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19586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19586B
CN108919586B CN201810687940.0A CN201810687940A CN108919586B CN 108919586 B CN108919586 B CN 108919586B CN 201810687940 A CN201810687940 A CN 201810687940A CN 108919586 B CN108919586 B CN 1089195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sub
display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879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19586A (zh
Inventor
崔婷婷
席克瑞
刘保玲
韩玉敏
韩笑男
李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8794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195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19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9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19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95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各子像素单元设置有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介质层,介质层中设置有黑色带电粒子,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各子像素单元包括:位于透射区域的第一电极、位于反射区域的第二电极和全反射结构层、以及位于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的第三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一基底靠近第二基板的一侧,全反射结构层设置在第二基底靠近第一基板的一侧,第三电极设置在全反射结构层靠近第一基板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背光模组。通过引入透射区域,解决了显示面板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反射型显示装置因其功耗低、成本低、造成视觉疲劳的程度小等优点在电子书阅读器、广告牌、展示箱等显示领域得到应用。因此,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开发也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显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反射型显示装置不需要自发光或者额外设置背光源,相对于通常的液晶显示装置或者电致发光显示器,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功耗低,可长时间使用。
由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来实现的,反射率高,但是在光线比较弱的环境中,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可视性很差,甚至完全不可见,因此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无法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引入了透射区域以及为透射区域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即使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下,显示面板也能通过其透射区域进行显示,有效解决了显示面板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各所述子像素单元设置有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中设置有黑色带电粒子,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
各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位于所述透射区域的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二电极和全反射结构层、以及位于所述透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三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绝缘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所述全反射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全反射结构层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透射区域提供光源。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中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各子像素单元除包括反射区域外,还引入了透射区域,透射区域内对应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反射区域内对应设置有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通过控制向第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施加的电压的方向,可控制黑色带电粒子所处的位置,例如,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可向第二电极施加正向电压,并向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施加负向电压,从而使得黑色带电粒子聚集在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区域,此时第一电极对应位置无黑色离子遮挡,背光模组所提供的光线可穿过透射区域,使得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即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也能呈现亮态,从而有效解决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使得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应用环境更为广泛。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子像素单元的一种放大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所示子像素单元的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暗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亮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亮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亮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一个子像素单元内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1所示为图2所示子像素单元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全反射子结构为半球状时一个子像素单元的一种俯视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随着显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反射型显示装置不需要自发光或者额外设置背光源,相对于通常的液晶显示装置或者电致发光显示器,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功耗低,可长时间使用。由于反射型显示装置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来实现的,反射率高,但是在光线比较弱的环境中,反射型显示装置的可视性很差,甚至完全不可见,因此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无法正常使用。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引入了透射区域以及为透射区域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即使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下,显示面板也能通过其透射区域进行显示,有效解决了显示面板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子像素单元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所示子像素单元的一种AA’截面图,请结合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91和非显示区92,显示区91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90,参见图2,各子像素单元90设置有透射区域41和反射区域42;
