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测试方法、测试系统、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测试系统、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过测试仪对待测设备进行各方面的性能测试的过程中,若测试完成,测试人员就需要将已经测试完成的待测设备与测试仪断开连接,并将新的待测设备连接到测试仪上,以实现更换待测设备,使得测试仪继续对该新的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但测试人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对待测设备的更换,这段时间则为测试的间隙时间,测试的间隙时间越长则会导致测试仪的测试利用率越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在于提供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测试系统、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以有效的提高测试仪的测试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应用于测试系统,所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仪,与所述测试仪通过网络连接的至少两个控制设备,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包括: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确定所述测试仪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时,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根据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控制设备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第一控制设备可以将对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使得第二控制设备能够继续控制测试仪在第一待测设备测试完成后不间断的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故实现了测试人员将测试完成的第一待测设备更换时,测试仪也能够继续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即设备更换并不会影响测试仪的测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测试仪的测试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获得控制顺序表,其中,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控制所述测试仪的先后控制顺序;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控制顺序表中包括至少两个控制设备控制测试仪的控制顺序表,使得第一控制设备可以采用将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相邻且之后的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的方式来实现对测试仪的控制权的交接。那么,通过采用控制权的交接来使得第二控制设备可以继续控制测试仪进行测试,其实现逻辑简单,易于方法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使得方法执行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判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是否为所述控制顺序表中最后一个控制所述测试仪的设备;若否,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之后且相邻的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若是,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之前且处于控制顺序中起始位置的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由于第一控制设备在确定不为最后一个控制测试仪的控制设备时,第一控制设备可以将对测试仪的控制权更新给第一控制设备之后且相邻的第二控制设备,从而实现了第二控制设备可以不间断的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在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控制设备在确定为最后一个控制测试仪的控制设备时,第一控制设备则可以将对测试仪的控制权更新给在第一控制设备之前且处于控制顺序中起始位置的第二控制设备,从而实现了第二控制设备可以继续轮训测试,再次的提高了测试效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顺序表为预先设置的顺序表;或所述控制顺序表为根据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中每个控制设备确认需要控制所述测试仪进行测试的确认时刻,而确定出的顺序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方面,若通过预先设置的方式来确定控制顺序表,则该方式的实现逻辑简单,易于方法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使得方法执行的可靠性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若通过以每个控制设备的确认时刻为依据的方式来确定该控制顺序表,则实现了先确认先测试,使得确定出的控制顺序表更为合理,且更符合用户的需求。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根据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包括:所述第二控制设备通过所述网络对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中的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进行监测;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确定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时,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设备通过对第一控制设备中的控制顺序表进行监测,那么第二控制设备则可以主动并及时的确定自己可以接过测试仪的控制权,使得第二控制设备接过控制权更为及时,避免由于接过控制权的延时而导致对测试仪的利用率降低。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通过所述网络对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中的所述控制顺序表中的所述测试仪控制状态进行监测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确定需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所述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控制设备在确认自己已经确定需要控制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时,第二控制设备才会接过对测试仪的控制权,故避免了出现无需控制测试仪的控制设备接过对测试仪的控制权的情况出现,易于方法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也使得方法执行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确定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上的所述控制顺序表中的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将存储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中的控制顺序表更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设备在接过对测试仪的控制权后,第二控制设备通过将自身存