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8919B -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88919B
CN108988919B CN201710413400.9A CN201710413400A CN108988919B CN 108988919 B CN108988919 B CN 108988919B CN 201710413400 A CN201710413400 A CN 201710413400A CN 108988919 B CN108988919 B CN 108988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arameter value
data
data transmission
pre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134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88919A (zh
Inventor
李华
唐浩
唐臻飞
汪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4134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889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88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8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88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8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73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constraints in layer or codeword to antenna mapping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其中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该信道位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然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该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的。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入了信道的相干带宽和子载波间隔,使得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情况下,确定的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从而有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降低数据发送和接收和处理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大时延的循环时延分集(Cyclic DelayDiversity,CDD)又被称为开环空分复用,是LTE协议中定义的传输模式3,这种传输模式针对的是终端设备高速运动的场景,具体的在该传输模式下,终端设备不向基站反馈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ex,PMI),基站直接将预编码粒度确定为信道的传输层数,其中信道的传输层数通常情况下是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信道的秩指示(RankIndicator)确定的,其中,预编码粒度指的是应用相同的预编码矩阵的连续子载波的个数,然后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矩阵,然后根据预编码矩阵对数据进行预编码,使得信息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端设备具有分集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然而LTE系统中子载波间隔为15千赫兹(KHz),而在新的无线通信(New Radio,NR)系统中,针对高速移动的场景,会采用较大的子载波间隔来对抗多普勒频移,以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在NR系统中支持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仍然采用现有技术方案确定的预编码粒度可能较大,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基站和终端设备的预编码复杂度会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有助于提高NR系统中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可靠性,降低基站和终端设备预编码的复杂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粒度确定的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其中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该信道位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然后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该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的。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预编码粒度时,引入了信道的相干带宽和子载波间隔,使得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情况下,确定的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从而有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降低数据传输时预编码的复杂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设备为接入网设备,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信道的传输层数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信道的RI确定,示例的,信道的传输层数等于信道的RI,或者,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SRS后,进行测量直接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进行限定。此外,当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时,与第一设备为接入网设备,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具体的可以为: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或者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的数据。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基于下列表达式确定的: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21
其中,λ为所述参数值,BW为相干带宽,W0为子载波间隔,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22
表示为向上取整。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23
不为正整数时,还可以向下取整,本申请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定。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在确定子载波间隔不在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中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
由于通过预设子载波间隔集合来判断是否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确定预编码粒度的实现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可以是预先设置在第一设备中的子载波间隔集合,还可以是由第一设备预先确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此外当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时,第一设备可以预先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子载波间隔集合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子载波间隔集合的配置方式不进行限定。
基于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设备为接入网设备,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或者,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网设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编码粒度确定的设备,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用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该信道位于所述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收发模块用于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该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的。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用于与第二设备进行上所述数据传输,具体包括下列可能的实现方式:
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基于下列表达式确定的: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24
其中,λ为参数值,BW为相干带宽,W0为子载波间隔,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25
表示为向上取整。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用于在确定子载波间隔不在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中之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
