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98286B -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98286B CN108898286B CN201810593578.0A CN201810593578A CN108898286B CN 108898286 B CN108898286 B CN 108898286B CN 201810593578 A CN201810593578 A CN 201810593578A CN 108898286 B CN108898286 B CN 1088982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nd body
- well
- fracture
- logged
- determ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2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0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8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5315 distribu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2s)-2-[[4-[2-(2,4-diaminoquinazolin-6-yl)ethyl]benzoyl]amino]-4-methylidenepentanedio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1=CC2=NC(N)=NC(N)=C2C=C1CCC1=CC=C(C(=O)N[C@@H](CC(=C)C(O)=O)C(O)=O)C=C1 NAWXUBYGYWOOIX-SFHVURJK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5126 Faci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06 fil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545 inva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06 support-vector machin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确定的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第一后验概率,确定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目标地层内的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基于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基于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待测井中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本发明中不仅考虑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还可以分别对目标地层内的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待测井内每一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实现对单井裂缝发育程度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裂缝是油气的存储空间和运移通道,其发育状况对油气勘探有着重要影响。在石油勘探开发前期,准确评价出储层裂缝的发育状况有助于确定勘探靶区和制定开发方案。所以对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至关重要。
目前,储层裂缝测井解释可以反映单井某一深度是否发育裂缝或者裂缝发育强度的概率,但实际应用中常需要对比不同井中相同层位或不同砂体中裂缝的发育程度,进行定量评价。裂缝测井解释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确定出单井某一深度是否发育裂缝,如采用支持向量机进行确定;另一种是确定出单井某一深度裂缝发育强度的概率,如采用贝叶斯判别分析法和裂缝指示参数法等方法进行确定。但是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可以直接给出是否发育裂缝,较为直观,但是仅考虑了是否发育裂缝,而没有对裂缝规模以及测井响应强度进行研究,将裂缝规模大、测井响应强的裂缝和裂缝规模小、测井响应弱的裂缝看作一样,在进行测井裂缝评价时,实际上损失了大量信息,不利于对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后者给出裂缝发育强度的概率,虽然可以反映裂缝发育的强度和对应的概率,但并未直接指明是否发育裂缝。
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强度的测井评价是在裂缝测井解释基础上开展的进一步的工作。通常采用裂缝发育段长度除以储层厚度对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进行测井评价,即通过裂缝发育段长度在储层厚度中的占比对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进行测井评价,这种方法只考虑了裂缝的垂向规模,并没有考虑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例如裂缝的开度、裂缝的横向规模,这将会使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并不客观准确。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包括:
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
优选地,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具体通过如下方法构建:
分别获取预设数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以及岩心观察结果;
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
基于所述第二测井曲线与所述第二后验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先验概率、裂缝发育的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裂缝未发育的第二条件概率密度;
基于所述先验概率、所述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所述第二条件概率密度,确定所述第二后验概率。
优选地,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三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三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的第二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三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三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二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的第一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其中,所述累积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累积概率密度,所述累积分布曲线的横坐标轴表示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
在所述纵坐标轴上确定所述累积概率密度的四分位数,并获取所述累积分布曲线上与所述四分位数对应的横坐标值;
基于所述横坐标值,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优选地,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裂缝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
优选地,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四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四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第三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四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裂缝发育的第四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三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四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第二类层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层内裂缝强度的第二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包括所述待测井内的砂体数量和砂体位置;
