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07722B -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07722B
CN109507722B CN201710832859.2A CN201710832859A CN109507722B CN 109507722 B CN109507722 B CN 109507722B CN 201710832859 A CN201710832859 A CN 201710832859A CN 109507722 B CN109507722 B CN 1095077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field
seismic sources
wavefield
model
secondary seis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328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07722A (zh
Inventor
徐蔚亚
朱成宏
张春涛
高鸿
谢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8328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077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07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7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07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77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 G01V1/30Analys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包括: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下行波场,并随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上行波场,并随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上行波场传递第二组二次震源;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本发明使用单程波方程,延拓过程经过一个来回即可预测得到多次波。

Description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Antonio Pica在2008年美国地球物理年会上的报告《Wave equation basedinternal multiple modeling in 3D》展示了一种预测层间多次波的方法。图2示出了根据此现有技术的预测层间多次波方法的示意图,该方法预测多次波的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1)如图2a所示,将波场向下延拓到产生下行反射的地层(“上地层”,下同)之下;(2)如图2b所示,将上述波场向上延拓直到遇到第一步中所述反射地层,产生下行反射,并将产生下行反射的位置视为二次震源;(3)如图2c所示,将上述二次震源激发得到波场向下传播,并在产生上行多次波的地层界面(即“下地层”,下同)得到第二组二次震源,记录该二次震源;(4)如图2d所示,将上述第二组二次震源向上延拓直到地表,即得到由下行反射地层和上行反射地层产生的多次波。
在Pica提出的方法中,需要先将波场向下延拓到产生下行反射的地层之下,然后再向上延拓,在产生下行反射的地层处激发并记录第一组二次震源,等到波场延拓到该地层之上后,开始向下延拓由所有的二次震源激发的下行波场。在这第一组二次震源激发过程中,延拓界面经历了向下-向上-向下的过程。而如果使用单程波方程,在频率域利用双波场在深度上进行延拓,由于波场在介质中产生反射时,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必然处于相同深度,旅行时间由平面波的相位描述和记录,因此这一往返过程可以简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提供一种在波场向下延拓的过程中一次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使用单程波方程,在频率域利用双波场在深度上进行延拓,波场在介质中产生反射时,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必然处于相同深度,旅行时间由平面波的相位描述和记录,使得在波场向下延拓的过程中一次完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所述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下行波场,并随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所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下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所述上行波场和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所述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上行波场,并随所述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上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所述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优选地,所述模型为反射率模型,所述反射率模型是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
优选地,所述上行波场为所述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所表示的波场和由所述下地层中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向上传播的多次波。
优选地,所述下行波场为预测层间多次波过程中所述上地层所激发的波场。
优选地,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由所述下行波场和由反射系数得到的震源子波通过褶积得到。
优选地,所述上行波场和所述下行波场在频率空间域中进行延拓。
优选地,停止向所述下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时,记录一次反射的所述上行波场已经完成产生多次波的任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可执行指令时,所述处理器实现以下步骤: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所述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下行波场,并随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所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下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所述上行波场和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所述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上行波场,并随所述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上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所述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优选地,所述模型为反射率模型,所述反射率模型是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
优选地,所述上行波场为所述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所表示的波场和由所述下地层中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向上传播的多次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反射率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较好的预测层间多次波。其预测结果与原数据中的层间多次波在时间和相位上一致,并有利于进一步采用其它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如自适应多次波相减)对其进行压制或进一步处理。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预测层间多次波方法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三层速度模型。
图5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预测的一次反射及其多次波。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本发明的方法预测的多次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1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可以包括: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下行波场,并随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上行波场,并随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上行波场传递第二组二次震源;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该实施例使用单程波方程,在频率域利用双波场在深度上进行延拓,波场在介质中产生反射时,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必然处于相同深度,旅行时间由平面波的相位描述和记录,使得在波场向下延拓的过程中一次完成。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流程图。下面参考图1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具体步骤。
步骤101,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下行波场,并随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
