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91754A - 一种人工耳蜗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耳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91754A
CN109091754A CN201811087395.8A CN201811087395A CN109091754A CN 109091754 A CN109091754 A CN 109091754A CN 201811087395 A CN201811087395 A CN 201811087395A CN 109091754 A CN109091754 A CN 109091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ption
stimulator
fixing piece
mastoid cavity
b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873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91754B (zh
Inventor
许洋
赵宇
任建君
王晶
杨文�
郑永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0873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9175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91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1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91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1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the outer, middle or inner e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02Details
    • A61N1/04Electrodes
    • A61N1/05Electrodes for implantation or insertion into the body, e.g. heart electrode
    • A61N1/0526Head electrodes
    • A61N1/0541Cochlear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the outer, middle or inner ear
    • A61N1/36038Cochlear stim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of the outer, middle or inner ear
    • A61N1/36038Cochlear stimulation
    • A61N1/36039Cochlear stimulation fitting proced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中的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植入体内的部件称为植入体,植入体包括与乳突腔相匹配的接收/刺激器、柔性的电极序列,固定件以及线圈,电极序列包括用于插入圆窗区域刺激蜗神经的电极。接收/刺激器与电极序列连接,固定件与接收/刺激器连接,固定件与乳突腔的骨壁贴合从而固定于乳突腔内。其能够使接收/刺激器直接植入至乳突腔内,电极在乳突腔内伸出能够直接插入圆窗区域,免去了现有人工耳蜗植入术在颞骨表面磨出放置接收/刺激器的骨床和放置电极的骨槽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并避免了人工耳蜗手术一些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人工耳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人工耳蜗。
背景技术
耳蜗是人体听力感受器上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结构,相当一部分听力损失患者的病变发生在耳蜗。人工耳蜗是挽救这部分听力损失患者的最终方法,为听力损失患者提供听力补偿。
因为颞骨为扁骨,现有技术中的人工耳蜗的接受/刺激器为圆饼状,利于将其植入于颞骨体中间区域(靠近鳞部),在植入接受/刺激器时,需要先进行乳突部分轮廓化后再向后在颞骨中磨出接受/刺激器植入的骨床及放置电极的骨槽。既往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磨制骨槽和骨床时花费较多时间,并且因为对头皮牵拉、暴露硬脑膜、照明欠缺、术后头皮下感染、皮瓣坏死等原因,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并发症大部分由此步骤导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耳蜗,其结构简单,接收/刺激器能够在植入时直接植入至乳突腔内,电极在乳突腔内伸出能够直接插入圆窗区域,免去了后续在颞骨表面磨出骨床及骨槽的操作,避免接收/刺激器和头皮紧密接触造成皮肤过敏、坏死、出血等,避免电极序列与周围组织摩擦造成损坏,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并避免目前一些常见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人工耳蜗,其包括植入耳部的植入体,植入体包括与乳突腔相匹配的接收/刺激器、柔性的电极序列、线圈以及固定件,电极序列包括用于插入圆窗区域刺激蜗神经的电极,接收/刺激器与电极序列连接,线圈与接收/刺激器连接并且位于接收/刺激器远离电极的一侧,线圈与接收/刺激器间隔设置,固定件与接收/刺激器连接,固定件与乳突腔的骨壁贴合以使接收/刺激器固定于乳突腔内。
