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5058B -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5058B
CN109425058B CN201710748701.7A CN201710748701A CN109425058B CN 109425058 B CN109425058 B CN 109425058B CN 201710748701 A CN201710748701 A CN 201710748701A CN 109425058 B CN109425058 B CN 109425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channel
heat exchanger
electrochemical compre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487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5058A (zh
Inventor
刘德昌
魏伟
王定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4870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25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25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5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5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5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属于新风系统领域。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组和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新风管道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根据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的导通进风,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不仅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而且实现室内新风的引入,运行噪音降低,无需制冷剂,更绿色环保,为人体带来全新的温度调节和提高空气品质的全方位的舒适体验。控制方法:接收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

Description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人们对生活工作的场所的空气质量越来越重视,新风系统应运而生。新风系统是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滤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
目前,简易新风系统只有引入新风功能,部分新风系统包含换热装置,实现对进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进行调节。但是现有新风系统内的换热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大,采用的制冷剂不环保,而且噪音高,造成生活环境噪音大,降低生活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部分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其唯一目的是用简单的形式呈现一些概念,以此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组和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所述新风管道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组的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通过控制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的导通进风,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将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与新风系统结合,作为新风系统的换热部件,调节经由新风通道进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不仅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而且实现室内新风的引入,一年四季都可使用,为人体带来全新的温度调节和提高空气品质的全方位的舒适体验。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兼具空调窗机和新风机的双重功能,即具备空调的制冷制热功能,又具有新风功能,结构简单。而且,将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作为新风系统的换热部件,结构简单、噪音低、无制冷剂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寿命长等特点,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运行噪音降低,无需制冷剂,更绿色环保。
优选地,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室外进风口上设置第一过滤净化模块和第一通风设备,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净化后引流进入室内;所述第二新风通道的室外进风口上设置第二过滤净化模块和第二通风设备,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净化后引流进入室内。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具有第一共用管道段,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具有第二共用管道段;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内;并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控制阀门;通过控制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的导通进风,并相应控制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或者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导通排风,在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的同时,将室内空气换热后排至室外,实现空气的更替流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三通风设备,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四通风设备;分别用于将室内空气引流排至室外。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三过滤净化模块,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四过滤净化模块。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隔流结构件,所述隔流结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相间叠置构成隔流结构件;所述隔流结构件接入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和/或接入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隔流结构件为两个,分别接入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以及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内。
优选地,每个第一向层管沿纵向分隔为多个子管,每个第二向层管沿纵向分隔为多个子管。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且控制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不同时转换至所述空气排出通道内;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空气排出通道内,同时相应控制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内,在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的同时,将室内空气换热后排至室外,实现空气的更替流通。
优选地,所述空气排出通道包括室内端主管道、室外端主管道和第一中间段管道和第二中间段管道,所述第一中间段管道和第二中间段管道的两端分别均与室内端主管道和室外端主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一中间段管道内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第二中间段管道内转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组和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所述新风管道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组的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并控制第二新风通道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并控制第一新风道关闭。
可选地,当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新风管道组包括空气排出管道时,前述的控制方法中,还包括,同时控制新风管组中的空气排出管道打开,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具有第一共用管道段,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具有第二共用管道段;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内;并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控制阀门;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关闭的同时,还控制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导通并排风,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关闭的同时,还控制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导通并排风,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关闭。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一新风通道内,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同时导通第一新风通道进风,导通空气排出通道排风;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二新风通道内,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同时导通第二新风通道进风,导通空气排出通道排风。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仅提供新风功能的控制信号;
