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47866B -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47866B
CN108847866B CN201810972627.1A CN201810972627A CN108847866B CN 108847866 B CN108847866 B CN 108847866B CN 201810972627 A CN201810972627 A CN 201810972627A CN 108847866 B CN108847866 B CN 108847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termediate frequency
frequency
adjacen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726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47866A (zh
Inventor
袁嘉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7262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478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47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7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47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7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04B1/1036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with automatic suppression of narrow band noise or interference, e.g. by using tuneable notch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2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91Circuits with frequency synthesizers, frequency converters or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04B2001/1045Adjacent-channe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04B2001/1072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by tuning the receiver frequ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包括依次通信连接的放大滤波模组、本振电路、下变频单元、干扰抑制模组和上变频单元。放大滤波模组用于通信连接射频前端收发模组。上变频单元用于通信连接信号解调模组。还公开一种WLAN接入设备。通过设置放大滤波模组、本振电路、下变频单元、干扰抑制模组和上变频单元,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下变频到中频信号后,抑制中频后的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而,将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上变频回到射频信号,从而得到有效抑制邻道干扰后的射频信号送入信号解调模组进行解调。如此,可以有效地抑制邻道干扰,无需在接收链路上增加额外插入损耗,大幅提高信号接收灵敏度。

Description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在WLAN设备工程布网时,需要进行频点规划。而在两个无线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AP)使用相邻频点,且放置相对较近的距离时,常会出现两个AP信号相互干扰,恶化信号接收灵敏度,最终影响业务速率的情况。在业内无线局域网(WLAN)AP设备集中采购招标测试中,相邻信道互干扰(ACS)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测试项目。
在市面上,WLAN基带与射频芯片基本采用SOC方案,然而,SOC芯片厂商一般不会提供接收链路增益调节方法以及基带增益调节方法。当目标信号,与比目标信号强度高的干扰信号同时进入上行链路时,SOC芯片的接收链路以最大增益放大目标信号与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将会成为目标信号的底噪,接收机将无法解调出目标信号。
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应的传统抗干扰技术一般是通过增加接收链路增加衰减的方式实现,也即:增加的衰减量=邻近AP输出功率+邻近AP天线增益+工作AP灵敏度+邻道抑制-额外损耗。然而,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抗干扰技术中存在着恶化接收灵敏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提高信号接收灵敏度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以及一种WLAN接入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包括:
放大滤波模组、本振电路、下变频单元、干扰抑制模组和上变频单元;
所述放大滤波模组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射频前端收发模组输出的射频信号,并向所述下变频单元输出放大和滤波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其中,所述射频信号包括目标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
所述本振电路用于分别向所述下变频单元和所述上变频单元输入本振信号;所述下变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本振信号,对放大和滤波后的所述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得到中频信号并输出到所述干扰抑制模组;
所述干扰抑制模组用于抑制所述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所述中频信号并输出到所述上变频单元;
所述上变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本振信号,对干扰抑制后的所述中频信号进行上变频,得到干扰抑制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并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扰抑制模组包括中频补偿单元和中频滤波单元,所述中频补偿单元用于对所述下变频单元输出的中频信号进行损耗补偿;
所述中频滤波单元用于抑制损耗补偿后的所述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所述中频信号,并输入所述上变频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扰抑制模组还包括第一中频选路开关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所述中频滤波单元包括中心频点为第一预设频点的第一中频滤波器,以及中心频点为第二预设频点的第二中频滤波器;