储的控制顺序表更新为与第一控制设备的控制顺序表匹配,使得第二控制设备在控制测试完成后,第二控制设备也能够正确的将控制权转交给下一个设备,易于方法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从而也使得方法执行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之后,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根据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控制顺序表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控制设备将控制顺序表发送至第二控制设备的方式来实现将控制权转交给第二控制设备,该方式的执行逻辑简单可靠,易于方法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也使得方法执行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所述测试系统包括:测试仪,与所述测试仪通过网络连接的至少两个控制设备,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包括: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确定所述测试仪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时,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用于将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用于根据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用于获得控制顺序表,其中,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控制所述测试仪的先后控制顺序。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用于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为在所述控制顺序表中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相邻且位于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后的设备。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是否为所述控制顺序表中最后一个控制所述测试仪的设备。若否,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用于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之后且相邻的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若是,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用于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之前且处于控制顺序中起始位置的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网络对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中的所述控制顺序表中的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进行监测。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确定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时,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还用于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还用于确定需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所述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控制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上的所述控制顺序表中的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将存储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中的控制顺序表更新。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还用于将所述控制顺序表发送至所述第二控制设备。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试仪通过交换机连接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和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调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以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的设备的测试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所述程序代码在被计算机读取并运行时,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的设备的测试方法。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测试系统中的控制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一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二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三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进行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再者,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10,该测试系统10包括:网络11、测试仪12、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其中,测试仪12通过网络11分别和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连接,使得测试仪12和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能够通信。
作为测试仪12通过网络11分别和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连接的第一种方式,测试仪12可以通过网络11中的各网络设备,例如通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和/或网桥等,实现与测试仪12与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跨网段的通信连接。
作为测试仪12通过网络11分别和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连接的第二种方式,测试仪12可以通过交换机与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形成局域网内的通信连接。其中,交换机可以为常规型号或类型的交换机,例如,交换机可以为局域网的以太网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或10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等。
可以理解到,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清楚的理解本申请,本实施例以测试仪12交换机与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通信连接为例来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但并不作为限定。
