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1079A -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1079A
CN109151079A CN201811289216.9A CN201811289216A CN109151079A CN 109151079 A CN109151079 A CN 109151079A CN 201811289216 A CN201811289216 A CN 201811289216A CN 109151079 A CN109151079 A CN 109151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er
resource
logic
computer
tr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92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otech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892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107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1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1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1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 H04L69/162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involving adaptations of sockets based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和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以及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本发明的核心是针对跨区服务器系统进行去中心化,将原有的中心服务器弱化,将中心服务器的功能或业务分散至各个跨区域服务中,以提高服务稳定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终端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以及分别对应的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以及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于计算机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更快的响应速度、更稳定的服务功能。该计算机资源包括数据、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一种或多种信息载体所对应的资源。
目前,大多数的CDN服务商采取数据多点备份,多区域架设服务器的方法提高访问速度和稳定性。但是,现有的服务器传输架构采取的单播方式,一旦产生网络波动,便会导致边缘服务器连接中断,将影响该边缘服务器覆盖区域的正常服务,用户体验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提升计算机资源服务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以及分别对应的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以及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以提高计算机资源服务的稳定性,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判断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是否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
如果是,则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逻辑主服务器;
如果否,则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至少两个区域服务器;其中,任意两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
为所述区域服务器随机分配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操作权限,得到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和所述逻辑从服务器。
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包括:
接收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并确定所述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
向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发送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接收所述逻辑主服务器返回的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
从所述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
从所述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并利用所述资源信息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目标客户端。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资源信息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目标客户端,包括:
从所述资源信息中,确定缓存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待选客户端连接地址;
建立所述目标客户端与所述待选客户端的通信连接,并令所述待选客户端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目标客户端。
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包括:
至少三个区域服务器;其中,任意两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所述区域服务器中存储有多个计算机资源;
每一个所述计算机资源,在所述区域服务器中分别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所述逻辑从服务器对所述计算机资源具有读取权限,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对所述计算机资源具有修改权限、所述读取权限和同步权限。
优选地,还包括:
边缘服务器,所述边缘服务器用于从任意一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中获取所述计算机资源,并利用所述计算机资源向客户端提供访问服务。
优选地,包括:
所述任意两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TCP/UDP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地,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包括:第一资源更新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更新模块用于:
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更新请求,并确定所述更新请求对应的第一更新操作;
执行所述第一更新操作之后,将所述第一更新操作对应的更新指令分发给所述逻辑从服务器;
接收所述逻辑从服务器发送的更新反馈信息。
优选地,所述逻辑从服务器,包括:第二资源更新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资源更新模块用于:
接收所述更新指令,确定所述更新指令对应的第二更新操作;
执行所述第二更新操作,并在更新结束后向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发送所述更新反馈信息。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或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步骤。
