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5287A -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5287A
CN109005287A CN201810813060.3A CN201810813060A CN109005287A CN 109005287 A CN109005287 A CN 109005287A CN 201810813060 A CN201810813060 A CN 201810813060A CN 109005287 A CN109005287 A CN 109005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terminal
confined space
unlocked stat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130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05287B (zh
Inventor
吕文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1306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52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5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5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05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5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6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r fraudulent calling
    • H04M1/6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 H04M1/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by electron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该解锁指令解锁,该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移动终端在处于密闭空间期间,保持解锁状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通过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则控制其保持解锁状态,以减少解锁次数,降低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的损耗。

Description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功能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电子产品之一。但是,目前移动终端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需要频繁进行身份验证,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损耗严重,并且操作繁琐,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以实现改善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控制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解锁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检测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控制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耦接到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该解锁指令解锁,该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移动终端在处于密闭空间期间,保持解锁状态,从而通过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则控制其保持解锁状态,以减少解锁次数,降低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的损耗。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它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移动终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移动终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装置的模块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用于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13示出了用于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显示屏通常在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电子设备等移动终端中所起到的作用为显示文本、图片、图标或者视频等内容。随着用户对所显示内容的清晰度以及精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移动终端采用尺寸较大的触控显示屏,以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但是,在设置尺寸较大的显示屏的过程中,发现移动终端前端所设置的前置摄像头、接近光传感器、投影组件、听筒等功能器件会影响触控显示屏所能扩展到的区域。
通常移动终端包括前面板、后盖以及边框。前面板包括上额区、中部屏幕区和下部按键区。通常,上额区设置有听筒出音孔以及前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中部屏幕区设置有触控显示屏,下部按键区设置有一到三个物理按键。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下部按键区被逐渐取消,原本设置在下部按键区的物理按键由触控显示屏中的虚拟按键替代。
而上额区所设置的听筒出音孔以及前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对于手机的功能支持较为重要,不易轻易的取消,所以将触控显示屏的显示区域拓展到覆盖上额区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经过一系列研究后,发明人发现可以将投影组件、受话器、摄像头、结构光组件等功能器件隐藏设置到移动终端的终端主体的内部或终端主体的背面,再配置滑动组件或转动组件从所述终端本体的顶部显露出来,从而实现将原本的上额区扩展为触控显示屏的可显示区域,以增大可显示区域的面积,从而实现全面屏的效果。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和图2,图1示出了可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移动终端100的摄像头组件位于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可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移动终端100的摄像头组件位于升起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移动终端100包括终端本体130和摄像头组件140,其中,该摄像头组件至少包括基体、受话器以及摄像头,当然,该摄像头组件140还可以包括结构光组件、补光器等功能器件,在此不再穷举。
作为第一种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该终端本体130的背部设置有滑动槽,摄像头组件140隐藏设置于该滑动槽内,并可滑动的从终端本体130的顶部显露出来。具体地,该摄像头组件140的尺寸和形状与该滑动槽匹配,当该摄像头组件140位于初始位置时,其恰好隐藏设置于滑动槽内与终端本体构成一个整体,此时,前置摄像头、受话器等功能器件隐藏于滑动槽和基板之间,当摄像头组件140沿滑动槽向终端本体130的顶部方向滑动时,可以将受话器、前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从终端本体130的顶部显露出来,其中,后置摄像头、闪光灯等功能器件可以设置在该基板背离前置摄像头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后壳上,在此不做限定。
再者,作为第二种方式,摄像头组件140除了可以为图1和图2所示的设置方式外,还可以为图3所示的设置方式,可以理解的,摄像头组件140的设置宽度可以与终端本体130的宽度一致,也可以小于终端本体130的宽度,其中,当摄像头组件140的设置宽度小于终端本体130的宽度时,该摄像头组件140可以设置于终端本体130的顶部的中部位置,也可以设置于终端本体130的顶部靠近边缘的位置,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第三种方式,请参阅图4,图4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不同在于,图4所示的摄像头组件140滑动连接于终端本体130的背部,并凸出于终端本体130的背部。
