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8748A -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8748A
CN109398748A CN201811126429.XA CN201811126429A CN109398748A CN 109398748 A CN109398748 A CN 109398748A CN 201811126429 A CN201811126429 A CN 201811126429A CN 109398748 A CN109398748 A CN 109398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inerting
back plate
liquid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264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8748B (zh
Inventor
赵炜
任恒英
张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filed Critical Xian Aircraf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VIC
Priority to CN2018111264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87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98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8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8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8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F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IRCRAFT;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5/60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o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64D2013/0603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飞机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热负载实验设计技术领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考虑到飞机的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冷却液均采用65号冷却液进行,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巧妙的设计将飞机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模拟装置高度集成在一套装置中,极大的降低了相关试验设备的研制、制造成本,同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能够能够同时快速、有效地模拟飞机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的热负载。

Description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飞机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热负载实验设计技术领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飞机环控系统,即飞机环境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机舱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压力等参数,向机组人员和乘客提供足够舒适的生存和工作环境,是飞机重要的机载系统之一。飞机惰化系统通过引入发动机高温气体,经引气预处理系统的降温、过滤处理,形成适合于氮氧分离的氮气源,降低飞机油箱内的氧浓度,从而降低飞机燃油箱发生爆炸的危险性。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飞机环控系统和惰化系统产生更多的热量。热管理技术从改善散热着手,在能量方面实现飞机系统综合化,该技术利用燃油作为机上最终热沉,把环控系统、惰化系统等热负荷纳入燃油冷却系统,其中,利用热负载模拟系统实现飞机系统中的环控、惰化系统实际工作热载荷的模拟,验证飞机燃油系统通过环控、惰化散热器能否满足发动机燃油入口温度的要求。
目前,模拟飞机的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试验分别采用单独的实验装置进行,模拟飞机的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试验在不同的装置上单独进行,相关实验设备的研制制及造成本昂贵,且实验过程繁琐复杂。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以克服或解决上述至少一方面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包括:
储液箱,用于储存冷却液,其上设置有储液箱温度显示器;
储液箱加热器,设置在储液箱内部;
出液管,一端与储液箱内部连通,为出液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出液管出液端;出液管上依次设置有:出液泵、出液管加热器以及出液管温度显示器,出液泵靠近出液管进液端;
第一惰化管,一端与出液管出液端连通,为第一惰化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第一惰化管出液端;第一惰化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靠近第一惰化管进液端;
第二惰化管,其一端为第二惰化管进液端,另一端为第二惰化管出液端;第二惰化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惰化管燃油换热器、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靠近第二惰化管进液端;惰化管燃油换热器上连接有惰化燃油管,惰化管燃油换热器用以实现第二惰化管内冷却液与惰化燃油管内燃油的换热;
惰化管换热装置,一端与第一第一惰化管出液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惰化管换热装置使第一惰化管出液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且能够对流经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第一环控管,一端与出液管出液端连通,为第一环控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第一环控管出液端;第一环控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靠近第一环控管进液端;
第二环控管,其一端为第二环控管进液端,另一端为第二环控管出液端;第二环控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环控管燃油换热器、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靠近第二环控管进液端;环控管燃油换热器上连接有环控燃油管,环控管燃油换热器用以实现第二环控管内冷却液与环控燃油管内燃油的换热;
环控管换热装置,一端与第一第一环控管出液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环控管换热装置使第一环控管出液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且能够对流经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回液管,一端与储液箱内部连通,为回液管出液端,其另一端为回液管进液端,与第二惰化管出液端及第二环控管出液端连通;回液管上依次设置有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回液管冷却器、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靠近回液管进液端。
优选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
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设置在第二惰化管上,且位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与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之间;
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设置在第二惰化管上,且位于第二惰化管出液端与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之间;
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设置在第二环控管上,且位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与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之间;