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或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步骤。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在得到计算机资源之后,首先判断该计算机资源是否已经存在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即确定该计算机资源是否为新资源。如果是,则直接将该计算机资源发送给逻辑主服务器;如果否,则将该计算机资源发送给至少两个区域服务器,并在这些区域服务器中随机分配操作该计算机的操作权限,即得到该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由于在分配计算机资源时,随机分配操作权限,也就是说,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随机对应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呈对等关系。而在现有技术中,如CDN网络中,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均对应同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即中心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中心服务器与区域服务器呈主从关系。即,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去中心化。如此,对于一个区域服务器而言,对应不同的资源,该区域服务器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各个区域服务器既可为主服务器也可为从服务器,如此便可去中心化,可避免出现因主服务器压力过大而导致服务中断的情况。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接收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并确定出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向逻辑主服务器发送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接收逻辑主服务器返回的区域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从区域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从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并利用资源信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其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对于多个计算机资源而言,它们各自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不尽相同,因此接收到访问请求之后,首先确定该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进而从逻辑主服务器中得到逻辑从服务器的地址连接地址,进一步完成访问请求的应答服务。即,不同资源的访问请求由不同的逻辑主服务器进行处理,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呈对等关系,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的访问服务的压力较为均衡,可及时应答访问请求。而在现有技术中,如CDN网络中,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均对应同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即中心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中心服务器与区域服务器呈主从关系,当接收到不同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访问服务均由中心服务器进行处理,中心服务器并发处理压力较大,访问请求应答不够及时。即,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去中心化,如此,便可针对去中心化的跨区域服务器系统对外提供访问服务。由于无固定中心服务器,便不存在中心服务器压力过大而导致服务中断、或延时等情况,提升了访问服务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三个区域服务器;其中,任意两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区域服务器中存储有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在区域服务器中分别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逻辑从服务器对计算机资源具有读取权限,逻辑主服务器对计算机资源具有修改权限、读取权限和同步权限。即,任意两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则该系统中的区域服务器可实现P2P传输。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在区域服务器中分别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也就是说,对应不同的计算机资源,其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不同,或者说对应不同的计算机资源,同一个区域服务器可能同时为主服务器,也可能同时为从服务器,或为其中一个计算机资源的主服务器、同时为另一个计算机资源的从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呈对等关系,即无中心服务器。相较于相应的如CDN网络这种存在中心服务器的网络,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系统由于不存在中心服务器,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以计算机资源对应的从属关系进行数据通信,便可分散系统压力,保障系统稳定性,提高访问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区域服务器架构;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种区域服务器架构;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主模块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信模块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接收模块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分发模块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客户端交互模块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终端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针对跨区服务器系统进行去中心化,将原有的中心服务器弱化,将中心服务器的功能或业务分散至各个跨区域服务中,以提高服务稳定性。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实现去中心的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以及一种去中心化的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与一种终端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且各个实施例之间可相互参照。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去中心化的多个跨区域服务器系统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
可通过数据录入接口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其中,目标计算机资源可以为一个或一组媒体对象。例如,一张图像,或一组图像,一个电影、或一组电影,音乐包,或文本。
S102、判断目标计算机资源是否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
得到目标计算机资源之后,首先判断该计算机资源是否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其中,逻辑主服务器可参照于现有的CDN网络中的中心服务器,即该逻辑主服务器即为对该计算机资源具有数据修改的操作权限的区域服务器,逻辑从服务器即对该计算机资源仅具有读取操作权限的区域服务器。如果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则认为已为该目标计算机资源配置了操作设置,如果无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则认为当前还未为目标计算机资源配置操作设置。
得到判断结果之后,根据该判断结果进行后续操作,具体的,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4。