作为第四种方式,请参阅图5,图5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不同在于,图5所示的终端本体130的顶部设置滑动槽,该摄像头组件140滑动连接于所述终端本体130顶部的滑动槽,可以理解的,该摄像头组件140的尺寸和形状与该滑动槽匹配,当该摄像头组件140位于初始位置时,其恰好隐藏设置于该滑动槽内与终端本体130构成一个整体,此时,前置摄像头、受话器等功能器件隐藏设置于滑动槽和基板的一侧,后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可以隐藏设置于滑动槽和基板背离前置摄像头的一侧,当摄像头组件140沿滑动槽向终端本体130的顶部方向滑动时,可以将前置摄像头、受话器、后置摄像头等功能器件均从终端本体130的顶部显露出来。
作为第五种方式,请参阅图6,图6示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的不同在于,图6所示的摄像头组件140可以相对于终端本体130转动,以通过转动的方式将隐藏设置在终端本体背部的摄像头组件从终端本体130的顶部显露出来。
因此,针对目前移动终端在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需要频繁进行身份验证,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损耗严重,并且操作繁琐,使用户体验不佳的问题,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通过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则控制其保持解锁状态,以减少解锁次数,降低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的损耗。其中,所述终端控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
请参阅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终端控制方法用于通过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则控制其保持解锁状态,以减少解锁次数,降低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的损耗。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控制方法应用于如图10所示的终端控制装置200以及配置有所述终端控制装置200的移动终端100(图11)。下面将以移动终端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流程,当然,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所应用的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穿戴式电子设备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下面将针对图7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终端控制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欲解锁移动终端时,可以发送解锁指令至移动终端以指示该移动终端解锁,因此,移动终端可以在接收到该解锁指令时,响应该解锁指令解锁。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在检测到针对开关控制按键的触控操作时生成解锁指令,其中,该开关控制按键可以包括实体按键和虚拟按键,也可以在接收到包含解锁信息的语音时生成解锁指令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步骤S120: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移动终端根据解锁指令解锁后,会处于解锁状态,其中,该解锁状态至少可以包括解锁亮屏状态和解锁息屏状态两种,进一步地,当移动终端处于解锁亮屏状态时,移动终端可以正常使用,例如聊天、浏览新闻、看视频等,当移动终端处于解锁息屏状态时,移动终端可以在接收到指示该移动终端亮屏的指令时点亮该移动终端的屏幕,即使所述移动终端从解锁息屏状态切换至解锁亮屏状态,无需经过身份验证解锁便可以直接使用。
进一步地,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对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进行检测,以判断该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具体地,作为一种方式,首先检测该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竖立状态,其中,可以通过设置于移动终端内的姿态检测模块进行姿态数据的检测获取,如陀螺仪或加速度传感器等可以进行姿态检测的传感器。具体地,以陀螺仪为例,根据所述陀螺仪的定轴性以及移动终端相对于陀螺仪转轴方向的已知的预设姿态,当移动终端的姿态与预设姿态之间出现差别,产生俯仰、偏航或横滚的某一方向的运动时,因为该陀螺仪的转轴保持方向不变,检测到移动终端相对于转轴的角度关系与预设姿态相对于转轴的角度关系发生变化,则可以确定移动终端的姿态变化,确定移动终端的当前姿态,例如,确定移动终端当前是否与水平面垂直,即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竖直状态。
进一步地,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对移动终端是否被遮挡进行检测,作为一种方式,可以对移动终端的光学检测器件是否被遮挡进行检测,例如,检测设置于前面板上的接近光传感器是否被遮挡,检测设置于前面板上的红外传感器是否被遮挡,或检测设置于前面板上的距离传感器是否被遮挡等,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该移动终端处于竖直状态且该移动终端的光学检测器件被遮挡时,可以认为该移动终端处于口袋模式,并且,当确定该移动终端处于口袋模式时,可以认为该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
步骤S130: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其中,在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期间,保持该解锁状态,可以理解的,移动终端在解锁状态时检测到处于密闭空间,可以认为所述移动终端在此期间一直在用户身边,因此,可以控制移动终端保持解锁状态,以便用户在下一次使用时,可以不解锁直接使用,简化解锁过程以及降低频繁解锁对功能器件的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该解锁指令解锁,该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移动终端在处于密闭空间期间,保持解锁状态,从而通过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则控制其保持解锁状态,以减少解锁次数,降低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的损耗。
请参阅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上述移动终端,下面将针对图8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
步骤S220:所述移动终端解锁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操作指令,则所述移动终端息屏,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解锁后,对作用于移动终端的操作指令进行检测,其中,该操作指令可以由作用于移动终端上的触控操作生成,也可以由输入移动终端的语音信息生成等,在此不做限定。进一步地,若在预设时长内均未接收到操作指令,即表征在预设时长内用户均没有操作或使用移动终端,则控制移动终端息屏,其中,该预设时长可以由系统在出厂设置时配置,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此时,所述移动终端处于解锁息屏状态。
进一步地,在移动终端息屏后,再检测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从而可以避免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对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进行检测,降低功耗。
步骤S230: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
步骤S240: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步骤S250: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密闭空间进入非密闭空间的第一预设时长内,保持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作为一种方式,所述移动终端预先设置并存储有第一预设时长,该第一预设时长同样可以由系统在出厂设置时配置,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地,该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视作移动终端被用户从密闭空间拿出到非密闭空间后到开始使用或操作的时间间隔。其中,在移动终端从密闭空间进入非密闭空间,例如,当移动终端从口袋中拿出,那么,在拿出的第一预设时长内,保持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以便用户在第一预设时长内使用时,无需进行身份验证解锁。
