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9067B -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9067B
CN109009067B CN201810884067.4A CN201810884067A CN109009067B CN 109009067 B CN109009067 B CN 109009067B CN 201810884067 A CN201810884067 A CN 201810884067A CN 109009067 B CN109009067 B CN 109009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eadband
user
light guide
gui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840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09067A (zh
Inventor
张文瑶
毛启明
瞿根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840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90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9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9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09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9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03Detecting eye twink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6Devices for psychotechnics; Testing reaction times ;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 A61B5/168Evaluating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03Head-worn items, e.g. helmets, masks, headphones or gogg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61M2021/0005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 A61M2021/0083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especially for waking up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Psychology (AREA)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Psychiatry (AREA)
  • Social Psychology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头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该头带包括:头带本体,其设置有固定槽;发光组件,其设置于固定槽内;感应电极,其设置于头带本体上,感应电极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理电信号;主控制器,其设置于头带本体内,主控制器分别与发光组件和感应电极连接,并根据生理电信号控制发光组件的亮灭状态;当发光组件发射的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时可抑制人体的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实现为用户提供提神和防困的效果。由此,用户只需将头带佩戴于头上,头带便可以自动监测人体的生理电信号,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困倦状态,当用户处于困倦状态时,发光组件将发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抑制用户褪黑素的分泌,从而为用户起到提神和防困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头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背景技术
人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难免疲倦易困,从而导致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的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古代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等方法来解决,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也慢慢涌现出了各种提神或防困设备,例如防疲劳座椅和防疲劳驾驶设备等。
其中,防疲劳座椅通过在座椅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或者陀螺仪传感器或者压电薄膜等微动检测传感器,以此来检测使用者是否进入了入睡阶段,即困倦的状态。一旦检测到用户处于困倦状态则启动座椅内的震动装置或者播放提神音乐,以此达到提神、防困的效果。
防疲劳驾驶设备通过在驾驶位置前上方安装摄像头,通过实时的视频画面分析,以睁闭眼时长及频率的变化来判别驾驶员是否进入了疲劳、昏昏欲睡的状态。一旦检测到驾驶员已处于疲劳、昏昏欲睡阶段,则通过驾驶座椅震动、播放音乐、电刺激等方式使驾驶员即刻脱离疲劳、昏昏欲睡阶段,转而清醒。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在目前技术中,这些提神或防困设备都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例如防疲劳座椅和防疲劳驾驶设备都是比较大型的装置,用户外出时不可能随身携带,给用户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旨在解决目前技术中防困设备过于笨重、不方便携带的问题。
第一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带本体,其设置有固定槽;
发光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感应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头带本体上,所述感应电极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理电信号;
主控制器,其设置于所述头带本体内,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感应电极连接,并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控制所述发光组件的亮灭状态;
其中,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光可抑制用户的褪黑素的分泌。
可选的,所述头带还包括导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光组件内,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导光组件传输至所述头带外。
