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01295A -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01295A
CN109601295A CN201910093538.4A CN201910093538A CN109601295A CN 109601295 A CN109601295 A CN 109601295A CN 201910093538 A CN201910093538 A CN 201910093538A CN 109601295 A CN109601295 A CN 109601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tilizer
field
rice
water
w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35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01295B (zh
Inventor
王宁
于建光
赵亚慧
冯长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009353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01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601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1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01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1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otan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降低负效应的调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通过水肥调控降低负效应的方法,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通过对水稻设置不同泡田时间以及分阶段、分量施用化肥的方式实现了对麦秸还田这一特殊土壤田的水肥调控。可以降低麦秸还田腐解后产生的酚酸。从而有效避免由于酚酸产生的化感作用,进而避免了残留在土壤中酚酸引起的抑制下茬作物生长的问题。

Description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降低负效应的调控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还田后通过水肥调控降低负效应的方法,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是粮食丰收后产生的农业副产品,以前秸秆通常是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但是秸秆焚烧不仅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而且对于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居民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国家开始提倡推广秸秆还田。我国每年产生的秸秆约7×108t,肥量相当于350多万吨氮肥,800多万吨钾肥,80多万吨磷肥。秸秆还田对于保持农田土壤肥力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秸秆还田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农药残留等对土壤的污染,促进作物产量等有点,推广意义十分深远。
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研究表明秸秆腐熟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毒害物质(酚酸)可引起水稻的化感效应等问题。同时,秸秆腐熟降解产生的各种酚酸类物质抑制会抑制水稻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为了追求高产,近年来农户普遍盲目大量施用肥料,使得氮、磷积累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远远大于作物的产量增益,加上不合理的大水灌溉等因素,导致稻田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
水肥调控是农业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针对不同的作物种类,针对不同高度植株生长期,水肥调控的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这既是水肥调控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针对不同的调控目的,合理设计水肥调控方案的难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麦秸还田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负效应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安全节能的水肥技术。该方式能够利于在农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简便操作,同时能够具有保护环境,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易于推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10天;
(4)然后施用基肥;
(5)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步骤(3)中泡田5-10天。
进一步优选的是,在步骤(3)中泡田7天。
更为优选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述步骤(1)中小麦秸秆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小麦秸秆长度为8-12cm;其中更为优选的是小麦秸秆长度为10cm。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还公开所述基肥为N、P、K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中N、P、K的含量均为15%。复合肥的用量为40kg/亩;尿素的用量为4kg/亩。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还公开所述步骤(7)中,所述步骤(7)中,所述的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中,所述的灌溉是指分蘖期水层为不高于5cm的浅水层;孕穗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抽穗期水量为饱和水量。
所述的充足的水分是指保持饱和水量70%-90%的水量。所述的饱和水量是指10-15cm的水层。
所述的后期追肥管理是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单独追肥。
并且进一步优选的水稻分蘖期追肥分为两次,第一次分蘖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第二次分蘖肥在第一次分蘖肥施用后的7-10天施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次分蘖肥为尿素。
同时,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次分蘖肥为尿素。
其中第一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5kg/亩。
第二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7.5kg/亩。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孕穗期追肥为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是指N、P、K的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孕穗期肥料的施用量为复合肥15kg/亩,尿素10kg/亩。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孕穗期肥料在倒3.5叶时施用。