参见图3,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填充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间的介质层31,介质层31中设置有黑色带电粒子30,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基底101,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基底201;
继续参见图3,各子像素单元90包括:位于透射区域41的第一电极11、位于反射区域42的第二电极12和全反射结构层21、以及位于透射区域41和反射区域42的第三电极13,其中,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彼此绝缘地设置在第一基底101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全反射结构层21设置在第二基底20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第三电极13设置在全反射结构层21靠近第一基板10的一侧;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底101远离第二基板20一侧的背光模组60,背光模组60用于为透射区域41提供光源。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示例性地给出了子像素单元90在显示面板100上的一种排布方式,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子像素单元90还可采用其他的排布方式,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此外,图1所示实施例中子像素单元90的尺寸和数量并非代表实际的尺寸和数量,仅为示意性说明。
具体地,请结合图1-图3,本申请在各子像素区域中除设置反射区域42外,还引入了透射区域41,并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了用以为透射区域41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60,如此,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不再仅仅依赖于外界的光线,当环境光线微弱不足以通过反射区域42实现正常显示时,还可通过背光模组60为透射区域41提供光源的方式来实现正常显示,因此,有效解决了显示面板100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以下结合显示面板100的驱动方法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假设本申请中的黑色带电粒子30的电性为负:
参见图4,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暗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当向第三电极13提供正向电压,并向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提供负向电压时,带负电的黑色带电粒子30将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也就是会向着第三电极13移动,最终聚集在第二基板20上第三电极13所对应的区域,此时,外界光线照射到显示面板100中的全反射结构层21时,光线均会被黑色带电粒子30吸收,无法通过全反射结构反射出去,反射区域42将呈现暗态。同时,背光模组60发出的光线在到达透射区域41后,聚集在透射区域41的黑色带电粒子30将会将光线吸收,无法实现透射,因此,透射区域41也呈现暗态,从而使得整个子像素单元90呈现暗态。
参见图5,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亮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当向第二电极12提供正向电压,并向第一电极11和第三电极13提供负向电压时,带负电的黑色带电粒子30将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也就是会向着第二电极12移动,最终聚集在第一基板10上第二电极12所对应的区域,此时,外界光线照射到显示面板100中的全反射结构层21时,均会被全反射结构反射出去,外界光线的强弱将影响被反射出去的光线的强弱。同时,由于黑色带电粒子30均聚集在第二电极12所对应的位置,而第一电极11所对应的位置并未聚集黑色带电粒子30,因此背光模组60中的光线能够通过透射区域41透射出去,使得显示面板100呈现亮态,此种情形适用于外界环境较弱的条件,即使全反射结构层21接收的光线较为微弱,显示面板100也能通过透射区域41进行显示,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反射式显示面板100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
参见图6,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亮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当向第一电极11提供正向电压,并向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提供负向电压时,带负电的黑色带电粒子30将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也就是会向着第一电极11移动,最终聚集在第一基板10上第一电极11所对应的区域,此时,外界光线照射到显示面板100中的全反射结构层21时,均会被全反射结构反射出去。同时,由于黑色带电粒子30均聚集在第一电极11所对应的位置,背光模组60所发出的光线将会被黑色带点离子遮挡,无法通过透射区域41透射出去,因此透射区域41呈现暗态,而反射区域42呈现亮态。此种情况尤其适用于外界光线较佳的情形,此时无需开启背光模组60,通过反射区域42的反射即可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因此有利于节约电源,减小使用成本。
参见图7,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呈现亮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当同时向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提供正向电压,并向第三电极13提供负向电压时,带负电的黑色带电粒子30将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也就是会向着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移动,最终聚集在第一基板10上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所对应的区域,此时,外界光线照射到显示面板100中的全反射结构层21时,均会被全反射结构反射出去。同时,由于黑色带电粒子30均聚集在第一电极11所对应的位置时,背光模组60所发出的光线将会被黑色带点离子遮挡,无法通过透射区域41透射出去,因此透射区域41呈现暗态,而反射区域42呈现亮态。此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外界光线较佳的情形,此时无需开启背光模组60,通过反射区域42的反射即可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因此同样有利于节约电源,减小使用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对黑色带电粒子30的电性为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黑色带电粒子30的电性还可为正,带正电的黑色带电粒子30将会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即向电性为负的电极移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带负电黑色带电粒子30的驱动方式来灵活设置带正电黑色带电粒子30的驱动方式,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可通过控制为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第三电极13所施加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黑色带电粒子30的面积,从而实现不同的透过率,形成不同的灰阶。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子像素单元90包括黑态和亮态;当呈现黑态时,黑色带电粒子30覆盖于第二基板20靠近第一基板10一侧的表面,例如可参见图4;当呈现亮态时,黑色带电粒子30覆盖于第一基板10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表面且与第一电极11和/或第二电极12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例如参见图5-7。