基于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设备为接入网设备,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或者,该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网设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结合收发器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技术方案。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其中处理器和收发组件,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技术方案。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该软件程序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时,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技术方案。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其中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所提供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和图4b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常情况下,基站是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预编码索引确定预编码矩阵,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预编码然后进行传输的,但是在终端设备高速运动的场景中,终端设备不向基站反馈预编码矩阵索引,而是基站根据预编码粒度来确定预编码矩阵,然后基于预编码矩阵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预编码,然后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子载波间隔是固定的,为15KHz,因此通常情况下基站确定预编码粒度为信道的传输层数,而通常情况下信道的传输层数是基站根据终端设备向基站反馈的信道的RI确定的,示例的,信道的传输层数等于信道的RI,具体的终端设备是根据参考信号确定的RI,因而通过上述方式有助于提高在终端设备高速运动的场景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然而,在NR系统中包括多个子载波间隔,针对终端设备高速运动的场景来说,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例如在终端设备高速导致的多普勒频移较为严重时,可采用子载波间隔为60KHz来对抗高速带来的多普勒频移的影响。由于NR系统中子载波间隔的灵活多变,采用现有的技术方案确定NR系统中预编码粒度时,容易导致预编码的粒度不合适,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同时对数据进行预编码的实现较为复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编码指的是根据预编码矩阵将传输层映射到天线端口,假设预编码矩阵的维数为P×ν,则P为天线端口数,ν为信道的传输层数。其中,一个天线端口可以是一个物理天线,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天线的合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预编码粒度指的是应用相同的预编码矩阵的连续的子载波的个数,示例的,预编码实现过程如下列表达式所示: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31
其中,W(i)为维数为P×ν预编码矩阵,其中P为天线端口数,ν为信道的传输层数;D(i)为维数为ν×ν对角阵,U为维数为ν×ν对角阵,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1
为层映射后的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2
用于表示数据分层后每一传输层的符号个数,例如预编码粒度为2,则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3
共用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得到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4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5
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6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7
分别映射到连续的两个子载波上进行传输,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8
共用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得到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9
向量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10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411
也分别映射到连续的两个子载波上进行传输,因此,以此类推,当预编码粒度为n时,即连续的n个向量共用一个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后得到的n个矩阵分别映射到不同的天线端口上连续的n个子载波上。
应理解,相干带宽是表征多径信道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频率范围内的任意两个频率分量都具有很强的幅度相关性,即在相干带宽范围内,多径信道具有恒定的增益和线性相位。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100,第一设备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其中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该信道位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
步骤110,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中,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但不限于多子载波间隔的通信系统,如NR系统、LTE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时,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第一设备为接入网设备,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站,或者接入点,或者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当接入网设备为基站时,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网际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IP网络。基站还可用于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节点B(Node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亦或是5G中的通用型基站(general NodeB,gNB),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为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为无线终端,其中,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或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无线终端还可以为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 Equipment)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的传输层数可以由第一设备自身确定,示例的,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第一设备通过测量接收到的参考信号来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或者,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的RI,将RI作为信道的传输层数,示例的,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参考信号,第二设备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信道的RI,具体的,参考信号可以为SRS等,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限定。另外,第一设备接收到第二设备反馈的信道的RI后,也可以根据预设规则自行配置信道的传输层数,例如信道的RI为7,若预设规则为信道的传输层数不大于RI,则第一设备可配置信道的传输层数为6,或者也可以自行决定传输的层数,而不管终端设备反馈的RI值是多少。
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引入了信道的相干带宽和子载波间隔,使得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情况下,确定的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从而有助于采用合适的预编码粒度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降低数据传输时预编码的复杂度。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在具体实现时可以为: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还可为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
下面以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200,终端设备根据下行参考信号,确定信道的RI,并向基站发送RI,其中该信道位于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
其中,终端设备具体确定信道的RI的方式参见现有通信系统中确定信道的RI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终端设备对下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的测量结果进行矩阵分解得到信道的RI,具体的实现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下行参考信号是基站发送给终端设备的。
步骤210,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RI后,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为RI,并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具体的,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为一种基站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的方式,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还可以直接根据终端设备发送的参考信号,来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
步骤220,基站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预编码矩阵。
步骤230,基站根据预编码矩阵,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后,向终端设备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