同时,在本发明中还进一步公开了另外两种可以水肥调控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施用基肥;
(3)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4)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5)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10天;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也就是说,先将秸秆和基肥共同施用,之后再进行泡田等操作。之后各工艺优化同第一种方式。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包括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3天;
(4)将泡田水排干至无积水,然后重新灌水;
(5)然后施用基肥;
(6)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7)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8)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本发明通过对水稻设置不同泡田时间以及分阶段、分量施用化肥的方式实现了对麦秸还田这一特殊土壤田的调理,从而可以降低麦秸还田腐解后产生的酚酸。有效避免由于酚酸造成的化感作用,进而避免了残留在土壤中酚酸引起的抑制下茬作物生长的问题。
同时,本发明无需大量施用肥料,只需要按照水稻正常的生长、培植进行施肥即可,相比于目前现有技术中大量施肥的措施来说更加环保。利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利用秸秆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利用水肥调节,不仅达到降低麦秸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同时还能够储存提高养分供应,调控植株对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
充分发挥秸秆的保肥能力,抑制秸秆还田中稻田土壤养分的流失,满足水稻正常的生理、生长需求,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处理方式下酚酸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2为不同处理方式下田面水总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图3为不同处理方式下田面水总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实验地点选自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进行。试验设置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小区面积为60m2。水稻品种选自当地农民主推品种南粳9108。
然后分别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实施例1
该实施例的处理方式标记为(FS+IP+FP)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至长度为10cm,然后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7天;
(4)然后施用基肥,所述基肥为N、P、K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中N、P、K的含量均为15%。复合肥的用量为40kg/亩;尿素的用量为4kg/亩。
(5)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所述的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中,所述的灌溉是指分蘖期水层为不高于5cm的浅水层;孕穗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抽穗期水量为饱和水量。
所述的后期追肥管理是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单独追肥。水稻分蘖期追肥分为两次,第一次分蘖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第二次分蘖肥在第一次分蘖肥施用后的7-10天施用。第一次分蘖肥为尿素。所述第二次分蘖肥为尿素。其中第一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5kg/亩。第二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7.5kg/亩。所述孕穗期追肥为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是指N、P、K的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所述孕穗期肥料的施用量为复合肥15kg/亩,尿素10kg/亩。所述孕穗期肥料在倒3.5叶时施用。
实施例2
该实施例的处理方式标记为(FS+IP)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至长度为10cm,然后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施用基肥,所述基肥为N、P、K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中N、P、K的含量均为15%。复合肥的用量为40kg/亩;尿素的用量为4kg/亩。
(3)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4)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5)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7天;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所述的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中,所述的灌溉是指分蘖期水层为不高于5cm的浅水层;孕穗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抽穗期水量为饱和水量。
所述的后期追肥管理是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单独追肥。水稻分蘖期追肥分为两次,第一次分蘖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第二次分蘖肥在第一次分蘖肥施用后的7-10天施用。所述第一次分蘖肥为尿素。所述第二次分蘖肥为尿素。其中第一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5kg/亩。第二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7.5kg/亩。所述孕穗期追肥为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是指N、P、K的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所述孕穗期肥料的施用量为复合肥15kg/亩,尿素10kg/亩。所述孕穗期肥料在倒3.5叶时施用。
实施例3
该实施例的处理方式标记为(FS+WR)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至长度为10cm,然后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天;
(4)然后将泡田水排干至无积水,然后重新灌水;
(4)然后施用基肥,所述基肥为N、P、K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中N、P、K的含量均为15%。复合肥的用量为40kg/亩;尿素的用量为4kg/亩。
(5)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所述的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中,所述的灌溉是指分蘖期水层为不高于5cm的浅水层;孕穗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抽穗期水量为饱和水量。
