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4301A -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74301A
CN109574301A CN201811464613.5A CN201811464613A CN109574301A CN 109574301 A CN109574301 A CN 109574301A CN 201811464613 A CN201811464613 A CN 201811464613A CN 109574301 A CN109574301 A CN 109574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
water
receiving cavity
nano bubble
output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646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祥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erry Is Held High Bio 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erry Is Held High Bio 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erry Is Held High Bio Tech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erry Is Held High Bio 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6461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743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574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74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ultrafiltration or microfilt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r application of a germicide or by oligodynamic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6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f specified substances, e.g. trace elements, for ameliorating potable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78Details relating to ozone treatment devices
    • C02F2201/782Ozone gener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42Liquid lev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包括:利用第一输入管道获取自来水以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一收容腔体内;检测第一输入管道内是否有水流过;如果是,则启动臭氧发生器以使得臭氧发生器对与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二输入管道输送臭氧;判断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一高度值;如果是,则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判断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二高度值;如果是,则控制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导通,并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暂停对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公开的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所制造出来的水可直接饮用,干净又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改善饮用水质量已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迫切目标,尤其是近年来,饮用水消费已被许多市民所接受,消费市场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目前人们普遍饮用的水主要是自来水厂提供的自来水,然而,自来水是不可直接饮用,需要煮沸才可以饮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所制造出来的水可直接饮用,干净又健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包括:利用第一输入管道获取自来水以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的侧壁设有第一输出接口,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的侧壁设有与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一输入接口,且第一收容腔体内设有呈螺旋状设置的螺旋管,螺旋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微孔;检测第一输入管道内是否有水流过;如果是,则启动臭氧发生器以使得臭氧发生器对与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二输入管道输送臭氧,其中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输入管道连通;判断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一高度值;如果是,则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其中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氢气气泡,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气泡输出端口与螺旋管的一端连接;判断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二高度值;如果是,则控制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输出可饮用的水,并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暂停对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其中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一电磁阀。
其中,螺旋管的多个微孔的孔径沿从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呈逐渐变小方式设置。
其中,还包括:控制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的第二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第二输出接口将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残留的微纳米气泡输送至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内,以重新回收利用,其中第二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二电磁阀,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气泡回收接口与第二输出接口连通。
其中,还包括:在确定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达到第一高度值时,控制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搅拌轴转动,以通过搅拌轴带动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水转动。
