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7196A -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7196A
CN109467196A CN201811614598.8A CN201811614598A CN109467196A CN 109467196 A CN109467196 A CN 109467196A CN 201811614598 A CN201811614598 A CN 201811614598A CN 109467196 A CN109467196 A CN 1094671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ield
solution
field waste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culture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145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冰花
刘子轩
杨力
刘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6145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671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467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71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1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quarries or from mining activi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34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industrial activ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2F2103/12 - C02F2103/32
    • C02F2103/36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industrial activ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2F2103/12 - C02F2103/32 from the manufac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3/365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from industrial activ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2F2103/12 - C02F2103/32 from the manufac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fr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g. refiner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6Nutrient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应用是将沼泽红假单胞菌活化后,接种于含有培养基溶液的油田废水中,用于处理油田废水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处理方法为:以基础培养基为底物,加入微量元素溶液制备培养基,通过培养基将菌株活化,再将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加入到油田废水中进行处理。本发明明显降低或减少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

Description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 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的应用以及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得以显著提高,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我国的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的劣Ⅴ类水质分别占比16.1%、18.9%、和32.9%。水污染包括工业污水、医疗污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污染等,其中油田废水对淡水资源的污染尤为严重,油田废水中有大量的悬浮物、石油类物质、无机盐类物质、挥发酚类物质,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则会加剧环境污染。水处理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其中,利用微生物处理法有着经济、高效、污泥产量小、无害、变废为宝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
本发明进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或减少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中,优选将沼泽红假单胞菌活化后,接种于含有培养基溶液的油田废水中,用于处理油田废水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
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以基础培养基为底物,以1:1000的比例添加微量元素溶液,调节pH值为6.8-7.1,在115-130℃下,1×105-2×105Pa灭菌 20-40min制得;
其中,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DL-苹果酸 0.3-0.5%、硫酸铵0.05-0.2%、七水硫酸镁0.01-0.02%、二水氯化钙 0.005-0.009%、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0.003%、磷酸氢二钾0.04-0.08%、磷酸二氢钾0.05-0.1%、维生素B1 0.00005-0.00015%、烟酸0.00005-0.00015%、生物素0.001-0.002%、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硼酸0.2-0.4%、七水硫酸锌0.01-0.03%、二水钼酸钠0.05-0.09%、三水硫酸铜0.002-0.006%、一水硫酸锰0.12-0.16%、余量为水;
B、菌株活化:将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AS 1.2352转接入步骤A制得的培养基溶液中,在光照、厌氧、30℃-35℃下活化,得到活化菌株溶液;
C、废水初步处理:在油田废水中加入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搅拌均匀后处理12-15天得到处理液;其中各成分添加比例为:油田废水为总体积的10-60%,且活化菌株溶液与培养基溶液的体积比为(0.5-10):(20-60);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后的溶液中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重复次数至废水中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量和挥发酚类物质的量达到所需要求为止;重复处理时间间隔为12-15天;各成分添加比例同步骤C。
进一步地,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中,优选培养基溶液原料配比为:DL-苹果酸0.4%、硫酸铵0.1%、七水硫酸镁0.012%、二水氯化钙0.007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2%、磷酸氢二钾0.06%、磷酸二氢钾0.09%、维生素B1 0.0001%、烟酸0.0001%、生物素0.0015%、余量为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中,优选所述微量元素溶液原料配比为:硼酸0.28%、七水硫酸锌0.024%、二水钼酸钠 0.0752%、三水硫酸铜0.004%、一水硫酸锰0.1592%、余量为水。
进一步地,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中,优选所述步骤B中,菌株活化的活化菌株溶液在稀释5倍后600nm下的吸光度为 0.2-0.6。
