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7794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7794A
CN109417794A CN201780039048.5A CN201780039048A CN109417794A CN 109417794 A CN109417794 A CN 109417794A CN 201780039048 A CN201780039048 A CN 201780039048A CN 109417794 A CN109417794 A CN 1094177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frame set
antenna port
reference signal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90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7794B (zh
Inventor
坪井秀和
山田升平
横枕成
横枕一成
高桥宏树
相羽立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17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7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7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9Acquisition of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s, e.g. detection of cell-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3Acquisition of primary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e.g. detection of cell-ID within cell-ID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69Cell search, i.e. determining cell identity [cell-ID]
    • H04J11/0076Acquisition of secondary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e.g. detection of cell-ID gro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视为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与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并将用于发送与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对2016年7月1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39176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注册商标))”或“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此外,在当前的3GPP中,作为面向第五代蜂窝系统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对作为LTE的扩展技术的LTE-Advanced Pro以及作为新无线接入技术的NR(New Radio technology)进行了技术研究以及标准制定(非专利文献1)。
在第五代蜂窝系统中,作为服务的假定场景,请求以下三个场景:实现高速、大容量传输的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 Band:移动宽带增强)、实现低延迟、高可靠性通信的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通信)、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等机器型设备大量连接的mMTC(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在LTE中,在终端装置经由基站装置开始与网络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同步,为此准备了同步信号(SS:Synchronization Signal)。在LTE中,终端装置检测从基站装置以特定的周期发送的同步信号,并基于检测到的同步信号的接收定时、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码序列的信息,来获得定时同步、频率同步、以及小区ID(PCI:Physical Cell ID)。终端装置基于获得的信息,而获得包括开始通信所需的信息的广播信息。
在NR中,为了主要在衰减大的高频率的小区中扩大覆盖范围,研究了通过波束成形而在小区内设定多个区域,按区域地依次发送信号,由此覆盖整个小区(非专利文献2)。波束成形有时也被称为预编码。
在NR中也与LTE同样地,研究了用于获得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之间的同步的同步信号。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P-161214,NTTDOCOMO,“Revisionof SI:Study on New RadioAccess Technology”,2016年6月
非专利文献2:3GPP R1-165559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85/Docs/R1-165559.z ip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高效地开始与基站装置的通信的终端装置、与该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用于该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用于该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安装于该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以及安装于该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终端装置,其具备:接收部,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2)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3)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具备:同步部,确定无线帧中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的第一子帧的位置,所述无线帧中的所述第一子帧的位置使用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同步信号来表示。
(4)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的第一子帧的无线帧中的位置由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广播信息来表示。
(5)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包括表示是否设定多个子帧集合的信息。
(6)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包括:用于识别子帧集合的信息、用于识别天线端口的信息、用于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同步信号的子帧被发送的信息、或用于识别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被发送的子帧的信息。
(7)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基站装置,其具备:发送部,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8)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9)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应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至少包括: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步骤,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0)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1)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安装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对所述终端装置发挥: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功能,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2)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能高效地开始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结构的详细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子帧集合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信号配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信号配置的另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子帧集合标识符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网络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2以及基站装置3。此外,基站装置3可以具备一个或多个收发点4(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基站装置3也可以将由基站装置3控制的可通信范围(通信区域)作为一个或多个小区来服务终端装置2。此外,基站装置3也可以将由一个或多个收发点4控制的可通信范围(通信区域)作为一个或多个小区来服务终端装置2。此外,也可以将一个小区划分为多个部分区域(Beamed area),而在每个部分区域中服务终端装置2。在此,部分区域也可以基于预编码的索引来进行识别。
基站装置所覆盖的通信区域可以按频率为各自不同的宽度、不同的形状。此外,所覆盖的区域也可以按频率而不同。此外,将基站装置的类别、小区半径的大小不同的小区在同一频率或不同频率下混合存在而形成一个通信系统的无线网络称为异构网络。
将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2的无线通信链路称为下行链路。将从终端装置2向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链路称为上行链路。也将从终端装置2向其它终端装置2的无线通信链路称为侧链路。
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2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和/或终端装置2与其它终端装置2之间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包括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单载波频分复用(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SC-FDM)、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FDM:DFT-S-OFDM)、多载波码分复用(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MC-CDM)。