可选的,所述头带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主控制器设置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头带本体内。
可选的,所述头带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形成所述固定槽,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板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感应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面上。
可选的,所述感应电极的数量为三个且依次排列,所述头带还包括海绵体,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通过所述海绵体连接。
可选的,所述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蓝色灯珠;
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导光层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蓝色灯珠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横截面呈V形或者U形,所述蓝色灯珠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光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底;
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另一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阻光涂层,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阻光涂层,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另一端均伸出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外且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槽槽口外的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槽槽口外的部分的长度,以使所述蓝色灯珠发出的光只从所述第一阻光涂层的两侧倾斜射出。
第二方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防困方法,其应用于上述的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用户的生理电信号;
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
若处于困倦状态,控制所述发光组件进入发光状态,并控制发光状态持续第一时长后返回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可选的,若不处于困倦状态,判断是否处于发光状态;
在处于发光状态的情况下控制发光状态持续第二时长后停止所述发光状态,并返回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在不处于发光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获取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
判断相邻两所述参考时长内的所述眨眼频率是否变小、所述相邻两所述参考时长内的所述睁眼时长是否减少、以及所述相邻两所述参考时长内的所述闭眼时长是否增加;
若均是,则确定处于困倦状态。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头带包括:头带本体,其设置有固定槽;发光组件,其设置于固定槽内;感应电极,其设置于头带本体上,感应电极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理电信号;主控制器,其设置于头带本体内,主控制器分别与发光组件和感应电极连接,并根据生理电信号控制发光组件的亮灭状态;当发光组件发射的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时可抑制人体的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实现为用户提供提神和防困的效果。由此,用户只需将头带佩戴于头上,头带便可以自动监测人体的生理电信号,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困倦状态,当用户处于困倦状态时,发光组件将发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抑制用户褪黑素的分泌,从而为用户起到提神和防困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方式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一主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一后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一俯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一左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头带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防困方法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防困方法实施方式中的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内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8,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头带100,头带100包括:头带本体10、导光组件20、发光组件30、感应电极40、主控制器 50和控制电路板60,其中,导光组件20、发光组件30、主控制器50 和控制电路板60均设置于头带本体10内,发光组件30和感应电极40均与主控制器50连接。
具体的,头带本体10包括第一本体11、第二本体12和连接带(图未示),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连接且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 之间形成固定槽13,当用户将头带100佩戴于头部时,第一本体11朝内并与人体头部200接触,第二本体12朝外并不与人体头部200接触,连接带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本体11或者第二本体12的两端,以便用户佩戴头带100。可选的,第一本体11其实充当头带100的内衬层,为了提升用户佩戴头带100的舒适性,第一本体11朝外与用户接触的一面的材料采用的是亲肤面料,例如棉布料等,为了便于第一本体11与导光组件20和控制电路板60等的装配和固定,第一本体11朝内形成固定槽13的一面的材料选择具有一定硬度与韧性的面料,例如浆过的棉麻布料等,为了提高第一本体11整体的柔软性和舒适性,第一本体11 的内部可以填充海绵。可选的,第二本体12其实充当头带100的外罩层,为了便于第二本体12与导光组件50和控制电路板60等的装配和固定,并起到保护电路器件的作用,第二本体12朝内形成固定槽13的一面的材料选择具备一定柔软性和韧性的海绵,而第二本体12朝外的部分将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考虑到美观等因素,第二本体12朝外的一面的材料选择丝绒布料或者冰丝布料等,并可在第二本体12朝外的一面的正中间丝印或者缝制中心点标注图标80,图标80可采用“十”字形状等,为了提高第二本体12整体的柔软性和舒适性,第二本体12 的内部可以填充海绵。可选的,连接带可以是具备弹性伸缩能力的弹性带,例如尼龙带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当用户佩戴头带100时,可以将头带100套设固定于额头上,请再参阅图1,此时固定槽13的槽口将朝下,即固定槽13的槽口朝向用户的眼睛和鼻子的方向,发光组件30透出的光照射于人体头部200的眼睑201上,人体便可感知到光源;此外,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可以直接粘合固定也可以通过连接件14固定,附图7中是以连接件14连接的方式显示,在图4和图5中则省略连接件14的结构,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定,进一步的,头带100中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的左右和上端均连接密封,防止发光组件30发出的光照射于除了眼睑201以外的其他位置,避免影响用户体验。
