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20381B -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20381B
CN109120381B CN201710670232.1A CN201710670232A CN109120381B CN 109120381 B CN109120381 B CN 109120381B CN 201710670232 A CN201710670232 A CN 201710670232A CN 109120381 B CN109120381 B CN 109120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time
uplink
time unit
down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702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20381A (zh
Inventor
郭志恒
万蕾
谢信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EP188203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595216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92452 priority patent/WO20182336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120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0381A/zh
Priority to US16/725,877 priority patent/US1146985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20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0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第一载波为TDD载波,根据第一时间单元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第二载波为FDD的上行载波,然后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通过将第一载波上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上发送,使得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的需求降低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06月2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482203.2、申请名称为“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在6GHz以下的频带上可以同时部署第五代(5-Generation,5G)新空口(New radio interface,NR)系统和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一种典型的部署方式是:NR系统部署在3.5GHz频点上,LTE系统部署在1.8GHz频点上。终端设备可以支持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通信,即终端设备可以同时工作在LTE系统和NR系统中,其中,3.5GHz频点上终端设备采用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1.8GHz频点上终端设备采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FDD)。
在上述部署场景下,当终端设备同时在3.5GHz频点和1.8GHz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时,由于3.5GHz频点和1.8GHz频点的信号之间存在交调干扰问题,会严重影响终端设备在1.8GHz频点上接收LTE系统的下行信号的性能。为了避免该问题,现有标准中规定:针对工作在LTE系统和NR系统的双连接模式下的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只支持同一时间点上仅在一个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即当终端设备在3.5GHz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时,不在1.8GHz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反之亦然。
考虑到在3.5GHz频点上,NR系统工作在TDD模式下,这使得每个上行子帧/时隙都需要用于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接收到的下行信号的肯定应答(Acknowledge,ACK)/否定应答(None Acknowledge NACK)。此时,由于终端设备仅支持在一个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这使得终端无法在与NR系统上行时隙有时间重叠的LTE系统的上行子帧/时隙上发送信号,这将降低LTE系统的上行性能。同时,由于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在这些子帧上发送LTE系统的下行信号的ACK/NACK,如果终端设备无法在这些子帧上发送信号,则终端设备无法对ACK/NACK对应的下行子帧上接收的下行信号进行反馈,从而也会降低LTE系统的下行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在终端设备在终端设备利用两个载波传输信息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载波为频分双工FDD的上行载波,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包括第二时隙或第二子帧;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可选的,当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所述终端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为保护间隔GP。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或者,
所述终端设备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
可选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载波为频分双工FDD的上行载波,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包括第二时隙或第二子帧;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当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为保护间隔GP。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或者,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
可选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收器和发送器,所述存储器、接收器和发送器通过总线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并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
可选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
可选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收器和发送器,所述存储器、接收器和发送器通过总线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并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网络设备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提供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包括: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第一载波为TDD载波,根据第一时间单元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第二载波为FDD的上行载波,然后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通过将第一载波上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上发送,使得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的需求降低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DC场景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NR系统和LTE系统的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示意图;
图5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6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又一种示意图;
图7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再一种示意图;
图8为第一载波的时隙7的帧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9为第一载波的时隙6和时隙7的帧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10为第一载波的时隙1和时隙2的帧结构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二提供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实施例三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四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五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五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该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可以应用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场景和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场景中,其中,DC场景既包括终端设备采用同一种无线接入技术接入到两个不同的网络设备,也包括终端设备采用两种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同时接入一个网络设备或者两个网络设备。当然,本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场景,此处不做限定。
