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3610A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3610A
CN109213610A CN201810864804.4A CN201810864804A CN109213610A CN 109213610 A CN109213610 A CN 109213610A CN 201810864804 A CN201810864804 A CN 201810864804A CN 109213610 A CN109213610 A CN 109213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ing environment
human face
recognition model
face recognition
mod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48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3610B (zh
Inventor
郭子青
周海涛
欧锦荣
谭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648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136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213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36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2696 priority patent/WO2020024619A1/zh
Priority to EP19843800.4A priority patent/EP3671551A4/en
Priority to US16/740,374 priority patent/US1137344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3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3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4Interprogram communication
    • G06F9/544Buffers; Shared memory; Pip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上述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可以减少电子设备的资源占用率。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逐渐被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可以采集人脸图像进行支付认证、解锁认证,还可以对拍摄的人脸图像进行美颜处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中可以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检测,还可以识别图像中的人脸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人脸,从而识别用户的身份。由于人脸识别的算法本身比较复杂,所以用于人脸识别处理的算法模型占用的存储空间也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可以减少电子设备的资源占用率。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模型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模型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上述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可以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之后,再通过共享缓冲区传输给第二运行环境中。由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小于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初始化效率,降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资源占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系统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又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深度信息的原理图;
图7为又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硬件结构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客户端称为第二客户端,且类似地,可将第二客户端称为第一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两者都是客户端,但其不是同一客户端。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电子设备的运行。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程序等,存储器上存储至少一个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适用于电子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存储器可包括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网络接口可以是以太网卡或无线网卡等,用于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进行通信。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或者个人数字助理或穿戴式设备等。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06。其中:
步骤202,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具体的,电子设备可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计算、传输等处理。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例如处理器可以在TEE(TrustedExecution Environment,可信执行环境)中运行,也可以在REE(Rich ExecutionEnvironment,自然运行环境)中运行,在TEE中运行时,数据的安全性更高;在REE中运行时,数据的安全性更低。
电子设备可以对处理器的资源进行分配,对不同的运行环境划分不同的资源。例如,一般情况下电子设备中的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进程会比较少,普通进程会比较多,那么电子设备就可以将处理器的小部分资源划分到安全性较高的运行环境中,将大部分资源划分到安全性没那么高的运行环境中。
人脸识别模型是用于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识别处理的算法模型,一般通过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对图像中的人脸进行识别的算法比较复杂,所以存储人脸识别模型时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也比较大。电子设备对处理器划分不同的运行环境后,划分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要多余划分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因此电子设备会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以保证第二运行环境中有足够的空间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204,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共享缓冲区(Share Buffer)是第一运行环境和第二运行环境传输数据的通道,第一运行环境和第二运行环境都可以对共享缓冲区进行访问。电子设备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再将初始化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放到共享缓冲区中,再从共享缓冲区传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可以对共享缓冲区进行配置,可根据需求设置共享缓冲区的空间大小。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将共享缓冲区的存储空间可以设置为5M,也可以设置为10M。在第一运行环境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之前,可以获取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剩余存储空间;若剩余存储空间小于空间阈值,则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空间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一般为人脸识别模型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与对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时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的总和。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若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剩余存储空间比较大,可以将人脸识别模型直接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并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初始化处理,初始化完成后再将原始的人脸识别模型删除,这样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则上述数据处理方法具体还可以包括:若剩余存储空间大于或等于空间阈值,则将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并将人脸识别模型从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之前的人脸识别模型删除,保留初始化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
