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5290A -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 Google Patents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5290A
CN108875290A CN201710322129.8A CN201710322129A CN108875290A CN 108875290 A CN108875290 A CN 108875290A CN 201710322129 A CN201710322129 A CN 201710322129A CN 108875290 A CN108875290 A CN 108875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ex
warning
warning index
loading capacity
enviro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221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有华
孙芳芳
韩宙
陈礼
孙延军
李鑫
张原�
罗飞
桂子凡
黄涛
陈龙
曽祉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iority to CN20171032212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529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5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529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9/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pplication aspects of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 G06F2219/10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e.g. waste reduction, pollution control, compliance with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包括:(1)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和红线管控预警指标;(2)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中各预警指标的现状值和变化情况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3)根据各预警指标得分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4)综合红线管控预警指标的得分情况、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进行预警等级评价。本发明提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区域的差异化需要,同时融入红线管控预警指标,提高了预警评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Description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资源评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要素结构发生变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为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国内外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方面开展了理论探索与研究,但尚无一个通用的标准方法。
目前多数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尺度、特定主体功能定位区域开展,事实上,不同尺度、不同主体功能区在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选取和指标警戒水平等方面应该差异化处理。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时,多关注各指标的现状值,而对其变化趋势关注不够。第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涉及多种资源环境要素,目前采用的多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多要素综合预警,可能掩盖单要素预警信息。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可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相较于现有技术,适用性和准确性更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包括:
(1)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和红线管控预警指标;
(2)根据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中各预警指标的现状值和变化情况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
(3)根据各预警指标得分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4)综合红线管控预警指标的得分情况、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进行预警等级评价。
其中,所述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包括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量、生态资源状况指数、水环境承载率、劣V类水体比例、大气环境承载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红线管控预警指标包括水资源数量红线控制率、生态保护红线侵占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达成情况、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达成情况和土地资源红线控制率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还包括专项评价预警指标,所述专项评价预警指标包括城市化地区评价指标、生态地区评价指标、农业地区评价指标和海域评价指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城市化地区评价指标包括国土开发强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道路网密度和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生态地区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保持率、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景观破碎度和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农业地区评价指标包括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所述海域评价指标包括自然岸线保有度、海域开发强度、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和海洋环境承载状况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步骤(2)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
yij=ya×yb
式中:yij为某项预警指标最终得分;ya为某项预警指标的状态得分;yb为某项指标的变化得分。
其中,所述某项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的计算方法包括:
A、将各预警指标按照其方向性划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其中正指标为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逆指标为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B、当预警指标为正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
(1)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好于或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时,ya为1;
(2)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差于设定理想值Ba且不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临界值Ca时,ya采用以下自然指数法计算:
(3)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等于设定临界值Ca时,ya为0.6;
C、当预警指标为逆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
(1)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小于或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时,ya为1;
(2)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大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且不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临界值Ca时,ya采用以下自然指数法计算:
(3)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等于设定临界值Ca时,ya为0.6。
其中,所述某项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的计算方法包括:
A、将各预警指标按照其方向性划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其中正指标为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逆指标为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B、当各预警指标为正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
当xa小于xa(n-1)时,yb=xa/xa(n-1),其中,xa(n-1)为xa的上一年或上一期值;
当xa大于或等于xa(n-1)时,yb为1;
C、当各预警指标为逆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
当xa大于xa(n-1)时,yb=xa(n-1)/xa,其中,xa(n-1)为xa的上一年或上一期值;
当xa小于或等于xa(n-1)时,yb为1。
其中,步骤(3)中,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所述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步骤(3)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
式中:Qp为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p=1,2,3,4,5,6),m为各资源环境要素中预警指标的总数,wj为各资源环境要素中的某项预警指标的权重。