进一步地,固定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件围设于接收/刺激器的周壁,每个固定件的一端连接于接收/刺激器远离外骨面的一侧且另一端朝向接收/刺激器靠近外骨面的一侧延伸并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
进一步地,接收/刺激器的周壁与远离外骨面的底壁之间设有圆滑过渡的圆角过渡面,多个固定件连接于接收/刺激器的圆角过渡面,接收/刺激器的底壁与乳突腔的骨面贴合。
进一步地,每个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接收/刺激器连接并沿接收/刺激器的周壁的延伸方向朝向远离接收/刺激器的底壁的方向延伸,第一固定部的远离接收/刺激器的底壁的一端与接收/刺激器的周壁之间的距离可伸缩调节,第二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固定部的远离接收/刺激器的一端,第二固定部朝向远离接收/刺激器底壁且远离接收/刺激器的周壁的方向延伸并光滑转折至与外骨面平行以使第二固定部的远离接收/刺激器的底壁的一侧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
进一步地,上述固定件的数量为3个,3个固定件为用于与乳突腔的颧弓根区域配合的第一固定件、与乳突腔的窦脑膜角区域配合的第二固定件,以及与乳突腔的乳突尖区域配合的第三固定件。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固定件与骨坎的抵靠面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A,第二固定件与骨坎的抵靠面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B,第三固定件与骨坎的抵靠面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C,连接点B与连接点A的连线同连接点A与连接点C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70-90度。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点A与连接点C的连线的距离为12-30mm,连接点A与连接点B的连线的距离为7-14mm。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线圈与接收/刺激器相连接部位形成跃迁结构。
进一步地,电极序列连接于接收/刺激器的周壁的远离外骨面的一侧。
进一步地,上述还包括外机,外机包括处理器和头件,处理器呈月牙形,处理器可拆卸卡接于外耳,处理器设有音频采集模块、言语处理器,音频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言语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头件设有数据传输系统,言语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数据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数据传输系统与线圈通过磁力相耦合进行信号传递。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依据磨出的乳突腔的形状对接收/刺激器的形状、大小进行了改进,使得接收/刺激器能够更好的容纳于乳突腔内,同时利用固定件将接收/刺激器固定至乳突腔内,直接植入至乳突腔中,电极在乳突腔内伸出能够直接插入圆窗区域,免去了后续在颞骨表面磨出骨床和骨槽的操作,避免接收/刺激器与头皮接触,避免电极与周围组织摩擦造成损坏,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并避免目前一些常见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耳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体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体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体的第五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体与乳突腔的配合局部示意图。
图标:10-人工耳蜗;100-外机;101-处理器;102-头件;110-音频采集模块;120-言语处理器;130-数据传输系统;200-植入体;210-接收/刺激器;211-圆角过渡面;212-受力面;220-电极序列;221-电极;223-线圈;230-固定件;231-第一固定部;233-第二固定部;234-抵靠面;240-第一固定件;250-第二固定件;260-第三固定件;270-跃迁结构;310-颧弓根区域;320-窦脑膜角区域;330-乳突尖区域;340-外耳道;350-外耳道后壁;360-二腹肌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工耳蜗10,其包括外机100以及植入耳部的植入体200。
请参阅图2,外机100留在体外,用于可拆卸的设置于外耳与耳后,其中,可拆卸的方式例如为卡接、粘接以及捆绑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卡接。外机100包括处理器101以及头件102,为了便于卡接,可选地,外机100中处理器101的形状呈与外耳配合的月牙形,便于安装于耳廓。
请继续参阅图1,处理器101设有音频采集模块110和言语处理器120,头件102设有数据传输系统130。
其中,言语处理器120是人工耳蜗10技术的核心,它相当于微型计算机,对声音信号进行处理,编码成携带声音信息的电信号。言语处理器120与音频采集模块110结合在一起。
