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2159B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92159B CN109392159B CN201810078508.1A CN201810078508A CN109392159B CN 109392159 B CN109392159 B CN 109392159B CN 201810078508 A CN201810078508 A CN 201810078508A CN 109392159 B CN109392159 B CN 1093921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 carrier
- downlink
- uci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50071746 Pbs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1018494 Homo sapiens Pro-MCH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33721 Pro-MCH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7 frag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62 fragment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KOKUHFZNIUSLW-UHFFFAOYSA-N 2-Hydroxypropyl stear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CCCC(=O)OCC(C)O FKOKUHFZNIUSL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COCLLEMEIJQBAG-UHFFFAOYSA-N 8-methylnonyl 2-methylprop-2-e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C(=O)C(C)=C COCLLEMEIJQBA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4295 Mu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96310 SIB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39363 SIB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2135 Stomatitis necrotis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3 feedback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8585 n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39 poly(N,N-dimethylacrylamides)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用户设备UE确定当前接入小区中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其中,所述UCI与UE的上行数据在不同载波上发送;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所述UE确定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所述UE将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所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并根据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所述UCI。应用本申请,能够有效实现UCI的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LTE系统中,将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在系统带宽的两端发送。在获得频域调频(frequency hopping,FH)增益提供解码性能外,还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行资源的碎片化,给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提供可以连续分配的资源。在eMTC(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系统中,LTE的系统带宽被分为几个窄带(narrow band),其中每个窄带由6个PRB构成,用于PUSCH的传输。在LTE系统带宽中,承载UCI的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过RRC指示一个PRB的位置,再进一步根据MPDCCH(MTC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位置以及DCI中的指示决定UCI的频域资源位置。在3GPP Rel-13定义了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系统,其带宽只有200kHz,即一个PRB(physical resourceblock),其UCI在窄带上行共享信道NPUSCH格式2上发送,其中,NPUSCH格式2的时频物理资源由DCI指示,其候选时频位置在标准中预先定义。
在3GPP Rel-15中,将标准化工作在时分双工(TDD)频段的NB-IoT系统,由于上行时隙个数受限,若沿用FDD NB-IoT的NPUSCH格式2的发送格式以及准则,则将严重破坏上行资源粒度,从而严重影响实际系统的上行数据速率。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UCI的传输,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工作在TDD频段的窄带系统,如TDD NB-IoT系统。
此外,由于NB-IoT系统带宽只有200kHz,因此对于锚点载波(anchor carrier)上的下行子帧将被下行公用信道(如NPSS、NSSS以及NPBCH)占用,因此会造成上下行配比不均匀的状况。因此,需要在TDD NB-IoT系统中定义更灵活的多载波(multi-carrier)操作方式来均衡上下行资源利用率。
对于在LTE系统带内或保护带部署的TDD NB-IoT系统,为了与LTE系统保持正交性,并严格与LTE系统的PRB的资源对齐,TDD的NB-IoT系统的上行和下行的中心频点需要有一定偏差。此外,由于NB-IoT的UE射频精度无法做到基站的射频精度,为了满足LTE带外泄露的要求,对于保护带部署,NB-IoT UE无法在一些保护带上的一些载波频点进行上行发送。即,一些TDD NB-IoT的下行载波没有对应的上行载波,因此需要基站额外为这些下行载波配置一个与之对应的上行载波。
本申请针对上述的载波配置的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设备,能够提高上行数据速率,有效进行UCI的发送,尤其对于工作在TDD频段和FDD频段的窄带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确定当前接入小区中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
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所述UE确定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
所述UE将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所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并根据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所述UCI;
其中,在同一时间,所述UE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的收发。
较佳地,所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与UE的上行数据发送载波不同,或者,所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与所述UE下行信道对应的上行载波不同。
较佳地,所述UE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包括:
所述UE根据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确定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
或者,所述UE将下行锚点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或随机接入信道所在的载波作为一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根据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预先定义的规则确定其他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
较佳地,所述确定用于发送UCI的载波包括:
UE根据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确定所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其中,所述第三信令用于指示在所述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用于发送所述UCI的载波;
或者,
所述UE根据所述第一信令或所述第二信令确定所述用于发送所述UCI的载波。
较佳地,当所述UE将下行锚点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或窄带随机接入信道NPRACH所在的载波作为一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且根据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预先定义的规则确定其他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时,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用于发送所述UCI的载波。
较佳地,所述预先设定的规则为:在所述其他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传输所述UCI,或者,在所述UE的下行控制信道对应的上行载波上传输所述UCI。
较佳地,所述确定UCI占用的时域起始位置包括:
将下行数据信道的结束位置开始、满足指定时间偏移量的第一个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作为所述时域起始位置;
其中,所述指定时间偏移量为设定的最小时间偏移量,或者,所述指定时间偏移量为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确定出的时间偏移量。
较佳地,所述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确定出的时间偏移量包括:
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直接确定几个时间偏移量中的一个,其中该几个时间偏移量为绝对时间偏移量;或者,
一个最小时间偏移量外加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确定出的X个上行时间单元。
较佳地,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确定出的时间偏移量包括:
通过基站发送的DCI确定时间偏移量集合中的一个值。
较佳地,在所述UE确定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时,进一步根据一次UCI传输的长度以及UCI的重复次数确定UCI的时域长度,其中,UCI传输的长度为一个子帧或两个时隙。
较佳地,UCI重复次数通过RRC配置。
较佳地,一个子帧或两个时隙的长度为1毫秒或4毫秒。
较佳地,确定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的方式包括以下之一:
将根据时分双工TDD系统中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将根据TDD系统中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和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UpPTS作为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根据特殊子帧中的UpPTS包括的符号数或者特殊子帧配置确定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若TDD系统中包括两个连续的上行子帧或偶数个连续的上行子帧,则将根据当前TDD系统中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否则,根据特殊子帧中的UpPTS包括的符号数或特殊子帧配置确定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根据基站的信令配置,确定将所述上行子帧和特殊子帧中的UpPTS作为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或者,确定将所述上行子帧作为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根据基站的信令中携带的位映像指示,确定各个所述上行子帧和特殊子帧中的UpPTS是否作为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较佳地,所述根据特殊子帧中的UpPTS包括的符号数确定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包括:
若所述UpPTS包括的符号数大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UpPTS和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否则,将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或者,
若TDD系统中上行下行配置为指定的上行下行配置、且所述UpPTS包括的符号数大于设定阈值,则将所述UpPTS和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否则,将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较佳地,所述根据特殊子帧配置确定所述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包括:
若当前的特殊子帧配置属于预先设定或基站配置的指定特殊子帧配置,则将所述UpPTS和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否则,将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或者,
若TDD系统中上行下行配置为指定的上行下行配置、且当前的特殊子帧配置属于预先设定或基站配置的指定特殊子帧配置,则将所述UpPTS和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否则,将所述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确定UE当前接入小区中为所述UE分配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所述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其中,所述UCI与所述UE的上行数据在不同载波上发送;
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所述基站确定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
所述基站在所述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根据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接收所述UCI。
较佳地,当所述基站通过信令配置所述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时,所述基站将多个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配置为同一个载波。
较佳地,所述基站确定所述时域起始位置时,将多个UE的UCI占用的时域起始位置确定为同一位置。
较佳地,所述基站确定所述时域起始位置时,将所述UE的不同UCI占用的时域起始位置确定为同一位置。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设备,包括:载波确定单元、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发送单元;
所述载波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当前接入小区中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
所述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所述UE确定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UE的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所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并根据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所述UCI;其中,在同一时间,所述发送单元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的发送。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设备,包括:载波确定单元、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接收单元;
所述载波确定单元,用于确定UE当前接入小区中为所述UE分配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所述UE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其中,所述UCI与所述UE的上行数据在不同载波上发送;
所述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确定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根据所述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接收所述UCI;
其中,在同一时间,所述UE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的发送。
此外,本申请提供用于TDD系统决定载波中心频点的发送方法和设备,能够提供TDD系统更灵活的部署,有效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尤其对于一个窄带系统工作在一个宽带系统带内或者保护频带上的场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TDD窄带系统的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UE获取TDD窄带系统的第一载波;
当确定出所述上行或下行载波位于一TDD宽带系统的带宽内或保护带内时,UE获取所述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所述TDD窄带系统中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间的偏移量,并根据所述偏移量和所述第一载波的中心频点计算与所述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
UE根据计算出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
其中,当所述第一载波为上行载波时,所述第二载波为下行载波;当所述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时,所述第二载波为上行载波。
较佳地,所述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时,所述下行载波为锚点载波或者非锚点载波。
较佳地,所述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在系统消息SIB或者主信息块MIB中配置。
较佳地,所述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载波中心频点间的偏移信息,占用所述TDD宽带系统中物理资源块的信息,与所述TDD宽带系统的相对位置信息,CRS序列信息。
较佳地,所述UE确定所述第一载波位于所述TDD宽带系统的带宽内或者保护带内包括:UE通过如下信道或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所述第一载波位于所述TDD宽带系统的带宽内或保护带内:同步信道、主信息块、系统信息块、UE特定的RRC信令、物理层指示信息、MAC层指示信息。
较佳地,所述第一载波为上行载波时,所述UE获取的上行载波为用于发送随机接入信道的上行载波。
较佳地,当所述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且所述UE获取的下行载波在所述TDD宽带系统带内、且所述TDD窄带系统与所述TDD宽带系统的小区ID相同时,所述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包括CRS序列信息。
较佳地,所述UE根据计算出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进行信号传输包括:UE将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计算出的所述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并进行信号的发送或接收。
一种TDD窄带系统的用户设备,包括获取单元、计算单元和传输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TDD窄带系统的第一载波;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当确定出所述第一载波位于一TDD宽带系统的带宽内或保护带内时,获取所述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确定所述TDD窄带系统中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间的偏移量,并根据所述偏移量和所述第一载波的中心频点计算与所述第一载波分别对应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
所述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计算单元计算出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进行信号传输或接收;
其中,当所述第一载波为上行载波时,所述第二载波为下行载波;当所述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时,所述第二载波为上行载波。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中,UE确定当前接入小区中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其中,在同一时间,UE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收发。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UE确定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UE将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并根据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UCI。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同一小区中支持至少两个不同的上行载波,有效进行UCI的传输。
本申请的优选方案还可以将UCI和上行数据在小区中的两个不同上行载波上进行发送,有效提高了上行数据速率,尤其对于工作在TDD频段和FDD频段的窄带系统。
本申请的方案可以使得工作在保护带模式或带内模式的窄带系统,尤其是锚点载波以及非锚点载波在一个宽带系统带内或者保护带传输的窄带系统的部署提供了更灵活的配置,提高了无线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也保证了低复杂度的UE。本申请的方案可以用于工作在TDD频段和FDD频段的窄带系统,但是尤其是用于工作在TDD频段的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UCI发送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3为TDD系统中UCI传输的示意图一;