所述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一深度处的泥质含量;
将小于预设数值的所述泥质含量对应的连续深度范围作为一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后验概率在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内的积分以及每个砂体的厚度,确定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其中,每个砂体的厚度为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的上下限之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装置,包括:后验概率获确定模块、裂缝强度确定模块和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模块。其中,
后验概率获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
裂缝强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
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通过计算第一后验概率在裂缝段的积分取代现有技术中的裂缝段的长度,考虑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例如裂缝的开度、裂缝的横向规模,使最后得到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实现对单井裂缝发育程度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中待测井中目标地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中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中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中SFI评价标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中FFI评价标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由于现有技术中,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测井评价的常规方法只考虑了裂缝的垂向规模,即通过裂缝发育段长度除以储层厚度来进行评价,但忽略了裂缝开度、横向规模等裂缝强度的其他特征,因此评价相对片面,实际裂缝的这些特征均会导致测井响应上的差异。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测井曲线并主要通过贝叶斯判别分析解释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在此裂缝识别的基础上,既考虑裂缝垂向规模,又考虑体现裂缝强度的其他特征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异,更加全面地利用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对单井裂缝发育强度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本发明提出了两个裂缝强度参数: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Sand fractureintensity,SFI)和层内裂缝强度(Formation fracture intensity,FFI),对单井裂缝测井评价时,通过参数SFI评价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通过参数FFI评价目标地层内的裂缝发育程度,以便于给出更加全面的裂缝单井定量评价。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包括:
S1,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
S2,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
S3,基于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综合考虑单井裂缝发育强度的特征,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实现对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测井评价。
首先需要进行储层砂体解释,即确定出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
获取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测井曲线中“第一”主要是为了与后面的测井曲线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能将其理解为限定作用。一般情况下,测井曲线包括常规测井曲线和非常规测井曲线,其中常规测井曲线包括9条,其中三条岩性曲线分别为自然伽马曲线(GR)、自然电位曲线(SP)和井径曲线(CAL),三条电阻率曲线分别为深电阻率曲线、中电阻率曲线和浅电阻率曲线,三条孔隙度曲线分别为补偿中子曲线(CNL)、岩性密度曲线(DEN)和声波曲线(AC)。常规测井曲线中深、浅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岩性密度、补偿中子、井径等测井曲线对裂缝均有响应。这是因为裂缝发育处,常伴有泥浆滤液的侵入,因此深、浅侧向电阻率会有差异;裂缝发育出三孔隙测井常会有变化,如声波时差增大、密度减小、补偿中子会增大。非常规测井曲线可以为成像测井曲线等。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以常规测井曲线为例,但是对于包含非常规测井曲线在内的所有测井曲线均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待测井内包含有多个地层段,每一地层段均会产生多条测井曲线,主要是常规测井曲线。
根据第一测井曲线,采用储层砂体解释,确定出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这里所说的储层是指含有砂体的地层,也即本发明实施例中后面提到的目标地层。第一类砂体信息主要包括待测井内的砂体数量和砂体位置,以及隐含的砂体位置范围以及砂体的厚度。砂体位置可以通过砂体位置范围确定,砂体位置范围即砂体在地下的深度范围。
将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其中,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概率计算模型用于根据输入的测井曲线确定裂缝发育的后验概率。这里的第一后验概率中“第一”也是为了与后面的后验概率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能将其理解为限定作用。
预设概率计算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预设数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以及岩心观察结果;
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
基于所述第二测井曲线与所述第二后验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
具体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的构建过程是基于裂缝测井解释进行的,裂缝测井解释方法包括贝叶斯判别分析方法和裂缝指示参数方法等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贝叶斯判别分析方法或裂缝指示参数方法,可以较好的利用裂缝发育程度的测井响应特征,给出裂缝发育的概率,从而通过测井响应特征间接地反映裂缝发育程度。以下将以朴素贝叶斯判别分析方法为例说明裂缝识别的过程。朴素贝叶斯判别分析是一系列以假设特征之间强独立下运用贝叶斯定理为基础的简单概率分类方法。
首先分别获取预设数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以及岩心观察结果,在进行裂缝测井解释时,需要根据已测井的岩心观察结果确定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通常将测井曲线作为自变量,通过岩心标定因变量,即是否有裂缝,有裂缝则因变量为1,无裂缝则因变量为0。后验概率的作用是并不是直接将裂缝发育段长度除以储层厚度的结果对致密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进行测井评价,而是考虑到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例如裂缝的开度、裂缝的横向规模,采用概率的形式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考虑在内,以表示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即通过后验概率的幅值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在测井响应中的作用表现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说的裂缝发育是指存在裂缝,裂缝发育程度是指存在的裂缝的裂缝强度;相应地,裂缝未发育是指不存在裂缝。