具体地,音频采集模块110的输出端与言语处理器120的输入端连接,言语处理器120的输出端与数据传输系统130的输入端连接。例如数据传输系统130通过导线与言语处理器120相连,位于头件102内部,与植入体200通过磁力相耦合进行信号传递,发射信号。其中,音频采集模块110例如可以为麦克风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外机100可以包括仅具有数据传输功能的头件102,或外机100为具有音频采集功能、言语处理功能以及数据传输功能的头件102,在此不做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图5以及图6,植入体200由接收/刺激器210、柔性的电极序列220、线圈223以及固定件230四部分组成。
其中,线圈223与接收/刺激器210连接并且位于接收/刺激器210远离电极221的一侧,线圈223与接收/刺激器210间隔设置。其中线圈223用于与外机100的头件102耦合,通过电磁场将信号从外机100传入植入体200,部分先进的线圈223还可将信号传递给计算机,本实施例中,对于其不做过多的赘述。
接收/刺激器210与电极序列220连接,电极序列220包括用于插入圆窗区域刺激蜗神经的电极221。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由于实际的植入过程中,电极序列220是从接收/刺激器210伸出,线圈223是埋置于皮下,接收/刺激器210和线圈223的连接部位跨过了骨坎,因此,线圈223与接收/刺激器210相连接部位形成跃迁结构270,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跃迁结构270,优选线圈223与接收/刺激器210连接部位为具有柔性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例如,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位的表面材质为具有较佳的韧性以及柔性的材料,如铁氟龙。电极序列220上面规律排列着刺激电极(图未示)。在人工耳蜗10所有部件中,也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电极序列220是真正植入内耳中。
本实施例中,电极序列220连接于接收/刺激器210的远离线圈223的侧壁的同时,位于该侧壁的远离外骨面的一侧。
将电极序列220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与接收/刺激器210进行连接,使电极序列220的伸出方向靠近圆窗区域,减少电极序列220暴露在外的部分,电极序列220的路径短,节省材料,减少因组织摩擦造成电极序列220损坏的危险,同时多个电极片在手术安装调试时的可调节空间增大。
现有人工耳蜗技术中,为了植入圆饼状的接收/刺激器,需要先进行乳突部分轮廓化,然后向后在颞骨中部磨制出放置接收/刺激器的骨床和放置电极221的骨槽。磨制骨床和骨槽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并且由于对头皮牵拉、暴露硬脑膜、照明欠缺、术后头皮下感染、皮瓣坏死等原因,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并发症大部分由此步骤导致。
因此,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将接收/刺激器210直接植入乳突腔,电极序列220的电极221在乳突腔内伸出能够直接插入圆窗区域,省去现有的磨制骨床和骨槽的时间,同时缩小术野,有效降低损伤周围重要结构的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对接收/刺激器210的形状以及大小进行改造,即是,接收/刺激器210为与乳突腔相匹配的接收/刺激器210。
其中,接收/刺激器210的形状可以为可嵌设于乳突腔内的长方体、不规格体以及半球体等,由于乳突腔的体积较小,为了尽可能增大接收/刺激器210的内部空间,满足后续发展的功能要求,本实施例中,接收/刺激器210植入乳突腔后,其靠近乳突腔开口的一侧,即是指其靠近同侧皮肤的一面,大致呈五边形或长方形。
为了有效防止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对于人体造成伤害,接收/刺激器210的远离外骨面的底壁设置为平面,接收/刺激器210的多个侧壁之间的转折处圆滑过渡,接收/刺激器210的多个侧壁围成的周壁与底壁之间的转折处圆滑过渡并形成圆角过渡面211。圆角过渡面211的圆滑过渡方式,与乳突腔的形状相适应,与乳突腔的配合更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相容性,接收/刺激器210的外壳的材质为具有生物兼容的金属或合金,例如接收/刺激器210的外壳的材质为具有生物兼容的钛合金。
本实施例中,采用固定件230将人工耳蜗10固定至乳突腔内,具体地,固定件230与接收/刺激器210连接,固定件230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端能够与乳突腔的骨壁贴合抵靠进而将接收/刺激器210固定至乳突腔内。
固定件230呈片状设置,其一端连接于接收/刺激器210远离外骨面的一侧,另一端大致沿着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的延伸方向朝向接收/刺激器210靠近外骨面的一侧延伸并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其中,此处的乳突腔的骨坎是位于乳突腔的开口端的骨壁沿其周向形成的坎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0与接收/刺激器210的连接处位于圆角过渡面211,且固定件230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端部与骨坎贴合时接收/刺激器210的远离外骨面的底壁作为接收/刺激器210与乳突腔配合的受力面212与乳突腔的骨面贴合。
固定件230通过端部与骨坎的贴合抵靠作用,即可实现接收/刺激器210在乳突腔内的固定,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时,固定件230与接收/刺激器210的远离外骨面的底壁之间,即指固定件230与受力面212之间,在相反方向形成抵消力,使接收/刺激器210能够稳定地固定于乳突腔内。