图4为TDD系统中UCI传输的示意图二;
图5为TDD系统中UCI传输的示意图三;
图6为传输UCI的频域位置指示方法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UCI发送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中UCI接收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9为基站调度多个用户UCI的示意图;
图10为基站为一个用户调度多个下行传输的示意图;
图11为UCI与PUSCH碰撞场景下UCI传输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中UCI发送设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中UCI接收设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中TDD系统保护带部署模式或带内部署模式下信号传输的基本流程图;
图15为TDD窄带系统上行以及下行载波示意图;
图16为UE获取上行载波中心频点的示例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手段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无线通信系统100,其中UE对指示信息的进行检测。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基础设施单元,形成分布在一个地理区域的网络。基础单元也可以称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基站BS、节点B(Node-B)和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下一代基站(gNB)或者本领域使用的其它术语。如图11所示,一个或多个基础单元101和102为在服务区域中的若干移动台MS或UE或终端设备或用户103和104提供服务,如,服务区域为小区或小区扇区范围内。在一些系统中,一个或多个BS可通信地耦接(couple to)到形成接入网络的控制器上,该控制器可通信地耦接到一个或多个核心网。本公开例并不限于任何一种特定的无线通信系统。
在时域和/或频域,基础单元101和102分别向UE 103和104传输下行链路(Downlink,DL)通信信号112和113。UE 103和104分别通过上行链路(Uplink,UL)通信信号111和114与一个或多个基础单元101和102通信。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通信系统100是一个包含多个基站和多个UE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OFDMA)系统,多个基站包括基站101、基站102,多个UE包括UE 103和UE 104。基站101通过上行链路通信信号111和下行链路通信信号112与UE 103通信。当基站有下行链路分组要发送给UE时,每个UE都会获得一个下行链路分配(资源),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或窄带下行共享信道NPDSCH中的一组无线资源。当用户设备需要在上行链路中向基站发送分组时,UE从基站获得授权,其中该授权分配包含一组上行链路无线资源的物理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PUSCH)或窄带上行共享信道NPUSCH。该UE从专门针对自己的PDCCH,或MPDCCH,或EPDCCH或NPDCCH获取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调度信息。在本文下面描述中统一用PDSCH,PDCCH,PUSCH代替上述信道。下行控制信道承载的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调度信息和其它控制信息,称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图11还示出了下行链路112和上行链路111示例的不同的物理信道。下行链路112包括PDCCH或EPDCCH或NPDCCH或MPDCCH 121、PDSCH或NPDSCH 122、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Formation Indicator Channel,PCFICH)123、物理多播信道(Physical MulticastChannel,PMCH)124、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或窄带物理广播信道NPBCH125、物理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PHICH)126和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PSS),第二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或者窄带主副同步信号NPSS/NSSS 127。下行控制信道121向用户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号。DCI 120通过下行控制信道121承载。PDSCH 122向UE发送数据信息。PCFICH 123发送用于解码PDCCH信息,如动态指示PDCCH 121使用的符号数。PMCH 124承载广播多播信息。PBCH或NPBCH125承载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用于UE早期发现和小区全覆盖(cell-widecoverage)。PHICH承载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信息,该HARQ信息指示出基站是否正确地接收了上的传输信号。上行链路111包括承载上行控制信息UCI 130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131、承载上行数据信息的PUSCH 132和承载随机接入信息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133。在NB-IoT系统中,没有定义NPUCCH,用NPUSCH格式2来传输上行控制信息130UCI。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使用OFDMA或多载波架构,包括下行链路上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以及用于UL传输的下一代单载波FDMA架构或多载波OFDMA架构。基于FDMA单载波架构包括交织频分多址(InterleavedFDMA,IFDMA)、集中式频分多址(Localized FDMA,LFDMA)、IFDMA或LFDMA的扩展离散傅里叶变换正交频分复用(DFT-spread OFDM,DFT-SOFDM)。此外,还包括OFDMA系统的各种增强型非交多址NOMA架构,例如,PDMA(Patter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MA(Sparse codemultiple access),MUSA(Multi-user shared access),LCRS FDS(Low code ratespreading Frequency domain spreading),NCMA(Non-orthogonal coded multipleaccess),RSMA(Resource spreading multiple access),IGMA(Interleave-gridmultiple access),LDS-SVE(Low density spreading with signature vectorextension),LSSA(Low code rate and signature based shared access),NOCA(Non-orthogonal coded access),IDMA(Interleav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RDMA(Repetition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GOCA(Group orthogonal coded access),WSMA(Welch-bound equality based spread MA)等。
在OFDMA系统,通过分配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一组子载波的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无线资源来服务远端单元。示例的OFDMA协议包括3GPP UMTS标准的发展的LTE和IEEE 802.16标准。该架构也可以包括传输技术的使用,如多载波CDMA(multi-carrier CDMA,MC-CDMA)、多载波直接序列码分多址(multi-carrier direct sequenceCDMA,MC-DS-CDMA),一维或二维传输的正交频率码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OFCDM)。或者,可以基于更简单的时和/或频分复用/多址接入技术,或这些不同技术的组合。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通信系统可以使用其它蜂窝通信系统协议,包括但不限于TDMA或直接序列CDMA。
在FDD NB-IoT系统中,UCI采用NPUSCH格式2发送。对于3.75kHz上行子载波间隔,一次UCI的传输占用一个子载波以及8ms;对于15kHz的上行子载波间隔,一次UCI的传占用一个子载波以及2ms。对于NPUSCH格式2实际占用的载波通过调度下行NPDSCH的DCI来指示预先定义个的表中的一个。为了留给低复杂度的终端足够的解码NPDSCH的时间,其HARQ-ACK的反馈时间最少为12ms。目前用于FDD NB-IoT上述的下行NPDSCH的反馈机制,很难以高速率(如占用12个子载波)进行上行数据的高速传输。
图2为本申请中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的总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UE确定当前接入小区中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确定出的载波中确定用于UCI发送的载波。
在本申请的方法中,UE接入的小区中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该UE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本申请尤其适用于窄带系统,在窄带系统中,UE在同一时间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的收发。优选地,该UE的UCI和上行数据可以在不同的载波上发送,或者,也可以说,UE发送UCI的载波和下行数据对应的上行载波不同。
步骤202:在步骤201确定出的用于UCI发送的载波上,UE确定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以及时域起始位置。
步骤203:UE将自身的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用于UCI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并根据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UCI。
对于NB-IoT系统中的UE,仅支持同一时刻工作在一个载波上,不支持同时工作在两个载波上,同时,如前所述,UE的下行数据信道和UCI在不同的载波上,因此,在UE发送UCI前,UE需要调整自身的射频中心频点,将其调整到用于UCI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再进行UCI的发送。
至此,本申请中UCI发送方法的总体流程结束。接下来,针对上述UCI发送方法流程中的每个处理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UCI可以在上行控制信道(例如PUCCH)或上行共享信道格式2(例如NPUSCH格式2)上发送。具体UCI所在的载波通过上述步骤201确定。UCI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指示下行数据信道(即下行共享信道)解码状态的HARQ-ACK信息,上行调度请求信息(scheduling request,SR),周期性和/或非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
对于步骤201,在确定至少两个用于UE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时,具体确定方式可以包括如下几种:
方式一:UE可以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如RRC信令,包括:系统信息SIB,)UE特定信令等)确定该UE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各个载波,例如,可以通过信令获得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各个载波的中心频点,进而确定出相应的载波;
方式二:UE可以将锚点载波(下行同步信道所在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或随机接入信道(例如窄带随机接入信道(NPRACH))所在的载波作为一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根据基站发送的信令或预先定义的规则确定其他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其中,预先定义的规则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与锚点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或随机接入信道所在载波的相邻若干载波。其中,对于TDD系统,下行载波和对应的上行载波有相同的中心频点,无需额外信令指示;也就是说,对于TDD系统,UE通过小区搜索确定的下行载波位置即为上行载波位置,传输同步信道的载波为锚点载波。对于FDD系统,在UE确定下行载波位置后,基站通过RRC信令配置一个对应的上行载波,也就是说,与锚点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通过RRC信令指示。
对于步骤201,在确定用于UCI发送的载波时,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方式a:UE根据基站发送的指定信令确定用于发送UCI的载波。其中,指定信令可以是方式一中指示至少两个用于UE上行链路发送载波的信令,也就是说,在基站通过信令配置至少两个用于UE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时,直接在相应信令中指出用于UCI发送的载波;或者,指定信令也可以是方式二中指示其他用于上行链路发送载波的信令,也就是说,在基站通过信令配置其他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时,直接在相应信令中指出用于UCI发送的载波。例如,较佳地,UE根据RRC信令或物理层信息或MAC层信令决定上行控制信息发送的载波。具体的,基站通过RRC信令直接分别为UE的上行控制信息UCI和上行数据的发送分别配置不同的载波,这样,UE接收相应的信令后,不仅确定出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同时,也明确了UCI所在的载波;
方式b:UE在确定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后,根据基站额外发送的信令确定用于UCI发送的载波。也就是说,基站通过上述方式一或方式二为UE配置多个上行载波,然后,UE根据基站重新发送的DCI或者MAC信令或者UE特定的RRC等信令配置,在通过方式一或方式二确定出的多个上行载波中,确定哪个载波用于传输UCI。
方式c:当采用方式二确定UE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时,还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确定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例如,预先设定规则:在非锚点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或NPRACH所在的载波中的另外一个载波上传输UCI,或者,在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上行载波上传输UCI,或者,不在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下行数据信道(PDSCH)对应的上行载波上传输UCI。
图3为TDD系统UCI传输的示意图。在确定载波时,UE可以直接通过高层信令(如SIB或UE特定的RRC信令)获得两个可用于上行传输的载波,如载波一和载波二。或者,UE也可以通过小区搜索,获得下行锚点载波的位置,并在判断当前为TDD系统后,直接确定下行锚点载波为一个上行载波(如图中载波一),UE再通过高层信令或预先定义的规则获得其他载波(如图中载波二)的位置,其中UCI在其他载波(如图中载波二)上传输。假定下行控制信道PDCCH以及其调度的下行数据信道PDSCH均在载波一上传输,那么用于该PDSCH反馈的UCI在载波二上传输。UE解码下行数据信道,并根据解码下行数据信道的结果生成UCI。
在图3中,UCI传输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可以采用现有方式确定。例如相对于PDSCH结束位置的时间偏移量和/或频域位置可以由DCI指示。更详细地,预先定义或者RRC配置一个时间偏移量和/或频域位置集合,通过DCI指示集合中的一个值。或者,最小时间偏移量被预先定义,如12ms或6ms,UCI的时域起始位置为:PDSCH结束位置开始满足最小时间偏移量的位置。进一步,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PUSCH也在载波一上传输,不同于UCI传输的载波。值得注意的是,对于TDD系统,如果UCI与PDSCH/PUSCH不在相同的载波,则需要确保在每次调频时,预留足够的时间给UE进行调谐(retune),也就是为步骤203中重新调整中心频点预留时间,例如1ms。
接下来,详细介绍步骤202中确定UCI占用的时域起始位置的具体方式。如图3所示,该时域起始位置的确定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方式。然而,在TDD系统中,根据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的不同,可用于上行传输的时间位置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如果采用现有时域起始位置确定的方式,确定出的时域起始位置可能是属于下行传输时间。因此,本申请提出在TDD系统中,确定UCI占用的时域起始位置时,可以将下行数据信道的结束位置开始、满足指定时间偏移量的第一个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作为时域起始位置。其中,指定时间偏移量可以为设定的最小时间偏移量,或者,指定时间偏移量可以为通过基站发送的信令(如通过RRC或MAC或DCI)确定出的时间偏移量。在NB-IoT FDD系统中,其时间偏移量为一个绝对值,如{13,15,17,18}ms,然而,在TDD系统中,由于不同的上下行配置可以能导致可用的上行子帧为非连续。为了更好的使用TDD系统的特性,同时保证用于PDSCH解码的时间,UCI的时间偏移量可以定义为满足12ms最小偏移量的的第X个上行时间单元,例如X可以为集合{0,1,2,4}中的一个值,可以通过下行DCI指示。其中,一个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时隙(slot),子帧(subframe),一个符号(symbol),一个资源单位的传输时长(Resource unit,RU),也可以为时间绝对值,如1ms等。该集合可以预先定义在协议中,或者通过RRC配置。其中一个可用上行位置可以为一次UCI传输时长,例如,一个子帧或一个时隙或两个时隙。例如,对于15kHz子载波间隔,一次UCI传输时长为1ms,对于3.75kHz子载波间隔,一次UCI传输时长为4ms。具体的,一次UCI传输可以由8个承载UCI数据的符号以及7个用于UCI检测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组成。例如,一个时隙中的第1,2,6,7个符号为承载UCI数据的符号,第3,4,5个符号为承载DMRS的符号,或者,第1,2,3个符号为承载DMRS的符号,第4,5,6,7为承载UCI数据的符号。一次UCI的传输包括两个时隙,UE可以根据基站配置,对UCI进行若干次重传。
在上述TDD系统的时域起始位置确定方式中,与现有方式的区别在于,满足指定时间偏移量的第一个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因此,下面对于可用上行传输位置进行详细描述。
图4为TDD系统中UCI传输的示意图,其中D表示根据当前TDD的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下行子帧,保留给下行传输,U表示根据当前TDD的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保留给上行传输,S为特殊子帧。如图4所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为根据当前TDD的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也就是说,UE通过下行数据信道传输的结束位置以及根据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的上行子帧决定UCI占用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具体的,UE通过上行下行子帧配置决定上行子帧位置,并在满足指定时间偏移量的第一个上行子帧上开始传输UCI。
如图4所示,假定PDSCH以及UCI之间的最小时间偏移量为4个时间单元,那么满足最小4个时间单元后的第一个可以进行UCI传输的上行子帧,就是PDSCH结束后的6个时间单元。其中,一个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时隙(slot),子帧(subframe),一个符号(symbol),一个资源单位的传输时长(Resource unit,RU),也可以为时间绝对值,如1ms等。在另一个例子里,DCI指示4个上行时间单元,则PDSCH以及UCI之间的时间偏移量为最小时间偏移量加4个上行时间单元。具体地,例如,最小时间偏移量为12ms,则,UCI传输的上行子帧为12ms后的第4个上行时间单元。由于上行时间单元间可能为非连续,因此绝对时间可能大于12ms+4ms(假设一个上行时间单元为1ms)。
图5为TDD系统中UCI传输的另一示意图,其中,特殊子帧中的上行导频时隙(UpPTS)可能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具体可以有如下几种方式确定可用上行传输位置:
方式1,直接将根据当前上行下行子帧配置确定出的上行子帧U和特殊子帧中的UpPTS都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具体的,UE通过上行下行子帧配置决定上行子帧位置,并在满足最小时间偏差的第一个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UpPTS上开始传输UCI。例如,PDSCH以及UCI之间的最小时间偏差为4个时间单元,在满足最小4个时间单元后的第一个可以进行UCI传输的上行子帧或特殊子帧中UpPTS为5个时间单元后的UpPTS,此时上行控制信息1在UpPTS上以及随后的上行指针上进行一次传输(一次重复)。
此外,由于UpPTS中符号的个数根据特殊子帧配置信息配置,在LTE特殊子帧的一些配置中,UpPTS中仅有一个符号,用于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传输,或者仅有2个或3个符号。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利于UCI的解码,同时,对基站半静态配置UCI的重复次数也会造成困扰。因此,方式2,可以预先规定一个阈值,当特殊子帧中含有的符号数大于设定的阈值(如UpPTS中有5或者6个符号)时,可以将特殊子帧中的UpPTS和上行子帧都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当特殊子帧中含有的符号数不大于设定的阈值时,仅将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特殊的,可以定义无论UpPTS中的符号数为多少,均不采用UpPTS进行上行传输。
或者,方式3,可以根据当前采用的特殊子帧配置,确定特殊子帧中的UpPTS是否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优选地,可以通过预先设定或基站配置的方式,规定哪些特殊子帧配置对应的UpPTS可以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例如,在具体的标准实现中,可以直接定义一些特殊子帧的配置(如LTE系统中特殊子帧配置5~9)下UpPTS可以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用于UCI传输,另外一些特殊子帧配置(如LTE系统中特殊子帧配置0~4)下UpPTS不可以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用于UCI的传输。
