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17224A -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17224A
CN108917224A CN201810745463.9A CN201810745463A CN108917224A CN 108917224 A CN108917224 A CN 108917224A CN 201810745463 A CN201810745463 A CN 201810745463A CN 108917224 A CN108917224 A CN 108917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team
heat
working medium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454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17224B (zh
Inventor
苏庆泉
张培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Beijing Lianl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Beijing Lianl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Beijing Lianli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to CN20181074546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172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17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7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17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17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3/00Boilers; Analysers; Rect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7/00Absorbers; Ad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尤其是用于温度低于100℃的变温热源。该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包括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和动力循环子系统。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所述动力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冷凝器、冷凝工质管道、冷凝工质增压泵、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所述吸收换热器、新蒸汽导入管道、蒸汽动力装置、排汽导出管道、排汽加热器、排汽导入管道和所述吸收器。本发明有机结合了吸收式热泵循环和水蒸汽动力循环,使水蒸汽动力循环中的蒸汽轮机或者螺杆膨胀机能够在正压下工作,提高了低温热源发电的效率、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维修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可再生能源与工业领域存在大量的低品位热能,包括低温地热、地热尾水、低温烟气、蒸汽冷凝水以及温度低于100℃的热水等,由于其利用技术难度大而尚未到有效利用。朗肯循环是一种常用的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者电能的热力循环。其工作过程是,高温高压的新蒸汽导入汽轮机膨胀做功,膨胀做功后形成的低温低压的排汽从汽轮机的末级排出后进入凝汽器向冷却水释放冷凝热而形成冷凝工质,冷凝工质由冷凝工质增压泵送入锅炉等加热装置以吸收发电热源的热量而形成新蒸汽,从而完成一个热力循环。由于水具有热力性能好、廉价、不燃、无害无毒以及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郎肯循环通常采用水作为工质。对于中、高品位的热源,水蒸汽郎肯循环的汽轮机包括中压缸和低压缸或者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而对于低品位热源,尤其是温度低于100℃的低品位变温热源,汽轮机只包括低压缸。此时,由于新蒸汽的压力低于大气压,使得汽轮机整体处于负压状态,从而无法避免空气透过蒸汽轮机的轴封渗入系统,导致腐蚀、传热热阻增大等问题的发生。再者,新蒸汽的比体积流量因为蒸汽压力低而变得巨大,使得汽轮机大型化且内效率降低,从而损害基于水蒸汽郎肯循环的低品位热源发电的经济性。
为了解决上述水蒸汽郎肯循环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采用有机制冷剂作为工质的有机郎肯循环(ORC),其已在低品位热源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工程应用。对于低品位热源,通过选用沸点匹配的有机工质,ORC的汽轮机实现了在正压下工作的目标。可是,由于汽轮机在正压下工作,有机工质经轴封泄露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此外,有机工质的热力性质远不如水,还往往具有易燃易爆炸、有毒有害、温室效应潜能(GWP)大、价格高等缺点,而ORC系统则存在安全性和维护性差以及难以小型化等问题。
Kalina循环是另一个针对低品位热源的热力循环,其采用NH3的水溶液作为工质。对于低品位热源,Kalina循环的汽轮机也可在正压下工作。由于NH3的水溶液是可变浓度的,所以工质的蒸发温度与低品位变温热源的温度之间具有较好的匹配性,因而可降低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即损失),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可是,由于汽轮机在正压下工作,作为有毒有害的大气污染气体NH3经轴封泄露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Kalina循环需要设置NH3的分馏塔,所以系统复杂、造价高且可靠性和安全性差,因而迄今还未有工程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克服有机朗肯循环(ORC)、Kalina循环以及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水蒸汽朗肯循环的缺点,提高了低温热源发电的效率、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维修性。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包括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和动力循环子系统,其中