步骤206,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会在第二运行环境中通过人脸识别模型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之前,需要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如果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二运行环境中,那么存储人脸识别模型需要占用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对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也需要占占用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这样就会造成第二运行环境的资源消耗过大,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
例如,人脸识别模型占用20M内存,对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时需要另外的10M内存,如果存储和初始化都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那么就需要占用第二运行环境的总共30M内存。而如果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并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初始化,再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那么就只需要占用第二运行环境中的10M内存,大大减少了第二运行环境中的资源占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检测到满足初始化条件时,开始执行步骤202。例如,把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电子设备可以在开机的时候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也可以在检测到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处理的应用程序被打开时就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还可以在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的时候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然后将初始化好的人脸识别模型压缩之后再传入第二运行环境中。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中包括第一运行环境302、共享缓冲区304和第二运行环境306。第一运行环境302和第二运行环境306可以通过共享缓冲区304进行数据传输。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302中,系统可以获取第一运行环境302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并对获取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处理,然后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304中,通过共享缓冲区304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306中。
可以理解的是,人脸识别模型中一般可以包括多个处理模块,每个处理模块完成的处理不同,这多个处理模块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可包括人脸检测模块、人脸匹配模块和活体检测模块。其中,一部分模块可能对安全性要求比较低,一部分模块可能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可以将安全性要求比较低的处理模块放在第一运行环境中进行初始化,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处理模块放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初始化。
具体的,步骤204可以包括: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中的第一模块进行第一初始化,并将第一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步骤206可以包括:将第一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步骤206之后可以包括:将第一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中的第二模块进行第二初始化,其中第二模块为人脸识别模型中除第一模块之外的模块,第一模块的安全性低于第二模块的安全性。例如,第一模块可以是人脸检测模块,第二模块可以是人脸匹配模块和活体检测模块,第一模块对安全的要求比较低,所以放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初始化。第二模块对安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放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初始化。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之后,再通过共享缓冲区传输给第二运行环境中。由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小于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初始化效率,降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资源占用率。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步骤402至步骤414。其中:
步骤402,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人脸识别模型,并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到终端的第一运行环境中。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人脸识别处理之前,会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训练,使人脸识别模型的识别精度更高。在对模型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会获取一个训练图像集合,将训练图像集合中的图像作为模型的输入,并根据训练过程中得到的训练结果不断调整模型的训练参数,以此得到模型的最佳参数。训练图像集合中包含的图像越多,训练得到的模型越精确,但耗时也会相应地增加。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是与用户交互的终端,而由于终端资源有限,所以可在服务器上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训练。服务器将人脸识别模型训练好之后,再将训练好的人脸识别模型发送给终端。终端接收到训练好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之后,再将训练好的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到第一运行环境中。
步骤404,当检测到终端重启时,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终端中可以包括第一运行环境和第二运行环境,终端可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但由于终端划分到第一运行环境下的存储空间比划分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所以终端可以将接收到的人脸识别模型存放在第一运行环境的存储空间中。在每次检测到终端重启的时候,再将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加载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这样需要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时,就可以直接调用第二运行环境中加载好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人脸识别模型是可以更新的,当人脸识别模型更新时,服务器会将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模型发送给终端,终端接收到更新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后,将更新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覆盖原来的人脸识别模型。然后控制终端进行重启,终端重启后,再获取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模型,并将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