或者,方式4,可以在设定阈值(或特定特殊子帧配置)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上行下行配置确定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具体地,可以在特定的上行下行配置下、且满足UpPTS包括的符号数大于设定阈值(或为特定特殊子帧配置)的条件下,才将UpPTS和上行子帧均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否则,仅将上行子帧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例如,当上行子帧数目少的时候才可以在UpPTS上传输UCI,如LTE中上行下行配置2以及配置4中,每10ms或5ms只有一个上行子帧以及一个特殊子帧。这时,一次UCI的传输占用一个UpPTS以及一个上行子帧,共计5(或6)+14=19(或20)个符号作为一次UCI的传输。为了提高覆盖,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重传。
或者,方式5,当有两个连续的上行子帧或有偶数个连续的子帧时,无论UpPTS中符号的个数如何,都仅将上行子帧U作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传输UCI,如图5中的上行控制信息2仅在连续的两个上行子帧上传输,这样可以保证UCI传输的完整性。例如,在FDD NB-IoT系统中,15kHz子载波间隔的PUSCH格式2的一个RU的长度为2ms。在此时,如果UCI需要重复(repetition),则会在下两个连续的上行子帧上传输,不会留下1个上行子帧的情况。这样可以为基站的调度带来方便。当不满足两个或偶数个连续的上行子帧时,根据前述方式2或方式3确定可用上行传输位置。特殊地,对于3.75kHz的子载波间隔,一个时隙的长度为2ms,因此,对于一些上行/下行配置可能会产生3个上行子帧,即3ms的情况,那么此时,UE可以只传输一个时隙,即2ms,第三个时隙空闲不进行任何传输。下一个时隙在下一次有连续2ms的上行位置传输。
或者,基站通过信令直接配置是否可以使用特殊子帧中UpPTS用于UCI的传输。或者,基站可以通过位映像(bitmap)的方式配置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如果将特殊子帧配置为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则可以将特殊子帧中UpPTS用于UCI的传输,如果将特殊子帧配置为非可用上行传输位置,则UCI仅可以在上行子帧中传输,不可以在特殊子帧中UpPTS部分传输UCI。
上述用于指示UCI调度时延的方法同样只用于指示PDSCH以及PUSCH。具体的,PDCCH的结束位置与其调度的PDSCH或PUSCH的起始位置为DCI指示的调度时延后的第一个可用于下行或上行传输的子帧。
下面,介绍前述步骤202中确定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的具体方式。
图6为传输UCI信息的频域位置指示方法示意图。在UE确定用于UCI传输的载波后,进一步,可以将载波中的若干子载波分为几个频域资源集合,如图6所示,将12个子载波划分为4个频域资源集合,基站可以通过RRC信令或者MAC信令向UE配置其中之一。随后,在指示PDSCH信息的DCI中进一步动态指示在配置的集合中的具体载波。例如,DCI中用2比特指示3个位置中1的位置,则UE将在用于UCI传输的载波的子载波1的位置上传输UCI。同理,可以将12个子载波划分为3个或者2个频域资源集合,每个集合中有4个或者6个子载波。在另外一个例子中,基站可以配置一个子载波的起始位置,随后,在DCI中指示与其起始位置的偏移量,例如2比特可以指示{0,1,2,3}4个偏移量。不同的UE可以通过UE特定的RRC或者MAC信令获得用于UCI传输的起始子载波位置或者频域资源集合。从基站的角度,可以为不同重复次数的UE配置不同的频域位置,这样可以更容易的进行资源调度。
特别的,时域资源位置以及频域资源位置可以DCI中联合指示。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的一个具体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从基站获取用于发送UCI的载波配置信息。
步骤702:从RRC消息或MAC信息获得UCI传输的频域集合或频域起始位置。
步骤703:生成UCI信息,根据对应的下行数据信道或控制信道,以及可用于UCI传输的上行子帧,决定UCI发送的时频资源位置。
步骤704:在UCI的时频资源位置上发送UCI信息。
特别地,用于传输MSG4的HARQ-ACK反馈信息的载波和/或载波中的频域资源集合可以在系统信息(SIB)中广播。具体的,可以为每个覆盖等级配置一个载波和/或载波中的频域资源集合。在另外一个例子中,用于MSG4的反馈信息在对应的覆盖等级的NPRACH所在载波中传输。在TDD系统中,也可以为与MSG4传输所在载波的上行子帧上传输。用于在MSG4后的下行数据信道的HARQ-ACK反馈信息的载波和/或载波中的频域资源集合可以通过UE特定的RRC配置或MAC信令进行改写。如果没有配置UCI的载波,那么默认地,UCI将在对应上行载波上传输。换句话说,非锚点载波或UCI专用载波的传输可以通过配置进行开关。
上述即为本申请中UCI发送方法的具体实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UCI的接收方法,该接收方法与发送方法相对应,如图8所述,该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801:基站确定UE当前接入小区中为UE分配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
步骤802: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基站确定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
步骤803:基站在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根据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接收UCI。
图9为基站调度多个用户UCI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UCI传输载波可以通过小区特定参数或者用户特定参数配置。从基站的角度,可以将多个用户的UCI指定在相同的载波上传输。此外,借助TDD系统上下行子帧的帮助,可以很容易的将UCI的传输对其。具体的,如图9所示,UE1的PDSCH1以及PDCCH1在载波一上传输,UE2的PDSCH2以及PDCCH2在载波三上传输,然而,基站将UE1以及UE2的UCI全部配置为在载波二上传输。此外,根据时间调度的偏移量以及频域调度的偏移量,很容易将两个UE的UCI传输在相同的子帧上。这样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由于UCI传输带来的资源碎片化,从而提高频谱效率。
图10为基站为一个用户调度多个下行传输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UE支持2个HARQ进程,即在未完成第一个HARQ进程时可以进行第二个HARQ进程的传输。具体的,PDCCH1调度PDSCH1,并指示UCI的时间偏移量1;PDCCH2调度PDSCH2,并指示UCI的时间偏移量2。通过对UCI的时间偏移量的调整,两个UCI可以再相同的子帧上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HARQ捆绑(bundling)的方式传输,即将两个HARQ的情况做亦或并将最终结果进行传输。另一个例子,如图10所示,可以传输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为了降低PAPR,两个传输UCI的频域资源可以占用两个相邻的子载波。基站可以通过调度来确保。
此外,考虑到可能存在UCI与PUSCH碰撞的场景,可以将UCI背负式(piggyback)传输在PUSCH中。例如,如LTE的方式,将靠近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附近的几个符号进行传输。也可以将UCI传输在PUSCH所在资源上的一个子载波上。其中,UCI与PUSCH碰撞的场景可以为,完全碰撞(包括两个传输时间相等或者一个大于另外一个),或者部分碰撞(有一部分碰撞)。如图11所示,当UCI的传输与PUSCH碰撞的时候,可以将UCI传输在PUSCH所传输的载波一中基站指示的子载波位置上,而PUSCH可以打孔掉UCI占用的资源(即按照原有调度资源进行速率匹配,但是不在UCI占用的资源上进行传送),或者进行速率匹配(即将UCI占用资源扣除,再进行速率匹配)。对于DMRS,可以沿用PUSCH,或者讲DMRS也进行打孔。从UE角度,用于PUSCH解码的DMRS同样可以用于UCI的解码。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定义MAC控制单元(control element)或者MAC头header,当作数据信道的一部分进行传输。对于部分碰撞的场景,可以将碰撞部分进行上述处理,不碰撞部分照常传输,或者可以将碰撞部分的UCI或者PUSCH扔掉(drop),即,不进行传输。上述方法可以通过基站配置或者预先定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UCI的发送设备,可以用于实施图2所示的UCI发送方法。图12为该发送设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发送设备包括:载波确定单元、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发送单元。
其中,载波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当前接入小区中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UCI与UE的上行数据在不同载波上发送。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UE确定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单元,用于将UE的射频中心频点调整到用于发送UCI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上,并根据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发送UCI;其中,在同一时间,发送单元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的发送。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UCI的接收设备,可以用于实施前述的UCI接收方法。图13为该接收设备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接收设备包括:载波确定单元、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接收单元。
其中,载波确定单元,用于确定UE当前接入小区中为UE分配的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并在至少两个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载波中确定所述UE用于发送上行控制信息UCI的载波。UCI与UE的上行数据在不同载波上发送。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出的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确定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接收单元,用于在UE用于发送UCI的载波上,根据UCI占用的相对频域位置和时域起始位置,接收UCI;其中,在同一时间,UE在一个载波上进行信息的发送。
TDD频段的NB-IoT系统可以有三种部署模式(operation mode),一种是独立于现有网络单独部署,即独立(standalone)部署模式;第二种是部署在LTE系统的保护带上,即保护带(guardband)部署模式;第三种是利用LTE载波中间的任何资源块部署,也就是部署在LTE系统带宽内,即带内(inband)部署模式。由于NB-IoT UE进行小区搜索的信道栅格(channel raster)为100kHz,所以,若将NB-IoT部署在LTE系统的保护带上,其锚点载波(传输同步信道的载波)需要满足100kHz的信道栅格。
在NB-IoT系统中,为了使低复杂度的UE可以提供更灵活的工作在部署环境,对于LTE带内部署以及保护带部署,均可以允许+/-7.5kHz或+/-2.5kHz与100kHz信道栅格的频率偏移。假设LTE的中心频点满足100kHz的信道栅格,表1中列举了对于不同LTE系统带宽NB-IoT保护带部署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包括NB-IoT系统中的锚点载波频率(可以看出作为锚点载波使用的频点距离LTE中心频点的偏移量)、与LTE载波的距离、对于每个锚点载波可以在一个保护带内作为非锚点载波的个数和每个保护带上可用的上行载波个数。
