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6990A -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06990A
CN109106990A CN201810953913.3A CN201810953913A CN109106990A CN 109106990 A CN109106990 A CN 109106990A CN 201810953913 A CN201810953913 A CN 201810953913A CN 109106990 A CN109106990 A CN 109106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oxygen supply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pressur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539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涛
邸勋
吕东坡
徐兰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AIN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AIN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AIN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AIN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539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06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09106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6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61M1/0023
    • A61M1/0001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84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 A61M1/85Drainage tubes; Aspiration tips with gas or fluid supply means, e.g. for supplying rinsing fluids or anticoagu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03Accessories therefor, e.g. sensors, vibrators, negative pressu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包括气路模块,所述气路模块上设置有进气口、供氧接口、出气口、吸引接口、腔室、供氧开关及吸引开关,所述吸引接口和所述腔室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供氧接口之间形成供氧气路,由所述供氧开关控制开闭;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形成吸引气路,由所述吸引开关控制开闭;所述吸引气路与所述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吸引口。

Description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供氧类或痰液吸引类医疗装置,只能实现单一的供氧功能,或者单一的痰液吸引功能,并且大多数痰液吸引类装置体积较大且需要电源或手工挤压来驱动吸痰,限制了其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如专利号为CN2017102287122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护理科用吸痰器,包括吸痰器主体,电动负压泵,手动负压泵,负压孔,储液瓶,连接管,吸痰管,电源接头,调压旋钮和控制开关。采用手动或电动方式以负压泵吸痰,环境适用性差,不便于携带。又如专利号为CN2004200220272的终稿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吸痰器,由导管、储液瓶组成,在储液瓶瓶盖部有二个插口,一个插口经导管与负压吸球连接,另一插口接一导痰管。需要手动压动负压吸球吸痰,操作费时费力。因此,急需一种便于携带、适用范围广、功能多的供氧吸引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携带、适用范围广、功能多的供氧吸引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包括气路模块,所述气路模块上设置有进气口、供氧接口、出气口、吸引接口、腔室、供氧开关及吸引开关,所述吸引接口和所述腔室连通;
所述进气口和所述供氧接口之间形成供氧气路,由所述供氧开关控制其开闭;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形成吸引气路,由所述吸引开关控制其开闭;所述吸引气路与所述腔室之间设置有第一吸引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口中设置有负压元件,所述进气口和所述负压元件形成吸引气路;所述负压元件包括第一负压元件和第二负压元件,所述第一负压元件上设置有相通的第一气体通道和卡接腔,所述第二负压元件卡设在所述卡接腔中,所述卡接腔上设置有第二吸引口,所述第二吸引口与所述第一吸引口相通;所述第二负压元件设置有第二气体通道,所述第二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同轴心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卡接腔之间设置有锥形连接部,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卡接腔通过所述锥形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出口端设置于所述锥形连接部