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目前的新生婴儿的数量有所增加。在产妇的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婴儿的顺利出生,产妇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力量以确保有足够的腹压。因此,现有技术中,一般于分娩床的相对两侧设置抓手,以给产妇提供着力点。一般的分娩床为平板床,所述平板床的一端设置有转动靠背。然而,对于不同身高的产妇而言,所述转动靠背抵持产妇的背部位置各不相同,对于有的产妇而言,会造成很大的不适感,因此使得所述分娩床的使用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较为方便的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
一种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包括支撑台、支撑板、两个蹬腿固定环、两个支撑半环与靠背组件,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上,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凹设形成有娩出缺槽,所述娩出缺槽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条形支撑部,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抓手,所述两个蹬腿固定环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条形支撑部上,所述两个支撑半环相互间隔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部,所述靠背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一端,所述靠背组件包括升降气缸与柔性支撑窝,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支撑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柔性支撑窝包括相对设置的延伸端与吊挂端,所述延伸端衔接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吊挂端吊挂于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轴上,所述柔性支撑窝邻近所述支撑板的位置凹设形成有背部收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两个伸缩杆,所述两个伸缩杆位于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柔性支撑窝的相对两侧分别支撑于所述两个伸缩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娩出缺槽的宽度沿远离所述柔性支撑窝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半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半环的一侧设置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半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半环倾斜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半环上形成有U形支撑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柱包括螺柱与螺纹筒,所述螺柱倾斜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螺纹筒螺合于所述螺柱上,所述螺纹筒的顶部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半环的U形支撑空间的底面设置有硅胶支撑条。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伸缩杆包括液压筒与升降杆体,所述升降杆体的底部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液压筒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压筒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踏板,所述高度调节踏板为矩形踏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杆体的顶部设置有连接边缘,所述连接边缘固定于所述柔性支撑窝的侧边上。
由于所述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在使用时,产妇将两脚的脚部放置于所述两个蹬腿固定环中,将膝盖部位支撑于所述两个支撑半环上,背部放置于所述背部收容槽内,而所述升降气缸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整所述吊挂端的高度,使得所述柔性支撑窝能够较好地贴合于产妇的背部轮廓,相对于普通的转动靠垫随意抵持孕妇背部的不同位置,本案的柔性支撑窝能够吻合并适应不同形状和身高的孕妇,提高了其使用的舒适度,使得所述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使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负压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负压结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例如,所述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包括支撑台、支撑板、两个蹬腿固定环、两个支撑半环与靠背组件。例如,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上,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凹设形成有娩出缺槽。例如,所述娩出缺槽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条形支撑部,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抓手。例如,所述两个蹬腿固定环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条形支撑部上,所述两个支撑半环相互间隔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部。例如,所述靠背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一端,所述靠背组件包括升降气缸与柔性支撑窝,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支撑板相互间隔设置。例如,所述柔性支撑窝包括相对设置的延伸端与吊挂端。例如,所述延伸端衔接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吊挂端吊挂于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轴上。例如,所述柔性支撑窝邻近所述支撑板的位置凹设形成有背部收容槽。例如,所述吊挂端的高度大于所述延伸端的高度。