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频补偿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中频滤波器或所述第二中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二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中频滤波器或所述第二中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上变频单元的信号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干扰抑制模组还包括第一隔直电容和第二隔直电容,所述中频补偿单元为中频放大器;所述中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隔直电容连接所述下变频单元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隔直电容连接所述中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变频单元包括第一混频器;所述本振电路包括本振发生器、第一扼流电阻、第三隔直电容、第一本振滤波器和第一本振放大器;
所述第一混频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滤波模组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混频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干扰抑制模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混频器的本振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一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本振滤波器,连接至所述第三隔直电容的负端,所述第三隔直电容的正端和所述第一扼流电阻的负端连接,并连接到所述本振发生器的第一本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扼流电阻的正端用于连接工作电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变频单元包括第二混频器;所述本振电路还包括第二扼流电阻、第四隔直电容、第二本振滤波器、和第二本振放大器;
所述第二混频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干扰抑制模组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混频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解调模组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混频器的本振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二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本振滤波器,连接至所述第四隔直电容的负端,所述第四隔直电容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二扼流电阻的负端,并连接到所述本振发生器的第二本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扼流电阻的正端用于连接所述工作电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大滤波模组包括射频放大器、第五隔直电容、第六隔直电容和第一射频滤波器;
所述射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五隔直电容,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收发模组的信号输出端,所述射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六隔直电容,连接至所述第一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一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混频器的信号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射频滤波器和第七隔直电容;
所述第二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七隔直电容,连接至所述上变频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解调模组的信号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和所述第二中频选路开关均包括单刀双掷开关或单刀多掷开关。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WLAN接入设备,包括射频前端收发模组、信号解调模组和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频前端收发模组包括天线和第三射频滤波器,所述天线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射频滤波器,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射频前端收发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射频滤波器串联的射频选路开关,所述第三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射频选路开关,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上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通过设置放大滤波模组、本振电路、下变频单元、干扰抑制模组和上变频单元,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下变频到中频信号后,抑制中频后的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而,将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上变频回到射频信号,从而得到有效抑制邻道干扰后的射频信号送入信号解调模组进行解调。如此,可以有效地抑制邻道干扰,无需在接收链路上增加额外插入损耗,避免恶化接收灵敏度,大幅提高信号接收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种干扰抑制模组的结构框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干扰抑制模组的结构框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种干扰抑制模组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本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WLAN接入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WLAN接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射频前端。其中,信号解调模组102和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通过信号接收链路进行通信,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可以接入到信号解调模组102和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之间,以对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邻道干扰抑制。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可以先将输入的射频信号下变频到中频信号,再通过中频滤波抑制中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后,再上变频回到射频频段,得到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最后将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输入到信号解调模组102,以使信号解调模组102可以完成射频信号的下变频及解码等处理,从射频信号中转换出有用的目标信号,例如有线网络信号。其中,信号解调模组102可以是各种类型的SOC芯片系统。