作为一个典型的DC场景,终端设备可以同时接入新空口(New radio interface,NR)系统和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NR系统也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eneration,5G)。其中,终端设备通过第一载波与NR系统建立连接,同时通过第二载波和第三载波与LTE系统建立连接。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载波,第一载波的频点例如为3.5GHZ。第二载波为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Duplexing,FDD)的上行载波,第三载波为FDD的下行载波,第二载波的频点例如为1.75GHz,第三载波的频点例如为1.85GHz。这里的载波的双工类型和载波频点都只是举例说明,第一载波、第二载波和第三载波的双工类型和频点并不限于此。
图1为DC场景的一种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DC场景包括:核心网、接入网和终端设备。核心网网元包括: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和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接入网网元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第一基站为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第二基站为NR系统的基站。图1所示场景中,NR系统和LTE系统共用一个核心网,当然,在其他场景中,NR系统和LTE系统也可以分别拥有各自独立的核心网。DC场景中,终端设备同时接入两个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可以由第一基站或第二基站在分组数据汇集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对核心网发送的数据进行分流。
CA场景中,终端设备通过一个主分量载波(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PCC)和至少一个辅分量载波(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SCC)与一个基站进行通信。该基站可以是LTE系统中eNB的,也可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主分量载波也称为主载波,辅分量载波称为辅载波。
本申请中提到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无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至少一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带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音和/或数据。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用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 Station)、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或用户代理(User Agent),在此不作限定。
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第一载波为TDD载波,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步骤S102、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第二载波为FDD的上行载波,第二时间单元包括第二时隙或第二子帧。
本实施例以DC场景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该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例如是NR系统采用的接入技术,该第二无线接入技术例如是LTE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图3为NR系统和LTE系统的帧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LTE系统一个无线帧(Frame)包含10个子帧(Subframe),编号从0到9,同时,一个子帧包含两个时隙(Slot),故LTE系统一个无线帧包含20个时隙,编号从0到19。而对于NR系统,1个无线帧为10ms,一个无线帧包含10个子帧,1个子帧为1ms,一个子帧包含的时隙数与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spacing,SCS)的取值相关,当子载波间隔为15KHZ时,一个子帧包含1个或两个时隙,当子载波间隔为30KHZ时,一个子帧包含两个或四个时隙。当然,NR系统中子载波的间隔并不限于15KHZ和30KHZ。针对图3的示例,应理解,当子载波间隔为30KHZ时,一个子帧包括两个时隙,当子载波间隔为15KHZ时,一个子帧包括一个时隙,故图3的示例中,NR的一个无线帧包含20个时隙,时隙编号为0-19,其中,D表示下行时隙,U表示上行时隙,S表示特殊时隙,该特殊时隙可以理解为与D和U不同的时隙,例如,特殊时隙可理解为既能用于上行传输也能用于下行传输的时隙,此处并不限定。当然,NR的一个无线帧包含的时隙数并不限于20,同时每个时隙的类型并不限于图3。
参照图3,现有技术中,第一载波上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只能在第一载波的上行子帧上反馈,第三载波上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只能在第二载波上反馈。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为ACK消息或NACK消息。由于终端设备仅支持在一个载波或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这使得终端无法在与第一载波的上行时隙有时间重叠的第二载波的上行子帧/时隙上发送信号,这将降低LTE系统的上行性能。同时,由于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在这些子帧上发送LTE系统的下行信号的ACK/NACK,如果终端设备无法在这些子帧上发送信号,则终端设备无法对ACK/NACK对应的下行子帧上接收的下行信号进行反馈,从而也会降低LTE系统的下行性能。当然,终端也可以选择不在第一载波上发送信号而在第二载波上发送信号,此时将降低NR系统的上行性能。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将第一载波上接收到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通过第二载波发送,因此,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接收到第一下行信号后,需要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
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第二时间单元,其中,该对应关系是根据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应理解,该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帧的传输方向,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帧、时隙、微时隙、OFDM或DFT-S-OFDM符号的传输方向,当然也可以包括其他时间长度的传输方向,此处不做限定。该传输方向包括上行,也包括下行,也包括保护间隔,即不发送也不接收信号。该对应关系可以预先配置在终端设备中,也可以由网络侧设备通过高层信令通知给终端设备,该高层信令例如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信令。终端设备中也可以预先配置多种对应关系,由网络侧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使用多种对应关系中的哪一种对应关系。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第二时间单元的指示信息携带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由网络侧设备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layer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发送给终端设备。
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可以是2.5ms、5ms或10ms。2.5ms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5ms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10ms的周期内包括20个时隙。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进行限定,2.5ms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例如为“DSUDD”或“DDUDD”,5ms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例如为“DDDDUUDDDD”。
该对应关系是根据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得到的,以第一载波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第二载波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ms为例,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该5个时隙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例如为DDUDD,即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图4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种示意图,图4中箭头的起始端表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箭头的指向端为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具体是通过第二载波的每个子帧的最后两个符号发送反馈信息,第二载波的每个子帧的最后两个符号属于每个子帧的后一个时隙,因此,也可以说是通过每个子帧的第二个时隙的最后两个符号发送反馈信息,发送反馈信息的符号为图4中第二载波上的黑色矩形框所示的位置。
