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8313A -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8313A
CN109308313A CN201811092387.2A CN201811092387A CN109308313A CN 109308313 A CN109308313 A CN 109308313A CN 201811092387 A CN201811092387 A CN 201811092387A CN 109308313 A CN109308313 A CN 109308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cultural
grid
cultural resource
assig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923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金亮
索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filed Critical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ority to CN2018110923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083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08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83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是一种综合测算和评价文化资源的方法,结合大运河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源富集度这一新的角度,识别文化资源富集区,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区规划和选址前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Description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属于文化资源评价领域。
背景技术
文化资源的空间集聚是城乡规划、地理学、文化学科等学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资源富集区的识别对文化资源区的划定、合理配置文化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当代先进文化资源。建立大运河文化资源数据库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和综合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目前对于文化资源的评价已有诸多方法,但是由于标准不统一,而且对于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界定没有统一标准,评价方法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并不能适应城市规划研究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梳理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数据作为基础本底,提供一种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该方法的创新之处是利用面向公众服务的地理编码技术,识别文化资源空间位置,结合文化资料共同构建数据库,在数据提取和数据空间关联基础上,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赋分计算,通过核密度估计法(KDE)识别文化资源富集区域。该方法能够探索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域以及不同文化类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文化资源区,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区规划和选址前期的科学性。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用于识别大运河沿线的资源富集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梳理文化资源,将大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分为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当代先进文化资源三类;
步骤2,根据网络地图编码文化资源的具体空间位置,将所有文化资源落实至地理空间,转换为带有地理信息的矢量数据格式;
步骤3,根据研究区域精度要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规则网格;
步骤4,根据不同文化资源,对步骤3中的网格进行赋值,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文化资源在步骤2中以点形式落实至地理空间,若该文化资源落在某一网格内则将其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该网格,若该文化资源落在相邻网格的相交处则将其对应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网格中心与其距离较近的网格;
2)文化资源在步骤2中以线形式落实至地理空间,将该文化资源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与其相交的网格;
3)文化资源在步骤2中以面形式落实至地理空间,将该文化资源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与其相交且相交面积超过网格面积50%的网格;
步骤4,计算每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并将其空间连接到每个网格上,其中,第i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M为赋值给第i个网格的文化资源总数,为第m个文化资源赋给第i个网格的分值;
步骤5,根据核密度估计法,把每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连接到该网格的中心点上;
步骤6,将网格中心点上的核密度值内插成栅格数据,并叠加大运河沿线行政区划图,提取不同行政区内资源富集度核密度值中心强度随距离衰减的区域,将其定义为“资源富集区”,完成资源富集区识别。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步骤2中还包括将所有文化资源落实至地理空间,转换为带有地理信息的矢量数据格式后,进行地理空间配准和校正,通过地理数据库形式进行分类存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步骤4中各类文化资源的分值分别为:传统文化资源类700分,革命文化资源类200分,当代先进文化资源类100分;每个文化资源的分值为其所在类别总分除以该类别中文化资源数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步骤4中若该文化资源距离大运河小于200米则距离系数为0.6,若该文化资源距离大运河为200至500米则距离系数为0.3,若该文化资源距离大运河大于500米则距离系数为0.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步骤4中若该文化资源落在相邻网格的相交处且网格中心与其距离较近的网格个数大于等于2,则将其对应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其中任一网格。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探索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域以及不同文化类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文化资源区,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区规划和选址前期的科学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子中大运河文化资源赋分计算结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大运河文化资源富集区识别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例是一种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流程图见图1,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梳理相关文化资源。