进一步地,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中,优选所述步骤C中,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为(50-70):(30-50): (1-2)。
进一步地,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中,优选所述步骤D中,处理液: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为(50-70):(30-50):(1-2)。
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的菌种编号为AS 1.2352,该菌属于沼泽红假单胞菌的一种,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如沼泽红假单胞菌可产生类胡萝卜素、抗菌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同时还有降解甲醛、还原亚碲酸盐、还原As(Ⅴ)为As(Ⅲ) 等能力,本发明发现其具有一种新的应用,即将沼泽红假单胞菌用于油田废水处理,本发明显示:沼泽红假单胞菌可明显降低或减少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
本发明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经过该菌株处理的油田废水的pH满足国标要求的pH6-9。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的pH值;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全盐量的变化;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全盐的处理效率;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中石油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处理效率;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中悬浮物的含量变化;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中悬浮物的处理效率;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中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不同体积比下油田废水中挥发酚类物质的处理效率;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悬浮物的效率;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悬浮物的处理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
将沼泽红假单胞菌活化后,接种于含有培养基溶液的油田废水中,用于处理油田废水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
菌种选择和处理
选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编号为AS 1.2352 的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一、沼泽红假单胞菌的活化:
培养基:
包括基础培养基和微量元素溶液。以基础培养基为底物,以1:1000的比例添加微量元素溶液制成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DL-苹果酸0.3-0.5%、硫酸铵0.05-0.2%、七水硫酸镁0.01-0.02%、二水氯化钙0.005-0.009%、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0.003%、磷酸氢二钾0.04-0.08%、磷酸二氢钾0.05-0.1%、维生素B1 0.00005-0.00015%、烟酸0.00005-0.00015%、生物素0.001-0.002%、余量为水。
优选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优选培养基溶液原料配比为:DL-苹果酸0.4%、硫酸铵0.1%、七水硫酸镁0.012%、二水氯化钙0.007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2%、磷酸氢二钾0.06%、磷酸二氢钾0.09%、维生素B1 0.0001%、烟酸0.0001%、生物素0.0015%、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硼酸0.2-0.4%、七水硫酸锌0.01-0.03%、二水钼酸钠0.05-0.09%、三水硫酸铜0.002-0.006%、一水硫酸锰0.12-0.16%、余量为水;
优选量元素溶液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硼酸0.28%、七水硫酸锌0.024%、二水钼酸钠0.0752%、三水硫酸铜0.004%、一水硫酸锰 0.1592%。
培养基的制备:以1:1000(重量比)的比例在基础培养基当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调节pH值为6.8-7.1、在115-130℃,1×105-2×105Pa下灭菌 20-40min制得培养基。
活化:
将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转接入液体的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35℃条件下活化,直至形成的活化菌株溶液(菌悬液)稀释5倍后在600nm的吸光度为0.2-0.6,得到活化菌株溶液。其中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与培养基的体积比为1:(80-150),为优选1:100。
二、应用到油田废水处理:
将油田废水按一定比例加入培养基中,使油田废水占总体积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0%,20%,30%,40%,50%,60%,70%,80%,90%,100%,得到10个样品。分别对这10个样品进行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并检测处理结果。
1、检测试剂和仪器
试剂均为普通市售分析纯试剂。无菌超净台,SPX-250-G光照培养箱, MT-5000型pH计,分光光度计,TJ270-30A型红外分光光度计,XZBV-5100 型分光光度计,JY3003型电子天平,微孔滤膜等。
2、pH值检测
用pH计分别测定10个样品的初始pH值。然后以1%的体积比将活化菌株溶液分别转接入10个样品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恒温培养14天,再一次测定各含有油田废水的培养基的pH。具体见图1。
从图1可知,该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前后油田废水的pH值并没有明显变化,处理前油田废水的pH范围为7.2-7.3,处理后油田废水的pH范围为7.1-7.4,说明沼泽红假单胞菌的菌株AS 1.2352的加入并不会导致污水pH值的恶化,且倾向于将其保持于近中性,即经过该菌株处理的油田废水的pH满足国标要求的pH6-9。
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的最适pH值范围为5.5-8.5,图1显示此实验中各组均在该沼泽红假单胞菌的最适pH值条件下进行,从侧面说明测量数据可靠有效。
3、油田废水的全盐量检测
将10个样品分别用0.45υm的有机微孔滤膜过滤(弃去初滤液15ml),收集滤液A,先通过蒸发法测定滤液A的全盐量。
另外,将滤液A加入培养基中,然后以1%的体积比将活化菌株溶液分别转接入含有滤液A的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恒温培养14天。分别离心菌液,收集油田废水,用0.45υm的有机微孔滤膜过滤油田废水(弃去初滤液15ml),收集滤液(B1、B1、…、B10),测定滤液(B1、B1、…、B10) 的全盐量。最后分别计算出菌株AS 1.2352处理前后油田废水中全盐量的变化,并根据公式(P=处理效率,Wo=处理前的含量,W=处理后的含量),计算出处理效率。
从图2可知,沼泽红假单胞菌沼泽红假单胞菌AS 1.2352可降低油田废水中的盐离子浓度,其中当油田废水的体积比在10%-60%的范围内有明显高效的降盐作用。从图3可知,降盐效率在64.203%-68.799%的范围内,当油田废水的体积比为60%时降盐效果最佳,此时降盐效率为68.799%。当油田废水的体积比大于60%时,降盐效果逐渐降低,当油田废水的体积比升高到90%时,降盐效率仅为6.667%。
4、油田废水中石油类物质含量的检测
将菌株AS 1.2352的活化菌株溶液分别转接入10个样品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恒温培养14天。分别通过红外光度法测定细菌处理前后油田废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