导光组件20设置于固定槽13内,发光组件20设置于导光组件20 内;进一步的,导光组件20包括第一导光层21和第二导光层22,发光组件30包括蓝色灯珠,蓝色灯珠可发出蓝光,可选的,蓝色灯珠可发出1.3勒克斯光照强度的蓝光,此光照强度的蓝光可很大程度上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具体的,第一导光层21和第二导光层22均位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且第一导光层21与第一本体11连接,第二导光层22与第二本体12连接,即第一导光层21与第一本体11上靠近第二本体12的一侧面连接,第二导光层22与第二本体12上靠近第一本体11的一侧面连接,蓝色灯珠设置于第一导光层21和第二导光层22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导光层21可呈长方体的直板状,第二导光层22的横截面可呈V形或者U形,即第二导光层22的整体结构为一弯曲的结构,且第二导光层22上凸起的部位远离第一导光层21,第二导光层22 上凹陷的部位靠近第一导光层21,整体上看第二导光层22对第一导光层21呈包裹状态,蓝色灯珠分别与第一导光层21的一端和第二导光层22的一端与连接固定,且第一导光层21的一端和第二导光层22的一端均位于固定槽13的槽底,蓝色灯珠也靠近固定槽13的槽底。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光层21和第二导光层22均包含光扩散剂的高透材料,例如高聚物透明材料等,起到柔和光线和增加光照射效率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控制发光组件30发光照射的方向,确保发光组件30发出的光可以只照射于用户的眼睑201而不是眼睛,因此,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光层21的另一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阻光涂层211,第二导光层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阻光涂层221,第一阻光涂层211和第二阻光涂层221均起到遮挡光的作用,第一导光层21的另一端和第二导光层 22的另一端均伸出固定槽13的槽口外且第二导光层22的另一端位于固定槽13槽口外的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导光层21的另一端位于固定槽13 槽口外的部分的长度,确保蓝色灯珠发出的光只从第一阻光涂层211的两侧倾斜射出,还由于第二导光层22另一端上的第二阻光涂层221的遮挡作用,最终确保蓝色灯珠发出的光呈两束光作用于用户的两只眼睑 201上,因此,用户的眼睛是不会受到蓝光照射的,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对眼睛的健康有害。可选的,第一导光层21的长度为80mm、高度为 30mm、宽度为10mm,其中,第一阻光涂层211位于第一导光层21的另一端的中部,第一阻光涂层211的长度为20mm、高度为20mm、宽度为 10mm,从而确保第一导光层21的另一端的两侧分别留有30mm的透光区域。可选的,第二导光层21的长度为100mm、高度为40mm、宽度为10mm,第二阻光涂层221占第二导光层21的三分之二且位于第二导光层21整体结构的下端。
感应电极40设置于头带本体10上,感应电极40用于采集生理电信号,当用户佩戴上头带100时,感应电极40与人体头部紧密接触并获取人体的生理电信号,再将获取的生理电信号传输至主控制器50,主控制器50也设置于头带本体10内,具体位于控制电路板60上,主控制器分别与发光组件30和感应电极40连接,并根据生理电信号控制发光组件30的亮灭状态,亮灭状态包括发光组件30的熄灭状态和发光状态,熄灭状态指的是发光组件30处于不发光的状态,发光状态指的是发光组件30处于发光的工作状态;其中,当发光组件30发射的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201时可抑制人体的褪黑素的分泌,由于人们困倦的主要原因是人体产生了可催眠的褪黑素,因此抑制人体的褪黑素的分泌可实现为用户提供提神和防困的效果,进一步的,控制电路板60设置于头带本体10内,可选的,控制电路板60还设置有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分别与感应电极40和主控制器50连接,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用于接收感应电极40获取的生理电信号后将生理电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传输给主控制器50进行处理,主控制器50根据接收的数字信号进行算法分析,判断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当用户处于困倦状态则控制发光组件30进入发光状态。可选的,主控制器50为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可选的,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包括ADS1292芯片等,当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包括 ADS1292芯片时,感应电极40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感应电极40相当于正负极,另一个感应电极40相当于参考极。可选的,感应电极40的数量为三个且依次排列,且相邻两个感应电极40之间的距离为30mm,为了便于感应电极40与人体接触,获取更加准确灵敏的生理电信号,因此头带100还包括海绵体(图未示),感应电极40与第一本体11之间通过海绵体连接,使得感应电极表面凸起于第一本体11的外表面,从而使感应电极40与皮肤更可靠的接触,值得说明的是:感应电极40 与人体之间相当于形成电容,当人体进行眨眼动作时,主控制器50可获取相关的生理电信号并根据生理电信号获取相关的生理信息,生理信息包括用户的在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等。
进一步的,头带100还包括可充电电池70,可充电电池70包括锂电池,控制电路板60还包括电源电路62和电池管理电路63,其中,可充电电池70通过电源电路62和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连接,电源电路 62用于将可充电电池70输出的电压转化为3.3V的直流电压后为生理信号采集电路61进行供电,可充电电池70通过电池管理电路63和主控制器50连接,主控制器50通过电池管理电路63对可充电电池70的充放电状态进行管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充电电池70还包括灯珠驱动 64,发光组件30通过灯珠驱动64与主控制器50连接,主控制器50通过灯珠驱动64控制发光组件30的亮灭状态,亮灭状态包括发光状态,发光状态指的是发光组件30处于发光的工作状态。当然,控制电路板 60上还会包括其他电路设计常用的电器元件,在此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9和图10,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实现过程和原理,以下通过头带100工作过程中执行的防困方法做进一步说明和阐述,该防困方法包括:
步骤101:接收生理电信号;
用户开启头带100的工作模式后将头带100佩戴于头部时,头带100 便可以实时获取用户的生理电信号,由于头带100佩戴于用户的额头靠近用户的眼睛,所获取的生理电信号具体可为用户的眼生理电信号。
步骤102: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头带100获取生理电信号后进行处理,以获取用户的生理状态,具体为判断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
进一步的,步骤102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021至步骤1024:
步骤1021: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获取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其中,所述预设的参考时长为一个预设的时间长度;
预设的参考时长为技术人员或者用户根据实际需求或者实验效果预先设置的时间长度,可选的,预设的参考时长为1min,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可将获取的生理电信号先转换为数字信号,再根据数字信号获取连续的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其中,眨眼频率等于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眨眼次数除以预设的参考时长的时间长度,由于在用户的不同状态下,例如清醒或者困倦等状态下,各个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闭眼状态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各个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用户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相邻的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也是变化的,根据变化规律可判断出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具体的,用户在清醒状态和困倦状态下进行的睁闭眼动作是大不相同的,当用户处于同一正常的清醒状态时,其每一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睁眼时长都是大致相同的、闭眼时长也都是大致相同的、其眨眼频率也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当用户开始处于困倦状态时,相对于用户处于正常的清醒状态,此时其一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将减小、而闭眼时长将大大增加、且由于困倦状态下的用户的闭眼时长的增加量往往是大于睁眼时长的减小量,因此,困倦状态下的眨眼频率也将变小,即用户大部分时间是闭着眼睛的,其眨眼频率将变缓。以眨眼频率为例,当人在清醒状态下时,人在1min之内的眨眼次数大致为15次,则眨眼频率为0.25S-1;当人在阅读状态下时,人在1min之内的眨眼次数大致为10次,则眨眼频率为0.167S-1;当人在专注阅读状态下时,人在1min之内的眨眼次数大致为5次,则眨眼频率为0.083S-1;当人在困倦状态下时,人在1min 之内的眨眼次数也大致为5次,则眨眼频率也为0.083S-1,但是此时人在1min之内的闭眼时长要比人在专注阅读状态下的闭眼时长长得多;由此,通过比较相邻两参考时长内用户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的变化可以得出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
步骤1022:判断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眨眼频率是否变小以及判断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睁眼时长是否减少、闭眼时长是否增加;
实时记录各个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并比较比较相邻两个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包括前一参考时长和后一参考时长,前一参考时长和后一参考时长是连接的时间段,比如,若参考时长的时间长度为1min,则10点58分这一整个一分钟的时间长度和 10点59分这一整个一分钟的时间长度即为相邻的两个预设的参考时长,可选的,当用户开启头带100的防困模式那一刻起,第一个一分钟即为第一个参考时长,第二个一分钟即为第二个参考时长,以此类推,其中,第一个参考时长和第二个参考时长为相邻的两个预设的参考时长,也以此类推,并实时记录下各个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
步骤1023:若均是,则确定处于困倦状态;
例如,假设预设的参考时长的时间长度为1min,其中,预设的参考时长A中的睁眼时长为50s、闭眼时长为10s、眨眼频率为0.25S-1,其接下来相邻的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睁眼时长为20s、闭眼时长为40s、眨眼频率为0.083S-1,此时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眨眼频率小于预设的参考时长A中的眨眼频率,即满足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眨眼频率变小的条件,此时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睁眼时长小于预设的参考时长 A中的睁眼时长,即满足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睁眼时长减少的条件,此时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闭眼时长大于预设的参考时长A中的闭眼时长,即满足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闭眼时长增加的条件,由此可以确定用户处于困倦状态。
步骤1024:若不均是,则确定不处于困倦状态。
例如,假设预设的参考时长的时间长度为1min,其中,预设的参考时长A中的睁眼时长为50s、闭眼时长为10s、眨眼频率为0.25S-1,其接下来相邻的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睁眼时长为55s、闭眼时长为5s、眨眼频率为0.083S-1,此时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眨眼频率小于预设的参考时长A中的眨眼频率,即满足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眨眼频率变小的条件,此时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睁眼时长大于预设的参考时长 A中的睁眼时长,不满足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睁眼时长减少的条件,此时预设的参考时长B中的闭眼时长小于预设的参考时长A中的闭眼时长,不满足相邻两预设的参考时长中的闭眼时长增加的条件,由此可以确定用户不处于困倦状态。