此外,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2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和/或终端装置2与其它终端装置2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也可以使用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滤波OFDM(Filtered OFDM:F-OFDM)、加窗OFDM(Windowed OFDM)、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Bank Multi-Carrier:FBMC)。
此外,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2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和/或终端装置2与其它终端装置2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也可以使用不使用CP的或者代替CP而进行了零填充的上述传输方式。此外,CP、零填充可以附加在前方和后方双方。
终端装置2将小区中视为通信区域进行动作。在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非无线连接时(也称为空闲状态、RRC_IDLE状态)通过小区重新选择过程、在无线连接时(也称为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通过切换过程来向其他合适的小区移动。适当的小区一般是指基于由基站装置3指示的信息而判断为终端装置2的接入未被禁止的小区,且表示下行链路的接收质量满足规定的条件的小区。
在终端装置2能与某一基站装置3通信时,可以将该基站装置3的小区中设定为用于与终端装置2进行通信的小区称为区内小区(Serving cell:服务小区),不用于其他通信的小区被称为周边小区(Neighboring cell)。此外,也将向终端装置2广播或通知在区内小区中所需的系统信息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周边小区称为辅助小区。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终端装置2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已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括一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可以在建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时间点或建立了RRC连接之后设定一个或多个辅小区。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应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和/或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可以对所有的多个小区应用TDD(TimeDivision Duplex)方式或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方式。此外,也可以将应用TDD方式的小区与应用FDD方式的小区聚合。
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终端装置2和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物理信道。物理信道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CH(Physical Control CHannel:物理控制信道)
·PSCH(Physical Shared CHannel:物理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BCH用于基站装置3广播重要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Essential Information Block:EIB),所述重要信息块包括终端装置2所需的重要的系统信息(Essential information:基本信息)。在此,一个或多个重要信息块可以作为重要信息消息而被发送。例如,重要信息块中可以包括与由多个无线帧构成的超帧内的位置有关的信息(例如,表示超帧内的帧号(System Frame Number:SFN)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此外,在按小区内的区域发送不同的重要信息块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能识别区域的信息(例如,构成区域的发送波束的标识符信息)。在此,发送波束的标识符信息也可以使用预编码的索引来表示。此外,在按小区内的区域发送不同的重要信息块(重要信息消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能识别帧内的时间位置(例如,包括该重要信息块(重要信息消息)的子帧号)的信息。即,也可以包括用于确定分别进行使用了不同的预编码的索引的重要信息块(重要信息消息)的发送的各子帧号。例如,重要信息中也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到小区、移动性所需的信息。
PCCH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2到基站装置3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在此,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的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用于请求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HARQ-ACK(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HARQ-ACK可以表示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传输块)、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Downlink-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HARQ-ACK。
此外,PCCH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2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在此,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定义一个或多个DCI(也可以称为DCI格式)。即,针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字段被定义为DCI,并被映射至信息位。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包括表示被调度的PSCH所包括的信号是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还是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的信息的DCI。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包括表示被调度的PSCH所包括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期间的信息的DCI。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包括表示被调度的PSCH所包括的上行链路的发送期间的信息的DCI。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包括表示对被调度的PSCH发送HARQ-ACK的定时(例如,从PSCH所包括的最后的符号至HARQ-ACK发送为止的符号数)的信息的DCI。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包括表示被调度的PSCH所包括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期间、间隔、以及上行链路的发送期间的信息的DCI。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用于调度一个小区中的一个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PSCH(一个下行链路传送块的发送)的DCI。
例如,作为DCI,也可以定义用于调度一个小区中的一个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PSCH(一个上行链路传送块的发送)的DCI。
在此,在PSCH中包括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的情况下,DCI中包括与PSCH的调度有关的信息。在此,也将针对下行链路的DCI称为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 grant)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在此,也将针对上行链路的DCI称为上行链路授权(uplinkgrant)或上行链路分配(Uplink assignment)。
PSCH用于发送来自媒体接入(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MAC)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或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Channel:DL-SCH)。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也用于发送系统信息(SI:SystemInformation)、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等。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与上行链路数据同时发送HARQ-ACK和/或CSI。此外,也可以用于仅发送CSI、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CSI。即,也可以用于仅发送UCI。
在此,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2在上层(higher layer)交换(收发)信号。例如,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2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发送/接收RRC信令(也称为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RRC message(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adioResource Control information:RRC information(无线资源控制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收发MAC控制元素。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控制元素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 layer signaling:上层信令)。
PSCH可以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控制元素。在此,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可以是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2共用的信令。此外,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也可以是对某个终端装置2专用的信令(也称为dedicated signaling:专用信令)。即,也可以使用专用信令来对某个终端装置2发送终端装置2特有(UE特定)的信息。PSCH也可以置于上行链路用于发送UE的能力(UE Capability)。