步骤S260: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非密闭空间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若没有接收到第一唤醒消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唤醒消息可以包括作用于移动终端上触控操作或输入移动终端的语音消息,以表征用户欲使用或操作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地,在移动终端处于非密闭空间时,若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没有收到第一唤醒消息,表征用户不需要立即使用所述移动终端或所述移动终端被他人握持,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从而保证所述移动终端的信息安全。
步骤S270:当接收到第二唤醒消息时,控制所述摄像头组件从所述终端本体中移出。
其中,所述第二唤醒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解锁,其中,移动终端可以在检测到针对开关控制按键的触控操作时视为接收到第二唤醒消息,其中,该开关控制按键可以包括实体按键和虚拟按键,也可以在接收到包含解锁信息的语音是视为接收到第二唤醒消息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可以理解的,当接收到所述第二唤醒消息,移动作为响应控制摄像头组件从终端本体中移出以采集图像进行验证解锁。
步骤S280:通过所述摄像头组件,采集当前的人脸信息进行人脸识别。
进一步地,在所述摄像头组件从所述终端本体中移出后,控制所述摄像头组件采集图像,其中,该图像可以为包括人脸信息的图像,再对该人脸信息进行识别,以判断该人脸信息对应的用户是否为主人。作为一种方式,该移动终端预先设置并存储有预设人脸信息,其中,所述预设人脸信息为主人的人脸信息,所述预设人脸信息用于作为采集的人脸信息的判断依据,因此,在采集到人脸信息后,将所述人脸信息与所述预设人脸信息进行匹配,以判断所述人脸信息对应的用户是否为主人。
步骤S290: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加锁状态进入所述解锁状态。
可以理解的,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表征该人脸信息对应的用户为主人,则移动终端作为响应从加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终端控制方法,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该解锁指令解锁,移动终端在解锁后,若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操作指令,则息屏并检测是否处于密闭空间,若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处于密闭空间,则在处于密闭空间期间保持解锁状态,在移动终端从密闭空间进入非密闭空间的第一预设时长内,保持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在移动终端处于非密闭空间的第一预设时长内,若没有接收到第一唤醒消息,则控制移动终端从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当接收到第二唤醒消息,控制摄像头组件从终端本体中移出,通过摄像头组件采集当前的人脸信息进行人脸识别,若人脸识别成功,则控制移动终端从加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相较于第一种终端控制方法,本方法还能够在移动终端进入非密闭空间时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加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更加智能化。
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移动终端,下面将针对图9所示的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所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0: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
步骤S320: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
步骤S330: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预先设置并存储有第二预设时长,其中,该第二预设时长同样可以由系统在出厂设置时配置,也可以由用户自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用于作为判断所述移动终端连续在所述密闭空间内的时长,其中,当所述移动终端连续在所述密闭空间内的时长不超过所述第二预设时长时,可以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保持解锁状态,而当所述移动终端连续在所述密闭空间内的时长超过所述第二预设时长时,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步骤S340: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加锁状态时,若接收到第三唤醒消息,保持所述摄像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内部。
其中,所述第三唤醒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解锁,其中,移动终端可以在检测到针对开关控制按键的触控操作时视为接收到第三唤醒消息,其中,该开关控制按键可以包括实体按键和虚拟按键,也可以在接收到包含解锁信息的语音是视为接收到第三唤醒消息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可以理解的,由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三唤醒消息时,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为了防止摄像头伸缩障碍,此时,保持所述摄像头组件设置于终端本体内部,即不对所述移动终端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终端控制方法,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解锁指令解锁,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在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在移动终端处于加锁状态时,若接收到第三唤醒消息,保持摄像头组件设置于终端本体部内,相较于第一种终端控制方法,本方法能在终端本体处于密闭空间并接收到解锁指令时,保持加锁状态,避免摄像头伸缩而损坏摄像头组件。
请参阅图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装置200的模块框图。所述终端控制装置200应用于上述移动终端,下面将针对图10所示的框图进行阐述,所述终端控制装置200包括:解锁模块210、检测模块220以及控制模块230,其中:
解锁模块210,用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
检测模块220,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模块220包括:检测子模块和确定子模块,其中:
检测子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竖立状态以及检测光学检测器件是否被遮挡。
确定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竖立状态且所述光学检测器件被遮挡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口袋模式。
所述确定子模块,还用于当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口袋模式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模块220,还用于所述移动终端解锁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操作指令,则所述移动终端息屏,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
控制模块230,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终端控制装置200还包括:状态保持模块、加锁控制模块、移动控制模块、人脸识别模块、解锁控制模块以及加锁保持模块,其中:
状态保持模块,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密闭空间进入非密闭空间的第一预设时长内,保持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加锁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非密闭空间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若没有接收到第一唤醒消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移动控制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第二唤醒消息时,控制所述摄像头组件从所述终端本体中移出。