步骤103:若处于困倦状态,控制发光组件进入发光状态,并控制发光状态持续第一时长后返回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第一时长为技术人员或者用户根据实际需求或者实验效果预设的时间长度,例如,第一时长可为5min,则当判断出用户处于困倦状态时,则开启发光状态并持续5min,当发光状态持续5min后将返回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2,重新观察当前用户是否已经脱离困倦状态,并执行后续操作。其中,发光状态指的是头带100中的发光组件30处于发光的工作状态。可选的,发光组件30包括蓝色灯珠,蓝色灯珠可发出蓝光,可选的,蓝色灯珠可发出1.3勒克斯光照强度的蓝光,此光照强度的蓝光可很大程度上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为了节省电能,本发明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104和步骤106:
步骤104:若不处于困倦状态,判断是否处于发光状态;
在确定用户不处于困倦状态时,则判断是否处于发光状态,以便执行步骤106。
步骤105:当处于发光状态时则控制发光状态持续第二时长后停止发光状态,并返回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第二时长为技术人员或者用户根据实际需求或者实验效果预设的时间长度,例如,第二时长可为2min,则当判断出用户不处于困倦状态且头带100处于发光状态时,则持续发光状态2min,当发光状态持续 2min后将返回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2,重新观察当前用户是否已经脱离困倦状态,并执行后续操作。
步骤106:当不处于发光状态时则返回根据生理电信号判断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在发明实施方式中,头带100包括:头带本体10,其设置有固定槽 13;发光组件30,其设置于固定槽13内;感应电极40,其设置于头带本体10上,感应电极40用于采集生理电信号;主控制器50,其设置于头带本体10内,主控制器50分别与发光组件30和感应电极40连接,并根据生理电信号控制发光组件30的发光状态;其中,当发光组件30 发射的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201时可抑制人体的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实现为用户提供提神和防困的效果。由此,用户只需将头带100佩戴于头上并开启防困的工作模式,头带100便可以自动监测人体的生理电信号,判断人体是否处于困倦状态,当用户处于困倦状态时,发光组件30将发光照射于用户的眼睑201,抑制用户褪黑素的分泌,从而为用户起到提神和防困的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头带100包括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结构简单,佩戴简便,并可随身携带;第二、十分智能化,佩戴上之后无需用户有任何操作,无声无息的实现提神、防困的功能,用户也能在无知无觉中持续保持较高的清醒度,在用户无知无觉中起到的提神、防困的效果,不会对用户有任何突然的刺激,也就可以做到对于患有心脏方面疾病的人完全无害。第三、蓝光只会照射到眼睑201位置,眼睛是不会受到蓝光照射的,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对眼睛健康有害。第四、不受使用场合的限制,加之便于携带以及佩戴简便的优点,具备可广泛推广的条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带本体,其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头带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连接且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形成所述固定槽;
所述头带还包括导光组件,所述导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层和第二导光层,所述导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蓝色灯珠,其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
感应电极,其设置于所述头带本体上,所述感应电极用于采集用户的生理电信号;
主控制器,其设置于所述头带本体内,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感应电极连接,并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控制所述发光组件的亮灭状态;
其中,所述发光组件发射的光可抑制用户的褪黑素的分泌;
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导光层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导光层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蓝色灯珠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层和所述第二导光层之间;
所述第二导光层的横截面呈V形或者U形,所述蓝色灯珠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光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光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固定槽的槽底;
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另一端的中部设置有第一阻光涂层,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阻光涂层,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另一端均伸出所述固定槽的槽口外且所述第二导光层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槽槽口外的部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导光层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固定槽槽口外的部分的长度,以使所述蓝色灯珠发出的光只从所述第一阻光涂层的两侧倾斜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光组件内;
所述发光组件发出的光通过所述导光组件传输至所述头带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带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主控制器设置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头带本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和所述控制电路板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所述感应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电极的数量为三个且依次排列,所述头带还包括海绵体,所述感应电极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通过所述海绵体连接。
6.一种防困方法,其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用户的生理电信号;
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
若所述用户处于困倦状态,控制所述发光组件进入发光状态,并控制所述发光状态持续第一时长后返回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用户不处于困倦状态,判断所述发光组件是否处于发光状态;