需要说明的是,PCCH以及PSCH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使用同一称呼,但也可以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定义不同的信道。例如,可以将下行链路用的PCCH定义为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将上行链路用的PCCH定义为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例如,也可以将下行链路用的PSCH定义为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将上行链路用的PSCH定义为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可以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随机接入消息1)。PRACH可以用于表示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Handoverprocedure)、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以及PUSCH(UL-SCH)资源的请求。
附加于下行链路授权或者上行链路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也可以与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emporary C-RNTI(临时C-RNTI)、SPS(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C-RNTI(Cell-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等标识符信息进行异或运算。C-RNTI以及SPS C-RNTI可以作为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2的标识符来使用。TemporaryC-RNTI可以用于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C-RNTI可以用于控制一个子帧中的PDSCH或PUSCH。SPS C-RNTI可以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或PUSCH的资源。Temporary C-RNTI可以用于随机接入时。
在图1中,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可以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
同步信号可以用于供终端装置2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同步信号可以包括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和/或SSS(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同步信号)。此外,同步信号可以用于供终端装置2选择由基站装置3进行的预编码或波束成形中的预编码或波束。即,同步信号可以用于供终端装置2确定由基站装置3应用于下行链路信号的预编码的索引或波束的索引。
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以下也简记为参考信号)主要用于供终端装置2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校正。即,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中可以包括解调参考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可以用于供终端装置2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即,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中可以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此外,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也可以用于精细同步(Finesynchronization),所述同步精细的程度为能实现针对无线参数、副载波间隔的参数集的确定、以及FFT的窗同步等。
B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所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中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或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块是MAC层转发(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传输块被映射至码字,并按码字来进行编码处理。
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协议构造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处理终端装置2以及基站装置3的用户数据的协议栈称为用户平面(UP(User-plane、U-Plane))协议栈,将处理控制数据的协议栈称为控制平面(CP(Control-plane、C-Plane))协议栈。
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层)利用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将传输服务提供给上层。PHY层通过传输信道与上层的介质接入控制层(Medium Access Controllayer:MAC层)连接。数据经由传输信道在MAC层、PHY层、以及层(layer)之间移动。在终端装置2与基站装置3的PHY层之间,经由物理信道来进行数据的收发。
MAC层将多种逻辑信道映射至多种传输信道。MAC层通过逻辑信道与上层的无线链路控制层(Radio Link Control layer:RLC层)连接。逻辑信道根据所传输的信息种类的不同大致分类,分为传输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和传输用户信息的业务信道。MAC层具有为了进行间歇收发(DRX·DTX)而进行PHY层的控制的功能、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功能、通知发送功率的信息的功能、进行HARQ控制的功能等。
RLC层对从上层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段(Segmentation)以及重组(Concatenation),来调节数据大小,以便下层能适当地进行数据发送。此外,RLC层还具有用于保证各数据所请求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的功能。即,RLC层具有数据的重传控制等功能。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layer:PDCP层)具有为了在无线区间高效地传输作为用户数据的IP数据包,而进行不必要的控制信息的压缩的报头压缩功能。此外,PDCP层还具有数据的加密功能。
而且,控制平面协议栈具有无线资源控制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 layer:RRC层)。RRC层进行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的设定/重新设定,并进行逻辑信道、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道的控制。RB可以分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以及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SRB可以被用作发送作为控制信息的RRC消息的路径。DRB可以被用作发送用户数据的路径。可以在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4的RRC层之间进行各RB的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般已知的开放型系统间相互连接(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OSI)模型的分级结构中PHY层与第一层的物理层对应,MAC层、RLC层以及PDCP层与作为OSI模型的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对应,RRC层与作为OSI模型的第三层的网络层对应。
上述MAC层、RLC层以及PDCP层的功能分类只是一个示例,也可以不安装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各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包括在其它层中。
此外,在网络与终端装置2之间使用的信令协议被分割成接入层(AccessStratum:AS)协议和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协议。例如,RRC层以下的协议是在终端装置2与基站装置3之间使用的接入层协议。此外,终端装置2的连接管理(Connection Management:CM)、移动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MM)等协议是非接入层协议,在终端装置2与核心网(CN)之间使用。例如,在终端装置2与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之间,经由基站装置3来透明地进行使用了非接入层协议的通信。
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4中,横轴是时间轴。一个无线帧可以由在时域中连续的多个(例如,20个)时隙构成。图4示出一个无线帧由Ns=0至19的20个时隙构成的示例。此外,也可以由连续的多个(例如,2个)时隙构成一个子帧。图4示出由2个时隙构成一个子帧的示例。在此,子帧可以仅表示为某一时域(时间段)。
而且,如图4所示,子帧也可以由用于下行链路的传输的部分(下行链路部分)“D”、用于上行链路的传输的部分(上行链路部分)“U”、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切换的部分(间隔)“G”构成。如图4所示,一个子帧中可以包括:
·下行链路部分
·间隔
·上行链路部分中的一个或多个、或其组合。在图4中,作为一个示例,对将时间区间作为一个子帧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一个子帧内也可以包括多个时间区间,时间区间也可以由多个子帧(或者时隙)构成。
图4(a)是某个子帧全部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示例。图4(b)是在第一个的时间资源中例如经由PCCH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在下一个时间资源中设置用于PCCH的处理延迟、从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的切换时间以及生成发送信号所需的间隔,并在下一个时间资源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传输的例子。图4(c)是在第一个的时间资源中进行下行链路的PCCH和/或下行链路的PSCH的传输,在下一个时间资源中,设置用于处理延迟、从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的切换时间、以及生成发送信号的所需的间隔,并在下一个时间资源中进行PSCH或PCCH的传输的例子。在此,上行链路信号也可以用于HARQ-ACK和/或CSI、即UCI的发送。图4(d)中,在第一个的时间资源中进行下行链路的PCCH和/或下行链路的PSCH的传输,在下一个时间资源中设置用于处理延迟、从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的切换时间、以及生成发送信号所需的间隔,并在下一个时间资源中进行上行链路的PSCH和/或PCCH的传输。在此,上行链路信号也可以用于上行链路数据、即UL-SCH的发送。图4(e)是某个子帧全部用于上行链路发送(上行链路的PSCH或PCCH)的示例。
上述下行链路部分、上行链路部分可以由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构成。