测试仪12可以为射频仪综测器,例如为CMW100型号的射频仪综测器。测试仪12上设有多个端口,通过端口与待测设备的连接,测试仪12就可以连接多个待测设备,并对连接的多个待测设备依次进行射频测试,以确定待测设备的与射频相关的功能是否正常。其中,后续叙述中提到的测试可以是指代本实施例中的射频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仪12的端口数量会限制连接的待测设备的数量,从而在不更换待测设备的情况限制了一次测试的待测设备的数量,例如,某些测试仪12的具有两个端口(双通道),这样就导致该测试仪12只能够连接一个待测设备,使得该测试仪12每次只能对一个待测设备进行测试,且一旦测试完成就需要更换设待测设备,测试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可以通过测试仪12连接功分器来进行扩容,这样测试仪12就可以通过功分器来连接更多的待测设备,实现了在不更换待测设备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性的对更多的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可以理解到,测试仪12为射频仪综测器并进行测试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而已,并不作为本实施例的限定。例如,测试仪12还可以为:线路测试仪、数字传输性能检测仪、WAN规程分析仪、LAN规程分析仪或光信号分析仪等,以实现对待测设备的其它方面的性能进行测试。
也可以理解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待测设备可以为通信领域中常规的通信设备,例如,待测设备可以为AP(英文:Access Point;简称:访问接入点)、AC(英文:AccessController;简称:无线访问控制权)、交换器、路由器、网关、网桥等设备。
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每个控制设备100均通过交换机11连接测试仪12的同时,每个控制设备100还可以与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以实现在测试前为连接的待测设备配置测试所需的相关程序,或实现在待测设备测试的过程中与待测设备进行通信,以获知待测设备的测试进程。
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设备101和第二控制设备102可以为该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的任意两个设备。若该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的数量为大于2个,则该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除第一控制设备101和第二控制设备102外,还可以包括其它控制设备103。
相应的,在控制设备10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的情况下,待测设备的数量也相应的为至少两个,即至少两个待测设备的数量与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的数量相同,以使每个控制设备100均能够对应的控制测试仪12对每个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其中,第一待测设备和第二待测设备可以为该至少两个待测设备中的任意两个设备,若该至少两个待测设备的数量为大于2个,则该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除第一待测设备和第二待测设备外,也还可以包括其它待测设备。
可以理解到的是,在一些情况下,例如,每个待测设备都需要被测试,那么第一待测设备和第二待测设备可以为不同的待测设备。但在一些另情况下,例如,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需要对一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并通过再次测试来校验前一次的测试结果,那么第一待测设备和第二待测设备可以为同一待测设备。
如图2所示,控制设备100可以包括:存储器110、通信接口120、总线130和处理器140。其中,处理器140、通信接口120和存储器110通过总线130连接。
处理器140用于执行存储器110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图2所示的控制设备100的组件和结构只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根据需要,控制设备100也可以具有其他组件和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10可以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memory;简称: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本实施例中,存储器110存储了处理器140执行设备的测试方法所需要的程序。
本实施例中的总线130可以是ISA总线(英文: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工业标准体系结构)、PCI总线(英文: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或EISA总线(英文: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扩展工业标准结构)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2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实施例中的处理器140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4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该处理器14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英文: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简称:DSP)、或是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是现成可编程门阵列(英文: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
本发明实施例任意实施例揭示的流程或定义的装置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40中,或者由处理器140实现。处理器140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通过总线130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10中的程序后,处理器140通过总线130控制通信接口120则可以执行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系统10中第一控制设备101和第二控制设备102在本实施例中所实现的功能或作用,将在后续的实施进行详细的描述,此处为避免累述,就不再详细说明。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以下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测试方法中,该设备的测试方法应用于测试系统10,该设备的测试方法可以从第一控制设备101和第二控制设备102的角度进行描述,且该设备的测试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0和步骤S200。
步骤S100:在所述第一控制设备确定所述测试仪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时,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
步骤S200: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根据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下面将结合图1-图5对本申请的方案中的各个步骤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步骤S100之前,每个控制设备100可以先对所连接的待测设备进行配置,使得待测设备满足测试测试的要求。以及,每个控制设备100还需要确定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的先后顺序,以使每个控制设备100都能够有序的依次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可选地,作为确定先后顺序的第一种方式。
每个控制设备100的每个测试人员在确认待测设备的配置完成,一切准备就绪,并可以开始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时,每个测试人员可以在每个控制设备100上执行确认操作,以使每个控制设备100基于获得的确认操作而确认需要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