人脸识别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摄像头组件,采集当前的人脸信息进行人脸识别。
解锁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加锁状态进入所述解锁状态。
所述加锁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加锁保持模块,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加锁状态时,若接收到第三唤醒消息,保持所述摄像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内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该解锁指令解锁,该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移动终端在处于密闭空间期间,保持解锁状态,从而通过在移动终端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则控制其保持解锁状态,以减少解锁次数,降低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器件的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对于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描述的任意的处理方式,在装置实施例中均可以通过相应的处理模块实现,装置实施例中不再一一赘述。
下面将结合图12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1和图12,基于上述终端控制方法、装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以执行前述终端控制方法的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包括互相耦合的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102和存储器104。其中,该存储器存储有可以执行前述实施例中内容的程序,而处理器可以执行该存储器104存储的程序。
下面再将结合图13对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1和图13,基于上述的终端控制方法、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00,其包括电子本体部10,所述电子本体部10包括壳体12及设置在所述壳体12上的屏幕120。所述壳体12可采用金属、如钢材、铝合金制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屏幕120通常包括显示面板111,也可包括用于响应对所述显示面板111进行触控操作的电路等。所述显示面板111可以为一个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11同时为一个触摸屏109。
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移动终端100可作为智能手机终端进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电子本体部10通常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102、存储器104、RF(Radio Frequency,射频)模块106、音频电路110、传感器114、输入模块118、电源模块122。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3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所述电子本体部10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所述电子本体部10还可包括比图13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3所示不同的配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相对于所述处理器102来说,所有其它的组件均属于外设,所述处理器102与这些外设之间通过多个外设接口124相耦合。所述外设接口124可基于以下标准实现:通用异步接收/发送装置(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GPIO)、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内部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但不并限于上述标准。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外设接口124可仅包括总线;在另一些实例中,所述外设接口124还可包括其它元件,如一个或者多个控制器,例如用于连接所述显示面板111的显示控制器或者用于连接存储器的存储控制器。此外,这些控制器还可以从所述外设接口124中脱离出来,而集成于所述处理器102内或者相应的外设内。
所述存储器10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所述处理器102通过运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104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存储器104存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对应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102在运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对应的软件程序及模块时,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所述存储器1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它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所述存储器1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所述处理器1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所述电子本体部10或所述屏幕12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所述RF模块106用于接收以及发送电磁波,实现电磁波与电信号的相互转换,从而与通讯网络或者其它设备进行通讯。所述RF模块106可包括各种现有的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电路元件,例如,天线、射频收发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加密/解密芯片、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存储器等等。所述RF模块106可与各种网络如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无线网络进行通讯或者通过无线网络与其它设备进行通讯。上述的无线网络可包括蜂窝式电话网、无线局域网或者城域网。上述的无线网络可以使用各种通信标准、协议及技术,包括但并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增强型移动通信技术(Enhanced Data GSM Environment,EDGE),宽带码分多址技术(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码分多址技术(Code division access,CDMA)、时分多址技术(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Fidelity,WiFi)(如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标准IEEE 802.10A,IEEE 802.11b,IEEE802.11g和/或IEEE 802.11n)、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al,VoIP)、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其它用于邮件、即时通讯及短消息的协议,以及任何其它合适的通讯协议,甚至可包括那些当前仍未被开发出来的协议。
音频电路110、听筒101、声音插孔103、麦克风105共同提供用户与所述电子本体部10或所述屏幕120之间的音频接口。具体地,所述音频电路110从所述处理器102处接收声音数据,将声音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将电信号传输至所述听筒101。所述听筒101将电信号转换为人耳能听到的声波。所述音频电路110还从所述麦克风105处接收电信号,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数据,并将声音数据传输给所述处理器102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音频数据可以从所述存储器104处或者通过所述RF模块106获取。此外,音频数据也可以存储至所述存储器104中或者通过所述RF模块106进行发送。
