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73453B -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73453B
CN109373453B CN201811542545.XA CN201811542545A CN109373453B CN 109373453 B CN109373453 B CN 109373453B CN 201811542545 A CN201811542545 A CN 201811542545A CN 109373453 B CN109373453 B CN 1093734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ort
heat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nt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425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73453A (zh
Inventor
曾凡卓
秦自强
胡乾龙
钟杭
郭锦
马定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154254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734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73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73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73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73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4Heater, e.g. gas burner, electric air heater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用于为所述储热装置提供热量。所述空调系统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装置,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热水加热,进而为采暖端供暖,从而实现在在除霜的同时不降低供暖效率,提高用户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冬天工作时,冷媒在室内机释放热量,在室外机吸收热量。室外机由于设置在室外,冬天室外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易附着在室外机换热器上形成水珠,进而形成霜层。随着霜层的形成,空调器的制热能力下降,导致采暖端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因此,传统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会定期开启除霜模式,令冷媒逆向循环,冷媒在室外机换热器释放热量并进行除霜,在室内机吸收热量,最终返回压缩机。
然而,传统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存在一个问题:在开启除霜模式时,传统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由于冷媒逆向循环,导致冷媒在室内机吸收了大量热量,室内机是用于室内供暖的,这会导致供暖系统在除霜时采暖端温度降低,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方案中传统热泵空调功能系统在除霜时冷媒逆向循环,导致采暖端温度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
压缩机;
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室内换热器还与采暖端通过水路管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通过冷媒管道中的冷媒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处放热,为所述采暖端提供热量以实现供暖;
太阳能集热装置,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处于节能模式时,为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冷媒提供热量,使得所述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冷媒完成制热循环;
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还与所述采暖端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化霜模式时,为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冷媒提供热量,使得所述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中的冷媒完成制热循环的同时,为所述采暖端提供热量以实现供暖。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系统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装置,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储热装置中的热水加热,进而为采暖端供暖,从而实现在除霜的同时不降低供暖效率,提高用户舒适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前述内容提及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
判断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
若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空调系统进入化霜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供暖。
若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判断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空调系统进入制热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供暖。
若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确定所述储热水箱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至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温度范围内,控制所述空调系统进入节能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供暖。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在储热水箱内置入温度检测装置,以检测储热水箱内循环水的温度值,进一步地,依据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的大小,控制所述空调系统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所述空调系统的制热效率,且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中储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中太阳能集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子步骤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子步骤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子步骤的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压缩机
100空调系统
110第一接口
120第二接口
20室外换热器
200采暖端
210第三接口
220第四接口
30室内换热器
310第五接口
320第六接口
330第七接口
340第八接口
40太阳能集热装置
400储热装置
410储热水箱
411水箱内胆
412外盘管
413第一出口
414第二出口
415温度检测装置
420太阳能集热板
430内盘管
440第一水泵
450第一太阳能水路管道
460第二太阳能水路管道
50四通阀
510第一阀口
520第二阀口
530第三阀口
540第四阀口
610第一三通阀
611第五阀口
612第六阀口
613第七阀口
620第二三通阀
621第八阀口
622第九阀口
623第十阀口
710第一膨胀阀
711第一端口
712第二端口
720第二膨胀阀
721第三端口
722第四端口
800水路循环单元
810进水口
820出水口
830第二水泵
840第三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100与控制方法。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100的应用场景为冬季。所述空调系统100与所述采暖端200连接,用于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100不仅限应用于家用型空调的空调系统100。任何类型的空调系统100均可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所有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20、室内换热器30和太阳能集热装置40。
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30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30还与所述采暖端200通过水路管路连接。
可选的,所述室外换热器20为翅片管式换热器。可选的,所述室内换热器30为板式换热器。
具体地,所述空调系统100具有三个模式:制热模式、节能模式和除霜模式。
当外部环境温度适中,阳光不足时,所述空调系统100开启所述制热模式。所述制热模式是常规的空调制热工作模式。当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制热模式时,从所述压缩机10释放的高温气态的冷媒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0液化放热,生成低温液态的冷媒并释放大量的热量,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进一步地,所述低温液态的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20,吸收室外空气中的热量,汽化生成高温气态的冷媒,返回所述压缩机10继续循环。
当外部环境温度较低,但阳光充足时,所述空调系统100开启所述节能模式。当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节能模式时,从所述压缩机10释放的高温气态冷媒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0液化放热,生成低温液态冷媒并释放大量的热量,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进一步地,所述低温液态冷媒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吸收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热量,汽化生成高温气态的冷媒,返回所述压缩机10继续循环。