其中,所述步骤(3)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式中:Q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k为资源环境要素的总数,wp为p要素的权重。
其中,步骤(4)中,所述预警等级分为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具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预警等级:
(1)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巨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低于0.20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低于0.20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四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2)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重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21-0.40范围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介于0.21-0.40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三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3)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中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41-0.60范围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介于0.41-0.60范围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两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4)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轻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61-0.80范围的;
②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两个指标的变化得分低于0.6的;
如果根据不同指数确定的预警等级不一致,遵循就重不就轻原则,取相对严重的预警等级进行预警评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构建了一套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结合资源环境单要素预警指数、综合预警指数和红线管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方法,可进行有效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相较于现有技术,适用性和准确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包括:
S01,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和红线管控预警指标;
S02,根据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中各预警指标的现状值和变化情况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
S03,根据各预警指标得分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S04,综合红线管控预警指标的得分情况、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进行预警等级评价。
S01中,所述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包括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量、生态资源状况指数、水环境承载率、劣V类水体比例、大气环境承载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率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可包括如PM2.5指标。所述红线管控预警指标包括水资源数量红线控制率、生态保护红线侵占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达成情况、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达成情况和土地资源红线控制率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可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或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
S01中,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还包括专项评价预警指标,所述专项评价预警指标包括城市化地区评价指标、生态地区评价指标、农业地区评价指标和海域评价指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城市化地区评价指标包括国土开发强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道路网密度和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生态地区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保持率、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景观破碎度和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农业地区评价指标包括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所述海域评价指标包括自然岸线保有度、海域开发强度、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和海洋环境承载状况中的至少一种。可选地,专项评价指标则根据评价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如生态地区、城市化地区等)来挑选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有多重功能定位,可相应多选多种专项评价指标。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S01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可由基础评价预警指标、红线管控预警指标和专项评价预警指标这3类指标构成。基础评价预警指标主要以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指标对评价单元进行全覆盖的基础评价,以反映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一般规律;红线管控预警指标主要用来保证水资源数量红线、土地资源数量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线等各类红线及“天花板”不被触及或超过;专项评价预警指标是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不同类型的区域设计的针对性评价指标,分别反映城市化地区、生态地区、农业地区、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殊性问题。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框架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特定区域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时,可在上述框架体系下结合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指标的适当增减构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原则上,构建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时,基础评价指标和红线管控指标为必选项,专项评价指标则根据评价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如生态地区、城市化地区等)来挑选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有多重功能定位,可相应多选)。可选地,为了便于资源环境管理,适应资源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可将预警评价指标按资源环境要素排列,分别归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资源环境等。最后,再利用熵值法或者层次分析法(AHP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和各资源环境要素的权重。
S02中,为了突出过程调控,承载力预警指标最终得分(yij)不仅考虑指标状态得分(ya),还要考虑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分(yb),即预警指标评分时基于该指标现状得分并以资源环境指标的变化情况作为调整系数。具体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
某项指标最终得分(yij):yij=ya×yb
式中:yij为某项预警指标最终得分;ya为某项预警指标的状态得分;yb为某项指标的变化得分。
可选地,某项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的计算方法包括:
A、将参评指标按照其方向性划分为正指标(即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和逆指标(即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两类指标得分的具体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B、当预警指标为正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
(1)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好于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时,该项指标ya得分为1;
(2)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差于理想值Ba且不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临界值Ca时,ya采用以下自然指数法计算:
(3)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等于设定临界值Ca时,ya为0.6;
C、当预警指标为逆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
(1)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小于或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时,ya为1;
(2)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大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且不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临界值Ca时,ya采用以下自然指数法计算:
(3)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等于设定临界值Ca时,指标得分为0.6。