根据预设数量口已测井中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以及每口已测井的岩心观察结果,对预设概率计算模型进行训练,使得到的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可以表示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和第二后验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向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内输入一口井的测井曲线时,则可通过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该井内裂缝发育的后验概率。
在确定了第一类砂体信息和第一后验概率后,即可根据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第一后验概率,确定出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SFI。具体根据第一后验概率在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内的积分以及每个砂体的厚度,确定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其中,每个砂体的厚度为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的上下限之差。
第一类SFI不仅考虑了裂缝发育段的长度,也考虑了裂缝发育段的密度、规模等因素,用于评价待测井中不同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第一类SFI主要是通过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内第一后验概率的积分相对于该砂体厚度的平均值计算得到。即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x为地下的深度,x1和x2分别表示砂体所处的深度下限值和上限值,即砂体位置范围的下限值和上限值,x2-x1为砂体的厚度,即第i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的上下限之差,P(x)表示深度为x处的第一后验概率,也就是说,第一后验概率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深度x的函数。
确定了第一类SFI后,即可根据第一类SFI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即将得到的第一类SFI与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得到对应的评价结果。其中,评价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过程实际上是按SFI的具体取值将待测井中的每个砂体进行归类的过程,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则是将按SFI的具体取值将砂体分为若干类,每一类砂体对应的SFI均具有一定范围,当待测井中的一个砂体的第一类SFI落入某一范围,则说明该砂体属于该范围对应的类型。第一类SFI的具体取值越大,表示对应的砂体内的裂缝发育程度最高。例如,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是按SFI=10(10-3/m)和50(10-3/m)将砂体分为三类,其中SFI>50(10-3/m)时为第一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最高;10(10-3/m)<SFI<50(10-3/m)时为第二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次之;SFI<10(10-3/m)时为第三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最差。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待测井中的结构示意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目标地层内包括L1、L2和L3三个子层,其中L1子层和L3子层均为砂体层,内部含有砂体,砂体层的厚度即可看做砂体的厚度,即分别为L1和L3。L2为泥岩层。L1子层中包含有两个裂缝段,长度分别为h1和h2,L3子层包含有一个裂缝段,长度为h3。图2中积分S1+S2与L1子层中砂体对应的SFI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公式(2)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第一后验概率在裂缝段的积分S1、S2和S3分别代替了现有技术采用的评价方法中的裂缝段的长度h1、h2和h3,考虑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例如裂缝的开度、裂缝的横向规模,使最后得到的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实现对单井裂缝发育程度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基于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通过计算第一后验概率在裂缝段的积分取代现有技术中的裂缝段的长度,考虑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例如裂缝的开度、裂缝的横向规模,使最后得到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实现对单井裂缝发育程度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先验概率、裂缝发育的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裂缝未发育的第二条件概率密度;
基于所述先验概率、所述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所述第二条件概率密度,确定所述第二后验概率。
具体地,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统计预设数量口已测井中每口已测井裂缝发育的先验概率、裂缝发育的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裂缝未发育的第二条件概率密度,分别用p1、p(x|y=0)和p(x|y=1)。则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可表示为:
其中,h表示地下的深度,y=1表示该深度h处裂缝发育,y=0表示该深度h处裂缝未发育,x=[x1,x2,…,xi,…,xk],xi为每口已测井内深度h处对应的第i条第一测井曲线,k为每口已测井内深度h处对应的第一测井曲线的数量。
p(x|y=1)和p(x|y=0)的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4)和公式(5)所示:
p(xi|y=1)和p(xi|y=0)的具体计算公式如公式(6)和公式(7)所示:
μ1i和σ1i分别表示裂缝段第i条测井曲线的均值和方差,μ0i和σ0i分别表示裂缝未发育段第i条测井曲线的均值和方差。其中,此处裂缝未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设置为0,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此不作具体研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三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三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的第二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三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三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二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的第一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具体地,首先选取多口已测井,并分别获取每口已测井的第三测井曲线。例如,可以共选取15口已测井,分别获取15口已测井的测井曲线。基于每口井的第三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的第二类砂体信息,并将第三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三后验概率。