此外,如图5所示的资源网格可以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来定义。
在图5中,l是符号编号/索引,k是副载波编号/索引。在此,符号可以是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或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NSC是资源网格的带宽所包括的副载波的总数。资源网格的副载波的数量可以取决于小区的带宽。Nsymb是资源网格所包括的符号的总数。Nsymb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而给出。
在此,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可以通过副载波编号/索引k以及符号编号/索引l来表示资源元素ak,l。可以通过资源元素来表示用于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的传输的资源。此外,可以按天线端口来定义资源网格和/或资源元素。
在此,天线端口被定义为:某个天线端口的某个符号所输送的信道能够根据相同天线端口的由其它符号输送的信道来推定。即,例如,在通过同一天线端口的符号来输送(convey)第一物理信道和第一参考信号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参考信号进行第一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补偿。在此,同一天线端口是指天线端口的编号(用于识别天线端口的编号)可以相同。
无线帧中可以包括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子帧集合。此外,无线帧中也可以包括多个子帧集合。例如,在图6中,无线帧中包括5个由2个子帧构成的子帧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示例中,由等间隔的子帧构成子帧集合,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由连续的位置的多个子帧构成子帧集合,也可以根据服务的种类、用户数等,构成子帧数不同的子帧集合。即,在无线帧中,也可以定义(设定)一个或多个子帧所属的子帧集合。此外,在无线帧中,也可以定义一个或多个子帧集合。在此,一个或多个子帧集合可以是根据规格书等定义的、在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2之间已知的信息。此外,一个或多个子帧集合也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信息(信号)而给出。在此,信息(信号)中可以包括同步信号和/或参考信号。
终端装置2中,同一子帧集合中的同步信号和参考信号可以视为通过设定于该子帧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来进行发送。即,也可以定义(设定)与一个或多个子帧集合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此外,终端装置2中,同一子帧集合中的同步信号和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可以视为准同位(Quasi co-located)。此外,终端装置2中,同一子帧集合中的同步信号和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可以视为准同位(Quasi co-located)。此外,终端装置2也可以设为:即使是同一子帧集合中的同步信号和/或参考信号的发送,也不将由某个子帧发送的同步信号和/或参考信号与由其它子帧发送的同步信号和/或参考信号视为从同一天线端口发送。
即,对于属于某一个子帧集合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同步信号的发送和参考信号的发送,可以视为使用与该某一个子帧集合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来进行。此外,用于发送属于某一个子帧集合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同步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也可以视为准同位。在此,对于属于某一个子帧集合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同步信号的发送(发送一个或多个同步信号),也可以视为使用与该某一个子帧集合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同一天线端口)来进行。此外,对于属于某一个子帧集合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参考信号的发送(发送一个或多个参考信号),也可以视为使用与该某一个子帧集合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同一天线端口)来进行。
在此,如果能够从输送其它天线端口的符号的信道推定出输送某个天线端口的符号的信道的广域性质(large-scale properties),则2个天线端口为准同位。广域性质包括:(1)延迟扩展(delay spread)、(2)多普勒扩展(Doppler spread)、(3)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4)平均增益(Average gain)、(5)平均延迟(Average delay)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终端装置2也可以视为:在某个子帧集合中,能够从输送其它天线端口的符号的信道推定出输送同步信号和参考信号的符号的信道的广域性质中的多普勒频移和平均增益。
此外,终端装置2也可以视为:通过同一天线端口发送同一子帧集合中的同步信号和参考信号。即,也可以视为: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进行对于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中的同步信号的发送和参考信号的发送。
接着,将本实施方式中的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示于图7至图8。
图7是表示部分区域为5个的情况下的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7中,子帧#0和子帧#5中配置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PBCH(图7(A)和图7(B)中分别配置于子帧#0和子帧#5)。例如,在子帧#0和子帧#5中发送的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PBCH被发送到某一部分区域。在此,如图所示,参考信号和同步信号可以以同一发送时间定时发送。在此,如图所示,参考信号和同步信号可以以同一发送时间定时发送。此外,参考信号和PBCH也可以以同一发送时间定时发送。此外,同步信号和PBCH也可以以同一发送时间定时发送。即,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和/或PBCH可以一同进行发送。例如,在子帧#0和子帧#5中,如果天线端口编号相同,则参考信号可以用于PBCH的解调。在此,子帧集合#0由子帧#0和子帧#5构成。同样地,子帧#1和子帧#6中配置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PBCH。例如,在子帧#1和子帧#6中发送的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PBCH被发送到另一部分区域。在此,子帧集合#1由子帧#1和子帧#6构成。也同样地构成其余的子帧集合#3、#4、#5。
同样地,图8是表示部分区域为3个的情况下的帧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8中,子帧#0、子帧#1、子帧#5、以及子帧#6中配置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PBCH(图8的(A)中配置在子帧#0、图8的(B)中配置在子帧#5、图8的(C)中配置在子帧#1和子帧#6)。例如,在子帧#0、子帧#1、子帧#5、以及子帧#6中发送的参考信号、同步信号、以及PBCH被发送到某个部分区域。在此,子帧集合#0由该子帧#0、子帧#1、子帧#5、以及子帧#6构成。同样地,作为子帧集合#1,图8的(A)中配置在子帧#2、图8的(B)中配置在子帧#7、图8的(C)中配置在子帧#3和子帧#8。对于子帧集合#2,图8的(C)中不配置,图8的(A)中和图8的(B)中分别配置在子帧#4和子帧#9。
基站装置3发送图7或图8或除此以外的各种帧结构的信号。例如,基站装置3可以根据部分区域的数量来发送帧结构的信号。此时,基站装置3在某一子帧集合内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来发送信号。换言之,在不同的子帧集合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来进行发送。此外,也可以按子帧集合地使用独立的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在此,“使用同一天线端口的集合来发送信号”可以是指例如所有的物理信号以及物理信道、或其一部分通过共同的多个天线端口来发送,或者也可以是指物理信号和物理信道通过各自独立或者共同的天线端口来发送,且在子帧集合内这些天线端口不发生改变。
接着,对接收图7以及图8的帧结构的信号的终端装置2的动作进行说明。
未建立RRC连接的RRC_IDLE状态的终端装置2在接收同步信号前,不对小区中存在多少数量的部分区域进行识别。因此,终端装置2基于分别包括在同一子帧集合中发送的同步信号、参考信号、以及PBCH的子帧的(预先规定的)相对位置信息,来进行到PBCH的解调为止。
具体而言,首先,终端装置2检测作为已知的序列的信号的同步信号。即,同步信号由在终端装置2中已知的一个或多个序列构成。
终端装置2能根据接收到同步信号的定时,建立与发送该同步信号的小区的时间同步(符号同步)。而且,在同步信号由基于小区标识符信息的一部分或全部而生成的序列构成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能够通过确定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序列,来确定发送该同步信号的小区的小区标识符信息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在图7以及图8的示例中,同步信号配置在不同的2个子帧中,因此终端装置2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同步信号的序列、循环移位、和/或同步信号的序列与循环移位的组合等,对同步信号是SS1还是SS2进行识别。
同步信号的序列也可以使用与小区标识符、和/或子帧集合信息、和/或子帧号建立唯一对应的序列。即,也可以基于小区标识符、和/或发送同步信号的子帧集合、和/或发送该同步信号的子帧号,给出该同步信号的序列。或者,同步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小区标识符以及子帧集合而给出。
例如,终端装置2可以预先对在某一个子帧集合中,在从配置有同步信号SS1的子帧起5个子帧之后配置有同步信号SS2进行识别。即,配置同步信号SS1的子帧和配置同步信号SS2的子帧属于同一子帧集合,但也可以基于预先定义的关系性(条件)而给出。此外,终端装置2也可以预先对在某一个子帧集合中,在与配置有同步信号SS2的子帧相同的子帧中配置有PBCH进行识别。即,配置同步信号SS2的子帧和配置参考信号的子帧属于同一子帧集合,但也可以基于预先定义的关系性(条件)而给出。(SS1和参考信号的追加)在此,关系性(条件)可以是根据规格书等预先定义的、在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2之间已知的信息。
例如,终端装置2视为:至少在某个子帧(配置有同步信号SS1和参考信号的子帧)和对应的(5个子帧后的)子帧(配置有同步信号SS2、参考信号以及PBCH的子帧)中,从相同的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发送同步信号(SS1以及SS2),从相同的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发送参考信号和PBCH,来进行同步以及PBCH的解调。
在此,同步信号如前述的示例,可以配置在一个子帧集合内的多个子帧中。此外,在同步信号由多个信号(例如PSS和SSS两种)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在一个子帧集合内的多个子帧中。