步骤406,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加密处理,并将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在通过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之前,需要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初始化过程中,可将人脸识别模型中的参数、模块等设置为默认状态。由于对模型进行初始化的过程也需要占用内存,因此终端可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然后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这样就可以直接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而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内存去对模型进行初始化。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运行环境可以是普通运行环境,第二运行环境为安全运行环境,第二运行环境的安全性要高于第一运行环境。第一运行环境一般用于对安全性较低的应用操作进行处理,第二运行环境一般用于对安全性较高的应用操作进行处理。例如,拍摄、游戏等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操作可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进行,支付、解锁等安全性要求较高操作可以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
第二运行环境一般用于进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应用操作,因此在向第二运行环境中发送人脸识别模型的时候,也需要保证人脸识别模型的安全性。在第一运行环境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之后,可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加密处理,然后将加密后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通过共享缓冲区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步骤408,将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并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对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解密处理。
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第一运行环境传入到共享缓冲区之后,再从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第二运行环境再将接收到的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解密处理。对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加密处理的算法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定。例如,可以是根据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数据加密标准)、MD5(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5)、HAVAL(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等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处理的。
步骤410,当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时,判断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
第一运行环境和第二运行环境中都存储了人脸识别模型,终端可在第一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也可以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具体的,终端可根据触发人脸识别处理的人脸识别指令,判断是在第一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还是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人脸识别指令是由终端的上层应用发起的,上层应用发起人脸识别指令时,可以将发起人脸识别指令的时间、应用标识、操作标识等信息写入到人脸识别中。应用标识可用于标示发起人脸识别指令的应用程序,操作标识可用于标示需要人脸识别结果进行的应用操作。例如,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结果进行支付、解锁、美颜等应用操作,则人脸识别指令中的操作标识就用于标示支付、解锁、美颜等应用操作。
安全等级用于表示应用操作的安全性高低,安全等级越高,则应用操作对安全性的要求越高。例如,支付操作对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美颜操作对安全性的要求就比较低,那么支付操作的安全等级就高于美颜操作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可以直接写入到人脸识别指令中,终端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后,直接读取人脸识别指令中的安全等级。也可以预先建立操作标识的对应关系,在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后,通过人脸识别指令中的操作标识获取对应的安全等级。
步骤412,若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则在第一运行环境中根据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当检测到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时,认为发起人脸识别处理的应用操作的安全性要求较低,则可以直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根据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具体的,人脸识别处理可以但不限于包含人脸检测、人脸匹配、活体检测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检测是指检测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的过程,人脸匹配是指将检测到的人脸与预设的人脸进行匹配的过程,活体检测是指检测图像中的人脸是否为活体的过程。
步骤414,若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则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其中,第二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高于第一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当检测到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时,认为发起人脸识别处理的应用操作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则可以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具体的,终端可将人脸识别指令发送给第二运行环境,通过第二运行环境来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图像。采集的图像会首先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判断应用操作的安全等级,若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则将采集的图像发送到第一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若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则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对采集的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具体的,在第一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时,包括:
步骤502,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一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并将第一目标图像发送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散斑图像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终端中安装的应用程序可发起人脸识别指令,并将人脸识别指令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时,就可以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一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摄像头模组采集到的第一目标图像可以直接发给第一运行环境,并将采集的散斑图像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目标图像可以是可见光图像,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图像,在此不做限定。当第一目标图像为可见光图像时,摄像头模组中可包括RGB(Red Green Blue,红绿蓝)摄像头,通过RGB摄像头采集第一目标图像。摄像头模组中还可包括镭射灯和激光摄像头,终端可控制镭射灯开启,然后通过激光摄像头采集镭射灯发射的激光散斑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散斑图像。