所述传感器114设置在所述电子本体部10内或所述屏幕120内,所述传感器114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光传感器、运行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重力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其它传感器。
具体地,所述传感器114可包括光线传感器114F、压力传感器114G。其中,压力传感器114G可以检测由按压在移动终端100产生的压力的传感器。即,压力传感器114G检测由用户和移动终端之间的接触或按压产生的压力,例如由用户的耳朵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接触或按压产生的压力。因此,压力传感器114G可以用来确定在用户与移动终端100之间是否发生了接触或者按压,以及压力的大小。
请再次参阅图13,具体地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光线传感器114F及所述压力传感器114G邻近所述显示面板111设置。所述光线传感器114F可在有物体靠近所述屏幕120时,例如所述电子本体部10移动到耳边时,所述处理器102关闭显示输出。
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所述移动终端100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另外,所述电子本体部10还可配置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等其它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模块118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屏幕120上的所述触摸屏109,所述触摸屏109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所述触摸屏109上或在所述触摸屏109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所述触摸屏109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其中,所述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所述触摸控制器;所述触摸控制器从所述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该触摸信息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所述处理器102,并能接收所述处理器102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所述触摸屏109的触摸检测功能。除了所述触摸屏109,在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模块118还可以包括其它输入设备,如按键107。所述按键107例如可包括用于输入字符的字符按键,以及用于触发控制功能的控制按键。所述控制按键的实例包括“返回主屏”按键、开机/关机按键等等。
所述屏幕120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所述电子本体部1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数字、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在一个实例中,所述触摸屏109可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11上从而与所述显示面板111构成一个整体。
所述电源模块122用于向所述处理器102以及其它各组件提供电力供应。具体地,所述电源模块122可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如电池或者交流电)、充电电路、电源失效检测电路、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灯以及其它任意与所述电子本体部10或所述屏幕120内电力的生成、管理及分布相关的组件。
所述移动终端100还包括定位器119,所述定位器119用于确定所述移动终端100所处的实际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器119采用定位服务来实现所述移动终端100的定位,所述定位服务,应当理解为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来获取所述移动终端100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上标出被定位对象的位置的技术或服务。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移动终端100并不局限于智能手机终端,其应当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具体而言,移动终端100,是指搭载了智能操作系统的移动计算机设备,移动终端100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它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它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它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移动终端),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它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它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它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
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
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解锁后,若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操作指令,则所述移动终端息屏,并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密闭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密闭空间进入非密闭空间的第一预设时长内,保持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解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非密闭空间的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若没有接收到第一唤醒消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本体和摄像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内部,且可相对于所述终端本体移动并从所述终端本体中显露出来,所述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所述加锁状态之后,还包括:
当接收到第二唤醒消息时,控制所述摄像头组件从所述终端本体中移出;
通过所述摄像头组件,采集当前的人脸信息进行人脸识别;
若所述人脸识别成功,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加锁状态进入所述解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超过第二预设时长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解锁状态进入加锁状态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加锁状态时,若接收到第三唤醒消息,保持所述摄像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终端本体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包括:
当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口袋模式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口袋模式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密闭空间之前,还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竖立状态以及检测光学检测器件是否被遮挡;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竖立状态且所述光学检测器件被遮挡时,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口袋模式。
10.一种终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解锁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解锁指令,并根据所述解锁指令解锁;