检测方法:首先以四氯化碳作为参比溶液,用正十六烷、异辛烷和苯测定校正系数。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以除去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经脱除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物质含量。石油类物质的含量的波数分别为2930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 2960cm-1(CH3基团中的C-H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cm-1(芳香环中C-H 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进行计算。最后通过将不同波数除校正系数乘以对应的峰面积,再求和即可得到石油类物质含量。并利用计算出处理效率。
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沼泽红假单胞菌可处理任何体积比的油田废水中的石油类物质,并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对石油类物质的处理效率非常高,尤其是在低浓度区域。如样品中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在10%组的处理效率为43.3%,样品中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在20%组为47.5%,样品中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在30%组为40.9%,样品中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在40%组为 49.8%,样品中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在50%组为40.3%,样品中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在60%组为48.4%。
5、油田废水中悬浮物含量的检测
将活化菌株溶液转接入10个样品中,在光照、厌氧、30℃-35℃条件下恒温培养14天。分别通过重量法测定细菌处理前后油田废水中悬浮物的含量。
检测方法:将微孔滤膜置于恒重的称量瓶中放于烘箱中于103~105℃烘干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称其重。反复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2mg。将干燥后的微孔滤膜以蒸馏水湿润,装入微孔过滤器。用10ml注射器吸取待测10个样品,将微孔过滤器固定于注射器口,使样品中的水分全部通过滤膜。再用10mL蒸馏水洗滤三次。吸滤完成后,取出载有悬浮物的微孔滤膜放入原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下烘干一小时后移入干燥器中,使其冷却至室温,称重。反复烘干、称重,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为止。
载有悬浮物的微孔滤膜的质量减去微孔滤膜本身的质量就是悬浮物的质量。由于细菌本身属于悬浮物,故需用同样方法测定加入细菌的质量,用总悬浮物的质量减去细菌的质量就得到样品中悬浮物的实际质量。并利用公式计算出处理效率。
从图6可以看出,该沼泽红假单胞菌在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等于或低于70%时对悬浮物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从图7可以看出,当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为30%时处理悬浮物的能力最佳,处理效率为53.968%。当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高于70%时,完全没有处理能力,相反还会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6、油田废水中挥发酚类物质含量的检测
将活化菌株溶液转接入10个样品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恒温培养14天。
检测方法:利用流动注射-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细菌处理前后油田废水中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样品采集后用NaOH固定,在24h内测定。首先去除样品中干扰测定的氧化剂、硫化物、甲醛等,然后将挥发性酚类化合物通过蒸馏放出,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在弱碱性铁氰化钾溶液存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橙黄色的安替比林染料,测50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并利用公式计算出处理效率。
从图8可见,该沼泽红假单胞菌对挥发酚类物质有极好的处理效果。从图9可见,不管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多大,该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挥发酚类物质的效率均很高,最低为93.833%,最高为96.800%,接近100%。
7、处理油田废水的效率与处理时间的关系
以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40%为例,让菌株AS 1.2352的活化菌株溶液处理3、6、9、12、15d,分别检测处理前后油田废水中悬浮物的含量变化,从而确定最佳处理时间。
如图10所示,以油田废水的体积百分比40%为例,发现该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对油田废水悬浮物的处理效率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处理15d时的处理效率最大,为47.619%。如图11所示,处理效率随处理时间增加的幅度在处理6~12d时较大,其中处理6d比处理3d的处理效率增加的幅度最大,为15.107%;处理15d只比处理12d的效率增加了1.047%,所以认为该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最佳处理时间在12d~15d的范围内。
综上,可知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AS 1.2352可明显降低或减少油田废水中的全盐量、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的含量,特别是该菌株有非常强的降解挥发酚类物质的能力,该菌株基本不会改变油田废水的pH值,即不会使水质pH恶化,该菌株处理废水的最佳时间为12~15d。经过本发明菌株处理的油田废水满足国标要求。
实施例2,
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以基础培养基为底物,以1:1000的比例添加微量元素溶液,调节pH值为6.8-7.1,在115-130℃、1×105-2×105Pa下灭菌 20-40min制得;
其中,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DL-苹果酸0.3-0.5%、硫酸铵0.05-0.2%、七水硫酸镁0.01-0.02%、二水氯化钙0.005-0.009%、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0.003%、磷酸氢二钾0.04-0.08%、磷酸二氢钾0.05-0.1%、维生素B1 0.00005-0.00015%、烟酸0.00005-0.00015%、生物素0.001-0.002%、余量为水;
优选: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优选培养基溶液原料配比为:DL-苹果酸0.4%、硫酸铵0.1%、七水硫酸镁0.012%、二水氯化钙0.007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2%、磷酸氢二钾0.06%、磷酸二氢钾 0.09%、维生素B1 0.0001%、烟酸0.0001%、生物素0.0015%、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硼酸0.2-0.4%、七水硫酸锌0.01-0.03%、二水钼酸钠0.05-0.09%、三水硫酸铜0.002-0.006%、一水硫酸锰0.12-0.16%、余量为水;
优选微量元素溶液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硼酸0.28%、七水硫酸锌0.024%、二水钼酸钠0.0752%、三水硫酸铜0.004%,一水硫酸锰 0.1592%,余量为水。