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可以是射频前端中,收发天线、滤波及链路选路开关等器件模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以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应用于图1中的射频前端为例进行说明。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包括放大滤波模组12、本振电路14、下变频单元16、干扰抑制模组18和上变频单元20。放大滤波模组12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输出的射频信号,并向下变频单元16输出放大和滤波后的射频信号。其中,射频信号包括目标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本振电路14用于分别向下变频单元16和上变频单元20输入本振信号。下变频单元16用于根据本振信号,对放大和滤波后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得到中频信号并输出到干扰抑制模组18。干扰抑制模组18用于抑制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并输出到上变频单元20。上变频单元20用于根据本振信号,对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进行上变频,得到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并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102。
可以理解,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接收到周围环境中的射频信号,该射频信号可以包含有用的目标信号,以及来自相邻频点的接入点的邻道干扰信号。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的信号输出端,可以连接到放大滤波模组12的信号输入端,以将射频信号输入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放大滤波模组12可以是本领域通信信道中,常规的信号放大及滤波部件,用于对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以及对信号放大元件的倍频成分进行滤除。下变频单元16和上变频单元20均可以是本领域通信链路中常规的信号变频元件,例如混频器。干扰抑制模组18可以是具备设定中心频点及带宽的滤波部件,可以抑制中心频点不在设定中心频点上的信号成分。
具体的,放大滤波模组12、本振电路14、下变频单元16、干扰抑制模组18和上变频单元20可以依次连接。放大滤波模组12的信号输入端,可以从射频前端收发模组的信号输出端上获得输出的射频信号。放大滤波模组12对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及滤波后,得到放大和滤波后的射频信号。下变频单元16接收到放大滤波模组12输出的放大和滤波后的射频信号时,根据本振电路14提供的本振信号,对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以将输入的射频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可以理解,中频信号仍然包含着所需要的目标信号,以及对目标信号产生干扰的邻道干扰信号。
干扰抑制模组18可以接收下变频单元16输出的中频信号,并对该中频信号进行干扰抑制。也即抑制中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以使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目标信号的信号强度,而目标信号可以无损通过干扰抑制模组18。干扰抑制模组18得到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后,将该中频信号输入到上变频单元20。上变频单元20接收到干扰抑制模组18输出的中频信号时,根据本振电路14提供的本振信号,对输入的中频信号进行上变频,以将输入的中频信号转换回到射频信号。可以理解,中频信号的频率低于射频信号的频率。射频信号中,各信号在下变频前的频率,与上变频后的频率相同。
上变频单元20将得到的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信号解调模组将可以对该射频信号,进行本领域常规的信号变频及解码处理,根据目标信号转换出所需的目标信号,例如有线网络信号。
上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中,通过设置放大滤波模组12、本振电路14、下变频单元16、干扰抑制模组18和上变频单元20,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包含有用的目标信号和需要抑制的邻道干扰信号)下变频到中频信号后,抑制中频后的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而,将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上变频回到射频信号,从而得到有效抑制邻道干扰后的射频信号送入信号解调模组进行解调。如此,干扰抑制后的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目标信号的信号强度。邻道干扰信号将无法成为目标信号的底噪,邻道干扰被有效抑制。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的应用,避免在接收链路上增加额外插入损耗,避免恶化接收灵敏度,大幅提高了信号接收灵敏度。
请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干扰抑制模组18包括中频补偿单元182和中频滤波单元184。中频补偿单元182用于对下变频单元16输出的中频信号进行损耗补偿。中频滤波单元184用于抑制损耗补偿后的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并输入上变频单元20。
可以理解,在变频及滤波等处理过程中,信号将会产生损耗。例如在下变频单元16、干扰抑制模组18和上变频单元20组成的链路中,信号先后经过下变频、干扰抑制和上变频等处理,信号在各处理阶段都会产生损耗。因此,在干扰抑制模组18中,可以通过中频补偿单元182提供信号通过上述链路过程中的损耗。中频补偿单元可以是信号增益元件,例如信号放大器。中频滤波单元184可以是中心频点与中频的目标信号相同,信号带宽与目标信号带宽相同的滤波元件,以使目标信号能够无损通过,而邻道干扰信号则被抑制。
具体的,下变频单元16输出中频信号到中频补偿单元182后,中频补偿单元182对接收到的中频信号进行损耗补偿。中频补偿单元182将损耗补偿后的中频信号输出到中频滤波单元184。进而,中频滤波单元184对接收到的中频信号进行干扰抑制,抑制中频信号中的邻道干扰信号。最后,中频滤波单元184输出的中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目标信号的信号强度。
通过上述的中频补偿单元182和中频滤波单元184,中频补偿单元182可以提供损耗补偿,以使中频信号在后续处理过程中,保持有效性。例如避免信号强度过低,降低干扰抑制的效率甚至产生失真的问题。中频滤波单元184对输入的中频信号进行干扰抑制,抑制中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以使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目标信号的信号强度,确保邻道干扰抑制的效率。
请参阅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干扰抑制模组18还包括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中频滤波单元184包括中心频点为第一预设频点的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以及中心频点为第二预设频点的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中频补偿单元182的信号输出端。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的信号输入端。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的信号输出端。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上变频单元20的信号输入端。