参照图4,该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X,Y,Z),其中,X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该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该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以第一载波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第二载波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为例,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该10个时隙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例如为DDDDUUDDDD,即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图5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另一种示意图,图5中箭头的起始端表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箭头的指向端为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具体是通过第二载波的每个子帧的最后两个符号发送反馈信息,第二载波的每个子帧的最后两个符号属于每个子帧的后一个时隙,因此,也可以说是通过每个子帧的第二个时隙的最后两个符号发送反馈信息,发送反馈信息的符号为图5中第二载波上的黑色矩形框所示的位置。
参照图5所示,则该对应关系可以表示为(X,Y,Z),其中,X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该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该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终端设备根据上述的对应关系以及第一时间单元的编号,可以确定第二时间单元,例如,当第一时间单元为编号为第一载波的时隙3时,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载波上的子帧2的第二个时隙,或者,确定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载波上的时隙5。对于(19,0,1),应理解当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载波上编号为19的时隙时,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载波上的下一个无线帧的子帧0的第二个时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对应关系只是举例说明,当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变化时,上述对应关系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或者,当第二载波上的一个或多个子帧无法用于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时,上述对应关系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即一个或多个X对应的Y和/或Z的取值发生改变。
示例性的,图4所示例子中,如果终端设备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0和子帧5中发送第一载波的反馈信息,则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时隙0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0上发送,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时隙9和时隙10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5上发送。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在第二载波的子帧0和子帧5的下一个可用时间单元发送反馈信息,即在第二载波的子帧1上发送第一载波的时隙0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的子帧6上发送第一载波的时隙9和时隙10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从而得到图6所示的对应关系。图6所示,此时,该对应关系(X,Y,Z)的取值包括(0,1,3),(1,1,3),(3,2,5),(4,2,5),(5,3,7),(6,3,7),(8,4,9),(9,6,13),(10,6,13),(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又如,图5所示例子中,如果终端设备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0、子帧2和子帧5中发送第一载波的反馈信息,则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时隙0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0上发送,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时隙3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2上发送,终端设备在时隙9和时隙10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无法在第二载波的子帧5上发送。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在子帧0、子帧2和子帧5的下一可用的时间的单元发送反馈信息,即在第二载波的子帧1上发送第一载波的时隙0的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的子帧3上发送第一载波的时隙3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的子帧6上发送第一载波的时隙9和时隙10的反馈信息,从而得到图7所示的对应关系。如图7所示,该对应关系(X,Y,Z)的取值包括(0,1,3),(1,1,3),(2,1,3),(3,3,7),(6,3,7),(7,4,9),(8,4,9),(9,6,13),(10,6,13),(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能获取了多个不同的对应关系,当第二载波上的某个子帧或某几个子帧无法用于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时,终端设备遍历其他对应关系,找到可用的对应关系,根据可用的对应关系确定发送第二载波上发送反馈信息的时间单元。或者,终端设备只存储一个对应关系,当第二载波上的某个子帧或某几个子帧无法用于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时,终端设备根据预设的规则和对应关系,确定发送第二载波上发送反馈信息的时间单元,该预设的规则例如是将第二载波上无法用于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子帧的下一个可用时间单元作为发送反馈信息的时间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载波上的一个或多个子帧无法用于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原因可以是:终端设备需要在该一个或多个子帧上发送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该SRS可以是周期的SRS,也可以是非周期的SRS。此时,该对应关系(X,Y,Z)的取值与该终端设备的SRS配置相关,当该终端设备的SRS配置发生改变时,该对应关系的取值也会相应的调整,即一个或多个X对应的Y和/或Z的取值发生改变。当然,第二载波上的一个或多个子帧无法用于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原因也可以是其他原因,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物理时间上的关系,例如,当第一时间单元为第一载波上时隙0时,确定的第二时间单元为第二载波上的子帧0,或者子帧0的第二个时隙,此时子帧0应理解为与第一时间单元在时间上重叠的子帧,当该子帧0的编号发生变化时,(X,Y,Z)的取值可以发生变化,但第一时间单元和第二时间单元物理时间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步骤S103、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在第二时间单元的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第一反馈信息;或者,终端设备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在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第一反馈信息。该符号可以是一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的符号,也可以是一个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OFDM(DFT-S-OFDM)符号,当然也可以是比一个OFDM符号更短的时间长度。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载波的子载波间隔大于第二子载波间隔,以第一载波为NR系统的载波,第二载波为LTE系统的载波为例,LTE系统中子载波的间隔为15KHz,则第一子载波的间隔应该为30KHz,当然,LTE系统和NR系统都可以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NR系统也可以采用大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如60KHz。
本实施例中,第二时间单元与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可能重叠也可能不重叠。当第二时间单元与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终端设备确定不在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取值。例如,图4所示例子中,第二载波的子帧3的最后两个符号与第一载波的时隙7在时间上重叠,此时第一载波的时隙7的帧结构如图8所示,时隙7的最后两个符号被丢弃,符号被丢弃即符号不能用于发送或接收信号,丢弃时隙7的最后两个符号的目的是由于终端需要在第二载波上的对应符号位置发送ACK/NACK。