其中,确定第二类砂体信息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第一类砂体信息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第二类砂体信息是已测井的数据,第一类砂体信息是待测井的数据,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得到第二类砂体信息以及第三后验概率后,则可以分部确定出每口已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二类SFI,这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SFI的方法也完全相同,只是第二类SFI是已测井的数据,第一类SFI是待测井的数据,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此不再赘述。得到所有已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二类SFI后,当某一砂体的厚度小于一定数值时,则剔除对应的第一类SFI。其中,一定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计算第二类SFI的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累计分布函数即累计概率密度函数,即首先确定出每个SFI具体取值对应的砂体数量,该砂体数量占砂体的总数量的比例即为该SFI具体取值对应的概率。第一累计分布函数即为小于某一SFI具体取值的SFI对应的概率之和。这里第一仅用于将此处的累计分布函数与后面的累计分布函数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能将其理解为限定作用。由于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的取值越大,SFI的具体取值越大,则说明对应的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最高。所以可以直接根据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具体方法,该方法通过第三后验概率以及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方法简单,容易实现,可以快速得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采用产液标定法或统计四分法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包括产液标定法或统计四分法。
具体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采用统计四分法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其中,所述累积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累积概率密度,所述累积分布曲线的横坐标轴表示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
在所述纵坐标轴上确定所述累积概率密度的四分位数,并获取所述累积分布曲线上与所述四分位数对应的横坐标值;
基于所述横坐标值,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累计分布函数是离散的,所以需要进行拟合,得到累积分布曲线,即图3中的拟合函数。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拟合方法可以为正态分布拟合,指数正态分布拟合。图3中累积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累积概率密度,横坐标轴表示SFI。在纵坐标轴上确定累积概率密度的四分位数,即0.25、0.5和0.75,并获取累积分布曲线上与四分位数对应的横坐标值,即SFI25、SFI50和SFI75。
如表1所示,基于SFI25、SFI50和SFI75,即可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SFI>SFI75时为第一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最高,即裂缝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且测井响应较强;SFI50<SFI≤SFI75时为第二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次之,即裂缝较发育,且有一定数量,规模一般不大;SFI25<SFI≤SFI50时为第三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比第二类砂体次之,即存在裂缝,但是裂缝数量少,井上累计长度短;SFI≤SFI25时为第四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最差,即不存在裂缝裂缝测井响应弱。
表1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表
类别 | 标准 |
第一类砂体 | SFI>SFI<sub>75</sub> |
第二类砂体 | SFI<sub>50</sub><SFI≤SFI<sub>75</sub> |
第三类砂体 | SFI<sub>25</sub><SFI≤SFI<sub>50</sub> |
第四类砂体 | SFI≤SFI<sub>25</sub> |
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以统计四分法为例进行说明,以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易于实现,实现速度快。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评价方法中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裂缝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
具体地,由于常规评价方法只通过一个参数评价井内的裂缝发育程度,针对井内目标地层中不同砂体的评价缺乏。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引FFI,用以解释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裂缝强度。
在确定了第一类砂体信息和第一后验概率后,即可根据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第一后验概率,确定出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一类FFI。具体根据第一后验概率在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内的裂缝段内的积分以及目标地层内所有砂体的总厚度,确定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
第一类FFI与第一类SFI原理相同,均不仅考虑了裂缝发育段的长度,也考虑了裂缝发育段的密度、规模等因素,但是FFI主要可用于评价不同井位中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第一类FFI主要是通过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内的裂缝段内第一后验概率的积分相对于目标地层内所有砂体的总厚度的平均值计算得到。即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x为地下的深度,i表示目标地层内的第i个砂体,n为目标地层内砂体的总数量,xi1和xi2分别表示第i个砂体内某一裂缝段的深度下限值和上限值,Li为第i个砂体的厚度,即第i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的上下限之差,P(x)表示深度为x处的第一后验概率,也就是说,第一后验概率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深度x的函数。
确定了第一类FFI后,即可根据第一类FFI及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待测井中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即将得到的第一类FFI与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进行比对,得到对应的评价结果。其中,评价待测井中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过程实际上是按FFI的具体取值将目标地层进行归类的过程,预设的层内裂缝评价标准则是将按FFI的具体取值将目标地层分为若干类,每一类目标地层对应的FFI均具有一定范围,当待测井中的一个目标地层的第一类FFI落入某一范围,则说明该目标地层属于该范围对应的类型。第一类FFI的具体取值越大,表示对应的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最高。例如,预设的层内裂缝评价标准是按FFI=30(10-3/m)和80(10-3/m)将目标地层分为三类,其中SFI>80(10-3/m)时为第一类目标地层,裂缝发育程度最高;30(10-3/m)<SFI≤80(10-3/m)时为第二类目标地层,裂缝发育程度次之;SFI≤30(10-3/m)时为第三类目标地层,裂缝发育程度最差。
以图2示出的待测井中目标地层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图2中L1子层和L3子层均为砂体层,内部含有砂体,砂体层的厚度即可看做砂体的厚度,即分别为L1和L3。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一类FFI即通过L1子层和L3子层计算得到。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引入参数第一类SFI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参数第一类FFI,用来评价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不仅得到了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结果,还可以得到待测井中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使得对单井中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更具有说服力。
