚度为0.0001-1mm,优选0.001-0.2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层1至第四电极层4和绝缘层5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数值,即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的厚度分别为a1、a2、a3、a4,电极层两两之间的绝缘层的厚度分别为b1、b2、b3。设第一电极层1和第四电极层4极间电压为U,则第二电极层2和第三电极层3所处的电场强度为因此,可以做出感应脉冲电流峰值与电场强度的对应关系。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经济环保。
2、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调节外加电场的强弱和频率大小,达到控制微电流脉冲强度和频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构造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为第一电极层,2.为第二电极层,3.为第三电极层,4.为第四电极层,5.为绝缘层,6.为封装壳体,7.为交流电场输入导线(A端),8.为交流电场输入导线(B端),9.为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A端),10.为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B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紫铜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21cm2。绝缘层5采用0.05mm厚度的聚酰亚胺(PI)薄膜均匀覆盖每个电极的正反两面,随后采用热熔胶进行外部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300V的交流电压(频率5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0.79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2: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紫铜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50cm2。绝缘层5采用0.05mm厚度的聚酰亚胺(PI)薄膜均匀覆盖每个电极的正反两面,随后采用热熔胶进行外部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300V的交流电压(频率5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2.10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3: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紫铜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100cm2。绝缘层5采用0.05mm厚度的聚酰亚胺(PI)薄膜均匀覆盖每个电极的正反两面,随后采用热熔胶进行外部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300V的交流电压(频率5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4.90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4: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铝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100cm2。在各电极的正反两面均匀喷涂厚度为0.01mm的绝缘油漆,采用酚醛塑料作为外壳进行固定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300V的交流电压(频率5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5.50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5: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铝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100cm2。在各电极的正反两面均匀喷涂厚度为0.01mm的绝缘油漆,采用酚醛塑料作为外壳进行固定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500V的交流电压(频率5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8.90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6: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铝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100cm2。在各电极的正反两面均匀喷涂厚度为0.01mm的绝缘油漆,采用酚醛塑料作为外壳进行固定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1000V的交流电压(频率5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19.1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7:
采用10组实施案例6中的微电流脉冲发生器并联,可向外提供峰值为+191μA的微电流脉冲,频率50Hz。
实施例8: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铝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100cm2。在各电极的正反两面均匀喷涂厚度为0.01mm的绝缘油漆,采用酚醛塑料作为外壳进行固定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300V的交流电压(频率100Hz),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5.50μA的交流微电流脉冲,频率100Hz。
实施例9: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器,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均采用铝片,厚度0.5mm,四层电极重叠面积为100cm2。在各电极的正反两面均匀喷涂厚度为0.01mm的绝缘油漆,采用酚醛塑料作为外壳进行固定封装,形成封装壳体6。在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施加峰值为300V的交流电压(频率100Hz),在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串联二极管,采用示波器监测输出导线9和10之间产生的感应电流,得到峰值为5.50μA的直流微电流脉冲,频率100Hz。
实施例10:
通过改变电场输入导线7和8之间的电压、四层电极的重叠面积、发生器并联数量,可以连续改变输出导线9和10之间微电流脉冲强度,因此可以根据症状使用不同强度的微电流。例如,用于骨头再生的微电流为10-60μA之间;用于ATP合成或者DNA合成、蛋白质合成、消肿的微电流为400μA;用于抗病毒的微电流为20-60μA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等效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包括封装壳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壳体(6)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绝缘层(5),封装壳体(6)内自上而下依次叠放有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第四电极层(4),所述电极层两两之间均设置有绝缘层(5),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1)中心处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交流电场输入导线A端(7),所述第四电极层(4)中心处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交流电场输入导线B端(8),所述第二电极层(2)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A端(9),所述第三电极层(3)连接有穿出封装壳体(6)的微电流脉冲输出导线B端(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的材质均为导体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材料为金属薄片或导电类有机物、无机物或氧化物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和薄膜的厚度为0.001~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5)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聚乙烯、聚氯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薄膜,或采用油漆类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5)的厚度为0.0001~1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1)至第四电极层(4)和绝缘层(5)的厚度为相同或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1)至第四电极层(4)和绝缘层(5)的厚度为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数值的具体方法是,设第一电极层(1)、第二电极层(2)、第三电极层(3)和第四电极层(4)的厚度分别为a1、a2、a3、a4,电极层两两之间的绝缘层(5)的厚度分别为b1、b2、b3,第一电极层(1)和第四电极层(4)极板间电压为U,则第二电极层(2)和第三电极层(3)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为
CN201910034571.XA 2019-01-15 2019-01-15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Pending CN1096211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34571.XA CN109621193A (zh) 2019-01-15 2019-01-15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34571.XA CN109621193A (zh) 2019-01-15 2019-01-15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21193A true CN109621193A (zh) 2019-04-16

Family

ID=66060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4571.XA Pending CN109621193A (zh) 2019-01-15 2019-01-15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2119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447A (zh) * 2012-08-13 2013-10-23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静电脉冲发电机和直流脉冲发电机
KR101423241B1 (ko) * 2013-09-25 2014-07-24 김춘기 미세전류 생성 패치
CN104426415A (zh) * 2013-08-27 2015-03-1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脉冲发电机、发电机组和能量收集装置
CN105163798A (zh) * 2013-07-09 2015-12-16 金春基 用于产生电以及微电流的发生器
CN108551713A (zh) * 2018-03-30 2018-09-18 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静电吸附面板
CN209790617U (zh) * 2019-01-15 2019-12-17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8447A (zh) * 2012-08-13 2013-10-23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静电脉冲发电机和直流脉冲发电机
CN105163798A (zh) * 2013-07-09 2015-12-16 金春基 用于产生电以及微电流的发生器
CN104426415A (zh) * 2013-08-27 2015-03-1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脉冲发电机、发电机组和能量收集装置
KR101423241B1 (ko) * 2013-09-25 2014-07-24 김춘기 미세전류 생성 패치
CN108551713A (zh) * 2018-03-30 2018-09-18 成都同明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静电吸附面板
CN209790617U (zh) * 2019-01-15 2019-12-17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erla et al. Novel passive element circuits for microdosimetry of 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s
CN109417127A (zh) 形状改变装置
CN107582215B (zh) 具有温湿度和压力检测功能的人工智能皮肤及其检测方法
CN102112178B (zh) 直流型电介质势垒放电式电子照射装置以及电治疗器
CN104811089A (zh) 一种摩擦生电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和可穿戴设备
CN107532311A (zh) 能量提取系统及方法
TW200913476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gnal coupling and direct current blocking
CN108733198A (zh) 用于产生人工触觉的电刺激器系统及人工触觉产生方法
CN106139388A (zh) 一种神经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Yawe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Grainys et al. High-power bipolar multilevel pulsed electroporator
CN109314180A (zh) 电活性聚合物致动器
CN107680707A (zh) 一种核壳结构的复合金属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3183516U (zh) 电针灸仪
Hu et al. Transmembrane voltage analyses in spheroidal cells in response to an intense ultrashort electrical pulse
CN106512191B (zh) 自驱动药物释放装置
CN109621193A (zh)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CN209790617U (zh) 一种微电流脉冲发生装置
CN103937669B (zh) 一种手持电穿孔装置
CN104914134A (zh) 基于摩擦电的聚合物辨识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KR101369409B1 (ko) 전기 및 미세전류 생성기
CN105870318B (zh) 一种纳米压电微能源系统
CN107123735A (zh) 一种低功耗柔性透明电子突触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Effect of Ag nanoparticle size on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CN104056352A (zh) 电针灸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