当与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终端设备确定不在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终端设备确定不在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可理解为保护间隔(Guard Period,简称GP)。通过将第一载波的下行到上行的切换点的位置放在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ACK/NACK相同的位置,可以避免额外使用时域资源用于下行到上行的转换,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图4所示例子中,第二载波的子帧3的最后两个符号与第一载波的时隙7在时间上重叠,时隙6为下行时隙,此时第一载波的时隙6和时隙7的帧结构如图9所示,时隙7的最后两个符号被丢弃,同时时隙7的前两个符号或时隙6的最后两个符号被丢弃,符号被丢弃应理解为不在该符号上发送或接收信号,丢弃时隙7的最后两个符号是为了确保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上的对应符号位置能够正常发送ACK/NACK,丢弃时隙6的最后两个符号或丢弃时隙7的最前两个符号是为了确保网络设备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从下行发送到上行接收的转换。
当第二时间单元与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不重叠,且与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终端设备确定不在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终端设备确定不在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取值,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可以理解为保护间隔。例如,图4所示例子中,第一载波的时隙2与第二载波的子帧1的在时间上不重叠,时隙2为下行时隙,此时第一载波的时隙1和时隙2的帧结构如图10所示,时隙1的最后两个符号被丢弃,或者,时隙2的最前两个符号被丢弃,符号被丢弃因理解为符合不能用于发送或接收信号,丢弃时隙1的最后两个符号或丢弃时隙2的最前两个符号的目的是为了给网络设备从下行发送到上行接收的转换留出时间。由于时隙2与第二载波的子帧1的在时间上不重叠,因此,不需要丢弃时隙2的最后两个符号。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第一载波为TDD载波,根据第一时间单元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第二载波为FDD的上行载波,然后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反馈信息。通过将第一载波上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上发送,使得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的需求降低了,从而能够降低终端设备同时在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发送上行信号的情况,在终端设备与NR系统和LTE系统进行DC通信的场景下,大幅度的降低了LTE系统的性能损失。
图11为实施例二提供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网络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第一载波为TDD载波,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可选的,步骤S201之前,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二时间单元,其中,对应关系是根据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终端设备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在第二载波上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使用的第二时间单元。
可选的,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相应的,该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相应的,该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或者,终端设备中也可以预先配置多种对应关系,在步骤S201之前,网络侧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使用多种对应关系中的哪一种对应关系。
或者,在步骤S201之前,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时间单元的指示信息,终端设备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第二时间单元。
可选的,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DC通信。可选的,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可以为NR接入技术,第二接入技术可以为LTE接入技术。
步骤S202、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
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第一载波为TDD载波,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并接收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终端设备通过将第一载波上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在第二载波上发送,使得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上发送上行信号的需求降低了,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当本实施了的方法应用在终端设备与NR系统和LTE系统进行DC通信的场景下时,通过能够降低终端设备同时在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发送上行信号的情况,大幅度的降低了LTE系统的性能损失。
图12为实施例三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包括:接收模块11、确定模块12和发送模块13。
接收模块11,用于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确定模块12,用于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载波为频分双工FDD的上行载波,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包括第二时隙或第二子帧;
发送模块13,用于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12具体用于:根据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相应的,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TDD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TDD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TDD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相应的,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12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12还用于:当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为保护间隔GP。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13具体用于: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或者,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
可选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图13为实施例四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21,用于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21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TDD配置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TDD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TDD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TDD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的TDD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TDD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TDD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可选的,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