固定件230与圆角过渡面211的连接处,其位于圆角过渡面211从靠近接收/刺激器210的侧壁的一端到靠近接收/刺激器210的受力面212的一端的大致2/3高度处,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可选的为接近圆角过渡面211中部的位置,固定件230平滑过渡,接收/刺激器210的底壁较好地贴合于乳突腔的骨面,固定件230与接收/刺激器210作用力抵消。
同时接收/刺激器210的外骨面一侧相较于固定件230抵靠处稍内陷,使得接收/刺激器210不与表皮接触,避免术后皮肤过敏、坏死、出血等。避免接触可有效保护周围的组织。
由于不同人体的乳突腔大小有较大的差异,为了能够根据不同大小的乳突腔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使得人工耳蜗10的适用性更广,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0可伸缩固定。
具体地,请参阅图4-5,固定件230包括片状的第一固定部231以及第二固定部233。第一固定部231与接收/刺激器210的圆角过渡面21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233与第一固定部231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端连接。第二固定部233朝向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底壁且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的方向延伸,第二固定部233的延伸方向光滑转折至与外骨面平行以使第二固定部233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底壁的一侧即靠近外骨面的一侧与乳突腔的骨坎的端面贴合。
第一固定部231沿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的延伸方向朝向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受力面212的方向延伸,该第一固定部231的延伸方向与接收/刺激器210的侧壁的曲面相配合,使第一固定部231的延伸方向与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的延伸方向之间呈大致为5°的夹角。该第一固定部231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端与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之间的距离可伸缩调节,使第一固定部231靠近或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从而使第二固定部233能够与不同大小的乳突腔的骨坎的端面贴合,进而实现固定件230的伸缩调节。
该伸缩调节方式,第一固定部231与圆角过渡面211的连接处以及该第一固定部231与第二固定部233的连接处之间有较大的距离,使固定件230有较大的可调节量,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大小乳突腔的差异调节,适用性极佳。同时由于第一固定部231的延伸方向与接收/刺激器210的侧壁的曲面相配合,使固定件230能够调节至第一固定部231与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贴合的位置,使可调节范围进一步增大。
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一固定部231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端与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之间的距离可伸缩调节,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0的材料为具有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的弹性的金属或非金属材质,同时其应该具有一定的韧性,可承担骨生长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形变挤压,因此固定件230的材质为医用钛合金或其他具有上述性质的新型材料,医用钛合金例如可以为Ti-13Nb-13Zr、Timetal21SRx(TI-15Mo-2.5Nb-0.2Si)、Tiadyne1610(Ti-16Nb-9.5Hf)和Ti-15Mo等。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0的材料为钛合金ZTi2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0和接收/刺激器210侧壁的贴合以及其本身的弹性,使得固定件230能以不同的展开程度适应不同大小的乳突腔,使之稳定固定。
同时为了防止对乳突腔的内壁进行损伤,第一固定部231与第二固定部233的连接处圆滑过渡。
固定件2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件230围设于接收/刺激器210的周壁设置。
但是,乳突腔周围具有较多较为重要的解剖结构等,如图8所示,具体包括鼓室天盖(硬脑膜)、外耳道后壁350及二腹肌嵴等,其中二腹肌嵴位于二腹肌沟360相对的骨面,在实际手术操作中,将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时,应该对鼓室天盖(硬脑膜)、外耳道后壁350、二腹肌嵴等生理结构进行保护。图8中还示出颧弓根区域310、窦脑膜角区域320、乳突尖区域330、外耳道340等结构。
因此,为了最大减少将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中对于周围组织的损伤,优选固定件230的数量为3个,且分别以颧弓根区域310、窦脑膜角区域320以及乳突尖区域330作为定位结构。其中,3个固定件230的结构大致相同,均是由第一固定部231以及第二固定部233组成,但细节、尺寸等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节。