具体地,当子像素单元90呈现亮态时,例如可以是透射区域41和反射区域42均呈现亮态,此时黑色带电粒子30聚集在第一基板10上第二电极12所对应的区域,请参见图5,图5所示实施例适用于外界光线较弱的情形,通过背光模组60向透射区域41提供光源实现显示面板100在光线较弱条件下的正常显示,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100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或者,当子像素单元90呈现亮态时,还可以是透射区域41呈现暗态,反射区域42呈现亮态,此时黑色带电粒子30可聚集在第一基板10上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所对应的区域,请参见图7,或者黑色带电粒子30还可仅聚集在第一基板10上第一电极11所对应的区域,请参见图6。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适用于外界光线较佳的情形,仅依靠外界的光线即可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正常实现,可关闭背光模组60的电源,有利于节约电源,减小使用成本。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子像素单元90的开口面积为S,透射区域41的开口面积为S1,其中S1≤S*20%。
具体地,子像素单元90的开口面积指的是子像素单元90中的有效发光区域41的面积,透射区域41的开口面积指的是透射区域41中有效透射区的面积,即有效透光区域的面积。以图2和图3所示子像素单元90中的透射区域41为例,当光线经由背光模组60发射出来时,并不是所有的光线都能穿过显示面板100,对于能正常透光的区域,称为开口区,开口区的面积即为本申请所提及的开口面积;而子像素单元90中对应的信号走线以及薄膜晶体管以及存储电容等对应的位置,并不完全透光,也由于这些地方的光线不受电压控制,所以通常都需要用黑色矩阵22加以遮蔽,参见图3,这些区域通常为不透光区域。本申请实施例由于是对反射式显示面板100进行的改进,而由于引入的透射区域41是需要背光模组60来为其提供电源的,为避免透射区域41的引入而造成附加光源过多的现象,本申请实施例将各子像素单元90中透射区域41的开口面积设计得小于等于子像素单元90开口面积的20%,既满足了显示面板100节约光源的需求,又有效改进了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
可选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各子像素单元90中,第一电极11包括n1个并排设置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111,其中n1为整数且1<n1≤10;相邻的第一子电极111之间形成第一间隔112,第一子电极111的宽度为D1,D1<10μm。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将位于透射区域41的第一电极11设置为图8所示的结构,将其划分为n1个第一子电极111,图8中n1体现为3,能够使得透射区域41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子像素单元90中,在外界光线较弱的环境下依靠透射区域41来实现显示功能时,能够使得整个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更为均匀。此外,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子电极111的宽度设置为D1<10μm,此种设计能够在外界光线较弱的环境下依靠透射区域41来实现显示功能时,使得透射区域41所发出的光线能够有效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可视性,改善现有技术中反射式显示面板100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可视性差的问题。
可选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在各子像素单元90中,第二电极12包括n2个并排设置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121,其中n2为整数且1<n2≤10;
相邻的第二子电极121之间形成第二间隔122,第二间隔122的宽度D2小于第一间隔112的宽度D1,第二子电极121的宽度D21大于第一子电极111的宽度D11。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二电极12的结构设置为如图9所示的结构时,使得各第二子电极121的宽度D21大于第一子电极111的宽度D11,也就使得第二电极12在子像素单元90内所占的面积比例大于第一电极11在子像素单元90内所占的面积比例,从而使得透射区域41的开口面积小于反射区域42的开口面积,这样能够保证在反射状态下显示面板100对亮度的需求,即在外界光线较好的条件下,仅需利用反射区域42来实现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功能,无需用到透射区域41,即无需启动背光模组60,因此有利于节约电源,减小使用成本。同时,将各第二子电极121均匀排布,还有利于保证在反射状态下反射区域42所显示亮度的均匀性,从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匀性。此外,将第二子电极121的宽度D21设计的大于第一子电极111的宽度D11时,在光线较弱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向第二子电极121施加与黑色带电粒子30电性相反的电压同时向第一子电极111施加与黑色带电粒子30电性相同的电压,使得黑色带电粒子30尽可能地在面积较大的第二子电极121对应的区域聚集,避免黑色带电粒子30覆盖到透射区域41对对应的区域,从而有利于保证透射区域41能够正常发挥显示的作用。
可选地,图10所示为一个子像素单元内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参见图10,至少部分第一子电极11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间隔122中,至少部分第二子电极121在第一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间隔112中。
具体地,请参见图10,将各第一子电极111和第二子电极121交错排布于子像素单元90内,在外界光线较佳的条件下,与第二子电极121所对应的反射区域42发挥显示作用;在外界光线极弱的条件下,与第一子电极111所对应的透射区域41发挥显示作用;在外界光线不太好的条件下,与第一子电极111所对应的透射区域41和与第二子电极121对应的反射区域42可同时发挥显示作用,第一子电极111和第二子电极121均匀交叉分布的方式,使得无论外界光线强度如何均能使各子像素单元90的亮度均匀,从而使得整个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均匀,因此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可选地,请参见图10,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子像素单元90中,相邻的第一子电极111和第二子电极121之间的距离为D20,D20<3μm。具体地,当需要透射区域41和反射区域42同时发挥显示作用时,为避免同一子像素单元90中透射区域41和反射区域42之间出现明显的界限,从而导致视觉差异,本申请将相邻的第一子电极111和第二子电极121的距离设置为小于3μm,从而使得肉眼难以察觉到透射区域41和反射区域42的界限,有利于提升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请参见图3,位于各子像素单元90中的第一电极11为透明电极,例如可选为透明ITO电极。由于在需要透射区域41发挥显示作用时,背光模组60所发出的光线需要穿透第一电极11方能到达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当将第一电极11选为透明电极时,经过透明电极的光线将全部或大部分透过该透明电极,仅有极少光线可能会被透明电极吸收,透明电极的选择有利于增大光线的透过率,提升光线的有效利用率。