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设置在第二环控管上,且位于控管燃油换热器与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之间。
优选地,惰化管换热装置包括:
惰化管分流三通阀,包括:一个入口端、两个出口端;第一惰化管出液端与怀化管分流三通阀的入口端连通;
惰化管换热管,一端与惰化管分流三通阀的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惰化管换热管上设置有惰化管换热器,惰化管换热器连接有惰化冷却管,惰化冷却管用于通冷却水,且其上设置有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
惰化管旁路管道,一端与惰化管分流三通阀的另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
环化管换热装置包括:
环控管分流三通阀,包括:一个入口端、两个出口端;第一环控管出液端与环控管分流三通阀的入口端连通;
环控管换热管,一端与环控管分流三通阀的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环控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环控管换热器,环控管换热器连接有环控冷却管,环控冷却管用于通冷却水,且其上设置有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
环控管旁路管道,一端与环控管分流三通阀的另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
回液管冷却器连接有回液管冷却管,回液管冷却管上设置有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控制器;
出液泵为电磁泵,与控制器电连接;
储液箱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出液管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为流量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为流量传感器,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惰化管分流三通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环控管分流三通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
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第一惰化管内冷却液流量达到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
控制器能够控制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第一环控管内冷却液流量达到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
控制器能够控制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及惰化管分流三通阀的开度,使流入第二惰化管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惰化管温度预定值;
控制器能够控制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及环控管分流三通阀的开度,使流入第二环控管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环控管温度预定值;
控制器能够控制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的开度,使流出回液管内冷却液的温度达到回液管温度预定值;
控制器能够根据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及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对出液泵进行调节。
优选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有储液箱液位计,设置在储液箱上。
优选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有安全管,一端与储液箱内部连通,为安全管出液端,其另一端与回液管位于回液泵与回液管加热器之间的管路连通,为回液管进液端;安全管上设置有安全阀。
优选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有:
进液管,一端与储液箱内部连通,用于向储液箱补充冷却液。
排液管,一端与与储液箱内部连通,另一端位于储液箱外部;排液管上设置有排液管球阀。
优选地,回液管上设置有回液管截止阀,回液管截止阀位于回液管温度显示器与回液管出液端之间;
回液管冷却管上设置有回液管冷却管截止阀;
安全管上设置有安全管截止阀,安全管截止阀位于安全阀与安全管出液端;
出液管上设置有出液管截止阀,出液管截止阀位于出液泵与出液管进液端之间。
优选地,进液管上设置进液油滤;
出液管上设置出液油滤,出液油滤位于出液泵与出液管加热器之间。
优选地,第二惰化管上设置有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位于惰化管燃油换热器与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之间;
第二环控管上设置有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位于环控管燃油换热器与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之间。
本申请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考虑到飞机的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冷却液均采用65号冷却液进行,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巧妙的设计将飞机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模拟装置高度集成在一套装置中,极大的降低了相关试验设备的研制、制造成本,同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能够能够同时快速、有效地模拟飞机环控系统及惰化系统的热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出液管截止阀;2:进液油滤;3:出液泵;4:出液油滤;5:安全阀;6:出液管加热器;7: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8: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9:惰化管分流三通阀;10:惰化管换热器;11: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2: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3: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14: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5: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6: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7:环控管换热器;18: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9:环控管燃油换热器;20: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21: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2:回液管冷却器;23:回液管截止阀;24:储液箱液位计;25:储液箱加热器;26:排液管球阀;27:储液箱;28:控制器;29:安全管截止阀;30:回液管冷却管截止阀;31:储液箱温度显示器;32:出液管温度显示器;33: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4: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5: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6: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37: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38: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39: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40: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41:出液管;42:第一惰化管;43:第二惰化管;44:第一环控管;45:第二环控管;46:回液管;47:进液管;48:安全管;49:排液管;50: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1: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包括:
储液箱27,用于储存冷却液,其上设置有储液箱温度显示器31;