具体地,请参阅图7及图8,三个固定件230为用于与乳突腔的颧弓根区域310配合的第一固定件240、与乳突腔的窦脑膜角区域320配合的第二固定件250,以及与乳突腔的乳突尖区域330配合的第三固定件260。上述设置条件下,使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内时位于第一固定件240与第二固定件250之间的鼓室天盖(硬脑膜)、位于第二固定件250与第三固定件260之间的二腹肌嵴以及位于第一固定件240与第三固定件260之间的外耳道后壁350均能得到较好的保护。有效降低安全隐患。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三个固定件230的伸出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具体地,当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内时,第一固定件240、第二固定件250以及第三固定件260的抵靠面234分别抵靠颧弓根区域310、窦脑膜角区域320以及乳突尖区域330的骨坎。第三固定件260的第一固定部231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侧始终贴靠乳突腔内侧骨壁,第一固定件240及第二固定件250的第一固定部231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侧在乳突腔较小的情况下贴靠乳突腔内侧骨壁。
定义:第一固定件240与骨坎的抵靠面234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A,第二固定件250与骨坎的抵靠面234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B,第三固定件260与骨坎的抵靠面234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C。连接点B与连接点A的连线同连接点A与连接点C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70-90度。进一步的,连接点A与连接点C的连线的距离为12-30mm,连接点A与连接点B的连线的距离为7-14mm。
需要指出,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30通过第二固定部233的靠近外骨面的一侧与乳突腔的骨坎的端面贴合,上述的固定件230与骨坎的抵靠面234起始边缘是指固定件230与骨坎的端面贴合的表面中靠近接收/刺激器210一侧的边缘,因此该上述的固定件230与骨坎的抵靠面234起始边缘存在于第一固定部231与第二固定部233转接处的靠近外骨面的一侧。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固定件260与乳突尖区域330的连接处应当越过位于乳突尖区域330的二腹肌嵴,在二腹肌嵴的前方与乳突尖区域330配合,因此,请参阅图7以及图8,第三固定件260的第二固定部233应当为避开二腹肌嵴而适度前翻,此处的前翻是指第三固定件260的第二固定部233相对于第三固定件260的第一固定部231的轴线偏向远离第二固定件250的一侧。
需注意的是:由于在植入接收/刺激器210时,需要进行乳突部分轮廓化,在这个过程中,骨性外耳道后壁350被磨得较薄,在植入接收/刺激器210时,应避免固定在外耳道后壁350上,减少因撞击或颠簸造成的外耳道后壁破裂350的情况。综上,本实施例中,依据磨出的乳突腔的形状对接收/刺激器210的形状进行了改进,使得接收/刺激器210能够更好的容纳于乳突腔内,同时利用固定件230将接收/刺激器210固定至乳突腔内,由于乳突部分轮廓化是植入人工耳蜗10的必要步骤,本实施例中,直接将人工耳蜗10植入乳突腔内,无需后续在颞骨表面磨制骨床和骨槽,节约了大量时间,同时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以及接收/刺激器210与表皮的接触,避免了单独磨制接收/刺激器210的骨床和电极序列220的电极221的骨槽所产生的手术并发症。
人工耳蜗10的工作原理是:
佩戴于耳背上的音频采集模块110接收声音信号,传输给言语处理器120。言语处理器120对声音信号进行数字化、滤波等处理,按一定策略编码成电信号,通过导线传给数据传输系统130。数据传输系统130通过电磁信号方式传送给埋置于皮下的线圈223,线圈223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送给埋置于颞骨内的接收/刺激器210。接收/刺激器210对编码信号进行解码,按规则选择性将相应的电信号传给电极221的不同部位的作用电极。作用电极以电刺激形式刺激邻近的蜗神经纤维,使蜗神经兴奋,将声信息传入大脑。
本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耳蜗10植入乳突腔的方法,用于将人工耳蜗10的植入体200植入耳部,其包括:在耳后切口以切开乳突进行乳突部分轮廓化,显露鼓索神经和面神经乳突段,并保留乳突腔的骨坎,先安放好植入体200的电极221,然后置入接收/刺激器210,并将固定件230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以使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中。
将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中之后,将植入体200的线圈223埋置于皮下。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耳蜗10的结构特点,在植入接收/刺激器210时,将接收/刺激器210的受力面212与乳突腔的骨面贴合。将第一固定件240、第二固定件250以及第三固定件260的抵靠面234分别抵靠颧弓根区域310、窦脑膜角区域320以及乳突尖区域330的骨坎。将第三固定件260的第一固定部231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侧始终贴靠乳突腔内侧骨壁,在乳突腔较小时第一固定件240及第二固定件250的第一固定部231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的一侧分别贴靠乳突腔内侧骨壁。