当所述空调系统100的所述室外换热器20结霜严重,需要化霜,且阳光充足时,所述空调系统100开启所述化霜模式。当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化霜模式时,从压缩机10释放的高温的气态冷媒在所述室外换热器20液化放热,生成低温液态的冷媒并释放大量的热量。放热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用于融化所述室外换热器20表面的霜层。进一步地,所述低温液态的冷媒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吸收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热量,汽化生成高温气态的冷媒,返回所述压缩机10继续循环。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盛放有储热介质。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采集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加热所述储热介质。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100通过设置太阳能集热装置40,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热水加热,进而为采暖端200供暖,从而实现在除霜的同时不降低供暖效率,提高用户舒适性。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包括储热装置400,所述储热装置400可以为一个储热水箱410。所述储热水箱410包括水箱内胆411和外盘管412。所述外盘管412套设于所述水箱内胆411。
所述水箱内胆411用于盛放循环水。所述外盘管412用于传输所述空调系统100中的冷媒。上述储热装置400可以高效存储热量,为所述空调系统100提供稳定热源,成本低且便于实施。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还包括太阳能集热板420和内盘管430。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内盘管430与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还用于将热能传递至导热介质。所述内盘管430设置于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用于盛放所述导热介质。所述内盘管430还用于通过所述导热介质向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的所述循环水传输热量。
具体地,所述内盘管430弯曲盘旋设置于所述水箱内胆411中。所述内盘管430中空。所述内盘管430盛放的所述导热介质可以为水。如图4所示,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还包括第一水泵440。所述第一水泵440用于将所述导热介质传输至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还包括第一太阳能水路管道450和第二太阳能水路管道460。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和所述内盘管430通过所述第一太阳能水路管道450和所述第二太阳能水路管道460连接,用于所述导热介质实现循环传热。所述导热介质在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中加热,通过所述第一太阳能水路管道450传输至所述内盘管430,以使所述内盘管430通过所述导热介质向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的所述循环水传输热量。在所述内盘管430通过所述导热介质向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的所述循环水传输热量后,所述导热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水泵440,经所述第二太阳能水路管道460返回至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继续加热,持续循环。
上述太阳能集热板420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为所述储热水箱410提供热量,进一步为所述空调系统100提供供暖热源,绿色环保,节省了电力资源。
请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四通阀50、第一三通阀610和第二三通阀620。所述四通阀5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之间。所述第一三通阀6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2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之间。所述第二三通阀6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之间。
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膨胀阀710和第二膨胀阀720。所述第一膨胀阀7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61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之间。所述第二膨胀阀7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61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之间。
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四通阀50包括第一阀口510、第二阀口520、第三阀口530和第四阀口540。所述第一三通阀610包括第五阀口611、第六阀口612和第七阀口613。所述第二三通阀620包括第八阀口621、第九阀口622和第十阀口623。
上述四通阀50、第一三通阀610和第二三通阀620分别设置有多个阀口,便于所述空调系统100切换多个工作模式,操作难度低,用户只需控制不同阀口的开关即可实现工作模式的调整,安全可靠。
所述第一膨胀阀710包括第一端口711和第二端口712。所述第二膨胀阀720包括第三端口721和第四端口722。
所述第一膨胀阀710和第二膨胀阀720用于冷媒的节流降压,同时可以调节所述冷媒的流量,防止所述空调系统100过热,维系所述空调系统100运行稳定。
所述压缩机10包括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120。所述室外换热器20包括第三接口210和第四接口220。所述室内换热器30包括第五接口310、第六接口320、第七接口330和第八接口340。
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一接口1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二阀口520与所述第五接口3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九阀口622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四阀口540与所述第三接口2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五阀口611与所述第四接口2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七阀口613与所述第三端口721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六阀口612与所述第一端口711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八阀口621与所述第二接口1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十阀口623与所述外盘管412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端口712与所述第六接口3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第四端口722与所述外盘管412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水路循环单元800。所述水路循环单元800包括进水口810和出水口820。所述进水口810与所述第七接口33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820与所述第八接口34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820还与所述采暖端200连接。
具体地,当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制热模式和所述节能模式时,所述进水口810流入冷水或常温水,通过水路管道流入所述第七接口330,通过所述室内换热器30与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30的高温冷媒换热,变为热水。热水从所述第八接口340流出,通过水路管道输送至所述出水口820,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所述采暖端200可以为家庭常用的暖气片。所述水路循环单元800还包括第二水泵830,所述第二水泵830设置于所述进水口810和所述第七接口330之间的水路管道上。所述第二水泵830用于将所述进水口810的冷水或常温水传输至所述室内换热器30。
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储热水箱410还包括开设在所述水箱内胆411侧壁的第一出口413和第二出口414。所述进水口810与所述第一出口413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820与所述第二出口414通过水路管道连接。
具体地,当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节能模式和所述除霜模式时,经所述进水口810流入的冷水或常温水通过所述第一出口413流入所述储热水箱410,被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加热,作为所述循环水。当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除霜模式时,由于冷媒循环释放的热量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冷媒无法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30,所述采暖端200缺少热源。此时,所述储热水箱410中的所述循环水经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加热后,通过所述第二出口414流入所述出水口820,为所述采暖端200持续供暖。所述水路循环单元800还包括第三水泵840,所述第三水泵840设置于所述进水口810和所述第一出口413之间的水路管道上。所述第三水泵840用于将所述进水口810的冷水或常温水传输至所述储热水箱410。