可选的,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本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图14为实施例五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300包括:处理器31、存储器32、接收器33和发送器34,所述存储器32、接收器33和发送器34通过总线与所述处理器31连接并通信,所述存储器3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31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终端设备3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一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图15为实施例五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400包括:处理器41、存储器42、接收器43和发送器44,所述存储器42、接收器43和发送器44通过总线与所述处理器31连接并通信,所述存储器4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41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网络设备4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一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使用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本申请所述的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8)

1.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载波为频分双工FDD的上行载波,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包括第二时隙或第二子帧;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为NR系统采用的接入技术,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为LTE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当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所述终端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为保护间隔GP。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或者,
所述终端设备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6.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从网络设备接收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用于在第二载波上发送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的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载波为频分双工FDD的上行载波,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包括第二时隙或第二子帧;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载波的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为NR系统采用的接入技术,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为LTE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当与所述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相邻的前一个时隙为第一下行时隙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或者,确定不在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上发送信号,其中,m的取值包括1或2,所述第一下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或所述第一上行时隙的前m个符号为保护间隔GP。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采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或者,
采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在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所述第一反馈信息。
11.一种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
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为NR系统采用的接入技术,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为LTE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当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所述网络设备确定不在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14.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第一载波的第一时间单元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一载波为时分双工TDD载波,所述第一时间单元包括第一时隙或第一子帧;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第二载波的第二时间单元的倒数第二个和/或最后一个符号上发送的所述第一下行信号的第一反馈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与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其中,所述对应关系是根据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确定的;
所述第一载波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第二载波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载波,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双连接DC通信;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为NR系统采用的接入技术,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为LTE系统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技术使用的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技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所述第二时间单元与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在时间上重叠时,确定不在所述第一载波上的第一上行时隙的后m个符号上接收信号,其中,m的取值为1或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2.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5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三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3,2,5),(4,2,5),(5,3,7),(6,3,7),(8,4,9),(9,5,11),(10,5,11),(11,6,13),(13,7,15),(14,7,15),(15,8,17),(16,8,17),(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波的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为5毫秒,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包括10个时隙,所述上下行传输方向配置的周期内的第五个时隙和第六个时隙为上行时隙,其余时隙为下行时隙;
所述对应关系为(X,Y,Z),其中,X为接收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Y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子帧编号,Z为发送所述第一载波的下行信号的反馈信息的第二载波的时间单元的时隙编号,(X,Y,Z)的取值包括(0,0,1),(1,1,3),(2,1,3),(3,2,5),(6,3,7),(7,4,9),(8,4,9),(9,5,11),(10,5,11),(11,6,13),(12,6,13),(13,7,15),(16,8,17),(17,9,19),(18,9,19),(19,0,1)中的至少一组。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10670232.1A 2017-06-22 2017-08-08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Active CN109120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820393.9A EP3595216B1 (en) 2017-06-22 2018-06-22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CT/CN2018/092452 WO2018233694A1 (zh) 2017-06-22 2018-06-22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US16/725,877 US11469852B2 (en) 2017-06-22 2019-12-23 Signal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82203 2017-06-22
CN2017104822032 2017-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0381A CN109120381A (zh) 2019-01-01
CN109120381B true CN109120381B (zh) 2022-09-02

Family

ID=64822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70232.1A Active CN109120381B (zh) 2017-06-22 2017-08-08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9852B2 (zh)
EP (1) EP3595216B1 (zh)