可以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频滤波单元184可以对单一中心频点的中频信号成分进行干扰抑制。例如对于以目标信号(中心频点为1200MHz,带宽为20M)和邻道干扰信号(中心频点为1220MHz,带宽为20M)为主要信号成分的中频信号,中频滤波单元184的中心频点可以是1200MHz,从而可以对邻道干扰信号进行滤波,抑制邻道干扰信号对目标信号的干扰。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虚线连接为举例示意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当前选通的是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处于未选通状态。下文中图5同理理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的中心频点为第一预设频点。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的中心频点为第二预设频点。第一预设频点不等于第二预设频点。相应的,干扰抑制模组18中还可以包含有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用于选通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所在的通路,以使中频信号可以通过相同中心频点的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均可以是本领域通信链路中常规的信号选路开关,本说明书中不做限定。
具体的,中频补偿单元182输出损耗补偿后的中频信号后,该中频信号经过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时,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将可以根据中频信号中,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通过本领域通信链路中常规的信号选路技术,接通与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相同的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进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也将接通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如此,中频信号将可以从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中通过,并实现干扰抑制。
通过上述的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可以对包含中心频点不同的两种目标信号的中频信号进行邻道干扰抑制。进一步提高邻道干扰抑制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提高信号接收灵敏度,适用性更好,射频前端信号接收转换稳定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频滤波单元184中的中频滤波器的数量可以大于两个,且各中频滤波器的预设频点互异。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除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和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以外,还可以设置有其他预设频点的中频滤波器。也即是说,干扰抑制模组18中,可以根据中频信号中目标信号的数量(如包含多个中心频点互不相同的目标信号的中频信号),扩展中频滤波器的数量。通过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选通各目标信号相应的中频滤波器所在通路,已实现对多种中频信号的邻道干扰抑制。通过上述的中频滤波器的扩展,可以实现对多种目标信号的邻道干扰抑制,进一步提升邻道干扰抑制的效率,提高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适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均包括单刀双掷开关或单刀多掷开关。可以理解,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均为本领域通信链路中常规的选路开关,谐振频率与中频后的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相匹配。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均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也可以是单刀多掷开关,具体类型可以根据中频滤波器的扩展数量来确定,只要能够满足不同中心频点的目标信号的邻道干扰抑制需要即可。中频的单刀双掷开关或单刀多掷开关,应用较广,技术成熟,通过上述的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应用,可以确保干扰抑制通路的可靠切换,控制成本较低。
请参阅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干扰抑制模组18还包括第一隔直电容189和第二隔直电容190。中频补偿单元182为中频放大器。中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一隔直电容189连接下变频单元16的信号输出端。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二隔直电容190连接中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可以理解,上述的干扰抑制模组18中,可以通过设置第一隔直电容189和第二隔直电容190,用于隔离下变频单元16和中频补偿单元182输出信号中潜在的直流电信号。该直流电信号可以由下变频单元16和中频补偿单元182在工作过程中,内部元器件自发产生,可增加链路噪声。中频放大器可以是与中频信号中,目标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信号放大器,例如中频低噪声放大器。
具体的,中频放大器通过第一隔直电容189连接下变频单元16,通过第一隔直电容189的隔直流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引入下变频单元16产生的直流噪声。中频放大器在输出侧,通过第二隔直电容190连接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引入中频放大器产生的直流噪声,避免引入直流噪声,对中频信号造成额外干扰。
请参阅图6和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变频单元16包括第一混频器162。本振电路14包括本振发生器142、第一扼流电阻144、第三隔直电容146、第一本振滤波器148和第一本振放大器150。第一混频器16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放大滤波模组12的信号输出端。第一混频器16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干扰抑制模组18信号输入端。第一混频器162的本振输入端连接第一本振放大器150的信号输出端。第一本振放大器150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一本振滤波器148,连接至第三隔直电容146的负端。第三隔直电容146的正端和第一扼流电阻144的负端连接,并连接到本振发生器142的第一本振信号输出端。第一扼流电阻144的正端用于连接工作电源。
可以理解,本振发生器142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本振信号发生器件,例如但不限于PLL(锁相环)本振源。工作电源用于对本振发生器142提供工作电源,可以是但不限于常规的接口驱动电源,例如3.3V直流驱动电源。第一混频器162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混频器件,用于将输入的射频信号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得到所需的中频信号。第一扼流电阻144用于扼制工作电源输出的工作电流,确保回路工作稳定。