人工耳蜗10植入乳突腔的一种具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耳后切口以暴露肌筋膜和骨衣瓣。
具体地,在耳后纵行约30mm切口,耳后沟后约25mm,切开皮肤和皮下,暴露肌筋膜和骨衣瓣。
(2)乳突部分轮廓化。
磨开乳突进行乳突部分轮廓化,显露砧骨窝、外半规管、鼓索神经和面神经乳突段,并保留乳突皮质骨骨坎。
(3)开放面神经隐窝,安放电极221。
在鼓索神经和面神经乳突段之间磨开面隐窝,暴露圆窗区,在圆窗区的前下方的圆窗膜处开窗得到蜗内电极植入孔,向蜗内电极植入孔内植入植入体200的用于刺激蜗神经的电极221,接收/刺激器210与电极221连接。电极221直接插入圆窗区域。
(4)接收/刺激器210的植入固定。
置入植入体200的接收/刺激器210,接收/刺激器210与乳突腔相匹配。具体来说,将接收/刺激器210的底壁即受力面212与乳突腔的骨面贴合。将接收/刺激器210的固定件230的第二固定部233的远离接收/刺激器210底壁的一侧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此时,连接至接收/刺激器210圆角过渡面211上的固定件230部分与乳突腔的骨壁贴合。接收/刺激器210置入于乳突腔内,无需磨制骨床。
利用连接至接收/刺激器210的圆角过渡面211上的固定件230将接收/刺激器210固定于乳突腔的骨坎中并使接收/刺激器210放置于乳突腔内。
(5)将植入体200的线圈223埋置于皮下。
线圈223与接收/刺激器210连接并且位于接收/刺激器210远离电极221的一侧,线圈223与接收/刺激器210间隔设置,接收/刺激器210和线圈223的连接部位跨过了后方骨坎并形成跃迁结构270。
(6)缝合切口,逐层缝合。
(7)耳部加压包扎。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人工耳蜗10,其结构简单,能够在植入时,将接收/刺激器210直接植入至乳突腔中,电极序列220的电极221在乳突腔内伸出能够直接插入圆窗区域,免去了后续在颞骨表面磨出骨床和骨槽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避免了电极221磨损,并避免目前一些常见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包括植入耳部的植入体,所述植入体包括与乳突腔相匹配的接收/刺激器、柔性的电极序列、线圈以及固定件,所述电极序列包括用于插入圆窗区域刺激蜗神经的电极,所述接收/刺激器与所述电极序列连接,所述线圈与所述接收/刺激器连接并且位于所述接收/刺激器远离所述电极的一侧,所述线圈与所述接收/刺激器间隔设置,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接收/刺激器连接,所述固定件与乳突腔的骨壁贴合以使所述接收/刺激器固定于乳突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件围设于所述接收/刺激器的周壁,每个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接收/刺激器远离外骨面的一侧且另一端朝向所述接收/刺激器靠近外骨面的一侧延伸并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周壁与远离外骨面的底壁之间设有圆滑过渡的圆角过渡面,多个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圆角过渡面,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底壁与乳突腔的骨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接收/刺激器连接并沿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周壁的延伸方向朝向远离所述接收/刺激器的底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远离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周壁之间的距离可伸缩调节,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远离所述接收/刺激器的一端,所述第二固定部朝向远离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底壁且远离所述接收/刺激器的周壁的方向延伸并光滑转折至与外骨面平行以使所述第二固定部的远离所述接收/刺激器的所述底壁的一侧与乳突腔的骨坎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3个,3个所述固定件为用于与乳突腔的颧弓根区域配合的第一固定件、与乳突腔的窦脑膜角区域配合的第二固定件,以及与乳突腔的乳突尖区域配合的第三固定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与骨坎的抵靠面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A,所述第二固定件与骨坎的抵靠面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B,所述第三固定件与骨坎的抵靠面起始边缘的中点为连接点C,所述连接点B与所述连接点A的连线同所述连接点A与所述连接点C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70-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点A与所述连接点C的连线的距离为12-30mm,所述连接点A与所述连接点B的连线的距离为7-14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与所述接收/刺激器相连接部位形成跃迁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序列连接于所述接收/刺激器的周壁的远离外骨面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机,所述外机包括处理器和头件,所述处理器呈月牙形用于可拆卸卡接于外耳,所述处理器设有音频采集模块、言语处理器,所述音频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言语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头件设有数据传输系统,所述言语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数据传输系统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传输系统与所述线圈通过磁力相耦合进行信号传递。
