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0761B -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0761B
CN109150761B CN201811242837.1A CN201811242837A CN109150761B CN 109150761 B CN109150761 B CN 109150761B CN 201811242837 A CN201811242837 A CN 201811242837A CN 109150761 B CN109150761 B CN 1091507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tunnel
error rate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err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28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0761A (zh
Inventor
雷磊
黄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428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507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50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0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0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H04L47/825Involving tunnels, e.g. MP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0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r profile or the type of traff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的隧道切换方法导致的业务可靠性低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包括: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然后,若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第一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流量工程(TrafficEngineering,TE)是一种可扩展性好且实现简单的流量工程解决方案,其结合了MPLS技术和流量工程,可通过建立沿着指定路径的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ed Path,LSP)隧道进行资源预留。
目前,可通过误码检测来实现MPLS TE的主备隧道之间的切换,例如,当隧道的首尾节点或者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的任一中间节点检测到自身接收到的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达到误码切换的门限时,节点将触发主备隧道切换,即,将主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备份隧道。
然而,若尾节点和中间节点接收到的业务流都存在一定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且尾节点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和各中间节点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各自都未达到误码切换的门限,但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各个中间节点接收业务流所产生的误码已经影响到了业务流传输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以保障MPLSTE隧道传输业务流的可靠性。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一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二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若所述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所述第一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每隔预设时间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探测报文;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二总误码率,所述第二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若所述第二总误码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所述第二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所述第二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二通知报文,所述第二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的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的第三节点发送的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总误码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二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所述业务流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传输;
若所述第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
所述第一总误码率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所述业务流的第二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知报文;
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报文,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由所述第一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由所述第一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发送的探测报文;
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
若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总误码率;
所述第二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第四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通知报文;
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报文,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一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二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接收同一所述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所述第一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每隔预设时间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探测报文;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二总误码率,所述第二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若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二总误码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所述第二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二通知报文,所述第二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总误码率。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二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一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所述业务流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传输;
发送模块,用于若确定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
所述第一总误码率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所述业务流的第二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知报文;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报文,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由所述第一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发送的探测报文;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若所述获取模块获取到的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总误码率;
所述第二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第四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通知报文;
所述切换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报文,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由器,该路由器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被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方法。
因此,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隧道切换的方法,在MPLS TE组网环境下,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若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第一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切换至第二TE隧道,由于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和各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必等到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才进行隧道切换,而是在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达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隧道切换,可以更加及时地实现隧道切换,提高了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传输业务流的可靠性。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PLS网络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ESV消息中部分字段的示例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路由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隧道切换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MPLS网络中,该网络中包括边缘设备(Customer Edge,CE)1、CE2、至少一个作为中间节点的服务商边缘设备(Provider Edge,PE)、以及作为出(egress)节点的下层服务商边缘设备(UnderlayerProvider Edge,UPE)和作为入(ingress)节点的上层服务商边缘设备(SuperstratumProvider Edge,SPE)。PE、UPE和SPE均可以为标签交换路由器(Label Switching Router,LSR)。
其中,图1中示例性地示出了SPE和UPE之间建立的两条MPLS TE隧道,SPE-PE-UPE组成的转发路径实现一条TE隧道,可以将该TE隧道称为第一TE隧道,SPE-UPE组成的转发路径实现另一条TE隧道,可以将该隧道称为第二TE隧道。可选地,第一TE隧道可以为用于承载SPE和UPE之间业务流的主隧道,第二TE隧道可以为用于承载SPE和UPE之间业务流的备份隧道。
在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SPE和UPE之间只包括一个中间节点PE,在实际部署过程中不限于此,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的SPE和UPE之间可以包括多个PE也可以不包括PE,且第二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的SPE和UPE之间也可以存在中间节点PE。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为一种简化的MPLS网络的示例性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不对MPLS网络中各类型设备的数量进行限制。