然后,每个控制设备100确认需要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的确认时刻均可以通过交换机11而被发送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的其它控制设备100,这样每个控制设备100都可以获得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的其它每个控制设备100发送的每个确认时刻。故每个控制设备100可以以获得每个确认时刻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生成控制顺序表,该控制顺序表则包括了该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控制测试仪12的控制顺序表。
假设,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为5个,分别为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在开始测试前,该5个控制设备100中有4个控制设备100分别为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和控制设备D确认了需要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且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和控制设备D的确认时刻的由先到后顺序依次为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D、控制设备C和控制设备A。
那么,通过控制设备A将自身的确认时刻发送到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控制设备B将自身的确认时刻发送到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控制设备C将自身的确认时刻发送到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以及控制设备D将自身的发送到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和控制设备E。这样,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中生成的控制顺序表所包括的控制顺序表则为:
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D→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A。
可以理解到,由于控制设备E还未确认,则控制顺序表中并不包括控制设备E。但若控制设备E确认了需要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则该控制设备E的控制顺序表则为最后一个,并且控制设备E将自身的确认时刻分别发送给控制设备A至控制设备D后,控制设备A至控制设备E中生成的控制顺序表所包括的控制顺序表则被更新为:
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D→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E。
可选地,作为确定先后顺序的第二种方式。
测试人员可以在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选择任意一个控制设备100来进行设置控制顺序表的设置操作。这样该任意一个控制设备100响应该设置操作则可以生成该控制顺序表。然后,该任意一个控制设备100就可以自动的或者在测试人员的控制下,将该控制顺序表发送给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的其它控制设备100,以使每个控制设备100都具有该控制顺序表。
假设,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也为5个,也分别为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在开始测试前,测试人员在控制设备B上设置了控制顺序表所包括的控制顺序表为:
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D→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E。
那么,控制设备B将该控制顺序表发送给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D和控制设备E,使得控制设备A至控制设备E均具有了该控制顺序表。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确定当前是哪一个设备在对测试仪12进行控制,控制顺序表不仅包括控制顺序表,控制顺序表还可以包括每个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
其中,若以前述的第一种方式生成该控制顺序表,那么每个控制设备100在生成每个控制顺序表时,每个控制设备100则可以根据预设程序在每个控制顺序表中对应生成每个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
若以前述的第二种方式生成该控制顺序表,那么该测试人员控制的该任意一个控制设备100在生成控制顺序表时,该任意一个控制设备100则也可以根据预设程序在控制顺序表中对应生成每个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
可以理解到,无论是第一种方式还是第二种方式,由于此时测试还未开始进行,那么该控制顺序表中每个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为未控制状态。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种方式的情况下,生成的控制顺序表可以为共享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以便在测试的过程中每个控制设备100的控制顺序表能够保持内容上的同步。在第二种方式的情况下,生成的控制顺序表不仅可以采用以共享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以便在测试的过程中每个控制设备100的控制顺序表能够保持内容上的同步;生成的控制顺序表还可以仅存储在控制测试仪12开始测试的控制设备100和测试过程中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的每个控制设备100上,即每个控制设备100在控制测试仪12测试完成后,每个控制设备100将控制顺序表更新并发送至下一个可以控制测试仪12的下一个控制设备100的同时,每个控制设备100还将自身存储的控制顺序表删除。
继续前述的假设,生成的控制顺序表的详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
PCID:B:State=idle;
PCID:D:State=idle;
PCID:C:State=idle;
PCID:A:State=idle;
PCID:E:State=idle。
其中,控制顺序表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为:PCID:B、PCID:D、PCID:C、PCID:A和PCID:E,其可以表示控制顺序表为:控制设备B→控制设备D→控制设备C→控制设备A→控制设备E。以及,控制顺序表中的State=idle则可以表示每个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均为未控制状态。但在后续的测试过程中,哪一个控制设备100正在控制测试仪12,那么该控制顺序表中该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则可以被更新为控制状态。
本实施例中,关于如何将每个控制设备100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未控制状态更新为控制状态,将在后续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控制顺序表确定之后,那么该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每个控制设备100则可以按照控制顺序表中的控制顺序表依次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并且每个控制设备100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完成后,每个控制设备100则可以将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按控制顺序表,转交给下一个需要控制该测试仪12的控制设备100。