此外,PBCH可以从检测同步信号的子帧的第n个符号起配置。此外,PBCH也可以从检测同步信号的子帧起m个子帧之后的第n个符号起配置。例如,配置PBCH的时间位置与配置(检测)同步信号的时间位置的关系可以是由规格书等规定的、在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2之间已知的信息。例如,在PBCH从检测同步信号的子帧起m个子帧之后的第n个符号起配置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将至少检测到同步信号的子帧和从该子帧起m个子帧之后的子帧视为包括于同一子帧集合。
或者,终端装置2可以设为:在根据距离同步信号的相对位置设定的时间和/或频率资源内,通过检测通过与PBCH相同的天线端口来发送的已知的信号,来检测PBCH的位置。在此,通过与PBCH相同的天线端口来发送的已知的信号可以是参考信号。此外,通过与PBCH相同的天线端口发送的已知的信号也可以是由用于检测PBCH的特有序列生成的信号。
能用于解调PBCH(用于PBCH的传播路径补偿)的参考信号(通过与PBCH相同的天线端口发送的参考信号)在终端装置2中是已知的序列,并且配置为在终端装置2中为向已知的资源元素的配置。例如,参考信号可以配置在子帧中与小区标识符和/或子帧集合信息建立唯一对应的资源元素中。即,可以基于小区标识符、和/或发送参考信号的子帧集合,来给出配置该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的位置。此外,例如,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使用与小区标识符、子帧集合信息、和/或子帧号建立唯一对应的序列。即,也可以基于小区标识符、发送参考信号的子帧集合、和/或发送该参考信号的子帧号,来给出该参考信号的序列。
在此,在每个子帧(或者每个时隙)、例如在(k,l)=(k1,l1)、(k2,l2)、(k3,l3)、(k4,l4)的4处资源元素中配置参考信号的情况下,所述参考信号使用与用于PBCH的发送的天线端口相同的天线端口来发送,终端装置2可以仅将配置在同一子帧集合内的所述(k,l)的资源元素中的参考信号视为是使用与PBCH相同的天线端口来发送的参考信号。即,配置在并非为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属于不同的子帧集合的子帧)中的所述(k,l)的资源元素中的参考信号可以视为使用另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参考信号。
此时,可以对所述(k,l)的资源元素定义按子帧集合不同的(独立的)天线端口的编号(用于识别天线端口的编号)。此外,也可以对所述(k,l)的资源元素定义(设定)子帧集合之间共同的天线端口的编号,终端装置2仅将配置在同一子帧集合内的所述(k,l)的资源元素中的信号视为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信号。
例如,在图8中示出发送物理信号和物理信道的天线端口的一个示例。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0、子帧#1、子帧#5、以及子帧#6中,从天线端口#10发送同步信号(SS1)和同步信号(SS2),从天线端口p=20发送参考信号(RS)和PBCH。然后,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2、子帧#3、子帧#7、以及子帧#8中,从天线端口p=11发送同步信号(SS1)和同步信号(SS2),从天线端口p=21发送参考信号(RS)和PBCH。而且,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4和子帧#9中,从天线端口p=12发送同步信号(SS1)和同步信号(SS2),从天线端口p=22发送参考信号(RS)和PBCH。
即,也可以定义(设定)子帧集合之间不同的(独立的)天线端口,终端装置2仅将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中发送的信号视为通过同一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终端装置2在确定了同步信号的阶段,可以不对物理信号、物理信道是通过哪个编号的天线端口进行发送进行是被,而仅视为通过同一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发送的信号,来进行PBCH的解调。而且,终端装置2也可以基于MIB所包括的信息、或者其它的广播信息所包括的信息,来获得关于天线端口的编号的信息。
此外,作为另一个示例,在图8中,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0、子帧#1、子帧#5、以及子帧#6中,从天线端口p=10发送同步信号(SS1)和同步信号(SS2),从天线端口p=20发送参考信号(RS)和PBCH。然后,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2、子帧#3、子帧#7、以及子帧#8中,从天线端口p=10发送同步信号(SS1)和同步信号(SS2),从天线端口p=20发送参考信号(RS)和PBCH。而且,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4和子帧#9中,从天线端口p=10发送同步信号(SS1)和同步信号(SS2),从天线端口p=20发送参考信号(RS)和PBCH。但是,即使是视为通过同一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也可以作为在各子帧集合之间应施加了不同的预编码的信号(应用了独立的预编码的索引的信号)而配置在子帧中。
即,也可以定义(设定)子帧集合之间共同的天线端口,终端装置2仅将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中发送的信号视为通过同一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终端装置2在鉴定确定了信号的阶段,对物理信号、物理信道通过哪个编号的天线端口来发送进行识别。然而,终端装置2也可以仅将在属于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中发送的信号视为在同一天线端口(或者天线端口的集合)中发送的信号,来进行PBCH的解调。
终端装置2可以根据解调的PBCH所包括的重要信息、或基于解调的PBCH所包括的信息而解调的其它系统信息(广播信息),进行包括解调的PBCH的子帧号的确定、以及同一子帧集合所包括的子帧号的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根据子帧的位置唯一生成的同步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PBCH的解调之前进行子帧号的确定。
终端装置2对PBCH进行解调,并从MIB获得信息。例如,MIB所包括的信息中可以包括下述(A)至(D)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信息。(A)与子帧集合有关的信息、(B)与地理上同一发送点有关的信息、(C)接入信息、(D)超帧号。
在此,与子帧集合有关的信息中可以包括含有解调的PBCH的子帧所属的子帧集合的标识符信息。此外,与子帧集合有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包括小区内的子帧集合的数量。此外,与子帧集合有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包括与可以将终端装置2视为是同一子帧集合的子帧有关的信息。在此,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为:基于子帧集合的标识符信息,能唯一识别出子帧集合的数量、和/或帧内的子帧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同步信号中不包括与子帧集合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帧同步。
此外,与地理上同一发送点有关的信息中(作为必要信息)可以包括表示各子帧集合的天线端口是否为地理上同一发送点的信息。例如,可以设为:所有的子帧集合从同一发送点发送的情况为真(True),一部分或全部的子帧集合从不同的发送点发送的情况为假(False)。由此,在全部的子帧集合从同一发送点发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使用多个子帧集合的信号的时间同步处理等。
此外,接入信息中可以包括能识别终端装置2是否将该小区视为是适当的小区的许可信息。此外,也可以包括:(1)该小区是否进行多个参数集(numerology)的运用、(2)运用哪个参数集、(3)是否有辅助小区等信息。
此外,超帧号中可以包括表示由连续的既定的数量的帧构成的超帧内的位置的信息。
终端装置2如上述小区搜索的说明的例子那样,即使在检测出多个同步信号的情况、且此多个同步信号是基于同一小区标识符而生成的信号的情况下,由于设为在包括各同步信号的每个子帧集合中设定有天线端口来进行处理,因此能够抑制由使用帧内的不同的子帧集合的信号而导致的接收性能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子帧集合定义为子帧单位的集合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集合也可以定义为子帧单位和/或时隙单位、和/或符号单位的集合、或者其组合。例如,可以由包括同步信号的符号或者时隙、和包括PBCH的子帧构成集合。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2构成为包括无线收发部20以及上层处理部24。无线收发部20构成为包括天线部21、RF(RadioFrequency:射频)部22、以及基带部23。上层处理部24构成为包括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25以及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26。也将无线收发部20称为发送部、接收部或物理层处理部。
上层处理部24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送块)输出至无线收发部20。上层处理部24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24所具备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25进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2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26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进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的转发的控制。
上层处理部24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26进行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处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26进行装置自身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26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上层的信号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26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
无线收发部20进行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物理层的处理。无线收发部20对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24。无线收发部20通过对数据进行调制、编码来生成发送信号,并发送至基站装置3。
RF部22通过正交解调将经由天线部21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并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RF部22将进行处理后的模拟信号输出至基带部。
基带部23将从RF部22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基带部23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并提取频域的信号。
基带部23对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生成SC-FDMA符号,并对所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并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基带部23将转换后的模拟信号输出至RF部22。