S103、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逻辑主服务器。
当目标计算机资源已存在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时,则可以将目标计算机资源直接发送给逻辑主服务器。针对目标计算机资源而言,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对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与常见的中心服务器相同的操作权限和功能。因此,在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接收到目标计算机资源之后,逻辑主服务器如何于逻辑从服务器进行通信,使得逻辑从服务器中存储的目标计算机,与逻辑主服务器中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保持一致所进行的操作,可参照常见的中心服务器接收到一个目标计算机资源后所作的操作相互参照,在此不在赘述。
S104、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至少两个区域服务器。其中,任意两个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
若目标计算机资源无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则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至少两个以上的区域服务器。例如,若跨区域服务器系统共存在5个区域服务器,由于地域差异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服务差异,也就是说,当部分地区的用户不具备访问该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情况,则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其中2个对应区域的用户会访问目标计算机资源的区域服务器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任意两个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即区域服务器之间为P2P的通信方式。在发送目标计算机资源时,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依次直接发送给一个以上的区域服务器,也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第一个区域服务器;然后由第一个区域服务器与第二个区域服务器进行通信,将目标计算机资源从第一个区域服务器发送给第二个区域服务器中;第二个区域服务器与第三个区域服务器进行通信,将目标计算机资源从第二个区域服务器发送给第三个区域服务器中;以此类推,传递式发送给多个区域服务器。各个区域服务器接收到目标计算机资源之后,可将其进行存储。
S105、为区域服务器随机分配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操作权限,得到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
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区域服务器之后,可为区域服务器随机分配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操作权限。即,为接收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区域服务器配置处理目标计算机资源的处理权限。为保障目标计算机资源的一致性,在分配操作权限时,仅设置其中一个区域服务器对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修改、更新、删除和读取的管理权限,其余区域服务器则仅对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读取权限。如此,对于目标计算机资源,则具有其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其中,逻辑从服务器即相当于CNM网络中,常见的区域服务器。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在得到计算机资源之后,首先判断该计算机资源是否已经存在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即确定该计算机资源是否为新资源。如果是,则直接将该计算机资源发送给逻辑主服务器;如果否,则将该计算机资源发送给至少两个区域服务器,并在这些区域服务器中随机分配操作该计算机的操作权限,即得到该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由于在分配计算机资源时,随机分配操作权限,也就是说,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随机对应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呈对等关系。而在现有技术中,如CDN网络中,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均对应同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即中心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中心服务器与区域服务器呈主从关系。即,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去中心化。如此,对于一个区域服务器而言,对应不同的资源,该区域服务器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各个区域服务器既可为主服务器也可为从服务器,如此便可去中心化,可避免出现因主服务器压力过大而导致服务中断的情况。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去中心化的多个跨区域服务器系统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1、接收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并确定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的计算机资源可对应与不同的逻辑主服务器。例如,音乐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为第一区域服务器,视频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为第二区域服务器,图像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为第二区域服务器。
接收到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之后,首先确定该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该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其中,对于目标计算机资源,该逻辑主服务器即类似与CNM网络中的中心服务器,即逻辑主服务器对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高于其他区域服务器的处理权限。
S202、向逻辑主服务器发送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接收逻辑主服务器返回的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
然后,向逻辑主服务器发送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该获取请求可与访问请求完全一致,也可按照预先设置规则,基于目标计算机资源生成相应的获取请求。逻辑主服务器接收到该获取请求之后,查找该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从服务器,以及逻辑从服务器对应的地址,并返回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接收到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之后,便可执行步骤S203的操作。
S203、从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
由于逻辑从服务器即为区域服务器,此时可从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随机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为提高系统的服务能力,还可在多个逻辑从服务器中选择出较为空闲的逻辑从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避免出现一个从逻辑服务器并发量过大的情况。
S204、从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并利用资源信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