基于图1所示的MPLS网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应用于MPLS网络中的第一节点,其中,第一节点可以为图1中的入接点,即SPE。MPLS网络中还可以包括第二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第二节点可以为图1中的出节点,即UPE,第三节点可以为图1中的SPE,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
其中,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一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第一TE隧道为MPLS网络中正在传输业务流的MPLS TE隧道。
业务流由第一节点发送给第三节点,再由第三节点发送给第二节点,第三节点接收到业务流时,可检测该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第二节点接收到同一业务流时,也可检测该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第一总误码率即为第二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到同一业务流后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可选地,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接收到业务流后,可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的方式确定传输错误的码元数,进而可计算出误码率为传输错误的码元数与接收的业务流的总码元数。
可选地,若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存在多个第三节点,例如,第三节点分别为节点A、节点B和节点C,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为第二节点-节点A-节点B-节点C-第一节点。
节点A可接收第二节点发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1,然后节点A可计算数据传输误码率1与自身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2之和,得到总误码率1。
然后节点A将总误码率1发送给节点B,节点B可判断自身是否为入节点(即第一节点),若节点B确定自身不是入接点,则节点B将总误码率1与自身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3相加,将相加之后得到的总误码率2发送给节点C。
节点C确定自身不是入接点,则将总误码率2与自身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4相加,将相加之后得到的总误码率3发送给第一节点,第一节点可确定自身为入接点,此时第一节点接收到的第一总误码率为该误码率3。
以图1为例,UPE的port(接口)2检测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将该数据传输误码率上报给UPE,然后UPE将该数据传输误码率上报给PE,PE将UPE上报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和在自身的port2上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相加,将相加得到的结果上报给SPE,此时第一总误码率为UPE的port2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和PE的port2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周期性接收第三节点发送的RESV消息,也可称为RESV刷新消息,RESV消息的新增字段或保留字段中携带第一总误码率,如图3所示,可在RESV消息中增加误码率(“Bit-error rate”)字段,在“Bit-error rate”中携带第一总误码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增加一个用于传输第一总误码率的专用消息。
S202、若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第一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可选地,若第一总误码率未达到预设值,则第一节点不做处理。
为了实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的联动切换,若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第一节点可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第一通知报文用于使第二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可选的,第一通知报文可以为双向转发检测(Bidirectional ForwardingDetection,BFD)报文。
具体地,第一节点可通过第一TE隧道和/或第二TE隧道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
可选地,第一节点可通过将发送业务流的出接口更改为第二TE隧道的出接口的方式,来实现第一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的切换。以图1为例,第一节点可将发送业务流的出接口由自身的port1更改为port2。
因此,通过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隧道切换的方法,在MPLS TE组网环境下,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若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第一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切换至第二TE隧道,由于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和各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必等到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才进行隧道切换,而是在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达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隧道切换,可以更加及时地实现隧道切换,提高了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传输业务流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TE隧道可以为主隧道,也可以为备份隧道,若第一TE隧道为备份隧道,且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存在多条备份隧道,则在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第一节点也可将业务切换至其他备份隧道。
可选地,在执行图1的实施例之后,还可实时检测第一TE隧道传输报文时产生的误码率,以便在第一TE隧道的传输报文时产生的误码率降低到预设阈值之下时,重新将业务切换回第一TE隧道,如图4所示,该方法仍由第一节点执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第一节点每隔预设时间通过第一TE隧道向第二节点发送探测报文。
其中,第一节点在第一TE隧道发送的探测报文可经由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上的各第三节点转发至二节点,以图1为例,SPE向PE发送探测报文,然后PE向UPE转发探测报文。
S402、第一节点接收邻居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二总误码率。
第二总误码率为第二节点接收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以图1为例,PE的port2接收到探测报文后,可检测接收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A,UPE的port2接收到探测报文后,也可检测接收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B,第二总误码率为数据传输误码率A与数据传输误码率B之和。
第一节点接收第二总误码率的方法与上述S201中第一节点接收第一总误码率的方法相同,可参考上述S20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403、若第二总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第一节点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第二TE隧道切换至第一TE隧道。
S404、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通知报文,第二通知报文用于使第二节点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第二TE隧道切换至第一TE隧道。
可选地,第二通知报文可以为BFD报文。具体地,第一节点可通过第一TE隧道和/或第二TE隧道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通知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4的方法流程可以在第一TE隧道为主隧道,第二TE隧道为备份隧道的情况下执行,以使得业务流优先由主隧道承载。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论第一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为主隧道或备份隧道,均可执行图4所示的方法流程,可以实现业务流的灵活切换。
可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之后,还可通过发送探测报文的方式来让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实时检测数据传输误码率,当第二节点和各第三节点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低于预设阈值时,可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重新切换回第一TE隧道,以保证传输业务流的可靠性。
对应于图2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应用于MPLS网络中的第二节点,其中,第二节点可以为图1中的出节点,即UPE。MPLS网络中还可以包括第一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第一节点可以为图1中的入接点,即SPE,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第二节点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该业务流通过第一TE隧道传输。
其中,第二节点接收到业务流后,可检测该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即为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可选地,第二节点可通过CRC的方式确定传输错误的码元数,根据传输错误的码元数计算出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为:传输错误的码元数与接收的业务流的总码元数。
S502、若第二节点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
第一总误码率用于使第一节点以便第一节点根据第一总误码率确定是否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其中,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与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上各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可选地,若第二节点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可向邻居第三节点发送RESV消息,RESV消息中携带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若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存在多个第三节点,例如,第三节点分别为节点A和节点B,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为第二节点-节点A-节点B-第一节点。
则第二节点可向节点A发送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然后节点A将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和自身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2相加,得到总误码率1;
然后节点A将总误码率发送给节点B,节点B将总误码率1与自身检测到的数据传输误码率3相加,得到总误码率2。
然后节点B将总误码率2发送给第一节点,该误码率2为第一节点接收到的第一总误码率。
若第二节点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大于预设阈值,可通过BFD报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实现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可以理解的是,后续若第一节点确定第一总误码率大于预设阈值,会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为了实现第二节点的同步切换,第二节点可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知报文,进而第一节点根据第一通知报文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可选的,第一通知报文可以为BFD报文。