RF部22使用低通滤波器来从由基带部23输入的模拟信号中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将模拟信号上变频(up convert)为载波频率,并经由天线部21来发送。此外,RF部22将功率放大。此外,RF部22也可以具备控制发射功率的功能。也将RF部22称为发射功率控制部。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2可以是以下的构成:为了支持在多个频率(频带、频带宽度)或小区的同一子帧内进行的收发处理,而具备多个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含无线收发部30以及上层处理部34。无线收发部30构成为包含天线部31、RF部32、以及基带部33。上层处理部34构成为包括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35以及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也将无线收发部30称为发送部、接收部或物理层处理部。
上层处理部34执行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34所具备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35进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3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进行与调度请求有关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34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进行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处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生成或从上位节点取得配置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等,并输出至无线收发部30。此外,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进行各终端装置2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可以经由上层的信号对各终端装置2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发送/通知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
由于无线收发部30的功能与无线收发部2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站装置3与一个或多个收发点4连接的情况下,无线送接收部30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包括于各收发点4。
此外,上层处理部34进行基站装置3之间或者上层的网络装置(MME、S-GW(Serving-GW))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控制消息、或用户数据的发送(转发)或接收。在图3中,省略了其他基站装置3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间的数据(控制信息)的传输路径,但显而易见具有多个块来做为构成要素,所述块具有作为基站装置3来工作所需的其他功能。例如,在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的上层存在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层处理部、应用层处理部。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部”是指通过部件、电路、构成装置、设备、单元等术语来表达的实现终端装置2以及基站装置3的功能以及各过程的要素。
终端装置2所具备的标注有符号20至符号26的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电路。基站装置3所具备的标注有符号30至符号36的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电路。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以及基站装置3的各种方案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终端装置,其具备:接收部,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结构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2)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3)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具备:同步部,确定无线帧中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的第一子帧的位置,所述无线帧中的所述第一子帧的位置使用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同步信号来表示。
(4)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的第一子帧的无线帧中的位置由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广播信息来表示。
(5)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包括表示是否设定多个子帧集合的信息。
(6)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包括:用于识别子帧集合的信息、用于识别天线端口的信息、用于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同步信号被发送的子帧的信息、或用于识别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被发送的子帧的信息。
(7)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基站装置,其具备:发送部,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8)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9)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应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至少包括: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步骤,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0)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1)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安装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对所述终端装置发挥: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功能,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2)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3)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是终端装置,其具备:接收部,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子帧集合对应的同步信号,在具有多个所述子帧集合的情况下,与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同步信号由第一序列构成,与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同步信号由第二序列构成。
(14)在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中,所述第一序列以及所述第二序列是对某个序列乘以与各子帧集合对应的二进制码而生成的。
(15)在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中,与所述子帧集合对应的同步信号在每个子帧集合中不同的符号位置进行发送。
由此,终端装置2能高效地开始与基站装置3的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举例说明,可以使用各种变形例、置换例来实现。例如,上行链路发送方式能够应用于FDD(频分双工)方式和TDD(时分双工)方式的任一个通信系统。此外,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参数、各事件的名称都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称呼的,即使实际应用的名称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名称不同,也不会影响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主张的发明主旨。
此外,各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连接”是指,不仅限于将某个装置和其他的某个装置限定为使用物理线路直接连接的构成,还包括逻辑连接的构成、使用无线技术来进行无线连接的构成。
终端装置2也可以称为用户终端、移动站装置、通信终端、移动设备、终端、UE(UserEquipment)、MS(Mobile Station)。基站装置3也可以称为无线基站装置、基站、无线基站、固定站、NB(NodeB)、eNB(evolved NodeB)、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站)、BS(Base Station)、NR NB(NR NodeB)、NNB、TRP(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收发点)、gNB(next generation Node B:下一代节点B)。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作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来实现。构成装置组的各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也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3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或者也可以是下一代核心网(NextGen Core)。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装置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以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中央处理单元)等来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程序或由程序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处理时暂时被读入Random AccessMemory(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或储存于闪存(Flash 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Hard Disk Drive(HDD:硬盘驱动器),并根据需要由CPU来读出、修改、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并通过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装置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含操作系统、外设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记录介质、光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等的任意一个。