从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该资源信息包括数据大小、数据格式、数据区间块大小等信息。基于资源信息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具体的,如何实现将计算机资源发送给客户端,可参照常见的数据发送流程。
优选地,为降低服务器压力,还可从资源信息中,确定缓存了目标计算机资源的待选客户端连接地址;建立目标客户端与待选客户端的通信连接,并令待选客户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即利用存储了该计算机资源的其他客户端,通过建立目标客户端与其他客户端的通信连接,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具体的数据传输过程可参照常见的数据下载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接收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并确定出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向逻辑主服务器发送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接收逻辑主服务器返回的区域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从区域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从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并利用资源信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其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对于多个计算机资源而言,它们各自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也不尽相同,因此接收到访问请求之后,首先确定该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进而从逻辑主服务器中得逻辑从服务器的地址连接地址,进一步完成访问请求的应答服务。即,不同资源的访问请求由不同的逻辑主服务器进行处理,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呈对等关系。而在现有技术中,如CDN网络中,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均对应同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即中心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中心服务器与区域服务器呈主从关系,当接收到不同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访问服务均由中心服务器进行处理,中心服务器并发处理压力较大。即,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去中心化,如此,便可针对去中心化的跨区域服务器系统中对外提供访问服务。由于无固定中心服务器,便不存在中心服务器压力过大而导致服务中断的情况,提升了访问服务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下文描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与上文描述的方法实施例之间可相互对应参照。
请参见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以下模块:
至少三个区域服务器(图示101、102、103);其中,任意两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区域服务器中存储有多个计算机资源(图示计算机资源1、计算机资源2…计算机资源N);
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图示其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中字体加粗显示),在区域服务器中分别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逻辑从服务器对计算机资源具有读取权限,逻辑主服务器对计算机资源具有修改权限、读取权限和同步权限。
其中,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均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为任意两个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TCP/UDP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且每一个区域服务器对应不同的计算机资源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图3所示,区域服务器101,为计算机资源1的逻辑主服务器,为计算机资源2和计算机资源N的连接从服务器;区域服务器102,为计算机资源2的逻辑主服务器,为计算机资源1和计算机资源N的连接从服务器;区域服务器103,为计算机资源N的逻辑主服务器,为计算机资源1和计算机资源2的连接从服务器。相当于与CDN网络,本系统可将原CDN网络中的中心服务器分解至各个区域服务器,即每一个区域服务器既为主服务器也为从服务器,去中心化之后,各个区域服务器分别对应负责不同的计算机资源的中心服务器角色,即可实现分担系统压力的作用。且各个服务器之间双向通信,还可充分利用区域服务器之间的带宽资源,提高系统服务能力,增强其稳定性。
优选地,保证区域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将区域服务器对用户直接外提供服务关闭,进而设置在上述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边缘服务器,边缘服务器与区域服务器具有通信连接。即上述系统还包括边缘服务器,边缘服务器用于从任意一个区域服务器中获取计算机资源,并利用计算机资源向客户端提供访问服务。
其中,逻辑主服务器,包括:第一资源更新模块;
其中,第一资源更新模块用于:
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更新请求,并确定更新请求对应的第一更新操作;
执行第一更新操作之后,将第一更新操作对应的更新指令分发给逻辑从服务器;
接收逻辑从服务器发送的更新反馈信息。
其中,逻辑从服务器,包括:第二资源更新模块:
其中,第二资源更新模块用于:
接收更新指令,确定更新指令对应的第二更新操作;
执行第二更新操作,并在更新结束后向逻辑主服务器发送更新反馈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同一个区域服务器而言,该区域服务器因其针对不同的计算机资源,逻辑上分为主服务器或从服务器,因此同一个区域服务器即有第一资源更新模块,又有第二资源更新模块。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接收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并确定出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向逻辑主服务器发送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接收逻辑主服务器返回的区域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从区域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从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并利用资源信息将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目标客户端。目标计算机资源具有其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对于多个计算机资源而言,它们各自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不尽相同,因此接收到访问请求之后,首先确定该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进而从逻辑主服务器中得到逻辑从服务器的地址连接地址,进一步完成访问请求的应答服务。即,不同资源的访问请求由不同的逻辑主服务器进行处理,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呈对等关系,各个区域服务器之间的访问服务的压力较为均衡,可及时应答访问请求。而在现有技术中,如CDN网络中,针对多个计算机资源,每一个计算机资源均对应同一个逻辑主服务器,即中心服务器,对于整个系统而言,中心服务器与区域服务器呈主从关系,当接收到不同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访问服务均由中心服务器进行处理,中心服务器并发处理压力较大,访问请求应答不够及时。即,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去中心化,如此,便可针对去中心化的跨区域服务器系统对外提供访问服务。由于无固定中心服务器,便不存在中心服务器压力过大而导致服务中断、或延时等情况,提升了访问服务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上述实施例一详细说明了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实施例二说明了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实施例三说明了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由于资源注入方法、资源访问方法和资源传输系统均为实现去中心化,提高服务稳定性,因此将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服务稳定性。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以及如何结合上述三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以便进一步提升服务稳定性。下面以具体的实现过程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实现过程如下:
一、搭建网络框架:
请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区域服务器架构;图5为本发明试试看中另一种区域服务器架构。
在图4或图5所示的区域服务器架构中实现服务器间P2P传输,跨区域服务器之间形成对等网络,区别于传统CDN网络,无明确的中心节点,任何服务器对于其他服务器而言都是中心节点,可以将获取到的数据分发给已连接的其他区域服务器,可以配置按需分发或者全分发策略,充分利用服务器之间大带宽的优势组建成逻辑内网,对于边缘服务器而言,数据可以从内网中随意拉取,保证数据快速抵达,区别于传统内网中任意节点的故障,包括网络中断,服务器宕机等都不会影响整个内网的稳定性,边缘服务器可以从其他节点获取数据。区别于传统CDN网络,客户端在首次连接即获取到所有服务器的地址,数据可以从任意服务器上去获取,可优先选择离客户端最近的服务器,其他节点服务器辅助传输,任何节点服务器的故障同样不会影响客户端的正常连接,其他正常节点服务器依旧会提供服务,这样做的优势不仅保证了服务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利用率,对于其他带宽负载不高的节点,可以充分利用其带宽。
二、设置服务器通信协议:
通信协议是通信双方遵守的规则,即各个区域服务器所需遵守的规则。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TCP/UDP socket来实现通信协议,即通信双方通过socket发送TCP/UDP数据包和接受TCP/UDP数据包来实现数据传输,只需要知道对方的Socket地址(IP地址及端口)即可给对方发送数据。通信协议的设计在于数据包格式和内容的设计,只有遵守数据包的设计才能正确解析出数据内容。
本协议设计如下表所示。数据分5部分,除命令内容部分采用变长外,其余部分均采用固定长度。
命令类型 命令长度 命令内容 预留位 是否返回数据
其中,命令类型:命令类型可为4个字节长度的整数。命令类型指明了向某模块请求何种命令。例如服务器登录模块包含的命令类型有登录、退出、重连等等,为各种命令编上号之后,通过命令类型来指定具体的命令。
命令长度:命令长度为4个字节长度的整数。命令长度指明了命令内容的长度,方便接收方确定通信消息的大小。
命令内容:长度为变长,是请求某种命令时,附带的参数内容或者具体的传输数据。例如数据传输时,除了指明传输的数据格式,还需要传输具体的内容,方便接收方服务器根据不同的数据格式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数据的大小确定是否需要分配较大的内存,数据分发是否采用切片的方式等。
预留位:长度为4个字节长度的整数。预留位是对命令类型进行的补充操作,例如数据传输时,根据策略的不同可以在预留位标识全分发和部分分发的方式。
是否返回数据:长度为4个字节长度的整数。不同的命令类型,有些需要有数据返回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改标志位需要设置,接收方在接收到命令后会马上返回数据。例如服务期间登录时,接收到登录请求命令时,需要马上返回确认消息。
在每一个区域服务器中设置以下模块:
主模块、通信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分发模块和客户端交互模块。
其中,主模块: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主模块的流程图。
主流程启动后,先加载配置文件,检查是否正确,如果配置不正确,退出程序。
配置验证通过后,会启动消息接收线程,创建消息接收队列,处理其他节点和中心服务器发来的命令消息。
根据配置文件中的配置,登录中心服务器,拉取其他区域节点服务器的列表,缓存在本地,根据节点列表逐个登录,发送验证消息。
根据其他区域节点服务器发来的命令消息,判断是否有来自其他区域服务器的内容数据需要接收,如果有,启动接收线程,连接其他区域服务器开始接收数据,并缓存。
接着判断本区域服务器是否有数据需要分发到其他区域服务器的,如果有,启动分发线程,读取数据并根据配置分发到指定的区域节点服务器上。
主程序判断是否有退出请求,如果有就退出。
通信模块: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信模块的流程图。
消息接收线程是主流程中第三步的详细介绍,用于处理其他节点和中心服务器发来的命令消息。
线程启动后创建socket监听端口,等待连接,接收到连接请求后,插入到消息队列中,并处理消息。
从消息队列中取出一条消息进行格式检查,检查命令类型,并根据预定义的命令类型进行比对,如果类型正确,进行下一步,如果不正确,返回错误信息,并抛弃该消息。
获取命令长度,因为命令内容是变长的,需要对命令内容部分进行截取,并检查长度参数是否正确,有没有超出合理范围。
根据上一步获取的命令长度截取命令内容,并处理。
读取预留位内容,如果有数据就进行处理,没有则进行下一步。
检查是否返回数据标志位,根据命令类型的不同,处理流程不同,如果该命令需要返回数据进行交互,标志位置为TRUE,同时进行处理。
数据接收模块,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接收模块的流程图。
数据分发模块: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分发模块的流程图。
数据分发模块,类似于数据接收模块,是数据接收的逆过程,负责把数据分发到其他区域节点服务器上。
启动线程后,加载节点列表,节点列表的维护由主模块完成,根据配置文件和其他节点服务器发来的请求增减列表。
检查主缓存,根据上一步统计的节点数,创建相应数量的子缓存。
判断是否需要分发数据,将主缓存数据拷贝到每个节点对应的子缓存中,并发送数据到各个节点。
更新主缓存游标,清空已发送数据。
数据接收模块:
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区域节点服务器的数据。
启动线程后,加载节点列表,节点列表的维护由主模块完成,根据配置文件和其他节点服务器发来的请求增减列表。
根据上一步统计的节点数,创建主缓存和相应数量的子缓存。
判断是否有接收到数据,如果有数据到达,存到相应的子缓存中。
更新主缓存游标,将每个子缓存的数据按照编号依次存入到主缓存,同时更新游标,完成主缓存的更新。
判断线程是否需要退出,如果数据接收完成,则退出线程。
客户端交互模块: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客户端交互模块的流程图。
客户端启动后首先登陆中心服务器,进行登陆验证。
验证成功后向中心服务器请求获取拥有所需要资源的区域服务器(边缘服务器)和其他客户端的连接地址以及各个节点已缓存的数据信息。
中心服务器优先返回其他已缓存资源的服务器及客户端列表。
客户端随机向其中一个区域服务器建立连接请求,获取请求资源的信息,包含数据大小、数据格式、数据区间块大小等信息。
客户端在获取资源数据区间块大小后,优先对其他拥有此资源缓存的客户端进行发起连接,从区间块最小数值开始,请求N个数据块,N值由带宽大小和网络情况动态确定。
如果从其他客户端成功获取到数据,则此轮交互完成,进行下一轮数据请求。
如果从其他客户端获取数据失败,则向所有拥有此资源的区域服务器发起数据请求,如果此时有新的客户端缓存了此资源,则优先去新的客户端请求资源。
相较于现有CDN组网方式,本实施例去中心化之后,由区域服务器分担中心服务器的功能和业务,即系统压力更为分散,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各个服务器之间相互通信,不仅可利用服务器之间的带宽,还可通过区域服务器之间相互通信实现数据一致性,使得系统部署简单,对边缘节点服务器的配置要求较低。
实施例五: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下文描述的一种终端设备与上文的方法实施例一或方法实施例二相互对应参照。
参见图11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器D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D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步骤。