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所述吸收器包括吸收喷淋装置和吸收换热器,所述发生器包括发生喷淋装置和发生换热器,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换热器,所述冷凝器和发生器通过工质蒸汽通道连通,所述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通过第一溶液循环管道和第二溶液循环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溶液循环管道将吸收溶液由发生器输送至吸收器,所述第二溶液循环管道将吸收溶液由吸收器经节流阀输送至发生器,所述第一溶液循环管道和第二溶液循环管道上设有溶液换热器;
所述动力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冷凝器、冷凝工质管道、冷凝工质增压泵、所述吸收换热器、新蒸汽导入管道、蒸汽动力装置、排汽导出管道、排汽加热器、排汽导入管道以及所述吸收器;
所述冷凝工质管道与所述吸收换热器的下部接口连接,所述新蒸汽导入管道与所述吸收换热器的上部接口连接以形成吸收溶液与冷凝工质的逆流换热,低品位热源流体导入管道与所述发生换热器的下部接口连接,低品位热源流体导出管道与所述发生换热器的上部接口连接以形成低温热源流体与吸收溶液的逆流换热,冷却水管道与所述凝换热器连接;
所述蒸汽动力装置输出压力高于大气压、干度小于1.0的排汽,并导入所述排汽加热器加热,排汽的干度提高至1.0之后作为工质蒸汽导入所述吸收器由吸收溶液吸收,并释放出温度提升了的吸收热;冷凝工质经所述增压泵增压后导入所述吸收换热器逆流吸收所述吸收器释放的吸收热而蒸发并过热,过热蒸汽作为新蒸汽经所述新蒸汽导入管道输入所述蒸汽动力装置膨胀做功;
所述发生器中的浓吸收溶液经溶液循环泵和所述溶液换热器,通过所述吸收喷淋装置在所述吸收换热器的上方喷淋,吸收所述排汽而被稀释形成稀吸收溶液并释放出所述吸收热,稀吸收溶液经所述排汽加热器、溶液换热器以及节流阀,通过所述发生喷淋装置在所述发生换热器的上方喷淋,所述低品位热源流体通过所述发生换热器逆流加热所述稀吸收溶液而产生工质蒸汽和浓吸收溶液,工质蒸汽进入所述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凝成冷凝工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动力循环子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其冷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工质增压泵的出口,冷流体侧出口连接所述吸收换热器的入口,其热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出口,其热流体侧出口连接所述节流阀入口。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动力循环子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凝工质预热器,其冷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工质增压泵的出口,冷流体侧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的冷流体侧入口,其热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发生换热器的热源流体出口,热流体侧出口连接热源流体回水管道。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吸收器中设置有垂直排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收换热器,一端与一个吸收换热器入口连接的每一个冷凝工质管道上设有一个流量调节阀,一端与一个吸收换热器出口连接的每一个新蒸汽导入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蒸汽动力装置;
通过所述流量调节阀调节导入每一个吸收换热器的冷凝工质流量,使每一个吸收换热器输出过热的新蒸汽,位于上方的吸收换热器输出的新蒸汽的压力和温度高于位于下方的吸收换热器输出的新蒸汽。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发生换热器为逆流换热器,所述逆流换热器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以及换热段,所述集水器安装在分水器的上方。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冷凝器与发生器横向设置,冷凝器包括管壳式换热器,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经工质蒸汽通道与所述发生器连通,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上端板的上方设有冷却水喷淋装置,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下端板的下方设有冷却水承接室,冷却水承接室通过冷却水外部管道与所述冷却水喷淋装置连接,所述冷却水连接管道上设有冷却水循环泵,冷却水沿所述换热管的内壁向下流动;
所述冷却水喷淋装置上方还设有引风机,空气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和冷却水承接室之间的开口处进入所述换热管,在换热管中与冷却水进行热质交换,形成的湿空气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上端板的上方排出;
来自所述发生器的工质蒸汽通过换热管与冷却水换热,工质蒸汽在换热管外壁冷凝为冷凝工质,形成的冷凝工质汇集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换热管下端板上方。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蒸汽动力装置为汽轮机或螺杆膨胀动力机。