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像在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作为此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对程序保存固定时间的介质。此外,所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能进一步将前述功能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装置的各功能块或各特征能通过电路,即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安装或执行。以执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功能的方式设计的电路可以包含: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元件、离散门或者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零件、或者它们的组合。通用用途处理器可以是微型处理器,处理器也可以取而代之而是现有型处理器、控制器、微型控制器或者状态机。通用用途处理器或前述各电路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现有的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记载了装置的一个示例,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方案例如能在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中使用。
符号说明
2 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20、30 无线收发部
21、31 天线部
22、32 RF部
23、33 基带部
24、34 上层处理部
25、35 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
26、36 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
4 收发点

Claims (12)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
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
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装置,具备:
同步部,确定无线帧中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的第一子帧的位置,
所述无线帧中的所述第一子帧的位置使用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同步信号来表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属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的第一子帧的无线帧中的位置由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发送的广播信息来表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包括表示是否设定多个子帧集合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包括:用于识别子帧集合的信息、用于识别天线端口的信息、用于识别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同步信号被发送的子帧的信息、或用于识别使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来发送的所述广播信息被发送的子帧的信息。
7.一种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部,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
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
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9.一种应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至少包括:
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步骤,
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
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1.一种安装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对所述终端装置发挥:
接收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功能,
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使用同一天线端口来发送,
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一子帧集合对应的所述第一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一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
用于发送与由一个或多个子帧构成的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与用于发送与所述第二子帧集合对应的第二物理广播信道的第二天线端口被视为同一天线端口。
CN201780039048.5A 2016-07-14 2017-07-0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9417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9176A JP2019149591A (ja) 2016-07-14 2016-07-14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6-139176 2016-07-14
PCT/JP2017/024950 WO2018012422A1 (ja) 2016-07-14 2017-07-07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7794A true CN109417794A (zh) 2019-03-01
CN109417794B CN109417794B (zh) 2023-06-09

Family

ID=60951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9048.5A Active CN109417794B (zh) 2016-07-14 2017-07-0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4099B2 (zh)
EP (1) EP3487240B1 (zh)
JP (1) JP2019149591A (zh)
KR (1) KR102482442B1 (zh)
CN (1) CN109417794B (zh)
AU (1) AU2017296991B2 (zh)
CL (1) CL2019000072A1 (zh)
CO (1) CO2019000165A2 (zh)
DK (1) DK3487240T3 (zh)
MX (1) MX2019000360A (zh)
PT (1) PT3487240T (zh)
RU (1) RU2749809C2 (zh)
WO (1) WO20180124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61599A1 (ja) * 2016-09-29 2018-04-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95566A1 (en) * 2009-02-03 2010-08-05 Krishnamurthy Sandeep 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nd processing a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based on identifier associated with a base station
JP2012095184A (ja) * 2010-10-28 2012-05-17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3077926A (ja) * 2011-09-30 2013-04-25 Sharp Corp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130195069A1 (en) * 2012-01-30 2013-08-0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ignaling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flexible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and commo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s
WO2014181443A1 (ja) * 2013-05-09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局、受信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4170509A (zh) * 2012-03-14 2014-11-26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2015525519A (ja) * 2012-06-05 2015-09-0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情報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3259A (en) * 1995-05-17 1997-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communications channel for data services
MXPA05009798A (es) * 2003-03-13 2005-12-05 Qualcomm Inc Metodo y sistema para transmision de datos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US8548055B2 (en) * 2005-03-10 2013-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coding of multimedia data
CN103763774B (zh) * 2007-12-17 2017-10-13 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系统
US20090190544A1 (en) 2008-01-25 2009-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identif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38268B2 (en) * 2009-11-24 2015-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a layered cell search for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s
ES2528131T3 (es) 2010-10-01 2015-02-0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rminal móvil, estación base y métodos dentro de la misma