可选地,请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同层设置;或者,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位于不同膜层。
具体地,在制作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时,可将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设置在相同膜层,例如请参见图3,此时,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在同一制程中即可完成,生产工序简单。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设置在不同的膜层,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在后续内容将会对二者位于不同膜层时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选地,图11所示为图2所示子像素单元的另一种AA’截面图,参见图11,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基底101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包括栅极金属层51和源漏极金属层52;还包括位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靠近第二基板20一侧的第三金属层53。
可选地,第一电极11与第三金属层53同层设置;第二电极12与第三金属层53或源漏极金属层52同层设置。
具体地,图1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位于第三金属层53,第二电极12位于源漏极金属层52,二者不同层设置。第二电极12复用显示面板100中现有的源漏极金属层52,与源漏极金属层52在同一生产制程中完成制作,由于第一电极11采用透明电极时能够有效提升光线的利用率,因此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靠近第二基板20的一侧新引入了一层第三金属层53,以在第三金属层53上形成透明ITO电极。当然,本申请中的第二电极12也可分布在第三金属层53,与第一电极11同层设置,例如请参见图3,此种方式无需改变源漏极金属层52上的排布结构,无需改变源漏极金属层52的现有生产工艺,仅需在新增的第三金属层53上完成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制作即可,因此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3-7、图11仅示意性地给出了同一子像素单元的一种局部截面图,在该截面图中仅示出了一个薄膜晶体管以及膜层结构,实际上,在同一子像素单元内会包含两个薄膜晶体管,其中一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用于向第一电极提供相应的电压;另一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用于向第二电极提供相应的电压。
可选地,请参见图3和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全反射结构层21包括多个全反射子结构23,全反射子结构23为半球状、三角锥状或棱柱状。图3和图11示出了全反射子结构23采用半球状结构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全反射子结构23还可采用三角锥状或棱柱状,或者其他能够实现全反射的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全反射子结构为半球状时一个子像素单元的一种俯视图,参见图12,在反射区域42设置有多个半球状的全反射子结构23,在俯视图中体现为圆形。本实施例中,光的全反射与全反射子结构23的形状、折射率以及介质层31的折射率有关。全反射指的是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所谓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是相对的,两物质相比,折射率较小的,光速在其中较快的,就为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光速在其中较慢的,就为光密介质。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体图5-图7,全反射子结,23的折射率大于介质层31的折射率,全反射子结构23为光密介质,介质层31为光疏介质,当外界光线从半球状的全反射子结构23射入介质层31中时,若黑色带电粒子30未聚集在第三电极13对应的位置时,相当于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此时将会发生全反射,光线将从全反射子结构反射出去,从而实现全反射功能,使得显示面板上的反射区域42能够实现显示功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参见图12图13,图12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本申请中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阵列基板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各子像素单元除包括反射区域外,还引入了透射区域,透射区域内对应设置有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反射区域内对应设置有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通过控制向第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施加的电压的方向,可控制黑色带电粒子所处的位置,例如,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可向第二电极施加正向电压,并向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施加负向电压,从而使得黑色带电粒子聚集在第二电极所对应的区域,此时第一电极对应位置无黑色离子遮挡,背光模组所提供的光线可穿过透射区域,使得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即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下也能呈现亮态,从而有效解决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在光线较弱环境下可视性差的问题,使得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应用环境更为广泛。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单元,各所述子像素单元设置有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中设置有黑色带电粒子,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基底,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基底;
各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位于所述透射区域的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二电极和全反射结构层、以及位于所述透射区域和所述反射区域的第三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绝缘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所述全反射结构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全反射结构层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在各所述子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n1个并排设置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一子电极之间形成第一间隔;所述第二电极包括n2个并排设置且彼此电连接的第二子电极,相邻的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形成第二间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子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间隔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间隔中;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透射区域提供光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单元包括黑态和亮态;当呈现黑态时,所述黑色带电粒子覆盖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表面;当呈现亮态时,所述黑色带电粒子覆盖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表面且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像素单元的开口面积为S,所述透射区域的开口面积为S1,其中S1≤S*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n1为整数且1<n1≤10;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宽度为D1,D1<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n2为整数且1<n2≤10;