继续前述的假设,控制设备C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c完成测试后,控制设备C便可以将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转交给控制设备A,使得控制设备A继续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a进行测试。
可选地,测试人员没有控制结束该测试前,测试还可以轮训进行。即在控制设备100为控制顺序表中的最后一个测试的控制设备100时,若该控制设备100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完成后,该控制设备100可以将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按控制顺序表转交给控制顺序表中位于该最后一个测试的控制设备100之前且处于控制顺序中起始位置的控制设备100。
继续前述的假设,控制设备E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e完成测试后,控制设备E便可以将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转交给控制设备B,使得控制设备B继续控制测试仪12对新的待测设备b进行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确定先后顺序的第二种方式为测试人员所设置的控制顺序表。为保证测试在后续测试的效率,后续执行的控制顺序表可以以已经确认需要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的控制设备100的控制顺序表为准。即若在该控制顺序表的控制设备100中有某一个控制设备100未确认需要控制测试仪12进行测试,在后续的测试开始时,该未确认的某一个控制设备100可以将自己还未确认告知其余已经确认的控制设备100。这样,在后续测试的过程中,当按测试人员所设置的控制顺序表将需要控制权交转到该控制设备100时,由于该未确认的某一个控制设备100之前告知过其余已经确认的控制设备100,那么该转交控制权的控制设备100就能够确认不将控制权转交给该未确认的某一个控制设备100,而跳过该未确认的某一个控制设备100将控制权转交给下一个已经确认的控制设备100。
本实施例中,关于控制权的交接,将在后续进行详细的说明。
那么,随着测试的进行,控制权则可以转交到第一控制设备101,使得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控制测试仪12对第一待测设备进行测试。或者,在刚开始测试时,第一控制设备101作为控制顺序表中第一个开始测试的控制设备100,则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直接拥有控制权,故也可以控制测试仪12对第一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测试的过程中,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对第一待测设备或测试仪12进行实时通信监测,以便于第一待测设备在测试完成时,第一控制设备101能够通过与第一待测设备或测试仪12的实时通信获知对第一待测设备测试已经完成。
以下将结合第一控制设备101对该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执行来描述步骤S100的实现过程。请参阅所示,图4示出了第一控制设备101对该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执行,即步骤S100可以包括:步骤S101和步骤S102。
步骤S101:所述第一控制设备获得控制顺序表,其中,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包括所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控制所述测试仪的先后控制顺序。
步骤S102:所述第一控制设备将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所述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
当第一控制设备101确定测试仪12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之后,对应的,第一控制设备101执行步骤S101。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在指定的储存区域中读取预设的该控制顺序表。
可以理解到的是,该控制顺序表即为前述的控制顺序表,为便于与区分每个控制设备100中的存储的该控制顺序表,故可以将设置在第一控制设备101中的控制顺序表命名为控制顺序表,以及还可以将设置在第二控制设备102中的控制顺序表命名为第二控制顺序表。需要理解的是,命名为控制顺序表和第二控制顺序表并不是为表明控制顺序表和第二控制顺序表的本质有所不同,而是为了便于能够进行准确的区分,以避免出现歧义。
当第一控制设备101获得控制顺序表之后,对应的,第一控制设备101执行步骤S102。由于第一控制设备101已经控制测试仪12对第一待测设备进行了测试,那么在第一控制设备101的控制顺序表中,该第一控制设备101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可以为正在控制状态。这样,第一控制设备101通过对控制顺序表中第一控制设备101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为正在控制状态进行分析,第一控制设备101就可以确定当前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为自己。但由于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已经完成,那么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再确定需要将自己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转交给下一个设备。
作为将控制权转交给下一个设备的一种可选地的实现方式,第一控制设备101根据控制顺序表中的控制顺序,可以判断第一控制设备101是否为控制顺序表中最后一个控制所述测试仪12的设备。
若否,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确定此时无需进行轮训,故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将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101控制更新为在第一控制设备101之后且相邻的第二控制设备102控制。
若是,第一控制设备101则可以确定此时需要进行轮训,故第一控制设备101也可以将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101控制更新为在第一控制设备101之前且处于控制顺序中起始位置的第二控制设备102控制。
详细的,无论是判断为是还是为否,第一控制设备101将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101控制更新为第二控制设备102控制,即可以为:第一控制设备101将第一控制设备101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控制状态更新为未控制状态,以及再将第二控制设备102的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未控制状态更新为控制状态。
继续前述的假设,控制设备C作为第一控制设备101,那么控制设备C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c测试的过程中,控制设备C中的控制顺序表可以为:
PCID:B:State=idle;
PCID:D:State=idle;
PCID:C:State=run;
PCID:A:State=idle;
PCID:E:State=idle。
其中,控制顺序表中的PCID:C:State=run则可以表示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为控制设备C正在控制的状态。
那么,控制设备C确定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c测试完成后,控制设备C则可以将控制顺序表更新为:
PCID:B:State=idle;
PCID:D:State=idle;
PCID:C:State=idle;
PCID:A:State=run;
PCID:E:State=idle。
其中,PCID:A:State=run则可以表示对测试仪12的当前控制状态为控制设备A可以控制的状态。
这样,便实现了控制设备C便将自身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转交给下一个的控制设备A。