依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不启动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并控制第一新风通道和/或第二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是通过控制器来完成的,即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还包括控制器,通过控制器与新风管道组中各管道上的通风设备或者阀门等设备的控制连接,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控制过程简单,容易实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隔流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新风通道;111、第一室外进风口;112、第一室内出风口;113、第一共用管道段;12、第二新风通道;121、第二室外进风口;122、第二室内出风口;123、第二共用管道段;13、第一空气排出管道;131、第一室内进风口;132、第一室外排风口;14、第二空气排出管道;141、第二室内进风口;142、第二室外排风口;20、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21、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2、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31、第一过滤净化模块;32、第二过滤净化模块;33、第三过滤净化模块;34、第四过滤净化模块;41、第一通风设备;42、第二通风设备;43、第三通风设备;44、第四通风设备;51、第一阀门;52、第二阀门;53、第三阀门;54、第四阀门;60、隔流结构件;601、第一向层管;602、第二向层管;61、第一隔流结构件;62、第二隔流结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在本文中,各实施方案可以被单独地或总地用术语“发明”来表示,这仅仅是为了方便,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发明,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构思。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于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本文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结构、产品等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部分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将电化学压缩换热装置与新风系统结合得到的兼具空调窗机和新风机的双重功能的新风系统,其中,电化学压缩换热装置作为新风的换热部件。由于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中的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和第二氢化金属反应器中进行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交替进行的,故,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也在制冷或制热模式间交替转换。因此,为了实现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就需要对新风管道组或者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进行相应的设计改进。具体地,下面给出了3中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结合图1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组和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20;所述新风管道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20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组的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内。通过控制第一新风通道11或者第二新风通道12的导通进风,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
其中,第一新风通道11是连通室内和室外,并经室外的空气净化过滤后引入室内的通道,因此,其两端口分别为第一室外进风口111和第一室内出风口111。同理,第二新风通道12的两端口分别为第二室外进风口121和第二室内出风口122。
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20是利用电化学压缩制冷技术设计得到的装置,包括电化学压缩泵(图未示出),与电化学压缩泵的两端连通的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图未示出)和第二氢化金属反应器(图未示出),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和第二氢化金属反应器外部实现与相对应的反应器进行换热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电化学压缩泵、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和第二氢化金属反应器,三者通过之间的连通管路导通控制,实现氢气的流向转换,从而实现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的吸氢放热反应(或者析氢吸热反应)和对应的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的析氢吸热反应(或者吸氢放热反应)。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与相对应的金属反应器进行换热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将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与新风系统结合,作为新风系统的换热部件,调节经由新风通道进入室内的新风的温度,不仅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而且实现室内新风的引入,一年四季都可使用,为人体带来全新的温度调节和提高空气品质的全方位的舒适体验。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兼具空调窗机和新风机的双重功能,即具备空调的制冷制热功能,又具有新风功能。而且,将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作为新风系统的换热部件,结构简单、噪音低、无制冷剂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寿命长等特点,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系统的运行噪音降低,无需制冷剂,更绿色环保。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所述新风管道组是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进行流通并实现新风交换的组件,因此,新风管道组的各管道上还需要设置实现空气引流和过滤净化的相关设置。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1中,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的第一室外进风口111上设置第一过滤净化模块31和第一通风设备41,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净化后引流进入室内;所述第二新风通道12的室外进风口121上设置第二过滤净化模块32和第二通风设备42,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净化后引流进入室内。当然,在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上还可以增加其他的过滤净化模块、通风设备或者增压设备等,在此不做限定。通风设备(第一通风设备41和第二通风设备42)可以采用风机,也可以采用风扇,如轴流风扇,优选采用轴流风扇,噪音小。过滤净化模块(第一过滤净化模块31和第二过滤净化模块32)不限定,采用过滤净化网或者其他常规的过滤净化功能模块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新风管路组中除了包括新风通道(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外,可选地还可以包括将室内空气排出的空气排出通道,在该空气排出通道上设置通风设备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隔流结构件60,如图2所示,所述隔流结构件6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601和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602,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601和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602相间叠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601构成第一通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602构成第二通道。隔流结构件60的两个不同方向的通道,可分别接入两个管道内,简化且方便管路的布局,节约空间,简化装配结构,而且能够方便后期维修。隔流结构件60中第一向层管601和第二向层管602的结构不限于图2中所示的直管,依据所连接的两个管道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第一向层管601和第二向层管602的形状与设置方向即可。如图1所示,将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分别与一个隔流结构件62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连接。其中,隔流结构件62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依据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的交叉设计方式设计即可。在一种可选的隔流结构件60中,每个第一向层管601沿纵向被分隔为多个子管6011,每个第二向层管602也沿纵向被分隔为多个子管6021。
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中的第一氢化金属反应器和第二氢化金属反应器中进行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交替进行的,故,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也在制冷或制热模式间交替转换。因此,在运行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时,需要依据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来调整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的导通与关闭,从而恒定将经过制冷端或者制热端调节后的冷新风或者热新风引流进入室内。即,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导通并进风,同时控制第二新风通道12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12导通并进风,同时控制第一新风道11关闭。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新风管道组包括空气排出管道时,同时控制新风管道组中的空气排出管道开启,进行空气的排出。