在一个示例中,模型为反射率模型,反射率模型是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
具体地,反射系数是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的比值,该参数用来描述介质对地震波产生反射的能力,反射系数模型就是指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地震波在由该反射系数定义的空间内传播时,在反射系数不为零的空间位置会产生反射和透射,地震的上地层和下地层都是通过该模型的反射系数表示的。
在多次波预测过程中,该模型由地震资料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来代替,在已知比较准确的速度模型或者深度偏移剖面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反射率模型。
在一个示例中,上行波场为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所表示的波场和由下地层中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向上传播的多次波。
在一个示例中,下行波场为预测层间多次波过程中上地层所激发的波场,也即使第一组二次震源。
在一个示例中,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时,记录一次反射的上行波场已经完成产生多次波的任务。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3a所示,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下行波场,并随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此时,由上地层产生的下行波已经完全记录在下行波场中,记录一次反射的上行波场已经完成产生多次波的任务,此时将该上行波场清空,准备记录由“下地层”产生的上行层间多次波。
步骤102,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上行波场,并随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上行波场传递第二组二次震源。
在一个示例中,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在频率空间域中进行延拓。
具体地,由于整个波场是在频率空间域中进行的,因此在下地层之下的“负时间”波场,在波场向上延拓到下地层之上时可以完全恢复到正常的旅行时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负时间”,是针对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上行多次反射提出的,是指该上行多次反射产生之前的时间点,下面提到的“负时间”与此处的概念相同。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组二次震源由下行波场和由反射系数得到的震源子波通过褶积得到,将其记录在上行波场中,随之继续向下延拓。
具体地,如图3b所示,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遇到下地层时,由下行波场在下地层处激发第二组二次震源,该震源由下行波场和由反射系数得到的震源子波通过褶积得到,并将其记录在上行波场中,随之继续向下延拓,直到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深度为止;此时上行波场中保存的是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上行波在“负时间”中的传播。由于整个波场是在频率空间域中进行的,因此在“下地层”之下的“负时间”波场,在波场向上延拓到“下地层”之上时可以完全恢复到正常的旅行时间。
步骤103,如图3c所示,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本实施例在反射率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较好的预测层间多次波。其预测结果与原数据中的层间多次波在时间和相位上一致,并有利于进一步采用其它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如自适应多次波相减)对其进行压制或进一步处理。
应用示例
为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及其效果,以下给出一个具体应用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该示例仅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其任何具体细节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三层速度模型。图5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预测的一次反射及其多次波。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本发明的方法预测的多次波。
为了验证本发明,首先给出一个如图4所示的三层速度模型,然后使用图4所示的三层模型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正演得到图5,其中含有第二个界面的一次反射及由第一个界面和第二个界面产生的多次波。
图6是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仅通过模型及一次反射预测得到的多次波,首先,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下行波场,并随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然后,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上行波场,并随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上行波场传递第二组二次;最后,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通过对比可知图6中预测的多次波和图5中的多次波在旅行时和相位上保持一致,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结果可靠。
本应用示例在反射率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较好的预测层间多次波。其预测结果与原数据中的层间多次波在时间和相位上一致,并有利于进一步采用其它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如自适应多次波相减)对其进行压制或进一步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系统,系统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处理器,运行存储器上的计算可执行指令时,处理器实现以下步骤: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下行波场,并随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下行波场传递第一组二次震源;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所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上行波场,并随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上行波场传递第二组二次震源;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该实施例使用单程波方程,在频率域利用双波场在深度上进行延拓,波场在介质中产生反射时,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必然处于相同深度,旅行时间由平面波的相位描述和记录,使得在波场向下延拓的过程中一次完成。
在一个示例中,模型为反射率模型,反射率模型是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
在一个示例中,上行波场为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所表示的波场和由下地层中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向上传播的多次波。
本实施例在反射率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较好的预测层间多次波。其预测结果与原数据中的层间多次波在时间和相位上一致,并有利于进一步采用其它压制多次波的方法(如自适应多次波相减)对其进行压制或进一步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8)

1.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所述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下行波场,并随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所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下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
所述上行波场和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所述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上行波场,并随所述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上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
所述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其中,所述模型为反射率模型,所述反射率模型是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其中,所述上行波场为所述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所表示的波场和由所述下地层中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向上传播的多次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其中,所述下行波场为预测层间多次波过程中所述上地层所激发的波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由所述下行波场和由反射系数得到的震源子波通过褶积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其中,所述上行波场和所述下行波场在频率空间域中进行延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其中,停止向所述下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时,记录一次反射的所述上行波场已经完成产生多次波的任务。