采用自然指数计算ya时,指标现状值越接近理想值,指标得分增长速率越快,更符合指标处于高位时提升难度越大的实际,指标得分最高得1分,指标得分最低得0分;
可选地,所述某项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的计算方法包括:
A、将各预警指标按照其方向性划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其中正指标为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逆指标为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B、当各预警指标为正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
当xa小于xa(n-1)时,yb=xa/xa(n-1),其中,xa(n-1)为xa的上一年或上一期值;
当xa大于或等于xa(n-1)时,yb为1;
C、当各预警指标为逆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
当xa大于xa(n-1)时,yb=xa(n-1)/xa,其中,xa(n-1)为xa的上一年或上一期值;
当xa小于或等于xa(n-1)时,yb为1。
S03中,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所述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步骤(3)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
式中:Qp为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p=1,2,3,4,5,6,m为各资源环境要素中预警指标的总数,wj为各资源环境要素中的某项预警指标的权重。
可选地,所述步骤(3)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式中:Q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k为资源环境要素的总数,wp为p要素的权重。
可选地,可采用熵值法或者层次分析法(AHP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wj和各要素wp的权重。熵值法或者层次分析法(AHP法)为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S04中,步骤(4)中,所述预警等级分为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具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预警等级:
(1)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巨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低于0.20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低于0.20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四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2)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重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21-0.40范围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介于0.21-0.40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三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3)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中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41-0.60范围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介于0.41-0.60范围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两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4)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轻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61-0.80范围的;
②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两个指标的变化得分低于0.6的;
如果根据不同指数确定的预警等级不一致,遵循就重不就轻原则,取相对严重的预警等级进行预警评价。
本发明构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差异化需要,而且将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的要求充分融入,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计算预警指标得分时采用自然指数法,越接近满分值指标得分增长速率越快,更符合指标处于高位时提升难度越大的实际,除了考虑预警指标现状值,也考虑预警指标的变化情况,突出了对资源环境指标变化趋势的重视,利于资源环境管理调控;最后,结合单要素预警指数、综合预警指数和红线管控指标的预警情况,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等级,既能反映综合预警结果,也不会掩盖单要素预警信息,相较于现有技术,对资源环境管理具有更好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构建了一套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结合单要素预警指数、综合预警指数和红线管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方法,可进行有效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相较于现有技术,适用性和准确性更好。
实施例:
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包括:
(1)根据评价区域特征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
在表1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框架下,根据评价区域特点,构建评价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对于评价区域A,考虑到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用地相当,并有相当大的海域面积,因此上述框架体系中的几个专项评价都将涉及,共计从中筛选25个评价指标,见表2。为了便于发现各资源环境要素的预警情况,将指标体系按资源环境要素排列。
指标权重的设定主要分为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方法,主观赋权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等,客观赋权发包括多元统计方法、熵值法等等。本实施例中选用目前广泛应用的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递阶层结构、采用专家咨询法来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单排序权重、一致性检验等步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评价区域实际进行微调,最终确定各指标和各要素权重,见表2。
表2 评价区域A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
注:*标注指红线管控指标。
(2)预警指标临界值和理想值确定
本实施例在确定承载力预警指标临界值和理想值时遵循以下几点:
1)现有规划、红线以及功能分区中对管理目标做出明确规定的,应以本地区的具体目标为基础确定。
2)对国家、相关行业、地方已经制定和颁布相关标准或国际国内具有公认值的指标,以标准和公认值为基础确定。
3)部分现有状况非常好且没有具体规定的指标可以以现状为基础确定。
4)管理目标不明确、现有状况难以评价优劣并且没有具体规定和标准、区域性差异不明显的指标,可以全国平均数值为基础确定。
5)管理目标不明确,现有状况难以评价优劣并且没有具体规定和标准、区域性差异明显的指标,可以选择以本地区长时间跨度的平均值为基础,设置合理阈值空间。
再结合相关政策文件、规划计划及研究成果,确定评价区域A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临界值和理想值见下表。
表3 评价区域A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临界值和理想值
(3)计算预警指标得分
根据评价区域近年的统计调查数据,获取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现状值和上期值,据此计算得到各指标的状态得分ya和变化得分yb。见表4。以国土开发强度指标为例,其现状值为48.5%,临界值为30%,理想值为20%,根据自然指数法公式计算得到其状态得分ya为EXP[(48.5-20)/2/(20-30)]=0.24;与上年相比,其变化率为0.99,其变化得分yb为0.99。
表4 评价区域A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评分
(4)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根据前面介绍的预警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出评价区域A各单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综合承载力预警指数。结果见表5。
表5 评价区域A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
类别 指数 警度水平
土地资源预警指数 0.62 轻警
水资源预警指数 0.66 轻警
生态资源预警指数 0.87 无警
水环境预警指数 0.22 重警
大气环境预警指数 0.76 轻警
海洋资源环境预警指数 0.62 轻警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0.61 轻警
(5)综合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进行预警等级评价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和各资源环境要素预警指数以及红线管控指标得分情况,确定预警等级。评价区域A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为0.61,据此判定处于轻警水平;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分别为:水环境预警指数0.22,生态资源预警指数0.87,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环境、海洋资源环境预警指数均介于0.61-0.80之间,据此判定处于轻警水平;红线管控指标得分情况:水资源数量红线控制率状态得分0.60,生态保护红线侵占度状态得分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状态得分0.63,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状态得分0.47,土地资源红线控制率状态得分0.49,2个红线管控指标的现状值劣于临界值,得分低于0.6,据此判定处于中警水平。按照就重不就轻原则,评价区域A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等级确定为中警,其中水环境承载力是其最突出短板。该预警评价结果与该区域资源环境现状一般、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约束较为明显的状况较为一致,相符度高,应警惕资源环境继续恶化的可能,减少资源环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构建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定位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和红线管控预警指标;
