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59340B -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59340B
CN109359340B CN201811083944.4A CN201811083944A CN109359340B CN 109359340 B CN109359340 B CN 109359340B CN 201811083944 A CN201811083944 A CN 201811083944A CN 109359340 B CN109359340 B CN 1093593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force
aerodynamic force
determining
dyn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839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59340A (zh
Inventor
黄国君
杨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CAS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CAS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CAS,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echa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8110839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5934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59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59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59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59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建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其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高速列车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系统安装于牵引滑梁,所述动力学方程中包括参考点与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六分量坐标;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可以实现在动模型实验中对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

Description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列车模拟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当车速大于300km/h时,高速列车的气动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可超过85%。作为高速列车最重要的环境载荷之一,6分量气动(总)力包括各方向平动气动力及力矩是高速列车气动设计的最重要参数。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的动模型实验与静模型实验(风洞实验)相比,不仅可以模拟列车与空气和地面相对运动的稳态过程,而且可以模拟列车与隧道、列车交会等结构相对运动的瞬态过程,更为接近实际工况。
然而,现有技术中,在动模型实验中缺少高速动模型气动力测量的相关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可以实现在动模型实验中对高速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包括:
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其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高速列车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系统安装于牵引滑梁,所述动力学方程中包括参考点与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六分量坐标;
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
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动态特性之一:质量矩阵;
所述质量矩阵M为6×6阶对称矩阵,可分解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21
其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22
m为系统的质量;ai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向量,akak为其距离的平方(满足矢量求和约定);Jij为3×3阶对称系统惯性矩张量;δij为单位张量;εkij为顺序张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刚度矩阵K;
所述刚度矩阵K为6×6阶对称刚度矩阵:
K=K(1)+K(2)+Kc
其中,K(1)和K(2)为两个扩展天平的6×6阶对称刚度矩阵;Kc为采用双天平支撑的附加交叉6×6阶对称刚度矩阵,如果取箱梁的中心点为测点M,即l1=l2=l,当两个扩展天平具有相同的弹簧刚度:K(1)=K(2)=K(0,并且l远大于箱梁高度h时,Kc的非零分量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31
式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32
为扩展天平弹簧刚度K(0)的对应分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三个平动线加速度和三个转动角加速度对六分量气动力进行惯性补偿;
通过FFT低频滤波或小波分析分离高频轨道振动对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影响。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装置,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其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高速列车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系统安装于牵引滑梁,所述动力学方程中包括参考点与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六分量坐标;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动态特性之一:质量矩阵;
所述质量矩阵M为6×6阶对称矩阵,可分解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41
其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42
m为系统的质量;ai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向量,akak为其距离的平方(满足矢量求和约定);Jij为3×3阶对称系统惯性矩张量;δij为单位张量;εkij为顺序张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刚度矩阵K;
所述刚度矩阵K为6×6阶对称矩阵:
K=K(1)+K(2)+Kc
其中,K(1)和K(2)为两个扩展天平的6×6阶对称刚度矩阵;Kc为采用双天平支撑的附加交叉6×6阶对称刚度矩阵,如果取箱梁的中心点为测点M,即l1=l2=l,当两个扩展天平具有相同的弹簧刚度:K(1)=K(2)=K(0),并且l远大于箱梁高度h时,Kc的非零分量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51
式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52
为扩展天平弹簧刚度K(0)的对应分量。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六分量加速度包括:三个平动加速度和三个角加速度。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补偿和滤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三个平动加速度和三个转动角加速度对六分量气动力进行惯性补偿;通过FFT低频滤波或小波分析分离高频轨道振动对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案,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可以实现在动模型实验中对高速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应用场景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
图2为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模型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应用场景图,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安装于牵引滑梁,牵引滑梁沿着轨道滑行,同时存在一定的轨道不平顺等引起的振动,因此动模型测量结构体系构成一个在轨道上移动的刚体振子。X、Y和Z直角坐标系分别为固定的实验室直角坐标系、牵引滑块中某一参考点R为原点的牵引滑梁刚体直角坐标系以及以车模中某一测点M为原点的车模刚体直角坐标系。假设牵引滑梁和车模的振动为小幅振动(几何线性),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可得到车体相对于滑梁的粘弹性振动的动力学方程:
M·(XM-XR)+C·(XM-XR)+K·(XM-XR)=-M·XR+fa(XM,XM,XM,…)(1)
由上式可得: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71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72
其中,FsM为M点的合成支撑力6分量向量,由两个6分力测力传感器测得的各分力求合力并向M点取矩得到: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73
式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74
为第i个扩展天平测得的第j个支撑力或支撑力矩分量(车模坐标系统);li和hi为第i个扩展天平中的传感器中心与支撑点M的水平和垂直间距(扩展天平与支撑点M皆位于箱梁顶的中线上)如图2所示。
S102、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
根据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可同时确定车模振子的质量矩阵;
所述质量矩阵M为6×6阶对称矩阵,可分解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81
其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82
m为系统的质量;ai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向量,akak为其距离的平方(满足矢量求和约定);Jij为3×3阶对称系统惯性矩张量;δij为单位张量;εkij为顺序张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对质量矩阵进行标定,具体包括:
质量矩阵中的m可通过直接称重得到;也可与ai和Jij一起通过实验前的自由振动现场标定。此时牵引滑梁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动车模相对于牵引滑梁的小幅粘弹性振动,气动力可忽略不计,方程(2)只剩下支撑力和惯性力之间的平衡: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83
同步测量6分量的支撑力和6分量的加速度,由(4)式获得测点M的合成支撑力FsM,就可依据方程(5-6)反演出m、ai和Jij,进而获得质量矩阵的全部分量。
根据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可同时确定车模振子的刚度矩阵K;
所述刚度矩阵K为6×6阶对称矩阵:
K=K(1)+K(2)+Kc (7)
其中,K(1)和K(2)为两个扩展天平的6×6阶对称刚度矩阵;Kc为采用双天平支撑的附加交叉6×6阶对称刚度矩阵: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1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2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3
其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4
为第n个支撑点相对于测点M的位置向量;扩展天平刚度矩阵的分解: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5
如果取箱梁的中心点为测点M,即l1=l2=l,当两个扩展天平具有相同的弹簧刚度:K(1)=K(2)=K(0),并且l远大于箱梁高度h时,Kc的非零分量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6
式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097
为扩展天平弹簧刚度K(0)的对应分量。
S103、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
根据所述三个平动加速度和三个角加速度对六分量气动力进行惯性补偿;通过FFT低频滤波或小波分析分离高频轨道振动对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影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速列车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可以实现在动模型实验中对高速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
图3为本发明实施提供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具体包括:
构建模块301,用于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其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安装于牵引滑梁,所述动力学方程中包括参考点与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六分量坐标;
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
获取模块303,用于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302,还用于根据动力学方程的推导确定质量矩阵;
所述质量矩阵M为6×6阶对称矩阵,可分解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111
其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112
m为系统的质量;ai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向量,akak为其距离的平方(满足矢量求和约定);Jij为3×3阶对称系统惯性矩张量;δij为单位张量;εkij为顺序张量。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302,还用于根据动力学方程的推导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刚度矩阵K;
所述刚度矩阵K为6×6阶对称矩阵:
K=K(1)+K(2)+Kc
其中,K(1)和K(2)为两个扩展天平的6×6阶对称刚度矩阵;Kc为采用双天平支撑的附加交叉6×6阶对称刚度矩阵,如果取箱梁的中心点为测点M,即l1=l2=l,当两个扩展天平具有相同的弹簧刚度:K(1)=K(2)=K(0),并且l远大于箱梁高度h时,Kc的非零分量为: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113
式中
Figure GDA0002867098660000114
为扩展天平弹簧刚度K(0)的对应分量。
可选地,所述六分量加速度包括:三个平动加速度和三个角加速度。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补偿和滤波模块304,用于根据所述三个平动加速度和三个角加速度对六分量气动力进行补偿;通过FFT低频滤波或小波分析对六分量气动力进行惯性补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装置,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可以实现在动模型实验中对高速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高速列车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其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高速列车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系统安装于牵引滑梁,所述动力学方程中包括参考点与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六分量坐标;
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
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
其中,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动态特性之一:质量矩阵;
所述质量矩阵为:
Figure FDA0002708387390000011
其中,
Figure FDA0002708387390000012
m为系统的质量;ai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向量,akak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距离的平方;Jij为3×3阶对称系统惯性矩张量;δij为单位张量;εkij为顺序张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另一动态特性:刚度矩阵K;
所述刚度矩阵K为:
K=K(1)+K(2)+Kc
其中,K(1)和K(2)为两个扩展天平的刚度矩阵,Kc为采用双天平支撑的附加交叉刚度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六分量加速度包括:三个平动线加速度和三个转动角加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三个平动线加速度和三个转动角加速度对六分量气动力进行补偿;
通过FFT低频滤波或小波分析分离轨道高频振动对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影响。