CN201811087395.8A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人工耳蜗 Active CN1090917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7395.8A CN109091754B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人工耳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7395.8A CN109091754B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人工耳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1754A true CN109091754A (zh) 2018-12-28
CN109091754B CN109091754B (zh) 2023-12-01

Family

ID=64866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7395.8A Active CN109091754B (zh) 2018-09-18 2018-09-18 一种人工耳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9175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1389A (zh) * 2021-12-21 2022-03-2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恒河猴耳蜗膜迷路组织细胞无损提取装置及使用方法
EP4095277A1 (en) * 2021-05-27 2022-11-30 Medtronic, Inc. Medical leads and technique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31674A2 (de) * 1996-09-18 1998-03-25 IMPLEX GmbH Spezialhörgeräte Vollständig implantierbare Hörhilfe mit elektrischer Reizung des Gehörs
CN2522053Y (zh) * 2001-07-19 2002-11-27 王晶 外耳道式微型人工电子耳蜗
US6859666B1 (en) * 1999-08-06 2005-02-22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Cochlear implant package
US20060122664A1 (en) * 2004-12-07 2006-06-08 Michael Sacha Cochlear ear implant
CN101875914A (zh) * 2009-04-30 2010-11-0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液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2027757A (zh) * 2008-04-11 2011-04-20 诺尔生物系统 一种使用红外数据通信的ite(耳内)式耳蜗植入系统
US20110160855A1 (en) * 2002-08-09 2011-06-30 Peter Gibson Cochlear implant component having a unitary faceplate
US20140296937A1 (en) * 2013-04-02 2014-10-02 Infrared Cochlear Partners, Llc Pulsed infrared modulation of a photovoltaic cell cochlear implant for the multichannel electrical depolarization of spiral ganglion cells to achieve sound percept
US20150343225A1 (en) * 2014-06-02 2015-12-03 Charles Roger Aaron Leigh Distributed Implantable Hearing Systems
US20170056646A1 (en) * 2015-08-28 2017-03-02 Peter Raymond Sibary Implantable stimulating assembly
CN209075854U (zh) * 2018-09-18 2019-07-09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人工耳蜗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31674A2 (de) * 1996-09-18 1998-03-25 IMPLEX GmbH Spezialhörgeräte Vollständig implantierbare Hörhilfe mit elektrischer Reizung des Gehörs
US6859666B1 (en) * 1999-08-06 2005-02-22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Cochlear implant package
CN2522053Y (zh) * 2001-07-19 2002-11-27 王晶 外耳道式微型人工电子耳蜗