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负压元件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中设置有两个O型密封圈,所述第二吸引口设置于两个所述O型密封圈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上设置有进口端,所述第二气体通道上设置有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出口端相对,所述进口端的面积大于所述出口端的面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路模块上还设置有调压旋钮和/或压力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其还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气路模块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对合形成的容腔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的供氧吸引装置,将供氧和吸引两项功能集成到一起,以具有一定流速的氧气为气源,具有一定流速的氧气流动产生负压吸引被吸引物。该装置使用范围广,并且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不需要使用电源,能更好的发挥其使用价值。
使用供氧功能时,关闭吸引开关,打开供氧开关,此时氧气就可以通过气路模块内部的供氧通路到达供氧接口,供氧接口连接吸氧面罩或吸氧管等附件,供给患者吸氧。使用吸引气路吸痰时,打开吸引开关,关闭供氧开关,氧气通过气路模块内部的吸引通路到达出气口,在氧气通过出气口时,由于气体流动在出气口内部形成负压,腔室的空气通过气路模块内部的通路流向出气口,腔室又和吸引接口相通,此时吸引接口处会产生负压,通过吸痰管等附件将病人体内的痰液吸到储液杯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供氧通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供氧通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吸引气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吸引气路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负压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负压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负压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气路模块、200负压元件、300上壳体、400下壳体;
1进气口、2供氧接口、3出气口、4吸引接口、5腔室、6供氧开关、7吸引开关、8第一吸引口、9第一负压元件、9-1第一气体通道、9-11进口端、9-2卡接腔、9-21第二吸引口、9-3锥形连接部、10第二负压元件、10-1第二气体通道、10-11出口端、11调压旋钮、12压力表、13凹槽、14 O型密封圈、15氧气走向、16负压吸引走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9所示的供氧吸引装置,其包括气路模块100、上壳体300和下壳体400,所述气路模块100设置在所述上壳体300和下壳体400对合形成的容腔中。
如图1-6所示,所述气路模块100上设置有进气口1、供氧接口2、出气口3、吸引接口4、腔室5、供氧开关6及吸引开关7,所述吸引接口4和所述腔室5连通。所述气路模块100上还设置有调压旋钮11和压力表12,调压旋钮11和压力表12,可以调节供氧或吸引时是氧气的流速。
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供氧接口2之间形成供氧气路,由所述供氧开关6控制开闭。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出气口3之间形成吸引气路,由所述吸引开关7控制开闭,所述吸引气路中气体流动,使所述腔室5及所述吸引接口4处产生负压。所述吸引气路与所述腔室5之间设置有第一吸引口8。供氧气路和吸引气路为两个不同的气路,两个气路共用一个进气口1,通过供氧开关6和吸引开关7分别控制供氧功能和吸引功能的开闭。进气口1连接氧气气源,气源压力为0.1-0.6Mpa,本实施例中气源压力为0.6Mpa。
供氧气路供给患者吸氧,由进气口1连接氧气气源,供氧接口2连接吸氧面罩或吸氧管等附件。如图3-4所示,当使用供氧功能时,关闭吸引开关7,打开供氧开关6,此时氧气就可以通过气路模块100内部的供氧通路到达供氧接口2,供氧接口2连接吸氧面罩或吸氧管等附件,供给患者吸氧。在此通路上连接有一个调压旋钮11调节气压,气路中的压力可以在压力表12上读取出来。
如图7-9所示,所述出气口3中设置有负压元件200,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负压元件200形成吸引气路。所述负压元件200包括第一负压元件9和第二负压元件10,所述第一负压元件9上设置有相通的第一气体通道9-1和卡接腔9-2,所述第二负压元件10卡设在所述卡接腔9-2中,所述卡接腔9-2上设置有第二吸引口9-21,所述第二吸引口9-21与所述第一吸引口8相通。所述第二负压元件10设置有第二气体通道10-1,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0-1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同轴心设置。
如图8-9所示,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和卡接腔9-2之间设置有锥形连接部9-3,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和卡接腔9-2通过所述锥形连接部9-3连接。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0-1的出口端9-11设置于所述锥形连接部9-3中。当带有一定流速的氧气从第二气体通道10-1流向第一气体通道9-1时,将在锥形连接部9-3附近产生负压,通过第二吸引口9-21吸引腔室5中的气体流向出气口3,腔室5又和吸引接口4相通,此时吸引接口4处会产生吸力,作为负压源使用。