5.一种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拉格朗尔力学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测量对象在轨道上滑行时车体相对于滑梁振动的粘弹性动力学方程,其中,所述测量对象包括:高速列车动模型和双扩展天平组成的测量结构系统安装于牵引滑梁,所述动力学方程中包括参考点与测量点在坐标系中的六分量坐标;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力学方程确定所述六分量惯性力、支撑力和气动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确定所述六分量气动力的惯性补偿规则;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六分量的支撑力、测量点的六分量加速度以及通过质量矩阵获取六分量惯性力,再通过与所述支撑力的叠加确定六分量气动力;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动态特性之一:质量矩阵;
所述质量矩阵为:
Figure FDA000270838739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2708387390000032
m为系统的质量;ai为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向量,akak测点与系统质心之间其距离的平方;Jij为3×3阶对称系统惯性矩张量;δij为单位张量;εkij为顺序张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动力学方程的建立过程确定动车模振子的刚度矩阵K;
所述刚度矩阵K为:
K=K(1)+K(2)+Kc
其中,K(1)和K(2)为两个扩展天平的刚度矩阵,Kc为采用双天平支撑的附加交叉刚度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六分量加速度包括:三个平动加速度和三个转动角加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补偿及滤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三个平动加速度对六分量稳态气动力进行补偿;通过FFT低频滤波或小波分析分离高频轨道振动对六分量气动力测量的影响。
CN201811083944.4A 2018-09-18 2018-09-18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93593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3944.4A CN109359340B (zh) 2018-09-18 2018-09-18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3944.4A CN109359340B (zh) 2018-09-18 2018-09-18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59340A CN109359340A (zh) 2019-02-19
CN109359340B true CN109359340B (zh) 2021-04-09

Family

ID=65350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3944.4A Active CN109359340B (zh) 2018-09-18 2018-09-18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593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9908B (zh) * 2020-06-16 2022-03-01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基于小波重构的天平动态特性补偿方法及装置
CN117565930B (zh) * 2024-01-16 2024-03-22 山西世恒铁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载式线路检查仪的高速列车会车识别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3933A (zh) * 2014-05-29 2014-11-0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环境下气动弹性力学特性分析方法
CN106441794A (zh) * 2016-11-28 2017-02-2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高速列车模型六分量气动力测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3933A (zh) * 2014-05-29 2014-11-0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环境下气动弹性力学特性分析方法
CN106441794A (zh) * 2016-11-28 2017-02-2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高速列车模型六分量气动力测量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定常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的安全性分析;刘玉标 等;《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0308;第75-81页 *
高速列车隧道通过中的气动效应动模型实验研究;宋军浩 等;《实验流体力学》;20171031;第39-4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59340A (zh) 201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0563B (zh) 航天器在轨微振动地面试验系统
Law et al. Moving force identification: optimal state estimation approach
Wu et al. Dyna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s to moving bodies using combined finite element and analytical methods
CN109359340B (zh) 高速列车动模型六分量气动力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Gašić et al. Consideration of moving oscillator problem in dynamic responses of bridge cranes
EP250886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inertia properties of a rigid body
CN101309824A (zh) 车轮轨道相互作用力评估
CN104006979A (zh) 转向架悬挂系统参数测试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Law et al. Study on different beam models in moving force identification
CN109606732A (zh) 一种高效的飞机质量特性测量方法
CN104296908A (zh) 三自由度气浮台干扰力矩组成测量装置
CN109573097A (zh) 一种低速飞行器气动参数车载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0672268B (zh) 一种小型飞行器的高精度质心惯量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N113740929B (zh) 一种空间惯性传感器的地面测试装置及方法
Uys et al.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moments of inertia for an off-road vehicle in a regular engineering laboratory
Ren et al. Correction of transducers mass effects from the measured frfs in hammer impact testing
CN112798089A (zh) 一种车辆的动态称重方法及动态称重装置
Mucchi et al. DETERMINING THE RIGID‐BODY INERTIA PROPERTIES OF CUMBERSOME SYSTEMS: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I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Zaman et al. Dynamic response of cable-stayed bridges to moving vehicles using the structural impedance method
JP6535208B2 (ja) 振動解析モデルの構造同定装置及びその同定方法
Barbin et al. Three-axis MEMS accelerometer for structural inspection
CN111209643B (zh) 一种确定轨道交通变流器转动惯量的方法及系统
CN112818288A (zh) 道路模拟试验机用悬浮隔振基础的参数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
Zhu et al. Study of space micro-vibration active isolation platform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
CN110725888B (zh) Imu杠杆减振装置及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8

Address after: 100190, No. 15 West Fourth Ri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pplicant after: CRRC QINGDAO SIF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0, No. 15 West Fourth Ring Road,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