US20110160855A1 (en) * 2002-08-09 2011-06-30 Peter Gibson Cochlear implant component having a unitary faceplate
US20060122664A1 (en) * 2004-12-07 2006-06-08 Michael Sacha Cochlear ear implant
CN102027757A (zh) * 2008-04-11 2011-04-20 诺尔生物系统 一种使用红外数据通信的ite(耳内)式耳蜗植入系统
CN101875914A (zh) * 2009-04-30 2010-11-0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液及其制备和应用
US20140296937A1 (en) * 2013-04-02 2014-10-02 Infrared Cochlear Partners, Llc Pulsed infrared modulation of a photovoltaic cell cochlear implant for the multichannel electrical depolarization of spiral ganglion cells to achieve sound percept
US20150343225A1 (en) * 2014-06-02 2015-12-03 Charles Roger Aaron Leigh Distributed Implantable Hearing Systems
US20170056646A1 (en) * 2015-08-28 2017-03-02 Peter Raymond Sibary Implantable stimulating assembly
CN209075854U (zh) * 2018-09-18 2019-07-09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人工耳蜗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95277A1 (en) * 2021-05-27 2022-11-30 Medtronic, Inc. Medical leads and technique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4231389A (zh) * 2021-12-21 2022-03-2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一种恒河猴耳蜗膜迷路组织细胞无损提取装置及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1754B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37048B2 (en) Integrated implantable hearing device, microphone and power unit
US8657734B2 (en) Implantable universal docking station for prosthetic hearing devices
US5814095A (en) Implantable microphone and implantable hearing aids utilizing same
US8655449B2 (en) Modular cochlear implant systems including implantable sound processors
US20060184212A1 (en) Cochlear Stimulation Device
AU2007257859A1 (en) Button processor for cochlear implants
US20210121710A1 (en) Distributed implantable hearing systems
EP1742705A2 (en) Cochlear stimulation device
US8977369B1 (en) Sound processing assembly for use in a cochlear implant system
CN105980001B (zh) 具有集成附接机构的电极引线
US20220331597A1 (en) External and implantable coils for auditory prostheses
US20110213196A1 (en) Middle Ear Direct Action Improved Hearing Aid and Related Installation Method
CN109091754A (zh) 一种人工耳蜗
Jenkins et al. Otologics active middle ear implants
US11400291B2 (en) Implantable battery device for standard cochlear implant
CN209075854U (zh) 一种人工耳蜗
CN108434598A (zh) 头箍式人工耳蜗
CN209033546U (zh) 人工耳蜗
CN112791307A (zh) 复合式人工听觉植入装置及其人工耳蜗或听觉脑干植入
CN116966427B (zh) 一种全植入式人工耳蜗系统及应用
CN217591089U (zh) 一种人工耳蜗装置
CN108939289A (zh) 人工耳蜗
CN209032742U (zh) 颈链式人工耳蜗
KR20100102975A (ko) 이식형 이명치료기
Horlbeck Fully implantable ossicular stimul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o Yu

Inventor after: Xu Yang

Inventor before: Xu Y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Yu

Inventor before: Ren Jianjun

Inventor before: Wang Jing

Inventor before: Yang Wen

Inventor before: Zheng Yongb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