所述的后期追肥管理是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单独追肥。水稻分蘖期追肥分为两次,第一次分蘖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第二次分蘖肥在第一次分蘖肥施用后的7-10天施用。所述第一次分蘖肥为尿素。所述第二次分蘖肥为尿素。其中第一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5kg/亩。第二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7.5kg/亩。所述孕穗期追肥为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是指N、P、K的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所述孕穗期肥料的施用量为复合肥15kg/亩,尿素10kg/亩。所述孕穗期肥料在倒3.5叶时施用。
实施例4
该实施例的处理方式标记为FS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至长度为10cm,然后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施用基肥,所述基肥为N、P、K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中N、P、K的含量均为15%。复合肥的用量为40kg/亩;尿素的用量为4kg/亩。
(3)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4)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5)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所述的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中,所述的灌溉是指分蘖期水层为不高于5cm的浅水层;孕穗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抽穗期水量为饱和水量。
所述的后期追肥管理是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单独追肥。水稻分蘖期追肥分为两次,第一次分蘖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第二次分蘖肥在第一次分蘖肥施用后的7-10天施用。所述第一次分蘖肥为尿素。所述第二次分蘖肥为尿素。其中第一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5kg/亩。第二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7.5kg/亩。所述孕穗期追肥为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是指N、P、K的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所述孕穗期肥料的施用量为复合肥15kg/亩,尿素10kg/亩。所述孕穗期肥料在倒3.5叶时施用。
实施例5
分别考察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水稻的产量,以及田间土壤中酚酸的含量及田面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结果参考图1-图3及表1。
表1:
由图1可以看到,采用实施例1、2、3的方式后,酚酸的含量可以显著降低,从而有效避免由酚酸造成的化感作用,进而避免了残留在土壤中酚酸引起的抑制下茬作物生长的问题。
由图2可以看到,采用采用实施例1、2、3的方式后,对田面水总氮含量的影响较小,不会因此产生额外的N肥需求,从而无需大量施用肥料,只需要按照水稻正常的生长、培植进行施肥即可,相比于目前现有技术中大量施肥的措施来说更加环保。
由图3可以看到,采用实施例1、2、3的方式后,对田面水总磷含量的影响较小,因此无需大量施用肥料,只需要按照水稻正常的生长、培植进行施肥即可,相比于目前现有技术中大量施肥的措施来说更加环保。
同时,本实施例中还对各实施例处理后的水稻产量进行统计,实施例1中的水稻产量为10048.25kg/hm2,实施例3中的产量为10871.41kg/hm2,实施例4中的产量为9551.06kg/hm2。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方式来说,本发明公开的方式产量更高。
通过上述实例,本发明通过对稻麦轮作地区采取水肥调控,降低了田面水酚酸值,提高了田面水氮磷含量,可明显的提高水稻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保水保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10天;
(4)然后施用基肥;
(5)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泡田5-10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泡田7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小麦秸秆按照400kg/亩的用量均匀撒布在田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麦秸秆长度为8-12cm;其中更为优选的是小麦秸秆长度为1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所述的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中,所述的灌溉是指分蘖期水层为不高于5cm的浅水层;孕穗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抽穗期水量为饱和水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期追肥管理是指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要单独追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分蘖期追肥分为两次,第一次分蘖肥在插秧后5-7天施用,第二次分蘖肥在第一次分蘖肥施用后的7-10天施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次分蘖肥为尿素。
同时,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次分蘖肥为尿素;
其中第一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5kg/亩;
第二次分蘖肥的施用量为尿素7.5kg/亩;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孕穗期追肥为复合肥和尿素的混合肥,其中复合肥是指N、P、K的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孕穗期肥料的施用量为复合肥15kg/亩,尿素10kg/亩;
更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孕穗期肥料在倒3.5叶时施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施用基肥;
(3)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4)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5)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10天;
(6)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7)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先将小麦秸秆切碎,然后均匀撒布在田间;
(2)然后向田间灌水,用以浸泡耕作层土壤,其中泡田定额用以下公式确定:
M1=10(h1+S1+e2t1-P1),
式中:M1为泡田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h1为插秧时要求的田面水层深度,单位为mm;S1为泡田期间田间总的入渗量,包块犁底层以上土壤达到保护所需的水量和渗透量,单位为mm;e1为泡田期水田田面的平均蒸发强度,单位为mm/d;t1为泡田的天数,单位为d;P1为泡田期的降雨量,单位为mm;
(3)按照上述公式确定的泡田定额向田间灌水后,泡田2-3天;
(4)将泡田水排干至无积水,然后重新灌水;
(5)然后施用基肥;
(6)施用基肥后耙地至秸秆与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
(7)待泥浆沉实后进行水稻插秧;
(8)按照水稻培育方式,进行灌溉和后期追肥管理。
CN201910093538.4A 2019-01-30 2019-01-30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Active CN109601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3538.4A CN109601295B (zh) 2019-01-30 2019-01-30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93538.4A CN109601295B (zh) 2019-01-30 2019-01-30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1295A true CN109601295A (zh) 2019-04-12