进一步可选地,当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相当,如春季或者秋季,无需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可以不开启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只进行新风的引入。此情况下,用于本实施例1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仅提供新风功能的控制信号;
依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不启动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并控制第一新风通道11和/或第二新风通道12导通并进风。
可选地,同时控制新风管道组的空气排出管道进行空气的排出。
所述仅提供新风功能的控制信号,可以是遥控器上的仅新风功能的按键发出的,也可以是通过设置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经控制器比对判断后,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发出的不启动(即关闭)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控制信号。具体控制信号的类型不限定,只要达到控制目的即可。
实施例2
上述实施例1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当以制冷为主时,则制热端的氢化金属换热器的热量无法进行交换,因此,本实施例2中通过对新风管道组中的空气排出通道进行了设计改进。
结合图1所示,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室内进风口131和第一室外排风口132,并在室内进风口131上设置第三通风设备43;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的两端分别为第二室内进风口141和第二室外排风口142,室内进风口141上设置第四通风设备44;分别用于将室内空气引流排至室外。通过控制第一新风通道11或者第二新风通道12的导通进风,并相应控制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或者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导通排风,在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的同时,将室内空气换热后排至室外,实现空气的更替流通。
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具有第一共用管道段113,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12具有第二共用管道段123;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1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12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共用管道段113和第二共用管道段123内;并在第一共用管道段113和第二共用管道段123的两端分别设置控制阀门,第一共用管道段113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阀门51和第二阀门52,第二共用管道段123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三阀门53和第四阀门54。
即,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在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进行制冷时,则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进行制热,反之,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进行制热时,则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进行制冷。即,需要依据实际需要,依据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中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之间切换,调整使得第一新风通道11作为新风引流通道,将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导通进行排风;或者,第二新风通道12作为新风引流通道,将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导通进行排风。
本发明实施例2的新风系统中,由于新风管道组中的管道比较多,为了节约空间,简化装配结构,方便后期维修,也可增设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隔流结构件60(如图2所示),本实施2中设置了两个隔流结构件,如图1和图3所示的第一隔流结构件61和第二隔流结构件62,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分别与第一隔流结构件61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连接。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和第二新风通道12分别与第二隔流结构件62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连接。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三过滤净化模块33;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的室内进风口上第四过滤净化模块34。对室内空气经过净化过滤处理后再进入空气排出通道内,降低室内空气对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中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或者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污染,从而提高新风的净化程度。
用于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导通并进风,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导通并排风,相应地,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12关闭,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12导通并进风,第一空气排出通道13导通并排风,相应地,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关闭,第二空气排出通道14关闭。
其中,上述各通道之间的导通或者关闭,通过控制设置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的两端的控制阀门实现。
进一步优选地,当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相当,如春季或者秋季,无需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可以不开启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只进行新风的引入。此情况下,用于本实施例2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控制器发出的仅提供新风功能的控制信号;
依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不启动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并控制第一新风通道11和/或第二新风通道12导通并进风。并同时控制新风管道组进行空气的排出。
所述控制信号,可以是遥控器上的仅新风功能的按键发出的,也可以是通过设置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经控制器比对判断后,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发出的不启动(即关闭)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控制信号。具体控制信号的类型不限定,只要达到控制目的即可。
实施例3
上述实施例1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当以制冷为主时,则制热端的氢化金属换热器的热量就浪费了,因此,本实施例3中通过对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20中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结构进行了设计改进,将热量充分利用。
本实施例3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中,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的位置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11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位置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12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且控制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不同时转换至所述空气排出通道内。实现热量充分交换的同时,避免新风与排出的室内空气共用管道,尽量降低新风的污染。
本实施例3中,实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位置转换,可以通过移动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位置来实现,如,采用公布号为CN 106196368A的发明名称为“电化学空调系统的转动控制方法”中公开的采用“转动盘”的转移方式,通过控制转动盘的转动角度,来实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位置转换,同时还可以结合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20的整体位置的位移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移动第一新风通道11、第二新风通道12和空气排出通道的位置来实现,实现的技术手段多,且容易实现。