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上设置有进口端9-11,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0-1上设置有出口端10-11,所述进口端9-11与所述出口端10-11相对,所述进口端9-11的面积大于所述出口端10-11的面积,保证出口端10-11流出的气体完全进入进口端9-11,保证在气体流动作用下,带动锥形连接部9-3周围区域气体流动,产生负压。
如图7-8所示,所述第一负压元件9上设置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中设置有两个O型密封圈14,所述第二吸引口9-21设置于两个所述O型密封圈14之间。O型密封圈14起密封作用,保证气体不外泄,使压力保持恒定。
吸引气路可以吸引患者体内的痰液、积液、分泌物、液体、气体等,或手术等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清理液、体液、血液等,本实施例中,为吸引痰液。本实施例中,吸引接口4连接储液杯和吸痰管等附件,在使用过程中本装置只提供负压源,通过吸痰管将痰液吸出,吸出的痰液储存在储液杯中,本装置不直接与被吸引的分泌物接触,通过储液杯隔离。
如图5-6,使用吸引气路吸痰时,打开吸引开关7,关闭供氧开关6,氧气通过气路模块内部的吸引通路到达出气口3,在氧气通过出气口3时,由于空气流动在出气口3内部形成负压,腔室5的空气通过气路模块100内部的通路流向出气口3,腔室5又和吸引接口4相通,此时吸引接口4处会产生吸力,再通过专用的吸痰管将病人体内的痰液吸到储液杯中。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有所不同的是,在吸引气体,或吸引密度较小的痰液、积液、分泌物、液体、等,或手术等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清理液、体液、血液,或突发紧急状态下来不及连接附件时(以吸引痰液为例),可直接通过吸痰管吸引痰液,吸出的痰液经本装置内部由出气口3直接排出。
吸引时,被吸引物可在锥形连接部9-3逐渐汇聚进入进口端9-11,方便被吸引物的排出。进口端9-11的面积大于出口端10-11的面积,在产生负压吸引时,一方面便于被吸引物随一定流速的氧气一起排出;另一方面进口端9-11全面接收来自出口端10-11的气流,防止带有一定流速的氧气从出口端10-11出来的气流与锥形连接部9-3相撞,保证氧气的流速不减弱。
第二吸引口9-21限制在两个O型密封圈14之间,将被吸引物限制在两个O型密封圈14之间,在吸引过程中确保负压元件上被吸引物尽可能可全部被吸出,避免吸引物在负压元件上大面积扩散,使气路模块内部保持通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7)

1.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气路模块(100),所述气路模块(100)上设置有进气口(1)、供氧接口(2)、出气口(3)、吸引接口(4)、腔室(5)、供氧开关(6)及吸引开关(7),所述吸引接口(4)和所述腔室(5)连通;
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供氧接口(2)之间形成供氧气路,由所述供氧开关(6)控制其开闭;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出气口(3)之间形成吸引气路,由所述吸引开关(7)控制其开闭;所述吸引气路与所述腔室(5)之间设置有第一吸引口(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3)中设置有负压元件(200),所述进气口(1)和所述负压元件(200)形成吸引气路;所述负压元件(200)包括第一负压元件(9)和第二负压元件(10),所述第一负压元件(9)上设置有相通的第一气体通道(9-1)和卡接腔(9-2),所述第二负压元件(10)卡设在所述卡接腔(9-2)中,所述卡接腔(9-2)上设置有第二吸引口(9-21),所述第二吸引口(9-21)与所述第一吸引口(8)相通;所述第二负压元件(10)设置有第二气体通道(10-1),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0-1)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同轴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和卡接腔(9-2)之间设置有锥形连接部(9-3),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和卡接腔(9-2)通过所述锥形连接部(9-3)连接;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0-1)的出口端(9-11)设置于所述锥形连接部(9-3)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压元件(9)上设置有凹槽(13),所述凹槽(13)中设置有两个O型密封圈(14),所述第二吸引口(9-21)设置于两个所述O型密封圈(1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9-1)上设置有进口端(9-11),所述第二气体通道(10-1)上设置有出口端(10-11),所述进口端(9-11)与所述出口端(10-11)相对,所述进口端(9-11)的面积大于所述出口端(10-11)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模块(100)上还设置有调压旋钮(11)和/或压力表(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氧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上壳体(300)和下壳体(400),所述气路模块(100)设置在所述上壳体(300)和下壳体(400)对合形成的容腔中。
CN201810953913.3A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Pending CN1091069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3913.3A CN109106990A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3913.3A CN109106990A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6990A true CN109106990A (zh) 2019-01-01