储液箱加热器25,设置在储液箱内部;
出液管41,一端与储液箱27内部连通,为出液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出液管出液端;出液管41上依次设置有:出液泵3、出液管加热器6以及出液管温度显示器32,出液泵3靠近出液管进液端;
第一惰化管42,一端与出液管出液端连通,为第一惰化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第一惰化管出液端;第一惰化管42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7、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7靠近第一惰化管进液端;
第二惰化管43,其一端为第二惰化管进液端,另一端为第二惰化管出液端;第二惰化管43上依次设置有: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靠近第二惰化管进液端;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上连接有惰化燃油管,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用以实现第二惰化管内冷却液与惰化燃油管内燃油的换热;
惰化管换热装置,一端与第一第一惰化管出液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惰化管换热装置使第一惰化管出液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且能够对流经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第一环控管44,一端与出液管出液端连通,为第一环控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第一环控管出液端;第一环控管(44)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4、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4靠近第一环控管进液端;
第二环控管45,其一端为第二环控管进液端,另一端为第二环控管出液端;第二环控管45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5;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靠近第二环控管进液端;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上连接有环控燃油管,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用以实现第二环控管内冷却液与环控燃油管内燃油的换热;
环控管换热装置,一端与第一第一环控管出液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环控管换热装置使第一环控管出液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且能够对流经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回液管46,一端与储液箱27内部连通,为回液管出液端,其另一端为回液管进液端,与第二惰化管出液端及第二环控管出液端连通;回液管46上依次设置有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0、回液管冷却器22、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40,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0靠近回液管进液端。
进一步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36,设置在第二惰化管43上,且位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与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之间;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37,设置在第二惰化管43上,且位于第二惰化管出液端与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之间;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38,设置在第二环控管45上,且位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与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之间;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39,设置在第二环控管45上,且位于控管燃油换热器19与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5之间。
进一步地,惰化管换热装置包括: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包括:一个入口端、两个出口端;第一惰化管出液端与怀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入口端连通;惰化管换热管,一端与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惰化管换热管上设置有惰化管换热器10,惰化管换热器10连接有惰化冷却管,惰化冷却管用于通冷却水,且其上设置有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惰化管旁路管道,一端与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另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环化管换热装置包括: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包括:一个入口端、两个出口端;第一环控管出液端与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的入口端连通;环控管换热管,一端与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的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环控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环控管换热器17,环控管换热器17连接有环控冷却管,环控冷却管用于通冷却水,且其上设置有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环控管旁路管道,一端与环控管分流三通阀9的另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回液管冷却器22连接有回液管冷却管,回液管冷却管上设置有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与惰化管换热器10配合的设置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对流进其内部冷却液的温度进行调节,实现对第二惰化管43内冷却液温度的控制。
进一步地,上述实验装置还包括:控制器28;出液泵3为电磁泵,与控制器28电连接;储液箱温度显示器31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出液管温度显示器32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5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0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40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36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37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38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39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7为流量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4为流量传感器,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为自控阀,且与控制器28电连接;控制器28能够控制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的开度,使第一惰化管42内冷却液流量达到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控制器28能够控制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使第一环控管44内冷却液流量达到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控制器28能够控制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及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开度,使流入第二惰化管43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惰化管温度预定值;控制器28能够控制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及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的开度,使流入第二环控管45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环控管温度预定值;控制器28能够控制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的开度,使流出回液管46的冷却液温度达到回液管温度预定值;控制器28能够根据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及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对出液泵进行调节。通过控制器28的设置,提高了本实验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使其对内部温度、流量的控制,快捷、有效。