B、菌株活化:将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AS 1.2352转接入步骤A制得的培养基溶液中,在光照、厌氧、30℃-35℃下活化,得到活化菌株溶液;
C废水初步处理:在油田废水中加入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搅拌均匀后处理12-15天得到处理液;其中各成分添加比例为:油田废水为总体积的10-60%,且活化菌株溶液与培养基溶液的体积比为(0.5-10):(20-60),优选添加比例为: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体积比为(40-80): (20-60):(0.5-10);最优选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体积比为 (50-70):(30-50):(1-2)。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溶液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重复次数至废水中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量和挥发酚类物质的量达到所需要求为止;重复处理时间为12-15天;各成分添加比例同步骤C。优选添加比例为:处理液: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的体积比为(40-80): (20-60):(0.5-10);最优选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的体积比为(50-70):(30-50):(1-2)。
以下以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购买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编号为AS 1.2352。油田废水由绵阳仁智油服有限公司提供。
实施例2-1,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基础培养基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DL-苹果酸 0.4%,硫酸铵0.1%,七水硫酸镁0.012%,二水氯化钙0.007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2%,磷酸氢二钾0.06%,磷酸二氢钾0.09%,维生素B1 0.0001%,烟酸0.0001%,生物素0.0015%,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硼酸0.28%,七水硫酸锌0.024%,二水钼酸钠0.0752%,三水硫酸铜0.004%,一水硫酸锰0.1592%,余量为水。
以1:1000的比例在基础培养基当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调整pH至7.0,在121℃、1×105Pa下灭菌25min,得到培养基。
B、菌株活化:将1ml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转接入100ml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活化,直至形成的菌悬液稀释5倍后在600nm的吸光度为0.4。
C、废水初步处理:在0.6L油田废水中加入0.4L含微量元素的培养基,搅拌均匀,再加入1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处理12-15天。
油田废水处理后的检测结果:清除油田废水中68.8%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35.1g/L变为现在的10.9g/L)、48.4%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37.8mg/L变为现在的19.5mg/L)、42.6%的悬浮物 (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126mg/L变为现在的73mg/L)和96.8%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288.6mg/L变为现在的 9.2mg/L)。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溶液中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即在初步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6L中加入0.4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2-15天。
第二次处理后废水中,又可以清除第一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2%的全盐 (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6.6g/L变为现在的2.1g/L)、31%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1.7mg/L变为现在的6.7mg/L)、53%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43.8mg/L变为现在的35.4mg/L) 和9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5.5mg/L变为现在的0.6mg/L)。
经过第二次处理后悬浮物含量已经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水污染物直接排放的限值70mg/L。
在第30天左右时进行第三次处理,即在第二次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在第二次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6L中加入0.2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 1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5天。
第三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二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4%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2.1g/L变为现在的0.66g/L)、43.3%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4.0mg/L变为现在的2.3mg/L)、28.0%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21.3mg/L变为现在的15.2mg/L)和 9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3mg/L变为现在的 0.02mg/L)。
已经完全符合国标要求。
实施例2-2,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基础培养基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DL-苹果酸 0.5%,硫酸铵0.2%,七水硫酸镁0.02%,二水氯化钙0.009%,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3%,磷酸氢二钾0.08%,磷酸二氢钾0.1%,维生素B1 0.00015%,烟酸0.00015%,生物素0.002%,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硼酸0.4%,七水硫酸锌0.03%,二水钼酸钠0.09%,三水硫酸铜0.006%,一水硫酸锰0.16%,余量为水。
以1:1000的比例在基础培养基当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调整pH至7.1,在 130℃、2×105Pa下灭菌40min,得到培养基。
B、菌株活化:将1ml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转接入100ml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活化,直至形成的菌悬液稀释5倍后在600nm的吸光度为0.5。
C、废水初步处理:在0.8L油田废水中加入0.2L含微量元素的培养基,搅拌均匀,再加入5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处理15天。