具体的,本振发生器142上电后,在外部晶振30(例如40MHz晶振)提供参考时钟下,产生第一本振信号输出到第三隔直电容146的正端,隔离直流噪声。第一本振信号通过第三隔直电容146输出到第一本振滤波器148,以滤除本振发生器142产生的杂散。第一本振信号通过第一本振滤波器148,进入第一本振放大器150。第一本振放大器150放大第一本振信号后送入第一混频器162。从而,第一混频器162可以将放大及滤波后的射频信号,以及第一本振放大器150放大后的第一本振信号进行下变频的混频处理,得到所需的中频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说明和理解,本说明书的中的本振信号在本实施例及下述各实施例中,分别采用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表示,也即上述的本振信号可以包括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为相同频率的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变频单元20包括第二混频器202。本振电路14还包括第二扼流电阻143、第四隔直电容145、第二本振滤波器147和第二本振放大器149。第二混频器202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干扰抑制模组18的信号输出端。第二混频器20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解调模组102的信号输入端。第二混频器202的本振输入端连接第二本振放大器149的信号输出端。第二本振放大器149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二本振滤波器147,连接至第四隔直电容145的负端。第四隔直电容145的正端连接第二扼流电阻143的负端,并连接到本振发生器142的第二本振信号输出端,第二扼流电阻143的正端用于连接工作电源。
可以理解,第二混频器202也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混频器件,用于将输入的中频信号和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得到所需的射频信号。第二扼流电阻143用于扼制工作电源输出的工作电流,确保回路工作稳定。
具体的,本振发生器142产生第二本振信号输出到第四隔直电容145的正端,隔离直流噪声。第二本振信号通过第四隔直电容145输出到第二本振滤波器147,以滤除本振发生器142产生的杂散。第二本振信号通过第二本振滤波器147,进入第二本振放大器149。第二本振放大器149放大第二本振信号后送入第二混频器202。从而,第二混频器202可以将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以及第二本振放大器149放大后的第二本振信号进行上变频的混频处理,得到所需的射频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放大滤波模组12包括射频放大器122、第五隔直电容124、第六隔直电容126和第一射频滤波器128。射频放大器122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五隔直电容124,连接至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的信号输出端。射频放大器122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六隔直电容126,连接至第一射频滤波器128的信号输入端。第一射频滤波器128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混频器162的信号输入端。
可以理解,射频放大器122可以是与射频信号中,目标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信号放大器,例如射频低噪声放大器。第一射频滤波器128可以是与射频信号中,目标信号的频率相匹配的信号滤波器,用于滤除前级的射频放大器122产生的二倍频信号。
具体的,放大滤波模组12中可以设置有射频放大器122、第五隔直电容124、第六隔直电容126和第一射频滤波器128。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输出射频信号到第五隔直电容124,射频信号通过第五隔直电容124,可以有效隔离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产生的直流噪声。射频信号通过第五隔直电容124后,进入射频放大器122,进行信号放大。放大后的射频信号通过第六隔直电容126,隔离射频放大器122产生的直流噪声后进入第一射频滤波器128。
第一射频滤波器128对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进行滤波,滤除前级的射频放大器122产生的二倍频信号,得到滤波后的射频信号,输入第一混频器162。通过上述的放大滤波模组12,可以有效将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输出微弱射频信号放大和滤波,确保后级的各信号处理节点可以有效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射频滤波器22和第七隔直电容24。第二射频滤波器22的信号输入端通过第七隔直电容24,连接至上变频单元20的信号输出端。第二射频滤波器2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信号解调模组102的信号输入端。
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射频滤波器22和第七隔直电容24。具体的,上变频单元20,也即上述的第二混频器202得到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后,通过第七隔直电容24,输出到第二射频滤波器22。第七隔直电容24可以隔离第二混频器202产生的直流噪声。第二射频滤波器22用于对输入的干扰抑制后射频信号进行滤波,滤除第二混频器202产生的镜像频率及半中频信号,以避免镜像频率及半中频信号对射频信号造成额外干扰。
第二射频滤波器22对输入的干扰抑制后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后,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以使信号解调模组可以将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行变频及解码等解调处理,转换出所需的网络信号。如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二射频滤波器22和第七隔直电容24,可以去除第二混频器202本身产生的噪声信号(如上述的直流噪声、镜像频率及半中频信号),对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造成干扰,进一步提高干扰抑制的效率。
请参阅图8,还提供一种WLAN接入设备200,包括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信号解调模组102和上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
具体的,WLAN接入设备200中,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从外界环境中接收到射频信号后,输入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先将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得到放大和滤波后的射频信号。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再将放大和滤波后的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得到对应于射频信号的中频信号(如信号频率下移到中频段,信号强度保持不变)。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进而对中频信号进行干扰抑制,以抑制在中频信号中的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最后,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将得到的干扰抑制后的中频信号,上变频到射频信号(如信号频率上移到射频段,也即频率与初始输入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时的射频信号频率相同,信号强度保持不变),并将得到的干扰抑制后的射频信号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102,进行后级处理。