CN102624507B (zh) * 2011-02-01 2015-04-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下行调度信息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及装置
FR2972323B1 (fr) * 2011-03-04 2013-04-12 Cassidian Sas Acquisition de sous-bandes de frequence dans une trame par un mobile dans un reseau a large bande colocalise avec un reseau a bande etroite
US20120263117A1 (en) * 2011-04-13 2012-10-18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the Control Region of a Subframe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743785B2 (en) * 2011-08-15 2014-06-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WO2013166688A1 (zh) 2012-05-10 2013-1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系统、用户设备、网络侧设备
US20150181568A1 (en) 2012-06-05 2015-06-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065525A1 (ko) * 2012-10-25 2014-05-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042938B2 (en) * 2012-12-27 2015-05-2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185697B2 (en) * 2012-12-27 2015-11-1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143291B2 (en) * 2012-12-27 2015-09-22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986547B2 (en) * 2013-11-04 2018-05-29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for MTC and device therefor
JP2017512438A (ja) * 2014-03-04 2017-05-1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探索信号を受信するために制御情報を受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EP4333506A3 (en) * 2014-03-19 2024-05-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sib) acquisition for 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s (wtrus) in non-ce and coverage enhanced (ce) modes
WO2016006449A1 (ja) * 2014-07-11 2016-01-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091659B2 (en) * 2015-05-08 2018-10-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artial subframe transmission and broadcast channel on unlicensed spectrum in a licensed assisted access (LAA) cell
US10652760B2 (en) * 2015-07-08 2020-05-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user multiplexing frame structure for eMTC
US10863492B2 (en) * 2015-07-16 2020-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10601613B2 (en) 2015-09-02 2020-03-24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hannel estimation for NB-PBCH in NB-LTE systems
CN111030743B (zh) * 2015-09-11 2023-08-11 苹果公司 5g系统中用于初始获取的参考信号
US10849170B2 (en) * 2015-10-08 2020-11-24 Apple Inc. Signaling methods for flexible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US9838865B2 (en) * 2016-02-10 2017-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providing network access
US10198384B2 (en) * 2016-03-01 2019-02-05 Qorvo Us, Inc. One wire bus to RFFE translation system
US10271295B2 (en) * 2016-04-20 2019-04-23 Convida Wireless, Llc Downlink synchronization
US10630410B2 (en) * 2016-05-13 2020-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887035B2 (en) * 2016-06-01 2021-0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1563505B2 (en) * 2016-06-01 2023-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0615897B2 (en) * 2016-06-01 2020-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1218236B2 (en) * 2016-06-01 2022-0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KR101988574B1 (ko) * 2016-06-12 2019-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그 무선 기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95566A1 (en) * 2009-02-03 2010-08-05 Krishnamurthy Sandeep H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nd processing a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based on identifier associated with a base station
JP2012095184A (ja) * 2010-10-28 2012-05-17 Sharp Corp 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3077926A (ja) * 2011-09-30 2013-04-25 Sharp Corp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130195069A1 (en) * 2012-01-30 2013-08-0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ignaling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flexible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and commo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s
CN104170509A (zh) * 2012-03-14 2014-11-26 夏普株式会社 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2015525519A (ja) * 2012-06-05 2015-09-0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情報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4181443A1 (ja) * 2013-05-09 2014-11-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局、受信局および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O2019000165A2 (es) 2019-01-18
AU2017296991B2 (en) 2021-11-11
AU2017296991A1 (en) 2019-01-31
RU2019100055A (ru) 2020-08-14
EP3487240B1 (en) 2021-07-07
KR20190029583A (ko) 2019-03-20
US11184099B2 (en) 2021-11-23
CL2019000072A1 (es) 2019-04-05
EP3487240A1 (en) 2019-05-22
US20190229826A1 (en) 2019-07-25
JP2019149591A (ja) 2019-09-05
RU2019100055A3 (zh) 2020-08-28
PT3487240T (pt) 2021-10-15
MX2019000360A (es) 2019-05-23
CN109417794B (zh) 2023-06-09
RU2749809C2 (ru) 2021-06-17
DK3487240T3 (da) 2021-10-04
KR102482442B1 (ko) 2022-12-29
EP3487240A4 (en) 2020-03-04
WO2018012422A1 (ja) 2018-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2207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0063400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1019242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14598438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20200045742A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90373642A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JP2020031254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10050496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JP718731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9417794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8886774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9076518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05

Address after: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Sharp Corp.

Applicant after: FG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