具体的,当激光照射在平均起伏大于波长数量级的光学粗糙表面上时,这些表面上无规分布的面元散射的子波相互叠加使反射光场具有随机的空间光强分布,呈现出颗粒状的结构,这就是激光散斑。形成的激光散斑具有高度随机性,因此不同的激光发射器发射出来的激光所生成的激光散斑不同。当形成的激光散斑照射到不同深度和形状的物体上时,生成的散斑图像是不一样的。通过不同的镭射灯形成的激光散斑具有唯一性,从而得到的散斑图像也具有唯一性。
步骤504,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散斑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并将深度图像发送到第一运行环境中。
终端为了保护数据的安全,会保证散斑图像一直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处理,所以终端会将散斑图像传到第二运行环境下进行处理。深度图像是用于表示被拍摄物体深度信息的图像,根据散斑图像计算可以得到深度图像。终端可以控制摄像头模组同时采集第一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根据散斑图像计算得到的深度图像就可以表示第一目标图像中的物体的深度信息。
可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散斑图像和参考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深度图像是激光散斑照射到参考平面时所采集的图像,所以参考图像是带有参考深度信息的图像。首先可根据散斑图像中的散斑点相对于参考图像中的散斑点的位置偏移量计算相对深度,相对深度可以表示实际拍摄物体到参考平面的深度信息。然后再根据获取的相对深度和参考深度计算物体的实际深度信息。具体的,将参考图像与散斑图像进行比较得到偏移信息,偏移信息用于表示散斑图像中散斑点相对于参考图像中对应散斑点的水平偏移量;根据偏移信息和参考深度信息计算得到深度图像。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深度信息的原理图。如图6所示,镭射灯602可以生成激光散斑,激光散斑经过物体进行反射后,通过激光摄像头604获取形成的图像。在摄像头的标定过程中,镭射灯602发射的激光散斑会经过参考平面608进行反射,然后通过激光摄像头604采集反射光线,通过成像平面610成像得到参考图像。参考平面608到镭射灯602的参考深度为L,该参考深度为已知的。在实际计算深度信息的过程中,镭射灯602发射的激光散斑会经过物体606进行反射,再由激光摄像头604采集反射光线,通过成像平面610成像得到实际的散斑图像。则可以得到实际的深度信息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是镭射灯602到与参考平面608之间的距离,f为激光摄像头604中透镜的焦距,CD为镭射灯602到激光摄像头604之间的距离,AB为物体606的成像与参考平面608的成像之间的偏移距离。AB可为像素偏移量n与像素点的实际距离p的乘积。当物体604到镭射灯602之间的距离Dis大于参考平面606到镭射灯602之间的距离L时,AB为负值;当物体604到镭射灯602之间的距离Dis小于参考平面606到镭射灯602之间的距离L时,AB为正值。
步骤506,通过第一运行环境中的人脸识别模型,对第一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计算得到深度图像之后,可以将计算得到的深度图像发送到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根据第一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第一运行环境再将人脸识别结果发送给上层应用,上层应用可以根据人脸识别结果进行相应的应用操作。
例如,在对图像进行美颜处理的时候,通过第一目标图像可以检测到人脸所在的位置和区域。由于第一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是对应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深度图像的对应区域获取人脸的深度信息,通过人脸的深度信息可以构建人脸三维特征,从而根据人脸三维特征对人脸进行美颜处理。
在本申请提供的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时,具体包括:
步骤702,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并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目标图像可以为红外图像,摄像头模组中可包括泛光灯、镭射灯和激光摄像头,终端可控制泛光灯开启,然后通过激光摄像头采集泛光灯照射物体所形成的红外图像作为第二目标图像。终端还可以控制镭射灯开启,然后通过激光摄像头采集镭射灯照射物体所形成的散斑图像。
采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比较短,才能保证采集到的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的一致性,避免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提高了对图像处理的准确性。具体地,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二目标图像,并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散斑图像;其中,采集第二目标图像的第一时刻与采集散斑图像的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一阈值。
可分别设置泛光灯控制器和镭射灯控制器,通过两路PWM(Pulse Width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分别连接泛光灯控制器和镭射灯控制器,当需要控制泛光灯开启或镭射灯开启时,可通过PWM向泛光灯控制器发射脉冲波控制泛光灯开启或向镭射灯控制器发射脉冲波控制镭射灯开启,通过PWM分别向两个控制器发射脉冲波来控制采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目标图像可以为红外图像,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图像,在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二目标图像也可以为可见光图像。
步骤704,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散斑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当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时,认为发起人脸识别指令的应用操作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则需要在安全性较高的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才能保证数据处理的安全性。摄像头模组采集的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直接发送到第二运行环境,然后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散斑图像计算深度图像。
步骤706,通过第二运行环境中的人脸识别模型,对第二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人脸识别处理时,可根据第二目标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检测第二目标图像中是否包含目标人脸。若第二目标图像中包含目标人脸,则将检测到的目标人脸与预设人脸进行匹配。若检测到的目标人脸与预设人脸匹配,再根据深度图像获取目标人脸的目标深度信息,根据目标深度信息检测目标人脸是否为活体。
在对目标人脸进行匹配的时候,可以提取目标人脸的人脸属性特征,再将提取的人脸属性特征与预设人脸的人脸属性特征进行匹配,若匹配值超过匹配阈值,则认为人脸匹配成功。例如,可以提取人脸的偏转角度、亮度信息、五官特征等特征作为人脸属性特征,若目标人脸的人脸属性特征与预设人脸的人脸属性特征匹配度超过90%,则认为人脸匹配成功。
一般地,在人脸认证的过程中,假设拍摄的为照片或雕塑中的人脸时,提取的人脸属性特征也可能认证成功。那么为了提高准确率,可以根据采集的深度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处理,这样必须保证采集的是人脸是活体人脸才能认证成功。可以理解的是,采集的第二目标图像可以表示人脸的细节信息,采集深度图像则可以表示对应的深度信息,根据深度图像就可以进行活体检测。例如,被拍摄的人脸为照片中的人脸的话,根据深度图像就可以判断采集的人脸不是立体的,则可以认为采集的人脸为非活体的人脸。
具体地,根据上述校正深度图像进行活体检测包括:深度图像中查找与上述目标人脸对应的人脸深度信息,若上述深度图像中存在与上述目标人脸对应的人脸深度信息,且上述人脸深度信息符合人脸立体规则,则上述目标人脸为活体人脸。上述人脸立体规则是带有人脸三维深度信息的规则。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模型对上述第二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工智能识别,获取目标人脸对应的活体属性特征,并根据获取的活体属性特征判断上述目标人脸是否为活体人脸图像。活体属性特征可以包括目标人脸对应的肤质特征、纹理的方向、纹理的密度、纹理的宽度等,若上述活体属性特征符合人脸活体规则,则认为上述目标人脸具有生物活性,即为活体人脸。