油田废水处理后的检测结果:清除油田废水中66.1%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35.1g/L变为现在的11.9g/L)、48.0%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37.8mg/L变为现在的19.66mg/L)、42.2%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126mg/L变为现在的72.8mg/L)和 96.4%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288.6mg/L变为现在的10.38mg/L)。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溶液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即在初步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8L中加入0.2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5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5天。
第二次处理后废水中,又可以清除第一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4.2%的全盐 (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11.9g/L变为现在的4.26g/L)、47.9%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9.66mg/L变为现在的 10.24mg/L)、41.7%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72.8mg/L 变为现在的42.44mg/L)和96.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10.38mg/L变为现在的3.8mg/L)。
在第30天左右时进行第三次处理,即在第二次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在第二次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2L中加入0.8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 2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5天。
第三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二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1%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4.26g/L变为现在的1.35g/L)、48.2%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0.24mg/L变为现在的5.3mg/L)、42.8%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42.44mg/L变为现在的 24.27mg/L)和96.1%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 3.8mg/L变为现在的0.148mg/L)。
同样,再进行第四次处理,第四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三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7%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1.35g/L变为现在的0.42g/L)、43.3%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5.3mg/L 变为现在的2.24mg/L)、42%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 24.27mg/L变为现在的14.1mg/L)和96.7%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148mg/L变为现在的0.048mg/L)。
本实施例进行4次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都达到国标要求。
实施例2-3,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基础培养基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DL-苹果酸 0.3%,硫酸铵0.05%,七水硫酸镁0.01%,二水氯化钙0.00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磷酸氢二钾0.04%,磷酸二氢钾0.05%,维生素B1 0.00005%,烟酸0.00005%,生物素0.001%,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硼酸0.2%,七水硫酸锌0.01%,二水钼酸钠0.05%,三水硫酸铜0.002%,一水硫酸锰0.12%,余量为水。
以1:1000的比例在基础培养基当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调整pH至6.8,在115℃、1×105Pa下灭菌30min,得到培养基。
B、菌株活化:将1ml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转接入100ml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活化,直至形成的菌悬液稀释5倍后在600nm的吸光度为0.3。
C、废水初步处理:在0.4L油田废水中加入0.6L含微量元素的培养基,搅拌均匀,再加入2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处理12天。
油田废水处理后的检测结果:清除油田废水中68.8%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35.1g/L变为现在的10.9g/L)、48.4%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37.8mg/L变为现在的19.5mg/L)、42.6%的悬浮物 (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126mg/L变为现在的73mg/L)和96.8%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288.6mg/L变为现在的 9.2mg/L)。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溶液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即在初步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4L中加入0.6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2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5天。
第二次处理可以清除第一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5.2%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11.9g/L变为现在的4.1g/L)、40.9%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9.66mg/L变为现在的11.6mg/L)、53.0%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72.8mg/L变为现在的34.2mg/L)和 93.8%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10.38mg/L变为现在的6.4mg/L)。
在第30天左右时进行第三次处理,即在第二次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在第二次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4L中加入0.6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 2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4天。
第三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二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1%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4.1g/L变为现在的1.30g/L)、48.2%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1.6mg/L变为现在的6.0mg/L)、42.8%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34.2mg/L变为现在的19.5mg/L) 和96.1%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6.4mg/L变为现在的0.24mg/L)。