可选地,第二节点可通过将接收业务流的出接口更改为第二TE隧道的出接口的方式,来实现第一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的切换。以图1为例,第二节点可将接收业务流的出接口由自身的port1更改为port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隧道切换的方法,在MPLS TE组网环境下,第二节点可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在确定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可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其中,第一总误码率用于使第一节点确定是否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由于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必等到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时才进行隧道切换,而是在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第二节点和第三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达到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隧道切换的方法,可以更加及时地实现隧道切换,提高了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之间传输业务流的可靠性。
在上述S502之后,在第一TE隧道传输的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降低到预设阈值之下时,还可以重新将业务流切换回第一TE隧道,如图6所示,该方法由第二节点执行,包括以下步骤:
S601、第二节点接收第一节点通过第一TE隧道发送的探测报文。
S602、第二节点获取接收探测报文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
S603、若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总误码率。
其中,第二总误码率为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与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各第三节点接收探测报文的第四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节点接收到第二总误码率之后可判断第二总误码率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确定第二总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会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重新切换至第一TE隧道,在这种情况下,还需执行S604至S605。
S604、第二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通知报文。
第二通知报文用于使第二节点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一TE隧道,可选地,第二通知报文可以为BFD报文。
S605、第二节点根据第二通知报文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一TE隧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5所示的方法流程可在第一TE隧道为主隧道,第二TE隧道为备份隧道的情况下执行,以使得业务流优先由主隧道承载。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论第一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为主隧道或备份隧道,均可执行图5所示的方法流程,可以实现业务流的灵活切换。
可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二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后,还可接收到来自第一节点的探测报文,进而获取接收探测报文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并将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发送给邻居第三节点,邻居第三节点可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总误码率,以便第二节点根据第二总误码率确定是否可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重新切换至第一TE隧道,可以保证传输业务流的可靠性。
以下结合图1所示的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隧道切换的方法进行描述,假设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TE隧道为主隧道,第二TE隧道为备份隧道,且当前业务数据由SPE-PE-UPE这条转发路径上的主隧道进行传输,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S701、若UPE在自身的port2上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1小于预设阈值,则UPE向PE发送RESV消息,RESV消息携带数据传输误码率1。相应的,PE接收RESV消息。
若SPE在port2上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1大于预设阈值,则将主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备份隧道,并通知UPE进行主备切换。
S702、PE将在自身的port2上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2与数据传输误码率1相加,得到数据传输误码率3。
S703、PE向SPE发送RESV消息,RESV消息携带数据传输误码率3。相应的,PE接收RESV消息。
S704、若SPE确定数据传输误码率3大于预设阈值,则将主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备份隧道。
S705、SPE向UPE发送BFD报文,该BFD报文用于使UPE将主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备份隧道。相应地,UPE接收SPE发送的BFD报文。
S706、SPE将主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备份隧道。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801和切换模块802。
接收模块801,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切换模块802,用于若接收模块801接收到的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803;
发送模块803,用于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第一通知报文用于使第二节点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可选地,发送模块803,还用于每隔预设时间通过第一TE隧道向第二节点发送探测报文;
接收模块801,还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二总误码率,第二总误码率为第二节点接收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切换模块802,还用于若接收模块801接收到的第二总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第二TE隧道切换至第一TE隧道。
可选地,发送模块803,还用于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通知报文,第二通知报文用于使第二节点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一TE隧道。
可选地,接收模块801,具体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第一总误码率。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节点,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901和发送模块902。
获取模块901,用于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所述业务流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传输。
发送模块902,用于若确定获取模块901获取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获取模块901获取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
第一总误码率用于第一节点确定是否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第一总误码率为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第二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903和切换模块904;
接收模块903,用于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知报文;
切换模块904,用于根据接收模块903接收的第一通知报文,将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二TE隧道。
可选地,接收模块903,还用于接收第一节点通过第一TE隧道发送的探测报文;
获取模块901,还用于获取接收探测报文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
发送模块902,还用于若获取模块901获取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总误码率。
第二总误码率为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探测报文的第四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可选地,接收模块903,还用于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通知报文;
切换模块904,还用于根据接收模块903接收的第二通知报文,将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第一TE隧道。
可选地,发送模块902,具体用于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RESV消息携带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路由器,该路由器可以为上文中的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如图10所示,包括处理器1001、通信接口1002、存储器1003和通信总线1004,其中,处理器1001,通信接口1002,存储器1003通过通信总线10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100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存储器100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节点执行的步骤,或者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二节点执行的步骤。
上述路由器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用于上述路由器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隧道切换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隧道切换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一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二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若所述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总误码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所述第一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每隔预设时间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探测报文;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二总误码率,所述第二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若所述第二总误码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所述第二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从所述第二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二通知报文,所述第二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5.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二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一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所述业务流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传输;