可以理解的是,在进行人脸检测、人脸匹配、活体检测等处理时,处理顺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换。例如,可以先对人脸进行认证,再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也可以先检测人脸是否为活体,再对人脸进行认证。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之后,再通过共享缓冲区传输给第二运行环境中。由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小于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初始化效率,降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资源占用率。根据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选择在第一运行环境或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处理,避免将所有应用都放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处理,可以降低第二运行环境的资源占用率。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图4、图5、图7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图4、图5、图7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硬件结构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中可包括摄像头模组810、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820和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830,上述摄像头模组810中包括激光摄像头812、泛光灯814、RGB摄像头816和镭射灯818。微控制单元830包括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模块832、SPI/I2C(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Inter-Integrated Circuit,串行外设接口/双向二线制同步串行接口)模块834、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模块836、Depth Engine模块838。其中,中央处理器820可以为多核运行模式,中央处理器820中的CPU内核可以在TEE或REE下运行。TEE和REE均为ARM模块(Advanced RISCMachines,高级精简指令集处理器)的运行模式。中央处理器820中的自然运行环境可为第一运行环境,安全性较低。中央处理器820中的可信运行环境为第二运行环境,安全性较高。可理解的是,由于微控制单元830是独立于中央处理器820的处理模块,且其输入和输出都是由可信运行环境下的中央处理器820来控制的,所以微控制单元830也是安全性较高的处理模块,可认为微控制单元830也是处于安全运行环境中的,也即处于第二运行环境中。
通常情况下,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操作行为需要在第二运行环境中执行,其他操作行为则可在第一运行环境下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央处理器820可通过可信运行环境控制SECURE SPI/I2C向微控制单元830中的SPI/I2C模块834发送人脸识别指令。微控制单元830在接收到人脸识别指令后,若判断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则通过PWM模块832发射脉冲波控制摄像头模组810中泛光灯814开启来采集红外图像、控制摄像头模组810中镭射灯818开启来采集散斑图像。摄像头模组810可将采集到的红外图像和散斑图像传送给微控制单元830中Depth Engine模块838,Depth Engine模块838可根据散斑图像计算深度图像,并将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发送给中央处理器820的可信运行环境中。中央处理器820的可信运行环境会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若判断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则通过PWM模块832发射脉冲波控制摄像头模组810中镭射灯818开启来采集散斑图像,并通过RGB摄像头816来采集可见光图像。摄像头模组810将采集的可见光图像直接发送到中央处理器820的自然运行环境中,将散斑图像传送给微控制单元830中Depth Engine模块838,Depth Engine模块838可根据散斑图像计算深度图像,并将深度图像发送给中央处理器820的可信运行环境。再由可信运行环境将深度图像发送到自然运行环境中,在自然运行环境中根据可见光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数据处理装置900包括模型获取模块902、模型传输模块904和模型存储模块906。其中:
模型获取模块902,用于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模型传输模块904,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模型存储模块906,用于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之后,再通过共享缓冲区传输给第二运行环境中。由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小于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初始化效率,降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资源占用率。
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数据处理装置1000包括模型接收模块1002、模型获取模块1004、模型传输模块1006、模型存储模块1008和人脸识别模块1010。其中:
模型接收模块1002,用于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人脸识别模型,并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到所述终端的第一运行环境中。
模型获取模块1004,用于检测到所述终端重启时,获取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模型传输模块1006,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模型存储模块1008,用于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人脸识别模块1010,用于当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时,判断所述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若所述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则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若所述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则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其中,所述第二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高于所述第一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将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在第一运行环境中,然后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初始化之后,再通过共享缓冲区传输给第二运行环境中。由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小于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以在第一运行环境中将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模型的初始化效率,降低第二运行环境中的资源占用率。根据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选择在第一运行环境或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处理,避免将所有应用都放在第二运行环境中处理,可以降低第二运行环境的资源占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型传输模块1006还用于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加密处理,并将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型传输模块1006还用于获取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剩余存储空间;若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小于空间阈值,则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型传输模块1006还用于若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于或等于空间阈值,则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并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型存储模块1008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之前的人脸识别模型删除,保留初始化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型存储模块1008还用于将所述