请参阅图5,以下将结合第二控制设备102对该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执行来描述步骤S200的实现过程。其中,图5示出了第二控制设备102对该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流程执行,即步骤S200可以包括:步骤S201和步骤S202。
步骤S201:所述第二控制设备通过所述网络对所述第一控制设备中的所述控制顺序表中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进行监测。
步骤S202:在所述第二控制设备确定对所述测试仪的控制状态为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时,所述第二控制设备控制所述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步骤S201之前,每个控制设备100都可以先判断自己是否已确定需要控制测试仪12对每个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然后每个控制设备100才有必要确认控制权是否转交给了自己。例如,若控制设备100的测试人员未在该控制设备100上执行过确认操作,那么控制设备100相应的可以确认不需要控制测试仪12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进而该控制设备100则无需去确认自己是否拥有控制权。
相应的,第二控制设备102也可以判断自己之前是否已确定需要控制测试仪12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若否,那么第二控制设备102则确定无需控制测试仪12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然则第二控制设备102也无需去确认自己是否拥有控制权。
若是,那么第二控制设备102则确定需要控制测试仪12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然则第二控制设备102则需要去确认自己是否拥有控制权。
在第二控制设备102则需要去确认自己是否拥有控制权的过程中,对应的,第二控制设备102则可以执行步骤S201。本实施例中,在拥有对测试仪12的控制权的每个控制设备100控制测试仪12对每个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的过程中,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的其它控制设备100均可以对拥有控制权的每个控制设备100进行监测。相应的,在第一控制设备101控制测试仪12对第一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的过程中,由于控制顺序表为共享文件,那么至少两个控制设备100中余下的包含第二控制设备102在内的每个控制设备100均可以通过交换机,对第一控制设备101中的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进行监测。
可以理解到,每个控制设备100通过交换机11对第一控制设备101中的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进行监测的详细流程大致相同,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将以第二控制设备102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第二控制设备102对第一控制设备101中的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进行监测后,对应的,第二控制设备102则可以执行步骤S202。如前所述,在第一控制设备101将控制顺序表中对测试仪12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101控制更新为第二控制设备102控制,相应的,第二控制设备102就可以监测到该控制状态为下一个设备控制。那么,在第二控制设备102在监测到控制状态更新为下一个设备控制时,第二控制设备102就需要确定该下一个设备是否为自己,即确定第一控制设备101是否将控制权交给了自己。故第二控制设备102通过监测,可以判断控制顺序表中该下一个设备控制所对应的下一个设备的ID是否为自己的ID相同。
若否,则第二控制设备102则继续保持对第一控制设备101中控制顺序表的监测。
若是,则第二控制设备102确定下一个控制述测试仪12的控制设备100为第二控制设备102,即确定第一控制设备101将控制权交给了自己。
可以理解到,第二控制设备102无论判断为否,还是判断为是,为便于控制权能够正确的转交,第二控制设备102根据对第一控制设备101中控制顺序表的监测,而可以将自身存储的控制顺序表更新为与第一控制设备101中的控制顺序表匹配。
继续前述的假设,控制设备A作为第二控制设备102,那么控制设备C将控制顺序表更新后,控制设备A基于对控制设备C的监测,可以将控制设备A中存储的控制顺序表更新为与控制设备C中存储的控制顺序表匹配的:
PCID:B:State=idle;
PCID:D:State=idle;
PCID:C:State=idle;
PCID:A:State=run;
PCID:E:State=idle。
当第二控制设备102确定下一个控制述测试仪12的控制设备100为第二控制设备102时,相应的,第二控制设备102则可以控制测试仪12对与第二控制设备102连接的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作为本实施例中一种可选地实现方式,第二控制设备102确定自己是否获得控制权的方式,除了前述所采用的第二控制设备102对第一控制设备101进行监测的方式外,第二控制设备102确定自己是否获得控制权的方式还可以为采用第一控制设备101告知的方式。
详细的,在步骤S100执行完成之后,以及在步骤S200开始执行之前,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将该更新了控制状态的控制顺序表通过交换机11发送到至少两个控制设备中除该第一控制设备101外但包含第二控制设备102在内的其它控制设备100。相应的,第二控制设备102就能够通过获得的该控制顺序表来将自身存储的控制顺序表更新,并基于对该获得的控制顺序表进行解析而确定控制权转交给了自己。
当然,在第二控制设备102确定自己是否获得控制权的方式可以为采用第一控制设备101告知的情况下,控制顺序表还可以为一张,即第一控制设备101可以将该更新了控制状态的控制顺序表通过交换机11发送到第二控制设备102后,第一控制设备101便可以将该更新了控制状态的控制顺序表删除。第四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被计算机读取并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设备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具体地,该存储介质能够为通用的存储介质,如移动磁盘、硬盘等,该存储介质上的程序代码被运行时,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的设备的测试方法,从而解决测试仪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程序代码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的测试方法、测试系统、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设备的测试方法应用于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包括:测试仪,与测试仪通过网络连接的至少两个控制设备,至少两个控制设备包括:第一控制设备和第二控制设备,方法包括:在第一控制设备确定测试仪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时,第一控制设备将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第二控制设备根据测试仪的控制状态控制测试仪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由于在第一控制设备对第一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第一控制设备可以将对测试仪的控制状态由第一控制设备控制更新为第二控制设备控制,使得第二控制设备能够继续控制测试仪在第一待测设备测试完成后不间断的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故实现了测试人员将测试完成的第一待测设备更换时,测试仪也能够继续对第二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即设备更换并不会影响测试仪的测试,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测试仪的测试效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