检测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解锁状态时,检测到所述移动终端处于密闭空间;
控制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处于所述密闭空间期间,保持所述解锁状态。
1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耦接到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813060.3A 2018-07-23 2018-07-23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0052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13060.3A CN109005287B (zh) 2018-07-23 2018-07-23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13060.3A CN109005287B (zh) 2018-07-23 2018-07-23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5287A true CN109005287A (zh) 2018-12-14
CN109005287B CN109005287B (zh) 2021-02-09

Family

ID=64597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13060.3A Active CN109005287B (zh) 2018-07-23 2018-07-23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5287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389A (zh) * 2013-02-25 2013-06-0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移动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4461592A (zh) * 2013-09-18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636037A (zh) * 2015-01-21 2015-05-20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在移动设备中调整锁屏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US20160202834A1 (en) * 2015-01-13 2016-07-14 Xiaomi Inc. Unlocking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6020428A (zh) * 2016-05-31 2016-10-12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屏方法以及终端
CN106384030A (zh) * 2016-09-23 2017-02-08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状态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6911861A (zh) * 2017-03-24 2017-06-30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的信息展示方法和装置
CN107479794A (zh) * 2017-09-14 2017-12-15 上海青橙实业有限公司 终端界面的显示方法和装置
CN107885534A (zh) * 2017-10-23 2018-04-06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锁屏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389A (zh) * 2013-02-25 2013-06-0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移动终端误操作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4461592A (zh) * 2013-09-18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160202834A1 (en) * 2015-01-13 2016-07-14 Xiaomi Inc. Unlocking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4636037A (zh) * 2015-01-21 2015-05-20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在移动设备中调整锁屏时间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20428A (zh) * 2016-05-31 2016-10-12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屏方法以及终端
CN106384030A (zh) * 2016-09-23 2017-02-08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屏幕状态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6911861A (zh) * 2017-03-24 2017-06-30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的信息展示方法和装置
CN107479794A (zh) * 2017-09-14 2017-12-15 上海青橙实业有限公司 终端界面的显示方法和装置
CN107885534A (zh) * 2017-10-23 2018-04-06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锁屏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5287B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9514A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8664190B (zh) 页面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9167894A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120841A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290810B (zh) 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0188524B (zh) 信息加密方法、信息解密方法及终端
CN108762859A (zh) 壁纸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777731A (zh) 按键配置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040351A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965691A (zh)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8984214A (zh) 终端状态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8062489A (zh) 一种防偷窥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36380A (zh) 屏幕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8737640A (zh) 防误触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104521A (zh) 接近状态的校正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101119A (zh)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9167870A (zh)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10221882A (zh) 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10519443B (zh) 一种亮屏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600492B (zh) 一种屏幕解锁方法和终端
CN108804894A (zh) 屏幕解锁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221736A (zh) 图标处理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9005102A (zh)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10572568B (zh) 一种摄像头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451100B (zh) 一种柔性屏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