优选的,前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中所述的吸收溶液包括工质和吸收剂,所述的工质为水,所述的吸收剂为LiBr、LiNO3、LiCl和CaCl2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至少具有下列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有机融合了郎肯循环和吸收式热泵循环,通过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提升热源的品位(即,使得品位提升后的热源能够产生温度和压力足够高的新蒸汽,以至于可保证其膨胀做功后的排汽达到1个大气压以上),使得以水为工质的郎肯循环能够很好的适用于低品位热源,尤其是温度低于100℃的低品位变温热源,从而克服了ORC和Kalina循环的缺点;
(2)由于本发明的汽轮机是在正压下工作的,所以可省去体积大、效率低、成本高的低压缸;
(3)由于新蒸汽和排汽的压力较高而比容较小,使得汽轮机的汽缸、叶片、排汽管道的尺寸减小,还由于汽轮机的膨胀比低而所需的级数少,因而系统效率高、成本低、维护简单,以及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好;
(4)通过将吸收器中的吸收换热器拆分成垂直排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收换热器,以充分利用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浓度差(即放汽范围)和浓度梯度,从而提高了新蒸汽的温度和压力,因而提高了发电效率;
(5)通过将发生器中的发生换热器设计成逆流换热器,以增大放汽范围的同时,降低热源流体的回水温度,从而提高了发电效率;
(6)通过将冷凝器中的冷凝换热器设计成垂直安装的管壳式换热器,并使冷却水在换热管内壁蒸发而工质蒸汽在换热管外壁冷凝,以强化传热而减少换热温差的损失,进一步提高浓吸收溶液的浓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新蒸汽的温度和压力,因而提高了发电效率。
上述的技术效果(3)、(4)和(5)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减少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的损失(亦即不可逆损失)来实现的。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为吸收器,2为吸收换热器,3为吸收喷淋装置,4为排汽加热器,5为溶液换热器,6为第二冷凝工质预热器,7为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8为节流阀,10为冷凝工质增压泵,11为溶液循环泵,12为冷却水循环泵,21为冷凝器,22为冷凝换热器,23为引风机,24为换热管,25为换热管上端板,26为换热管下端板,27为冷却水承接室,28为第一工质蒸汽通道,30为第二工质蒸汽通道,31为发生器,32为发生换热器,33为发生喷淋装置,34分水器,35为换热段,36为集水器,40为冷却水进口管道,41为冷却水出口管道,43冷却水外部管道,50为热源流体进口管道,51为热源流体出口管道,52为热源流体回水管道,60为第一吸收换热器,61为第二吸收换热器,62为第三吸收换热器,70为第一流量调节阀,71为第二流量调节阀,72为第三流量调节阀,100为第一蒸汽动力装置,101为第二蒸汽动力装置,102为第三蒸汽动力装置,110为第一新蒸汽导入管道,111为第二新蒸汽导入管道,112为第三新蒸汽导入管道,113为第一排汽导出管道,114为第二排汽导出管道,115为第三排汽导出管道,116为排汽导出管道,117为排汽导入管道,201为第六冷凝工质管道,202为第五冷凝工质管道,203为第四冷凝工质管道,204为第三冷凝工质管道,205为第二冷凝工质管道,206为第一冷凝工质管道,301为第一浓吸收溶液管道,302为第二浓吸收溶液管道,303为第一稀吸收溶液管道,304为第二稀吸收溶液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包括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和动力循环子系统。
该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包括吸收器1、发生器31和冷凝器21。吸收器1包括吸收喷淋装置3和吸收换热器2;发生器31包括发生喷淋装置33和发生换热器32;冷凝器21包括冷凝换热器22。冷凝器21和发生器31通过第一工质蒸汽通道28连通,发生器31和吸收器1之间通过管道连通,第一浓吸收溶液管道301和第二浓吸收溶液管道302将吸收溶液由发生器31输送至吸收器1,第一稀吸收溶液管道303和第二稀吸收溶液管道304将吸收溶液由吸收器1经节流阀8输送至发生器31,第一溶液循环管道301和第二溶液循环管道302上设有溶液换热器5。
该动力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冷凝器21、冷凝工质管道201、冷凝工质增压泵10、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7、吸收换热器2、新蒸汽导入管道110、蒸汽动力装置100、排汽导出管道116、排汽加热器4、排汽导入管道117以及吸收器1;本实施例中的吸收溶液包括工质和吸收剂,其中,工质为水,吸收剂为LiBr。
冷凝工质管道201与吸收换热器2的下部接口连接,新蒸汽导入管道110与吸收换热器2的上部接口连接以形成吸收溶液与冷凝工质的逆流换热,低品位热源流体导入管道50与发生换热器32的下部接口连接,低品位热源流体导出管道51与发生换热器32的上部接口连接以形成低温热源流体与吸收溶液的逆流换热,冷却水进口管道40和冷却水出口管道41与冷凝换热器22连接。
蒸汽动力装置100输出压力高于大气压、干度小于1.0的排汽,并导入排汽加热器4加热,排汽的干度提高至1.0之后作为工质蒸汽导入吸收器1由吸收溶液吸收,并释放出温度提升了的吸收热;冷凝工质经增压泵10增压和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7预热后导入吸收换热器2逆流吸收吸收器1释放的吸收热而蒸发并过热,过热蒸汽作为新蒸汽经新蒸汽导入管道110输入蒸汽动力装置100膨胀做功,膨胀后的排汽压力为113kPa。
发生器31中的浓吸收溶液经溶液循环泵11和溶液换热器5,通过吸收喷淋装置3在吸收换热器2的上方喷淋,吸收上述排汽而被稀释形成稀吸收溶液并释放出吸收热,稀吸收溶液经排汽加热器4、溶液换热器5、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7以及节流阀8,通过发生喷淋装置33在发生换热器32的上方喷淋,低品位热源流体通过发生换热器32逆流加热稀吸收溶液而产生工质蒸汽和浓吸收溶液,工质蒸汽进入冷凝器21被冷却水冷凝成冷凝工质。