通过上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102的射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低于目标信号的信号强度,邻道干扰信号将无法成为目标信号的底噪,邻道干扰被有效抑制。同时,可以避免在接收链路上增加额外插入损耗,大幅提高了信号接收灵敏度。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上述的WLAN接入设备200,上述的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信号解调模组102和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仅是WLAN接入设备200中的涉及的主要结构。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WLAN接入设备200还可以包含其他常规的组成结构,本说明说中不再一一列举。
请参阅图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包括天线1042和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天线1042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连接至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的信号输入端。
可以理解,天线1042可以是本领域中无线接入点设备中用于收发信号的天线1042。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可以是本领域射频前端通信链路中常规的射频滤波器件,用于从天线1042接收到的信号中选取出所需的射频信号。具体的,天线1042接收到输入信号后,输出到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从输入信号中选取出所需的射频信号,并输出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以使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对射频信号进行干扰抑制处理。
通过上述的天线1042和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可以可靠且快速地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输入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确保射频信号的有效获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还包括与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串联的射频选路开关1046。第三射频滤波器1044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射频选路开关1046,连接至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的信号输入端。
可以理解,射频选路开关1046用于选通射频前端的信号接收链路或者发射链路。WLAN接入设备200可以通过射频前端收发模组接收所需的射频信号,也可以通过信号发射链路和射频前端收发模组,向周围空间发射射频信号。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设置在WLAN接入设备200的信号接收链路中,可以通过射频选路开关1046,接通射频前端收发模组104,获取输入的射频信号,从而可以实现对射频信号的邻道干扰抑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信号解调模组102包括SOC芯片1022和巴伦1024。巴伦102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100的信号输出端。巴伦1024的信号输出端连接SOC芯片1022的射频信号输入端。
可以理解,巴伦1024(balun)用于将单端阻抗变换为差分阻抗,以满足SOC芯片1022对射频信号的输入通路的阻抗要求。SOC(System on Chip,系统级芯片)芯片用于把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行变频及解码等解调处理,转换出所需的有线网络信号。通过上述的SOC芯片1022和巴伦1024可以有效实现射频信号的解调处理。
为使本发明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更易于清楚理解,下面以射频前端收发模组输出的射频信号,包含目标信号Pfe@5745MHz及邻道干扰信号PfI@5765MHz,BW(Bandwidth,带宽)均为20M,调制方式为64QAM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天线1042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PfI比目标信号强度Pfe高,相差△Pf1=PfI-Pfe>0,并且目标信号与邻道干扰信号之间无频带保护间隙。目标信号Pfe@5745MHz及邻道干扰信号PfI@5765MHz,经过射频选路开关1046选通接收链路,由射频放大器122放大、第一射频滤波器128滤波后,得到放大滤波后的射频信号输入到第一混频器162。
本振发生器142产生的第一本振信号和第二本振信号均为4545MHz@CW,分别经过第一本振滤波器148和第二本振滤波器147滤除其中的杂散信号,并分别由第一本振放大器150和第二本振放大器149放大后,第一本振信号输入到第一混频器162,作为下变频所需的本振信号。第二本振信号输入到第二混频器202,作为上变频所需的本振信号。
在第一混频器162中,射频信号与第一本振信号(如4545MHz@CW)进行运算,从而把射频信号下变频到中频信号。例如目标信号从射频转换为中频的变化过程,可以是:5745MHz@BW-4545MHz@CW=1200MHz@BW。邻道干扰信号从射频转换为中频的变化过程,可以是:5765MHz@BW-4545MHz@CW=1220MHz@BW。中频信号中目标信号的信号强度为PIe@1200MHz,BW。中频信号中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为PII@1220MHz,BW。中频的目标信号与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之差为△PI1=PII-PIe>0,差值△PI1=△Pf1
中频放大器,作为中频信号的放大器,补偿中频链路中的损耗,可以优化整个接收链路的噪声系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186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188可以根据工作带宽,选通相应带宽的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或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例如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的中心频点F=1200MHz,BW为20M的滤波器。在实际测试中,该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在频率点1220MHz的抑制为-4.6dB,因此,可以有效抑制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同理,第二中频滤波器1844可以根据其他目标信号的中心频点进行设置。
中频的目标信号PIe@1200MHz,BW,可以无损耗地通过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而邻道干扰信号PII@1220MHz,BW经过第一中频滤波器1842后,信号强度降低为PII-4.6dB@1220MHz,BW。此时,中频的目标信号与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之差为△PI2=PII-PIe<0。