在对单井中裂缝发育程度进行评价时,可以首先确定出不同单井内目标地层内的FFI,根据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每口井中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确定目标地层所属的类别,进而判断目标地层是否值得进一步评价。当确定出某一口单井内目标地层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评价时,再计算目标地层内每一砂体的SFI,根据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该井中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确定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所属的类别。如此便不需要直接对单井内所有砂体均进行评价,只需对具有探索和评价价值的目标地层内的砂体进行评价即可,节约了单井中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使评价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四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四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第三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四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裂缝发育的第四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三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四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第二类层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层内裂缝强度的第二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方法中第一个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方法中第一个步骤是完全相同的,但是选取的多口已测井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个评价标准可以同时确定,也可以进行分别确定,具体步骤参见上述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方法中第一个步骤的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得到第三类砂体信息以及第四后验概率后,则可以确定出每口已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二类FFI,这与上述实施例中确定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每个砂体的第一类FFI的方法也完全相同,只是第二类FFI是已测井的数据,第一类FFI是待测井的数据,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此不再赘述。得到所有已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二类FFI后,计算第二类FFI的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累计分布函数即累计概率密度函数,即首先确定出每个FFI具体取值对应的目标地层数量,该目标地层数量占已测井中目标地层的总数量的比例即为该FFI具体取值对应的概率。第二累计分布函数即为小于某一FFI具体取值的FFI对应的概率之和。这里第二仅用于将此处的累计分布函数与前面的第一累计分布函数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能将其理解为限定作用。由于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的取值越大,FFI的具体取值越大,则说明对应的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最高。所以可以直接根据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具体方法,该方法通过后验概率以及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方法简单,容易实现,可以快速得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基于所述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累计分布函数,采用产液标定法或统计四分法确定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包括产液标定法或统计四分法。
具体地,基于第二累计分布函数,采用统计四分法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获取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其中,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累积概率密度,横坐标轴表示层内裂缝强度;
在纵坐标轴上确定累积概率密度的四分位数,并获取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上与四分位数对应的横坐标值;
基于横坐标值,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如图4所示,由于第二累计分布函数是离散的,所以需要进行拟合,得到累积分布曲线,即图4中的拟合函数。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拟合方法可以为正态分布拟合,指数正态分布拟合。图4中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累积概率密度,横坐标轴表示FFI。在纵坐标轴上确定累积概率密度的四分位数,即0.25、0.5和0.75,并获取累积分布曲线上与四分位数对应的横坐标值,即FFI25、FFI50和FFI75。
如表2所示,基于FFI25、FFI50和FFI75,即可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即FFI>FFI75时为第一类目标地层(即第一类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最高,即裂缝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且测井响应较强;FFI50<FFI≤FFI75时为第二类目标地层(即第二类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次之,即裂缝较发育,且有一定数量,规模一般不大;FFI25<FFI≤FFI50时为第三类目标地层(即第三类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比第二类目标地层次之,即存在裂缝,但是裂缝数量少,井上累计长度短;FFI≤FFI25时为第四类目标地层(即第四类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最差,即不存在裂缝裂缝测井响应弱。
表2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表
本发明实施例中,仅以统计四分法为例进行说明,以确定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易于实现,实现速度快。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包括所述待测井内的砂体数量和砂体位置;
所述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一深度处的泥质含量;
将小于预设数值的所述泥质含量对应的连续深度范围作为一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
具体地,根据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采用储层砂体解释,确定出待测井中每一深度处的泥质含量,泥质含量的计算公式如公式(9)和公式(10)所示。
其中,VSH为泥质含量,单位为百分数(%),GR为自然伽马测井值,GRmax和GRmin分别为某一井段自然伽马测井值的最大和最小值,本发明实施例中某一井段可以为待测井中目标地层。GR、GRmax和GRmin的单位均为API,GCUR为希尔奇指数,GCUR是与地质年代有关的经验系数,老地层取值为2,第三系等新地层取值为3.7。