步骤240,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预编码后的数据,并根据自身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确定的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且终端设备确定参数值的方式与基站确定参数值的方式相同。
示例的,参数值可以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基于下列表达式进行确定: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61
其中,λ为所述参数值,BW为相干带宽,W0为子载波间隔,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62
表示为向上取整。
需要说明的是,参数值还可以基于下述表达式,确定参数值: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63
其中,λ为所述参数值,BW为相干带宽,W0为子载波间隔,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64
表示为向下取整。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带宽,基于其它方式确定参数值,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的,假设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的相干带宽(Coherence Bandwith,CB)为120KHz,子载波间隔(Sub Carrier Spacing,SCS)可能为15KHz、30KHz、60KHz和120KHz,分别在RI=1、RI=2、RI=3和RI=4的情况下,预编码粒度=min{RI,CB/SCS},其预编码粒度如表1所示。
表1
预编码粒度 RI=1 RI=2 RI=3 RI=4
SCS=120KHz 1 1 1 1
SCS=60KHz 1 2 2 2
SCS=30KHz 1 2 3 4
SCS=15KHz 1 2 3 4
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SCS较小时,通常情况下预编码粒度为RI,因此为了简化确定预编码粒度的确定方式,本申请中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粒度确定的实施例。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220中,基站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预编码矩阵,假设预先配置的矩阵Ck的总个数为n,k∈{1,2…,n},则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65
其中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71
用于表示数据分层后每一传输层的符号个数,λ用于表示预编码粒度,例如λ=4,则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72
示例的i=1时预编码矩阵W(1)=C1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步骤300,终端设备根据参考信号,确定信道的RI,并向基站发送RI,其中该信道位于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
步骤310,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RI,确定信道的传输层数为RI,并判断子载波间隔是否在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中,若是,则执行步骤320,否则执行步骤330。
步骤320,基站确定预编码粒度为信道的传输层数,执行步骤340。
步骤330,基站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其中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
步骤340,基站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预编码矩阵。
步骤350,基站根据预编码矩阵,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后,向终端设备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
步骤360,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预编码后的数据,并根据自身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确定的预编码粒度的方式与基站相同,且终端设备确定参数值的方式与基站确定参数值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可以预先设置在基站中,也可以由基站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配置,此外,对于终端设备来说,子载波间隔集合可以预先设置在终端设备中,也可以由基站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配置后,预先发送给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例如,在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信道的相干带宽为120KHz时,子载波间隔可能为15KHz、30KHz、60KHz和120KHz,在信道的传输层数为4时,由于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时,相干带宽与子载波间隔的比值大于或等于信道的传输层数4,而子载波间隔为60KHz和120KHz时,相干带宽与子载波间隔的比值小于信道的传输层数4,因此基站可以设置子载波间隔集合为{15KHz、30KHz},在信道的传输层数为2时,由于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30KHz和60KHz时,相干带宽与子载波间隔的比值大于或等于信道的传输层数2,而子载波间隔为120KHz时,相干带宽与子载波间隔的比值小于信道的传输层数2,基站可以设置子载波间隔集合为{15KHz、30KHz、60KHz}等,或者,预先在基站设置子载波间隔集合,例如子载波间隔可能为15KHz、60KHz和120KHz,则预先设置子载波间隔集合为{15KHz}。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确定参数值的实现方式与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确定参数值的实现方式类似,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式与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信道的相干带宽和子载波间隔确定参数值的方式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式。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基站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时,其具体实现方式与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实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预编码粒度确定的装置。
为了节省篇幅,装置部分的内容可以具体能见方法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如图4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预编码粒度确定的装置400a,包括:处理模块410a和收发模块420a,其中处理模块410a用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该信道位于所述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收发模块420a用于与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该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预编码粒度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420a用于与第二设备进行上所述数据传输,具体包括下列可能的实现方式:
收发模块420a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收发模块420a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信道的相干带宽,基于下列表达式确定的: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81
其中,λ为参数值,BW为相干带宽,W0为子载波间隔,
Figure BDA0001313029670000082
表示为向上取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模块410a用于在确定子载波间隔不在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中之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设备为接入网设备,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或者,该设备为终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网设备。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10a可以由处理器实现,收发模块420a可以由收发器实现。
如图4b所示,数据传输的设备400b可以包括处理器410b、收发器420b和存储器430b。其中,收发器420b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存储器430b可以用于存储设备400b出厂时预装的程序/代码,也可以存储用于处理器410b执行时的代码等。
其中,处理器410b可以采用通用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于执行相关操作,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应注意,尽管图4b所示的设备400b仅仅示出了处理器410b、收发器420b和存储器430b,但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该设备400b还包含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其他器件。同时,根据具体需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该设备400b还可包含实现其他附加功能的硬件器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该设备400b也可仅仅包含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器件或模块,而不必包含图4b中所示的全部器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上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其中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设备。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其中包括处理器和收发组件,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软件程序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时可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中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所述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所述信道位于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