同样,再进行第四次处理,第四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三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1.3g/L变为现在的 0.87g/L)、43.3%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6mg/L变为现在的3.4mg/L)、42.1%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 19.5mg/L变为现在的11.2mg/L)和94.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24mg/L变为现在的0.014mg/L)。
本实施例进行4次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都达到国标规定的一级排放要求。
实施例2-4,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基础培养基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DL-苹果酸 0.42%,硫酸铵0.078%,七水硫酸镁0.016%,二水氯化钙0.00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2%,磷酸氢二钾0.06%,磷酸二氢钾0.08%,维生素B1 0.00007%,烟酸0.00007%,生物素0.0017%,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硼酸0.25%,七水硫酸锌0.019%,二水钼酸钠0.07%,三水硫酸铜0.005%,一水硫酸锰0.14%,余量为水。
以1:1000的比例在基础培养基当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调整pH至6.9,在120℃、1×105Pa下灭菌20min,得到培养基。
B、菌株活化:将1ml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转接入100ml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活化,直至形成的菌悬液稀释5倍后在600nm的吸光度为0.6。
C、废水初步处理:在0.5L油田废水中加入0.5L含微量元素的培养基,搅拌均匀,再加入5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处理14天。
油田废水处理后的检测结果:清除油田废水中67.8%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35.1g/L变为现在的11.3g/L)、48.2%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37.8mg/L变为现在的19.6mg/L)、42.7%的悬浮物 (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126mg/L变为现在的72.2mg/L)和94.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288.6mg/L变为现在的 16.4mg/L)。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溶液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即在初步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5L中加入0.5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2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3天。
又可以清除第一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7.9%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11.3g/L变为现在的3.6g/L)、47.5%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9.6mg/L变为现在的10.3mg/L)、41.8%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72.2mg/L变为现在的42mg/L)和96.4%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16.4mg/L变为现在的0.59mg/L)。
在第30天左右时进行第三次处理,即在第二次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在第二次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5L中加入0.5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 5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4天。
第三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二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8%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3.6g/L变为现在的1.12g/L)、47.9%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0.3mg/L变为现在的5.36mg/L)、42.5%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42mg/L变为现在的24mg/L)和 96.2%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59mg/L变为现在的0.022mg/L)。
同样,再进行第四次处理,第四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三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1%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1.12g/L变为现在的 0.35g/L)、43.2%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5.36mg/L 变为现在的3.0mg/L)、41.9%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 24mg/L变为现在的13.9mg/L)和95.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022mg/L变为现在的0.0014mg/L)。
本实施例进行4次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都达到国标规定的一级排放要求。
实施例2-5,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基础培养基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DL-苹果酸 0.38%,硫酸铵0.012%,七水硫酸镁0.019%,二水氯化钙0.005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8%,磷酸氢二钾0.068%,磷酸二氢钾0.078%,维生素 B1 0.00012%,烟酸0.00012%,生物素0.0016%,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配比(质量百分含量):硼酸0.35%,七水硫酸锌0.025%,二水钼酸钠0.06%,三水硫酸铜0.004%,一水硫酸锰0.15%,余量为水。
以1:1000的比例在基础培养基当中加入微量元素溶液,调整pH至7.0,在125℃、1.8×105Pa下灭菌35min,得到培养基。
B、菌株活化:将1ml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转接入100ml培养基中,在光照、厌氧、30℃条件下活化,直至形成的菌悬液稀释5倍后在600nm的吸光度为0.2。
C、废水初步处理:在0.7L油田废水中加入0.3L含微量元素的培养基,搅拌均匀,再加入10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处理12天。