其中,为了更好的降低LTE带外泄露,尽量选择离LTE最近的满足信道栅格要求的频点/载波作为锚点载波,选择离LTE较远的频点/载波作为非锚点载波。如表1所示,对于5MHz带宽的LTE系统,可以将锚点载波配置在Fc+2392.5或Fc-2392.5kHz位置上,其中,Fc为LTE系统中心频点,从而保证与LTE尽可能近、且满足信道栅格要求。具体地,该锚点载波与5MHz LTE边缘距离45kHz,即3个子载波。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与LTE系统OFDM载波间的干扰。类似的,15MHz的系统带宽也需要空出3个子载波的频宽部署锚点载波。对于10MHz以及20MHz的LTE系统,系统带宽外第一个PRB即满足信道栅格要求,因此可以将系统带宽外第一个PRB作为锚点载波。满足锚点载波信道栅格要求的除了表1中的频点外,还有很多,但是表1中频点的频谱利用率最高,可以部署的非锚点载波最多。
此外,表1还对应不同LTE系统带宽列举了LTE系统保护带上可用上行载波个数。相比于可以部署的下行载波数,由于UE的带外泄露无法做到基站的精度,为了满足LTE系统带外泄露的要求,避免对其他系统造成干扰,距离LTE中心频点最外侧的载波无法进行UE的上行传输。因此,如果想利用最外侧的下行载波,则需要配置一个不同频点的上行载波与之配对(pair)。
表1
事实上,不仅对于TDD NB-IoT系统,对于其他TDD窄带系统在部署时,也可能出现窄带系统部署在宽带系统的保护带上(即保护带部署模式)或窄带系统部署在宽带系统的系统带宽内(即带内部署模式)的情况。本申请中给出一种信号传输方法,用于在TDD窄带系统保护带部署模式或带内部署模式下确定上行载波或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进而准确地进行信号传输。
图14为本申请中TDD系统保护带部署模式或带内部署模式下信号传输的基本流程图,如图1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901:UE获取TDD窄带系统的第一载波,其中该第一载波在TDD宽带系统的保护带内或系统带宽内。
其中,第一载波可以是上行载波或下行载波。当第一载波为上行载波时,第二载波为与该上行载波对应的下行载波;当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时,第二载波为与该下行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
步骤902:UE确定与步骤901获取的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利用该指示信息确定TDD窄带系统中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间的偏移量,根据偏移量计算与步骤901获取的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
其中,确定与步骤901获取的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指示信息是指:当步骤901获取的是第一载波为上行载波时,确定与步骤901获取的上行载波对应的下行载波的指示信息;当步骤901获取的是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时,确定与步骤901获取的下行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的指示信息。相类似地,根据偏移量计算与步骤901获取的第一载波对应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是指:当步骤901获取的是第一载波为上行载波时,根据偏移量确定与步骤901获取的上行载波对应的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当步骤901获取的第一载波是下行载波时,根据偏移量确定与步骤901获取的下行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间的偏移量也就是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
步骤903:UE根据步骤902确定出的第二载波的中心频点进行信号传输或接收。
其中,步骤901中的第一载波为下行载波时,该下行载波可以为锚点载波或者非锚点载波。
下面首先讨论步骤901中获取的是下行载波的情况。
当步骤901中的下行载波为锚点载波时,对于初始接入/驻留在该小区的UE,UE首先在步骤901中进行小区搜索获得下行锚点载波A的中心频点;随后在步骤902中UE获取下行锚点载波A对应的上行载波指示信息,并最终确定与下行锚点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B的中心频点。或者,当步骤901中的下行载波为非锚点载波时,也可以如上相同进行处理。这里就不再赘述。
更详细地,UE可以通过高层信令(例如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block)或者系统消息(SIB)或其他RRC消息)获取指示信息,并确定与下行载波A对应的上行载波B的中心频点。其中,优选地,上行载波指示信息可以是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上行载波中心频点的绝对值、与下行载波中心频点间的偏移信息、上行载波B占用的TDD宽带系统中上行资源的信息、与TDD宽带系统的相对位置信息、CRS序列信息。更详细地,与下行载波中心频点间的偏移信息可以是上下行载波间的频率偏差方向或者上行载波位于LTE系统的高频或低频(左边或者右边);上行载波B占用的TDD带宽系统中上行资源的信息可以是上行载波相对于LTE中PRB的位置(序号);与TDD宽带系统的相对位置信息可以是与LTE中心频点的相对位置或者与LTE系统边缘的距离或者第几个可以在保护带部署的载波等。
进一步地,步骤901中确定TDD窄带系统位于TDD宽带系统的保护带内或系统带宽内的具体方式可以为:UE根据小区搜索获取该下行载波,并通过如下信道或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确定该下行载波在宽带系统带宽内或者宽带系统保护带内:同步信号,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UE特定的RRC信令,物理层指示信息,MAC层指示信息。
下面对步骤902的具体处理进行详细描述。其中,以TDD窄带系统为TDD NB-IoT系统、TDD宽带系统为TDD LTE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在步骤902中,需要根据获取的指示信息确定TDD NB-IoT系统中上下行频点之间的偏移量。下面,首先介绍一下TDD NB-IoT系统中上下行载波间存在偏移量的原因。
在LTE系统中进行PRB的划分时,在下行载波中,直流子载波(DC)没有划分到PRB中,而对于上行方向,由于DC是在中心子载波上的,因此DC被划分到PRB中。由此可见,LTE系统上行SC-FDMA和下行OFDMA基带信号表达式中等效于相差7.5kHz的频域(相位)偏差。如图15所示,LTE系统中下行占用子载波从低频跳过k=0,一直到而对于上行方向,LTE系统则占用从/>到的所有子载波。其中/>为下行PRB数,/>为上行PRB数,/>为一个PRB中子载波个数,k为OFDM或SC-FDMA系统(具体参见TS 36.211)中频域的序号。对于带内以及保护带部署的NB-IoT系统,仅占用LTE系统的部分带宽(如1个PRB的带宽),且为了避免与LTE系统之间的干扰,NB-IoT系统需要以PRB为单位占用上下行频域资源。由于LTE系统上下行PRB划分的差异,带内部署以及保护带部署的TDD NB-IoT系统中,成对的上下行中心频点之间会存在半个子载波带宽的频率偏差。例如,图15中的用于窄带系统的载波1和载波2所示,TDD NB-IoT系统上行实际占用的频率与下行实际占用的频率之间存在+/-7.5kHz的频率偏差。对于特定系统(如NB-IoT以及LTE系统),上述上下行载波偏移量的绝对值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部署在LTE系统带内或保护带的NB-IoT系统,上下行载波偏移量绝对值为7.5kHz),UE可以根据系统参数计算得出,或者该绝对值可以固定在协议中,然后信令配置向左或向右(正负号)偏移。
基于上述提到的NB-IoT系统中成对的上下行载波中心频点间的频率偏差,对于部署在LTE TDD带内或者保护带上的TDD NB-IoT系统,为了避免与LTE系统的上行和下行的干扰,本申请中的UE在步骤902获取指示信息,并利用该指示信息计算上下行载波中心频点间的偏移量,从而可以在步骤901所确定出的下行载波中心频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行载波中心频点间的偏移量准确计算相应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对于带内以及保护带部署模式,基站可以通过RRC消息(包括例如MIB、SIB等系统信息,或者UE特定消息)携带指示信息,用于计算NB-IoT系统的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
参考图16,图16为UE获取上行载波中心频点的示例性流程图,具体包括:
步骤1001,UE确定TDD NB-IoT小区的部署模式;
步骤1002,判断部署模式是否为带内部署或保护带部署,若不是,则执行步骤1003;若是,则执行步骤1004;
步骤1003,当TDD NB-IoT小区的部署模式为独立部署时,UE确定该上行载波中心频点为与其对应的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
步骤1004,若部署模式为带内部署或者保护带部署,则UE获取与下行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指示信息,根据指示信息确定NB-IoT系统中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并确定上行载波中心频点为与其对应的下行载波中心频点加偏移量。
步骤1004的处理就相当于前述步骤902的处理。其中,上下行载波间偏移量由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绝对值和偏差方向(即偏移量的正负号)决定。其中,偏移量绝对值是固定的,大小为NB-IoT系统的半个载波宽度。因此,上行载波指示信息主要用于确定上下行载波间的频率偏差方向。具体地,上行载波指示信息可以为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CRS序列信息、上行载波占用的PRB序号、上下行载波间的频率偏差方向、与LTE中心频点的相对位置、与LTE系统边缘的相对位置、第几个可以在保护带部署的载波、相对于LTE中PRB的位置(序号)、上行载波位于LTE系统的高频或低频(左边或者右边)。这里,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出的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可以为正数或者负数或者零。当偏移量频率偏为零的时候,可以代表其部署模式为独立部署。
在上述指示信息中,上下行载波间的频率偏差方向是指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是正数还是负数,通常采用1bit指示。上行载波位于LTE系统的高频或低频(左边或右边),在保护带部署模式下,指的是上行载波位于LTE系统的高频或低频(左边或右边)保护带;在带内部署模式下,指的是上行载波位于LTE系统中的高频或低频(左边或右边)部分,事实上,该参数也是用于指示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的正负号。
特别地,若高层配置部署模式为带内部署且相同的小区ID时,UE可以根据eutra-CRS-SequenceInfo(CRS序列信息)推断出CRS的序列以及信道栅格偏差,如表2所示,给出了每个CRS序列信息对应的LTE/(E-UTRA)的PRB序号n′PRB和信道栅格偏差。其中,LTE/(E-UTRA)的PRB序号n′PRB定义为进一步地,可以根据n′PRB推断出NB-IoT系统上下行中心频率偏差,n′PRB即为前述相对于LTE中PRB的位置(序号),nPRB即为前述上行载波占用的PRB序号。具体的,当n′PRB为正数时,其频率偏差为-7.5kHz,当n′PRB为负数时,其频率偏差为+7.5kHz。这种情况下,上行载波的指示信息可以只包括CRS序列信息,无需额外的指示,就能够确定出上行载波之间的偏移量。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通过进一步在表2中添加上下行偏移量列的指示信息。
表2
而对于带内部署且不同小区ID或者保护带部署时,可以在MIB或者SIB(如SIB1,SIB2或者SIB22)中用1bit指示上下行的频率偏差方向,或者位于LTE中心频点高频或低频部分等。或者,可以预先在协议中指定n′PRB与上下行频率偏差方向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上行载波指示信息中的n′PRB确定上下行的频率偏差方向,进而确定出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同理,对于保护带部署模式,同样可以在MIB或者SIB中指示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PRB序号,或者该载波与LTE中心频点偏差,或上行载波位于LTE的高频或者低频,或第几个可以在保护带部署的载波,与LTE边缘的距离(如表1中的参数)。此外,可以将上述多个信息进行联合编码,通过一个序号指示多个信息(如LTE系统带宽,和上下行偏差方向,位于高频或低频等)。