系统整理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当代先进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要素、运河遗产遗存、省级大运河遗产、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名村、文物保护单位等。革命文化资源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主题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当代先进文化资源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核心资源与其他相关资源,核心资源包括当代文化展陈设施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当代代表性水利设施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其他相关资源为与大运河存在地理空间和文化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文化空间、自然生态空间、村镇聚落空间等。
根据网络地图编码文化资源的具体空间位置,结合相关文化资料和图形文件,将所有文化资源落实至地理空间,转换为带有地理信息的矢量数据格式,并进行地理空间配准和校正,通过地理数据库形式进行分类存储。
第二步,定义计算网格尺度。根据研究区域面积经度要求,将空间区域划分为规则网格。本实施例中,划分为1000m*1000m的网格,依照大运河经过的行政区域,将研究范围以格网形式表现。
第三步,将文化资源分值赋值给规则单元格。
由于不同文化资源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要界定不同文化资源的分值,具体规定如下:
(1)定义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当代先进文化资源总分值为1000分,其中传统文化资源700分,革命文化资源200分,当代先进文化资源100分。
(2)传统文化资源中,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分值为350分,其他大运河遗产资源200分,其他传统文化资源分值为150分。
(3)根据不同类型文化资源分值,结合每类文化资源的重要程度,按照均分原则对每个文化资源赋分,即:
Cp=Sz/P
其中Cp为某类文化资源中第p个文化资源的得分;Sz为某类文化资源的总分;P为某类文化资源的数量。
因“矩形网格”和不规则文化资源之间的相交偏差,需要对网格赋值作统一的操作性规定:
(1)对于文化资源为点形式分布和数据存储的,如其落在某一网格内,则其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该网格。如其落在相邻网格的相交处,则将其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距网格中心点直线距离较近的一个网格上(若较近的网格为两个或以上,则任意选择一个网格进行赋值)。
(2)对于文化资源为线形式分布和数据存储的,将其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与其相交的网格;
(3)对于文化资源以面形式分布和数据存储的,将其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与其相交且相交面积超过网格面积50%的网格。
同时,本发明中还需要考虑与运河之间的物理距离因素,计算文化资源与大运河的空间距离,按照文化资源与大运河之间的距离确定距离系数。本发明中,设定距离在200米以内距离系数取值0.6,200至500m距离系数取值0.3,500m以外距离系数取值0.1。
第四步,计算资源富集度。根据每个网格上每类文化资源的赋值,将其进行加总求和,作为每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并空间连接到每个网格上,如图2所示。
其中Fi为第i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M为赋值给第i个网格的文化资源总数,为第m个文化资源赋给第i个网格的分值。
第五步,识别文化资源富集区。根据核密度估计法,选择合适带宽,将网格面数据转换成矢量点数据,把资源富集度值连接到网格中心点上。其中核密度是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估计函数是:
式中K(·)为核函数,(xa,ya)和点(xb,yb)分别是相邻两个网格中心点的坐标,r是带宽,n是研究区域内的网格中心点数。
将网格中心点上的核密度值(该核密度值由fn(x)计算获得)内插成栅格数据,叠加大运河沿线行政区划图,提取不同行政区内资源富集度核密度值中心强度随距离衰减的区域,识别大运河沿线大运河文化资源分布高度集中的空间范围,将其定义为“资源富集区”,如图3所示。
本发明涉及文化资源评价领域,提出了一种综合测算和评价文化资源的方法,结合大运河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源富集度这一新的角度,识别文化资源富集区,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大运河相关文化资源区规划和选址前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技术的人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理解想到的变换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包含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

1.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用于识别大运河沿线的资源富集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梳理文化资源,将大运河沿线的文化资源分为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当代先进文化资源三类;
步骤2,根据网络地图编码文化资源的具体空间位置,将所有文化资源落实至地理空间,转换为带有地理信息的矢量数据格式;
步骤3,根据研究区域精度要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规则网格;
步骤4,根据不同文化资源,对步骤3中的网格进行赋值,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文化资源在步骤2中以点形式落实至地理空间,若该文化资源落在某一网格内则将其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该网格,若该文化资源落在相邻网格的相交处则将其对应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网格中心与其距离较近的网格;
2)文化资源在步骤2中以线形式落实至地理空间,将该文化资源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与其相交的网格;
3)文化资源在步骤2中以面形式落实至地理空间,将该文化资源对应的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与其相交且相交面积超过网格面积50%的网格;
步骤4,计算每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并将其空间连接到每个网格上,其中,第i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M为赋值给第i个网格的文化资源总数,为第m个文化资源赋给第i个网格的分值;
步骤5,根据核密度估计法,把每个网格的资源富集度连接到该网格的中心点上;