具体的,请参考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具体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s,CPU)3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3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342或数据344的存储介质3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332和存储介质3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3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数据处理设备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3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330通信,在终端设备301上执行存储介质3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终端设备301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3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3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3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341。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
上文方法实施例一或方法实施例二所描述的方法中的步骤可以由终端设备的结构实现。
实施例六:
相应于上面的方法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下文描述的一种可读存储介质与上文方法实施例一或方法实施例二所描述的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一或方法实施例二的方法的步骤。
该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可读存储介质。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判断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是否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
如果是,则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逻辑主服务器;
如果否,则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至少两个区域服务器;其中,任意两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
为所述区域服务器随机分配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操作权限,得到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和所述逻辑从服务器。
2.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目标客户端发送的访问请求,并确定所述访问请求对应的目标计算机资源,以及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
向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发送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获取请求,接收所述逻辑主服务器返回的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
从所述逻辑从服务器连接地址列表中选择一个区域服务器作为目标区域服务器;
从所述目标区域服务器中获取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对应的资源信息,并利用所述资源信息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目标客户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资源信息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目标客户端,包括:
从所述资源信息中,确定缓存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的待选客户端连接地址;
建立所述目标客户端与所述待选客户端的通信连接,并令所述待选客户端将所述目标计算机资源发送给所述目标客户端。
4.一种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三个区域服务器;其中,任意两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之间具有通信连接;所述区域服务器中存储有多个计算机资源;
每一个所述计算机资源,在所述区域服务器中分别具有对应的逻辑主服务器和逻辑从服务器,所述逻辑从服务器对所述计算机资源具有读取权限,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对所述计算机资源具有修改权限、所述读取权限和同步权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边缘服务器,所述边缘服务器用于从任意一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中获取所述计算机资源,并利用所述计算机资源向客户端提供访问服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任意两个所述区域服务器之间通过TCP/UDP套接字进行数据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包括:第一资源更新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更新模块用于:
获取目标计算机资源的更新请求,并确定所述更新请求对应的第一更新操作;
执行所述第一更新操作之后,将所述第一更新操作对应的更新指令分发给所述逻辑从服务器;
接收所述逻辑从服务器发送的更新反馈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从服务器,包括:第二资源更新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资源更新模块用于:
接收所述更新指令,确定所述更新指令对应的第二更新操作;
执行所述第二更新操作,并在更新结束后向所述逻辑主服务器发送所述更新反馈信息。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的步骤、或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步骤、或所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步骤。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的步骤、或所述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步骤、或所述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区域服务器资源访问方法的步骤。
CN201811289216.9A 2018-10-31 2018-10-31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Pending CN1091510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9216.9A CN109151079A (zh) 2018-10-31 2018-10-31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89216.9A CN109151079A (zh) 2018-10-31 2018-10-31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1079A true CN109151079A (zh) 2019-01-04

Family

ID=6480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9216.9A Pending CN109151079A (zh) 2018-10-31 2018-10-31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107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4376A (zh) * 2019-12-19 2020-05-05 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 资源文件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1131515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市烽视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dn边缘注入分发方法及系统