Family

ID=64853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3913.3A Pending CN109106990A (zh) 2018-08-21 2018-08-21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0699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1531A (zh) * 2021-04-26 2021-07-27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医院氧气供氧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4342Y (zh) * 2001-02-26 2001-12-12 江学成 射流负压吸引器
CN2614683Y (zh) * 2003-04-05 2004-05-12 戴玉良 一种供氧式气动吸引器
CN2759483Y (zh) * 2004-11-01 2006-02-22 王双卫 气动吸引器
CN202538106U (zh) * 2012-01-13 2012-11-21 深圳市普博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负压吸引功能的麻醉机
CN103260695A (zh) * 2010-07-23 2013-08-21 弗雷塞尼斯医疗保健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器、医疗器件、医学功能器件以及方法
CN107174675A (zh) * 2017-05-03 2017-09-19 天津市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中心负压吸引与供氧的自动控制器
US20180117233A1 (en) * 2016-10-27 2018-05-03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Medical fluid therapy machine including pneumatic pump box and accumulators therefore
CN209347724U (zh) * 2018-08-21 2019-09-06 河北爱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4342Y (zh) * 2001-02-26 2001-12-12 江学成 射流负压吸引器
CN2614683Y (zh) * 2003-04-05 2004-05-12 戴玉良 一种供氧式气动吸引器
CN2759483Y (zh) * 2004-11-01 2006-02-22 王双卫 气动吸引器
CN103260695A (zh) * 2010-07-23 2013-08-21 弗雷塞尼斯医疗保健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连接器、医疗器件、医学功能器件以及方法
CN202538106U (zh) * 2012-01-13 2012-11-21 深圳市普博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负压吸引功能的麻醉机
US20180117233A1 (en) * 2016-10-27 2018-05-03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Medical fluid therapy machine including pneumatic pump box and accumulators therefore
CN107174675A (zh) * 2017-05-03 2017-09-19 天津市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中心负压吸引与供氧的自动控制器
CN209347724U (zh) * 2018-08-21 2019-09-06 河北爱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1531A (zh) * 2021-04-26 2021-07-27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医院氧气供氧系统
CN113171531B (zh) * 2021-04-26 2023-10-24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一种医院氧气供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81388B2 (ja) ヒトの母乳を搾り出すための乳房シールド
CN209347724U (zh)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JP2004505695A (ja) 手持ち型気体研削装置
CN109106990A (zh) 一种供氧吸引装置
CN109621020A (zh) 一种吸痰管可旋转的医用手持吸痰器
CN209123021U (zh) 一种仿生型吸乳罩及吸奶器
JP4554808B2 (ja) 内視鏡用給水装置
CN109550089A (zh) 一种内科护理用吸痰装置
WO2023279497A1 (zh) 一体式电动吸奶器
CN210992119U (zh) 一款新型胸壁负压引流器
CN207554298U (zh) 吸奶器用气泵
CN209253859U (zh) 多功能气泵式美容器具
KR100439991B1 (ko) 의료용 스프레이 장치
CN208212288U (zh) 一次性使用吸痰管
CN112007223A (zh) 一种吸盘式封闭引流装置
CN208524825U (zh) 一种多功能内窥镜手柄
CN206275857U (zh) 一种多吸头医用吸引器
CN210920297U (zh) 一种适用于牙科综合治疗机的动力可控式脚踏器
CN216629359U (zh) 气管切开给氧器
CN213099733U (zh) 一种吸痰雾化一体机
CN209630302U (zh) 具有加热功能的吸奶器
CN219250105U (zh) 一种用于内窥镜系统的气水瓶及内窥镜系统
CN219814289U (zh) 一种带有烟雾去除装置的腹腔镜手术器械
CN212547196U (zh) 一种内窥镜水气按钮
CN209695918U (zh) 用于吸引器的网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