7.一种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
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可执行指令时,所述处理器实现以下步骤:
上行波场和下行波场同时向下延拓,所述上行波场与上地层褶积,获得第一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下行波场,并随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所述上地层与下地层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下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一组二次震源;
所述上行波场和所述下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所述下行波场与下地层褶积,获得第二组二次震源,将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传递到所述上行波场,并随所述上行波场继续向下延拓,当延拓到下地层之下某个位置时,停止向所述上行波场传递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
所述上行波场向上延拓到地表,完成层间多次波的预测;
其中,所述模型为反射率模型,所述反射率模型是由反射系数构成的一个空间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系统,其中,所述上行波场为所述地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所表示的波场和由所述下地层中所述第二组二次震源产生的向上传播的多次波。
CN201710832859.2A 2017-09-15 2017-09-15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95077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2859.2A CN109507722B (zh) 2017-09-15 2017-09-15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32859.2A CN109507722B (zh) 2017-09-15 2017-09-15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07722A CN109507722A (zh) 2019-03-22
CN109507722B true CN109507722B (zh) 2020-11-13

Family

ID=65744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32859.2A Active CN109507722B (zh) 2017-09-15 2017-09-15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077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8304B (zh) * 2019-05-06 2020-01-14 吉林大学 基于单程波传播算子的多次波可控照明定量分析方法
CN110161561B (zh) * 2019-05-31 2020-09-08 北京大学 一种油气储层中的可控层位分阶层间多次波模拟方法
CN112946732B (zh) * 2021-02-02 2022-09-30 中国海洋大学 海上立体观测系统联合压制多次波单缆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4647001A (zh) * 2022-03-09 2022-06-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上下行波结合的obn数据多次波预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083A (en) * 1994-08-25 1996-12-17 Harriburton Company Turbo siren signal generator for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 systems
CN101082676A (zh) * 2007-07-11 2007-12-05 成都理工大学 起伏地表的地震叠后正演方法
CN101105537A (zh) * 2006-07-12 2008-01-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精度的深度域叠前地震数据反演方法
CN101592738A (zh) * 2008-05-30 2009-12-0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二维起伏海底多次波的确定方法
CN104570124A (zh) * 2013-10-29 2015-04-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合井间地震大角度反射条件的延拓成像方法
CN104991268A (zh) * 2015-07-03 2015-10-2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真振幅偏移成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083A (en) * 1994-08-25 1996-12-17 Harriburton Company Turbo siren signal generator for 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 systems
CN101105537A (zh) * 2006-07-12 2008-01-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精度的深度域叠前地震数据反演方法
CN101082676A (zh) * 2007-07-11 2007-12-05 成都理工大学 起伏地表的地震叠后正演方法
CN101592738A (zh) * 2008-05-30 2009-12-0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二维起伏海底多次波的确定方法
CN104570124A (zh) * 2013-10-29 2015-04-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合井间地震大角度反射条件的延拓成像方法
CN104991268A (zh) * 2015-07-03 2015-10-2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真振幅偏移成像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混合地震采集数据成像改进方法研究;龙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3050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07722A (zh) 2019-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07722B (zh) 基于模型及双波场延拓的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系统
CA2575274C (en) System for attenuation of water bottom multiples in seismic data recorded by pressure sensors and particle motion sensors
Liu et al. 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 using controlled-order multiple reflections
US7400553B1 (en) One-return wave equation migration
US8570831B2 (en) Wavefield extrapolation modeling for internal multiple prediction
Snieder et al. Equivalence of the virtual-source method and wave-field deconvolution in seismic interferometry
EP3017322B1 (en) Predicting multiples in survey data
US8077544B2 (en) Dual-wavefield multiple attenuation
US7987054B2 (en) Efficient multiple prediction in two and three dimensions
EP3345020B1 (en) Method for attenuating multiples
Dai et al. Reverse time migration of prism waves for salt flank delineation
Liu et al. Migration of multipl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US11209564B2 (en) Deghosting of seismic data through echo- deblending using coincidence filtering
US10401517B2 (en) Crosstalk attenuation for seismic imaging
US10564305B2 (en) Efficient internal multiple prediction methods
CN115236730B (zh) 一种层间多次波傅里叶有限差分的地震波场偏移成像方法
van Borselen Data-driven interbed multiple removal: strategies and examples
Verschuur et al. CFP-based internal multiple removal, the layer-related case
CN114252917A (zh) 一种基于Marchenko理论的一次波构建方法
Grion OBS wavefield sepa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Yu et al. Two hybrid BEM+ Born series modeling schemes for piecewise homogeneous media
Zhan et al. Mitigation of artifacts in rtm with migration kernel decomposition
Jiao et al. Reducing Spatial Aliasing in Wave-Equation Multiple Attenu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