在所述发光组件处于发光状态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发光状态持续第二时长后停止所述发光状态,并返回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在所述发光组件不处于发光状态的情况下返回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判断所述用户是否处于困倦状态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生理电信号获取预设的参考时长内的睁眼时长、闭眼时长和眨眼频率;
判断相邻两所述参考时长内的所述眨眼频率是否变小、所述相邻两所述参考时长内的所述睁眼时长是否减少、以及所述相邻两所述参考时长内的所述闭眼时长是否增加;
若均是,则确定所述用户处于困倦状态。
CN201810884067.4A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Active CN1090090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84067.4A CN109009067B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84067.4A CN109009067B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9067A CN109009067A (zh) 2018-12-18
CN109009067B true CN109009067B (zh) 2023-12-08

Family

ID=64648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84067.4A Active CN109009067B (zh) 2018-08-06 2018-08-06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906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66168Y (zh) * 2009-03-18 2009-12-23 李俊武 一种新型助睡眠眼罩
CN103237574A (zh) * 2010-09-29 2013-08-07 亚马利特股份有限公司 头戴式光疗设备
CN104873328A (zh) * 2015-05-29 2015-09-02 山西医科大学 一种助眠眼罩
CN207370964U (zh) * 2016-12-02 2018-05-18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助眠产品
CN209678500U (zh) * 2018-08-06 2019-11-26 深圳和而泰数据资源与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头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66168Y (zh) * 2009-03-18 2009-12-23 李俊武 一种新型助睡眠眼罩
CN103237574A (zh) * 2010-09-29 2013-08-07 亚马利特股份有限公司 头戴式光疗设备
CN104873328A (zh) * 2015-05-29 2015-09-02 山西医科大学 一种助眠眼罩
CN207370964U (zh) * 2016-12-02 2018-05-18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助眠产品
CN209678500U (zh) * 2018-08-06 2019-11-26 深圳和而泰数据资源与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头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9067A (zh) 2018-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9023B2 (en) Portable device
US856265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ministering light therapy
EP2384225B1 (en) System for administering light therapy
CN102448372B (zh) 利用实时eeg 读数测定控制光疗方案
RU2619645C2 (ru) Персона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сигнализации
US20160106950A1 (en) Forehead-wearable light stimulator having one or more light pipes
US20170007173A1 (en) System for polyphasic sleep management, method of its operation, device for sleep analysis, method of current sleep phase classification and use of the system and the device in polyphasic sleep management
JP2017219847A (ja) 医学的監視機能を備えた電子眼用レンズ
JP2017040913A (ja) 開眼プロンプト及びデータロギングを備えた閉眼センサを有する電子眼用レンズ
JPH0370572A (ja) 脳波誘導用ゴーグルおよび脳波誘導装置
US20150375008A1 (en) Portable illuminating device for manipulating the circadian clock of a subject
US11707595B2 (en) Controlling light exposure for circadian phase management
CN213430983U (zh) 一种能监测改善睡眠状态的智能眼罩
WO2019153966A1 (zh) 一种调节人体生物节律的光照装置
WO201007671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ministering light therapy
CN109009067B (zh) 一种头带和防困方法
CN209678500U (zh) 一种头带
CN213941141U (zh) 一种电子眼罩
CN211485228U (zh) 一种智能眼罩
CN219501349U (zh) 智能眼罩
CN209951546U (zh) 一种智能眼罩
CN117598891A (zh) 一种利用声、光联合多项训练弱视治疗、近视防控仪
CN118000678A (zh) 一种监测睡眠质量的眼罩及其系统
CN109847170A (zh) 助眠装置、方法及头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No. 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D 10, 1004, 10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Hetai intelligent home appliance controlle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Shenzhen, Nanshan District No. 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D 10, 1004, 10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H&T DATA RESOURCES AND CLOUD TECHNOLOGY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