请参阅图1至图2,一种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100,包括支撑台10、支撑板20、两个蹬腿固定环30、两个支撑半环40与靠背组件50,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上,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凹设形成有娩出缺槽11,所述娩出缺槽的相对两侧分别形成条形支撑部13,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抓手15,所述两个蹬腿固定环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条形支撑部上,所述两个支撑半环相互间隔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中部,所述靠背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一端,所述靠背组件包括升降气缸51与柔性支撑窝52,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支撑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柔性支撑窝包括相对设置的延伸端521与吊挂端522,所述延伸端衔接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吊挂端吊挂于所述升降气缸的输出轴上,所述柔性支撑窝邻近所述支撑板的位置凹设形成有背部收容槽523。例如,所述吊挂端的高度大于所述延伸端的高度。
由于所述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在使用时,产妇将两脚的脚部放置于所述两个蹬腿固定环中,将膝盖部位支撑于所述两个支撑半环上,背部放置于所述背部收容槽内,而所述升降气缸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整所述吊挂端的高度,使得所述柔性支撑窝能够较好地贴合于产妇的背部轮廓,相对于普通的转动靠垫随意抵持孕妇背部的不同位置,本案的柔性支撑窝能够吻合并适应不同形状和身高的孕妇,提高了其使用的舒适度,使得所述妇产科分娩辅助装置使用较为方便。
例如,为了便于提高所述柔性支撑窝的安全性能,所述靠背组件还包括两个伸缩杆54,所述两个伸缩杆位于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柔性支撑窝的相对两侧分别支撑于所述两个伸缩杆上,所述娩出缺槽的宽度沿远离所述柔性支撑窝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支撑半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半环的一侧设置有伸缩柱45,所述伸缩柱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半环上。所述支撑半环倾斜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支撑半环上形成有U形支撑空间。通过于所述柔性支撑窝的相对两侧分别设伸缩杆,从而可以提高所述柔性支撑窝的相对两侧的高度,防止产妇掉落于所述柔性支撑窝的外侧,提高其安轩性能。另外,由于所述支撑半环通过所述伸缩柱支撑于所述支撑板上,从而可以利用所述伸缩柱的长度伸缩,改变所述支撑半环的倾斜角度,进而改变其高度,以适应不同身材的产妇。
例如,为了便于改变所述伸缩杆的高度,所述伸缩柱包括螺柱(图未示)与螺纹筒(图未示),所述螺柱倾斜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螺纹筒螺合于所述螺柱上,所述螺纹筒的顶部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半环上。所述支撑半环的U形支撑空间的底面设置有硅胶支撑条。所述伸缩杆包括液压筒与升降杆体,所述升降杆体的底部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液压筒内。所述液压筒上设置有高度调节踏板,所述高度调节踏板为矩形踏板。所述升降杆体的顶部设置有连接边缘,所述连接边缘固定于所述柔性支撑窝的侧边上。通过转动所述螺纹筒,可以使得所述螺纹筒相对所述螺柱移动,进而改变所述伸缩柱的长度,从而改变所述支撑半环的支撑角度和高度。而,通过踩踏所述高度调节踏板,可以通过所述液压筒改变所述升降杆体的高度,进而调整所述柔性支撑窝的相对两侧的高度。例如,所述液压筒为普通的液压缸,例如,所述伸缩杆的结构与液压千斤顶的结构相类似。
例如,尤其重要的是,请参阅图3,其中一个条形支撑部的一侧设置有负压结构60,用于在难产时辅助将胎头引出,所述负压结构包括负压泵61、连接管62与吸引杯63,所述吸引杯用于吸引胎儿头部,所述负压泵设置于所述条形支撑部的侧边,所述吸引杯的底部设置有真空环体65,所述连接管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真空环体及所述负压泵上。请参阅图4及图5,为了便于产生真空,所述真空环体65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651,所述真空环体的内侧设置有收容壳66,所述收容壳上开设有与所述真空环体的内腔连通的连接孔661,所述收容壳内形成有收容腔665,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连接孔与所述通孔,所述真空环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通气管67,所述连接管与所述通气管连通,所述负压泵通过所述连接管与所述通气管使得所述真空环体内产生真空。例如,所述真空环体的侧壁上还凸设有活塞筒68,所述通气管连接于所述活塞筒的侧壁上,所述活塞筒内形成有活塞腔681,所述活塞腔与所述通孔连通,且所述活塞腔为圆筒腔,所述活塞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真空环体的轴向垂直。所述负压结构还包括活塞691、弹簧692与封闭锥体693,所述活塞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活塞腔内,所述活塞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拉动杆694与活塞杆695,所述封闭锥体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并封闭所述收容壳的连接孔,所述拉动杆朝远离所述收容壳的方向延伸并凸伸于所述活塞筒的外侧,所述拉动杆的端部形成有作动盘体6941。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活塞杆上并抵持于所述封闭锥体与所述真空环体的侧壁之间。
例如,所述活塞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外露孔682,所述活塞上开设有第一贯通孔6911,所述第一贯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外露孔与所述通孔。当所述负压泵启动时,所述真空环体内的气体推动所述封闭锥体压缩所述弹簧,进而使得所述封闭锥体打开所述连接孔,方便气体流出所述吸引杯进而使得所述吸引杯内产生负压。当需要保持真空度时,所述负压泵停止工作,所述封闭锥体在所述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并封闭所述连接孔,从而使得所述吸引杯内保持预设的负压值。