其中,搅拌轴设置在螺旋管的中心,且搅拌轴的搅拌叶的搅拌直径小于螺旋管的内径。
其中,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板,其中第一安装板处于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出接口之间,且第一安装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和安装孔,安装孔中设置有电机,电机与搅拌轴连接,以通过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
其中,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臭氧气泡。
其中,第一输入管道中设置有第一射流器,其中第一射流器设有与第二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一气体输入口,以使得第一输入管道中有水流动时,臭氧发生器所产生的臭氧通过第一气体输入口进入第一输入管道中。
其中,还包括:利用第二收容腔体获取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所输出的水,并通过第二收容腔体对该水进行过滤,其中第二收容腔体沿第二收容腔体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包括有依次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层、第一细沙层、超滤膜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活性炭层,且第二收容腔体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连通的过滤端口,第二收容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输出经第二收容腔体过滤后的水的第三输出接口。
其中,第三输出接口上设置有输出管道,其中输出管道上间隔设置有第三电磁阀和第二射流器,且第二射流器设有与第二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二气体输入口,以使得输出管道中有水流动时,臭氧发生器所产生的臭氧通过第二气体输入口进入输出管道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所公开的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包括:利用第一输入管道获取自来水以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的侧壁设有第一输出接口,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的侧壁设有与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一输入接口,且第一收容腔体内设有呈螺旋状设置的螺旋管,螺旋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微孔;检测第一输入管道内是否有水流过;如果是,则启动臭氧发生器以使得臭氧发生器对与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二输入管道输送臭氧,其中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输入管道连通;判断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一高度值;如果是,则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其中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氢气气泡,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气泡输出端口与螺旋管的一端连接;判断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二高度值;如果是,则控制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输出可饮用的水,并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暂停对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其中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一电磁阀。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公开的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能够将自来水制成可直接饮用的水,通过臭氧发生器利用臭氧进行杀菌消毒,同时还利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该饮用水进行喷射微纳米氢气气泡,使得该饮用水干净又健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各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该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利用第一输入管道12获取自来水以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一收容腔体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体10的顶部的侧壁设有第一输出接口,第一收容腔体10的底部的侧壁设有与第一输入管道12连通的第一输入接口。
优选地,第一收容腔体10内设有呈螺旋状设置的螺旋管101,其中螺旋管10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微孔。
步骤S102:检测第一输入管道12内是否有水流过。
应理解,第一输入管道12内设有水流传感器,当水流传感器检测到第一输入管道12内有水流时,臭氧发生器11工作。
步骤S103:如果是,则启动臭氧发生器11以使得臭氧发生器11对与第一输入管道12连通的第二输入管道13输送臭氧。
应理解,臭氧发生器11与第二输入管道13连通。在步骤S103中,当检测到第一输入管道12内有水流过时,臭氧发生器11开始工作以产生臭氧,并为第二输入管道13输送臭氧,从而使得第二输入管道13为第一输入管道12输送臭氧。
应理解,本实施例通过对自来水输送臭氧,可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管道12中设置有第一射流器,其中第一射流器设有与第二输入管道13连通的第一气体输入口,以使得第一输入管道12中有水流动时,臭氧发生器11所产生的臭氧通过第一气体输入口进入第一输入管道中,以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射流器包括分别与第一输入管道12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当第一射流器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有水流过时(即水从第一射流器的第一进水口流至第一出水口时),此时第一射流器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产生负压,从而将臭氧从第一射流器的第一气体输入口流进第一输入管道12内。另外,由于第一射流器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产生负压时臭氧才从第一射流器的第一气体输入口流进第一输入管道12内,这样可以避免臭氧浪费发生,起到节约作用。
步骤S104:判断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一高度值。
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收容腔体10内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以通过第一液位传感器检测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一高度值。
步骤S105:如果是,则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14对螺旋管101输送微纳米气泡。
在本实施例中,螺旋管101的多个微孔的孔径沿从第一收容腔体10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呈逐渐变小方式设置。应理解,本实施例通过螺旋管101的多个微孔输出微纳米气泡,由于螺旋管101的多个微孔的孔径沿从第一收容腔体10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呈逐渐变小方式设置,使得螺旋管101处于第一收容腔体10的底部的微孔所输出的微纳米气泡较多,而螺旋管101远离第一收容腔体10的底部的微孔所输出的微纳米气泡较少,且由于微纳米气泡并不是全部溶在水中,因此微纳米气泡会从底部往上升,因此这样设计能够使得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微纳米气泡均匀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发生器14的气泡输出端口与螺旋管101的一端连接。