在第二混频器202内,中频信号与第二本振信号(如4545MHz@CW)进行运算,可以把中频信号上变频回到射频信号。目标信号从中频转换为射频的变化过程,可以是:1200MHz@BW+4545MHz@CW=5745MHz@BW。邻道干扰信号的从中频转换为射频的变化过程,可以是:1220MHz@BW+4545MHz@CW=5765MHz@BW。射频的目标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之差变为△Pf2=PfI-Pfe<0。上述干扰抑制前,射频信号中的目标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关系是PfI>Pfe。而,经过上述的干扰抑制后,射频信号中目标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关系变为PfI<Pfe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放大滤波模组、本振电路、下变频单元、干扰抑制模组和上变频单元;
所述放大滤波模组的信号输入端用于接收射频前端收发模组输出的射频信号,并向所述下变频单元输出放大和滤波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其中,所述射频信号包括目标信号和邻道干扰信号;
所述本振电路用于分别向所述下变频单元和所述上变频单元输入本振信号;所述下变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本振信号,对放大和滤波后的所述射频信号进行下变频,得到中频信号并输出到所述干扰抑制模组;
所述干扰抑制模组用于抑制所述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所述中频信号并输出到所述上变频单元;
所述上变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本振信号,对干扰抑制后的所述中频信号进行上变频,得到干扰抑制后的所述射频信号并输出到信号解调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抑制模组包括中频补偿单元和中频滤波单元,所述中频补偿单元用于对所述下变频单元输出的中频信号进行损耗补偿;
所述中频滤波单元用于抑制损耗补偿后的所述邻道干扰信号的信号强度,得到干扰抑制后的所述中频信号,并输入所述上变频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抑制模组还包括第一中频选路开关和第二中频选路开关;所述中频滤波单元包括中心频点为第一预设频点的第一中频滤波器,以及中心频点为第二预设频点的第二中频滤波器;
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频补偿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中频滤波器或所述第二中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二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中频滤波器或所述第二中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上变频单元的信号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抑制模组还包括第一隔直电容和第二隔直电容,所述中频补偿单元为中频放大器;所述中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隔直电容连接所述下变频单元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隔直电容连接所述中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变频单元包括第一混频器;所述本振电路包括本振发生器、第一扼流电阻、第三隔直电容、第一本振滤波器和第一本振放大器;
所述第一混频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滤波模组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混频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干扰抑制模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混频器的本振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一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本振滤波器,连接至所述第三隔直电容的负端,所述第三隔直电容的正端和所述第一扼流电阻的负端连接,并连接到所述本振发生器的第一本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扼流电阻的正端用于连接工作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变频单元包括第二混频器;所述本振电路还包括第二扼流电阻、第四隔直电容、第二本振滤波器、和第二本振放大器;
所述第二混频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干扰抑制模组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混频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解调模组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混频器的本振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二本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本振滤波器,连接至所述第四隔直电容的负端,所述第四隔直电容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二扼流电阻的负端,并连接到所述本振发生器的第二本振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扼流电阻的正端用于连接所述工作电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滤波模组包括射频放大器、第五隔直电容、第六隔直电容和第一射频滤波器;
所述射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五隔直电容,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收发模组的信号输出端,所述射频放大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六隔直电容,连接至所述第一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第一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混频器的信号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射频滤波器和第七隔直电容;
所述第二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七隔直电容,连接至所述上变频单元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解调模组的信号输入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频选路开关和所述第二中频选路开关均包括单刀双掷开关或单刀多掷开关。
10.一种WLAN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前端收发模组、信号解调模组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WLAN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前端收发模组包括天线和第三射频滤波器,所述天线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射频滤波器,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WLAN接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前端收发模组还包括与所述第三射频滤波器串联的射频选路开关,所述第三射频滤波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射频选路开关,连接至所述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