对于空气排出通道的结构,也可以进行多样的设计,以方便实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位置转换。如,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空气排出通道设计为包括室内端主管道、室外端主管道和第一中间段管道和第二中间段管道,所述第一中间段管道和第二中间段管道的两端分别均与室内端主管道和室外端主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一中间段管道内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第二中间段管道内转换。该优化的空气排出通道的设计适用于通过移动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位置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转动盘转动角度小于或者等于90°即可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3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过滤净化模块。对室内空气经过净化过滤处理后再进入空气排出通道内,降低室内空气对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中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或者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的污染,从而提高新风的净化程度。
实现本实施例3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一新风通道内,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同时导通第一新风通道进风,导通空气排出通道排风;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二新风通道内,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同时导通第二新风通道进风,导通空气排出通道排风。
同前述,当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相当,如春季或者秋季,无需对进入室内的新风进行温度调节时,可以不开启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只进行新风的引入。此情况下,用于本实施例3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控制器发出的仅提供新风功能的控制信号;
依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不启动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并控制第一新风通道11和/或第二新风通道12导通并进风。并同时控制新风管道组进行空气的排出。
所述控制信号,可以是遥控器上的仅新风功能的按键发出的,也可以是通过设置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经控制器比对判断后,得到的室内外温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发出的不启动(即关闭)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控制信号。具体控制信号的类型不限定,只要达到控制目的即可。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实施例2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为例,对该新风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针对夏季制冷的情况,依据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实施例2的新风系统在工况一和工况二之间周期性交替转换,每个周期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依据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情况确定即可。工况一和工况二具体如下:
工况一(如图4所示):
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工作状态: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产生冷量,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产生热量;
通风设备状态:第一通风设备41、第四通风设备44常开;第二通风设备42、第三通风设备43常闭;
阀门状态:第二阀门52、第四阀门54左偏;第一阀门51、第三阀门53右偏;
室内空气流动方向:室内空气经过第四通过设备44、第一隔流结构件61,与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换热后,通过第二浊气排出通道14的室外段的管路排到室外;
室外新风流动方向:室外空气经过第一过滤净化模块31过滤净化后,经第一通风设备41、第二隔流结构件62,与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换热后,通过第一新风通道11的室内段的管路流入室内。
工况二(如图5所示):
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工作状态: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产生热量,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产生冷量;
通风设备状态:第一通风设备41、第四通风设备44常闭;第二通风设备42、第三通风设备43常开;
阀门状态:第二阀门52、第四阀门54右偏;第一阀门51、第三阀门53左偏;
室内空气流动方向:室内空气经过第三通过设备43,与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换热后,经过第一隔流结构件61,通过第一浊气排出通道13的室外段的管路排到室外;
室外新风流动方向:室外空气经过第二过滤净化模块32过滤净化后,经第二通风设备42,与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换热后,经过第二隔流结构件62,通过第二新风通道12的室内段的管路流入室内。
针对冬季制热的情况,也是依据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实施例2的新风系统在工况一和工况二之间周期性交替转换,每个周期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依据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情况确定即可。工况一和工况二与夏季制冷不同的是:
工况一中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工作状态: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产生热量,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端产生冷量;
工况二中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工作状态: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产生冷量,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产生热量。
针对室内外温度相当的情况,如春季或者秋季,不需要启动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至需要提供新风即可,对应于新风系统的工况三,如图6所示,如下:
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处于不同状态;
通风设备状态:第三通风设备43、第四通风设备44常闭;第一通风设备41、第二通风设备42常开;
阀门状态:第二阀门52、第三阀门54左偏;第一阀门51、第四阀门53右偏;
室外新风流动方向:
第一个流动方向:室外新风经过第一过滤净化模块31过滤净化后,依次经第一通风设备41、第二隔流结构件62和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21(不工作)后,通过第一新风通道11的室内端的管路流入室内;
第二个流动方向:室外新风经过第二过滤净化模块32过滤净化后,依次经第二通风设备42、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22(不工作)和第二隔流结构件62后,通过第二新风通道12的室内端的管路流入室内。
其中,根据室内新风需要,需要少量新风时,可以控制只进行第一流动方向导通,或者第二流动方向导通。当需要提高新风量时,控制第一流动方向和第二流动方向同时导通。
上述针对工况一至工况三的图4至图6中的实施例2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为没有增加第三过滤净化模块33和第四过滤净化模块34的新风系统。而对于增加了第三过滤净化模块33和第四过滤净化模块34的新风系统(如图3所示)的运行过程同上述的工况一至工况三的过程一致。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流程及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管道组和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所述新风管道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组的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通过控制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的导通进风,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
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隔流结构件,所述隔流结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和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相间叠置,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向层管构成第一通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向层管构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分别与一个隔流结构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的室外进风口上设置第一过滤净化模块和第一通风设备,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净化后引流进入室内;所述第二新风通道的室外进风口上设置第二过滤净化模块和第二通风设备,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净化后引流进入室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具有第一共用管道段,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具有第二共用管道段;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内;并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控制阀门;通过控制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的导通进风,并相应控制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或者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导通排风,在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的同时,将室内空气换热后排至室外,实现空气的更替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三通风设备,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四通风设备;分别用于将室内空气引流排至室外;