优选地,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氢气气泡。应理解,由于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氢气气泡,使得氢气在水中有较高浓度溶解,避免了水中氢气快速逃逸,同时有利于人体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通过臭氧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因此在水中还有臭氧,而由于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氢气气泡,使得微纳米氢气气泡中的氢气离子可以和臭氧的氧离子进行中和形成水。
进一步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臭氧气泡,使得臭氧气泡能够均匀分布在水中,杀菌消毒效果更佳。应理解,当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臭氧气泡,微纳米气泡发生器14的气泡输出端口分布通过两条输送管道与螺旋管101,其中一条输送管道用于为螺旋管101输送微纳米氢气气泡,另一条输送管道用于为螺旋管101输送微纳米臭氧气泡。
步骤S106:判断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二高度值。
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一收容腔体10内设有处于第一液位传感器上方的第二液位传感器,以通过第二液位传感器检测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二高度值。
步骤S107:如果是,则控制第一收容腔体10的第一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第一收容腔体10的第一输出接口输出可饮用的水,并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14暂停对螺旋管101输送微纳米气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体10的第一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一电磁阀,可通过第一电磁阀控制第一输出接口的通断。
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该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控制第一收容腔体10的顶部的第二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第二输出接口将第一收容腔体10的顶部残留的微纳米气泡输送至微纳米气泡发生器14内,以重新回收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二电磁阀,微纳米气泡发生14器的气泡回收接口与第二输出接口连通。应理解,由于微纳米气泡很小,尺寸达到微米级别的,因此微纳米气泡会上升集中在第一收容腔体10的顶部,而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收容腔体10的顶部的微纳米气泡进行再次回收利用,能够有效节省资源。
在本实施例中,该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在确定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液位达到所述第一高度值时,控制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搅拌轴转动,以通过搅拌轴带动第一收容腔体10内的水转动。
应理解,本实施例通过搅拌轴对水进行搅拌,使得微纳米气泡能够均匀分布在水中,同时也能够促进微纳米气泡溶解在水中。
优选地,搅拌轴设置在螺旋管101的中心,且搅拌轴的搅拌叶的搅拌直径小于螺旋管101的内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容腔体10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板102,其中第一安装板102处于第一输出接口和第二输出接口之间。进一步的,第一安装板10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和安装孔,其中安装孔中设置有电机,且电机与搅拌轴连接,以通过电机带动搅拌轴转动。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102设置有用于检测搅拌轴转动的时间的计时器,以使得计时器检测到搅拌轴转动的时间达到预定时间时,电机停止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该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利用第二收容腔体20获取第一收容腔体10的第一输出接口所输出的水,并通过第二收容腔体20对该水进行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收容腔体20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收容腔体10的第一输出接口连通的过滤端口,以通过过滤端口输入水并在第二收容腔体20内进行过滤。进一步的,第二收容腔体20的底部设有用于输出经第二收容腔体20过滤后的水的第三输出接口,以通过第三输出接口输出可直接饮用的健康水。
优选地,第二收容腔体20沿第二收容腔体20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包括有依次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层201、第一细沙层202、超滤膜层203、第二细沙层204和第二活性炭层205。应理解,从过滤端口所输入的水经过第一活性炭层201、第一细沙层202、超滤膜层203、第二细沙层204和第二活性炭层205,并最终从第三输出接口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输出接口上设置有输出管道206,其中输出管道206上间隔设置有第三电磁阀和第二射流器,以通过第三电磁阀控制输出管道206的通断。
优选地,第二射流器设有与第二输入管道13连通的第二气体输入口,以使得输出管道206中有水流动时,臭氧发生器11所产生的臭氧通过第二气体输入口进入输出管道206中,以再次对水进行杀菌消毒。应理解,本实施例的第二射流器包括分别与输出管道206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当第二射流器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有水流过时(即水从第二射流器的第二进水口流至第二出水口时),此时第二射流器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产生负压,从而将臭氧从第二射流器的第二气体输入口流进输出管道206内。另外,由于第二射流器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产生负压时臭氧才从第二射流器的第二气体输入口流进输出管道206内,这样可以避免臭氧浪费发生,起到节约作用。
综上,本发明所公开的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能够将自来水制成可直接饮用的水,通过臭氧发生器利用臭氧进行杀菌消毒,同时还利用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该饮用水进行喷射微纳米氢气气泡,使得该饮用水干净又健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第一输入管道获取自来水以将自来水输送至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的侧壁设有第一输出接口,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的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一输入接口,且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设有呈螺旋状设置的螺旋管,所述螺旋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微孔;
检测所述第一输入管道内是否有水流过;