CN112732362A (zh) * 2021-01-18 2021-04-30 北京展心展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跨国软件资源访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55460A (zh) * 2021-03-09 2021-06-29 百果园技术(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45709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flow in peer-to-peer networks
CN102006330A (zh) * 2010-12-01 2011-04-06 北京瑞信在线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缓存系统、数据的缓存方法及缓存数据的查询方法
CN104754016A (zh) * 2013-12-31 2015-07-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对等网络中节点集群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126406A (zh) * 2016-06-22 2016-11-16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日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6603692A (zh) * 2016-12-27 2017-04-26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
CN106919654A (zh) * 2017-01-24 2017-07-04 徐州医科大学 一种基于Nginx的高可用MySQL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CN108696571A (zh) * 2018-03-28 2018-10-23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云存储服务系统、方法、云服务智能设备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45709A1 (en) * 2009-06-18 2010-1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flow in peer-to-peer networks
CN102006330A (zh) * 2010-12-01 2011-04-06 北京瑞信在线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缓存系统、数据的缓存方法及缓存数据的查询方法
CN104754016A (zh) * 2013-12-31 2015-07-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 对等网络中节点集群实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126406A (zh) * 2016-06-22 2016-11-16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日报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6603692A (zh) * 2016-12-27 2017-04-26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
CN106919654A (zh) * 2017-01-24 2017-07-04 徐州医科大学 一种基于Nginx的高可用MySQL数据库的实现方法
CN108696571A (zh) * 2018-03-28 2018-10-23 深圳市网心科技有限公司 云存储服务系统、方法、云服务智能设备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4376A (zh) * 2019-12-19 2020-05-05 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 资源文件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1104376B (zh) * 2019-12-19 2023-04-07 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 资源文件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1131515A (zh) * 2019-12-31 2020-05-08 武汉市烽视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dn边缘注入分发方法及系统
CN111131515B (zh) * 2019-12-31 2022-07-15 武汉市烽视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dn边缘注入分发方法及系统
CN112732362A (zh) * 2021-01-18 2021-04-30 北京展心展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跨国软件资源访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55460A (zh) * 2021-03-09 2021-06-29 百果园技术(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3055460B (zh) * 2021-03-09 2024-04-19 百果园技术(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1079A (zh) 跨区域服务器资源注入方法、访问方法及传输系统
CN103329113B (zh) 配置用于分级高速缓存的代理服务器以及动态站点加速和自定义对象和相关的方法
US11863422B2 (en) Blockchain-bas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pagating data in a network
US20150317583A1 (en) Business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nvergence Device
US2023025433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opagating data packets in a network of nodes
CN110430274A (zh) 一种基于云存储的文件下载方法及系统
CN114418574A (zh) 一种共识和资源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19620B (zh) 用于在节点的网络中传播数据分组的系统和方法
CN108696364B (zh) 请求消息处理方法、聊天室消息服务器及聊天室系统
CN106844111A (zh) 云存储网络文件系统的访问方法
US20190272280A1 (en) Method for Elastic Geographical Database Replication
US1105081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sh network streaming
Jayalath et al. Universal cross-cloud communication
CN109962961A (zh) 一种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节点的重定向方法及系统
CN110417905B (zh) 一种合约发布方法、装置、设备和联盟链系统
CN113873005A (zh) 一种微服务集群的节点选主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US11968238B2 (en) Policy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vide authorization information via distributed data store
JP7295752B2 (ja) 企業ネットワーク内の動的コンテンツ配信
KR20120111626A (ko) 푸쉬 서비스 제공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5187518A (zh) 一种cdn内容分发方法及系统
Mattos et al. Exploring overlay topology cost-termination tradeoff in blockchain vicinity-based consensus
US20240090069A1 (en) Decentralized session management
CN11108321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系统
TWI691184B (zh) 資料傳輸及接收方法
US20220222655A1 (en) Method for block consens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transaction st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