若所述第二节点确定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
所述第一总误码率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所述业务流的第二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知报文;
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报文,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由所述第一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由所述第一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发送的探测报文;
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
若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二总误码率;
所述第二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所述探测报文的第四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节点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二通知报文;
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报文,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二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一TE隧道。
9.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一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二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第一总误码率,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二节点接收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所述业务流的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切换模块,用于若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总误码率达到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相邻第三节点发送的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总误码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第一通知报文,所述第一通知报文用于使所述第二节点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11.一种隧道切换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络中的第二节点,所述MPLS网络还包括第一节点和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所述第一节点与所述第二节点之间建立第一流量工程TE隧道和第二TE隧道,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处于所述第一TE隧道对应的转发路径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业务流的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所述业务流通过所述第一TE隧道传输;
发送模块,用于若确定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小于预设阈值,则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以使得相邻第三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一总误码率;
所述第一总误码率用于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所述第一总误码率为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节点接收同一所述业务流的第二数据传输误码率之和;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向相邻第三节点发送资源预留协议RESV消息,所述RESV消息携带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误码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一通知报文;
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报文,将所述第一TE隧道承载的业务流由所述第一TE隧道切换至所述第二TE隧道。
CN201811242837.1A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91507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2837.1A CN109150761B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2837.1A CN109150761B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0761A CN109150761A (zh) 2019-01-04
CN109150761B true CN109150761B (zh) 2022-03-22

Family

ID=64809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42837.1A Active CN109150761B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507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01181B (zh) * 2019-05-05 2023-07-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误码率检测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039771A (zh) 2019-06-03 2020-1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链路误码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4938317A (zh) * 2019-06-10 2022-08-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误码通告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666261A (zh) * 2020-12-03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径调整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307A1 (zh) * 2013-03-12 2014-09-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mcs的方法和装置
CN104518914A (zh) * 2014-12-17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方法和设备
CN104968023A (zh) * 2015-06-10 2015-10-07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工作信道调整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5765909A (zh) * 2013-06-27 2016-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8430086A (zh) * 2017-02-13 2018-08-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网络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9307A1 (zh) * 2013-03-12 2014-09-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mcs的方法和装置
CN105765909A (zh) * 2013-06-27 2016-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4518914A (zh) * 2014-12-17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方法和设备
CN104968023A (zh) * 2015-06-10 2015-10-07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工作信道调整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8430086A (zh) * 2017-02-13 2018-08-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贵州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网络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0761A (zh) 2019-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0761B (zh) 一种隧道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US8948001B2 (en) Service plane triggered fast reroute protection
EP2360880B1 (en) Optimized fast re-route in MPLS-TP ring topologies
TWI472191B (zh) 非相交路徑計算演算法
JP2022523184A (ja) パケット転送経路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並びに、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CN109889441B (zh)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及装置
US10439880B2 (en) Loop-free convergence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9474495B (zh) 一种隧道检测方法及装置
EP3029883B1 (en) Network pro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next-ring node, and system
CN112737871B (zh) 链路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3891217A (zh) 使用网络测量触发的服务确保
CN104702480A (zh) 下一代组播虚拟专用网中建立隧道保护组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20449B (zh) 一种链路故障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2803995B (zh) 资源共享方法、网络节点及相关设备
CN109347717B (zh) Vxlan隧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3904972B (zh) 路径检测方法、装置、控制器及pe设备
CN109218199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0611620B (zh) 一种链路更新方法及装置
CN112073285B (zh) 一种误码通告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385195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0432505B2 (en) Systems,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erouting network traffic
CN111901182B (zh) 流量转发方法和网络设备
US20140247710A1 (en) Proactive redirection of traffic during low voltage (brownout) condition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of high priority traffic
CN109428750B (zh) 一种点到多点业务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2866045B (zh) 一种链路状态检测方法、组播设备及链路状态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8

Address after: 310052 11th Floor, 466 Chang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3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52 Chang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No. 466

Patentee befor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