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设置第三过滤净化模块;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的室内进风口上第四过滤净化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组包括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时,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分别与一个隔流结构件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且控制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不同时转换至所述空气排出通道内;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一新风通道或者空气排出通道内,同时相应控制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或者第二新风通道内,在保证进入室内的新风恒为冷风或者热风的同时,将室内空气换热后排至室外,实现空气的更替流通。
7.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道组和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所述新风管道组包括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组的第一新风通道和第二新风通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发出的氢气换向切换信号;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同时控制第二新风通道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同时控制第一新风道关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和第二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第一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具有第一共用管道段,所述第二空气排出通道与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具有第二共用管道段;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和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共用管道段和第二共用管道段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关闭的同时,还控制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导通并排风,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关闭;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控制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关闭的同时,还控制第一空气排出通道导通并排风,第二空气排出通道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所述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的新风管道组还包括空气排出通道;所述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的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一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能在所述第二新风通道和空气排出通道之间转换;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氢气换向切换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一新风通道内,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同时导通第一新风通道进风,导通空气排出通道排风;或者,控制所述第二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第二新风通道内,第一氢化金属换热器位于空气排出通道,同时导通第二新风通道进风,导通空气排出通道排风。
10.根据权利要求7、8或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仅提供新风功能的控制信号;
依据该控制信号,控制不启动电化学压缩制冷装置,并控制第一新风通道和/或第二新风通道导通并进风。
CN201710748701.7A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425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48701.7A CN109425058B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48701.7A CN109425058B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5058A CN109425058A (zh) 2019-03-05
CN109425058B true CN109425058B (zh) 2021-05-25

Family

ID=65502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48701.7A Active CN109425058B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250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5059B (zh) * 2021-05-31 2023-02-03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冷却机组及数据中心
CN116045445B (zh) * 2023-04-03 2023-06-23 河北空调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质量多维度监测调控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4562B1 (en) * 1981-05-06 1987-07-29 Sekisu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al hydride reactor
CN106288072A (zh) * 2016-07-21 2017-01-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电化学空调系统
CN106288071A (zh) * 2016-07-21 2017-01-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电化学空调系统
CN106705328A (zh) * 2016-12-17 2017-05-24 佛山市罗伯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新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84382B2 (en) * 2003-10-10 2007-10-23 Wong Jacob 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fan, cooling unit and a fresh air damper of an air conditioner through use of a Capno-Switch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4562B1 (en) * 1981-05-06 1987-07-29 Sekisu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al hydride reactor
CN106288072A (zh) * 2016-07-21 2017-01-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电化学空调系统
CN106288071A (zh) * 2016-07-21 2017-01-0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电化学空调系统
CN106705328A (zh) * 2016-12-17 2017-05-24 佛山市罗伯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新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5058A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45636B (zh)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0535549C (zh) 热泵热水多联空调器
CN109425058B (zh) 一种电化学压缩换热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KR20160056701A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203518094U (zh) 多联式热回收空调系统
CN103822398A (zh) 热泵空调热水机组
CN105091436A (zh) 空调机组及其制热化霜方法
KR20170042411A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CN105180304A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2192616B (zh) 一种空调热水装置
CN104697048A (zh) 一种室内空气优化装置
CN108375187B (zh) 一种中央空调风道内军团菌微生物过滤系统及其过滤方法
KR102032090B1 (ko) 에너지 절약형 히트펌프 항온항습 공조기
WO2017088797A1 (zh) 独立控温双进气通道新风空调系统
CN111503784A (zh) 新风环控热水一体机
CN104214986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
CN105387649B (zh) 太阳能空调新风系统
CN103471192A (zh) 多联式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5192010U (zh) 空调机组
CN202304095U (zh) 一种热泵三合一机组
CN211011666U (zh) 一种余热回收型高送风温度新风除湿机组
CN204987542U (zh) 自带全部冷热源并制备冷热水的冷冻除湿式空调装置
CN211781447U (zh) 五联供能源环境一体机
CN210921625U (zh) 一种洁净新风空调机组
CN109425060B (zh) 一种电化学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25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No. 1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Ltd.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Zhijia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No. 1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Ltd.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