CN109601295B CN109601295B (zh) 2021-07-02

Family

ID=66021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3538.4A Active CN109601295B (zh) 2019-01-30 2019-01-30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0129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0658A (zh) * 2019-10-14 2019-12-1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确定寒区水稻泡田水量的方法
CN111937675A (zh) * 2020-06-05 2020-11-17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预湿时间判定方法及其系统和农作物秸秆预湿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3414A (ja) * 1987-05-01 1988-11-10 Shigeru Tamiya 培地
CN103477849A (zh) * 2013-09-29 2014-01-0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一种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
CN104642025A (zh) * 2013-11-18 2015-05-27 哈尔滨派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连免高桩抛秧栽培技术方法
CN106069423A (zh) * 2016-06-08 2016-11-09 郴州市苏仙区佳佳友制种专业合作社 一种在盐碱地上种植高产水稻的方法
CN106105930A (zh) * 2016-07-25 2016-11-16 江西农业大学 双季机械化稻草还田的水稻栽培方法
CN107820738A (zh) * 2017-11-08 2018-03-23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秸秆整株还水田的耕作方法及其专用耙地埋压辊装置
CN108522183A (zh) * 2018-06-29 2018-09-14 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 一种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水稻栽培方法
CN108849331A (zh) * 2018-05-30 2018-11-23 刘国恒 一种水稻的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73414A (ja) * 1987-05-01 1988-11-10 Shigeru Tamiya 培地
CN103477849A (zh) * 2013-09-29 2014-01-0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一种稻麦两熟区秸秆全量还田与稻麦播栽立苗方法
CN104642025A (zh) * 2013-11-18 2015-05-27 哈尔滨派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连免高桩抛秧栽培技术方法
CN106069423A (zh) * 2016-06-08 2016-11-09 郴州市苏仙区佳佳友制种专业合作社 一种在盐碱地上种植高产水稻的方法
CN106105930A (zh) * 2016-07-25 2016-11-16 江西农业大学 双季机械化稻草还田的水稻栽培方法
CN107820738A (zh) * 2017-11-08 2018-03-23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秸秆整株还水田的耕作方法及其专用耙地埋压辊装置
CN108849331A (zh) * 2018-05-30 2018-11-23 刘国恒 一种水稻的栽培方法
CN108522183A (zh) * 2018-06-29 2018-09-14 宿迁中江种业有限公司 一种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水稻栽培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0658A (zh) * 2019-10-14 2019-12-1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确定寒区水稻泡田水量的方法
CN110580658B (zh) * 2019-10-14 2022-08-0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确定寒区水稻泡田水量的方法
CN111937675A (zh) * 2020-06-05 2020-11-17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预湿时间判定方法及其系统和农作物秸秆预湿方法
CN111937675B (zh) * 2020-06-05 2023-08-29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预湿时间判定方法及其系统和农作物秸秆预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1295B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ang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nitrogen with organic materials on crop yields,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fluvo-aquic soil
CN108432596B (zh) 一种基于农业废弃物的抗病虫栽培基质及制备方法
CN102823355B (zh) 土壤改良方法
CN110157449B (zh) 一种生物炭改良盐碱土壤的方法
CN101731093A (zh) 一种小麦季水稻秸秆覆盖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CN110089369A (zh) 一种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方法
CN103651028A (zh) 一种利用水稻优化稀植与覆盖秸秆的节水节肥调控方法
CN101743841A (zh) 一种大春水稻季麦秆翻耕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CN108990459A (zh) 适用于沿淮地区稻茬麦秸的直接还田促腐方法
CN106688542B (zh) 一种基于油-稻-稻三熟制的培肥及轻简化种植方法
Linquist et al. Benefits of organic residu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to productivity of rain-fed lowland rice and to soil nutrient balances
CN107382496A (zh) 一种增强作物抗逆性的人工土壤及增强作物抗逆性的方法
CN103858721A (zh) 一种平衡施肥的机插水稻栽培方法
CN114051785A (zh) 利用腐熟剂进行全量秸秆腐熟还田的方法
CN113698245A (zh) 一种改良砂姜土壤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21273A (zh) 一种人工扦插红豆杉育苗的方法
CN109601295A (zh) 稻麦轮作地区麦秸还田的水肥调控方法
CN105418206A (zh) 一种酵素型水稻旱育苗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28433A (zh) 一种稻秆全量还田与田间管理集成方法
CN106912277A (zh) 一种小麦的种植方法
CN106234069A (zh) 一种甘蔗实生苗育苗的泥炭土基质及其苗床准备的方法
CN109134075A (zh) 增强作物免疫力的特种生理型肥料
CN110178680B (zh) 一种甘蔗实生苗种植方法
CN115380783B (zh) 一种寒地水稻稳产栽培方法
CN105309188A (zh) 一种玄参种植施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