计算出泥质含量VSH后通过,通过临界条件提取砂体,确定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其中临界条件为将泥质含量与预设数值进行比较,当泥质含量小于预设数值时对应的连续深度范围即为一个砂体,砂体数量为连续深度范围的数量,砂体位置为连续深度范围对应的深度位置。当泥质含量大于预设数值时即为泥岩,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做讨论。通常情况下,预设数值的取值范围为30-50。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满足临界条件的泥质含量确定第一类砂体信息,为确定第一类砂体信息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
以下以一具体实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进行举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SFI与FFI进行结合的方式进行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首先选用某一致密储层的15口直井作为已测井,其中三口已测井有岩心观察记录。15口已测井的测井曲线有GR、AC、CNL、DEN、RS、RD六条测井曲线。利用公式(9)和公式(10)计算的泥质含量VSH确定第二类砂体信息,利用公式(3)计算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利用公式(1)计算每个砂体的SFI、利用公式(8)计算每口井目标地层的FFI。并分别计算出第一累计分布函数和第二累计分布函数,利用正态分布对两个累计分布函数进行拟合,得到对应的概率密度拟合公式如式(11)和(12)所示。
按照表1和表2给出的SFI和FFI评价标准,绘制如图5和图6所示的评价标准示意图,并得到表3和表4。
表3SFI评价标准表
类别 | 标准 |
第一类砂体 | SFI>114 |
第二类砂体 | 92<FFI≤114 |
第三类砂体 | 70<FFI≤92 |
第四类砂体 | SFI≤70 |
表4FFI评价标准表
类别 | 标准 |
第一类储层 | FFI>47 |
第二类储层 | 41<FFI≤47 |
第三类储层 | 35<FFI≤41 |
第四类储层 | FFI≤35 |
一口新加入的待测井A,目标地层的深度从1999.5-2020.2m。利用公式(9)和公式(10)计算的泥质含量VSH确定类砂体信息,利用公式(3)计算裂缝发育的后验概率、利用公式(8)计算每口井目标地层的FFI,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得到目标地层的FFI为37(10-3/m)。利用表4中给出的标准,可以得出该井A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为第三类储层,有裂缝发育,但是数量少、井上累计长度短,具有进一步探索和评价的意义,所以根据砂体信息可知目标地层内共有三个砂体,即砂体1、砂体2和砂体3。再根据公式(1)计算每个砂体的SFI,三个砂体的SFI分别为8(10-3/m)、201(10-3/m)和80(10-3/m)。利用表3中给出的标准,可以得出该井A目标地层段的三个砂体中砂体2(2014.7-2017m)裂缝发育程度最高,为第一类砂体,砂体3(2018.5-2019.5m)为第三类砂体,砂体1(2001.4-2013.8m)为第四类砂体,裂缝发育程度最弱。通过本发明可以较为全面的对新加入的待测井A进行裂缝发育强度的测井评价,便于了解单井裂缝发育程度。
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装置,包括:后验概率获确定模块71、裂缝强度确定模块72和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模块73。其中,
后验概率获确定模块71用于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
裂缝强度确定模块7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
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模块7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装置中各模块的作用和处理流程与上述方法类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处理流程是一一对应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装置,后验概率获确定模块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裂缝强度确定模块根据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第一后验概率,确定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模块基于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通过计算第一后验概率在裂缝段的积分取代现有技术中的裂缝段的长度,考虑了体现裂缝发育程度的其他特征,例如裂缝的开度、裂缝的横向规模,使最后得到的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实现对单井裂缝发育程度做出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
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
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具体通过如下方法构建:
分别获取预设数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以及岩心观察结果;
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
基于所述第二测井曲线与所述第二后验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
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三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三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的第二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三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三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二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的第一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先验概率、裂缝发育的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裂缝未发育的第二条件概率密度;
基于所述先验概率、所述第一条件概率密度以及所述第二条件概率密度,确定所述第二后验概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的累积分布曲线,其中,所述累积分布曲线的纵坐标轴表示累积概率密度,所述累积分布曲线的横坐标轴表示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
在所述纵坐标轴上确定所述累积概率密度的四分位数,并获取所述累积分布曲线上与所述四分位数对应的横坐标值;
基于所述横坐标值,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目标地层内的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裂缝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类层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的裂缝发育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四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四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第三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四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裂缝发育的第四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三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四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所述目标地层内的第二类层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层内裂缝强度的第二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二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层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包括所述待测井内的砂体数量和砂体位置;
所述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一深度处的泥质含量;