上述水路循环单元800通过与所述储热水箱410协同工作,实现在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节能模式时,为所述采暖端200循环供暖,节省能源,降低供暖成本。在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除霜模式时,在不影响所述室外换热器20的除霜过程中持续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提高用户舒适性。
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储热水箱41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415。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15固定设置于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用于检测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通过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15,用户可以根据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切换所述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模式,且可以监控所述空调系统100的工作状态,直观简便。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替换为燃气炉,实现与燃气供暖系统的无缝对接,对使用传统燃气供暖系统的老房区的升级改造提供便利。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并不限制执行主体。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与所述空调系统100连接的控制器。所述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0至步骤S600:
S100,控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15检测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
具体地,所述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15检测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并将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S200,判断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
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可以由用户自行预先设置。
S300,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化霜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具体地,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可以确定室外阳光较为充足,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采集了较多的太阳能,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较高。进一步地,所述储热水箱410内存储的热量足以在用于室外换热器20化霜的同时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此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化霜模式。
S400,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判断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
具体地,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可以确定室外阳光不佳,所述储热水箱410内存储的热量不足以在用于室外换热器20化霜的同时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所述控制器继续判断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可以由用户自行预先设置。
S500,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制热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具体地,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可以确定室外阳光极差,且室外温度较低。进一步地,所述储热水箱410内存储的热量无法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此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制热模式,所述空调系统100通过冷媒循环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所述储热水箱410不参与供暖。
S600,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确定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至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温度范围内,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节能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具体地,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可以确定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至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温度范围内,进而可以确定室外阳光一般。进一步地,所述储热水箱410内存储的热量仅可以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但不足以为所述室外换热器20化霜。此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制热模式,所述空调系统100通过所述储热水箱410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上述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通过检测储热水箱410内循环水的温度值,依据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的大小,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不同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所述空调系统100的制热效率,且节省能源。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0包括如下步骤310至步骤340:
S310,控制所述的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控制所述第二阀口520与所述第三阀口530之间连通。
S320,控制所述第五阀口611和所述第七阀口613开启,控制所述第六阀口612关闭。
S330,控制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十阀口623开启,控制所述第九阀口622关闭。
S340,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外换热器20放热并融化所述室外换热器20表面的霜层,经所述储热水箱41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完成制热循环。
具体地,此时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除霜模式,高温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压缩机10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四通阀50流入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所述室外换热器20与室外空气换热,液化释放大量热量,融化所述室外换热器20表面的霜层,生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所述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所述第一三通阀610流入所述第二膨胀阀720,经所述第二膨胀阀720减压为低温的液态冷媒。所述低温的液态冷媒流入所述储热水箱41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内的高温循环水换热,汽化吸收大量热量,生成高温的气态冷媒。所述高温的气态冷媒流出所述外盘管412,经所述第二三通阀620返回所述压缩机10。所述储热水箱410内的高温循环水经所述第二出口414流入所述出水口820,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00包括如下步骤510至步骤540:
S510,控制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二阀口520之间连通,控制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
S520,控制所述第五阀口611和所述第六阀口612开启,控制所述第七阀口613关闭。
S530,控制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九阀口622开启,控制所述第十阀口623关闭。
S540,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内换热器30放热,经所述室外换热器2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完成制热循环。
具体地,此时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制热模式,高温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压缩机10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四通阀50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30,通过所述室内换热器30,与经所述进水口810流入的冷水或常温水换热,液化释放大量热量,生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并为所述采暖端200供暖。所述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所述第一膨胀阀710减压为低温的液态冷媒。所述低温的液态冷媒经所述第一三通阀610流入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所述室外换热器20与室外空气换热,汽化吸收大量热量,生成高温的气态冷媒。所述高温的气态冷媒流入所述四通阀50,经所述第二三通阀620返回所述压缩机10。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00包括如下步骤610至步骤640:
S610,控制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二阀口520之间连通,控制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
S620,控制所述第六阀口612和所述第七阀口613开启,控制所述第五阀口611关闭。
S630,控制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十阀口623开启,控制所述第九阀口622关闭。
S640,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内换热器30放热,经所述储热水箱41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完成制热循环。
具体地,此时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所述节能模式,高温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压缩机10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所述四通阀50流入所述室内换热器30,通过所述室内换热器30,与经所述进水口810流入的冷水或常温水换热,液化释放大量热量,生成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所述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所述第一膨胀阀710减压为低温的液态冷媒。所述低温的液态冷媒经所述第一三通阀610和所述第二膨胀阀720流入所述储热水箱41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内的高温循环水换热,汽化吸收大量热量,生成高温的气态冷媒。所述高温的气态冷媒流出所述外盘管412,经所述第二三通阀620返回所述压缩机10。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手动切换所述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用户可以依据时间预设所述空调系统100的工作模式。例如,在上午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执行节能模式,在中午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执行除霜模式,在晚上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执行制热模式。
上述空调系统100的控制方法,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四通阀50、第一三通阀610和第二三通阀620的不同阀口的开启和/或关闭,使得所述空调系统100可以灵活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提供用户供暖的便利性,提供用户舒适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0);
室外换热器(20),与所述压缩机(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室内换热器(30),所述室内换热器(30)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3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室内换热器(30)还与采暖端(200)通过水路管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30)用于在空调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时,通过冷媒管道中的冷媒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0)处放热,为所述采暖端(200)提供热量以实现供暖;
太阳能集热装置(40),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节能模式时,为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冷媒提供热量,使得所述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冷媒完成制热循环;
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还与所述采暖端(20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100)处于化霜模式时,为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冷媒提供热量,使得所述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冷媒完成制热循环的同时,为所述采暖端(200)提供热量以实现供暖;
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包括储热装置(400),所述储热装置(400)为一个储热水箱(410);
四通阀(5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0)之间;所述四通阀(50)包括第一阀口(510)、第二阀口(520)、第三阀口(530)和第四阀口(540);
第一三通阀(6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2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之间;所述第一三通阀(610)包括第五阀口(611)、第六阀口(612)和第七阀口(613);
第二三通阀(6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之间;所述第二三通阀(620)包括第八阀口(621)、第九阀口(622)和第十阀口(623);
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二阀口(520)之间连通,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所述第六阀口(612)和所述第七阀口(613)开启,所述第五阀口(611)关闭,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十阀口(623)开启,所述第九阀口(622)关闭,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内换热器(30)放热,经所述储热水箱(41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而使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所述节能模式时,为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冷媒提供热量,使得所述进入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中的冷媒完成制热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水箱(410)包括:
水箱内胆(411),用于盛放循环水;
外盘管(412),套设于所述水箱内胆(411),用于传输所述空调系统(100)中的冷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40)还包括:
太阳能集热板(42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用于收集太阳能并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还用于将热能传递至导热介质,以为所述储热水箱(410)提供热量;
内盘管(430),与所述太阳能集热板(420)连接,所述内盘管(430)设置于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用于盛放所述导热介质,所述内盘管(430)还用于通过所述导热介质向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的所述循环水传输热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膨胀阀(7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610)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0)之间;
所述第一膨胀阀(710)包括第一端口(711)和第二端口(7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膨胀阀(7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于所述第一三通阀(610)与所述储热水箱(410)之间;
所述第二膨胀阀(720)包括第三端口(721)和第四端口(7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10)包括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120);
所述室外换热器(20)包括第三接口(210)和第四接口(220);
所述室内换热器(30)包括第五接口(310)、第六接口(320)、第七接口(330)和第八接口(340);
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一接口(1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二阀口(520)与所述第五接口(3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九阀口(622)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四阀口(540)与所述第三接口(21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五阀口(611)与所述第四接口(2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七阀口(613)与所述第三端口(721)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六阀口(612)与所述第一端口(711)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八阀口(621)与所述第二接口(1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十阀口(623)与所述外盘管(412)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二端口(712)与所述第六接口(320)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所述第四端口(722)与所述外盘管(412)通过冷媒管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路循环单元(800),包括进水口(810)和出水口(820);