进一步地,上述实验装置还包括有储液箱液位计24,设置在储液箱27上。
进一步地,上述实验装置还包括有安全管48,一端与储液箱27内部连通,为安全管出液端,其另一端与回液管41位于回液泵3与回液管加热器6之间的管路连通,为回液管进液端;安全管48上设置有安全阀5。设置安全阀5可防止由于装置内压力过高对管路系统造成破坏。
进一步地,上述试验装置还包括有:进液管47,一端与储液箱27内部连通,用于向储液箱27补充冷却液;排液管49,一端与与储液箱27内部连通,另一端位于储液箱27外部;排液管27上设置有排液管球阀26。
进一步地,回液管46上设置有回液管截止阀23,回液管截止阀23位于回液管温度显示器40与回液管出液端之间;回液管冷却管上设置有回液管冷却管截止阀30;安全管48上设置有安全管截止阀29,安全管截止阀29位于安全阀5与安全管出液端;出液管41上设置有出液管截止阀1,出液管截止阀1位于出液泵3与出液管进液端之间。
进一步地,进液管47上设置进液油滤2;出液管41上设置出液油滤4,出液油滤4位于出液泵3与出液管加热器6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惰化管43上设置有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13,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13位于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与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之间;第二环控管45上设置有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20,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20位于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7与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39之间,以此防止仅有第二惰化管43或仅有第二环控管45单独流通时管路中冷却液倒流。
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使用储液箱加热器25对储液箱内65号冷却液进行加热,使65号冷却液达到储液箱冷却液预定温度;打开出液泵3及出液管加热器6,设定出液管加热器6的加热功率使65号冷却液在出液管加热器6出口处的温度高于其在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入口处温度(第二惰化管温度预定值)和/或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入口处温度(第二环控管温度预定值);调节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使第一惰化管42内冷却液的流量达到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调节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使第一环控管44内冷却液的流量达到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调节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及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使流入第二惰化管43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惰化管温度预定值,调节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及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使流入第二环控管45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环控管温度预定值,以使其满足实验要求;调节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使流出回液管46的冷却液温度达到回液管温度预定值,设置回液管温度预定值与储液箱冷却液预定温度值相等。
其中,冷却液可以根据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的实际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65号冷却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综合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箱(27),用于储存冷却液,其上设置有储液箱温度显示器(31);
储液箱加热器(25),设置在所述储液箱内部;
出液管(41),一端与所述储液箱(27)内部连通,为出液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出液管出液端;所述出液管(41)上依次设置有:出液泵(3)、出液管加热器(6)以及出液管温度显示器(32),所述出液泵(3)靠近所述出液管进液端;
第一惰化管(42),一端与所述出液管出液端连通,为第一惰化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第一惰化管出液端;所述第一惰化管(42)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7)、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所述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7)靠近所述第一惰化管进液端;
第二惰化管(43),其一端为第二惰化管进液端,另一端为第二惰化管出液端;所述第二惰化管(43)上依次设置有: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所述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靠近所述第二惰化管进液端;所述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上连接有惰化燃油管,所述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用以实现所述第二惰化管内冷却液与所述惰化燃油管内燃油的换热;
惰化管换热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所述第一惰化管出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所述惰化管换热装置使所述第一惰化管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且能够对流经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第一环控管(44),一端与所述出液管出液端连通,为第一环控管进液端,其另一端为第一环控管出液端;所述第一环控管(44)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4)、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所述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4)靠近所述第一环控管进液端;
第二环控管(45),其一端为第二环控管进液端,另一端为第二环控管出液端;所述第二环控管(45)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5);所述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靠近所述第二环控管进液端;所述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上连接有环控燃油管,所述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9)用以实现所述第二环控管内冷却液与所述环控燃油管内燃油的换热;
环控管换热装置,一端与所述第一所述第一环控管出液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所述环控管换热装置使所述第一环控管出液端与所述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且能够对流经其内部的冷却液进行换热;