将小于预设数值的所述泥质含量对应的连续深度范围作为一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后验概率在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内的积分以及每个砂体的厚度,确定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其中,每个砂体的厚度为每个砂体的砂体位置范围的上下限之差。
8.一种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验概率获确定模块,用于基于待测井的第一测井曲线,确定所述待测井中的第一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测井曲线输入至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得到所述待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一后验概率;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裂缝测井响应的强度;
裂缝强度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后验概率,确定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用于表征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内的裂缝强度;
裂缝发育程度评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以及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评价所述待测井中每个砂体的裂缝发育程度;
预设概率计算模型构建模块,用于:
分别获取预设数量口已测井的第二测井曲线以及岩心观察结果;
基于所述岩心观察结果,分别确定所述预设数量口已测井内裂缝发育的第二后验概率;
基于所述第二测井曲线与所述第二后验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
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具体通过如下方法获取:
分别获取多口已测井的第三测井曲线,基于所述第三测井曲线,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的第二类砂体信息,并将所述第三测井曲线输入至所述预设概率计算模型,分别得到每口已测井中裂缝发育的第三后验概率;
根据所述第二类砂体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后验概率,分别确定每口已测井中每个砂体的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并计算所述第二类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的第一累计分布函数;
基于所述第一累计分布函数,确定所述预设的单个砂体内裂缝强度评价标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93578.0A CN108898286B (zh) | 2018-06-11 | 2018-06-11 |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93578.0A CN108898286B (zh) | 2018-06-11 | 2018-06-11 |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98286A CN108898286A (zh) | 2018-11-27 |
CN108898286B true CN108898286B (zh) | 2020-08-11 |
Family
ID=64344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93578.0A Active CN108898286B (zh) | 2018-06-11 | 2018-06-11 |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982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50502B (zh) * | 2019-07-17 | 2021-07-27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页岩油气储层页理缝分布规律的预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8432A (zh) * | 2013-11-27 | 2015-06-0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砂砾岩裂缝识别的方法 |
CN105317435B (zh) * | 2015-10-30 | 2018-06-05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水平井裂缝识别方法 |
CN107203005B (zh) * | 2016-03-18 | 2020-04-0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量化计算裂缝描述参数的方法 |
CN106019405B (zh) * | 2016-05-13 | 2018-08-3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储层裂缝建模方法及系统 |
-
2018
- 2018-06-11 CN CN201810593578.0A patent/CN10889828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98286A (zh) | 2018-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91078B2 (en) | Inferring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using a neural network | |
CN111783825A (zh) |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学习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 | |
US7620498B2 (en) | Automated borehole image interpretation | |
CN103026202A (zh) | 获取多孔介质的相容和综合物理性质的方法 | |
US9176255B2 (en) |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 | |
WO2006048596A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dicting production of a well | |
US20150234069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Quantifying Vug Porosity | |
US11727583B2 (en) | Core-level high resolution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 |
CN105572747B (zh) | 一种识别高盐富钾区注水开发油藏碎屑岩岩性的方法 | |
US20230175384A1 (en) | Classification of pore or grain types in formation samples from a subterranean formation | |
CN108898286B (zh) | 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 |
US11719851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edicting formation top depths | |
CN117868790A (zh) | 基于测井曲线特征重组的砂岩气藏水平井产量预测方法 | |
CN111766637B (zh) | 一种致密储层岩性识别的岩性定量谱方法 | |
US9921329B2 (en) | Automated method for selecting positions within formations from which to extract samples thereof | |
CN110847887B (zh) | 一种细粒沉积陆相页岩裂缝识别评价方法 | |
AU2020418570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bsurface formation modelling | |
EP3387469B1 (en) | Electrofacies determination | |
Gong et al. | Estimating net sand from borehole images in laminated deepwater reservoirs with a neural network | |
CN111929744B (zh) | 一种基于Kendall′s系数的多元信息储层分类方法 | |
US20240319404A1 (en) | Petrophysical Modeling of a Subterranean Formation | |
CN113589376A (zh) | 基于多种地震属性的地层厚度预测方法 | |
CN118586147A (zh) | 地质储量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