所述进水口(810)与所述第七接口(33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820)与所述第八接口(340)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820)还与所述采暖端(200)连接;
所述储热水箱(410)还包括开设在所述水箱内胆(411)侧壁的第一出口(413)和第二出口(414),所述进水口(810)与所述第一出口(413)通过水路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820)与所述第二出口(414)通过水路管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水箱(410)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415),固定设置于所述水箱内胆(411)中,用于检测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
9.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415)检测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
判断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值;
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化霜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判断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制热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若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不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确定所述储热水箱(410)内所述循环水的温度值处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至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温度范围内,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节能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化霜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包括:
控制所述的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控制所述第二阀口(520)与所述第三阀口(530)之间连通;
控制所述第五阀口(611)和所述第七阀口(613)开启,控制所述第六阀口(612)关闭;
控制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十阀口(623)开启,控制所述第九阀口(622)关闭;
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外换热器(20)放热并融化所述室外换热器(20)表面的霜层,经所述储热水箱(41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完成制热循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制热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二阀口(520)之间连通,控制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
控制所述第五阀口(611)和所述第六阀口(612)开启,控制所述第七阀口(613)关闭;
控制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九阀口(622)开启,控制所述第十阀口(623)关闭;
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内换热器(30)放热,经所述室外换热器(2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完成制热循环。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系统(100)进入节能模式,并对所述采暖端(200)供暖,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阀口(510)与所述第二阀口(520)之间连通,控制所述第三阀口(530)与所述第四阀口(540)之间连通;
控制所述第六阀口(612)和所述第七阀口(613)开启,控制所述第五阀口(611)关闭;
控制所述第八阀口(621)和所述第十阀口(623)开启,控制所述第九阀口(622)关闭;
控制所述压缩机(10)排出冷媒,使得所述冷媒经所述室内换热器(30)放热,经所述储热水箱(410)吸热,最终返回所述压缩机(10)完成制热循环。
CN201811542545.XA 2018-12-17 2018-12-17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373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42545.XA CN109373453B (zh) 2018-12-17 2018-12-17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42545.XA CN109373453B (zh) 2018-12-17 2018-12-17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73453A CN109373453A (zh) 2019-02-22
CN109373453B true CN109373453B (zh) 2023-06-30

Family

ID=65374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42545.XA Active CN109373453B (zh) 2018-12-17 2018-12-17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734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6820B (zh) * 2022-08-22 2022-11-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节能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空调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48246U (zh) * 2012-04-26 2013-01-02 安徽尚格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空气双热源型热泵系统
CN202973693U (zh) * 2012-09-21 2013-06-0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除霜装置及循环能源中央空调热水系统
KR20160127455A (ko) * 2015-04-27 2016-11-04 주식회사 삼성그린택 태양열 제상구조의 히트펌프
CN108731084A (zh) * 2018-06-12 2018-11-02 天津大学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兼除霜系统
CN209197011U (zh) * 2018-12-17 2019-08-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48246U (zh) * 2012-04-26 2013-01-02 安徽尚格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空气双热源型热泵系统
CN202973693U (zh) * 2012-09-21 2013-06-05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除霜装置及循环能源中央空调热水系统
KR20160127455A (ko) * 2015-04-27 2016-11-04 주식회사 삼성그린택 태양열 제상구조의 히트펌프
CN108731084A (zh) * 2018-06-12 2018-11-02 天津大学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联合供暖兼除霜系统
CN209197011U (zh) * 2018-12-17 2019-08-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73453A (zh) 2019-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62473A (zh) 一种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207335020U (zh) 一种智能控制的恒温水空调
CN101210722A (zh) 三位一体的智能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KR20120021778A (ko) 히트펌프 및 히트펌프의 제어방법
CN103807939A (zh) 用户定时启动蓄冷蓄热四季不间断空调装置
CN101625180A (zh) 太阳能热风供暖制冷热水多用装置
CN209197011U (zh) 空调系统
US20120298204A1 (en) Energy sav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ing water
CN109373453B (zh) 空调系统与控制方法
CN201522132U (zh) 一种居家用移动式热水冷气机
CN107676858B (zh) 供热系统
CN201265981Y (zh) 柔性双级耦合相变蓄能化霜热泵热水装置
CN112082269A (zh) 一种直热空气能热水器
CN203757845U (zh) 并联式超导太阳能热泵热水洗浴采暖系统
CN105823152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47272U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卫生热水系统的复合系统
CN201145449Y (zh) 三位一体的智能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CN201463270U (zh) 分体式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CN108167989A (zh) 一种建筑屋顶隔层与地下室节能系统
CN2913926Y (zh) 气-电联动空调热水、供暖系统
CN100535553C (zh) 空气源冷热能机组
CN113357691A (zh) 一种空调、地暖、热水三合一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02305467A (zh) 蓄热热泵热水器装置
CN116499043A (zh) 一种空调与热泵热水器的耦合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6929902U (zh) 一种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