(2)根据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中各预警指标的现状值和变化情况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
(3)根据各预警指标得分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4)综合红线管控预警指标的得分情况、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进行预警等级评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评价预警指标包括土地资源压力指数、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量、生态资源状况指数、水环境承载率、劣V类水体比例、大气环境承载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变化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红线管控预警指标包括水资源数量红线控制率、生态保护红线侵占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达成情况、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达成情况和土地资源红线控制率中的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还包括专项评价预警指标,所述专项评价预警指标包括城市化地区评价指标、生态地区评价指标、农业地区评价指标和海域评价指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城市化地区评价指标包括国土开发强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道路网密度和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生态地区评价指标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保持率、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景观破碎度和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农业地区评价指标包括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所述海域评价指标包括自然岸线保有度、海域开发强度、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状况和海洋环境承载状况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各预警指标得分:
yij=ya×yb
式中:yij为某项预警指标最终得分;ya为某项预警指标的状态得分;yb为某项预警指标的变化得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某项预警指标的状态得分ya的计算方法包括:
A、将各预警指标按照其方向性划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其中正指标为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逆指标为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B、当预警指标为正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
(1)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好于或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时,ya为1;
(2)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差于设定理想值Ba且不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临界值Ca时,ya采用以下自然指数法计算:
(3)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等于设定临界值Ca时,ya为0.6;
C、当预警指标为逆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状态得分ya
(1)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小于或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理想值Ba时,ya为1;
(2)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大于设定理想值Ba且不等于预警指标的设定临界值Ca时,ya采用以下自然指数法计算:
(3)当某项预警指标现状值xa等于设定临界值Ca时,ya为0.6。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某项预警指标的变化得分yb的计算方法包括:
A、将各预警指标按照其方向性划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其中正指标为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逆指标为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B、当各预警指标为正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
当xa小于xa(n-1)时,yb=xa/xa(n-1),其中,xa(n-1)为xa的上一年或上一期值;
当xa大于或等于xa(n-1)时,yb为1;
C、当各预警指标为逆指标时,按照以下方式获得预警指标变化得分yb
当xa大于xa(n-1)时,yb=xa(n-1)/xa,其中,xa(n-1)为xa的上一年或上一期值;
当xa小于或等于xa(n-1)时,yb为1。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所述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中的至少一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
式中:Qp为各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p=1,2,3,4,5,6,m为各资源环境要素中预警指标的总数,wj为各资源环境要素中的某项预警指标的权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
式中:Q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k为资源环境要素的总数,wp为p要素的权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预警等级分为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具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预警等级:
(1)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巨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低于0.20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低于0.20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四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2)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重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21-0.40范围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介于0.21-0.40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三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3)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中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41-0.60范围的;
②任意两个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预警指数介于0.41-0.60范围的;
③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两个指标现状值劣于设定临界值的;
(4)符合下列任一情形的确定为轻警: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预警指数介于0.61-0.80范围的;
②红线管控指标中,任意两个指标的变化得分低于0.6的;
如果根据不同指数确定的预警等级不一致,遵循就重不就轻原则,取相对严重的预警等级进行预警评价。
CN201710322129.8A 2017-05-09 2017-05-09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Withdrawn CN1088752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22129.8A CN108875290A (zh) 2017-05-09 2017-05-09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22129.8A CN108875290A (zh) 2017-05-09 2017-05-09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5290A true CN108875290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287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22129.8A Withdrawn CN108875290A (zh) 2017-05-09 2017-05-09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5290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6582A (zh) * 2019-02-26 2019-06-14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CN110276556A (zh) * 2019-06-26 2019-09-2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多策略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1553591A (zh) * 2020-04-27 2020-08-18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平原河网水资源预警调控方法、预警调控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1861193A (zh) * 2020-07-16 2020-10-30 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 一种平原河网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CN111882176A (zh) * 2020-07-08 2020-11-03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一种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2183887A (zh) * 2020-10-22 2021-01-0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阈值及分级标准确定方法