此外,如表1中所示,对于保护带部署,由于一些可以用于下行传输的载波没有与之配对的上行载波,因此,基站可以为UE配置一个上行载波与其配对。基站可以通过以下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向UE配置与下行配对的上行载波:PRB序号,PRB序号偏差,绝对频率偏差。该配置可以通过RRC(包括系统信息)或者MAC或者物理层指示或者RRC和物理层(PDCCH)/MAC层相结合的方式配置给UE。此外,也可以通过预先定义的方式,为没有配对上行载波的下行载波定义一个特定的上行载波,如为相邻下行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在基站为没有配对的下行载波配置对应的载波信息的同时,对于非独立部署模式,基站可能需要为UE额外配置TDD窄带系统的上下行频率偏差。同样可以通过前面叙述的方法来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处理实现了步骤902,确定出与下行载波对应的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接下来,在确定出的上行载波上发送信道信号。
上述为步骤901中获取的是下行载波的情况下的后续具体处理。当步骤901中获取的是上行载波时,例如,UE通过高层信令(如SIB22)获取用于发送随机接入信道(PRACH)的上行载波,那么接下来需要在步骤902中获取与步骤901获取的上行载波对应的下行载波指示信息,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出窄带系统中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再依据该偏移量计算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具体地,下行载波指示信息的内容与前述上行载波指示信息的内容类似,只是将其中的上行载波替换为下行载波,其中,CRS序列信息的含义是不变的,因为CRS只存在于下行。与上行载波指示信息相同地,根据下行载波指示信息确定出上下行载波间的频率偏差方向,进而确定出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在步骤901确定出的上行载波中心频点的基础上加上偏移量得到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接下来,UE在确定出的下行载波上接收信道信号。
上述即为本申请中TDD窄带系统中信号传输方法的具体实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TDD窄带系统的用户设备,可以用于实施上述信号传输方法。具体地,该用户设备包括获取单元、计算单元和传输单元。
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TDD窄带系统的上行或下行载波。计算单元,用于当确定出获取单元获取的上行或下行载波位于一TDD宽带系统的带宽内或保护带内时,确定获取单元获取的上行或下行载波对应的下行或上行载波指示信息,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TDD窄带系统中上下行载波间的偏移量,并根据该偏移量和上行或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计算与上行或下行载波对应的下行或上行载波中心频点。传输单元,用于根据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下行或上行载波中心频点进行信号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UE执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经由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从基站接收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两个上行载波的系统信息块SIB,其中,所述两个上行载波包括:
与接收下行同步信号的下行载波对应的第一上行载波,和
不同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第二上行载波;以及
其中,在频分双工F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SIB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二信息,
其中,在时分双工T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和所述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相同,
在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上行传输时隙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时间偏移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频域资源,通过用于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从频域资源集合中被指示,
其中,所述频域资源集被配置用于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信息、调度请求SR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上行信号包括:
在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与随机接入过程中MSG4相关联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反馈的情况下,将用于所述随机接入过程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传输的上行载波确定为所述两个上行载波的所述一个上行载波。
6.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执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经由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向用户设备UE发送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两个上行载波的系统信息块SIB,其中,所述两个上行载波包括:
与接收下行同步信号的下行载波对应的第一上行载波,和
不同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第二上行载波;以及
其中,在频分双工F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SIB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二信息,
其中,在时分双工T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和所述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相同,
在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上从所述UE接收上行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上行传输时隙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时间偏移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频域资源,通过用于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从频域资源集合中被指示,
其中,所述频域资源集被配置用于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信息、调度请求SR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上行信号包括:
在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与随机接入过程中MSG4相关联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反馈的情况下,用于所述随机接入过程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传输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的所述一个上行载波被配置用于所述上行信号。
1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包括:载波确定单元、发送单元;
所述载波确定单元,用于经由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从基站接收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两个上行载波的系统信息块SIB,其中,所述两个上行载波包括:
与接收下行同步信号的下行载波对应的第一上行载波,和
不同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第二上行载波;以及
其中,在频分双工F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SIB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二信息,
其中,在时分双工T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和所述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相同,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上向所述基站发送上行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UE,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上行传输时隙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时间偏移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UE,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频域资源,通过用于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从频域资源集合中被指示,
其中,所述频域资源集被配置用于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UE,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信息、调度请求SR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UE,
其中,在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与随机接入过程中MSG4相关联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反馈的情况下,将用于所述随机接入过程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传输的上行载波确定为所述两个上行载波的所述一个上行载波。
16.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载波确定单元、频域和时域确定单元、接收单元;
所述载波确定单元,用于经由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向用户设备UE发送用于一个小区中的两个上行载波的系统信息块SIB,其中,所述两个上行载波包括:
与接收下行同步信号的下行载波对应的第一上行载波,和
不同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第二上行载波;以及
其中,在频分双工F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SIB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一信息和用于指示所述第二上行载波的载波位置的第二信息,
其中,在时分双工TDD系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点和所述下行载波的中心频点相同,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上从所述UE接收上行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上行传输时隙根据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时间偏移确定。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的频域资源,通过用于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CI,从频域资源集合中被指示,