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所述预编码粒度确定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数据;或者,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基于下列表达式确定的:
Figure FDA0002745078390000011
其中,λ为所述参数值,BW为所述相干带宽,W0为所述子载波间隔,
Figure FDA0002745078390000012
表示为向上取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子载波间隔不在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中。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或者,
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网设备。
6.一种数据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所述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确定的,所述信道位于所述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
收发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数据的预编码矩阵是根据所述处理模块确定的预编码粒度确定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上数据传输,具体包括: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数据;或者,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值是根据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信道的相干带宽,基于下列表达式确定的:
Figure FDA0002745078390000013
其中,λ为所述参数值,BW为所述相干带宽,W0为所述子载波间隔,
Figure FDA0002745078390000014
表示为向上取整。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确定预编码粒度为参数值和信道的传输层数中的较小值之前,还用于:
确定所述子载波间隔不在预定的子载波间隔集合中。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或者,
所述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网设备。
11.一种数据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软件程序,结合所述收发器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所述软件程序在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并执行时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710413400.9A 2017-06-05 2017-06-05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108988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13400.9A CN108988919B (zh) 2017-06-05 2017-06-05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13400.9A CN108988919B (zh) 2017-06-05 2017-06-05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8919A CN108988919A (zh) 2018-12-11
CN108988919B true CN108988919B (zh) 2021-02-23

Family

ID=64502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13400.9A Active CN108988919B (zh) 2017-06-05 2017-06-05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889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6917B (zh) * 2019-11-04 2023-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方法、指示信息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WO2022141077A1 (zh) * 2020-12-29 2022-07-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信息发送方法、预编码粒度确定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3212A (zh) * 2010-04-16 2011-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预编码矩阵索引上报方法和设备
CN103095399A (zh) * 2011-11-07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的方法和终端
CN103166695A (zh) * 2013-03-26 2013-06-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容量和误码率联合优化的中继装置
CN103650372A (zh) * 2011-07-19 2014-03-19 美国博通公司 用于针对分段载波提供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和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1240077A1 (en) * 2000-05-19 2001-12-03 Channelogics, Inc. Allocating access across shared communications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3212A (zh) * 2010-04-16 2011-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预编码矩阵索引上报方法和设备
CN103650372A (zh) * 2011-07-19 2014-03-19 美国博通公司 用于针对分段载波提供信道状态信息(csi)测量和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95399A (zh) * 2011-11-07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的方法和终端
CN103166695A (zh) * 2013-03-26 2013-06-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容量和误码率联合优化的中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8919A (zh) 2018-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7881B2 (en) Reference signal for 3D MIMO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177920B2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US11108521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495879B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基站和终端
JP7091329B2 (ja) 基準信号の伝送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09152035B (zh) 一种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ci的方法及装置
EP351214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CN111817798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671197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and related device
US1050577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downlink channel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08988919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EP3399658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plink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US20240022307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391571B (zh) 相位噪声估计方法及设备
RU2748317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а,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15943721A (zh) 用于ptrs和dmrs端口关联以用于在多个波束上传输pusch的系统和方法
TW201828672A (zh) 信號傳輸方法和設備
EP3884587A1 (en) Method for quantization of combination coefficients associated with frequency domain compression
CN107925991B (zh) 一种参考信号配置方法及设备
CN107431560A (zh) 一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262536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4065444A1 (en) Flexible multiple port srs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 symbols
WO2023206209A1 (en) Srs enhancement to support more than 4 layer non-codebook 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
US2024001487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codebook based transmission
WO2023050449A1 (en) Enhanced csi reporting for multi-trp ope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