所述第二间隔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间隔的宽度,所述第二子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子电极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子电极和所述第二子电极之间的距离为D20,D20<3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同层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不同膜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
还包括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第三金属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金属层或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同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反射结构层包括多个全反射子结构,所述全反射子结构为半球状、三角锥状或棱柱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反射子结构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0687940.0A 2018-06-28 2018-06-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9195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7940.0A CN108919586B (zh) 2018-06-28 2018-06-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87940.0A CN108919586B (zh) 2018-06-28 2018-06-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9586A CN108919586A (zh) 2018-11-30
CN108919586B true CN108919586B (zh) 2021-09-28

Family

ID=64421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87940.0A Active CN108919586B (zh) 2018-06-28 2018-06-28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195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9637B (zh) * 2020-04-23 2022-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736402A (zh) * 2020-08-06 2020-10-02 无锡威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电浆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156677B (zh) * 2021-04-25 2022-07-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TWI792493B (zh) * 2021-08-13 2023-02-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全反射顯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1255B2 (ja) * 2001-12-25 2009-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50012707A1 (en) * 2003-07-15 2005-01-20 Hong-Da Liu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and a method of driving said display
TWI467308B (zh) * 2012-03-16 2015-01-01 E Ink Holdings Inc 電泳顯示裝置
US10386691B2 (en) * 2015-06-24 2019-08-20 CLEARink Displa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dry particle totally internally reflective image display
CN106154678A (zh) * 2016-09-29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9586A (zh) 2018-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958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076554B (zh) 反射式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21140161A (ja) 表示装置
US1038669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1050924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riv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6534413A (ja) フロント照明型半再帰反射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4077966A (zh) 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987586B (zh) 双显示设备
US1019132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thereof
US20150124199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CN103809335A (zh) 半透射型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US20160054621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839776B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9052421B2 (en) Backlight unit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US20160238900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ing same
CN102902117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CN111308810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器
CN104049406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255944U (zh) 透明显示装置
GB2533513A (en) Pixel structure
US9759957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80299661A1 (en)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056622A1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4721196A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1526703B (zh) 透射反射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