CN113205245A (zh) * 2021-04-21 2021-08-03 重庆图强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3487174A (zh) * 2021-07-02 2021-10-08 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 一种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调控方法
CN114862062A (zh) * 2022-06-30 2022-08-05 深圳市信润富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4350A (zh) * 2015-04-23 2015-07-2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系统及方法
US20160110835A1 (en) * 2014-04-04 2016-04-21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cological risk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river and lake sediments
CN106327019A (zh) * 2016-08-30 2017-01-11 杨渺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06372807A (zh) * 2016-09-14 2017-02-0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六地形测量队 一种基于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10835A1 (en) * 2014-04-04 2016-04-21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cological risk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river and lake sediments
CN104794350A (zh) * 2015-04-23 2015-07-2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系统及方法
CN106327019A (zh) * 2016-08-30 2017-01-11 杨渺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06372807A (zh) * 2016-09-14 2017-02-0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六地形测量队 一种基于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6582A (zh) * 2019-02-26 2019-06-14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CN110276556A (zh) * 2019-06-26 2019-09-2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多策略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1553591A (zh) * 2020-04-27 2020-08-18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 平原河网水资源预警调控方法、预警调控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1882176A (zh) * 2020-07-08 2020-11-03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一种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1882176B (zh) * 2020-07-08 2024-05-14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一种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1861193A (zh) * 2020-07-16 2020-10-30 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 一种平原河网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CN112183887A (zh) * 2020-10-22 2021-01-0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阈值及分级标准确定方法
CN113205245A (zh) * 2021-04-21 2021-08-03 重庆图强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3487174A (zh) * 2021-07-02 2021-10-08 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 一种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调控方法
CN113487174B (zh) * 2021-07-02 2024-05-07 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 一种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调控方法
CN114862062A (zh) * 2022-06-30 2022-08-05 深圳市信润富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862062B (zh) * 2022-06-30 2022-11-15 深圳市信润富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5290A (zh)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
Dai et al. Integrating the MCR and DOI models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security network for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Poyang Lake, China
Li et al. Energy performance simulation for planning a low carbon neighborhood urban district: A case study in the city of Macau
Jiang et al. Measuring urban sprawl in Beijing with geo-spatial indices
Zhang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of China based on the double benchmark progressive method
Rajagopal et al.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easures on urban heat island
Ma et al. Weighted clustering-based risk assessment on urban rainstorm and flood disaster
WANG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water-deficient regions: A case study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China
Zhao et al. The compactnes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Chinese cities: Measurement, clustering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Lin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Bohai Sea Rim area in China
Cheng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 systems based on a dynamic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Han et al. Quantifying trade‐offs of land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ed by set pair analysis in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Sining et al. Climatic risk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ir changes
CN105225009A (zh)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预警方法及装置
Wei et al. Explor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ies at the county level: A case study of China’s Fengxian County
Zhang et al. Prioritizing sponge city sites in rapidly urbanizing watersheds using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odel
Zhou et al.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of Qinzhou coastal zone based on 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DPSIR) model
Ghosh et al. Domestic energy sustainability of different urban residential patterns: a New Zealand approach
Zhao et al. Mechanisms of non-stationary influence of urban form on the diurnal thermal environment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MGWR analysis
Ke et al.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wind-drive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N116384829A (zh) 生态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
Guo et al. Heterogeneity study on mechanisms influencing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 perspective on main functional areas
CN107247747B (zh) 一种区域自然生态地理国情质量综合测度方法
Jiang et al. Water security evaluation in Yellow River basin
Yanjuan et al. Exploitation, utiliz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water resources in Ningbo C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