CN (1) CN1091203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43739A1 (zh) * 2019-01-11 2020-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026212B1 (en) * 2019-10-09 2021-06-01 Sprint Spectrum L.P. Control of UE connectivity based on effective bandwidth of TDD carrier
CN116264501A (zh) * 2021-12-15 2023-06-1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资源冲突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5860A1 (ko) * 2012-02-20 2013-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26806A (zh) * 2012-03-19 2013-09-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378961A (zh) * 2012-04-28 2013-10-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384188A (zh) * 2012-05-04 2013-11-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不同tdd上/下行配置载波聚合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349475A (zh) * 2013-08-11 2015-02-1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dd-fdd跨载波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4579589A (zh) * 2013-10-12 2015-04-29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Tdd-fdd系统中的应答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US9497747B2 (en) * 2012-06-22 2016-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1534B (zh) * 2007-11-07 2014-07-30 蔚蓝公司 具有后向兼容性的改进技术帧结构
CN103905165B (zh) 2012-12-28 2017-10-3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应答反馈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及设备
WO2014142628A2 (en) * 2013-03-15 2014-09-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ynchroniz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54339B2 (en) * 2013-11-09 2017-0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4811280B (zh) 2014-01-28 2019-01-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通过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进行反馈的方法及设备
WO2015152629A1 (ko) * 2014-04-02 2015-10-08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420772B8 (en) * 2016-03-18 2020-09-30 Mediatek Inc. Flexible frame structure for ofdm systems
CN107231218B (zh) * 2016-03-25 2021-07-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ack/nack反馈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8097586A1 (en) * 2016-11-22 2018-05-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uplink channels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178319A (zh) * 2017-01-16 2019-08-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电网络节点和用于无线电网络节点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5860A1 (ko) * 2012-02-20 2013-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26806A (zh) * 2012-03-19 2013-09-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378961A (zh) * 2012-04-28 2013-10-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3384188A (zh) * 2012-05-04 2013-11-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不同tdd上/下行配置载波聚合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497747B2 (en) * 2012-06-22 2016-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s
CN104349475A (zh) * 2013-08-11 2015-02-1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dd-fdd跨载波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4579589A (zh) * 2013-10-12 2015-04-29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Tdd-fdd系统中的应答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0381A (zh) 2019-01-01
EP3595216A4 (en) 2020-04-01
US20200136751A1 (en) 2020-04-30
EP3595216A1 (en) 2020-01-15
US11469852B2 (en) 2022-10-11
EP3595216B1 (en) 2022-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20382B (zh)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EP2797355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616835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EP3641454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device,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10771107B (zh) 用于交叉数字基本配置调度的方法和设备
CN111818650B (zh)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盲检测次数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EP364838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relay device
CN109309545B (zh) 一种指示时隙格式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719648B (zh) 一种信息发送、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1107656B (zh) 调度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829241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121910A (zh) 一种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EP4017177A1 (en) Resource multiplex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69852B2 (en) Signal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10433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yclic prefix extentsion and user equipment
EP402499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3429147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448092A1 (en)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sending metho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7013510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ata Transmission
CN109803371B (zh) 一种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565350B (zh) 物理信道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
CN107733608B (zh) 一种同步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EP3288334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771963B (zh) 一种信息通知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233694A1 (zh) 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