回液管(46),一端与所述储液箱(27)内部连通,为回液管出液端,其另一端为回液管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出液端及所述第二环控管出液端连通;所述回液管(46)上依次设置有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0)、回液管冷却器(22)、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40),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0)靠近所述回液管进液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36),设置在所述第二惰化管(43)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惰化管进液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之间;
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37),设置在所述第二惰化管(43)上,且位于所述第二惰化管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之间;
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38),设置在所述第二环控管(45)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环控管进液端与所述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之间;
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39),设置在所述第二环控管(45)上,且位于所述控管燃油换热器(19)与所述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惰化管换热装置包括:
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包括:一个入口端、两个出口端;所述第一惰化管出液端与所述怀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入口端连通;
惰化管换热管,一端与所述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所述惰化管换热管上设置有惰化管换热器(10),所述惰化管换热器(10)连接有惰化冷却管,所述惰化冷却管用于通冷却水,且其上设置有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
惰化管旁路管道,一端与所述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另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惰化管进液端连通;
所述环化管换热装置包括:
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包括:一个入口端、两个出口端;所述第一环控管出液端与所述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的入口端连通;
环控管换热管,一端与所述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的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所述环控管换热管上设置有环控管换热器(17),所述环控管换热器(17)连接有环控冷却管,所述环控冷却管用于通冷却水,且其上设置有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
环控管旁路管道,一端与所述环控管分流三通阀(9)的另一个出口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环控管进液端连通;
所述回液管冷却器(22)连接有回液管冷却管,所述回液管冷却管上设置有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28);
所述出液泵(3)为电磁泵,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储液箱温度显示器(31)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出液管温度显示器(32)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惰化管前温度显示器(51)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环控管前温度显示器(34)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环控管后温度显示器(35)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回液管前温度显示器(50)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回液管后温度显示器(40)为温度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惰化管前压力显示器(36)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惰化管后压力显示器(37)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环控管前压力显示器(38)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39)为压力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一惰化管流量显示器(7)为流量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一环控管流量显示器(14)为流量传感器,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为自控阀,且与所述控制器(28)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28)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惰化管流量调节阀(8)的开度,使所述第一惰化管(42)内冷却液流量达到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
所述控制器(28)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环控管流量调节阀(15)的开度,使所述第一环控管(44)内冷却液流量达到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
所述控制器(28)能够控制所述惰化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1)及所述惰化管分流三通阀(9)的开度,使流入所述第二惰化管(43)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惰化管温度预定值;
所述控制器(28)能够控制所述环控冷却管流量调节阀(18)及环控管分流三通阀(16)的开度,使流入所述第二环控管(45)的冷却液温度达到第二环控管温度预定值;
所述控制器(28)能够控制所述回液管冷却管流量调节阀(21)的开度,使流出所述回液管(46)的冷却液温度达到回液管温度预定值;
所述控制器(28)能够根据所述第一惰化管流量预定值及第一环控管流量预定值对所述出液泵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储液箱液位计(24),设置在所述储液箱(27)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安全管(48),一端与所述储液箱(27)内部连通,为安全管出液端,其另一端与所述回液管(41)位于所述回液泵(3)与所述回液管加热器(6)之间的管路连通,为回液管进液端;所述安全管(48)上设置有安全阀(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进液管(47),一端与所述储液箱(27)内部连通,用于向所述储液箱(27)补充冷却液;
排液管(49),一端与所述与所述储液箱(27)内部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储液箱(27)外部;所述排液管(27)上设置有排液管球阀(26);
所述冷却液为65号冷却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46)上设置有回液管截止阀(23),所述回液管截止阀(23)位于所述回液管温度显示器(40)与所述回液管出液端之间;
所述回液管冷却管上设置有回液管冷却管截止阀(30);
所述安全管(48)上设置有安全管截止阀(29),所述安全管截止阀(29)位于所述安全阀(5)与所述安全管出液端;
所述出液管(41)上设置有出液管截止阀(1),所述出液管截止阀(1)位于所述出液泵(3)与所述出液管进液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管(47)上设置进液油滤(2);
所述出液管(41)上设置出液油滤(4),所述出液油滤(4)位于所述出液泵(3)与所述出液管加热器(6)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惰化管(43)上设置有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13),所述第二惰化管单向活门(13)位于所述惰化管燃油换热器(12)与所述第二惰化管后温度显示器(33)之间;
所述第二环控管(45)上设置有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20),所述第二环控管单向活门(20)位于所述环控管燃油换热器(17)与所述第二环控管后压力显示器(39)之间。