步骤6,将网格中心点上的核密度值内插成栅格数据,并叠加大运河沿线行政区划图,提取不同行政区内资源富集度核密度值中心强度随距离衰减的区域,将其定义为“资源富集区”,完成资源富集区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还包括将所有文化资源落实至地理空间,转换为带有地理信息的矢量数据格式后,进行地理空间配准和校正,通过地理数据库形式进行分类存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各类文化资源的分值分别为:传统文化资源类700分,革命文化资源类200分,当代先进文化资源类100分;每个文化资源的分值为其所在类别总分除以该类别中文化资源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若该文化资源距离大运河小于200米则距离系数为0.6,若该文化资源距离大运河为200至500米则距离系数为0.3,若该文化资源距离大运河大于500米则距离系数为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若该文化资源落在相邻网格的相交处且网格中心与其距离较近的网格个数大于等于2,则将其对应分值乘以距离系数后赋给其中任一网格。
CN201811092387.2A 2018-09-19 2018-09-19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Pending CN1093083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92387.2A CN109308313A (zh) 2018-09-19 2018-09-19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92387.2A CN109308313A (zh) 2018-09-19 2018-09-19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8313A true CN109308313A (zh) 2019-02-05

Family

ID=65223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92387.2A Pending CN109308313A (zh) 2018-09-19 2018-09-19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083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9618A (zh) * 2019-05-28 2019-08-30 南京大学 一种顾及密度差异的河渠线状水系要素自动制图综合方法
CN112651141A (zh) * 2021-01-11 2021-04-13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一种村镇聚落空间发展数字模拟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9618A (zh) * 2019-05-28 2019-08-30 南京大学 一种顾及密度差异的河渠线状水系要素自动制图综合方法
CN112651141A (zh) * 2021-01-11 2021-04-13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一种村镇聚落空间发展数字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2651141B (zh) * 2021-01-11 2023-07-11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村镇聚落数字模拟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Pingyao: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nd planning for heritage-led urban changes
Wu et al. Influe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urban vitality: Case study of Shanghai using mobile phone location data
Vaughan Suburban urbanities
Wu et al. Modified data-driven framework for housing market segmentation
CN107133900B (zh) 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特征格网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1401692B (zh) 一种度量城市空间功能紧凑度的方法
Šveda et al. Behi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ub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Hinterland of Bratislava, Slovakia.
CN112819319A (zh) 一种城市活力与空间社会特征相关性的测度方法及应用
CN112954623B (zh)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居民入住率估算方法
Ugli Geourbanistic's role in socio-economic geography
Cerreta et al. A landscape complex values map: Integration among soft values and hard values in a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Schoier et al. Spatial data mining for highlighting hotspots in personal navigation routes
Cader et al. Overcoming data scarcity for energy access planning with open data–the example of Tanzania
CN109308313A (zh) 基于文化资源评价的资源富集区识别方法
CN108984584A (zh) 地理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orrea et al. Geospatial Memory and Joblessness interpolate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xymora in the city of Biblián, Southern Ecuador
Tu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rban polycentric interaction using nighttime light dat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hina
Crols et al. Downdating high-resolution population density maps using sealed surface cover time series
CN110766589A (zh) 一种基于通信数据与兴趣点数据推断城市功能的方法
Antoni Urban sprawl modelling: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ti A behavioral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walka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home values and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s
CN109446285B (zh) 高校校园空间认知与活动的交互系统及方法、处理器
CN113191553A (zh) 基于建筑物尺度的人口空间分布估算方法及系统
Courtat Promenade dans les cartes de villes-phénoménologie mathématique et physique de la ville-une approche géométrique
Petkov EVALUATION OF SPATIAL DATA’S IMPACT IN MID-TERM ROOM RENT PRICE THROUGH APPLICATION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0019 Building B3, No. 1, Yunlongshan Road,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36 Jiangsu Jianshe Building, No. 88, Caochangmen Street, Gulo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