油田废水处理后的检测结果:清除油田废水中68.3%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35.1g/L变为现在的23.6g/L)、47.6%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37.8mg/L变为现在的19.8mg/L)、41.6%的悬浮物 (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126mg/L变为现在的73.6mg/L)和93.8%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288.6mg/L变为现在的 17.9mg/L)。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溶液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即在初步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7L中加入0.3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0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5天。
又可以清除第一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5%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23.6g/L变为现在的7.4g/L)、48.3%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9.8mg/L变为现在的10.23mg/L)、42.3%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73.6mg/L变为现在的42.5mg/L)和96.7%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17.9mg/L变为现在的 0.59mg/L)。
在第30天左右时进行第三次处理,即在第二次处理的基础上,按照在第二次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液0.2L中加入0.8L培养基,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 20mL活化菌株溶液,搅拌均匀,再处理15天。
又可以清除第二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79%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7.4g/L变为现在的2.3g/L)、46.3%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10.23mg/L变为现在的5.4mg/L)、41.9%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42.5mg/L变为现在的24.7mg/L)和96.2%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59mg/L变为现在的 0.022mg/L)。
同样,再进行第四次处理,第四次处理后,又可以清除第三次处理后的废水中的68.1%的全盐(此时废水中的全盐量由原来的2.3g/L变为现在的 0.73g/L)、43.2%的石油类物质含量(此时废水中的石油量由原来的5.4mg/L 变为现在的3.1mg/L)、41.9%的悬浮物(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含量由原来的 24.7mg/L变为现在的13.5mg/L)和95.3%的挥发酚类物质(此时废水中的挥发酚含量由原来的0.022mg/L变为现在的0.0014mg/L)。
本实施例进行4次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都达到国标规定的一级排放要求。

Claims (10)

1.一种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沼泽红假单胞菌活化后,接种于含有培养基溶液的油田废水中,用于处理油田废水的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及挥发酚类物质。
3.一种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培养基溶液:以基础培养基为底物,以1:1000的比例添加微量元素溶液,调节pH值为6.8-7.1,在115-130℃、1×105-2×105Pa下灭菌20-40min制得;
其中,基础培养基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DL-苹果酸0.3-0.5%、硫酸铵0.05-0.2%、七水硫酸镁0.01-0.02%、二水氯化钙0.005-0.009%、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1-0.003%、磷酸氢二钾0.04-0.08%、磷酸二氢钾0.05-0.1%、维生素B1 0.00005-0.00015%、烟酸0.00005-0.00015%、生物素0.001-0.002%、余量为水;
微量元素溶液的制备原料配比(质量百分含量)为:硼酸0.2-0.4%,七水硫酸锌0.01-0.03%,二水钼酸钠0.05-0.09%,三水硫酸铜0.002-0.006%,一水硫酸锰0.12-0.16%、余量为水;
B、菌株活化:将沼泽红假单胞菌菌株AS1.2352转接入步骤A制得的培养基溶液中,在光照、厌氧、30℃-35℃下活化,得到活化菌株溶液;
C、废水初步处理:在油田废水中加入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搅拌均匀后处理12-15天得到处理液;其中各成分添加比例为:油田废水为总体积的10-60%,且活化菌株溶液与培养基溶液的体积比为(0.5-10):(20-60);
D、重复处理:在初步处理后的溶液中重复添加活化菌株溶液和培养基溶液进行处理,重复次数至废水中全盐、石油类物质、悬浮物量和挥发酚类物质的量达到所需要求为止;重复处理时间间隔为12-15天;各成分添加比例同步骤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基溶液原料配比为:DL-苹果酸0.4%、硫酸铵0.1%、七水硫酸镁0.012%、二水氯化钙0.007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02%、磷酸氢二钾0.06%、磷酸二氢钾0.09%、维生素B10.0001%、烟酸0.0001%、生物素0.0015%、余量为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量元素溶液原料配比为:硼酸0.28%、七水硫酸锌0.024%、二水钼酸钠0.0752%、三水硫酸铜0.004%、一水硫酸锰0.1592%、余量为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菌株活化的活化菌株溶液在稀释5倍后600nm下的吸光度为0.2-0.6。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的体积比为(40-80):(20-60):(0.5-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体积比为(50-70):(30-50):(1-2)。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油田废水: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的体积比为(40-80):(20-60):(0.5-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处理液:培养基溶液:活化菌株溶液体积比为(50-70):(30-50):(1-2)。
CN201811614598.8A 2018-12-27 2018-12-27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Pending CN1094671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4598.8A CN109467196A (zh) 2018-12-27 2018-12-27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14598.8A CN109467196A (zh) 2018-12-27 2018-12-27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7196A true CN109467196A (zh) 2019-03-15

Family