CN201811126429.XA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Active CN1093987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26429.XA CN109398748B (zh)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26429.XA CN109398748B (zh)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8748A true CN109398748A (zh) 2019-03-01
CN109398748B CN109398748B (zh) 2021-11-19

Family

ID=65466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6429.XA Active CN109398748B (zh) 2018-09-26 2018-09-26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98748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15901A1 (de) * 1995-04-29 1996-10-31 Daimler Benz Aerospace Airbus Autarke Steuereinheit zur externen Überprüfung der Fahrwerkfunktionen eines Flugzeuges
CN203439265U (zh) * 2013-01-05 2014-02-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提高散热性能的飞机热管理系统
WO2014070545A1 (en) * 2012-10-31 2014-05-08 Rolls-Royce Corporation Aircraft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20140216088A1 (en) * 2013-02-06 2014-08-07 Raytheon Company Aircraft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oling using expendable coolants
CN104843188A (zh) * 2015-04-22 2015-08-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催化氧化技术的飞行器燃油箱惰化装置
CN105151314A (zh) * 2015-08-25 2015-12-1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燃油系统的操作方法
CN105314115A (zh) * 2014-07-29 2016-02-10 空中客车德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提供电能、贫氧空气和水的方法和供应系统以及飞行器
CN106446325A (zh) * 2016-07-27 2017-02-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机燃油系统设计方法
CN108033027A (zh) * 2017-12-26 2018-05-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绿色惰化燃油箱余热利用系统
CN207729830U (zh) * 2017-12-13 2018-08-14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冷热气流比例混合高精度快速调温装置
CN108568193A (zh) * 2017-06-22 2018-09-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膜分离法的飞机环境控制和油箱惰化耦合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15901A1 (de) * 1995-04-29 1996-10-31 Daimler Benz Aerospace Airbus Autarke Steuereinheit zur externen Überprüfung der Fahrwerkfunktionen eines Flugzeuges
WO2014070545A1 (en) * 2012-10-31 2014-05-08 Rolls-Royce Corporation Aircraft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203439265U (zh) * 2013-01-05 2014-02-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提高散热性能的飞机热管理系统
US20140216088A1 (en) * 2013-02-06 2014-08-07 Raytheon Company Aircraft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oling using expendable coolants
CN105314115A (zh) * 2014-07-29 2016-02-10 空中客车德国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提供电能、贫氧空气和水的方法和供应系统以及飞行器
CN104843188A (zh) * 2015-04-22 2015-08-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催化氧化技术的飞行器燃油箱惰化装置
CN105151314A (zh) * 2015-08-25 2015-12-16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燃油系统的操作方法
CN106446325A (zh) * 2016-07-27 2017-02-2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飞机燃油系统设计方法
CN108568193A (zh) * 2017-06-22 2018-09-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膜分离法的飞机环境控制和油箱惰化耦合系统和方法
CN207729830U (zh) * 2017-12-13 2018-08-14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冷热气流比例混合高精度快速调温装置
CN108033027A (zh) * 2017-12-26 2018-05-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绿色惰化燃油箱余热利用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一丁等: "飞机系统设计若干研究新进展", 《航空工程进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8748B (zh) 2021-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1953B (zh) 用于控制气流冷却的热交换器系统和方法
CN104460790B (zh) 一种动态航空热动力试验系统和温度、压力快速控制方法
RU2011106158A (ru) Система контроля состояния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ее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04634578A (zh) 航空用涡轮增压内燃机全环境高空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CN202685908U (zh) 电动汽车整车散热系统
CN109515728A (zh) 带有辅助热油箱回路的飞机热管理系统和方法
CN203732277U (zh) 一种中重型柴油机深度冷热冲击试验系统
CN103487101B (zh) 一种试验室柴油耗测量和控制的系统
CN109682603A (zh) 亚声速舱段级热控设计的地面试验验证系统
CN208885688U (zh) 一种模拟飞机液压系统热负载的试验装置
CN205327441U (zh) 一种模拟高空环境下飞行器燃油系统的测试装置
CN108519236A (zh) 喷淋式整车中冷器台架试验恒温控制装置
CN205825522U (zh) 一种具有自动控温装置的空气能热泵冷热水机组
CN206035625U (zh) 燃气发动机用闭式冷却循环系统
CN109398748A (zh) 一种模拟飞机环控及惰化系统热负载的综合实验装置
CN209247357U (zh) 一种中冷温控系统
ES2913796T3 (es) Sistema de enfriamiento de aire de motor con dos etapas de enfriamiento y procedimiento correspondiente
CN209564013U (zh) 温开水系统及饮水设备
CN105041478B (zh) 一种燃油加热装置
CN105151314B (zh) 一种燃油系统的操作方法
CN202707286U (zh) 汽化器水循环系统
CN213660464U (zh) 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部件控制联调的模拟台架
CN205091128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进气温度调节装置
CN208613334U (zh) 一种实验室用通风柜
CN206818421U (zh) 采用电磁阀的燃油温度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