如果是,则启动臭氧发生器以使得所述臭氧发生器对与所述第一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二输入管道输送臭氧,其中所述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第二输入管道连通;
判断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一高度值;
如果是,则控制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对所述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其中所述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氢气气泡,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气泡输出端口与所述螺旋管的一端连接;
判断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是否达到第二高度值;
如果是,则控制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输出可饮用的水,并控制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暂停对所述螺旋管输送微纳米气泡,其中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一电磁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的多个微孔的孔径沿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呈逐渐变小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的第二输出接口导通,以通过所述第二输出接口将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残留的微纳米气泡输送至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内,以重新回收利用,其中所述第二输出接口中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器的气泡回收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液位达到所述第一高度值时,控制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搅拌轴转动,以通过所述搅拌轴带动所述第一收容腔体内的水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中心,且所述搅拌轴的搅拌叶的搅拌直径小于所述螺旋管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处于所述第一输出接口和所述第二输出接口之间,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和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中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搅拌轴连接,以通过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搅拌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纳米气泡包括微纳米臭氧气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管道中设置有第一射流器,其中所述第一射流器设有与所述第二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一气体输入口,以使得所述第一输入管道中有水流动时,所述臭氧发生器所产生的臭氧通过所述第一气体输入口进入所述第一输入管道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利用第二收容腔体获取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所输出的水,并通过所述第二收容腔体对该水进行过滤,其中所述第二收容腔体沿所述第二收容腔体的顶部至底部方向包括有依次设置有第一活性炭层、第一细沙层、超滤膜层、第二细沙层和第二活性炭层,且所述第二收容腔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腔体的第一输出接口连通的过滤端口,所述第二收容腔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输出经所述第二收容腔体过滤后的水的第三输出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出接口上设置有输出管道,其中所述输出管道上间隔设置有第三电磁阀和第二射流器,且所述第二射流器设有与所述第二输入管道连通的第二气体输入口,以使得所述输出管道中有水流动时,所述臭氧发生器所产生的臭氧通过所述第二气体输入口进入所述输出管道中。
CN201811464613.5A 2018-12-01 2018-12-01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Pending CN1095743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64613.5A CN109574301A (zh) 2018-12-01 2018-12-01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64613.5A CN109574301A (zh) 2018-12-01 2018-12-01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74301A true CN109574301A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26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64613.5A Pending CN109574301A (zh) 2018-12-01 2018-12-01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743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9990A (zh) * 2020-08-04 2020-11-13 上海华鹿环保技术中心 一种纯天然纳米气泡保鲜水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9990A (zh) * 2020-08-04 2020-11-13 上海华鹿环保技术中心 一种纯天然纳米气泡保鲜水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86374U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水发生装置
CN110258714B (zh) 具有管道自动消毒功能的中央直饮水分质供水系统
CN109778973B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马桶
CN212819194U (zh)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CN109574301A (zh) 一种利用纳米气泡技术制造健康饮用水的方法
CN207371510U (zh) 一种便于通氯气和清理的氯化反应釜
CN206396002U (zh) 一种生物膜污水处理系统
CN209507690U (zh) 自动化电解装置
CN114288883B (zh) 一种气泵式微气泡发生装置及热水器
KR100437901B1 (ko) 염소투입장치
CN201445923U (zh) 一种超微细气泡产生装置
CN207499039U (zh) Plc供水节能系统
CN216756007U (zh) 一种双罐循环式微气泡发生装置及热水器
CN108773904A (zh) 一体化小型生化处理装置
CN212375094U (zh) 一种水处理装置
CN103464016A (zh) 一种射流群快速高效溶氧处理的装置
CN208814744U (zh) 一体化小型生化处理装置
CN202983535U (zh) 三槽连续式自动投药溶解装置
CN206970295U (zh) 一种跌水曝气装置
CN106745795A (zh) 一种全自动废水处理生物增效装置
CN207076358U (zh) 可任意置于容水装置暨自动补水至主泵的微气泡产生装置
CN112110582A (zh) 一种水处理装置
CN109876704A (zh) 配氨装置及具有其的发电机组
CN219771787U (zh) 一种净水系统
CN221440526U (zh) 基于sers技术的智能污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