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并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对所述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解密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模块1010还用于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一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并将所述第一目标图像发送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散斑图像发送到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散斑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并将所述深度图像发送到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通过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人脸识别模型,对所述第一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人脸识别模块1010还用于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并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发送到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散斑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通过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人脸识别模型,对所述第二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上述数据处理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数据处理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数据处理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申请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合适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 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之前,还包括:
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人脸识别模型,并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存储到所述终端的第一运行环境中;
所述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终端重启时,获取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包括:
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加密处理,并将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所述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包括:
将所述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并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对所述加密处理后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解密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包括:
获取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剩余存储空间;
若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小于空间阈值,则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剩余存储空间大于或等于空间阈值,则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并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
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之前的人脸识别模型删除,保留初始化之后的人脸识别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之后,还包括:
当检测到人脸识别指令时,判断所述人脸识别指令的安全等级;
若所述安全等级低于等级阈值,则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若所述安全等级高于等级阈值,则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其中,所述第二运行环境的安全性高于所述第一运行环境的安全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包括:
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一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并将所述第一目标图像发送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散斑图像发送到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
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散斑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并将所述深度图像发送到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
通过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人脸识别模型,对所述第一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处理,包括:
控制摄像头模组采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并将第二目标图像和散斑图像发送到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
在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根据所述散斑图像计算得到深度图像;
通过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人脸识别模型,对所述第二目标图像和深度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8.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运行环境中存储的人脸识别模型;
模型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将所述人脸识别模型进行初始化,并将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传入到共享缓冲区;
模型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初始化后的人脸识别模型从所述共享缓冲区传入到第二运行环境中进行存储;其中,所述第一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第二运行环境中的存储空间,所述人脸识别模型用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处理。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864804.4A 2018-08-01 2018-08-01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09213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4804.4A CN109213610B (zh) 2018-08-01 2018-08-01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CT/CN2019/082696 WO2020024619A1 (zh) 2018-08-01 2019-04-15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EP19843800.4A EP3671551A4 (en) 2018-08-01 2019-04-15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740,374 US11373445B2 (en) 2018-08-01 2020-01-10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4804.4A CN109213610B (zh) 2018-08-01 2018-08-01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3610A true CN109213610A (zh) 2019-01-15
CN109213610B CN109213610B (zh) 2020-06-12

Family