本实施例中,蒸汽动力装置为汽轮机或螺杆膨胀动力机。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动力循环子系统增设第二冷凝工质预热器6,其冷流体侧入口连接冷凝工质增压泵10的出口,冷流体侧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7的冷流体侧入口,其热流体侧入口连接发生换热器32的热源流体出口,热流体侧出口连接热源流体回水管道52。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的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吸收器1中设置有垂直排列的三个吸收换热器,分别是第一吸收换热器60,第二吸收换热器61和第三吸收换热器62,来自冷凝器21的冷凝工质经第二冷凝工质预热器6和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7后分成三股,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工质管道206,第二冷凝工质管道205和第三冷凝工质管道204,来自第一冷凝工质管道206的冷凝工质经第一流量调节阀70进入第一吸收换热器60,换热后,经第一新蒸汽导入管道110进入第一蒸汽动力装置100,来自第二冷凝工质管道205的冷凝工质经第二流量调节阀71进入第二吸收换热器61,换热后,经第二新蒸汽导入管道111进入第二蒸汽动力装置101,来自第三冷凝工质管道204的冷凝工质经第三流量调节阀72进入第三吸收换热器62,换热后,经第三新蒸汽导入管道112进入第三蒸汽动力装置102,经第一蒸汽动力装置100膨胀作功后的工质蒸汽进入第一排汽导出管道113,经第二蒸汽动力装置101膨胀作功后的工质蒸汽进入第二排汽导出管道114,经第三蒸汽动力装置102膨胀作功后的工质蒸汽进入第三排汽导出管道115,三股的工质蒸汽汇合后,经排汽导出管道116、排汽加热器4和排汽导入管道117进入吸收器1中,由吸收溶液吸收,并释放出吸收热。
第一蒸汽动力装置100膨胀作功后的排汽、第二蒸汽动力装置101膨胀作功后的排汽以及第三蒸汽动力装置102膨胀作功后的排汽的压力均为120kPa。
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70、第二流量调节阀71和第三流量调节阀72分别调节导入第一吸收换热器60,第二吸收换热器61和第三吸收换热器62的冷凝工质流量,使每一个吸收换热器输出过热的新蒸汽,位于上方的吸收换热器输出的新蒸汽的压力和温度高于位于下方的吸收换热器输出的新蒸汽。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的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发生换热器32为逆流换热器,该逆流换热器包括分水器34、集水器36以及换热段35,集水器36安装在分水器34的上方。
冷凝器21与发生器31横向设置,冷凝器21包括管壳式换热器,该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经第二工质蒸汽通道30与发生器31连通,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上端板25的上方设有冷却水喷淋装置22,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下端板26的下方设有冷却水承接室27,冷却水承接室27通过冷却水外部管道43与冷却水喷淋装置22连接,冷却水连接管道43上设有冷却水循环泵12,冷却水沿换热管24的内壁向下流动。
冷却水喷淋装置22上方还设有引风机23,空气从管壳式换热器和冷却水承接室27之间的开口处进入换热管24,在换热管24中与冷却水进行热质交换,形成的湿空气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上端板25的上方排出。
来自发生器31的工质蒸汽通过换热管24与冷却水换热,工质蒸汽在换热管24外壁冷凝为冷凝工质,形成
的冷凝工质汇集于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换热管下端板26上方。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部件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部件组合成一个部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部件。除了这样的特征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装置的所有部件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组件。位于部件或组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或组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装置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部件的权利要求中,这些部件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部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和动力循环子系统,其中
所述吸收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包括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
所述吸收器包括吸收喷淋装置和吸收换热器,
所述发生器包括发生喷淋装置和发生换热器,
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换热器,
所述冷凝器和发生器通过工质蒸汽通道连通,所述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通过第一溶液循环管道和第二溶液循环管道连通,
所述第一溶液循环管道将吸收溶液由发生器输送至吸收器,
所述第二溶液循环管道将吸收溶液由吸收器经节流阀输送至发生器,
所述第一溶液循环管道和第二溶液循环管道上设有溶液换热器;
所述动力循环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所述冷凝器、冷凝工质管道、冷凝工质增压泵、所述吸收换热器、新蒸汽导入管道、蒸汽动力装置、排汽导出管道、排汽加热器、排汽导入管道以及所述吸收器;
所述冷凝工质管道与所述吸收换热器的下部接口连接,所述新蒸汽导入管道与所述吸收换热器的上部接口连接以形成吸收溶液与冷凝工质的逆流换热,低品位热源流体导入管道与所述发生换热器的下部接口连接,低品位热源流体导出管道与所述发生换热器的上部接口连接以形成低温热源流体与吸收溶液的逆流换热,冷却水管道与所述冷凝换热器连接;