ID=65677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14598.8A Pending CN109467196A (zh) 2018-12-27 2018-12-27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6719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9783A (zh) * 2019-04-22 2019-06-25 广东宏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CN113651431A (zh) * 2021-08-23 2021-11-16 河北工业大学 利用光合细菌菌系高效降解炼油废水中污染物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54643A1 (de) * 1999-11-13 2001-06-13 Bsr Bio Schuh Recycling Gmbh Herstellung und Anwendung eines Ölbindemittels
CN101279796A (zh) * 2007-04-06 2008-10-08 阮承迈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CN105776566A (zh) * 2014-12-26 2016-07-20 天津绿格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油田废水的复合微生物制剂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54643A1 (de) * 1999-11-13 2001-06-13 Bsr Bio Schuh Recycling Gmbh Herstellung und Anwendung eines Ölbindemittels
CN101279796A (zh) * 2007-04-06 2008-10-08 阮承迈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CN105776566A (zh) * 2014-12-26 2016-07-20 天津绿格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油田废水的复合微生物制剂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UL F. WEAVER: "Characterization of 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 《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29783A (zh) * 2019-04-22 2019-06-25 广东宏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沼泽红假单胞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CN113651431A (zh) * 2021-08-23 2021-11-16 河北工业大学 利用光合细菌菌系高效降解炼油废水中污染物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Okereke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mpac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effluents in Nigeria-A Review
AU2005217026B2 (en) Measuring contamination
CN109467196A (zh) 沼泽红假单胞菌在处理油田废水中的应用和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处理油田废水的方法
Ruppelt et al. Reduction of bacteria and somatic coliphag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retention soil filters)
Richter et al. Behaviour and biodegradation of sulfonamides (p-TSA, o-TSA, BSA) during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Liu et al. Use of cationic polymers to reduce pathogen levels during dairy manure separation
Kargi et al. COD, para-chlorophenol and toxicity removal from para-chlorophenol containing synthetic wastewater in an activated sludge unit
Derakhshan et al. Evaluation of volcanic pumice stone as media in fixed bed sequence batch reactor for atrazine removal from aquatic environments
CN106520631A (zh) 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Narender et al. Treatment of water with Moringa Oleifera as a coagulant
Rogers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mycoremedi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in solution using Pleurotus ostreatus
Ebihara et al. Effect of acetate on biofilms utilized in PAH bioremediation
Agunwamba et al. EFFECT OF DI SI NFECTANTS ON AEROBI C SEWAGE DEGRADATI ON USI NG DETTOL AND I ZAL AS CASE STUDY
Talaie et al. Screening and batch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floating oil using oil-degrading bacteria
Torres-Franco et al. Partitioning and inactivation of enveloped and nonenveloped viruses in activated sludge, anaerobic and microalgae-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
Jense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biomass
Syngouna et al. Effect of Human Adenovirus Type 35 Concentration on Its Inactivation and Sorption on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CN106591198A (zh) 陶厄氏细菌Thauera sp. K11及其在降解含酚类化合物污泥废水中的应用
Doughari et al. Impact of effluent from Gudu district sewage treatment plant on Gudu stream in Abuja, Nigeria
Egesi et al.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Water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sh and Sediment in Surface Water
Nwankwo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o-chemical state of the soil contaminant isolate indigenous bacterial species
Sun et al. Mechanisms and efficiency of removal of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in secondary effluent by slow filtration and disinfection
Batool et al. Bacteriological and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of Kasur
Liu Drinking water biofiltration, assessing key factors and improving process evaluation
Duke et al.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Selected Major Streams And Rivers In Calabar Municipa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