ID=64987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4804.4A Active CN109213610B (zh) 2018-08-01 2018-08-01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21361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4619A1 (zh) * 2018-08-01 2020-02-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0784628A (zh) * 2019-08-14 2020-02-1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像数据的采集处理方法、系统及智能摄像头、服务器
CN111582144A (zh) * 2020-05-06 2020-08-2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数据的安全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3643A (zh) * 2020-06-30 2020-10-16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61584A (zh) * 2019-11-27 2021-05-28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对象图像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7097A (en) * 2008-04-24 2009-11-16 Sony Corp Drive control unit, driv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CN102393970A (zh) * 2011-12-13 2012-03-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物体三维建模与渲染系统及三维模型生成、渲染方法
CN102402788A (zh) * 2011-12-22 2012-04-0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三维超声图像的分割方法
CN104361311A (zh) * 2014-09-25 2015-02-18 南京大学 多模态在线增量式来访识别系统及其识别方法
US20150261576A1 (en) * 2014-03-17 2015-09-17 Vmware, Inc. Optimizing memory sharing in a virtualized computer system with 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 enabled in guest operating systems
US9779381B1 (en) * 2011-12-15 2017-10-03 Jda Software Group,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 computation of optimal order point and optimal order quantit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7097A (en) * 2008-04-24 2009-11-16 Sony Corp Drive control unit, drive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CN102393970A (zh) * 2011-12-13 2012-03-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物体三维建模与渲染系统及三维模型生成、渲染方法
US9779381B1 (en) * 2011-12-15 2017-10-03 Jda Software Group,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simultaneous computation of optimal order point and optimal order quantity
CN102402788A (zh) * 2011-12-22 2012-04-0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三维超声图像的分割方法
US20150261576A1 (en) * 2014-03-17 2015-09-17 Vmware, Inc. Optimizing memory sharing in a virtualized computer system with 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 enabled in guest operating systems
CN104361311A (zh) * 2014-09-25 2015-02-18 南京大学 多模态在线增量式来访识别系统及其识别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4619A1 (zh) * 2018-08-01 2020-02-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US11373445B2 (en) 2018-08-01 2022-06-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ata,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0784628A (zh) * 2019-08-14 2020-02-1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像数据的采集处理方法、系统及智能摄像头、服务器
CN110784628B (zh) * 2019-08-14 2022-04-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图像数据的采集处理方法、系统及智能摄像头、服务器
CN112861584A (zh) * 2019-11-27 2021-05-28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对象图像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82144A (zh) * 2020-05-06 2020-08-25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数据的安全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3643A (zh) * 2020-06-30 2020-10-16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83643B (zh) * 2020-06-30 2023-09-01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人脸识别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3610B (zh) 2020-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3610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549867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764052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804895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573203B (zh) 身份认证方法和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668078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805024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9145653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985255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WO2019047897A1 (zh) 人脸解锁及其信息注册方法和装置、设备、介质
CN102193962B (zh) 对照装置、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对照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514440A (zh) 面部识别
WO2019206020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7563304A (zh) 终端设备解锁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WO2011156143A2 (en) Distinguishing live faces from flat surfaces
US20210027080A1 (en) Spoof detection by generating 3d point clouds from captured image frames
WO2019196683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5141842A (zh) 一种防篡改的证照相机系统及方法
CN108711054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2232324B (zh) 人脸验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830141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564032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25128A (zh) 用于活性测试和/或生物特征识别验证的方法和设备
CN108764053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WO2022222569A1 (zh) 一种目标判别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