所述蒸汽动力装置输出压力高于大气压的排汽,并导入所述排汽加热器加热之后作为工质蒸汽导入所述吸收器由吸收溶液吸收,并释放出温度提升了的吸收热;冷凝工质经所述增压泵增压后导入所述吸收换热器逆流吸收所述吸收器释放的吸收热而蒸发,蒸汽作为新蒸汽经所述新蒸汽导入管道输入所述蒸汽动力装置膨胀做功;
所述发生器中的浓吸收溶液经溶液循环泵和所述溶液换热器,通过所述吸收喷淋装置在所述吸收换热器的上方喷淋,吸收所述排汽而被稀释形成稀吸收溶液并释放出所述吸收热,稀吸收溶液经所述排汽加热器、溶液换热器以及节流阀,通过所述发生喷淋装置在所述发生换热器的上方喷淋,所述低品位热源流体通过所述发生换热器逆流加热所述稀吸收溶液而产生工质蒸汽和浓吸收溶液,工质蒸汽进入所述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凝成冷凝工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循环子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其冷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工质增压泵的出口,冷流体侧出口连接所述吸收换热器的入口,其热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溶液换热器的稀溶液出口,其热流体侧出口连接所述节流阀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循环子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凝工质预热器,其冷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工质增压泵的出口,冷流体侧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工质预热器的冷流体侧入口,其热流体侧入口连接所述发生换热器的热源流体出口,热流体侧出口连接热源流体回水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中设置有垂直排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收换热器,一端与一个吸收换热器入口连接的每一个冷凝工质管道上设有一个流量调节阀,一端与一个吸收换热器出口连接的每一个新蒸汽导入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蒸汽动力装置;
通过所述流量调节阀调节导入每一个吸收换热器的冷凝工质流量,使每一个吸收换热器输出过热的新蒸汽,位于上方的吸收换热器输出的新蒸汽的压力和温度高于位于下方的吸收换热器输出的新蒸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生换热器为逆流换热器,所述逆流换热器包括分水器、集水器以及换热段,所述集水器安装在分水器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与发生器横向设置,冷凝器包括管壳式换热器,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经工质蒸汽通道与所述发生器连通,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上端板的上方设有冷却水喷淋装置,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下端板的下方设有冷却水承接室,冷却水承接室通过冷却水外部管道与所述冷却水喷淋装置连接,所述冷却水连接管道上设有冷却水循环泵,冷却水沿所述换热管的内壁向下流动;
所述冷却水喷淋装置上方还设有引风机,空气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和冷却水承接室之间的开口处进入所述换热管,在换热管中与冷却水进行热质交换,形成的湿空气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上端板的上方排出;
来自所述发生器的工质蒸汽通过换热管与冷却水换热,工质蒸汽在换热管外壁冷凝为冷凝工质,形成的冷凝工质汇集于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换热管下端板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动力装置为汽轮机或螺杆膨胀动力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溶液包括工质和吸收剂,其中,所述的工质为水,所述的吸收剂为LiBr、LiNO3、LiCl和CaCl2中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CN201810745463.9A 2018-07-09 2018-07-09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Active CN108917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45463.9A CN108917224B (zh) 2018-07-09 2018-07-09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45463.9A CN108917224B (zh) 2018-07-09 2018-07-09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7224A true CN108917224A (zh) 2018-11-30
CN108917224B CN108917224B (zh) 2023-10-13

Family

ID=64424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45463.9A Active CN108917224B (zh) 2018-07-09 2018-07-09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1722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7454A (zh) * 2005-09-08 2006-02-22 上海交通大学 吸收式循环与有机物朗肯循环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1403546A (zh) * 2008-11-14 2009-04-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采用膜蒸馏技术的吸收式制冷装置
CN101918771A (zh) * 2008-01-08 2010-12-15 北京联力源科技有限公司 吸收溶液循环系统及方法