其中,所述频域资源集被配置用于被配置给所述UE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中的一个上行载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基站,
其中,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信息、调度请求SR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CSI。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基站,
其中,在所述上行信号包括与随机接入过程中MSG4相关联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确认HARQ-ACK反馈的情况下,用于所述随机接入过程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传输的所述两个上行载波的所述一个上行载波被配置用于所述上行信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580394.6A CN118474883A (zh) | 2017-08-10 | 2018-01-26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
EP18843724.8A EP3659382A4 (en) | 2017-08-08 | 2018-08-08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20207006819A KR102510400B1 (ko) | 2017-08-08 | 2018-08-08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송수신하고 랜덤 액세스를 요청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EP23212246.5A EP4307599A3 (en) | 2017-08-08 | 2018-08-08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6/636,803 US11272546B2 (en) | 2017-08-08 | 2018-08-08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PCT/KR2018/009010 WO2019031834A1 (en) | 2017-08-08 | 2018-08-08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7/585,074 US11785646B2 (en) | 2017-08-08 | 2022-01-26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8/448,569 US20230403747A1 (en) | 2017-08-08 | 2023-08-11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819369 | 2017-08-10 | ||
CN201710681936 | 2017-08-10 | ||
CN2017111379547 | 2017-11-16 | ||
CN201711137954 | 2017-11-16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580394.6A Division CN118474883A (zh) | 2017-08-10 | 2018-01-26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92159A CN109392159A (zh) | 2019-02-26 |
CN109392159B true CN109392159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65416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78508.1A Active CN109392159B (zh) | 2017-08-08 | 2018-01-26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921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7435A (zh) * | 2019-03-29 | 2020-10-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
CN111798652A (zh) * | 2020-05-15 | 2020-10-20 | 苏州霞军通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通讯设备远程监测系统 |
CN114125938B (zh) * | 2020-08-28 | 2024-03-22 | 宏碁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通讯装置排程方法、伺服器、回报数据的方法及通讯装置 |
WO2023216156A1 (zh) * | 2022-05-11 | 2023-11-16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干扰偏移信息的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31169A1 (zh) * | 2013-02-28 | 2014-09-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配置方法及设备 |
CN104601303A (zh) * | 2013-10-30 | 2015-05-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以及接收方法和装置 |
WO2016127428A1 (zh) * | 2015-02-15 | 2016-08-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管理方法、系统、基站及用户设备 |
WO2016187954A1 (zh) * | 2015-05-28 | 2016-12-0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非授权频段信道占用时间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33873A (zh) * | 2014-11-28 | 2015-02-04 |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信道检测方法及系统、具有基站功能的设备和终端 |
-
2018
- 2018-01-26 CN CN201810078508.1A patent/CN1093921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31169A1 (zh) * | 2013-02-28 | 2014-09-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配置方法及设备 |
CN104601303A (zh) * | 2013-10-30 | 2015-05-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以及接收方法和装置 |
WO2016127428A1 (zh) * | 2015-02-15 | 2016-08-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载波管理方法、系统、基站及用户设备 |
WO2016187954A1 (zh) * | 2015-05-28 | 2016-12-0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非授权频段信道占用时间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Periodic PUSCH Feedback;LG Electronics Inc.;TSG-RAN WG1 Meeting #59b R1-100219;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92159A (zh) | 2019-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567827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物理信道和信号的方法以及使用其的装置 | |
US11785646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for requesting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1587554B (zh) |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复用方法和复用的信道传输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 |
US1072807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in NB-IoT carri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1279740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 |
EP3707950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
CN111133710B (zh) | 在支持tdd窄带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系统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 |
EP3420766A1 (en) |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design in elaa | |
WO2018008457A1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CN109392159B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 |
US1194376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3785648B (zh) | 在未授权频带中执行传输的资源分配方法及使用其的设备 | |
CN113439484B (zh) | 在未授权频带中执行传输的信道接入方法及使用其的设备 | |
CN111052661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18008458A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CN114503660A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CN116134944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8488455A (zh) | 基于未授权频带的带宽部分(bwp)发送和接收物理信道和信号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 |
CN112204917A (zh) | 在支持tdd窄带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
KR102510400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를 송수신하고 랜덤 액세스를 요청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8474883A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 |
JP2019145868A (ja)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
KR20240043079A (ko) | 통신 시스템의 단말 간 통신에서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 |
JP2019145869A (ja)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