CN201810972627.1A 2018-08-24 2018-08-24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Active CN1088478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2627.1A CN108847866B (zh) 2018-08-24 2018-08-24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2627.1A CN108847866B (zh) 2018-08-24 2018-08-24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7866A CN108847866A (zh) 2018-11-20
CN108847866B true CN108847866B (zh) 2019-12-31

Family

ID=6418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72627.1A Active CN108847866B (zh) 2018-08-24 2018-08-24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478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5499B (zh) * 2018-12-24 2023-12-12 深圳市华讯方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链路
CN111447035B (zh) * 2020-04-23 2022-02-11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邻道干扰抑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4070420B (zh) * 2020-07-31 2023-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抗干扰电子设备及抗干扰方法
CN112822131A (zh) * 2020-12-31 2021-05-18 江苏创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邻信道抑制电路及邻信道抑制方法
CN114401019B (zh) * 2021-11-29 2023-09-12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一种大带宽高灵敏度接收前端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06441B1 (en) * 2011-04-01 2016-03-30 Saankhya Labs Private Limited Software defined radio for univers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of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202395762U (zh) * 2011-12-15 2012-08-22 扬州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超短波接收信道模块
CN206181008U (zh) * 2016-10-17 2017-05-17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强度可调的低噪声双通道航行告警接收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7866A (zh) 201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7866B (zh) 射频前端邻道干扰抑制电路和wlan接入设备
USRE49903E1 (en) Radio frequency receiver and receiving method
JP4494650B2 (ja) 共有機能ブロックcdma/gsm通信トランシーバ用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セス
US10700759B2 (en) Diversity receiver and terminal
US7567786B2 (en) High-dynamic-range ultra wide band transceiver
WO2000019621A1 (fr) Recepteur a conversion directe d'harmonique paire, et emetteur-recepteur comprenant ce recepteur
US9037095B2 (en) Radio frequency tracking filter
WO2020259665A1 (zh) 一种天线的切换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02832959A (zh) 高中频超外差+零中频结构的射频前端
US9634717B2 (en) Single local oscillator architecture for dual-band microwave/millimeter-wave transceiver
US20030153294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US8014466B2 (en) Wide-band direct convers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20070015479A1 (en) Integrated wireless receiver and a wireless rece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6713195B (zh) 微波数字预失真处理反馈电路、闭环电路及收、发信机
US9246520B2 (en) Wideband and multi-band frequency up converter
US9647638B2 (en) Architecture to reject near end blockers and transmit leakage
EP2677665A1 (en) Superheterodyne radio-frequency receiver devic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822131A (zh) 邻信道抑制电路及邻信道抑制方法
KR100705217B1 (ko) 시분할 이중화 방식의 무선 송수신회로 및 그 회로를이용한 무선 기기
Chandran et al. Transmitter leakage analysis when operating USRP (N210) in duplex mode
CN112689961A (zh) 一种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及信号处理方法
CN113922842A (zh) 提高2.4GHz频段通信距离的方法、收发器、芯片及片上系统
JP2002176372A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WO2019107105A1 (ja) 無線通信装置
JP2020167569A (ja) アンテナ無線装置、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8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Patentee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Co-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Patentee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10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 (China)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