CN102226447A (zh) * 2011-05-30 2011-10-26 天津市东丽湖地热开发有限公司 中低温地热发电机组系统装置
CN102482949A (zh) * 2009-06-25 2012-05-30 苏庆泉 动力循环系统以及动力循环方法
CN102562496A (zh) * 2012-01-17 2012-07-11 天津大学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中低温地热高效热电耦合联供系统
CN106523050A (zh) * 2016-12-16 2017-03-22 北京科技大学 复合动力循环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及发电系统
CN206113392U (zh) * 2016-06-28 2017-04-19 北京联力源科技有限公司 吸收式热泵及其吸收器
CN107940789A (zh) * 2017-11-23 2018-04-2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可移动太阳能集热器的新型冷热电联合发电系统
US20180363957A1 (en) * 2015-12-29 2018-12-20 Igor SAMKHA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and Cold Using Low-Potential Heat Sources
CN208765304U (zh) * 2018-07-09 2019-04-19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7454A (zh) * 2005-09-08 2006-02-22 上海交通大学 吸收式循环与有机物朗肯循环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1918771A (zh) * 2008-01-08 2010-12-15 北京联力源科技有限公司 吸收溶液循环系统及方法
CN101403546A (zh) * 2008-11-14 2009-04-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采用膜蒸馏技术的吸收式制冷装置
CN102482949A (zh) * 2009-06-25 2012-05-30 苏庆泉 动力循环系统以及动力循环方法
CN102226447A (zh) * 2011-05-30 2011-10-26 天津市东丽湖地热开发有限公司 中低温地热发电机组系统装置
CN102562496A (zh) * 2012-01-17 2012-07-11 天津大学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中低温地热高效热电耦合联供系统
US20180363957A1 (en) * 2015-12-29 2018-12-20 Igor SAMKHA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and Cold Using Low-Potential Heat Sources
CN206113392U (zh) * 2016-06-28 2017-04-19 北京联力源科技有限公司 吸收式热泵及其吸收器
CN106523050A (zh) * 2016-12-16 2017-03-22 北京科技大学 复合动力循环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及发电系统
CN107940789A (zh) * 2017-11-23 2018-04-2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可移动太阳能集热器的新型冷热电联合发电系统
CN208765304U (zh) * 2018-07-09 2019-04-19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17224B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39067A1 (zh) 中低温地热余压梯级利用orc磁悬浮发电系统
CN103477034B (zh) 超临界热回收蒸汽发生器的再热器和超临界蒸发器布置
CN104963732B (zh) 联合循环供能系统
CN109668133B (zh) 一种供暖热水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及其回收方法
CN107939548A (zh) 新型内燃机余热利用冷热电联供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737454A (zh) 吸收式循环与有机物朗肯循环的联合循环装置
CN103477150A (zh) 用于产生供在工业过程中使用的蒸汽的方法和装置
CN208765304U (zh)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CN109519243A (zh) 超临界co2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及发电系统
CN108150234A (zh) 一种基于余热利用的补汽式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CN104697239A (zh) 一种生物质驱动的新型有机郎肯循环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CN100570241C (zh) 烟气余热利用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CN205102453U (zh) 一种太阳能双级喷射式制冷系统
CN106940100A (zh) 低温热源的高效复合利用系统
CN201161936Y (zh) 海水淡化系统
CN108917224A (zh) 一种用于低品位热源发电的复合热力循环系统
CN202915556U (zh) 一种提高燃气热水炉热效率的装置
CN205316748U (zh) 一种复合热泵水热联产装置
JPH08105304A (ja) 複流サイクルプラント
CN108168285A (zh) 一种太阳能蓄热的直接接触蒸发高温干燥系统
WO2020220726A1 (zh) 联合循环动力装置
CN207485491U (zh) 一种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发电双循环系统装置
CN203375765U (zh) 吸收式热泵机组
CN208793050U (zh) 一种汽机乏汽回收利用系统
CN202810981U (zh) 通过吸收式热泵提高发电厂发电效率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