例如,所述活塞筒中设置有限位环(图未示),所述限位环设置于所述通气管与所述活塞之间,在抽真空的过程中,随着负压的增大,所述活塞朝远离所述收容壳的方向移动,当所述吸引杯的负压足够大时,所述活塞在所述活塞筒内移动,直至所述活塞上的第一贯通孔对准所述活塞筒上的第一外露孔,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外露孔连通,此时外界气流进入所述活塞筒,使得所述吸引杯内的负压不再增加,甚至减小,所述弹簧逐步回复原位,所述活塞也逐步回复原位,即回复于抵持于所述限位环上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外露孔又错开了,外界气流难以进来,所述活塞又自动开始远离所述收容壳,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外露孔的对准或错开,从而使得所述吸引杯内的真空度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而当需要释放胎头时,即需要使得所述吸引杯内的负压消失时,此时停止所述负压泵,通过拉动所述拉动杆带动所述活塞移动,使得所述封闭锥体脱离所述连接孔且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外露孔连通,向所述活塞筒内释放足够多的气体,此时,气体可以从所述连接孔进入所述吸引杯内,从而使得所述吸引杯内的负压消失。例如,为了便于固定所述活塞,所述活塞筒远离所述封闭锥体的一侧形成有内螺纹685,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外螺纹6912,所述活塞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活塞杆上,并固定于所述拉动杆上,通过拉动所述作动盘体并旋转所述作动盘体,即可将所述活塞螺合于所述活塞筒的内螺纹上,从而可以将所述活塞固定,进而便于将外界气流放入所述活塞腔内。
例如,所述活塞包括相互连接的盘体部6913与螺纹体6914,所述第一贯通孔开设于所述盘体部上,所述第一贯通孔沿所述盘体部的径向延伸后再朝背离所述螺纹体的方向贯通所述盘体部,进而与所述活塞腔连通。例如,所述螺纹体上开设有第二贯通孔6915,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对应连通。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端部贯通所述螺纹体的周面,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端部上设置有弹性盖,所述弹性盖位于所述螺纹体上的一个螺合槽的底部,所述活塞筒上还开设有第二外露孔,所述第二外露孔贯通于所述内螺纹的一个螺纹尖部上,通过将所述螺纹体螺合于所述内螺纹上,使所述第二外露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对应相通,即可加快所述吸引杯内的负压的减小速度。
例如,所述螺纹体处于所述盘体部远离所述封闭锥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贯通孔上的弹性盖的力度较大,外界气压并不能推开所述弹性盖,因此在所述活塞的纵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贯通孔先经过所述第一外露孔,此时外界气压并不能推开所述弹性盖。而只有当所述第一贯通孔对准所述第一外露孔时,气体才能流入所述盘体部内。例如,为了进一步避免所述第二贯通孔的打开,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分别位于所述活塞的相对两侧,即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所述盘体部的上侧,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盘体部的下侧,因此在所述活塞的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贯通孔即使经过所述第一外露孔也并不会对准所述第一外露孔。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露孔与所述第二外露孔均处于所述活塞筒的上侧,例如,所述第一外露孔与所述第二外露孔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活塞筒的长度方向平行。
例如,所述活塞筒的内螺纹上设置有球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外露孔连通,所述球形凹槽内设置有压簧,所述压簧上设置有通气珠,所述通气珠中部贯通开设有放气孔,所述通气珠部分凸出于所述球形凹槽外。当拉动所述作动盘体并旋转所述作动盘体时,可以使得所述活塞的螺纹体螺合于所述内螺纹上,然后,所述第二贯通孔对准所述通气珠并按压所述通气珠,所述通气珠抵压所述弹性盖,从而打开所述弹性盖,使得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二外露孔连通。即所述通气珠既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同时也用于抵压所述弹性盖以使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二外露孔连通。另外,由于所述螺纹体的旋转,使得所述第二贯通孔从一侧,旋转至所述活塞筒的另一侧并对准所述第二外露孔,即使得所述第二贯通孔从所述活塞筒的底部一侧旋转至所述活塞筒的顶部一侧。例如,所述通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外露孔与所述收容壳之间。
例如,所述通气管邻近所述第一外露孔,所述盘体部背离所述螺纹体的一侧转动地设置有挡设片605,所述挡设片的长度小于所述盘体部的半径。所述挡设片挡设于所述第一贯通孔上,当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一外露孔连通时,外界气流推动所述挡设片转动并使得所述挡设片挡设于所述通气管的端部,从而可以减小所述负压泵继续对所述活塞腔内施加的影响力,有助于所述活塞腔内的气压尽快取得动态平衡。例如,所述活塞筒内还设置有定位珠,所述定位珠邻近所述活塞筒的端部。
例如,所述通气管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活塞筒上,例如,所述弹簧为螺旋弹簧,所述弹簧包括螺旋主体与凸设于所述螺旋主体上的螺旋翼片,所述螺旋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大端与小端,所述小端抵持于所述封闭锥体上,所述大端抵持于所述真空环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螺旋翼片沿所述螺旋主体延伸,且所述螺旋翼片的相对两侧分别凸设于所述螺旋主体的相对两侧。当泄压完毕后或者将所述通气管拆卸去维修后,为了防止外界气流以及灰尘继续进入所述收容壳内,以免污染所述吸引杯或者所述胎头。通过继续旋转所述作动盘体,可以使得所述第二贯通孔脱离所述通气珠并旋转定位至所述定位珠上,此时,所述封闭锥体抵压所述弹簧,使得所述弹簧完全收缩于所述真空环体的侧壁上,所述弹簧的螺旋翼片完全收缩并形成一个蝶形片体以封闭所述通孔,从而可以防止外界气体进入所述收容壳内。当往反方向旋转所述作动盘体时,可以使得所述弹簧回复原状,可以允许气体沿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收容壳,即沿所述螺旋翼片的延伸方向螺旋地进入所述收容壳中,此时,通过所述螺旋翼片限定的气流的螺旋路径,可以利用离心作用,将部分灰尘困于所述收容壳中,提高进入所述负压腔内的气体的纯净度,进而避免污染胎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